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科院原副院长王佛松院士逝世,武汉大学有哪些杰出校友?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4-09 07:13:41 浏览2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的名人有哪些

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的名人如下:
1、王佛松
据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消息,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原所长王佛松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31日14时59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2、李靖飞
1978年,考入了河北省话剧院,开始了演艺生涯。1986年,出演了战争电影《破袭战》,该片他出演的个人首部电影作品。1989年,主演了电视剧《铁人》,凭借该剧获得了东北风电视文艺奖优秀配角奖。1994年10月23日,主演的古装剧《三国演义》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首播,由此受到关注。
3、许同均
许同均教授1945年12月29日生于北京,1966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表演系本科,1978年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任教。几十年来,许同均教授致力于教书育人,给导演78本科班、导演84进修班、导演87本科班等数十个班级讲授导表演专业课。
4、刘学军
刘学军从事话剧表演艺术近四十年,将一生奉献给话剧艺术事业,在舞台上创作了数十个不同的人物形象,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雷雨》中的周仆园,《风雪夜归人》中的苏弘基,《日出》中的潘月亭等。
5、杨林
1974年考入河南林县豫剧团学表演,1984年考入河南省戏校导演班,毕业后先后在焦作市豫剧团、焦作市艺术研究所做编剧、导演,2017年调入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为国家一级编剧,河南省文化先锋。

王佛松的介绍

王佛松(1933.5.23-),广东兴宁人,高分子化学家。195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1960年获苏联化学科学副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1966年,他作为课题组负责人组织和领导了异戊橡胶的铝钛催化剂基本配方,找到了有效的第三组份。1970年提出了催化活性中心的“双金属络合物”结构及其形成机理,弄清了异戊胶分子量及其分布与加工性能的关系,首次指出了稀土催化双烯聚合具有“活性聚合”性质。2王佛松长期从事定向聚合、稀土催化及导电高分子研究,还开展高分子—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工作。参与和领导顺丁和异戊橡胶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发明了异戊二烯定向聚合稀土催化剂,并初步阐明其活性中心的形成和结构以及催化机理。在导电高分子聚乙炔、聚苯胺研究中取得一系列创新性结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日本高分子学会国际奖等。

王佛松的人物经历

1933年,王佛松在广东兴宁地处粤赣闽三省交界呱呱坠地,给这个清苦的农家带来了喜悦。他的父母都是目不识丁、老实本分的农民。从5岁开始上学堂,背负着家人的期待,怀揣自强奋进的梦想,他一路成长为我国高分子化学领域的一名科学家。 195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在四年学习期间,他刻苦努力、勤奋好学,始终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深得老师赞赏。1955年被录取为留苏预备生,1956年被选派到苏联科学院列宁格勒高分子化合物研究所,师从著名高分子化学家和合成橡胶专家波?亚?多尔哥普罗斯克院士。1960年获苏联化学科学副博士学位。 1960年至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为了发展中国合成橡胶工业,他把在国外学到的科学知识、先进技术应用于中国的合成橡胶研究中,他领导和参加高顺式聚丁二烯橡胶的合成、聚合机理及聚合物结构与性能关系的研究,提出了两种新催化体系,为中国的顺丁橡胶科研与工业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1966年,他作为课题组负责人组织和领导了异戊橡胶的铝钛催化剂基本配方,找到了有效的第三组份。该体系在吉林化工研究院完成模式和中试,找到了连续聚合中挂胶的原因与防止方法。 1979年 王佛松应意大利国家科研委员会高分子化学研究所所长Porri教授的邀请,以客座教授的身份赴意工作了15个月。在此期间,他针对稀土催化双烯聚合机理,又深入开展了几项具有创造性的工作,首次用稀土催化剂合成高分子量、高结晶度的聚己二烯,指出了日本学者有关这一聚合物结构所提出的错误结论,给予了合理的解释和提出了异戊二烯稀土催化定向聚合机理。20世纪80年代后主要从事导电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工作。1982年任研究室主任,1984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助理,1985年任所长。走上领导岗位以后,他除了参加和具体指导科研工作与培养青年人外,还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研究所的科研组织管理与行政领导工作中。1984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称号。1988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1988年至1994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和1998年先后当选为第八届和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 员会委员,200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13年11月15日与企业共建院士专家工作站,授牌仪式在荆门市掇刀区举行。 2014年受聘为嘉应学院荣誉教授。并表示将一如既往地关心家乡的高等教育事业,为嘉应学院的发展提供帮助和支持。。 2015年深圳市客家文化交流协会成立,王佛松院士应邀担任协会顾问,并题词寄予厚望。

兴宁有什么名人

何子渊(1865--1941),字临淑,讳东汉,兴宁石马人氏。广东省历史文化名人,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他先后在当地创办多所新式中小学,开风气之先,宣传革命思想,培养了大批人才。1905年加入同盟会,任嘉应州主盟人,是广东潮州黄冈起义领导人之一,曾秘密参与策划广州黄花岗起义。1914年响应孙中山号召组织讨袁军,后受命兴办矿业,筹措革命经费。1920年任孙中山粤军总司令部咨议,1925年为东征军筹饷,1941年逝世。
罗孟郊(1091~1153)号休休,兴宁刁坊镇罗坝村人。北宋宣和年间探花,授职谏议大夫、翰林院学士。任职期间,奸臣蔡京擅权,朝政日非,孟郊疾恶如仇,“令”大学生陈东等上书,揭露蔡京等人罪行,称他们为“六贼”。不久,钦宗便把“六贼” 中的王黼等治罪。当金人南侵时,钦宗慑于金人的气焰,欲罢免主战派右丞相李纲的职务,以讨好金人。罗孟郊“复令”陈东上书,要求留用李纲为国效力。及后高宗南迁,秦桧当权,阴谋与金人议和,罗与叶三省等人极力反对,秦桧恨之入骨,命御史罗 汝揖奏谤罗孟郊“饰非横议”。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2),罗孟郊被贬滴兴国军(行政区名,今湖北阳新县),次年在贬所逝世。秦桧死后,高宗下诏复用孟郊等53人。朝廷得悉罗已去世,遂追赠他为礼部尚书,敕葬兴国军甘棠山。
罗庆辉(清康熙、雍正年间人,具体生卒年月不详)兴宁福兴镇锦华村人。《罗家通书》创始人。幼年家贫,刻苦好学。及长,随亲友赴河南等地做生意。其间,得一位懂天象的人,授以天文、星象、仪度、六王吉凶及预测祸福之术。后入京都,于钦天监内推算历法,研究中外天文著作。学成,回到兴宁家乡编纂通书,名为《广东省兴宁县罗家推算通书》(简称《罗家通书》)。雍正五年(1727)七月十二,钦天监面奉上谕,恩准罗氏所编通书为民书式样颁行。《罗家通书》受时代限制,虽小有封建迷信成分,但不乏科学真谛。其推算日月交蚀、月份大小、节气变化极为精确,对季候风及其流向亦有所表述,以此指导人们注意外出航行安全、注意建筑方位和安排农事工作等,使用价值颇高。该书刊行数百年,深受人们欢迎,销量日增,最高年销量数十万册。仅行销全国,而且远销东南亚及欧美等地。在这些国家,凡有华人之地,便有《罗家通书》。
胡曦(1844~1907)字晓岑,号壶园,兴宁兴城镇大巷里人。晚清诗人、考据学家和书法家。一生诗作甚丰,有《湛此心斋集》共12卷,《湛此心斋诗话》2卷。以方言、谚语入诗,是湛此心斋集》的一大特色。其编辑的《梅水汇灵集》,搜集整理了嘉应五属历代诗人的优秀诗作。早年创作的《燕京感事》、《吊关天增》等,爱憎分明,被中外学者誉大推为黄遵宪新派诗的“同道先进”、“公度新派诗之先河”。同黄遵宪、丘逢甲一起被誉为晚清岭南客家三大诗人。胡曦还是一位考据学家,编纂、整理了大量的乡土文献,计有《扮榆碎事》4卷、《甘露事类》3卷、《乡哲良规》2卷、《宋乡贤罗学士遗事考略》3卷、《兴宁图志考》12卷(今仅存卷一、卷二)等。《兴宁图志考》纠正了阮元《广东通志》的错误,是他一生中的重要贡献之一。胡曦工书法,后人把他同宋湘、伊秉缓一起曦列为清代客家3位书法名家。
何天炯(1877~1925)字晓柳,兴宁石马镇新群村人。中国国民党元老、民主革命先驱。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毅然剪掉发辫,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本先后结识了孙中山、黄兴、廖仲恺等人。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创立同盟会,他与同邑13人毅然加入,被举为会计。后任同盟会广东支部长。当孙中山、黄兴不在日本,同盟会群龙无首,组织涣散之时,何天炯与吴玉章等尽力设法团结各省在东京的会员,使同盟会工作得以正常进行,1911年赴香港与黄兴等共同策划广州起义,负责运输联络工作。辛亥革命后,历任驻日全权代表、总统府最高顾问等职,为民主革命竭尽全力, 1925年在广州病逝。著有《无赫斋诗草》、《山居一年半》和《革命史衡》。
何贯中(1888--1920),字庸非、辉淑,讳贯中,老同盟会员,兴宁石马人氏。保定陆军大学毕业,民主革命先驱、辛亥革命志士、粤军第一师上校团长,辛亥革命元老何子渊六弟。1911年,湖北武昌起义爆发的当晚,作为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六弟,消息灵通的何贯中第一时间得知武昌起义发生的情况,立即将同寝室的李济深等同学组织起来,潜出军校,炸毁了保定附近的漕河铁桥。“漕河铁桥被炸,清军南下镇压起义运动的行程被耽搁,这不仅极大地支援了湖北武昌起义军接下来的军事行动,其更大的意义在于,这为革命党人在全国范围内举事赢得了充裕的时间”,为辛亥革命做出了杰出贡献。1920年秋,援闽粤军奉孙中山之命,经何子渊等人多方斡旋,何贯中与邓仲元参谋长一起回师平叛桂系军阀莫荣新,在惠州淡水与桂军激战时,不幸身负重伤牺牲,时年32岁,邓仲元只身脱险。孙中山大元帅随即追授何贯中为上校团长,迁葬广州粤军第一师陵园,何贯中是安葬“粤军第一师陵园”阵亡的粤军最高级别高级将领。
钟明光(1881-1915)广东兴宁人。字达权。幼家贫弃学,经商于江西、福建、湖南等地。嗣赴南洋,接受了革命思想。民国2年(1913年)回国,准备参加讨袁军。不久,二次革命失败,被迫再渡南洋。民国4年回国,图谋继续倒袁,在广州参加丘汉苗领导的暗杀团。7月17日,向袁世凯爪牙龙济光投掷炸弹,伤龙济光,并伤毙卫士十七人。事后被捕,惨遭杀害。
黄文杰(1902—1939年),兴宁市大坪镇上大塘村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1925年参加革命,曾留学苏联,回国后长期在国民党统治区担任党的领导工作,历任中共“上海临时中央局”代理书记、书记,中共中央长江局秘书长,南方局四人领导成员。在白色恐怖的艰难环境下,他忠贞不渝,意志坚强,机智沉着,坚持斗争,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1939年7月,日本飞机经常对国民党的陪都重庆狂轰滥炸,当时患伤寒病的黄文杰,因躲避日机轰炸,在防空洞里受了凉而发高烧,抢救无效。8月2日不幸逝世,终年仅37岁。黄文杰逝世后,八路军重庆办事处的全体同志为之致哀,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等亲自送葬至墓地,为了悼念“对党无限忠诚,对人对事大公无私”的黄文杰,《群众》杂志出版专刊,《新华日报》登载了叶剑英《悼黄文杰同志的死》一文,文章称赞黄文杰“是我们党的骆驼从来没有计较到他所负担的轻重,而能任重致远的渡过艰难的沙漠”
罗屏汉(1907~1935)原名庆良,别名志鸿,兴宁大坪镇白云村人。土地革命时期闽粤赣边区主要领导人之一。历任中共兴宁、江西会昌县委书记、粤赣省苏维埃执行委员。闽粤赣边区游击纵队司令员、粤赣边区军政委员会主席等职。1929年前后创建兴(宁)、五(华)、龙(川)革命根据地。民国二十一年(1932)初,江西会昌获得解放,中共会昌中心县委成立,邓小平任中心县委书记,罗屏汉任组织部长兼会昌县委书记,在扩军支前、发展苏区生产,特别在党的思想、组织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罗屏汉协助邓小平组织江西军区第三作战区军民,多次打退进犯闽、粤之敌,为保卫红都瑞金、巩固中央苏区贡献了力量。尔后,率领闽粤赣边区游击纵队配合主力红军粉碎蒋介石的围剿,有效地牵制粤军北上“围剿”中央苏区的兵力,保卫了中央苏区南大门。为此,中央军委总参谋长刘伯承曾撰文表彰罗屏汉所立战功。
罗清桢(1905~1942)兴宁宁新镇高陂村人。著名版画家,新兴版画运动先驱。早年毕业于上海新华艺术大学西画系。后任中学教员,其间与挚友陈铁耕(兴宁人)等一道投入鲁迅倡导的新兴版画运动。鲁迅对其作品极为赞赏,曾推荐《起卸工人》、《前瞻中的回忆》等作品到法国、苏联参展,均获国际版画艺术界好评和奖励。在“文化围剿”的白色恐怖下,罗清帧遭受通缉而毫不畏惧,继续积极推动新兴版画运动。鲁迅在《木刻纪程》中称道:“据我所知道,现在似乎已经没有一个研究木刻的团体了。但尚有研究木刻的个人,如罗清帧,已出《清帧木刻集》二辑……这都是值得特记的”。抗日战争爆发后,创作《全国人民总动员》、《抗战三部曲》、《战地真容》等一系列战斗性强、艺术性高的作品,深受抗日军民欢迎。在罗清帧带领下,兴宁人陈铁耕、荒烟、张慧、王立、罗映球等一批批青年版画家脱颖而出,成绩斐然。
罗香林(1900~1978)字元一,号乙堂,兴宁宁新镇水楼村人。著名历史学家、客家研究开拓者。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师从梁启超、王国维等著名学者。历任中山大学、香港大学、珠海书院教授,获香港大学终身名誉教授衔。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生平著书41种,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他首创族谱学,乃继甲骨学、敦煌学、简犊学之后,开拓了历史研究新领域;其客家研究导论》、《客家源流考》、《客家史料汇篇》等开创性著作, 为客家研究之学奠定基础。抗日战争期间,罗香林任广州中山图书馆馆长,费尽心力,将馆藏善本与重要图籍,舶运至柳州石龙,之免罹战火。罗香林毕生献身学术,尽瘁教育,弘扬中华文化,享誉中外文史学界,人称其为梅州八先贤之一。
李振(1900-1988)广东兴宁市刁潭村人。国民党陆军中将。曾任第十八兵团司令。于1949年12月率部在四川起义后,被委为人民解放军川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员及西南军区高参室副主任。
李善邦(1902~1980)兴宁叶塘镇田心村人。中国现代地震科学研究开拓者之一,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研究室主任及代理所长等职。李早年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物理系,民国期间任中央地质调查所地震研究室主任,并在北京创建中国第一个用小型机械地震仪装配的地震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设计制造大型和小型的51式水平向地震仪,装配全国11个地震台站,为监视全国地震活动和开展地震科学研究奠定基础;他主编的《中国地震目录》第一、二集,为国家基本建设提供大量基本数据。李善邦毕生致力于地震研究,著述甚丰,其尤以50万言巨著《中国地震》为地震科学研究奠定根基,赢得国内外地震学界的好评和尊敬。
张中(1907~1990)原名张佛湘,兴宁永和镇大成村人。早年参力革命,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国家档案局局长、党组书记,并当选为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和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他致力于国家档案事业的开创和建设,多次著文宣传党和国家关于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指导全国档案工作,传播和普及档案专业知识,培养档案专业人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张向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关于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提案,提案被采纳后,又积极组织档案法的起草工作。1980年,他曾率中国档案工作代表团赴伦敦出席第九届国际档案大会。张中病逝后,治丧委员会公告称其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新中国档案事业的主要领导人”。
张如心(1908-1976)兴宁人。1926年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9年回国后,任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研究部部长,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总政治部《红军报》主编、后方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1934年参加长征。到陕北后,任延安抗大主任教员,军政学院教育长、延安大学副校长。1946年后,任华北联合大学教务长,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校长。1953年后任中共中央马列学院、中共中央高级党校中央党史教研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是中共七大、八大代表,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
袁文殊(1910~1993)笔名舒非法,兴宁大坪镇小坑村人。著名戏剧电影评论家,新中国电影的开拓者之一。袁历任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等职。他早年毕业于广东戏剧研究所,1931年发表处女作一独占鳌头幕话剧《领带》。1934年初,袁在上海参加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七七”事变后,率队到各地演出抗日救亡活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袁在上海、“匕京担任电影界领导职务,为团结电影界人士,繁荣创作,推动电影事业的发展而不辞辛劳。其主要著作有独幕剧集《民族公敌》、电影文学剧本《辽远的乡村》、论文集《电影求索集》和《影坛风云录》。直至弥留之际,袁文殊仍念念不忘党和人民的事业,将其稿费12万元赠送家乡办学。任电影界领导职务,为团结电影界人士,繁荣创作,推动电影事业的发展而不辞辛劳。其主要著作有独幕剧集《民族公敌》、电影文学剧本《辽远的乡村》、论文集《电影求索集》和《影坛风云录》。直至弥留之际,袁文殊仍念念不忘党和人民的事业,将其稿 费12万元赠送家乡办学。
伍晋南(1911-2001)兴宁人。1927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参加了长征。曾任第三军团政治部破坏部部长、第二十八军政治部主任、中共吉林省工委书记、吉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建国后,历任广西省委副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委书记处书记,陕西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
邓逸凡(1912-2004)兴宁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一军团师政治部秘书、军团组织部科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长征和直罗镇战役。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组织部科长、师教导大队教育处处长,旅政治部副主任,八路军第五纵队政治部副主任,新四军政治部秘书长。参加了平型关等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纵队政治部主任、华东军政大学总队政委。参加了鲁南、莱芜、淮海、渡江等战役。建国后,历任解放军政治学院教育长、副院长。广东军区副政委。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张作梅(1918-1998)金属材料和机械工程学家。兴宁人。194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机械工程系。1949年获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工程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1951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机械电机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科院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科院长春分院副院长,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委员。
王佛松(1933-)高分子化学家。兴宁人。195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1960年获苏联科学院化学副博士学位。历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1988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王越(1903-2011)兴宁人,当代著名学者、教育家,历任暨南大学副校长、顾问,第一届广东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会长,全国教育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编委,第一届广东陶行知思想研究会会长,第四、五届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
撰写有《人格测量》、《教学原理》、《中国古代教育史》和《中国近代教育史》等专著。
黄华华,男,1946年10月生,兴宁福兴人氏,汉族。1969年9月参加工作,197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广东省原省长、中央委员。 
兴宁人文荟萃,名人辈出。宋代,有竭力反对秦桧对金屈膝求和的探花罗盂郊;明代,有佛教临济宗“横山堂”流派创始人何南凤,方志学家张天赋,爱民御史王天与;清代有《罗家通书》创始人罗庆辉,诗人、考据家胡曦,数学家饶宝书;近代,有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现代,有民主革命先驱何天炯、何贯中,无产阶级革命家黄文杰、陈但、张中,闽粤赣边区领导人罗屏汉,爱国民主人士罗翼群,起义将领李振,客家研究开拓者罗香林
 兴宁人文荟萃,名人辈出。宋代,有竭力反对秦桧对金屈膝求和的探花罗盂郊;明代,有佛教临济宗“横山堂”流派创始人何南凤,方志学家张天赋,爱民御史王天与;清代有《罗家通书》创始人罗庆辉,诗人、考据家胡曦,数学家饶宝书;在现代,有民主革命先驱何天炯、何子渊,无产阶级革命家黄文杰、陈但、张中,闽粤赣边区领导人罗屏汉,爱国民主人士罗翼群,起义将领李振,客家研究开拓者罗香林,地震研究科学奠基人李善邦,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张如心,新兴版画运动先驱罗清帧,新中国电影开拓者袁文殊,“左联”诗人冯宪章,小说家白危,化学家罗雄才等。他们所处的时代各不相同,但在维护国家、民族利益,建设桑梓文明等方面均作出了贡献

兴宁市第一中学的知名校友

中国新兴版画运动先驱罗映球,原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院士王佛松,原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副校长、院士汪懋华,原华南工学院院长、广东省人大副主任罗雄才,著名教育家、原暨南大学校长王越,原华南师范大学校长潘炯华,原广州军区副政委邓逸凡将军,原湖北军区副司令员柳河生将军,原中共中央委员广东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林若,现任中共中央委员、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香港校友会会长林尚聪先生,现任香港校友会会长陈振炎先生,兴宁一中美加校友会会长伍肇仁先生,旅居马来西亚校友林茂发先生,香港实业家刘宇新、王海辉、杨如彭,香港兴宁同乡会,台湾奖教奖学基金会等。

李坚真生女叫啥

广东
代表性人物:宋湘、谢清高、范夷香(女)、丁日昌、何子渊、叶璧华(女)、黄遵宪、廖仲恺、邹鲁、吴奇伟、范汉杰、叶挺、罗卓英、古大存、叶剑英、李金发、林风眠、钟惠澜、詹安泰、李惠堂、罗香林、李坚真(女)、肖月华(女)、袁文殊、吴恒兴、李国豪、黄粦传、叶选平、谢非、黄华华、陈桥顿、张国权、赖友谷、温纯青
梅州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国豪、王佛松(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张楚汉、李国平、张如心、杨简、钟惠澜、梁伯强、黄子卿、黎尚豪、张作梅、杨文采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豪、古德生、江欢成、汪懋华、钟世镇、梁春广、廖万清、邱冠周、陈志杰、李元元
其他国家级院士:刘焕彬、

武汉大学有哪些杰出校友?

鹿心社, 江西省省长,武汉大学水利系农田水利专业78级校友;
康绍忠,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武汉大学水利系农田水利专业78级校友;
郭有明,湖北省副省长,武汉大学水利系农田水利专业78级校友。
 【两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查全性 1925.4.11 著名电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 1980年当选
  杨弘远 1933.9.26 著名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院士 1991年当选
  卓仁禧 1931.2.12 著名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 1997年当选
  李德仁 1939.12.31 著名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199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1994年当选)、欧亚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谢鉴衡 1925.1.3 国内外著名泥沙专家。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 1995年当选
  张蔚榛 1923.10.5 著名农田水利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 1997年当选
  宁津生 1932.10.22 著名大地测量专家。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 1995年当选
  刘经南 1943 .7.1 著名大地测量学专家。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 1999年当选
  张祖勋 1937.6.5 著名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2003年当选)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茆 智 1932.9.20 著名农田水利学专家,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 2003年当选
  朱英国 1939.11.1 植物遗传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院士院士 2005年当选
  【著名社会科学家】
  韩德培: 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著名法学家
  谭崇台: 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著名经济学家
  马克昌: 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著名刑法学家
  彭斐章: 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著名图书馆学家
  陶德麟: 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李 龙: 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著名法学家
  冯天瑜: 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著名历史文化学家
  刘纲纪: 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著名哲学家、美学家
  杨小凯:世界著名经济学家,1982年,被武汉大学聘为助教、讲师。后留学海外,在业界饱受好评,曾任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CID)研究员、澳洲莫纳什大学经济学讲座教授、澳洲社会科学院院士。两次提名诺贝尔经济学奖(2002年和2003年),但是在04年不幸辞世,享年五十六岁。被誉为“离诺贝尔奖最近的华人”。
  李浩培:(1906—1997) 中国当代著名国际法学家。上海市人。1928年东吴大学法律系毕业,1936—1939年在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研究国际公法、国际私法、比较民法。回国后历任武汉大学教授兼法律系主任、浙江大学教授兼法学院院长。
  【各界名人】
  各级人大代表名录 (以姓氏笔画为序)
  职 务 姓 名
  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郭生练 顾海良 彭富春
  第十届湖北省人大常委 伍新木 伍欣星 黄仁涛
  第十届湖北省人大代表 边馥苓 孙云莲 刘经南 辜胜阻
  各级政协委员名录
  
  职 务 姓 名
  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 王少阶
  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辜胜阻 王长德 张俐娜
  第九届湖北省政协副主席 王少阶 郭生练
  第九届湖北省政协副秘书长 陈 锋
  第九届湖北省政协常委 毛宗福 王祥三 吕应堂 李仁真 汪存信 陈 锋 杨占秋 段亚辉 柯亨玉
  各级政府部门任职情况
  
  政府部门名称 职 务 姓 名
  湖北省人民政府 副省长 郭生练
  湖北省司法厅 副厅长 李仁真
  武汉市市政府 市长 阮成发
  各民主党派成员任职情况
  党 派 职 务 姓 名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民革中央委员、省委常委、市委副主委 彭富春
  民革中央委员、民革湖北省委常委 毛宗福
  民革湖北省委顾问 马卫之
  中国民主同盟 民盟中央常委、湖北省委主委 郭生练
  民盟中央委员、湖北省委副主委 张俐娜
  民盟湖北省委常委 段亚辉
  民盟湖北省常委 孟运莲
  中国民主建国会 民建中央名誉副主席 李崇淮
  民建中央副主席、湖北省委主委 王少阶
  民建中央委员 陈允平
  民建省委常委 王祥三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进中央委员、民进湖北省委常委 李 斐
  民进湖北省委常委 汪存信
  中国农工民主党 农工中央委员、湖北省委副主委 王长德
  农工中央委员、湖北省委副主委 杨占秋
  中国致公党 致公党湖北省委副主委 黄介生
  九三学社 九三湖北省委副主委 黄仁涛
  九三湖北省委副主委 陈 锋
  九三湖北省委常委 徐礼华
  九三湖北省委常委 杨 菁
  其 他 任 职 情 况
  有关部门名称 职 务 姓 名
  工商联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 辜胜阻
  共青团中央 书记处书记 卢雍政
  共青团中央 书记处书记 汪鸿雁
  【杰出校友】共5届51人
  第五届杰出校友 9人 2007年
  胡代光,男,1919年出生,四川省新都县人。1940年——1944年就读于武汉大学经济系。1953年以后,先后任北京大学经济系讲师、副教授、教授、西方经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并兼任系副主任、主任和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1988—1993年任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经委员会委员。还曾担任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副会长、会长(现任名誉会长)、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现任顾问)。
  何炼成,男,1928年5月生,湖南浏阳人,1947年底参加地下团组织,1950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47年——1951年就读于武汉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到西北大学任教至今。先后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现任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导师,兼任国内20所大学兼职教授,日美德4所大学客座教授。
  潘垣,男,1933年8月出生,湖北宜昌人,1951-1953年就读于武汉大学电机系,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兼任武汉大学教授、博导。
  张家铝,男,1938年12月出生,江西赣州人,天体物理学家,1955年——1959年就读于武汉大学物理系,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技大学理学院副院长、天体物理中心主任。现为中国科技大学天体物理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易中天,1947年出生,湖南长沙人,1977年——1981年就读于武汉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执教,1992年到厦门大学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厦门市规划委员会委员,成都市城市规划委员会顾问,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推委会委员,中央电视台《魅力中国》推委会委员和评委会委员。
  熊召政,男,1953年12月出生,湖北英山人,著名作家,1985年—1987年就读于武汉大学中文系首届作家班。现担任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湖北省政协委员、湖北省文联副主席兼文学艺术院院长等职务。
  张晓刚,男,1954年出生,辽宁鞍山人。1974年──1977年就读于武汉大学金属物理专业。历任鞍钢钢铁研究所所长助理,鞍钢科技开发部副部长、部长,鞍钢副总工程师,鞍钢新钢铁公司副经理、总工程师,鞍钢总经理助理兼新钢铁公司总经理,鞍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鞍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总经理。现任鞍山钢铁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国际钢铁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第十七届中共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池莉,女,1957年出生,湖北武汉人,1983年至1986年就读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专业作家,现任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武汉市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席,兼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武汉市政协常委,湖北省文联副主席。
  卡里姆·马西莫夫,男,1965年6月出生于哈萨克斯坦,1989年9月——1992年7月在武汉大学法学院国际法专业学习,获得法学学士学位,现任哈萨克斯坦政府总理。
  第四届杰出校友 7人 2005年
  陈俊勇,男,1937年5月出生,1960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现武汉大学)天文大地测量专业,1967年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曾任国家测绘局总工程师、局长,中国测绘学会理事长,国际大地测量协会(IAG)副主席,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执行局执委,是全国政协第七、八、九届委员。现任国家测绘局科技委主任。
  陈善广,男,1962年12月出生,湖南祁东人,工学博士。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现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兼任《航天员》和《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杂志主编,中国空间科学学会、中国宇航学会理事,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名校的兼职教授。
  陈文蔚,男,1921年出生,1943年毕业于经济系,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1948年受聘任教于美国著名文理学院玛瑞塔学院(Marietta)经济系,武汉大学兼职教授,国务院外国专家局成员。曾获“海外中山学会”授予的“学贯中西” 奖牌、“全美名人传记协会”颁发的美国荣誉金奖章。
  方辉煜,男,研究员,1929年1月出生。1952 年毕业于物理系。1957年由防空军调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从事航天事业,主要从事系统总体、系统试验、系统仿真等工作。历任航天二院总体设计部主任、航天二院副院长、二院科技委副主任、总设计师等职务。中国系统仿真学会常务理事、《航空学报》常务编委、哈工大兼职教授。
  林宗坚,男,1943年3月出生,1960年至1996年在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习工作,曾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院长。现任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科技委员会主任,中国测绘学会常务理事兼信息网分会主任,中国图像图形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图像图形学会理事长,国家测绘局科技委员会委员,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
  王明庥,男, 1932年3月出生,1950年至1953年在森林系就读。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南京林业大学校长,中国林学会第五、六届常务理事,第七届副理事长。现任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兼任国家技术发明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林学学科评审组召集人,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林业专业评委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科技委员会常委。
  游效曾,男,无机化学家,1934年1月出生。1955年获武汉大学学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名誉所长,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化学组评委,《无机化学评论》国际编委,《中国科学》化学部编委,中国化学会《无机化学学报》主编。
  第三届杰出校友 18人 2003年
  陈东升,男,泰康人寿保险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金融保险专家。1983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96年获博士学位。
  范云六,女,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学家。国际水稻遗传工程委员会委员,亚洲植物技术中国项目负责人,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组成员。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农化系。
  付向东,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细胞与分子医学系教授、美国先进科学协会会员,RNA协会会员、白血病与淋巴癌协会委员、美国生物医学科学RayWu协会会员。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病毒学学系。 
  江元生,男,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家。中国化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兼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计算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理论有机化学家联合会特别理事。1953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 
  雷军,男,金山公司总裁。199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计算机系。 
  李方华,女, 1956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现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教授。著名单晶体电子衍射结构分析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5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物理系。 
  李京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数量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是我国目前唯一一位被评选为“两院”院士的社会科学专家。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俄罗斯人文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应用经济组副组长,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经济与管理评审组组长。1951年考入武汉大学经济系,1953年选派留学苏联,毕业于莫斯科国立经济学院,获硕士学位。 
  李连和,男,深圳市政协副主席,市科协副主席,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办公室主任。曾任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科技局局长。1970年毕业于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水利系。 
  李锐,男,中组部原副部长。中共党史专家、毛泽东研究专家、政治家、作家。历任水利部副部长,电力部副部长、国家能源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组织部青年干部局局长、常务副部长,中央委员,中顾委委员。1934年考入武汉大学机械系,1937年赴延安投身革命。
  刘家恩,男,生殖医学专家。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单精子注射实验室实终身主任,美国马里兰州大巴尔的摩医学中心生育医学中心研究室主任。1985年在湖北医科大学妇产科专业获医学硕士学位。 
  刘西尧,男, 1934年考入武汉大学。前教育部部长,革命家,政治家。 
  刘先林,男,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博导,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航测专家。1962年8月毕业于原武汉测绘学院。 
  田源,男,中国国际期货经纪有限公司创始人。中国诚通董事长,实业家,期货、物流专家。全国青年常委。 199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获博士学位。 
  颜泽贤,男,华南师范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主任。196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物理学系。 
  于刚,男,美国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迈康管理学院讲席教授。运筹学家。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物理系。 
  张明高,男,青岛海洋大学教授、电波传播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ITU—R电波传播研究组主席。196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 
  张学知,男,华中电网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组书记。1969年毕业于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农田水利系。
  赵耀东,男,曾任台湾经济部部长、经济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194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机械系。
  第二届杰出校友 10人 1999年
  张培刚,男,经济学家,华中理工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193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 
  柯 俊,男,材料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193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 
  方 成,男,漫画艺术家,《人民日报》高级编辑,194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 
  黄孝宗,男,航天科学家,曾任美国航太推进系统公司总工程师,194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机械系。
  张效祥,男,计算机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总参58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194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电机系。 
  陈荣悌,男,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天津市人大副主任, 194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 
  刘诗白,男,经济学家,西南财经大学名誉校长,曾任西南财经大学校长,194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 
  王梓坤,男,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 
  董辅礽,男,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名誉所长,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 
  邹节明,男,全国优秀企业家和中医药专家,桂林三金药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党委书记、集团公司研究所总工程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九届全国人大代表,196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
  第一届杰出校友 7人 1997年
  黄彰任,男,著名的美籍华人实业家,曾任美国国会顾问、泰国森美实业公司总经理、泰国森美石油公司董事长、新加坡石油公司董事长。1938年毕业于武大土木工程学系。 
  端木正,男,著名的法学家,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1942年毕业于武大政治学系。 
  钟期荣,女,著名的法学家,香港树仁学院校长,香港特别行政区推委会委员,香港基本法咨询委员会委员,港事顾问。1944年毕业于武大法律学系。 
  欧阳予,男,著名的核反应堆及核电工程学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1948年毕业于武大电机学系。 
  王佛松,男,著名的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八届全国人大常委,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55年毕业于武大化学系。 
  庹震,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经济日报》副总编。1982年毕业于武大经济学系。 
  陆长生,男,全国外经贸优秀企业家,中国出口商品基地建设上海公司总经理。1982年毕业于武大中文系。

王佛松的外界评价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王佛松院士的梦想,始终弥散出一份浓重的家国情怀。他的经历,清晰地诠释出从“我的梦”到“中国梦”的转变与融合。(《中国人事组织报》) 王佛松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高分子化学家,他把人生最宝贵的年华、智慧都无私奉献给了祖国和科学;王佛松先生是我国优秀的教育家,他为人师表、严谨治学的高尚品质,为我们树立了精心育才的光辉典范;王佛松先生是卓越的科研组织领导者,为应化所和中科院的创新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王佛松先生是国际合作交流的杰出典范和民主政治的积极推动者。“他代表着一代科技工作者所走过的艰辛开拓和攀登之路,闪烁着我国科学家与祖国同行,与科学共进的崇高科学精神,是我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中国著名的高分子学家

卓禧仁,男,1931年2月出生于福建厦门。高分子化学家,现任武汉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3年获国家科技发明三等奖,1991年、1999年分别获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和三等奖。已发表论文240余篇。1986年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9年当选为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会士。
曹镛,男,1941年10月生。湖南长沙人。1998年至现在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子光电材料及器件研究室主任。2001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院士。曹镛教授在光电高分子材料及器件研究方面的学术成就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承认。共发表有关论文130余篇(其中有2篇是发表在NATURE(London)杂志),根据SCI的检索,被他人引用达2200余次;已获得专利13项,其中中国专利1项,美国专利12项,另有6项美国专利正在审查中。与其他同志共同分别于198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1991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程钅容时,高分子物理化学家。1927年10月生,宜兴和桥镇人。在高分子的分子表征、溶液性质、体积排除色谱、交联高分子网络结构、高分子链的构象理论、高分子凝聚态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迄今已发表研究论文110余篇。参与研究的顺丁橡胶工业化生产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稀土催化聚合顺丁生胶的表征》和《高聚物的分子量测定》两项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他主持的《凝胶色谱的扩展和分离效应的统一理论》受到国际同行高度重视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要参与指导的“高分子长链支化结构研究”和《系列窄分布聚苯乙烯样品的研制》分别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冯新德,又名心得,1915年10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同里镇。胺存在下的烯类聚合与引发机理”获1986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医用嵌段聚醚氨酯抗凝血材料”获1990年天律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烯类自由基聚合引发体系研究”获1990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甲类)二等奖。在其近六十年的教学与科研生涯中,为我国高分子科学事业和培养造就一批高级人才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我国高分子化学的先驱和奠基者之一。
何炳林中国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18年8月24日生于广东番禺。迄今,已培养出100多名硕士,50多名博士及博士后12名,获国家级、部委级及省市级教学及科研成果30多项,在国内外科技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0多篇。正在进行的研究课题有国家973重大项目子课题和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等。近年来主要成果和奖励:1999年“生物医学高分子”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0年“若干生物医学高分子的研究” 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2000年《高选择性吸附分离功能高分子材料》获科技部杜邦科技创新奖。
林尚安,男,汉族,福建省永定县人,1924年生,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在国内外高分子学术界享有盛誉。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具有高水平的论文150多篇;先后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4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7项。在教学成果方面,先后荣获“全国高校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教委、人事部、全国总工会联合授予的“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并获“全国优秀教师奖章”,广东省委和省人民政府授予的“优秀园丁奖”、“南粤杰出教师奖”和“广东省职工先进工作者”称号以及中山大学授予“特别贡献奖”。
黄葆同,著名高分子化学家,1921年5月生于上海市。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为我国高分子科学培养了19名硕士生,20名博士生(含博士后3名)。在国内外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稀土催聚顺丁橡胶的表征》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5年在纽约的“高分子科学十年展望”国际会议上,应邀作了题为“稀土催聚体系的最近成就与展望”的学术报告。他领导的镍顺丁表征工作研究组,为获得1986年国家首届科技进步特等奖的“顺丁橡胶工业生产新技术”项目的 7个协作单位之一。
钱人元 男,化学家。江苏常熟人。193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沈家骢 浙江绍兴市人。高分子化学家。已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合著专著2部。1992年经评选增补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学部委员。
王葆仁,江苏省扬州市人,中国高分子合成和有机合成化学家。 发表研究论文约70篇。晚年虽体弱多病,仍奋力著作,完成了逾二百万字的有机合成一书,被认为是有机化学方面的重要参考著作,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王佛松,1933年5月23日出生,广东 兴宁人。高分子化学家。1988年至1994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84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称号。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两次及三等奖1次,发表论文200多篇,合编专著1部,译著1部。
徐端夫,男,1934年生于浙江杭州。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发明奖,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和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和中国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徐僖,高分子化学、高分子材料科学专家。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译著4本,申请专利20余项。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等20余项国家、部委、省级奖励,以及高分子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高分子化学育才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曾被授予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和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是我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杨玉良,男,汉族,1952年11月生于浙江省海盐市。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被聘为国家“973”项目-通用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的基础研究的首席科学家。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被再次聘为国家“973”项目——聚烯烃的结构与高性能化的基础研究的首席科学家。
于同隐,江苏无锡人。高分子化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杂志》副主编,合著有《高分子粘弹性》,发表论文60余篇。
周其凤,男,1947年10月生,北大教授,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主任,研究所所长。16年来,周其凤发表论文160篇,据SCI统计,其论文被引用486次。他曾获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葆仁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基金,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励。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梅州地区总共有几位两院士

梅州地区(19名)
  梅州
  张楚汉 广东梅州人。水利水电工程专家。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欢成 广东梅州人。土木结构专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梅县
  梁伯强 广东梅县人。病理学家。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黎尚豪 广东梅县人。淡水藻类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黄子卿 广东梅县人。化学家。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李国豪 广东梅县人。桥梁力学专家。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钟惠澜 广东梅县人。医学家。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杨 简 广东梅县人。医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梁春广 广东梅县人。半导体器件专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古德生 广东梅县人。采矿工程专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兴宁
  王佛松 广东兴宁人。高分子化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张作梅 广东兴宁人。金属材料、机械工程学专家。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汪懋华 广东兴宁人。农业工程-电子信息技术与自动化专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大埔
  杨文采 广东大埔人。地球物理学家。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郑 度 广东大埔人。自然地理学家。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饶芳权 广东大埔人。电机专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丰顺
  李国平 广东丰顺人。数学家。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五华
  钟世镇 广东五华人。临床解剖学专家。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蕉岭
  丘成桐 广东蕉岭人。数学家。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参考资料:梅州信息港
到目前为止,梅州共有两院院士18人:
张楚汉 广东梅州人。水利水电工程专家。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欢成 广东梅州人。土木结构专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梅县
梁伯强 广东梅县人。病理学家。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黎尚豪 广东梅县人。淡水藻类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黄子卿 广东梅县人。化学家。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李国豪 广东梅县人。桥梁力学专家。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钟惠澜 广东梅县人。医学家。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杨 简 广东梅县人。医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梁春广 广东梅县人。半导体器件专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古德生 广东梅县人。采矿工程专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兴宁
王佛松 广东兴宁人。高分子化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张作梅 广东兴宁人。金属材料、机械工程学专家。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汪懋华 广东兴宁人。农业工程-电子信息技术与自动化专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大埔
杨文采 广东大埔人。地球物理学家。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郑 度 广东大埔人。自然地理学家。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饶芳权 广东大埔人。电机专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丰顺
李国平 广东丰顺人。数学家。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五华
钟世镇 广东五华人。临床解剖学专家。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