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树欲静而风不止什么意思 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意思是什么
- 2、树欲静而风不止的含义是什么
- 3、树欲静而风不止什么意思?
- 4、树欲静而风不止是什么意思?
- 5、“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请高手指点…越详细越好…?
- 6、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意思是什么?
- 7、树欲静而风不止什么意思
- 8、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意思
- 9、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什么意思??
树欲静而风不止什么意思 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意思是什么
1、“树欲静而风不止”意思就是:树想要安静下来,风却不停地刮着,迫使着树晃动。这个词经常用来比喻事情往往不能遂人的心愿,还可以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这句话是出自汉朝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其实这只是上半句,还有下半句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待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年轻的时候想要赡养老人,但是因为没有钱,所以要在外拼命的打拼,终于等到自己有钱了,想要回家赡养自己的父母,但这个时候他们已经老了,身体也变得非常不好,还没等到儿女们真正的尽孝他们就死了,非常可惜。
3、其实这句话就是皋鱼在父母死后有感而发的,当初他周游列国去寻师访友,很少留在家里供养父母,等到他想到要开始孝敬自己的父母的时候,他们已经去世了,非常绝望。皋鱼以“树欲静而风不止”来比喻他痛失双亲的无奈。风不止既是树的无奈也是孩子的无奈。
4、所以,每当说到这句话的时候人们应该都是非常伤心的,因为它包含的意思太深刻了,能够触碰到人的心灵,当人们听了以后会想起自己的父母。
树欲静而风不止的含义是什么
树要静止,风却不停息地刮得它摇动。比喻事物的客观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一、出处
先秦·孔子弟子所著《孔子家语·卷二,致思第八》。
二、原文
孔子行,闻哭声甚悲。孔子曰:“驱之!驱之!前有贤者。”至,则皋鱼也。被褐拥镰,哭于道傍。孔子辟车与之言曰:“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
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学,游诸侯,以后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间吾事君,失之二也;与友厚而小绝之,失之三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立槁而死。
孔子曰:“弟子诫之,足以识矣。”于是门人辞归而养亲者十有三人。
三、译文
孔子出行,听到有人哭得十分悲伤。孔子说:“快赶车,快赶车,前面有贤人。”走近一看是皋鱼。身披粗布抱着镰刀,在道旁哭泣。孔子下车对皋鱼说:“你家里莫非有丧事?为什么哭得如此悲伤?”
皋鱼回答说:“我有三个过失:年少时为了求学,周游诸侯国,以致耽误了赡养双亲的时间,这是过失之一。我自视清高,不愿为君主效力,对君上对国家没有贡献,这是过失之二。和朋友交情深厚却很早就断绝了来往,这是过失之三。
树想静下来可风却不停,子女想好好赡养父母可父母却不在了!过去而不能追回的是岁月,逝去而再也见不到的是亲人。请允许我从此离别人世(去陪伴逝去的亲人)吧。”于是就此辞世。
孔子对弟子们说:“你们要引以为戒,这件事足以使你们明白其中的道理!” 于是,辞行回家赡养双亲的门徒十之有三。
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
《孔子家语》一书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凡二十七卷,孔子门人所撰,其书早佚。唐颜师古注《汉书》时,曾指出二十七卷本“非今所有家语”。《孔子家语》详细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门生的问对诘答和言谈行事,对研究儒家学派(主要是创始人孔子)的哲学思想,有巨大的理论价值。
二、赏析
《家语》保存了最原始和可靠的材料。《家语》保存了一大批比较原始的文献资料,有许多地方明显地胜于其他相关古籍,具有重要的版本、校勘价值。
《论语》是传统的第一手材料,但是《论语》篇幅短小,语言简略,难以尽展孔子等人思想言行的全貌。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内容上,《家语》都要高出《论语》很多。仅从规模上讲,《论语》仅有一万六千多字,而《家语》却比《论语》多出近四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家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树欲静而风不止
1,表示客观事物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或比喻形势与自己的愿望相违背。
2,用于感叹子女希望尽孝时,父母却已经亡故。以此来比喻痛失双亲的无奈,反映出百善孝为先的重孝观念。后人便以“风树之悲”来借喻丧亲之痛。
树欲静而风不止,
树要静止,风却不停息地刮得它摇动。
比喻事物的客观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出自《韩诗外传》卷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唐·白居易《柳公绰等八人亡父同制》:“古人有云: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向无显扬褒赠之事,则何以旌先臣德、慰后嗣心乎?”
【拼音】:shù yù jìng ér fēng bù zhǐ
【释义】:树想要静下来,风却不停地刮着。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出处】: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树要静止,风却不停息地刮得它摇动。比喻事物的客观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一、出处
先秦·孔子弟子所著《孔子家语·卷二,致思第八》。
二、原文
孔子行,闻哭声甚悲。孔子曰:“驱之!驱之!前有贤者。”至,则皋鱼也。被褐拥镰,哭于道傍。孔子辟车与之言曰:“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
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学,游诸侯,以后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间吾事君,失之二也;与友厚而小绝之,失之三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立槁而死。
孔子曰:“弟子诫之,足以识矣。”于是门人辞归而养亲者十有三人。
三、译文
孔子出行,听到有人哭得十分悲伤。孔子说:“快赶车,快赶车,前面有贤人。”走近一看是皋鱼。身披粗布抱着镰刀,在道旁哭泣。孔子下车对皋鱼说:“你家里莫非有丧事?为什么哭得如此悲伤?”
皋鱼回答说:“我有三个过失:年少时为了求学,周游诸侯国,以致耽误了赡养双亲的时间,这是过失之一。我自视清高,不愿为君主效力,对君上对国家没有贡献,这是过失之二。和朋友交情深厚却很早就断绝了来往,这是过失之三。
树想静下来可风却不停,子女想好好赡养父母可父母却不在了!过去而不能追回的是岁月,逝去而再也见不到的是亲人。请允许我从此离别人世(去陪伴逝去的亲人)吧。”于是就此辞世。
孔子对弟子们说:“你们要引以为戒,这件事足以使你们明白其中的道理!” 于是,辞行回家赡养双亲的门徒十之有三。
创作背景
《孔子家语》一书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凡二十七卷,孔子门人所撰,其书早佚。唐颜师古注《汉书》时,曾指出二十七卷本“非今所有家语”。《孔子家语》详细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门生的问对诘答和言谈行事,对研究儒家学派(主要是创始人孔子)的哲学思想,有巨大的理论价值。
赏析
《家语》保存了最原始和可靠的材料。《家语》保存了一大批比较原始的文献资料,有许多地方明显地胜于其他相关古籍,具有重要的版本、校勘价值。
《论语》是传统的第一手材料,但是《论语》篇幅短小,语言简略,难以尽展孔子等人思想言行的全貌。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内容上,《家语》都要高出《论语》很多。仅从规模上讲,《论语》仅有一万六千多字,而《家语》却比《论语》多出近四倍。
树欲静而风不止什么意思?
意思是树想要静止,风却不停息地刮得它摇动;子女希望尽孝时,父母却已经亡故,树是客观事物,风是不停流逝的时间,比喻时间的流逝是不随个人意愿而停止的。多用于感叹人子希望尽孝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
出自《韩诗外传》卷九, 春秋时孔子偕徒外游,忽闻道旁有哭声,停而趋前询其故,哭者曰:“我少时好学,曾游学各国,归时双亲已故。为人子者,昔日应侍奉父母时而我不在,犹如‘树欲静而风不止’;今我欲供养父母而亲不在。逝者已矣,其情难忘,故感悲而哭。”
借树欲静,而风不休不止吹之为喻。实叹人子欲孝敬双亲时,其父母皆已亡故。。后来用“树欲静而风不止”比喻不以人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也有用来比喻一方想停止做某事,而另一方却不让其停止,这里所指的做某事, 一般指的是不正义的事。
扩展资料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的典故:
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
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那人回答他叫丘吾子,说他有三个过失,分别是:年轻时喜欢学习,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父母却已经死了是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是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
丘吾子悲叹: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
孔子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
树欲静而风不止是什么意思?
您好,首先很高兴为您解答。
这句话的意思是:树想要静止,风却不停地刮动它的枝叶;子女想赡养父母,父母却已离去。
这句话中,树是客观事物,风是不停流逝的时间,比喻时间的流逝是不随个人意愿而停止的。多用于感叹人子希望尽孝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
这句话的含义: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万事万物存在让其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这种规律是人之一己好恶无法改变的,所以,我们很多时候无法改变世界来适应自己,只能调整自己去适应客观物质世界。第二层含义就比较通俗了,大致意思就是告诉人们要孝顺父母,要珍惜身边人。
这句话的释义:
1、释义一:万事万物都有让其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我们需调整自己适应客观物质世界。
首先,这句话以树喻人,树想要静静地待着,但是风却不停地吹动着它,让它无法保持安静状态。
就像树木无法把控风一样,人许多时候也无法把控外在世界。人虽然十分聪明,而且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创造的现代文明可以说是奇迹。但人类即便再强大,不管是人事,还是万物生长变化,物质世界始终存在一个客观规律。所谓“世事无常”,大概就是说人无法把控外在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于是,想要静止的树木被风吹得不停晃动;而人所面对世事,也存在许多无可奈何。
所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的第一层释义,大抵就是在告诉人们,即便我们再强大,物质世界依旧存在我们无法左右的客观规律。许多时候,我们实在无法强大到改变世界,去让世界去适应我们;更多时候,我们需要调整自己,去更好地融入世界。
2、释义二:当父母还在时,珍惜时光,好好孝顺父母,珍惜身边人。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的第二层释义就比较好理解了,大概就是在告诉我们,当我们的父母还在时候,就要好好珍惜父母在身边的时光,多陪陪父母,好好孝顺父母。要知道,现实生活中“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例子确实不少。
我们中应该有许多人在自己还是个孩童的时候就立志要好好读书,以后找个好工作,然后带父母到处游山玩水,让省吃俭用的他们可以吃好喝好吧。但是等我们真的长大了,真的有工作的时候,却忙得不得了。明明是为了让父母过上好日子而辛苦工作,反而因为工作繁忙让陪伴父母都成了奢侈,以至于等到父母过世以后,才追悔莫及,后悔自己在父母在世的时候,没有好好孝敬他们。
要知道,人死无法复生,过了就是过了,父母逝去了,就再也无法“不耐烦地挂掉父亲电话”、“急冲冲地吃几口母亲做的饭”了。因此,“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就能很好地提醒我们,趁着父母还健在,自己还有机会,要好好孝顺他们,要珍惜身边人。
总结:
父母陪我们长大,我们却陪他们变老,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无私的,我们要抓住现有的时光,好好尽孝。“想尽孝,要趁早”,不要让迟来的爱成为终身的遗憾,我们要做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孝敬父母的人。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请高手指点…越详细越好…?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一句古语,意思是树希望静止不摆,风却不停息;子女想赡养父母,父母却已离去。比喻时间的流逝是不随个人意愿而停止的,以此来告诫子女行孝要及时,趁父母亲健在的时候关心关爱他们,而不要等父母去世后才追悔莫及。该句子出自《孔子家语·卷二,致思第八》。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一棵大树像静止不动 可是狂风却一直不停止的瓜 所以这个术没有办法静止下来 儿子一孝敬父母 可是亲人却 已经去世了 等儿子有能力的时候想孝敬父母,亲人 却没有办法等待的意思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树想静下来,清心寡欲而吹动他的风,却不停止孩子想养育自己的双亲,可是双亲已经不在了
比喻自己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的,还是要受外力的影响,所以自己要干什么就抓紧干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树欲静而风不止。从字面上理解了的话,就是数想要安安静静。不摇晃,但是就是风不停止,因为风他一吹动它的树叶芽,枝条啊。都是可能摆动的。
子欲养而亲不待,嗯,可能就是你作为子女的想要赡养父母对父母好,但是已经不可能做到,因为这时候你的嗯父母吧。可能已经嗯,所以说在对待父母这个问题上,一定要就是及时行善吧,然后认认真真的赡养自己的父母。不只只是满足他们的日常生活需求,还有他们的精神需求,因为很多老年人在他们年老的时候是比较孤独的的,想要使女的关注。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意思是树木想静止但是风却不停地刮,孩子想赡养双亲,他们却等不到了。多用来表达希望对父母尽孝道父母却已亡故的感叹。
树想要静止,风却不停的刮动它的枝叶;子女想赡养父母尽孝,父母却已离开人世。总的意思是时间永远在不停地流逝,哲学上讲客观事物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所以这种逝去是不随个人意愿而停止的,多用于感叹为人子女希望尽孝双亲时,父母却已经早早亡故。
为人子女者有时对痛失双亲是何其无奈:风不止,是树的无奈;而亲不在则是欲尽孝子女的无奈,通过这种起兴通感阐释了百善孝为先的重孝观念,故后人便以“ 风树之悲”来借喻丧亲之痛。
《孔子家语》是中国古代记述孔子思想和生平的著作,其内容是自汉朝以前到汉朝早期不断编纂而成,后来三国著名经学家王肃(就是《三国演义里被诸葛亮骂死的那个王朗的儿子)对其进行整理。在该书中就记载有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孝子皋鱼与孔子对话时说了这段话。
孔子行,见皋鱼哭于道傍,辟车与之言曰:“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皋鱼曰:年少时为了学习,周游诸侯国,没有把照顾亲人放在首位。这是过失之一;我的志向崇高,不去侍奉庸君,到头来事业无成。这是过失之二;和朋友交情深厚,却因为小事断绝联系。这是过失之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立槁而死。孔子曰:“弟子诫之,足以识矣。”于是门人辞归而养亲者十有三人。
皋鱼少时好学,周遍游天下,成了辅佐齐君的得力大臣,不过他也因此而耽误了伺候双亲尽孝的最好时期,孔子周游时在齐国遇见皋鱼,皋鱼就悔恨交加的对孔子讲了这番话,说完就投水自尽以示对父母悔罪。
联想到与皋鱼志趣几乎完全相反的另外一个人就是卫公子开方(又名启方),他本来是卫国国君卫懿公(就是史上痴迷养鹤,最后玩鹤丧国丢命的那位仁兄)的庶出长子,开方本来是他老子为讨好当时的霸主齐桓公而送来做人质的,结果他因善于察言观色、投桓公之所好,受到齐桓公宠幸而在齐国当官,他对齐桓公姜小白表面上忠心耿耿,一直小心谨慎地侍奉他,十五年不回卫国的家,即使他父母去世也不回国奔丧。
他和易牙、竖刁、常之巫等几个奸佞小人把齐桓公迷得团团转,管仲临死前曾苦口婆心劝导过齐桓公,甚至病重谢世之前还专门为此进谏,他评价开方:“人的天性哪有不热爱自己的父母啊?卫开方父亲死了都忍心不回去奔丧,对大王您的悉心侍奉、爱心有没有没水分呢?”
不同于开方的卑鄙奸佞,皋鱼的这番让人痛彻肺腑的反思之词让人唏嘘不已。一向善于因势利导、诲人不倦的孔子于是当场对弟子们说:“大家要引以为戒啊,这件事足以让我们明白其中的道理!” 于是,有许多弟子辞行回家赡养双亲。
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意思是什么?
谓树要静止,风却不停息地刮得它摇动。比喻事物的客观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出自《韩诗外传》卷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意思是要静止,风却不停息地刮得它摇动;子女希望尽孝时,父母却已经亡故,比喻事物的客观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比喻痛失双亲的无奈,反映出百善孝为先的重孝观念。风不止,是树的无奈;而亲不待,则是孝子的无奈。后人便以“风树之悲”来借喻丧亲之痛。
出自《韩诗外传》卷九, 春秋时孔子偕徒外游,忽闻道旁有哭声,停而趋前询其故,哭者曰:“我少时好学,曾游学各国,归时双亲已故。为人子者,昔日应侍奉父母时而我不在,犹如‘树欲静而风不止’;今我欲供养父母而亲不在。逝者已矣,其情难忘,故感悲而哭。”
借树欲静,而风不休不止吹之为喻。实叹人子欲孝敬双亲时,其父母皆已亡故。后喻事与愿违,不尽人意。或客观情况与主观愿望相悖,多用此语。
扩展资料:《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九》
孔子行,闻哭声甚悲。孔子曰:“驱!驱!前有贤者。”至,则皋鱼也。被褐拥驵,哭于道傍。孔子辟车与之言曰:“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学,游诸侯,以后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间吾事君,失之二也;与友厚而小绝之,失之三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立槁而死。孔子曰:“弟子诫之,足以识矣。”于是门人辞归而养亲者十有三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树欲静而风不止什么意思
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意思是树想要静下来,风却不停地刮得它乱晃。
成语拼音:shù yù jìng ér fēng bù zhǐ。
成语解释:欲:想要;而:表示转接。树想要静下来,但风却不停地刮。比喻客观情况不以主观愿望为转移。
成语出处: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九:“吾失之三矣!少而好学,周游诸侯,以后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简吾事,不事唐君,而晚事无成,失之二也。与雄厚而中绝之,失之三矣。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树欲静而风不止”。
成语用法:复句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宾语、分句。
成语典故
春秋时,孔子外出游历,在路上听见有人啼哭,哭声非常悲痛。孔子说:“追上去,追上去!前面有贤人在哭泣。”近前一看,原来是皋鱼,他身穿粗布衣,抱着镰刀在道旁哭泣。孔子把车停下,同皋鱼交谈起来:“先生莫非有丧事?为什么哭得如此悲痛呢?”皋鱼回答:“我有三个过失!”
年轻时喜欢求学,遍游诸侯各国,可是等到回家的时候,我的双亲已经去世,这是第一个过失;自命清高行事傲慢,不愿侍奉昏庸的君主、以至岁月蹉跎,岁数很大了却没有任何成就,这是第二个过失;与朋友交情深厚却中途绝交,这是第三个过失。
树欲静而风不止啊,子女想孝敬双亲而父母却过早去世。一去不复返的是岁月年华,不能再相见的是去世的双亲,我要从此与世人永别了。说罢一下子形同枯木,死去了。孔子对弟子们说:“你们要记住这些话,它足以作为自己的借鉴了!”于是,有十三名弟子辞别孔子,回家侍奉父母去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意思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意思?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树希望静止不摆,风却不停息;子女想赡养父母,父母却已离去。
树是客观事物,风是不停流逝的时间,比喻时间的流逝是不随个人意愿而停止的。多用于感叹人子希望尽孝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
【出处】 春秋孔子《孔子家语卷二 ·致思第八》:“与友厚而小绝之,失之三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译文:朋友交情深厚,可很早就断绝了联系,这是过失之三。
树想静下来可风却不停吹动它,子女想要好好孝敬的时候老人却已经不在了! 扩展资料这是丘吾子说给孔子的话,旨在宣扬儒家的孝道。此话是从反面来告诫孝子们,说明行孝道要及时,要趁着父母健在的时候,而不要等到父母去世的那一天。
后来用“树欲静而风不止”比喻不以人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也有用来比喻一方想停止做某事,而另一方却不让其停止,这里所指的做某事, 一般指的是不正义的事。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含义?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的意思为树将停止摆动,但风却刮个不停。儿女想赡养父母,但双亲都不在人世了。
出自《韩诗外传》卷九,原文是“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以上的叹息是皋鱼在父母死后有感而发的。皋鱼周游列国去寻师访友,故此很少留在家里侍奉父母。岂料父母相继去世,皋鱼惊觉从此不能再尽孝道,深悔父母在世时未能好好侍床,现在已追悔莫及了!
皋鱼以“树欲静而风不止”,来比喻他痛失双亲的无奈。树大不喜随风摆动太多,否则便枝歪叶落;无奈劲风始终不肯停息,而树木便不断被吹得摇头摆脑。风不止,是树的无奈;而亲不在则是孝子的无奈!
因为这缘故,后人便以“风树之悲”来借喻丧亲之痛。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是什么意思?我只想知道这两
原句是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意思是:树想静静地呆一会,可是风却让他不停地摇曳.当你想赡养双亲,可能他们已等不及便过世了.原文是:孔子行,闻哭声甚悲.孔子曰:「驱驱前有贤者.」至,则皋鱼也,被褐拥镰,哭于道傍.孔子辟车与言曰:「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学,游诸侯,以后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闲吾事君,失之二也.与友厚而少绝之,失之三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立槁而死.孔子曰:「弟子诫之,足以识矣.」于是门人辞归而养亲者十有三人.。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的含义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出自《韩诗外传》卷九,原文是“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这个叹惜是皋鱼在父母死后有感而发的. 皋鱼周游列国去寻师访友,故此很少留在家乡侍奉父母.岂料父母相继去世,皋鱼才惊觉从此不能再尽孝道,深悔当初父母在世时未能好好侍亲,现在已追悔莫及了! 皋鱼以“树欲静而风不止”来比喻他痛失双亲的无奈.树木不喜随风摆动太多,否则便枝歪叶落;无奈劲风始终不肯停息,而树木便不断被吹得摇头摆脑.风不止,是树的无奈;而亲不在,则是孝子的无奈借树欲静,而风不休不止吹之为喻.实叹人子欲孝敬双亲时,其父母皆已亡故.后喻事与愿违,不尽人意.或客观情况与主观愿望相悖,多用此语.总之我觉得就是告诫后人要趁父母都在身边是好好孝敬父母~不要等年华老去~双亲不在之时懊悔当初~。
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出自哪?原文是什么?
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 出处:孔子集语 释义:树想静静地呆一会,可是风却让他不停地摇曳.当你想赡养双亲,可能他们已等不及便过世了.原文:孔子行,闻哭声甚悲.孔子曰:「驱驱前有贤者.」至,则皋鱼也,被褐拥镰,哭于道傍.孔子辟车与言曰:「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学,游诸侯,以后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闲吾事君,失之二也.与友厚而少绝之,失之三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立槁而死.孔子曰:「弟子诫之,足以识矣.」于是门人辞归而养亲者十有三人.。
【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文言文翻译!】
孔子出行,闻有哭声甚悲.孔子曰:“驱之驱之,前有贤者.”至,则皋鱼也被褐拥镰,哭于路旁.孔子辟车与之言:“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吾少而学,周游天下,以殁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简吾事,不事庸君,失之二也.与友厚而中绝之,失之三矣.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立槁而死.孔子曰:“弟子诫之,足以识矣!”于是门人辞归养亲者十有三人.次孔子出行,闻哭声甚悲.孔子说:快赶车,快赶车,前面有个贤人!一看原来是皋鱼,身披粗褐,手执镰刀,在路边哭泣.孔子下车,对皋鱼说:“你家没有丧事吧,为什么哭得如此悲伤?”皋鱼回答说:“我有三个过失:小时候喜欢学习,周游各诸侯国,没有照顾好我的亲人,这是过失之一.我的志向高尚,想做大事业,不愿侍奉庸君,结果年岁已晚仍一事无成,这是过失之二.我与朋友交往很深厚,但是都中断了,这是过失之三.大树想停下来可是风停不下来儿子想孝敬父母可是父母已经不在了,过去了再也追不回来的是岁月,逝去了再也见不到的是亲人.请允许我从此离别人世(去陪伴逝去的亲人).”于是,站着不动,枯槁至死.孔子对弟子们说:“你们要引以为戒,这件事足以使你们明白其中的道理!” 于是,辞别孔子,回家赡养双亲的门人,有十三人.。
【“苦海无涯,顺便问一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苦海无涯,回头是岸”生命体 在没有 觉悟前 横竖 都是苦,这苦痛,好象 无量无边的大海,望不到尽头的.“回头”就是“岸”,岸就在当下的回头清醒觉悟.放下 贪欲,愚痴,嗔恨,修学戒,定,智慧.只有学习正真的道理,觉悟清醒过来,才能脱离无边苦海的境地,到达真正安乐的彼岸.南无阿弥陀佛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释义:【树想静静地呆一会,可是风却让他不停地摇曳.当你想赡养双亲,可能他们已等不及便过世了.】 出处:孔子集语 原文: 孔子行,闻哭声甚悲.孔子曰:「驱驱前有贤者.」至,则皋鱼也,被褐拥镰,哭于道傍.孔子辟车与言曰:「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学,游诸侯,以后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闲吾事君,失之二也.与友厚而少绝之,失之三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立槁而死.孔子曰:「弟子诫之,足以识矣.」于是门人辞归而养亲者十有三人. “等待”的意思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出自《韩诗外传》卷九,原文是“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这个叹惜是皋鱼在父母死后有感而发的. 皋鱼周游列国去寻师访友,故此很少留在家乡侍奉父母.岂料父母相继去世,皋鱼才惊觉从此不能再尽孝道,深悔当初父母在世时未能好好侍亲,现在已追悔莫及了! 皋鱼以“树欲静而风不止”来比喻他痛失双亲的无奈.树木不喜随风摆动太多,否则便枝歪叶落;无奈劲风始终不肯停息,而树木便不断被吹得摇头摆脑.风不止,是树的无奈;而亲不在,则是孝子的无奈 先字面解释:树希望能够静止的不动,但是风却不能停止,风吹不止,树也就无法静止.儿子长大了,希望能够奉养双亲,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情,但二老却早已离世,使子女的心愿无法实现,留下了终生遗憾!皋鱼周游列国去寻师访友,故此很少留在家乡侍奉父母.岂料父母相继去世,皋鱼才惊觉从此不能再尽孝道,深悔当初父母在世时未能好好侍亲,现在已追悔莫及了! 皋鱼以“树欲静而风不止”来比喻他痛失双亲的无奈.树木不喜随风摆动太多,否则便枝歪叶落;无奈劲风始终不肯停息,而树木便不断被吹得摇头摆脑.风不止,是树的无奈;而亲不在,则是孝子的无奈 . 总体来说就是指:事情的发展往往不能随着人的愿望.也就是自己所希望的与现实有时会有很大的差距.在一些事上人们身不由己!这句话非常出名.尤其是后一句,不知感动了多少忠臣孝子!平时多注意关心体贴一下父母吧!莫要真到父母不在的时候后悔莫及!出自:汉·韩婴《韩诗外传》『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学,游诸侯,以后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间吾事君,失之二也;与友厚而小绝之,失之三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什么意思??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出自《孔子家语卷二.致思第八》,意思是:树希望静止不摇摆,风却没有停息;子女想赡养父母,父母却已离去。在这里树是客观事物,风是不停流逝的时间,比喻时间的流逝是不随个人意愿而停止的。
释义:【树想静静地呆一会,可是风却让他不停地摇曳。当你想赡养双亲,可能他们已等不及便过世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
出处:孔子集语
原文:
孔子行,闻哭声甚悲。孔子曰:「驱驱前有贤者。」至,则皋鱼也,被褐拥镰,哭于道傍。孔子辟车与言曰:「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学,游诸侯,以后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闲吾事君,失之二也。与友厚而少绝之,失之三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立槁而死。孔子曰:「弟子诫之,足以识矣。」于是门人辞归而养亲者十有三人。
“等待”的意思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出自《韩诗外传》卷九,原文是“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这个叹惜是皋鱼在父母死后有感而发的。
皋鱼周游列国去寻师访友,故此很少留在家乡侍奉父母。岂料父母相继去世,皋鱼才惊觉从此不能再尽孝道,深悔当初父母在世时未能好好侍亲,现在已追悔莫及了!
皋鱼以“树欲静而风不止”来比喻他痛失双亲的无奈。树木不喜随风摆动太多,否则便枝歪叶落;无奈劲风始终不肯停息,而树木便不断被吹得摇头摆脑。风不止,是树的无奈;而亲不在,则是孝子的无奈 先字面解释:树希望能够静止的不动,但是风却不能停止,风吹不止,树也就无法静止。儿子长大了,希望能够奉养双亲,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情,但二老却早已离世,使子女的心愿无法实现,留下了终生遗憾!皋鱼周游列国去寻师访友,故此很少留在家乡侍奉父母。岂料父母相继去世,皋鱼才惊觉从此不能再尽孝道,深悔当初父母在世时未能好好侍亲,现在已追悔莫及了!
皋鱼以“树欲静而风不止”来比喻他痛失双亲的无奈。树木不喜随风摆动太多,否则便枝歪叶落;无奈劲风始终不肯停息,而树木便不断被吹得摇头摆脑。风不止,是树的无奈;而亲不在,则是孝子的无奈 。
总体来说就是指:事情的发展往往不能随着人的愿望。也就是自己所希望的与现实有时会有很大的差距。在一些事上人们身不由己!
这句话非常出名。尤其是后一句,不知感动了多少忠臣孝子!平时多注意关心体贴一下父母吧!莫要真到父母不在的时候后悔莫及!
出自:汉·韩婴《韩诗外传》
『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学,游诸侯,以后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间吾事君,失之二也;与友厚而小绝之,失之三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
树想要静止不动的时候但是风却不停止吹拂,儿女想要好好孝敬父母的时候,父母却已经不在身边了。
其古训告诫各位为人子女,父母在身边的时候好好伺待,多回家看看,以尽孝道,不要待到父母都年老离我们离去以后才去追悔,往往后悔莫及啊!
树欲“静”而风不止, 出自《汉·韩婴·韩诗外传》。
春秋时孔子偕徒外游,忽闻道旁有哭声,停而趋前询其故,哭者曰:“我少时好学,曾游学各国,归时双亲已故。为人子者,昔日应侍奉父母时而我不在,犹如‘树欲静而风不止’;今我欲供养父母而亲不在。逝者已矣,其情难忘,故感悲而哭。”
借树欲静,而风不休不止吹之为喻。实叹人子欲孝敬双亲时,其父母皆已亡故。后喻事与愿违,不尽人意。或客观情况与主观愿望相悖,多用此语。
这是一个递进关系的排比句。
前句作为铺垫和引子,给树以思想,讲树自己想静下来可是风却不停的吹,借喻世事的不由己,不如意。
后句略传,在事不由己的基础上递进讲述了悔之晚矣的孝亲思想。孩子想孝敬亲人,可亲人早已不在。
两句连读,大意是,有些事情是你想做也做不了的,而有些你现在能做的事情不去做的话,等你想去做了有可能就没机会做了。
此两句由于内含递进加转折关系,一说物,一讲人,又分别自成一体,所以人们很少两句连引,总是拆开使用。
树想静下来不动而风不让树叶停下来,儿女想孝敬父母时,然而父母已经不在了。
说明子女想尽孝却无以为报,有一种凄美之感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意思是树想要静止,风却不停的刮动它的枝叶。树是客观事物,风是不停流逝的时间,比喻时间的流逝是不随个人意愿而停止的。多用于感叹人子希望尽孝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
扩展资料:
出自《孔子家语卷二 ·致思第八》:“与友厚而小绝之,失之三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是春秋时期孔子所著。
白话文翻译为:朋友交情深厚,可很早就断绝了联系,这是过失之三。树想静下来可风却不停吹动它,子女想要好好孝敬的时候老人却已经不在了!
公元前150年韩婴所著的《韩诗外传》卷九引用了“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以上的叹息是皋鱼在父母死后有感而发的。皋鱼周游列国去寻师访友,故此很少留在家里侍奉父母。岂料父母相继去世,皋鱼惊觉从此不能再尽孝道,深悔父母在世时未能好好侍床,现在已追悔莫及了! 皋鱼以“树欲静而风不止”,来比喻他痛失双亲的无奈。
树大不喜随风摆动太多,否则便枝歪叶落;无奈劲风始终不肯停息,而树木便不断被吹得摇头摆脑。风不止,是树的无奈;而亲不在则是孝子的无奈! 因为这缘故,后人便以“风树之悲”来借喻丧亲之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