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出自何处?
- 2、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是谁的全诗?
- 3、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 4、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是什么意思?
- 5、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是什么意思。
- 6、宠辱不惊 去留无意原文及翻译,宠辱不惊 去留无意原文及翻译
- 7、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出自何处?
- 8、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 9、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是什么意思?
- 10、“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出自何处?
出自陈继儒《小窗幽记》·洪应明《菜根谭》。
是一种境界,源于中国的传统道家思想,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淡然处之。
拓展资料:
《菜根谭》是明代的一部语录体著作。著者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籍贯不详。根据他的另一部作品《仙佛奇踪》,我们得知他早年热中于仕途功名,晚年归隐山林,洗心礼佛。万历三十年(1603)前后曾居住在南京秦淮河一带,潜心著述。与袁黄、冯梦桢等人有所交往。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十分困难。我辈俱是凡夫俗子,红尘的多姿、世界的多彩令大家怦然心动,名利皆你我所欲,又怎能不忧不惧、不喜不悲呢?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穷尽一生追名逐利,更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失意落魄、心灰意冷了,我国古代的贬官文化即是此明证。
一副对联,寥寥数语,却深刻道出了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应有的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样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一个看庭前三字,大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秋冬之意,而望天上三字则又显示了放大眼光,不与他人一般见识的博大情怀;一句云卷云舒更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是谁的全诗?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句话出自陈继儒《小窗幽记》·洪应明《菜根谭》。
该句话出自明人洪应明的对联。无全诗,只是为草庐题的一副对联。
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里居、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明代思想家、学者,约明神宗万历中前后在世。除著名的《菜根谭》外,还编著《仙佛奇踪》四卷。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白话释义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
该句话深刻道出了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应有的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样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
一个看庭前三字,大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之意,而望天上三字则又显示了放大眼光,不与他人一般见识的博大情怀;一句云卷云舒更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
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在是异曲同工,更颇有魏晋人物的旷达风流。
扩展资料:
洪应明早年是一位热血青年,热衷世事,到后来,他却归心事仙佛,并著有《仙佛奇踪》四卷,由此,可知作者饱经忧患,所历风波顿挫,当是不可言喻。冯梦桢在《仙佛奇踪》中的《寂光镜引》中谈到:“洪生自诚氏,幼慕纷华,晚栖禅寂”。
明朝宋神宗万历年间,洪应明曾经居住在南京秦淮河一带,潜心著述。洪应明住的地方,土质很差,农民种的蔬菜长得也不怎么旺,收成很差,生活很苦。农民将自已种的蔬菜拿到集市场上去卖,菜根苦涩又压称,买的人一般会去掉菜根, 这样一来,农民的收入就更低了。
洪应明当时生活也非常清苦,看到大把的菜根被丢掉感觉很可惜,就想将菜根取走,但又不愿亏欠人家什么,就出一点钱将菜根买走。时间长了,当地的人都称洪应明为“傻菜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它是对于一切荣耀和屈辱都泰然处之的境界。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是一种境界,源于中国的传统道家思想,是对于荣耀屈辱无动于衷,心地安宁,欣赏庭院中花开花 落;对于升迁得失漠不关心,冷眼观看天上浮云随风聚散。
意思是不在意失得,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现在的人大多觉得活得很累,不堪重负。大家很是纳闷,为什么社会在不断进步,而人的负荷却更重,精神越发空虚,思想异常浮躁。
的确,社会在不断前进,也更加文明了。然而文明社会的一个缺点就是造成人与自然的日益分离,人类以牺牲自然为代价,其结果便是陷于世俗的泥淖而无法自拔,追逐于外在的礼法与物欲而不知什么是真正的美。金钱的诱惑、权力的纷争、宦海的沉浮让人殚心竭虑。
这关键是一个你如何对待与处理的问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生存价值,由来功名输勋烈,心中无私天地宽。若心中无过多的私欲,又怎会患得患失呢?其次,认清自己所走的路,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不要过分在意得失,不要过分看重成败,不要过分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只要自己努力过,只要自己曾经奋斗过,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陶渊明式的魏晋人物之所以有如此豁达风流,就在于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可以用宁静平和的心境写出那洒脱飘逸的诗篇。这正可谓真正的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千秋功过,留与后人评说。一字不着,尽得风流。这正是另一种豁达,另一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只有做到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方能心态平和,恬然自得,方能达观进取,笑看人生。
扩展资料:
句此出自陈继儒《小窗幽记》·洪应明《菜根谭》。是一种境界,源于中国的传统道家思想,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淡然处之。这副对联,寥寥数语,却深刻道出了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应有的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样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
参考资料:看庭前花开花落,荣辱不惊-百度百科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
这是在陈眉公辑录《幽窗小记》中记录的明人洪应明的对联,洪应明是《菜根谭》的作者。所以,最早的出处是:《菜根谭》
现在的人大多觉得活得很累,不堪重负。大家很是纳闷,为什么社会在不断进步,而人的负荷却更重,精神越发空虚,思想异常浮躁。探其实质,文明社会的一个缺点就是造成人与自然的日益分离,人类以牺牲自然为代价,其结果便是陷于世俗的泥淖而无法自拔,追逐于外在的礼法与物欲而不知什么是真正的美。金钱的诱惑、权力的纷争、宦海的沉浮让人殚心竭虑。是非、成败、得失让人或喜、或悲、或惊、或诧、或忧、或惧,一旦所欲难以实现,一旦所想难以成功,一旦希望落空成了幻影,就会失落、失意乃至失志。
失落是一种心理失衡,自然要靠失落的精神现象来调节;失意是一种心理倾斜,是失落的情绪化与深刻化;失志则是一种心理失败,是彻底的颓废,是失落、失意的终极表现。而要克服这种失落、失意、失志就需要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一幅对联,寥寥数语,却深刻道出了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应有的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样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一个看庭前三字,大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之意,而望天上三字则又显示了放大眼光,不与他人一般见识的博大情怀;一句云卷云舒更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在是异曲同工,更颇有魏晋人物的旷达风流。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十分困难。我辈俱是凡夫俗子,红尘的多姿、世界的多彩令大家怦然心动,名利皆你我所欲,又怎能不忧不惧、不喜不悲呢?
只有做到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方能心态平和,恬然自得,方能达观进取,笑看人生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
一句话,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真英雄自洒脱,是真名士自风流!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是什么意思。
它是对于一切荣耀和屈辱都泰然处之的境界。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是一种境界,源于中国的传统道家思想,是对于荣耀屈辱无动于衷,心地安宁,欣赏庭院中花开花 落;对于升迁得失漠不关心,冷眼观看天上浮云随风聚散。
宠辱不惊 去留无意原文及翻译,宠辱不惊 去留无意原文及翻译
【原文】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译文】
对于一切光荣和屈辱都无动于衷,用安静的心情欣赏庭院中的花开花落;对于官职的升迁和得失都漠不关心,悠然观看天上浮云的随风聚散。
【解说】
中国封建士大夫在长期的宦海浮沉中总结出这一处世原则。对于荣耀屈辱,升迁贬谪,冷静待之,犹若一春一秋花木之盛衰荣枯。又若云卷云舒,自然之随意变化。有了这份心理准备,就可使他们坚守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价值理想得以实现。而无论是进是退,都不至于引起过大的心理波动。这表明了中国封建士大夫心理的成熟和处世的从容有节,表明一支真正能忍辱负重,担当大义的力量已经形成。这种心理对于处于激烈竞争中的现代人仍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例解】
不为高官动 不惧毒酒逼
辛勉,字伯力,西晋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人,以“赴鼎镬其如归,履危亡而不顾”著称。
西晋怀帝时,辛勉累迁为侍中。当时匈奴贵族对西晋王朝展开了猛烈的进攻。永嘉五年(311)石勒消灭了东海王司马越率领的晋军主力于东郡境内。刘聪派呼延晏为前锋大都督大将军。进攻洛阳,连败晋军十二次,杀晋军三万余人。接着他与刘曜、王弥、石勒合军攻陷洛阳,杀晋王公百官士庶三万余人。洛阳失守时,晋怀帝想逃往长安,不幸被追兵俘获,他和羊后、传国六玺等被刘曜送至平阳(今山西临汾市)。
辛勉随怀帝到平阳后,刘聪想任命他为光禄大夫,他“固辞不受”。刘聪无奈,只好派黄门侍郎乔度带着毒酒去逼迫辛勉,辛勉顺从则已,抗旨不从就将被毒死,看了乔度带来的毒酒,辛勉放声大笑说:“大丈夫岂以数年之命而亏高节,下见武皇帝哉!”说完,拿起毒药就要喝,乔度赶紧阻止辛勉,面带敬意地说:主上只不过想试探试探您,您不愧为高士!于是“叹息而去”。
刘聪对辛勉的节操非常钦佩,为了表示自己对辛勉的崇高敬意,刘聪特意在平阳西山为他修建房舍,每月给他送去酒和米,想以此感化他,辛勉却不为物质利诱迷惑,“辞而不受”。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出自何处?
这句诗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赤壁赋》。《赤壁赋》是苏轼在描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时所写的一篇辞章。这句诗是其中的一句,表达了苏轼对人生境遇的淡然态度。
这句诗意味着无论是宠遇还是耻辱,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庭前的花开花落,代表着世事的变幻无常,而天上的云卷云舒也象征着自然界的变化。作者以此来比喻人生中的荣辱得失和去留离合,表达了对人生潮起潮落的淡然态度。
这句诗也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心境,无论是受到宠遇还是遭受耻辱,都能保持内心的平和和淡泊。它表达了对外界事物的淡漠态度,以及对命运的无所谓和超然心态。
这句诗也被广泛引用和赞赏,成为了人们追求内心平和和超脱的表达方式。它告诉我们,在喜悦和挫折面前,我们应该保持平静的心态,不受外界环境的左右,以宽容和淡泊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和变化。
这句话出自明代文学家洪应明的《菜根谭》。它是《菜根谭》中的一句经典名言,常常被引用为座右铭。
《菜根谭》是一本关于修身、齐家、处世、治国、平天下的综合性著作,作者洪应明是一位明朝的学者和哲学家。这句话表达的是一种人生的境界,无论是宠辱还是去留,都不应该过于在意,应该以一种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态度去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汉语词语
出自陈继儒《小窗幽记》·洪应明《菜根谭》。
是一种境界,源于中国的传统思想,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心境平和;视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淡泊自然。
出自陈继儒《小窗幽记》·洪应明《菜根谭》。
原文: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解释:无论光荣还是屈辱都不会在意,只是悠闲的欣赏庭院中花草的盛开和衰落;无论晋升还是贬职,都不在意,只是随意观看天上浮云自由舒卷。
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淡然处之。
扩展资料:
这原本是一副对联,表达了一种境界,源于中国的传统道家思想,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使人长寿。这是道家养生的根本观点。
无为、不争,是老子对君王的告诫,不与民争利。古代历代帝王一直极为重视道家,凡是以道家思想治国都会兴盛强大。现代人说到道家以为就是清心静气、自然无为或中医养生的表面印象,真正的道家远比这些表面印象更为博大玄奥。
纪晓岚曾评价道家:综罗百代,广博精微。言其悠远、海纳,赞其丰广、细腻。中国文化中,最飘逸清扬智达慧睿的就是道家。
英国汉学家李约瑟也认为:“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大树的根在道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这句话出自于《幽窗小记》,又名《醉古堂剑扫》,辑录者是明朝的陈继儒,作者是明代洪应明。
原句应为:“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这句话原为一副对联,作者是明代的洪应明,由陈继儒收录在《幽窗小记》中。
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
扩展资料:
陈继儒(1558-1639年),字仲醇,号眉公,又号麋公,松江华亭人。诸生,隐居昆山之阳,后筑室东佘山,杜门著述。工诗能文,书法苏米,兼能绘事,名重一时。屡奉诏征用,皆以疾辞。其所作“或刺取琐言僻事,诠次成书,远近竞相购写”。今存著,除《小窗幽记》外,尚有《见闻录》、《六合同春》、《陈眉公诗余》、《虎荟》、《眉公杂著》等。
这幅对联,寥寥数语,却深刻道出了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应有的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样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
“看庭前”三字,大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之意,而“望天上”三字则又显示了放大眼光,不与他人一般见识的博大情怀;一句“云卷云舒”更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异曲同工之妙,更颇有魏晋人物的旷达风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幽窗小记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
此句出自陈继儒《小窗幽记》洪应明《菜根谭》。
《小窗幽记》是1999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作者是陈继儒。
另有新版《小窗幽记》(陆绍珩篡辑)。全书始于醒,终于倩,虽混迹尘中,却高视物外;在对浇漓世风的批判中,透露出哲人式的冷隽,其格言玲珑剔透,短小精美,促人警省,益人心智。它自问世以来,不胫而走,一再为读者所关注,其蕴藏的文化魅力,正越来越为广大读者所认识。
扩展资料:《菜根谭》是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
具有三教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
其文字简炼明隽,兼采雅俗。似语录,而有语录所没有的趣味;似随笔,而有随笔所不易及的整饬;似训诫,而有训诫所缺乏的亲切醒豁;且有雨余山色,夜静钟声,点染其间,其所言清霏有味,风月无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全句: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出自:陈眉公辑录《幽窗小记》
译文: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
赏析: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十分困难。我辈俱是凡夫俗子,红尘的多姿、世界的多彩令大家怦然心动,名利皆你我所欲,又怎能不忧不惧、不喜不悲呢?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穷尽一生追名逐利,更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失意落魄、心灰意冷了,我国古代的贬官文化即是此明证。
《小窗幽记》文字清雅,格调超拔,论事析理,独中肯綮,为明代清言的代表作之一。
《小窗幽记》全书分为醒、情、峭、灵、素、景、韵、奇、绮、豪、法、倩十二卷,共一千五百余则,内容涉及修身、养性、立言、立德、为学、致仕、立业、治家等各方面,主要表达的是文人雅士淡泊名利、宁静致远、超凡脱俗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
《幽窗小记》中最著名的一句是“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陈继儒,字仲醇,号眉公,又号麋公,松江华亭人。诸生,隐居昆山之阳,后筑室东佘山,《幽窗小记》,最著名的一句是“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是在陈眉公辑录《幽窗小记》中记录的明人洪应明的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