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本主义,什么叫人本主义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4-09 05:39:54 浏览2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人本主义是什么意思

个人主义的解释(1) [individualism] (2) 认为 社会 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个人福利、 道德 规则 的主要目的是发展个性的学说;亦指受此种学说 指导 的行为或实践 (3) 认为在行为的 决定 方面,个人本身的 利益 应该高于一切的道德学说或 原则 ;道德的 自私 自利 在某些党员中还存在着比较浓厚的个人主义和自私自利的 思想 意识。——《个人和集体》 详细解释 一切以个人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思想。是私有制经济在意识上的 反映 ,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 李大钊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现在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经济学,将要取此 正统 的位系,而代个人主义以起了。” 词语分解 个人的解释 ∶单独一个人,与团体 相对 而言进行派别 斗争 的人,闹宗派主义的人常把个人的或少数人的利益摆在党的利益 之上 。——《个人和集体》 ∶单独个人的生存或实体; 单一 的个体人与社会 之间 ,或…个人与集体之间的 一定 道德 主义的解释 某种 特定的思想、宗旨、学说体系或理论;对 客观 世界、社会 生活 以及学术 问题 等所持有的系统的理论和主张现实主义马克思主义 某一特定人或物所特有之行为方式、作风 自由 主义 一定的社会 制度 ; 政治 经济体系社会主

何为“人本主义”

分类: 社会民生
解析:

人本主义是德文Anthropologi *** us的意译,又译人本学。希腊文词源antropos和logos,意为人和学说。通常指人本学唯物主义,是一种把人生物化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学说。以19世纪德国的费尔巴哈和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费尔巴哈由于把庸俗唯物主义同一般的唯物主义混为一谈,避免采用甚至反对“唯物主义”这个术语,因而将自己的哲学称作“人本主义”或“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则”。车尔尼雪夫斯基也将他的唯物主义学说称作“人本主义”,并把他的哲学著作命名为《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理》。他们都反对把灵魂和肉体分割为两个独立的实体,反对把灵魂看作第一性的唯心主义观点。但他们所了解的人,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只是抽象的、一般的人,而不是社会的人。他们不是联系具体历史、联系社会实践来考察人,因而看不到人的社会性。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一词被某些唯心主义哲学家所歪曲。如德国现象学者谢勒和法西斯主义理论家克拉格斯,就侈谈“哲学的人本主义”或以“肉体和灵魂的统一体”为对象的“人本学”或“性格学”。他们的“人本主义”是一种宣扬非理性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唯心主义理论。
题目的答案是 ④“人就是自由”。
①与②是尼采的唯意志主义观点; ③是实用主义的观点;⑤是18世纪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②中的“生命本身就是强力意志”,这句话尼采的原话应是“生命本身就是权力意志”。

人本主义名词解释


人本主义是德文Anthropologismus的意译,又译人本学。希腊文词源antropos和logos,意为人和学说。通常指人本学,是一种从生物学的角度解释人的形而上学学说。以19世纪德国的费尔巴哈及之后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费尔巴哈拒绝唯物主义,避免采用甚至反对唯物主义这个术语,因而将自己的哲学称作人本主义或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则。人本主义的理论与人性理论的观点不同,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我们有时会对环境中的刺激自动地作出反应,有时会受制于本能,但我们有自由意志,有能力决定自己的目的和行动方向。

如何理解人本主义学派的人性观和自我理论?

1、人本主义学派人性观:

(1)人是理性的,自立的,有正面的人生趋向;

(2)人是建设性的,社会性的,值得信任,可以合作;

(3)人本身具有能力去有效地解决个人的问题;

(4)人的行为是基于对自己的看法,透过与环境的相交而形成的。



2、核心观点(key):

? 人人都有其独立的价值与尊严;

?人人都必须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向。



3. 理论基础

A. 基本点

(1)实现趋势:人类与生俱来就有一种不断发展、增长和延续其肌体的趋势。

(2)自我概念:自我乃是一个人对他自己的概念。自我形象是与其他人对他的评价相互作用后建立起来的。

(3)充分体验:它是对客观事物和可以意识到的肌体内部过程的态度。

(4)不协调:肌体的体验与自我概念不一致。

B. 治疗条件

1)真诚/一致(Genuine)

? ? 是指真诚与真实,或治疗者自身的和谐一致。

2)无条件积极关注

指不带价值判断地表达对人的基本尊重,接纳人有权产生自己的感受, 对当事人的接纳与关怀是无条件的。

3)同感的了解

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

C.自我理论

指对自己心理现象的知觉、理解和评价。 是个人意识到的自我

实际: 但一个人对自我的看法并不一定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符:

? 低估自己会使人自卑;? 高估自己会使人自傲。

差距:

? ? ? 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差距能够作为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指标。

? ? 二者差距太大,使人焦虑不安;? ?

? ? 二者差距的缩小,会使人感到幸福和愉快。



4、自我的形成

? ? ? ? ?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是在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

? A.影响因素:? ?

(1)重要人物

(2)童年关注:

? ? ? 一个人健康的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其儿时能否得到积极的关注有关。

? ? ? ? 关怀、爱抚、同情、认可、尊重、喜爱等态度会使儿童感到温暖和满足,儿童天真和真实的自我就能得到表现,健康的自我概念容易形成。

(3)价值条件:

? ? ? ? 父母的关注往往是有条件的:儿童的行为只有符合父母的价值观念,才会得到肯定,否则就会受到批评、斥责,甚至惩罚。

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将其所有理论、实践活动的最高目标确定为谋求人的自由、解放和发展,明确提出未来新社会应该是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形式。人是社会的主体,只有人得到自由、解放和发展,才能推动社会进一步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要把人从旧体制下解放出来,改变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为人的发展创造充分的条件。人及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就需要消灭不平等、私有制,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当然,这样的实现是以物质生活的极大发展为前提的。我个人认为马克思在考虑这两个问题是是公正的。
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特
别是资本主义现实的科学分析基础上的、关于现实
的个人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科学。它有别于以往的从
抽象的、脱离社会现实的人的本性观点出发的人本
主义。它既找到了实现人的解放的现实道路——无
产阶级革命, 又找到了实现这种人类理想的现实力
量——无产阶级。它要实现的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彻
底、最为伟大的革命, 不仅要消灭人压迫人、人剥削
人的社会制度, 而且要消灭一切阶级, 包括无产阶级
自己。在这个社会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
由发展的条件, 人从自然和社会关系两方面的压迫
下获得了彻底解放, 因此, 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是
科学的人本主义。在这个意义上, 马克思主义的人本
主义与共产主义是同义语。
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 源于马克思崇高的人
的本性, 即对人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1835 年中
学时代的马克思在一篇题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
考虑》的论文中, 表述了这样的思想: 一个人决不应
该仅为了获得个人的谋生手段来选择职业, 而应该
为了全人类的幸福, 为了发展和完善人的各种能力
来选择职业。人与动物的区别, 就在于人有选择的自
由。动物只能在外界环境规定的范围中, 在其限制下
活动, 而人则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 这是人比无自由
的动物远为优越之处。
在这篇论文中, 充满了青年马克思对人类的热
爱和人本主义精神。当时的马克思既不是唯物主义
者, 更不是革命家, 只不过是一个从唯心主义的思维
方法出发的人本主义者。不久, 马克思就否定并从新
的世界观中扬弃了这种人本主义的自发形态。但是,
对自由的追求、大无畏的科学精神和人本主义的思
想已经在马克思的心灵深处萌发, 并且深深地扎根。
如果没有这种精神, 就不会有日后改变了整个世界
的马克思主义。
最使青年马克思振奋的是自由的问题, 马克思
在他的博士论文《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
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 以无神论者的身份出现,
他懂得宗教的本质是否定人本主义和否定人。我们
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 看到了马克思比中学时代
更加鲜明、更加不屈不挠的科学精神, 看到了马克思
不向任何压制迫害屈服和妥协的坚强个性以及他对
人、人类自由的热爱精神。这饲对人类优秀文化遗产
的继承, 也是马克思科学人本主义的必然的精神前
提。
1842- 1843 年, 马克思为《莱茵报》撰稿时, 他
是一个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者, 他所注意的中心问
题是保护穷苦的劳动者。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
论》一文中, 鲜明地表现了马克思为被压迫人民谋利
益的战斗的人本主义精神, 在此期间他着手研究经
济问题。参加报纸编辑工作以后, 马克思必须思考和
解决由现实提出的一些问题, 他在实践中不断检验
他的最初的唯心主义倾向, 这为他向唯物主义的自
然观和历史观过渡逐步创造了条件。
1843 年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
哲学批判〉导言》等著作, 标志着马克思最终完成了
从革命的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从历史唯心主义向
唯物史观的彻底转变。这时候, 马克思同时完成了由
抽象人本主义思想向科学人本主义思想的转变。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 人
是人的最高本质, 因此, 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被侮
辱、被奴役、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社会关系。马克思
这里的人本主义思想和推翻私有制基础上的一切压
迫人的社会关系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在《共产党宣
言》中马克思把这一思想进一步深化、完善为人类社
会的理想——共产主义社会: 它是这样一种联合体,
其中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
件。他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 在消除了迫使人服
从分工的现象, 劳动不仅是生存资料的来源, 而且也
是生活的第一需要, 生产力也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
一起增长的条件下, 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
“各尽所能, 按需分配”。
从马克思的思想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 马
克思的人本主义和他的唯物史观是高度统一的, 没
有他的唯物地、历史地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认识,
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人本主义思想, 没有科学
人本主义思想,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也就不成其为唯
物史观, 而是抽掉了现实的人的活动的某种神秘的、
不可理解的历史观点。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早期著
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黑格
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论犹太人问题》等著作中看
到,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已经彻底完成了从民主主义
者向共产主义者、从唯心主义历史观向唯物主义历
史观的根本转变, 与这些转变同时发生的是由旧的
人本主义向科学的真正的人本主义的转变。这时马
克思关于人及其自由和发展的思想已经完全摆脱了
唯心主义的影响, 成为一种科学的理论。
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马克思的人本主
义是这样的一种人本主义: 他把人看作是最高价值
和目的本身, 而不是把人看作是手段, 即不把人看作
是工具, 而是尊重人的人格, 关怀人的自由、物质和
精神的全面发展。这种人本主义是从现实的、具体的
人出发, 着眼于人的全面解放。他认为社会表现出来
的种种对个人的压抑, 其根源就是私有制, 私有制下
的商品社会使人的创造物与人分离并对立, 并成为
压迫人的东西。而人要真正得到个性的解放, 获得自
由的全面发展, 就必须改变这种压迫人的资产阶级
的社会现实、社会关系。
马克思关于个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理论是建立
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的, 他已经完
全摆脱了以往人本主义的不切实际的无法实现的幻
想。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与以往的人本主义有着
本质区别, 它的显著特点是: 马克思的人本主义理论
是建立在这样一种历史条件下,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下, 资本主义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经历了
“政治解放”即资产阶级革命, 阶级营垒更加明显, 社
会矛盾更加激化。人的解放、无产阶级的解放已经不
可避免地提到了历史日程上来。因此,“人的解放”、
“个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
社会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产物, 就像马克思主义的
其它理论产生的必然性一样, 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
的一种必然的思想结果。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是
现实的、科学的人本主义, 他找到了这个社会非人道
现象产生的根源: 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社会分工造
成的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他的创造物之间的对
立。要消灭这种非人道的现象, 要把人从屈辱和压迫
下解放出来, 唯一的办法就是改变这种社会关系, 改
变人所处的这种社会物质环境, 即消灭私有制。马克
思主义不但找到了这种非人道的社会根源, 而且找
到了改变这种社会现象的物质力量和现实途径, 这
就是在社会中受压迫最深、代表新的生产力发展方
向的无产阶级, 要得到解放, 只有经过无产阶级革命
推翻私有制。但无产阶级推翻这种人压迫人(或物压
迫人) 的制度, 并不是要使自己成为新的统治者和压
迫者, 而是要消灭一切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 包括
消灭自己, 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自己才能最后
得到解放。
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
科学的学说, 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同时
也构成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出发点, 这个
出发点就是人、个人、社会的人。科学的人本主义对
唯物史观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 没有社会的人、个
人, 没有个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 社会运动就成了没
有人参与的纯物质运动, 或者叫机械运动。唯物史观
中的辩证法就没有了立足点, 唯物史观就是不可理
解的了。那也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本来意义上的唯
物史观, 因为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马克思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说:“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
实际活动的人”,“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
往的人们, 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
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历史唯物主义“从现实
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 把意识仅仅看作是他们
的意识。这种考察方法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
的前提出发, 它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
人”
马克思的人本主义理论并不是建立在对无产阶
级的苦难状况的同情和对资本主义社会非人道的愤
怒的基础上, 它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客观
的科学的分析基础上的。要使每个人都得到解放和
贾秀民: 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目的
全面的发展, 就要消灭侮辱人、压迫人、蔑视人的社
会关系。要达到这一目的, 就要对现存的社会制度有
一个科学的认识, 马克思的《资本论》和《经济学手
稿》完成了这一历史性的任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整个资本主义生产进行了科学分析, 揭露出隐藏其中的资本主义生产
关系的奥秘和实质, 从而得出了科学的结论: 由于资
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与私有制之间的不可调和的内
部矛盾, 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被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
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自然历史过
程。在马克思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概念中, 人不仅
是生产关系发展的动力, 也是生产力的要素, 而且是
最重要、最活跃的要素。离开了个人, 社会的现实的
个人,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就成了没有内容的抽象
物。

简述人本主义理论

问题一: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 主 义 心理学源于02世纪05年代的美国,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
(A.Maslow)和罗杰斯(C.R.Rogers).与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程序教学
运动和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学科结构一起,被称作20世纪的三大教学运动。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内涵
人本 主 义 最核心的思想就是认为人性来自自然,自然人性即人的本性,反对
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强调人是自然实体而非社会实体。这同以往的精神
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相对立,因此也被称作心理学中的第三思潮。
人本 主 义 心理学家根据人类自身的发展特点,提出了人本主义的教育目标:
培养能够适应变化的、知道如何学习的、个性充分发展的人。我国的素质教育强
调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尤其强调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
人。尽管人本主义教育与我国素质教育的理论背景和理论依据有差异,但二者所
倡导的教育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人本主义教育与我国推行的素质教育从
教育的培养目标到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等都强调以人为本,主张人的全面发展,
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以及潜能的发挥,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同时,人本主义教育强调师生关系和谐、
平等,并重视意义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充满乐趣。因此,有西方教育学者认为,
当代人本主义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之主流,未来教育之趋势。在教育教学内容上,
人本主义教育主张不仅要重视智育、德育、美育、体育,而且要重视学生的情感
和意志的培养教育;在教育教学方法上,人本主义教育主张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如自我教育法、陶冶教育法、暗示教育法、活动教育法

问题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一、主要观点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知识意义,强调协作学习。与建构主义不同,它更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即强调学生的自我发展,强调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强调情感教育。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可以分为五大观点:即潜能观、自我实现观、创造观、情感因素观与师生观。  1、潜能观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在学习与工作上人人都有潜在能力。可惜的是这种潜能没有充分释放出来。教育本身就要努力去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所以人本主义理论研究的重点是在于怎样通过教育来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从这个观点出发,人本主义一方面强调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但也重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而这个主导作用在于怎样去发掘学生的潜能。  2、自我实现观(也叫自我发展观)  人本主义理论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人价值观;强调学生自我实现(发展),把学生的自我实现作为教学的目标。但由于人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不同,所以存在个性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每个不同的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为不同学生创设不同的学习条件,使得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自由发挥,满足不同的个性需求,让学生认识自身价值,促进他们自身的发展  3、创造观  人本主义与建构主义一样在知识与能力之间,崇尚学生能力的培养,并把创造力作为教学的核心问题。罗杰斯指出:人人有创造力,至少有创造力的潜能,人应该主动地发展这些潜能。并认为:不应该把创造力看成某些专家的特权。而布鲁姆也认为应该研究大多数人的潜能和创造力。  4、情感因素观  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包括发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创造力都有密切关系。对这一点,人本主义给予特别重视,认为学习是学生个人主动发起的(不是被动地等待 *** )。个人对学习的整体投入,不但涉及认知能力,而且涉及情感、行为等等方面。学生对学习兴趣很浓,目标明确,是十分重要的情感因素,教师必须充分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把学生充分吸引到学习的情境中来,并长时期坚持下去。这种情感因素的创造,一要教师积极引导,二要积极进行鼓励,三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5、师生观  人本主义更重视师生定位观;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是以情感为纽带,维持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感到压抑或负担,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做到学得主动积极和生动活泼。教师由主宰者、权威变成学生的指导者和朋友,由教变成导,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学变成真正的自主参与。  二、人本主义学习观的内涵与启示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的内涵体现在教学理论上,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首先,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从而达到自我实现。  其次,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保持和产生好奇心,以自己的兴趣为导向去探究任何未知领域,意识到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的、发展的。  再次,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作为促进者的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教而是促,允许学生自由学习和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间信息交流的融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以从单一化逐渐走向了多元化,即在注重知识技能掌握的同时更加关注人的创造才能和创新才能的发挥。在这样的形势下,重新认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基本思想价值,相信对我国人才模式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借鉴作用。对于当前时期人才培养......>>

问题三:简述人本主义学派的主要理论 人本主义主张,心理学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是将人的心理肢解为不完整的几个部分,应该研究正常的人,而且更应该关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如热情、信念、生命、尊严等内容。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了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发展人性

问题四:人本主义的基本理论 1、人性本善论
人性本善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基本的人性观,也是人本主义的动机论与人格论的出发点和理论支柱。它认为人的天性中就有实现自己的潜能和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倾向。动物在向人进化的过程中,就显出人性的自然性的一面即友爱、合作和创造等潜能。
他们认为,在适当的成长和自我实现的环境中,人性是善良的,至少表现为中性。人性的恶是由于基本需要未被满足,自我实现的环境被破坏而引起的。罗洛?梅还认为人性既善也恶。正是因为善与恶、美与丑、快乐与痛苦等积极与消极的这种两极辩证关系才使人生有了动力和深度。另外,马斯洛还提出爱是人类的本性,是一种健康的感情关系,需要双方相互理解和接受。
2、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论(need hierarchy theory)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种动机理论,马斯洛认为,动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需要是产生动机的源泉。需要的强度决定着动机的强度,但只有最为强烈的需要才形成人们的主要动机。
马斯洛还将需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人的基本需要(basic needs),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这类需要是人的低层次需要,经历着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才会产生新的高一层次的需要,这些需要得到满足后就停止需要;第二类需要是心理需要(psychological needs),包括人的认知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是人的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不同的是,这类需要越被满足就越产生更强的需要,没有严格的等级高低关系。马斯洛龚张,低层次需要是高层次需要的基础,各层次需要的产生与人的发育阶段密切相关。
3、自我实现论
自我实现论(self-actualization theory)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个性发展理论的核心。理论认为,人的自我实现是完满人性(full humanness)的实现和个人潜能(personal potency)或特性(feature)的实现,前者是作为人类共性的潜能的自我实现,后者是作为个体差异的个人潜能的自我实现。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动机,它是以人的生理需要等基本需要为物质基础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成为自我实现论的心理动力学基础。他还提出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的概念,它是人们进入自我实现和超越自我状态时感受到的一种非常豁达与极乐的瞬时体验。高峰体验是通向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
另外,罗杰斯通过研究还提出了教育改革论,主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同样的人本主义思想还体现在他的心理治疗方法上,与精神分析心理学不同,他认为应通过患者的自我理解产生自我指导的行为达到纠正不正常行为的目的。

问题五:简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四项基本原则 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自我同一性原则
教育应该使学生寻找内在的同一性,减少或消除学生内心的矛盾和精神上的分裂。并且帮助学生认识到自我与非我的统一,即个人与社会和自然的统一。
2.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启发性原则
此原则主要是为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不仅要通过知识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理性控制、逻辑思维等,更重要的是通过情感交流、优美人格的形成、自我的充分自由的体现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3.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美育原则
重视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教育。
4.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超越性原则
对自我的超越,即超越自私,超越自我中心,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此外,还有对文化的超越,能够以某种超脱的和客观的态度对自己出身于其中的文化进行审查,就是要培养一种具有批判精神的人。
5.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价值原则
教育应使学生获得价值感,应该挖掘、激发学生的内在价值,使受教育者获得生存的意义。
6.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思潮,是继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第三大势力。主要代表人物是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和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其学习观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

问题六:简述人本主义和认知派的意义学习理论存在的区别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相对立,源自于格式塔学派的认知主义学习论,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再度复苏。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布鲁纳、奥苏贝尔等一批认知心理学家的大量创造性的工作,使学习理论的研究自桑代克之后又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他们认为,学习就是面对当前的问题情境,在内心经过积极的组织,从而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 *** 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因此,使认知主义的学习论在学习理论的研究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问题七:人本主义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 你好,人本主义心理学即题主所说的人本主义,是一个有重要影响的心理学流派。马斯洛、罗杰斯是其主要代表人物。

问题八:论述人本主义精神 人本主义的基本意识指以人为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价值尊严和自由,是以人为中心和准则的哲学。追溯人本主义的历史根源我们发现从公元前5世纪,希腊就形成人本主议哲学思想,主要是由早期思想的注重外在自然转向智者学派的注重人本身,确立人是万物的主体认识论和价值观;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则以人文主义形式表现出来,并且在人本主义和神本主义的狭缝中产生。以普罗泰戈拉为代表的学者主张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独立性和价值,主张把人从神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主张个性解放,肯定个人的价值、尊严和自由,反对禁欲主义,痛斥经院哲学,否认教会和封建特权,提倡理性;到了18世纪,则以人道主义形式表现,以自然主义的人性论作为理论基础,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本主义思想,其核心是人权,重视人的生命,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同个体自我意识相联系,强调尊重人的生命本身,尊重和爱护他人;二、与同类意识相联系,强调作为类的一员的光荣与责任,强调自由、平等、博爱,并为人类的幸福和独立而斗争;从19世纪中叶以来,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学者构建了生物学人本主义,强调人对自然界、他人及社会的依赖;而以叔本华、尼采、弗洛依德、柏格森、萨特等代表的一批学者,则主张非理性人本主义,强调人与生存环境的矛盾;而马克思则认为人有自然属性(强调人类主体地位的确立,科学主义精神弘扬);社会属性(强调合理人个主义和集体主义原则)和精神属性(强调人自身物质享受和精神追求的协调发展);到了20世纪中叶,人本主义则以人权主义的形式表现的更为深刻,出现了反主体主义,他们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和非理性主义,他们则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和思考问题。

问题九:简述一下弗洛伊德的理论和人本主义以及区别 弗洛伊德从心理学的视点认为主要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部分组成。 本我(ID),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自我(ego),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应着重研究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人本主义是德文Anthropologi *** us的意译,又译人本学。希腊文词源antropos和logos,意为人和学说。通常指人本学唯物主义,是一种把人生物化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学说。 人本主义和弗洛伊德的理论最主要区别是人本主义反对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意识经验还原为基本驱力或防御机制。
麻烦采纳,谢谢!

问题十: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简介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Maslow)和罗杰斯(C.R.Rogers)。人本主义学习观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就是这一流派的代表。

以人为中心取向(人本主义)的人性观?

人本主义的人性观认为,人是一个有思想、感觉、意识、能力和自由意志的个体。它强调人类的尊严和价值,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被平等对待,具有自主决策权和自我实现的可能性。
人本主义者相信,每个人都有内在的良善本性,并且能够通过教育、情感体验和文化价值观的传递来发挥其潜力。他们也认为,在人际关系中应该建立起信任、尊重和共情等基本原则,从而促进良好的交往和合作。
此外,人本主义者还强调了对环境及自然界的尊重与保护,认为这也是对每个生命体存在价值和尊严的根本关怀。
总之,人本主义的人性观关注着如何能够培养出优秀品德以及使得每一个人都更加独立自主地去探索自我存在意义,同时重视与其他个体或物种之间互助共进所展现出来的亲密联系。

人本主义的基本观点

人本主义有八大核心思想:
一、天赋潜能,各不相同
二、尊重个性,充分体验与自由表达
三、基本需要,人人平等又人人不平等
四、内在动机,自我引导自我控制
五、自我负责,人生境遇主要责任在自己
六、自我实现,发挥潜能是义务
七、超越个人,贡献社会
八、人性本善,优秀个体汇成优秀的民族
人本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以人为中心,尊重和关注人的尊严、利益和权利。
1.人本主义的历史来源
人本主义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是对中世纪教会专制和权威的反叛,强调个人的自由和自主性。在19世纪工业革命后,工人阶级的崛起和人权问题的日益凸显也进一步推动了人本主义的发展。
2.人本主义的核心理念
人本主义倡导以人为本,强调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个性、价值和尊严,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人本主义强调人类的全面发展,包括物质财富、知识和体验,而不仅是经济和技术的发展。
3.人本主义的实践意义
人本主义的实践意义在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政治上,人本主义倡导实现民主、法治和人权保护;在经济上,人本主义追求公平、效率和可持续发展;在文化上,人本主义强调多元化和包容性,反对歧视、偏见和狭隘主义。
4.人本主义的批判
人本主义也面临着批判和挑战,其中一部分是来自于其他思想流派或哲学派别的质疑,例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本主义并不能摆脱资本主义的限制和阻止失业的现象。另一部分是来自于人本主义本身的问题,如何平衡个人自由与社群团体利益、如何同时追求公平和个人差异、如何考虑到跨国界和多元种族等问题等。
5.人本主义的现实意义
人本主义在现实中有很大的意义。首先,它强调了人的本质和价值,提醒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要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其次,它推动了民主政治、社会公平和人权保护的进步。再者,在经济和科技发展上,人本主义提醒我们应该注重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同时尊重人的劳动价值和创新精神。
6.总结
人本主义是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流派,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尊严和个性发展,反对将人当作工具或资源。它的实践意义在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有意义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
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的经验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
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发生变化的学习。
(2)以学生中心的教学观。学生中心模式又称非指导教学模式。
在这个模式中,教师最富有意义的角色不是权威,而是“助产士”
与“催化剂”。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
学习,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
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人本主义主张废除“教师”这一角色,
代之以“学习的促进者”。
(3)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罗杰斯认为人的精神世界包括两
方面的内容:情感和认知。教育就是促进这两方面同时发展,教育
的目标就是培养“全人”。在具体教学目标上,罗杰斯重过程轻内容,
认为教育就是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
的人。

什么叫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是德文Anthropologismus的意译,又译人本学。它是一种从生物学的角度解释人的形而上学学说,以19世纪德国的费尔巴哈及之后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
人本主义是心理学的第三个流派,和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三分天下。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健康的人以人为本的心理学思潮。通俗的讲人本主义研究的是人的本质是善良的,人的生命最主要的动力是发挥内在的潜能和自我实现。其中简单一点就是潜能与价值是人本主义的研究对象。不想以前的精神分析那样研究病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