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中秋节团圆的意义是什么?
- 2、中秋节为什么要团聚?
- 3、中秋节团圆的意义是什么?
- 4、中秋节人们为什么要团圆
- 5、中秋团圆饭寓意什么 中秋团圆饭寓意是什么意思
- 6、中秋节的内涵和意义
- 7、为什么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呢?
- 8、中秋节吃汤圆有什么意义
- 9、中秋节为什么是团圆的节日
中秋节团圆的意义是什么?
中秋节团圆的意义: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古代在中秋节这一天,出家的女子要回家与父母团聚,所以团圆是凝聚着一种能量的传递,这样才能教育出进退有度、有担当的孝子贤孙。
节日是民族凝聚的促进剂,有着强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团圆”是老子“道法自然”的产物,是“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高度体现,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理念。中秋节是花好月圆之夜,就是骨肉团圆之时。
中秋节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节日到来之际人们全家团聚围桌吃饭,饭后吃月饼,赏月聊天。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节日之一。
扩展资料
中秋节的习俗:
1、赏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2、吃月饼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3、猜灯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秋节
中秋节为什么要团聚?
的确,中秋节的主题是亲人团聚,这是一个亲人团聚的美好日子。
我们不是习惯于把中秋节叫作“团圆节”吗?这也就是因为这一天是人们团聚一堂的日子。
那么,为什么中秋节会形成“团圆团聚”这样一个主题呢?
我以为,最主要的原因是“触景生情”的结果。 中秋节期间,正是一年当中月亮最圆的时候,而中秋节的最大亮点就是能够阖家相聚一起赏月吃月饼。此时此刻,月亮是最圆满的,月饼也是圆满的,人们自而然就触景生情,由月亮、月饼的“圆满”想到了人生的“圆满”。特别是身在异乡的游子,每当圆月当头之时,就会情不自禁想到故乡以及家中的亲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句,就写出了人们共有的感受。
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也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天时”。 我们常说“春种秋收”,其实这里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春季是播种的季节,通过夏季的辛勤劳作,等到秋季就是收获满满了。中秋时节,粮食逐步归仓,人们满怀丰收的喜悦,而且此时处于较为清闲时节,阖家团聚,共庆丰收时节,享受收获的喜悦,那就是情理中的事情了,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因此,中秋节就为家人团聚提供了时机。
总结一下可以看出,上面说的第二个原因,概括起来说,既是“天时”,其实也是“地利”。土地给人们带来了粮食,带来了生存的基本保障,这不是“地利”是什么?
那么,有了“天时”“地利”,紧接着自然就会由此产生“人和”。而人们的团聚、团圆,正是“人和”的最重要标志。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因为这天皓月当空,象征团圆,所以又叫“团圆节”。
中秋为什么要团圆
远古时代,生产力低下,人们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有限。自五月初五(端午节)开始,人们就要经历洪水、瘟疫等一百天的大难,许多人家妻离子散、阴阳两隔。而到八月十五,能够重新团聚的,理所当然值得庆祝一番了。于是就有了中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节日期间有祈求团圆的民俗,宋苏轼有《水调歌头》,早在宋代,人们就借月抒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情感,赋予了中秋“祈盼团圆”的主题。后世中秋节的主要民俗活动都围绕着“团圆”这一主题来进行,故中秋节又叫团圆节。
一年那么多节日,最好的就是中秋节。天气不冷不热,在外奔波劳碌的人,也能顺利赶回来团圆,吃团圆饼。中秋节是“人月双团圆”,寓意家庭团圆庆丰收。
中秋要团圆,同时也与中秋节的传说有关。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而在这其中,以“嫦娥奔月”流传最广。
传说嫦娥本是后羿之妻,后羿射下9个太阳后西王母赐其不老仙药,但后羿不舍得吃下,就交于嫦娥保管。后羿门徒蓬蒙觊觎仙药,逼迫嫦娥交出仙药,嫦娥无奈情急之下吞下仙药,便像天上飞去。当日正是八月十五,月亮又大又亮,因不舍后羿,嫦娥就停在了离地球最近的月亮,从此长居广寒宫。后羿回家后心痛不止,于是每年八月十五便摆下宴席对着月亮与嫦娥团聚。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这一天人们团聚在一起赏月、吃月饼,开心地畅谈。那么,为什么中秋节要全家团聚呢?
农历八月正是秋季的“仲秋”,而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农历八月十五就叫“仲秋”了。古人说“月到中秋分外明”,意思是中秋之夜的月亮是一年中最皎洁明亮的,这天的月亮也很圆。我国民间把圆圆大大的月亮作为团圆的象征,所以中秋节又叫“团圆节”。到了这天,人们都要回家与亲人团聚,家家都会在庭院摆上桌子,大家围坐在一起赏月、吃月饼。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唐朝,北宋时人们称之为“宫饼”,在宫廷内流行。后来流传到民间,演变成圆形,寓意团圆美好,俗称“小饼”和“月团”。
过中秋节,过去对西北一些地区来说,是最丰盛的一个节日。一是气候凉爽,不冷不热;二是水果蔬菜是丰收的季节。其他节日没有自产自销的水果蔬菜可吃,比如说过春节气候寒冷,吃不到新鲜的水果蔬菜,平时吃的就是腌制的大缸菜。随着科技的发展,交通运输的改善,虽然有寒冷干燥气候的阻碍,但有塑料大棚常年生产蔬菜,运输水果有高速公路,吃水果蔬菜,和南方一样每天都能吃得到。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节日期间有祈求团圆的民俗,宋苏轼有《水调歌头》,早在宋代,人们就借月抒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情感,赋予了中秋“祈盼团圆”的主题。后世中秋节的主要民俗活动都围绕着“团圆”这一主题来进行,故中秋节又叫团圆节。
中秋要团圆,同时也与中秋节的传说有关。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而在这其中,以“嫦娥奔月”流传最广。
中秋节团圆的由来
中秋是个重要的日子,对于古代中国农业社会而言,春秋两季是至关重要的季节,春种秋收,往往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既然如此重要,自然少不了祭祀,中秋便源于秋祭。
最开始,秋祭其实是秋分日,但往往秋分与八月十五相隔不远,十五又恰逢月圆,所以后来逐渐就从秋分日祭月演变成了八月十五祭月。
古代讲究顺天应人,对于国家来说,秋祭是最高级别的祭祀活动之一,对百姓来说,刚经历了秋收的忙碌,也会趁着中秋合家相聚,庆祝一下。
在没有霓虹闪烁和高楼大厦的年代,每个中秋之夜,人们都会在院中对着月亮摆下供桌,桌上有当季的新鲜瓜果和精致的点心,用于祭拜月神。之后还要准备一桌家宴,全家人围着桌子,一边赏月闲谈一边享受美食。因为这天皓月当空,象征团圆,所以又叫“团圆节”。
中秋节是中国的农历八月十五,是月亮最圆的时候,秋高气爽气候宜人,正好秋天到了,果实累累又是丰收的季节,一家人团聚,庆祝丰收,非常的有仪式感。 所以中秋节就成了中国人合家团聚的日子。
中秋团聚就好比春节放假回家团聚一样,说为什么团聚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民族信仰吧。
再看中秋这天吃的喝的看得都体现一个字圆“月饼、团圆酒、月亮”,另外老一辈经常说“月到中秋分外圆”所以中秋团聚的习俗慢慢就形成并且传承下来。
除了传承,我认为中秋的团聚是形式,为了体现出来对亲情的挂念
在外面打拼的我们可能会感觉到疲惫无聊甚至沮丧,但当我们回答老家看到亲切的面孔,就会感觉到格外的温馨。平时问候少的我们,在这一天,大自然给我们创造了条件,表达一下自己挂念之情。
当到了中秋这一天跟父母欢聚一堂,妈妈做的美食体现了对我们的挂念、爸爸倒的一杯酒体现了对我们的挂念、我们的问候和礼物也是对父母的挂念的体现,所以我觉得中秋的团聚,是为了体现出来挂念之情。
再来讲个传说,聊下中秋团聚,相传在很久之前,后羿和嫦娥是一对恩爱的夫妻,由于嫦娥误吃了王母的仙丹,飞到了月亮上。因为每年中秋那天月亮又圆又亮,所以后羿每年这天会做一些圆圆的饼,也就是咱们现在月饼雏形,祈祷嫦娥能回来,由此衍生了我们现在的中秋祈盼团圆的文化。
从传说中也体现了对某个人的挂念,所以我个人觉得,中秋除了传承咱们民族信仰,更多的就是体现对亲人的挂念
中秋节团圆的意义是什么?
中秋——举家团圆之日中秋节是中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间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日是秋天的正中,所以被称为中秋或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还要圆,要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中秋前夕,人们都尽可能和家人团聚,取人月双圆的意义,八月十五又叫“团圆节”。
中秋节的意义 :
八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也是缓慢发展而来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中秋时节,人们对着天上又亮又圆的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更多地被赋予了思念亲人的色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句贴切地反映了中秋佳节的意义,反映了人们对月圆的祈盼和对相思之人的牵挂。
1、团圆
“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节日是民族凝聚的促进剂,有着强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团圆”是老子“道法自然”的产物,是“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高度体现,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理念。花好月圆之夜,就是骨肉团圆之时。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从天上的月亮联想到人间团圆,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在兵荒马乱、饥馑连年的岁月,白居易一家兄弟姊妹抛家离乡,天各一方。在凄凉的月夜,诗人举首望月,联想到漂泊各地的兄弟姊妹们此时此刻也会像自己一样望月垂泪,共生乡愁,于是写下这情真意切的思亲名句。
人世间总是离多聚少,流浪天涯的哀愁与人生的失意总是难以避免,因此,追求团圆就不仅仅是一种现实的需要,还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
2、和谐
中秋庆贺着期待着丰收,因此也期待着和谐。和者,禾旁加口,人人有饭吃也;谐者,言旁加皆,大家敢讲话也。希望我们的祖国“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有序”,外交上要坚持“和平共处”,国与国之间要“和而不同”,干事业要“和衷共济”,处世要“和光同尘”,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做生意信奉“和气生财”,待人要注意“和蔼可亲”,说话要“和颜悦色”,批评要“和风细雨”,夫妻之间要“和和美美”,等等,不一而足。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中秋佳节阖家团圆、邻里和睦、阶层和合、社区安定、民族团圆、家国和谐、世界大同,其乐融融。正如苏东坡说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九龄说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3、敬老
中秋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这种文化生发于夏商周之时,并与古代养老实践相结合,可以说是一种敬老、养老文化。《礼记》有言:“凡三王养老皆引年,月令仲秋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三王指夏禹、商汤和周文王。因为仲秋时节“月至四阴,阴已盛矣。时以阳衰阴盛为秋,人以阳衰阴盛为老。”三王顺应时令,于仲秋举行养老仪式,对身疲力衰的老人,赠予手杖行路,赐以糜粥饮食,体现了对老年人的尊重。
4、感恩
中秋节从其最早的含义来看,就是一套礼仪,它体现了当时的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崇敬,但就更深层次而言,它也表明了人们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认识,体现了一种对于家庭的重视。
月是民族和谐、家庭幸福的象征。自古以来,中秋节不仅是小家团圆的日子,更是举国欢庆的时刻。从时令上看,中秋是“秋收节”。当然,现在看来,名义上拜月亮,其实念念不忘的应该是自己的祖先吧,还有就是思念那些远方不能够团圆的亲人们。总之,中秋节,就是团圆节,就是溯宗追远,就是一家团聚的节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中秋节人们为什么要团圆
看看这个你就知道了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 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 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 称谓“仲秋”, 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 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 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 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 游子,更 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 故乡”,杜 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 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 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 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 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 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 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 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 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 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 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 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 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 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 后,全家人围桌 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 盛 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 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 月,中 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 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 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 近了。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有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这一天天上的圆月分外明亮特别的大特别的圆,所以这一天也被视为撮合姻缘的大好日子。
中秋节原是丰收的节日。在中国农业社会,农民在丰收的季节里,总是大事庆祝一番。这个节日之所以成为佳节也和“嫦娥奔月”这个美丽的神话有关。中秋夜,除了拜祭、还有就是应节的月饼和灯笼。祭拜的当然是在天上的嫦娥,也有人称她为月娘。老人家说,小孩子不可以用手指指月亮,要不然会被割耳朵。
时至今天,中秋的原意也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对于新的一代来说,中秋节最令人记取的是月饼和灯笼。当然,月圆当空的节日,是人们团圆的大好日子。
说起中秋的来源,民间一直流传着多个不同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就有嫦蛾奔月、朱元璋月饼起义、唐明皇游月宫等故事。最为人熟悉当然是嫦娥奔月,嫦娥偷了丈夫后羿的不死仙丹,飞奔到月宫的故事也有多个版本。在较早的记载中,嫦娥偷吃了仙药,变成了癞蛤蟆,被叫着月精。 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它们轮流出现,照亮大地和给大地带来温暖,但有一天,十个太阳却一起出现,大地上的农作物都被烤焦了。 这时,有一个叫后羿的神射手,把其中九个太阳射了下来,替万民消除了灾难。人们于是把他拥立为王。后羿当上皇帝后,沉迷酒色,随意杀人,成了暴君。他希望长生不老,跑到昆仑山盗取王母娘娘的不死药, 他的妻子嫦娥怕他长生不老,百姓受苦,把不死之药偷来吃了,于是她自己就轻飘飘地飞上了月宫。奔月后,嫦娥住的月宫其实是一个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桂树和一只兔子,就别无他物。可是又有另一个说法是,在月宫里还有一个叫吴刚的人。 后来,一般妇女每逢中秋拜月,就是向月宫里的嫦娥遥祭。
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 的重要习俗。
我也觉得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的传统美德```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因为这天皓月当空,象征团圆,所以又叫“团圆节”。
1、远古时代,生产力低下,人们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有限。自五月初五(端午节)开始,人们就要经历洪水、瘟疫等一百天的大难,许多人家妻离子散、阴阳两隔。而到八月十五,能够重新团聚的,理所当然值得庆祝一番了。于是就有了中秋节。
2、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节日期间有祈求团圆的民俗,宋苏轼有《水调歌头》,早在宋代,人们就借月抒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情感,赋予了中秋“祈盼团圆”的主题。后世中秋节的主要民俗活动都围绕着“团圆”这一主题来进行,故中秋节又叫团圆节。
3、一年那么多节日,最好的就是中秋节。天气不冷不热,在外奔波劳碌的人,也能顺利赶回来团圆,吃团圆饼。中秋节是“人月双团圆”,寓意家庭团圆庆丰收。
4、中秋要团圆,同时也与中秋节的传说有关。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而在这其中,以“嫦娥奔月”流传最广。
中秋团圆饭寓意什么 中秋团圆饭寓意是什么意思
1、吃团圆饭的寓意和象征是:吉祥如意、其乐融融、财源广进、幸福安康。美满幸福等,总之吃团圆饭是人们对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象征着一家人平平安安团团圆圆。
2、团圆饭是全家大团圆的宴会,寓意吉祥、发财、圆满、团圆。团圆饭的食材和菜式多寓意吉祥,如广东取谐音“发财”“好市”的发菜和蚝豉,江淮地区的人们常会吃象征圆满、团圆的圆子,北方人则吃象征元宝的饺子。日本则会吃象征长寿、称为年越荞麦的荞麦面。
3、吃团圆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
中秋节的内涵和意义
中秋节的内涵是团圆,意义是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
1、中秋节的内涵
从明朝开始,中秋节被赋予了“团圆”的内涵,因此,中秋节也称为“团圆节”。团圆观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涵。天上圆月,人间团圆,圆满是人们希冀的生活目标,是国人特别追求的一种人伦境界。象征团圆的中秋节及其节令食品月饼无疑是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在长期的民俗活动与文化传承中,建构起人们以“家”为核心的团圆意识。
2、中秋节的意义
中秋节属于我国的传统节日,对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起源
中秋节是一个因月亮而生的节日。早在远古时代,当我们的祖先遥望浩瀚天空的一轮明月时,不免对于月中的奇妙影像产生一些神奇的联想,进而形成许多关于月亮的神话,最著名的当属“嫦娥奔月”神话。
“嫦娥奔月”融美月、美人、美景于一体,是人类以原始思维对月亮美好想象的结果。这一传说广泛流传于民间,也直接促进了中秋这一岁时节日的形成,给节日笼罩上迷人而瑰丽的光彩,增添了浓郁的诗意。
不过,中秋节真正的源头却是我国古代的秋祀祭月。在农耕社会,农业的发展与季节、天气密切相关。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为祈求五谷丰登,人们往往要祭祀土地神,春天播种时有“春祈”习俗,待到秋季谷物成熟报告丰收时就有“秋报”习俗。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国语·周语》中,就有“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于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的记载。三国时期吴国史学家、经学家韦昭注曰“春分朝日,秋分夕月”,这其中的“夕月”就是古代帝王祭祀月亮的仪式。
由此可见,真正将秋与月对应的,是皇家祭祀典礼。秋分拜月、祭月的礼制,直接反映了中国文化对月亮的崇拜,也体现出中国历法巧妙地把季节转换与农事结合起来的智慧。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中秋节
为什么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呢?
一、中秋节的文化内涵
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中秋节以圆月为标志,寄寓着中华儿女团圆的梦想,积淀着中华儿女团圆的心理诉求。花好月圆之夜,就是亲人团圆之时。从天上的月亮联想到人间团圆,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
每当中秋时节,金桂飘香,花好月圆,人们对着天上又亮又圆的一轮皓月,观赏祭拜,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寄托情怀,更多地赋予了情感色彩,给人以甜美至纯的心灵感受。
二、中秋节的习俗
1、吃月饼
中秋节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2、赏月
赏月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俗。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
3、观潮
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扩展资料
中秋节的历史:
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
一般人认为,中秋节始于唐宋,盛于明清,但是,从宋代开始一直到清代末年,尽管有许多关于中秋节庆祝活动的记载,但那时的中秋节更像是达官显贵和市民阶层的一种娱乐和游艺活动,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民间节日。
其实,中秋节正式成为一种全国性节日的,是在辛亥革命后。民国初期,袁世凯的北京政府在强令改用公历纪年之后,开始确定并推行了一批法定节假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秋节
中秋节吃汤圆有什么意义
中秋节一般都是吃月饼的,也有吃汤圆的,但是很少见,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中秋节吃汤圆意在:日圆,月圆,团团圆圆!!
中秋节吃汤圆意在:日圆,月圆,团团圆圆!!
中秋节吃汤圆的意义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意义是象征着全家团圆和生活美满。
在我国,中秋节是一个传统的团圆佳节,人们通常会在这个时候团聚,共享美食。而汤圆作为一种传统的美食,其圆润的外形和甜蜜的内馅,以及“团圆”的发音,都非常符合中秋节团圆的主题。
因此,中秋节吃汤圆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习俗,代表着家人团聚、团圆美满的寓意。同时,汤圆也象征着和谐、幸福和快乐,所以在中秋节这个特殊的时刻,吃汤圆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中秋节为什么是团圆的节日
中秋节为什么要团圆中秋节为什么是团圆的节日中秋节为什么要团圆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节日期间有祈求团圆的民俗,宋苏轼有《水调歌头》,早在宋代,人们就借月抒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情感,赋予了中秋“祈盼团圆”的主题。后世中秋节的主要民俗活动都围绕着“团圆”这一主题来进行,故中秋节又叫团圆节。中秋要团圆,同时也与中秋节的传说有关。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而在这其中,以“嫦娥奔月”流传最广。中秋节团圆的由来中秋是个重要的日子,对于古代中国农业社会而言,春秋两季是至关重要的季节,春种秋收,往往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既然如此重要,自然少不了祭祀,中秋便源于秋祭。最开始,秋祭其实是秋分日,但往往秋分与八月十五相隔不远,十五又恰逢月圆,所以后来逐渐就从秋分日祭月演变成了八月十五祭月。古代讲究顺天应人,对于国家来说,秋祭是最高级别的祭祀活动之一,对百姓来说,刚经历了秋收的忙碌,也会趁着中秋合家相聚,庆祝一下。在没有霓虹闪烁和高楼大厦的年代,每个中秋之夜,人们都会在院中对着月亮摆下供桌,桌上有当季的新鲜瓜果和精致的点心,用于祭拜月神。之后还要准备一桌家宴,全家人围着桌子,一边赏月闲谈一边享受美食。因为这天皓月当空,象征团圆,所以又叫“团圆节”。中秋节团圆吃月饼月饼是汉族人民喜爱的传统节日特色食品,月圆饼也圆,又是合家分吃,象征着团圆和睦,在中秋节这一天是必食之品。古代月饼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食。据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于唐朝开始。北宋之时,该种饼被称为“宫饼”,在宫廷内流行,但也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发展至明朝则成为全民共同的饮食习俗。时至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古代月饼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食。据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于唐朝开始。北宋之时,该种饼被称为“宫饼”,在宫廷内流行,但也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后来演变成圆形,寓意团圆美好,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也是对亲朋好友深深的思恋。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划,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起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来越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