本文目录一览:
- 1、马家窑文化
- 2、什么是马家窑文化
- 3、什么是马家窑文化
- 4、马家窑文化的解释
- 5、甘肃马家窑文化,你知多少?
- 6、马家窑文化以什么为主
- 7、简述马家窑文化的四个主要类型
- 8、马家窑文化分为哪四种类型
- 9、马家窑文化包括几种类型?
- 10、马家窑文化的居民以经营什么为主
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1923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故名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和凉州的谷水流域一带。
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集中反映了甘肃、青海地区的原始文化,延续了仰韶文化的一支。饲养业在马家窑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饲养牛、羊、猪、狗和鸡等家畜家禽,渔猎为农业和饲养业的补充。制陶业相当发达,创造了灿烂的彩陶文化。当时的制陶规模相当大,原始氏族公社成员有组织地进行劳动生产,基本上具备制陶、彩绘、烧窑等程序,并由专业工匠完成。制石、制骨、制玉、纺织、冶炼及木制品等原始手工业都有了长足发展。石器磨制技术,石、陶制作的纺轮、串珠等装饰品,在当时已比较普遍。在甘肃东乡县林家遗址中出土的铜刀和铜碎块,是迄今发现最早的青铜制品。马家窑文化的墓葬则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情况,即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分化。
什么是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的甘肃、青海地区。
马家窑文化得名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遗址,该遗址于20世纪50年代被发现。通过对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学者们确认这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并命名为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的典型特征包括彩陶艺术、石器制造和农耕文化。彩陶是马家窑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其独特的风格和图案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石器制造也是马家窑文化的重要特征,人们使用石器进行农耕、狩猎等活动。此外,马家窑文化的农耕文化也相当发达,人们已经掌握了种植粟、黍等农作物的技术。
马家窑文化的发现和研究,对于我们了解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马家窑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技术水平和社会组织形式,进一步揭示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脉络。
什么是马家窑文化
【原词】马家窑文化
【释义】
马家窑文化因1923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村而得名。其主要分布区域为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省境内等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各凉州的谷水流域。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故又曾被称为甘肃仰韶文化。考古人员认为人口压力、农业经济与狩猎、采集经济的结合是马家窑文化从仰韶文化中分化出去的主要原因。时间上马家窑文化出现于距今57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约公元前3300年-前2050年),历经1000多年的发展,有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风四个类型。马家窑文化是齐家文化的源头之一。
马家窑文化的解释
马家窑文化的解释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 文化 。1923年首次发现于 甘肃 临洮 马家窑 ,故名。生产以农业为主,使用石器和骨器。陶器常绘有黑色的花纹,图案与仰韶文化的彩陶 不同 。其年代约为 公元 前3000-前2000年。 词语分解 文化的解释 ∶考古学上指同一历史时期的遗迹、遗物的综 合体 。同样的工具、用具、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 特征 仰韶文化 ∶人类所 创造 的财富的总和,特指 精神财富 ,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 中国 文化 ∶运用文字的 能力 及一般
甘肃马家窑文化,你知多少?
文化是历史的缩影,时代的一面镜子。甘肃马家窑文化的高度发展,是新石器时期华夏文明晨曦中最绚丽的霞光,折射着中华先民在远古时代所达到的多项文化成就,马家窑文化不仅包含着史前时期众多神秘的社会信息、文化信息、同时它创造了中国画最早的形式。现在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下甘肃文化之马家窑文化吧。
马家窑文化,一九二三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故名。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间晚期,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发展,有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等四个类型。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带。
建筑风格
马家窑文化的村落遗址一般位于黄河及其支流两岸的台地上,接近水源、土壤发育良好。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建筑、也有在平地上起建的,房屋的平面形状有方形、圆形和分间三大类,以方形房屋最为普遍。方形房屋为半地穴式,面积较大,一般在l0平方米——50平方米,屋内有圆形火塘,门外常挖一方形窖穴存放食物。
圆形房屋多为平地或挖一浅坑起建,进门有火塘,中间立一中心柱支撑斜柱,房屋呈圆锥形、分间房屋最少,主要见于东乡林家和永登蒋家坪,一般在主室中间设一火塘,侧面分出隔间。
丧葬习俗
马家窑文化的墓葬,经发掘的有2000多座,墓地一般和住地相邻,流行公共墓地,墓葬排列不太规则,多数为东或东南方向。盛行土坑墓,有长方形、方形和圆形等。葬式因时期和地区不同而有变化,一般有仰身直肢、侧身屈肢和二次葬。
墓葬内一般都有随葬品,主要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等,少数随葬粮食和猪、狗、羊等家畜。有的墓地的随葬品,男性多石斧、石锛和石凿等工具,女性多纺轮和日用陶器,反映出男女间的分工。随葬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着差别,而且越到晚期差别越大,有的随葬品达90多件,而有的一无所有。这种贫富差别的增大,标志着原始社会逐步走向解体和中国文明曙光的来临。
陶瓷工艺
马家窑文化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许多马家窑文化遗存中,还发现有窑场和陶窑、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等。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马家窑文化的制陶工艺已开始使用慢轮修坯。并利用转轮绘制同心圆纹、弦纹和平行线等纹饰,表现出了娴熟的绘画技巧。彩陶的大量生产,说明这一时期制陶的社会分工早已专业化,出现了专门的制陶工匠师。
彩陶的发达是马家窑文化显著的特点,在我国所发现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马家窑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它的内彩也特别发达,图案的时代特点十分鲜明。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随着大量新出土材料的积累,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研究,越来越受学术界关注,逐渐形成为史前文化研究中的一大热点。
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彩陶衰落以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又延续发展数百年,将彩陶文化推向前未有的高度。马家窑文化以彩陶器为代表,它的器型丰富多姿,图案极富于变化和绚丽多彩,是世界彩陶发展史上无与伦比的奇观,是人类远古先民创造的最灿烂的文化、是彩陶艺术发展的顶峰。它不仅是工业文明、农业文明的源头、同时它源远流长地孕育了中国文化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它神奇辉煌的艺术魅力至今还在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马家窑文化以什么为主
马窑文化以经营旱地农业为主。 大田作物主要种植粟和黍。
马家窑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晚期文化,是距今约5000年前的历史文化,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河南南阳、商丘、周口等地区。马家窑文化的遗址主要以单坑墓、集中式大墓为主,墓葬中出土了许多细石器、陶器、玉器等器物,其中以彩绘陶器和黑陶为最具代表性的文物。
马家窑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对于研究黄河流域地区早期社会形态、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这个时期人类的生产力高度发达,农业生产、手工业制造、地毯式的森林猎渔都有很大的进展。
在生活方面,马家窑文化的人们主要以农业为生,其中以粟、稷、米、麦为主要作物,养殖也得到发展,开始饲养猪、羊、牛、马等家畜,并逐渐进入家禽品种的养殖。在艺术方面,马家窑文化彩陶是独具特色的文物之一。
马家窑彩陶采用细陶胎,制作技艺难度较大,历经多道复杂工序才能完成。彩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图案以动植物为主,有鱼、鸟、虫、蝉等,同时也有许多抽象的几何线条和标志性符号。
黑陶则是马家窑文化中另一重要的文物,它是采用红土制成,在高温条件下烧制的,颜色为深灰色或墨黑色,在史前陶器制造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此外,马家窑文化在史前时期社会发展中还有着其他重要方面的贡献,比如金属冶炼技术、磨盘制作技术等。
尽管马家窑文化依然存在着不少未解之谜和问题待解决,但这种文化遗产的发现和挖掘对于今天的考古学、人类学和史学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认识,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的发展轨迹和本质特征。
简述马家窑文化的四个主要类型
马家窑文化的四个主要类型: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
马家窑文化早期在时间上是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发展而来的,晚期与齐家文化相接;在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四个阶段,大约延续了近1250多年(公元前3300―公元前2050年)。下面就马家窑文化的四种类型的特征、花纹、器型做阐述。
一、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1947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武山县城关镇石岭下遗址而得名。属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地层之下和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地层之上过渡性遗存。其主要特征是:出土器物的陶质以泥质红陶为主。另有夹砂红陶和夹砂灰陶,多呈橙黄色和砖红色,有少量橘红色。动物鲵鱼,变体鸟纹及形式多样的几何纹是其主要纹饰。器形有敞口碗、卷沿盆、侈口细颈瓶、小口尖底瓶、彩壶、彩陶罐等。其中细颈瓶器形、变体鸟纹和漩涡纹的彩饰,与马家窑类型比较接近;而砖红色,疏朗的构图和很少“内彩”又与庙底沟类型近似。因此,其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马家窑文化的马家窑类型: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而得名,该遗址已于1988年1月公布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多次考证,其年代为公元前3300年~前2900年。从大的范围讲,马家窑类型遗存主要分布于陇东山地、陇西平原、宁夏南部和青海西北部、西至甘肃武威。马家窑类型彩陶多为橙黄色,彩绘花纹,全部为黑彩。最大特点是许多器物在口沿、外壁和大口器的里面都绘有优美的纹饰。花纹中几何纹主要为幛纹、漩涡纹、水波纹、圆圈纹、桃形纹、草叶纹和多层三角纹。动物纹主要为各种造型的鱼纹、鸟纹、蛙纹和蝌蚪纹。马家窑类型的彩陶、器物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图案花纹繁缛;线条流畅,多用等粗的线条构成,均匀对称,浑然一体;自称韵律;代表了中国彩陶艺术的最高成就。到了晚期,彩陶的纹饰多用较粗的笔道,出现了大锯齿纹及大漩涡纹,标志着其已向半山类型过渡。
三、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1924年发现于甘肃广河洮河西岸的二级台地上,为包括半山墓地在内的许多居址和墓地的总称。其分布范围为陇西河谷和盆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东部。半山类型彩陶的器型主要以小口鼓腹瓮、单把壶,双耳罐和钵为主,造型特征主要为腹部向外鼓出,弧度饱满,近似球形。彩陶的纹饰色彩鲜明绚丽,色调明快热烈,花纹精细雅致,构图繁密绚丽。纹饰最鲜明的特征是在橙黄色的土陶上,用红黑两色相间的线纹或锯齿纹,或粗或细、或宽或窄、或直或曲,组合成漩涡纹、平行带纹、水波纹、葫芦纹、菱形纹等各种图形,同时也有大量的变体蛙纹和棋盘格纹。其中特别是由锯齿纹构成的漩涡纹、菱形纹和葫芦纹,成为半山类型彩陶的最鲜明特征,后来凡发现与此风格相同的陶器,均被称之为半山类型陶器。到了半山类型晚期的陶器,纹饰更加精美繁丽。如有代表性的旋形纹,纹饰中心逐渐扩大,并在其中饰以更加精细的各种花纹。这种花纹中套花纹的图案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使得半山类型的彩陶不仅繁密富丽,而且达到很强的工艺性装饰效果,从而将中国彩陶的纹饰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四、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青海省民和县马厂塬而得名。其地域分布与半山类型大致相仿,年代约为公元前2350年~前2050年。马厂类型的彩陶是半山类型的承续和发展,因此,其保留了半山类型的富丽优美;有许多的变化和创新;总体风格上呈现出简练质朴、粗犷刚健的特点;其彩陶陶质较粗糙,半山彩陶中典型的锯齿纹,在这时已基本不见,除了黑红两色相间并用之外,这一时期又发展出了一条黑线两边各镶一条红线的画法,外表附有一层红色陶衣。早期以较宽的黑边紫红条带构成圆圈纹、螺旋纹、波折纹和变体蛙纹等,晚期则用单色线条,以黑色为主,间或单用红色,构成波折纹、菱形纹、编织纹和变体蛙纹、雷纹、回纹等。最典型的当为各种几何图案,其中的方格纹往往是由几十条甚至上百条细密的平行线组成的,每一条线条之间间距小但又互不粘连,细密精湛,准确严谨,反映了当时制陶工艺的较高水平。其器型绝大部分脱胎于半山类型,以小口鼓腹瓮最典型,新发现的器型主要是单把筒形杯。夹砂陶器也多饰有条带较粗的附加堆纹。值得一提的是马厂类型晚期的双耳罐,耳部加长,以菱形纹和编织纹为基本母纹,以单一的色彩绘出各种变化多样的纹饰,成为后来齐家文化彩陶纹发展的主要摹本。
一、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
1947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武山县城关镇石岭下遗址而得名。属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地层之下和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地层之上过渡性遗存。
其主要特征是:出土器物的陶质以泥质红陶为主。另有夹砂红陶和夹砂灰陶,多呈橙黄色和砖红色,有少量橘红色。动物魄鱼,变体鸟纹及形式多样的几何纹是其主要纹饰。
二、马家窑文化的马家窑类型
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甘肃临沸马家蠢而得名,该遗址已于1988年1月公布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多次考证,其年代为公元前3300年~前2900年。
从大的范围讲,马家窑类型遗存主要分布于陇东山地、陇西平原、宁夏南部和青海西北部、西至甘肃武威。马家窑类型彩陶多为橙黄色,彩绘花纹,全部为黑彩。最大特点是许多器物在口沿、外壁和大囗器的里面都绘有优美的纹饰。
三、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
1924年发现于甘肃广河逃河西岸的二级台地上,为包括半山墓地在内的许多居址和墓地的总称。其分布范围为陇西河谷和盆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东部。
半山类型彩陶的器型主要以小囗鼓腹念、单把壶,双耳罐和钵为主,造型特征主要为腹部向外鼓出,弧度饱满,近似球形。彩陶的纹饰色彩鲜明绚丽,色调明快热烈,花纹精细雅致,构图繁密绚丽。纹饰最鲜明的特征是在橙黄色的土陶上,用红黑两色相间的线纹或锯
四、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青海省民和县马厂原而得名。其地域分布与半山类型大致相仿,年代约为公元前2350年~前2050年。马厂类型的彩陶是半山类型的承续和发展。
因此,其保留了半山类型的富丽优美;有许多的变化和创新;总体风格上呈现出简练质朴、粗矿刚健的特点;其彩陶陶质较粗糙,半山彩陶中典型的锯齿纹,在这时已基本不见,除了黑红两色相间并用之外,这一时期又发展出了一条黑线两边各镶一条红线的画法,外表附有一层红色陶衣。
扩展资料
马家窑文化的村落遗址一般位于黄河及其支流两岸的台地上,接近水源、土壤发育良好。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建筑、也有在平地上起建的,房屋的平面形状有方形、圆形和分间三大类,以方形房屋最为普遍。
方形房屋为半地穴式,面积较大,一般在10平方米-50平方米左右,屋内有圆形火塘,门外常挖一方形窖穴存放食物。
圆形房屋多为平地或挖一浅坑起建,进门有火塘,中间立一中心柱支撑斜柱,房屋呈圆锥形、分间房屋最少,主要见于东乡林家和永登蒋家坪,一般在主室中间设一火塘,侧面分出隔间。
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东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东北部,北达宁夏自治区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
分布区内主要河流为黄河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湟水等。马家窑类型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和青海东北部、宁夏南部地区的泾、渭水上游,以及白龙江、湟水、洮河、庄浪河和清水河流域。半山类型分布范围基本与马家窑类型相同,但已逐渐西移。马厂类型的分布则更为向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分为哪四种类型
1、石岭峡类型:1947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武山县城关镇石岭峡遗址。属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地层之下和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地层之上过渡性遗存;
2、马家窑类型: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而得名,该遗址已于1988年1月公布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半山类型:1924年发现于甘肃广河洮河西岸的二级台地,是包括半山墓地在内的许多居址和墓地的总称。其分布范围为陇西河谷和盆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东部;
4、马厂类型: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青海省民和县马厂塬而得名。其地域分布与半山类型大致相仿。
马家窑文化包括几种类型?
马家窑文化包括马家窑、半山、马厂3个文化类型,马家窑类型早于半山类型,半山类型早于马厂类型。
其中,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相承、相似的因素很多,关系密切。
半山文化类型分布范围与马家窑类型相同,但已逐渐西移。马厂文化类型的分布则较马家窑文化类型和半山文化类型更为向西。
马家窑文化包括马家窑、半山、马厂3个文化类型,马家窑类型早于半山类型,半山类型早于马厂类型。
其中,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相承、相似的因素很多,关系密切。
半山文化类型分布范围与马家窑类型相同,但已逐渐西移。马厂文化类型的分布则较马家窑文化类型和半山文化类型更为向西。
文化命名
马家窑遗址虽发现较早,但以其命名却是20世纪40年代的事。对马家窑文化的命名,以及是否将半山、马厂类型包括在内,考古界曾有过许多争议,意见还没有完全统一。
最早对马家窑遗址进行调查发掘的安特生,将临洮的马家窑遗存和广河的半山遗存合称为仰韶期或仰韶文化,为了与河南、陕西的仰韶文化相区别,也称之为甘肃仰韶文化。
马家窑文化的居民以经营什么为主
马家窑文化的居民以经营原始的旱地农业为主。
马家窑文化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历经了一千多年的发展,有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等四个类型,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曾经称甘肃仰韶文化。
考古认为人口压力、农业经济与狩猎、采集经济的结合是马家窑文化从仰韶文化中分化出去的主要原因。文化群体的居民以经营旱地农业为主,大田作物主要种植粟和黍。这两种谷物的遗存曾分别发现于甘肃东乡林家遗址的窖穴和兰州青岗岔的房址中。
马家窑文化价值
文化是历史的缩影,时代的一面镜子。马家窑文化的高度发展,是新石器时期华夏文明晨曦中最绚丽的霞光,折射着中华先民在远古时代所达到的多项文化成就,马家窑文化不仅包含着史前时期众多神秘的社会信息、文化信息、同时它创造了中国画最早的形式。
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绘制中以毛笔作为绘画工具、以线条作为造形手段、以黑色(同于墨)作为主要基调,奠定了中国画发展的历史基础与以线描为特征的基本形式。
彩陶是中国文化的根,绘画的源,马家窑文化将史前文化的发展推向了登峰造极的高度,创造了绘画表现的许多新的形式,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图画,就是神奇丰富的史前“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