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黄麻起义在历史上有什么意义?黄麻起义的发起人是谁?
- 2、中国历史战争:黄麻起义
- 3、黄麻起义在历史上有什么意义?黄麻起义的发起人是谁?
- 4、黄麻起义在何时何地?具体情况是什么?
- 5、黄麻起义的总指挥是
- 6、长江以北首次农民武装起义叫什么
- 7、黄麻起义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 8、黄麻起义的过程是怎么样的?距今多少年了?大家来说下~
- 9、黄麻暴动的事情经过
黄麻起义在历史上有什么意义?黄麻起义的发起人是谁?
黄麻起义是历史上一次农民起义,这一次起义,虽然被明王朝镇压了,但是,在黄麻起义的领导人,领导下,举起了反抗封建统治的大旗,
黄麻起义在历史上有什么意义 皇马起义的发起人是谁 皇马起义打响了民族革命的第一枪 ,他在起义领导者好像是孙中山
1、黄麻起义是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之后,在长江以北地区首次举行的规模最大的农民武装起义,是在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党领导的武装起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2、揭开了鄂豫皖地区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苏维埃政权建设的序幕,为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起了先导作用,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3、黄麻起义及其后的革命斗争,高扬了一面鲜艳的革命旗帜。
黄麻起义
黄麻起义是指大革命时期(1927年11月13日),中国湖北省黄安(今红安)、麻城三万余名农民自卫军和义勇军在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和中共湖北省委领导下,攻打黄安县城,打响了鄂豫皖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右派的第一枪,正式成立了黄安农民政府,组建了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史称“黄麻起义”。
黄麻起义在历史上的意义
黄麻起义是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之后,在长江以北地区首次举行的规模最大的农民武装起义,是在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党领导的武装起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开了鄂豫皖地区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苏维埃政权建设的序幕,为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起了先导作用,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黄麻起义领导人有:
党政领导是:中共黄麻特别区委员会(简称中共黄麻特委)书记符向一,鄂东革命委员会负责人刘镇一,王志仁任特委委员兼黄安县委书记。
农民武装领导是:潘忠汝、吴光浩分别任黄安(今红安)、麻城两县农民自卫军大队长。
起义指挥部领导是:潘忠汝、吴光浩分别担任黄麻起义正副总指挥。
扩展资料:
黄麻起义的革命精神
黄麻起义不仅用鲜血和生命燃起了大别山工农武装革命的烽火,也在起义及其后的斗争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麻起义革命精神。
这就是:紧跟党走,信念坚定;不畏强敌,拼搏图存;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无私奉献,艰苦奋斗。
请参考采纳。
中国历史战争:黄麻起义
中国历史战争:黄麻起义
土地革命时期,即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都是名留青史、不可忽视的重要起义,相较之下,黄麻起义就很少有人知道。史学界普遍认为,黄麻起义在土地革命时期的意义堪比秋收起义,只是它在历史上一直被忽视。
1927年11月13日,中国湖北省黄安(今红安)、麻城三万余名农民自卫军和义勇军在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和中共湖北省委领导下,攻打黄安县城,打响了鄂豫皖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右派的第一枪,正式成立了黄安农民政府,组建了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史称“黄麻起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湖北省黄安(今红安)、麻城地区即逐渐有了共产党的影响和活动。1925年秋冬,随着大革命的发展,黄、麻两县分别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特别支部。1927年春,两县党的特支改为中共县委,党的组织和农民协会迅速发展,共产党员发展到90余人,加入农协的会员达18万人,另建有两支共300余人的农民自卫军。同年4月和7月,蒋介石、汪精卫公开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黄、麻两县党组织依靠广大群众和掌握的农民自卫军武装,同当地的反动势力进行坚决斗争,培养和保存了一批骨干力量。9月,中共黄安、麻城两县委根据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及中共湖北省委的指示,举行了黄麻起义,但由于缺乏领导起义的经验,没有及时建立革命政权和革命军队,加上国民党军第30军一部的进扰,不久,起义陷于停滞。
10月中旬,中共湖北省委得知黄麻两县尚有相当数量的武装力量和很好的群众基础,遂先后派符向一、刘镇一、吴光浩、王志仁等到黄、麻地区加强起义的领导,成立了以符向一为书记的中共黄麻特别区委员会,组成了以潘忠汝为总指挥的黄麻起义指挥部,积极进行起义的准备。11月3日,黄麻特委在七里坪召开会议,决定以黄、麻两县农民自卫军为骨干,群众武装予以配合,首先夺取黄安县城。13日,起义开始,总指挥部调集黄安农民自卫军全部,麻城农民自卫军2个排及七里坪、紫云等区农民义勇队千余人,组成攻城队伍。
另将麻城农民自卫军1个排配置于黄(安)光(山)麻(城)交界的北界河担任警戒,以防河南省光山县红枪会进扰。晚10时,起义队伍在广大农民群众的配合下,由七里坪向黄安城进发。14日凌晨,攻城队伍由城西北攀梯而上,夺占北门,旋即攻入城内,占领县政府、警察局,全歼县警备队,活捉县长等官吏及土豪劣绅10余人,缴获步枪30余支,子弹90箱,控制了全城。
后获悉国民党军第30军1个团正向黄安开进,为避敌锋芒,攻城队伍当日撤回七里坪。进占黄安城的国民党军惧怕起义队伍再次进攻,乃于次日晚弃城退走。18日,黄安县农民政府成立,曹学楷任主席。接着,中共黄麻特委根据中共湖北省委指示,将黄麻两县农民自卫军及赶来配合起义的黄陂县农民自卫军一部共300余人,组成工农革命军鄂东军,下辖第1、第2路。潘忠汝任总指挥,戴克敏任党代表。11月27日,黄安反动势力勾结国民党军第30军独立旅400余人,进犯黄安城。鄂东军一部在人民群众协助下,将其击退。12月5日,国民党军以第12军教导师取道宋埠、尹家河突袭黄安城。鄂东军对敌情估计不足,据城固守,因众寡悬殊,伤亡严重,被迫突围,潘忠汝在战斗中牺牲。下旬,当地中共组织和鄂东军部分领导人在黄安北部木城寨举行会议,决定留部分人员就地坚持斗争,集中72人,携带长短枪53支,转移到黄陂县木兰山一带开展游击活动。
1928年1月,鄂东军在黄陂木兰山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吴光浩任军长,戴克敏任党代表。3月上旬,为对付国民党军的围攻,第7军编为4个短枪队,采用“昼伏夜动,远袭近止,绕南进北,声东击西”的战术,分散游击于黄陂、孝感、黄冈、罗田、黄安、麻城等县。5月,第七军进入河南省光山县南部柴山保地区,发动群众,创建根据地,走上了边界武装割据的道路。7月,第七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31师。到1929年5月,红31师发展到近400人,初步建成了以柴山保为中心,纵横50余公里的鄂豫边苏区。黄麻起义创建的红军和苏区,是后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和鄂豫皖苏区的重要来源及组成部分。
黄麻起义在历史上有什么意义?黄麻起义的发起人是谁?
在革命时期,曾经发生过不少著名的起义事件,这些事件在历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革命进程的发展,比如著名的秋收起义,南昌起义等等。
但其实还有一个起义,虽然历史知名度不是那么高,可它的重要性却丝毫不减少半分,并且在这场起义事件中,还走出了未来不少的开国上将及大将。
这个起义就是1927年11月13日发生的黄麻起义,黄麻起义可以说正式打响了鄂豫皖地区武装反抗的第一枪,从那以后,便正式成立了黄安农民政府,而至于上文提到过的那位大将就是老革命前辈王树声同志。
王树声在黄麻起义中做出了十分突出贡献,从1927年的四月到六月,他先后不断参与和组织武装军队进行麻城暴乱,并且身先士卒地加入到战斗前线,指挥农民自卫军和义勇军在破寨岗激战三天三夜,成功打垮地主武装势力,追击20公里,剿灭俘虏敌军人数高达千余。
在起义胜利之后,王树声也没有居功自傲,反而凭借着自己敏锐的革命嗅觉,彻底粉碎了麻城的部分流亡乡绅企图流窜反攻的预谋,巩固了革命成果。
黄麻起义后不久,王树声就积极投身到土地革命当中去,在后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王树声都表现惊人。
根据很多红军老前辈的描述,王树声尤其精通枪射本领,在红四方面军里,他还被同僚们称作是“神射手”,人们都说,他可以在万军当中,用一把小小的步枪夺取敌首。
这并不是夸张,在长征途中,王树声曾向红军战士传授短枪的射击技巧,他一边讲解一边做出来演示,只见他举起自己常用的手枪,扬言说要打中屋顶右下方翘起的三片瓦砾,话音刚落,将军所指出来的三片瓦均被射击得粉碎,由此可见王树声的射击本领之高,已经到让人惊叹不已的地步。
其实除了枪射本领,王树声也特别擅长行兵打仗的战斗策略部署,关于这一点,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这个人还一度成为了王树声的俘虏,他就是王宏坤,也是王树声的堂弟。
在当年的黄麻起义中,王宏坤在堂哥王树声的号召下,加入到了革命的队伍里,但是他们两个并没有在同一个连队里,而是分散行动的。在一次战斗中,王宏坤的部队处于劣势状态,他们遭到了敌人的四处追击,眼看就要全军覆没的时候,无奈之下,王宏坤选择暂且投身到一支桂系杂牌军队中,一面谋求自保,一面暗中寻找王树声的踪迹。
当他意外得知王树声的革命起义大获全胜,并且已经成功建立起革命根据地后,便离开想要动身去投奔王树声,但没想到在走到王树声所管辖的区域后,就被不认识的他的士兵当作旧匪余孽给抓了起来,哥哥“俘虏”了弟弟,还真是一件充满巧合的事情啊。
不过这场乌龙很快就圆满收场,王宏坤也正式加入到王树声的队伍里,兄弟两个联手一起搞起了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而王宏坤因为有过军队经验的原因,所以相比王树声更有军事经验,在战略部署上反而成了王树声的老师。
其实,在弟弟教哥哥打仗这件事上,王树声是有过抵触情绪的,但在一次实际战争里,王树声因为判断失误而导致部队陷入包围圈,多亏了王宏坤鼎力相救才得以幸免于难,从那以后,王树声再也不对王宏坤的军事能力有过半分怀疑了。
在建国之后,中央举行了大规模的授衔,王树声被授予了大将军衔,而王宏坤也被授予了上将军衔,兄弟两同时都在革命史中留下了如此辉煌灿烂的成就,属实令人敬佩。
而王树声虽然担任了较高的职位,但他反而更加以身作则,清正廉洁,从来不肯利用职权为自己或者家人谋求福利,在物资紧缺时期,王树声坚决不肯搞特殊化,就连平时的办公用品或者出行车辆,都一一按照规定付费。
王树声曾这么说过:“我的职权是党和人民给的,是用来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的,没有丝毫营私的权力。”而他也的确用自己的一生彻底践行了这番言论。将军的这种无私无畏精神,至今仍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1927年11月13日发生的黄麻起义,黄麻起义正式打响了武装反抗的第一枪,从那以后,便正式成立了黄安农民政府,黄麻起义的主要发起人有潘忠汝(黄麻起义总指挥),吴光浩(黄麻起义副总指挥,鄂豫边红军及革命根据地创始人),刘光烈(黄麻起义副总指挥)等。
一、黄麻起义的简介
黄麻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党领导湖北省黄安、麻城两县农民举行的武装起义。
1927年11月13日,中国湖北省黄安(今红安)、麻城三万余名农民自卫军和义勇军在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和中共湖北省委领导下,攻打黄安县城,打响了鄂豫皖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右派的第一枪,正式成立了黄安农民政府,组建了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史称“黄麻起义”。
起义中,潘忠汝任总指挥,戴克敏任党代表。1928年1月,鄂东军在黄陂木兰山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吴光浩任军长,戴克敏任党代表。
二、黄麻起义的经过
1927年9月,黄安、麻城两县委根据八七会议精神及湖北省委的指示,举行了一场起义运动,但由于缺乏领导起义的经验,没有及时建立军队,加上敌军第30军一部的进扰,不久,起义陷于停滞。
10月中旬,我方湖北省委得知黄、麻两县尚有相当数量的武装力量和很好的群众基础,遂先后派符向一、刘镇一、吴光浩、王志仁等到黄、麻地区加强起义的领导,成立了以符向一为领导的黄麻特别区委员会,组成了以潘忠汝为总指挥的黄麻起义指挥部,积极进行起义的准备。
11月3日和11日,黄麻特委先后在七里坪召开会议,决定以黄、麻两县农民自卫军为骨干,群众武装予以配合,首先夺取黄安县城。
潘忠汝
13日,起义开始,总指挥部调集黄安农民自卫军全部、麻城农民自卫军2个排及七里坪、紫云等区农民义勇队千余人,组成攻城队伍。另将麻城农民自卫军1个排配置于黄(安)光(山)麻(城)交界的北界河担任警戒,以防河南省光山县红枪会进扰。
晚10时,起义队伍在广大农民群众的配合下,由七里坪向黄安城进发。
14日凌晨,攻城队伍由城西北攀梯而上,夺占北门,旋即攻入城内,占领县政府、警察局,全歼县警备队,活捉县长等官吏及土豪劣绅10余人,缴获枪支30余支,子弹90箱,控制了全城。
后获悉敌军第30军1个团正向黄安开进,为避敌锋芒,攻城队伍当日撤回七里坪。进占黄安城的敌军惧怕起义队伍再次进攻,乃于次日晚弃城退走。18日,黄安县农民政府成立。接着,黄、麻两县农民自卫军及赶来配合起义的黄陂县农民自卫军一部共300余人,组成工农革命军鄂东军,下辖第1、第2路。潘忠汝任总指挥,戴克敏任党代表。
黄麻起义在历史上有什么意义?黄麻起义不仅是用鲜血和生命燃起了大别山工农武装革命的烽火,也是在起义及其后的斗争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麻起义革命精神。这就是:紧跟党走,信念坚定;不畏强敌,拼搏图存;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无私奉献,艰苦奋斗。黄麻起义是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之后,在长江以北地区首次举行的规模最大的农民武装起义,是在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党领导的武装起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开了鄂豫皖地区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苏维埃政权建设的序幕,为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起了先导作用,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27年11月13日发生的黄麻起义,黄麻起义正式打响了武装反抗的第一枪,从那以后,便正式成立了黄安农民政府,黄麻起义的主要发起人有潘忠汝(黄麻起义总指挥),吴光浩(黄麻起义副总指挥,鄂豫边红军及革命根据地创始人),刘光烈(黄麻起义副总指挥)等。
1927年11月13日,中国湖北省黄安(今红安)、麻城三万余名农民自卫军和义勇军在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和中共湖北省委领导下,攻打黄安县城,打响了鄂豫皖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右派的第一枪,正式成立了黄安农民政府,组建了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史称“黄麻起义”。
起义中,潘忠汝任总指挥,戴克敏任党代表。1928年1月,鄂东军在黄陂木兰山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吴光浩任军长,戴克敏任党代表。
黄麻起义的经过。1927年9月,黄安、麻城两县委根据八七会议精神及湖北省委的指示,举行了一场起义运动,但由于缺乏领导起义的经验,没有及时建立军队,加上敌军第30军一部的进扰,不久,起义陷于停滞。
10月中旬,我方湖北省委得知黄、麻两县尚有相当数量的武装力量和很好的群众基础,遂先后派符向一、刘镇一、吴光浩、王志仁等到黄、麻地区加强起义的领导,成立了以符向一为领导的黄麻特别区委员会,组成了以潘忠汝为总指挥的黄麻起义指挥部,积极进行起义的准备。
11月3日和11日,黄麻特委先后在七里坪召开会议,决定以黄、麻两县农民自卫军为骨干,群众武装予以配合,首先夺取黄安县城。
潘忠汝。13日,起义开始,总指挥部调集黄安农民自卫军全部、麻城农民自卫军2个排及七里坪、紫云等区农民义勇队千余人,组成攻城队伍。另将麻城农民自卫军1个排配置于黄(安)光(山)麻(城)交界的北界河担任警戒,以防河南省光山县红枪会进扰。晚10时,起义队伍在广大农民群众的配合下,由七里坪向黄安城进发。
14日凌晨,攻城队伍由城西北攀梯而上,夺占北门,旋即攻入城内,占领县政府、警察局,全歼县警备队,活捉县长等官吏及土豪劣绅10余人,缴获枪支30余支,子弹90箱,控制了全城。
后获悉敌军第30军1个团正向黄安开进,为避敌锋芒,攻城队伍当日撤回七里坪。进占黄安城的敌军惧怕起义队伍再次进攻,乃于次日晚弃城退走。18日,黄安县农民政府成立。接着,黄、麻两县农民自卫军及赶来配合起义的黄陂县农民自卫军一部共300余人,组成工农革命军鄂东军,下辖第1、第2路。潘忠汝任总指挥,戴克敏任党代表。
黄麻起义是一场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通过中国共产党来领导的一场以农民为主的起义。这一场起义同时该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序幕。在历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另外,黄麻起义的发起人分别是潘忠汝和戴克敏。这两人分别在这次黄麻起义之中担任总指挥和党的代表。
发起人有潘忠汝,吴光浩,王树声等人,黄麻起义及其后的革命斗争高扬了一面鲜艳的革命旗帜,开辟了一块坚实的革命基地。黄麻起义奠定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初始基础,也是川峡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起点。
黄麻起义指的是1927年11月13日黄安、麻城三万余名农民自卫军和义勇军,攻打黄安县城,建立了黄安农民政府,组建了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史称“黄麻起义”。
而说起黄麻起义的发起人,其实是在中共湖北省委的领导下,由中共黄麻区特委和黄麻暴动指挥部直接领导的。
中共黄麻区特委符向一委书记,黄麻暴动指挥部有潘忠汝(黄麻起义总指挥),吴光浩(黄麻起义副总指挥,鄂豫边红军及革命根据地创始人),刘光烈(黄麻起义副总指挥)等领导人。
黄麻起义发生在土地革命时期,1927年中共在汉口召开了“八七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革命思想。
根据“八七会议”的精神,中共发起了秋收起义,而在起义之后,鉴于黄、麻两县尚有相当数量的武装力量和很好的群众基础,所以决定在该地区爆发起义。
这场起义损失也是很大的,由于对敌情估计不足,双方力量悬殊,导致起义军伤亡严重,牺牲了很多革命志士,其中也包括总指挥潘忠汝。
不过虽说苦难重重,但鄂东军仍然在坚持打游击,甚至创建革命根据地,走上了边界武装割据的道路。
黄麻起义虽然是一次地方性的革命暴动,但却是在我党领导下,发动的第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武装起义,更是我党领导的武装起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此,这一地区的武装斗争不断,一直到全国解放。
同时黄麻起义造就了一支能征善战的革命军队以及一大批杰出革命人才。其中从黄麻起义走出的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有4位,开国将军有25位。
黄麻起义奠定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初始基础,也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起点。
黄麻起义在何时何地?具体情况是什么?
黄麻起义
1927年(民国十六年)11月至12月,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在湖北省黄安、麻城两县发动和领导的农民武装起义,又称第二次黄麻起义。
9月,中共黄安(今红安)、麻城两县委员会,为贯彻中共中央“八七”会议关于武装起义的总方针和中共湖北省委员会“秋收暴动计划”,发动黄安、麻城两县贫苦农民举行起义。因缺乏武装起义的经验,未获成功。中共湖北省委于10月中旬派符向一巡视黄麻区,不久又派刘镇一、黄赤光前去指挥(黄赤光未到)。11月3日,省里派来的代表在七里坪文昌宫召开了黄麻两县党团活动分子会议,成立了中共黄麻区特委和鄂东革命委员会,符向一任特委书记,刘镇一为革命委员会负责人。同时改组了黄安县委,麻城县委依旧。随后,成立黄麻起义总指挥部,潘忠汝任总指挥,吴光浩任副总指挥,统一领导起义的准备工作。会后,两县县委负责人和党团员分别下到各区,组织发动群众,准备发动更大规模的武装暴动。11月10日,国民党第三十军魏益三部一个营由黄安城进犯七里坪,黄麻两县县委决定由麻城调一部分快枪,帮助黄安农民自卫军去缴该营的枪。因走漏消息,该营逃去。11月11日,农民自卫军进驻七里坪,并召开了两万多人的庆祝大会,接着,黄麻特委在文昌宫召开了第二次会议,认为暴动工作已准备就绪,决定夺取县城,成立黄麻暴动行动指挥部,由潘忠汝、吴光浩、戴季英、曹学楷、戴克敏、吴焕先,刘文蔚等组成,潘忠汝为总指挥,吴光浩为副总指挥。1927年11月13日,黄麻起义爆发。当天,黄麻特委调集黄安农民自卫军全部,麻城农民自卫军两个排,及七里、紫云等区千余精锐义勇队,组成攻城部队,与先期打进黄安城内的12名农民自卫军队员组成的尖刀班里应外合。在农民群众的积极配合下,于当夜10时,自七里坪向黄安县城进发。麻城农民自卫军另一个排留在黄安、光山,麻城交界的北界河负责警戒,以防河南红枪会的进犯。李先念、詹才芳、王树声、陈再道分别率领农民武装参加了暴动。11月14日凌晨4时,起义武装在城内群众配合下,一举攻入城内,全歼县警备队,活捉县长等官吏,打开监狱,释放被捕的群众和农会干部。18日,宣布成立黄安县农民政府,曹学楷为主席。之后,黄麻特委又将参加暴动的黄、麻两县农民自卫军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全军300余人。潘忠汝任总指挥,吴光浩任副总指挥,戴克敏任党代表,汪奠川任参谋长。12月5日,国民党军第12军任应岐部1个师夜袭黄安。鄂东军遭受重大损失,潘忠汝阵亡。突围后的鄂东军除部分人员留在当地坚持斗争外,70多人于12月29日转移到黄陂县境内的木兰山区开展游击战争。1928年1月1日,工农革命军鄂东军改编为第七军,吴光浩任军长,戴克敏为党代表,汪奠川为参谋长,部队以木兰山为中心开展游击战争。在黄麻起义中建立起来的政权和军队。为后来创建鄂豫皖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起了先导作用。
1927年(民国十六年)11月至12月,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在湖北省黄安、麻城两县发动和领导的农民武装起义,又称第二次黄麻起义。
9月,中共黄安(今红安)、麻城两县委员会,为贯彻中共中央“八七”会议关于武装起义的总方针和中共湖北省委员会“秋收暴动计划”,发动黄安、麻城两县贫苦农民举行起义。因缺乏武装起义的经验,未获成功。中共湖北省委于10月中旬派符向一巡视黄麻区,不久又派刘镇一、黄赤光前去指挥(黄赤光未到)。11月3日,省里派来的代表在七里坪文昌宫召开了黄麻两县党团活动分子会议,成立了中共黄麻区特委和鄂东革命委员会,符向一任特委书记,刘镇一为革命委员会负责人。同时改组了黄安县委,麻城县委依旧。随后,成立黄麻起义总指挥部,潘忠汝任总指挥,吴光浩任副总指挥,统一领导起义的准备工作。会后,两县县委负责人和党团员分别下到各区,组织发动群众,准备发动更大规模的武装暴动。11月10日,国民党第三十军魏益三部一个营由黄安城进犯七里坪,黄麻两县县委决定由麻城调一部分快枪,帮助黄安农民自卫军去缴该营的枪。因走漏消息,该营逃去。11月11日,农民自卫军进驻七里坪,并召开了两万多人的庆祝大会,接着,黄麻特委在文昌宫召开了第二次会议,认为暴动工作已准备就绪,决定夺取县城,成立黄麻暴动行动指挥部,由潘忠汝、吴光浩、戴季英、曹学楷、戴克敏、吴焕先,刘文蔚等组成,潘忠汝为总指挥,吴光浩为副总指挥。1927年11月13日,黄麻起义爆发。当天,黄麻特委调集黄安农民自卫军全部,麻城农民自卫军两个排,及七里、紫云等区千余精锐义勇队,组成攻城部队,与先期打进黄安城内的12名农民自卫军队员组成的尖刀班里应外合。在农民群众的积极配合下,于当夜10时,自七里坪向黄安县城进发。麻城农民自卫军另一个排留在黄安、光山,麻城交界的北界河负责警戒,以防河南红枪会的进犯。李先念、詹才芳、王树声、陈再道分别率领农民武装参加了暴动。11月14日凌晨4时,起义武装在城内群众配合下,一举攻入城内,全歼县警备队,活捉县长等官吏,打开监狱,释放被捕的群众和农会干部。18日,宣布成立黄安县农民政府,曹学楷为主席。之后,黄麻特委又将参加暴动的黄、麻两县农民自卫军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全军300余人。潘忠汝任总指挥,吴光浩任副总指挥,戴克敏任党代表,汪奠川任参谋长。12月5日,国民党军第12军任应岐部1个师夜袭黄安。鄂东军遭受重大损失,潘忠汝阵亡。突围后的鄂东军除部分人员留在当地坚持斗争外,70多人于12月29日转移到黄陂县境内的木兰山区开展游击战争。1928年1月1日,工农革命军鄂东军改编为第七军,吴光浩任军长,戴克敏为党代表,汪奠川为参谋长,部队以木兰山为中心开展游击战争。在黄麻起义中建立起来的政权和军队。为后来创建鄂豫皖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起了先导作用。
黄麻起义
1927年(民国十六年)11月至12月,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在湖北省黄安、麻城两县发动和领导的农民武装起义,又称第二次黄麻起义。
9月,中共黄安(今红安)、麻城两县委员会,为贯彻中共中央“八七”会议关于武装起义的总方针和中共湖北省委员会“秋收暴动计划”,发动黄安、麻城两县贫苦农民举行起义。因缺乏武装起义的经验,未获成功。中共湖北省委于10月中旬派符向一巡视黄麻区,不久又派刘镇一、黄赤光前去指挥(黄赤光未到)。11月3日,省里派来的代表在七里坪文昌宫召开了黄麻两县党团活动分子会议,成立了中共黄麻区特委和鄂东革命委员会,符向一任特委书记,刘镇一为革命委员会负责人。同时改组了黄安县委,麻城县委依旧。随后,成立黄麻起义总指挥部,潘忠汝任总指挥,吴光浩任副总指挥,统一领导起义的准备工作。会后,两县县委负责人和党团员分别下到各区,组织发动群众,准备发动更大规模的武装暴动。11月10日,国民党第三十军魏益三部一个营由黄安城进犯七里坪,黄麻两县县委决定由麻城调一部分快枪,帮助黄安农民自卫军去缴该营的枪。因走漏消息,该营逃去。11月11日,农民自卫军进驻七里坪,并召开了两万多人的庆祝大会,接着,黄麻特委在文昌宫召开了第二次会议,认为暴动工作已准备就绪,决定夺取县城,成立黄麻暴动行动指挥部,由潘忠汝、吴光浩、戴季英、曹学楷、戴克敏、吴焕先,刘文蔚等组成,潘忠汝为总指挥,吴光浩为副总指挥。1927年11月13日,黄麻起义爆发。当天,黄麻特委调集黄安农民自卫军全部,麻城农民自卫军两个排,及七里、紫云等区千余精锐义勇队,组成攻城部队,与先期打进黄安城内的12名农民自卫军队员组成的尖刀班里应外合。在农民群众的积极配合下,于当夜10时,自七里坪向黄安县城进发。麻城农民自卫军另一个排留在黄安、光山,麻城交界的北界河负责警戒,以防河南红枪会的进犯。李先念、詹才芳、王树声、陈再道分别率领农民武装参加了暴动。11月14日凌晨4时,起义武装在城内群众配合下,一举攻入城内,全歼县警备队,活捉县长等官吏,打开监狱,释放被捕的群众和农会干部。18日,宣布成立黄安县农民政府,曹学楷为主席。之后,黄麻特委又将参加暴动的黄、麻两县农民自卫军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全军300余人。潘忠汝任总指挥,吴光浩任副总指挥,戴克敏任党代表,汪奠川任参谋长。12月5日,国民党军第12军任应岐部1个师夜袭黄安。鄂东军遭受重大损失,潘忠汝阵亡。突围后的鄂东军除部分人员留在当地坚持斗争外,70多人于12月29日转移到黄陂县境内的木兰山区开展游击战争。1928年1月1日,工农革命军鄂东军改编为第七军,吴光浩任军长,戴克敏为党代表,汪奠川为参谋长,部队以木兰山为中心开展游击战争。在黄麻起义中建立起来的政权和军队。为后来创建鄂豫皖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起了先导作用。
1927年11月中共鄂东特委的潘忠汝、吴光浩、戴克敏等领导湖北黄安(今红安)、麻城的农军举行武装起义。14日攻占黄安县城,成立了黄安县工农民主政府,曹学楷任主席。建立了工农革命军鄂东军,潘忠汝任总指挥,吴光浩任副总指挥,戴克敏任党代表。12月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围攻,潘忠汝等牺牲,工农革命军突围后转移到黄陂县的木兰山开展游击战争。12月底鄂东军改称工农革命军第七军。1928年春,返回黄麻地区,不久,进入河南光山县柴山堡地区。7月,第七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一师。吴光浩任军长兼师长,戴克敏任党代表。1929年5月建立了鄂豫边革命根据地。
黄麻起义
发生时间: 1927年11月
发生地点: 湖北省黄安(今红安)、麻城地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湖北省黄安、麻城两县农民举行的武装起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湖北省黄安(今红安)、麻城地区即逐渐有了共产党的影响和活动。1925年秋冬,随着大革命的发展,黄、麻两县分别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特别支部。1927年春,两县党的特支改为中共县委,党的组织和农民协会迅速发展,共产党员发展到90余人,加入农协的会员达18万人,另建有两支共300余人的农民自卫军。同年4月和7月,蒋介石、汪精卫公开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黄、麻两县党组织依靠广大群众和掌握的农民自卫军武装,同当地的反动势力进行坚决斗争,培养和保存了一批骨干力量。9月,中共黄安、麻城两县委根据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及中共湖北省委的指示,举行了秋收起义,但由于缺乏领导起义的经验,没有及时建立革命政权和革命军队,加上国民党军第30军一部的进扰,不久,起义陷于停滞。
10月中旬,中共湖北省委得知黄麻两县尚有相当数量的武装力量和很好的群众基础,遂先后派符向一、刘镇一、吴光浩、王志仁等到黄、麻地区加强起义的领导,成立了以符向一为书记的中共黄麻特别区委员会,组成了以潘忠汝为总指挥的黄麻起义指挥部,积极进行起义的准备。11月3日,黄麻特委在七里坪召开会议,决定以黄、麻两县农民自卫军为骨干,群众武装予以配合,首先夺取黄安县城。13日,起义开始,总指挥部调集黄安农民自卫军全部,麻城农民自卫军2个排及七里坪、紫云等区农民义勇队千余人,组成攻城队伍。另将麻城农民自卫军1个排配置于黄(安)光(山)麻(城)交界的北界河担任警戒,以防河南省光山县红枪会进扰。晚10时,起义队伍在广大农民群众的配合下,由七里坪向黄安城进发。14日凌晨,攻城队伍由城西北攀梯而上,夺占北门,旋即攻入城内,占领县政府、警察局,全歼县警备队,活捉县长等官吏及土豪劣绅10余人,缴获步枪30余支,子弹90箱,控制了全城。后获悉国民党军第30军1个团正向黄安开进,为避敌锋芒,攻城队伍当日撤回七里坪。进占黄安城的国民党军惧怕起义队伍再次进攻,乃于次日晚弃城退走。18日,黄安县农民政府成立,曹学楷任主席。接着,中共黄麻特委根据中共湖北省委指示,将黄麻两县农民自卫军及赶来配合起义的黄陂县农民自卫军一部共300余人,组成工农革命军鄂东军,下辖第1、第2路。潘忠汝任总指挥,戴克敏任党代表。11月27日,黄安反动势力勾结国民党军第30军独立旅400余人,进犯黄安城。鄂东军一部,在人民群众协助下,将其击退。12月5日,国民党军以第12军教导师取道宋埠、尹家河突袭黄安城。鄂东军对敌情估计不足,据城固守,因众寡悬殊,伤亡严重,被迫突围,潘忠汝在战斗中牺牲。下旬,当地中共组织和鄂东军部分领导人在黄安北部木城寨举行会议,决定留部分人员就地坚持斗争,集中72人,携带长短枪53支,转移到黄陂县木兰山一带开展游击活动。
1928年1月,鄂东军在木兰山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7军,吴光浩任军长,戴克敏任党代表。3月上旬,为对付国民党军的围攻,第7军编为4个短枪队,采用“昼伏夜动,远袭近止,绕南进北,声东击西”的战术,分散游击于黄陂、孝感、黄冈、罗田、黄安、麻城等县。5月,第7军进入河南省光山县南部柴山保地区,发动群众,创建根据地,走上了边界武装割据的道路。7月,第7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1师。到1929年5月,红31师发展到近400人,初步建成了以柴山保为中心,纵横50余公里的鄂豫边苏区。黄麻起义创建的红军和苏区,是后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和鄂豫皖苏区的重要来源及组成部分。
黄麻起义的总指挥是
总指挥是徐海东。
黄麻起义,是1927年11月3日在湖北黄安(今红安)爆发的一次武装起义,黄麻起义的发生和胜利,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以“中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为标志,标志着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发展到了初级阶段,揭开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 黄麻起义的总指挥是徐海东。
1927年11月13日,中国湖北省黄安(今红安)、麻城三万余名农民自卫军和义勇军在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和中共湖北省委领导下,攻打黄安县城,打响了鄂豫皖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右派的第一枪,正式成立了黄安农民政府,组建了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史称“黄麻起义”。潘忠汝任总指挥,戴克敏任党代表。1928年1月,鄂东军在黄陂木兰山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吴光浩任军长,戴克敏任党代表。
长江以北首次农民武装起义叫什么
黄麻起义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之后,在长江以北地区首次发生的农民武装起义。起义中组建的革命军队和革命政权以及后来开辟的鄂豫边革命根据地,在鄂豫皖地区党领导的武装斗争、人民军队建设、政权建设和根据地建设等方面都居于开创性地位。
黄麻起义点燃了大别山地区武装斗争的火焰,从此以后,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斗争在这一地区一直坚持着,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22年,此起彼伏,源源不断,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黄麻起义在鄂豫皖地区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党领导的以武装的革命反抗武装的反革命的起义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黄麻起义战火中组建的鄂东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和鄂豫皖红军最初的来源和骨干;黄麻起义的革命力量先后开辟鄂豫皖和川陕两个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不仅如此,从黄麻起义的战火及红色沃土中还走出和培养了李先念、许世友、秦基伟、陈再道、徐海东、王树声等一大批治党治国治军的杰出人才;黄麻起义的烈焰和红安光辉的革命历程还锻造、培育了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红安精神,它概括为“一要三不要、一图两不图”:要革命不要钱不要家不要命,图奉献不图名不图利。而秋收起义具有的历史意义要超越黄麻起义:
1、秋收起义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崇高追求。
2、秋收起义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的崭新认识。
3、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翻身求解放、探求革命新道路的伟大实践。
4、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勇于改正错误的重大举措。
黄麻起义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黄麻起义不仅用鲜血和生命燃起了大别山工农武装革命的烽火,也在起义及其后的斗争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麻起义革命精神。这就是:紧跟党走,信念坚定;不畏强敌,拼搏图存;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无私奉献,艰苦奋斗。黄麻起义是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之后,在长江以北地区首次举行的规模最大的农民武装起义,是在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党领导的武装起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开了鄂豫皖地区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苏维埃政权建设的序幕,为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起了先导作用,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黄麻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湖北省黄安、麻城两县农民举行的武装起义。
潘忠汝任总指挥,戴克敏任党代表。1928年1月,鄂东军在黄陂木兰山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吴光浩任军长,戴克敏任党代表。
黄麻起义的过程是怎么样的?距今多少年了?大家来说下~
这里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爆发过著名的“黄麻起义”,诞生了一位共产党的创始人,走出了两任人民共和国主席,组建了三支红军主力部队,造就了两百多位能征善战的将军,十四万英雄儿女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
1927年(民国十六年)11月至12月,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在湖北省黄安、麻城两县发动和领导的农民武装起义,又称第二次黄麻起义。
9月,中共黄安(今红安)、麻城两县委员会,为贯彻中共中央“八七”会议关于武装起义的总方针和中共湖北省委员会“秋收暴动计划”,发动黄安、麻城两县贫苦农民举行起义。因缺乏武装起义的经验,未获成功。中共湖北省委于10月中旬派符向一巡视黄麻区,不久又派刘镇一、黄赤光前去指挥(黄赤光未到)。11月3日,省里派来的代表在七里坪文昌宫召开了黄麻两县党团活动分子会议,成立了中共黄麻区特委和鄂东革命委员会,符向一任特委书记,刘镇一为革命委员会负责人。同时改组了黄安县委,麻城县委依旧。随后,成立黄麻起义总指挥部,潘忠汝任总指挥,吴光浩任副总指挥,统一领导起义的准备工作。会后,两县县委负责人和党团员分别下到各区,组织发动群众,准备发动更大规模的武装暴动。11月10日,国民党第三十军魏益三部一个营由黄安城进犯七里坪,黄麻两县县委决定由麻城调一部分快枪,帮助黄安农民自卫军去缴该营的枪。因走漏消息,该营逃去。11月11日,农民自卫军进驻七里坪,并召开了两万多人的庆祝大会,接着,黄麻特委在文昌宫召开了第二次会议,认为暴动工作已准备就绪,决定夺取县城,成立黄麻暴动行动指挥部,由潘忠汝、吴光浩、戴季英、曹学楷、戴克敏、吴焕先,刘文蔚等组成,潘忠汝为总指挥,吴光浩为副总指挥。1927年11月13日,黄麻起义爆发。当天,黄麻特委调集黄安农民自卫军全部,麻城农民自卫军两个排,及七里、紫云等区千余精锐义勇队,组成攻城部队,与先期打进黄安城内的12名农民自卫军队员组成的尖刀班里应外合。在农民群众的积极配合下,于当夜10时,自七里坪向黄安县城进发。麻城农民自卫军另一个排留在黄安、光山,麻城交界的北界河负责警戒,以防河南红枪会的进犯。李先念、詹才芳、王树声、陈再道分别率领农民武装参加了暴动。11月14日凌晨4时,起义武装在城内群众配合下,一举攻入城内,全歼县警备队,活捉县长等官吏,打开监狱,释放被捕的群众和农会干部。18日,宣布成立黄安县农民政府,曹学楷为主席。之后,黄麻特委又将参加暴动的黄、麻两县农民自卫军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全军300余人。潘忠汝任总指挥,吴光浩任副总指挥,戴克敏任党代表,汪奠川任参谋长。12月5日,国民党军第12军任应岐部1个师夜袭黄安。鄂东军遭受重大损失,潘忠汝阵亡。突围后的鄂东军除部分人员留在当地坚持斗争外,70多人于12月29日转移到黄陂县境内的木兰山区开展游击战争。1928年1月1日,工农革命军鄂东军改编为第七军,吴光浩任军长,戴克敏为党代表,汪奠川为参谋长,部队以木兰山为中心开展游击战争。在黄麻起义中建立起来的政权和军队。为后来创建鄂豫皖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起了先导作用。
年代么~你自己算好拉80年么
黄麻暴动的事情经过
1927年“七·一五”后,徐其虚返汉随贺龙部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不久,党又派他返回麻城坚持革命斗争。9月下旬, 徐其虚与蔡济璜、刘文蔚、王树声、廖荣坤等在邱家畈听取传达“八七”会议精神和中共湖北省委的指示,随即在邱家畈、乘马岗、林家山、伍家庙等地发动农民举行了“九月暴动”,但在敌人的残酷镇压下,暴动不得不中途停止。10月初,为了领导黄麻地区的暴动,省委又派代表到麻城,在林家山再次传达“八七”会议精神。11月初,黄麻特委在七里坪文昌宫召开黄麻党团活动分子会,决定发动大规模的武装暴动。徐其虚与蔡济璜、刘文蔚、王树声、廖荣坤等在乘马岗、顺河两区组织武装起义。11月13日,徐其虚、廖荣坤等率领麻城农民自卫军和上万名群众参加黄麻起义,攻克了黄安城。18日,成立了黄安农民政府和工农革命军鄂东军。12月5日,敌十二军教导师突袭黄安城,因众寡悬殊,起义队伍撤出黄安城,后徐其虚又随起义队伍转移到木兰山,开展以木兰山为中心的游击战争。1928年1月,鄂东军改为工农革命军第七军,不久,编为四个小队, 徐其虚、戴克敏带领一个小队,约20人,他们采取昼伏夜动,远袭近止,声东击西,绕南进北的游击战术,开展游击战争。3月,徐其虚、 戴克敏率部杀回黄麻老区,打死黄安县公安局长曹“屠夫”。4月初, 在紫云区上戴家,一举消灭了“清乡团”,缴枪10余支。给黄麻老区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当时有歌谣唱道:“党员游击转回还,先打清乡团,除劣绅,一心要共产,谁敢来抵抗,叫他的狗命完,只急得土豪劣绅两眼朝上翻”。随着黄麻老区革命形势的好转,加上敌人内部冲突,驻黄麻地区敌十二军撤回河南。这时,在木兰山坚持斗争的第七军在吴光浩的率领下,全部返回黄麻老区,在清水塘召开会议,决定开辟柴山堡,走边界武装割据的道路。7月,第七军奉命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 下辖四个大队,徐其虚任第三大队大队长。在柴山堡,他除了做好军事领导工作外,还组织战士到茶棚、路口张贴标语,宣传发动群众,到驻地帮助群众犁田、车水,发动群众参军参战。一次,在柴山堡的新庙,发现敌十八军一个连向我驻地进发,我军即把部队拉上山头,摆开阵势,准备战斗。敌发现我军后不但不开枪,反而坐在路边休息。敌一军官模样的人手摇白毛巾向我军走来。当时,我军非常诧异,不知敌人是否诈降,怎么办?这时,徐其虚挺身而出,果断地说:“让我去探听个虚实,要是诈降,只牺牲我一个人,要是真降,可带回一个连来。”说罢大步向山下走去。徐其虚这种顾全大局、英勇的行动,深受战士们的佩服。通过接触,是敌军真哗变过来当红军,这在当时对于壮大红军队伍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帮助。10月,鄂东特委重组,徐其虚为特委委员。1928年冬,鄂东特委提出学习井冈山办法,准备创建鄂豫皖边界武装割据,派徐其虚等到商南帮助工作。1929年2月,鄂东特委和豫南特委举行联席会议,决定组织商南起义,划商南、麻(城)东和罗(田)北为鄂豫特别区,成立鄂豫特别区委,徐其虚为委员。徐其虚到商南后,他以织袜为掩护,走乡串户,发动群众,他待人诚恳,态度谦和,助人为乐,方圆几十里没有人不知道这么一个可敬的织袜工人。为了组织暴动武斗骨干,徐其虚在潘家垸组织了一个有18人的兄弟会,进一步向他们灌输革命道理,讲解黄麻起义惩治土豪劣绅,实行土地革命的情况,教育他们树立革命必胜的信心。起义的准备工作,引起了敌人的注意,他们预感革命的风暴即将来临,于是四处“清乡”搜捕共产党人,妄图阻止革命,形势已发展到一触即发的地步。鉴于此,1929年5月2日,商罗麻特委在太平山穿石庙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5月6日(立夏节)发动起义,成立了起义总指挥部,徐其虚与周维炯负责军事。立夏节夜晚,徐其虚率领三十多位农民武装,一举消灭了白沙河民团,其他各路起义部队,先后解除了丁家埠、南溪、竹林庵、斑竹园、碾垸、吴家店等地反动民团的武装,起义成功了。5月9日,起义队伍汇集到斑竹园,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二师,徐其虚任党代表。10日,成立办事处,即临时革命政府,徐其虚任办事处主任。办事处成立后,徐其虚在南溪、斑竹园等地发动群众,打土豪、杀劣绅、收缴地主武装,摧毁豪绅政权,成立农民协会。5月底,农协会员发展到8000余人,赤卫队发展到四五千人, 初步形成了一块纵横六七十里的革命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