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对牛弹琴是什么意思 对牛弹琴的意思
- 2、对牛弹琴的意思
- 3、寓言故事:对牛弹琴的意思
- 4、文言文对牛弹琴的意思
- 5、“对,牛弹琴”是什么意思?
- 6、对牛弹琴是什么意思?
- 7、疯狂成语里面一个人在弹琴牛在吃草是什么?
- 8、对牛弹琴是什么意思?
- 9、对牛弹琴是什么意思?
对牛弹琴是什么意思 对牛弹琴的意思
“对牛弹琴”的意思:将优雅的琴声弹给牛听。比喻对不能理解的人谈论高深的道理,白费口舌(主要讥笑听话的人听不出所以)。现在也用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对牛弹琴》的典故
在很久以前,有个弹琴能手叫公明仪,他对牛弹奏一首名叫《清角》的琴曲, 牛低着头吃草,就好像没听见任何声音一样。其实不是牛没有听见,是这美妙的曲子不适合牛的耳朵而已。公明仪于是变换曲调,弹奏出一群蚊虻的嗡嗡声,还有一只孤独小牛的哞哞叫声。牛听了,马上摇动尾巴,竖起耳朵,因为不安而小步来回走动。
寓意
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是白费口舌;也常用来讥笑说话不看对象的人,说话不看对象是不可取的,对蠢人讲道理也是不可取的。
另据一些养牛业人士的经验,牛在听了音乐后可获得一定的放松,对提高牛肉质量有利,因此对牛弹琴也是一种辅助饲养手段。
对牛弹琴的意思
【解释】: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出自】:汉·牟融《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枚。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示例】:~,牛不入耳,骂得很好,咱们一总再算账! ◎清·李当珍《镜花缘》第九十回
【近义词】:对牛鼓簧、白费口舌
【反义词】: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用于讥讽别人
有一个叫公明仪的人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像先前一样埋头吃草。不是牛不要听,是曲调不悦它的耳。 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虫和牛蝇的叫声,以及失散的小牛的声音。牛就摆动尾巴竖起耳朵,小步走并听着音乐。
对牛弹琴:比喻说话不看对象,或对愚蠢的人讲深奥的道理。
寓意:说话不看对象是不可取的,对蠢人讲道理也是不可取的
成语 对牛弹琴
发音 duì niú tán qín
解释 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比喻对蠢人谈论高深的道理,白费口舌。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出处 汉·牟融《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枚。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用 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用于讥讽别人
近义词 对牛鼓簧、白费口舌
反义词 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灯 谜 牧童拉二胡
示 例 ~,牛不入耳,骂得很好,咱们一总再算账! ★清·李当珍《镜花缘》第九十回。
歇后语:抱着琵琶进磨坊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讥讽别人
英文:cast pearls before swine
日文:马の耳に念仏(ねんぶつ)
法文:perdre sa salive
德文:einer Kuh die Laute vorspielen
俄文:трáтить зря врéмя
【典故】
公明仪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子的琴曲,牛依然如故,埋头吃草。并非牛没听见,因为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啊!后来,公明仪改变了弹法,模仿蚊子、牛虻的叫声,小牛犊寻找母牛的鸣叫,此时牛立即摇着尾巴,竖起耳朵,迈开脚步走来走去地倾听起来了。
【说明】这则寓言说明,牛听不懂高雅的音乐,告诫人们,教育要看对象,要因材施教。
成语 对牛弹琴
发音 duì niú tán qín
解释 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比喻对蠢人谈论高深的道理,白费口舌。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出处 汉·牟融《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枚。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用 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用于讥讽别人
近义词 对牛鼓簧、白费口舌
反义词 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灯 谜 牧童拉二胡
示 例 ~,牛不入耳,骂得很好,咱们一总再算账! ★清·李当珍《镜花缘》第九十回。
歇后语:抱着琵琶进磨坊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讥讽别人
英文:cast pearls before swine
日文:马の耳に念仏(ねんぶつ)
法文:perdre sa salive
德文:einer Kuh die Laute vorspielen
俄文:трáтить зря врéмя
【典故】
公明仪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子的琴曲,牛依然如故,埋头吃草。并非牛没听见,因为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啊!后来,公明仪改变了弹法,模仿蚊子、牛虻的叫声,小牛犊寻找母牛的鸣叫,此时牛立即摇着尾巴,竖起耳朵,迈开脚步走来走去地倾听起来了。
【说明】这则寓言说明,牛听不懂高雅的音乐,告诫人们,教育要看对象,要因材施教
中华成语故事集
译文
有一个叫公明仪的人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像先前一样埋头吃草。不是牛不要听,是曲调不悦它的耳。 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虫和牛蝇的叫声,以及失散的小牛的声音。牛就摆动尾巴竖起耳朵,小步走并听着音乐。 对牛弹琴:比喻说话不看对象,或对愚蠢的人讲深奥的道理。 寓意:说话不看对象是不可取的,对蠢人讲道理也是不可取的。
【解释】: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出自】:汉·牟融《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枚。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示例】:~,牛不入耳,骂得很好,咱们一总再算账! ◎清·李当珍《镜花缘》第九十回
【近义词】:对牛鼓簧、白费口舌
【反义词】: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用于讥讽别人
有一个叫公明仪的人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像先前一样埋头吃草。不是牛不要听,是曲调不悦它的耳。 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虫和牛蝇的叫声,以及失散的小牛的声音。牛就摆动尾巴竖起耳朵,小步走并听着音乐。
对牛弹琴:比喻说话不看对象,或对愚蠢的人讲深奥的道理。
寓意:说话不看对象是不可取的,对蠢人讲道理也是不可取的。
寓言故事:对牛弹琴的意思
无 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寓言故事:对牛弹琴的意思》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牛弹琴的意思: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对牛弹琴"这句成语,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是白费口舌;也常用来讥笑说话不看对象的人。说话不 看对象是不可取的,对蠢人讲道理也是不可取的。另据一些养牛业人士的经验,牛在听了音乐后可获得一定的放松,对提高牛肉质量有利,看来对牛弹琴也是一种辅 助饲养手段。
【成语词目】对牛弹琴
【汉语注音】duì niú tán qín
【英 译】play the lute to a cow -- to have [choose] the wrong audience
【成语释义】对着牛弹琴,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比喻对蠢人谈论高深的道理,白费口舌。也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结构】动宾式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用于讥讽别人。
【近义词语】对牛鼓簧、白费口舌、错认颜标
【反义词语】谈笑风生、心有灵犀[2]、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知音识曲
【相关灯谜】牧童拉二胡(打一成语)
【歇后语】抱着琵琶进磨坊——对牛弹琴
对牛弹琴,牛不入耳
对牛弹琴,一窍不通
对牛弹琴----白费劲
对牛弹琴----不通音律
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
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说明没看清楚就仓促行事。
对牛弹琴---浪费感情
对牛弹琴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的音乐家,名字叫公明仪。他对音乐有极深的造诣,善于弹琴。他的琴声优美动听,人们听到如此美妙的琴声之后往往如醉如痴。
有一年的春天,他带着琴来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的春风将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让他心情非常舒畅。他环顾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头大公牛正在吃草。他兴致勃发,突发奇想要为这头公牛演奏一曲,于是他拨动琴弦,对着这头公牛弹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虽然公明仪弹奏的曲子非常悦耳动听,但是那头吃草的牛儿却根本不理会那高雅的曲调,仍然低着头继续吃草。因为公牛虽然能听到琴弦发出的声音,但是并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
公明仪见美妙的琴声并不能打动这头不懂音乐的牛,非常无奈。过了一会儿,他又想出了一个办法。公明仪抚动琴弦,弹出一段段奇怪杂乱的声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蝇声,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犊发出的叫声。这时候这头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摇摇尾巴,竖起耳朵,听了起来。
后来,人们就用“对牛弹琴”来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刻的道理,或对外行人说内行话,白白浪费时间;现在也用来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
对牛弹琴成语出处
汉·牟融《理惑论》
对牛弹琴文言文:
昔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对牛弹琴文言文译文:
公明仪曾经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可牛却依然像先前一样埋头吃草。不是牛不要听,是曲调不入它的耳。 于是公明仪便用琴模仿蚊虫和小牛犊的叫声。牛就摆动尾巴竖起耳朵,迈着小步来回走着并听着音乐。
对牛弹琴的词语注解
昔:曾经
公明仪:春秋时人,曾子之弟子。曾参(音骖),字子舆。曾子,孔子之弟子。
为:给。
清角之操:这里指高深的曲子。
清角:古雅的曲调的名称。
操:琴曲。
如故:像先前一样。
非:不是。
闻:听。
合:悦。
虻:吸血的苍蝇。
孤犊:离开母亲的小牛。
鸣:鸣叫声,作名词。
掉:摇动,摆动。
奋:竖起。
掉尾奋耳:甩动尾巴,支棱起耳朵。
蹀躞:迈小步来回走动。
对牛弹琴成语示例
1.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回:对牛弹琴,牛不入耳,骂得很好,咱们一总再算账!
2.毛泽东《*八股》:“对牛弹琴”这句话,含有讽刺对象的意思。如果我们除去这个意思,放进尊重对象的意思里去,那就只剩下讥笑弹琴者这个意思了。
3.说了一大堆,结果对方什么都没听懂,真是对牛弹琴,浪费热情。
4.跟法盲讲法律简直就是对牛弹琴。
对牛弹琴出处简介
《牟子理惑论》通称《牟子》.又叫《理惑论》唐朝僧人神清在《北山录》中说,该书原名为《治惑》,后来唐代人为避唐高宗李治的讳,才改成《理惑》.可是书里还有其他地方用到「治」字却并未改动,可见由唐人避讳改名的说法并不可靠.《牟子理惑论》是中国最早的佛教论书.全书正文三十七章,正文前有牟子的传记作为「序」,书末有「跋」.
作者自设宾主,以问者和牟子各为一方,采用对话问答的形式展开论说.问者对佛教提出种种疑问和责难,牟子引经据典,逐一加以解释或辩驳。在一问一答之间阐述了佛教的义理.问者提出的问题代表了当时的人对佛教的困惑,牟子的答辩则代表了信徒对佛教的理解。因此,《理惑论》一书从两个侧面反映了那时候的中国人对佛教的认识.
作为中国人论述佛教的早期著作,《理惑论》是了解佛教初传中国的情况,研究中国佛教形成和发展的一部重要文献.《牟子理惑论》全书共39章,首章一般称为 序传 ,最后一章称为跋.正文共37章.序传 部分介绍牟子的经历和著书的缘由,所述史事多可与史实相印证,其中一些记述可以补史料之不足,其所言当时社会*状况、交州地区思想学术界之动态,以及作者为什么作此书,经学者考察,都与实际情况相符合。
全书均采用自设客主进行问答的形式展开,所假设的问者是个来自北方的儒者,他昔在京师,入东观,游太学,视俊士之所规,听儒林之所论,未闻修佛道以为贵,自损容以为上 ,对佛教提出种种疑问;而设置的答者是牟子,根据对方提的不同问题大量引用儒、道和诸子百家之书给以解释,对佛教教义学说加以发挥阐述,以图论证佛、道、儒观点一致.
实际上,《牟子理惑论》一书从两个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佛教的看法和理解程度.对牛弹琴一词其实也是对于统治阶级借机的一次讽刺.
文言文对牛弹琴的意思
对牛弹琴
[ 原文 ]
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出自《牟子》)
[ 译文 ]
公明仪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埋头吃草.牛并非没有听见,而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子、牛虻的叫声,以及小牛犊寻找母牛哞哞的声音.牛立刻摇着尾巴,竖起耳朵,走来走去地听起来了.
对我的启发:说话不看对象是不可取的,对蠢人讲道理也是不可取的.
“对,牛弹琴”是什么意思?
本来对牛弹琴是说对方啥都不懂,如果对方说 对,牛弹琴, 也就是说对方是牛,而且还在弹琴, 完全化被动为主动。
一次外交会议,中方与他方谈判。中方对他方人员提出的不平等要求表示不同意。他方人员气急败坏时说出了,简直是对牛弹琴!这时一个和谐的意味深长的声音不紧不慢的出现:对!牛弹琴~
这人是谁?周恩来周总理!
比喻对不讲道理的人讲道理,对笨的人讲风雅。
是一个说大话的东西,真正的结果不是大话的作用。
解释:比喻对不讲道理的人讲道理,对不懂得美的人讲风雅。也用来讥讽人讲话时不看对象。
读音:duì niú tán qín
出处:汉·牟融《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枚。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白话释义:公明仪为牛弹奏清角的行为,我吃像枚。不是牛不知道,不符合他罢了。
扩展资料
近义词:对牛鼓簧、无的放矢
1、对牛鼓簧
读音:duì niú gǔ huáng
解释:比喻对不懂事理的人讲理或言事。常含有徒劳无功或讽刺对方愚蠢之意。同“对牛弹琴”。
出处:《庄子·齐物论》“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晋·郭象注:“是犹对牛鼓簧耳,彼竟不明,故己之道术终于昧然也。”
白话释义:“那不是什么明智而明亮的,所以以坚白的愚昧终”晋郭象注.:“这就像对着牛弹簧罢了,他竟然不明白,所以自己的学术始终在糊涂了。”
2、无的放矢
读音:wú dì fàng shǐ
解释:的:靶心;矢:箭。没有目标乱射箭。比喻说话做事没有明确目的,或不切合实际。
出处: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不是有的放矢,而是无的放矢。”
对牛弹琴是什么意思?
不要对不能理解的人白费力气,做事要找准对手和方向。
成语:对牛弹琴
读音:duì niú tán qín
意思:有看不起对方的意思。现在也用来讥笑说话不看对象。
出处:汉·牟融《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翻译:公明仪为一头牛弹琴,牛低头吃草不答理他。不是牛听不见琴声,而是这曲子不对牛的耳朵。
扩展资料典故:
战国时代,有一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他能作曲也能演奏,七弦琴弹得非常好,弹的曲子优美动听,很多人都喜欢听他弹琴,人们很敬重他。 公明仪不但在室内弹琴,遇上好天气,还喜欢带琴到郊外弹奏。
有一天,他来到郊外,春风徐徐地吹着,垂柳轻轻地动着,一头黄牛正在草地上低头吃草。公明仪一时兴致来了,摆上琴,拨动琴弦,就给这头牛弹起了最高雅的乐曲《清角之操》来。老黄牛在那里却无动于衷,仍然一个劲地低头吃草。
公明仪想,这支曲子可能太高雅了,该换个曲调,弹弹小曲。老黄牛仍然毫无反应,继续悠闲地吃草。 公明仪拿出自己的全部本领,弹奏最拿手的曲子。这回呢,老黄牛偶尔甩甩尾巴,赶着牛虻,仍然低头闷不吱声地吃草。 最后,老黄牛慢悠悠地走了。换个地方去吃草了。
公明仪见老黄牛始终无动于衷,很是失望。人们对他说:”你不要生气了!不是你弹的曲子不好听,是你弹的曲子不对牛的耳朵啊!”最后,公明仪也只好叹口气,抱琴回去了。真是自找没趣。
疯狂成语里面一个人在弹琴牛在吃草是什么?
对牛弹琴
【拼音】:duì niú tán qín
【解释】: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出处】:汉·牟融《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枚。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示例】:~,牛不入耳,骂得很好,咱们一总再算账!
★清·李当珍《镜花缘》第九十回
【近义词】:对牛鼓簧、白费口舌
【反义词】: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歇后语】:抱着琵琶进磨坊
【语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讥讽别人
是这张《对牛弹琴》的简笔画?
对牛弹琴。。
对牛弹琴
意思是:讥笑听话的人不知道对方说什么,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听话的对象。
对牛弹琴是什么意思?
对牛弹琴:①比喻对蠢人谈论高深的道理;白费口舌(主要讥笑听话的人听不出所以)。②比喻说话时不看对象(主要讥讽说话的人);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对外行人说内行话。常含有徒劳无功或讽刺对方愚蠢之意。
成语拼音:duì niú tán qín
成语出处:汉 牟融《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扩展资料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用法:对牛弹琴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用于讥讽别人。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弹,不能读作“炸弹”的“dàn”。
近义词:对牛鼓簧、白费口舌
反义词: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成语例子:对牛弹琴,牛不入耳,骂得很好,咱们一总再算账!(清 李当珍《镜花缘》第九十回)
中华成语故事集
A对B说:对牛弹琴
说明A鄙视B
这条成语出自《庄子》:“犹对牛鼓簧耳”。簧,是乐器里能发音的薄片。意思是:犹如给牛吹奏音乐。
汉代牟融写的《理感论》里也有:“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人给牛弹琴,牛照旧低头吃草,不是牛没听见琴声,而是他根本不懂音乐。
后人把这些意思概括为“对牛弹琴”。小说《红楼梦》里,林黛玉曾经调侃贾宝玉不懂琴音乐理,好比“对牛弹琴”。
这天宝玉来到黛玉房里,发现黛玉正在看的一本书上,那些字他一个也不认识,就说:“妹妹越发长进了,看起天书来啦。”黛玉嘲笑他:“好个念书的人,连琴谱都没见过?”说着就给宝玉讲解起来。
讲了一会儿,黛玉的丫鬟紫鹃提醒宝玉,说姑娘的身体刚好一点,也该让她歇歇了。宝玉笑了,说自己只顾听讲,让妹妹劳神了。黛玉说:讲讲音乐倒也开心,只怕我讲了半天,你还是听不懂。
宝玉说:反正慢慢地也就听明白了。赶明儿我告诉三妹妹和四妹妹,叫她们也来学琴谱,弹琴让我听。
黛玉笑着说:你也太会享福啦。大家都学会了,弹起琴来,你听不懂,还不是对—她说到这儿就打住了。
这话宝玉倒是听懂了,把话接过来:“只要你们能弹,我就爱听,管它是不是对牛弹琴呢。”宝玉把黛玉要说的话挑明了,倒把黛玉闹了个大红脸。
现在人们也常用“对牛弹琴”这条成语。用来比喻说话不分对象;或者用来讽刺听者的无知。譬如,你不能给文盲讲大学课程,你怎么讲他也听不懂。从前有句俗话,“秀才遇见兵,有理讲不清”,因为旧社会的兵是欺压百姓的,他根本不讲道理,你去跟他讲理,等于对牛弹琴。
只要指听话的人听不出所以
对牛弹琴比喻对不讲道理的人讲道理,对不懂得美的人讲风雅。也用来讥讽人讲话时不看对象。
有个弹琴能手叫公明仪,他对牛弹奏一首名叫《清角》的琴曲,牛低着头吃草,就好像没听见任何声音一样。不是牛没有听见,是这美妙的曲子不适合牛的耳朵而已。
公明仪于是变换曲调,弹奏出一群蚊虻的嗡嗡声,还有一只孤独小牛的哞哞叫声。牛听了,马上摇动尾巴,竖起耳朵,因为不安而小步来回走动。
扩展资料思想内容:这个成语用以说明:办任何事情,都必须看对象.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后人用“对牛弹琴”这个成语,比喻向不懂道理的外行人讲高深道理是徒劳的。
艺术特色:“对牛弹琴”这个成语,因为带有讥讽对方的口气,所以引用时必须区别对象。对于某些顽固的人来说,同他们讲道理,有时确实是“对牛弹琴”,白费劲儿。但是对于各种不同水平的群众来说,这个成语却不宜乱用。
名家点评:东周文学家《庄子·齐物论》:“昭文善于弹琴,师旷精于音律,惠施好谈名理,他们各以自己的才能显示予世,而世人不能理解"。
宋代学者载姚镕《齐东野语》载姚镕: “物之不灵,告以话语而弗听,俗所谓对牛马而诵经是已。”
宋代禅师惟白《续灯录·汝能禅师》:“对牛弹琴,不入牛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对牛弹琴
对牛弹琴是什么意思?
对牛弹琴意思:比喻对不讲道理的人讲道理,对不懂得美的人讲风雅,也用来讥讽人讲话时不看对象。
成语出处: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对牛弹琴拼音:duì niú tán qín。
该成语典故原是嘲讽牛听不懂高雅的《清角》琴曲,只能听那些“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公明仪将高雅的乐曲演奏给一头牛来听,属于没有看准对象,实在是“乱弹琴”。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在不了解“听众”的时候就弹琴,难免会产生“曲高和寡”的场面。
该成语告诫人们,教育要看对象,要因材施教。说话也要看对象,对方听不懂,等于白费口舌。在交谈时,根据对象的不同特点和实际情见,选择不同的话题,唯有这样,才能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达到交谈的目的和效果。
如果离开这个基点,即使讲得天花乱坠,讲得很有道理,对他而言也不过是如风过耳。
成语运用:偏正式;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含贬义,用于讥讽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