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华西列夫斯基(1895~1977)是什么
- 2、二战名将---苏联篇---苏军的大管家
- 3、求前苏联名将华西列夫斯基的详细资料
- 4、华西列夫斯基的军事经历是怎样的?
- 5、华西列夫斯基远东作战的经过是怎样的?
- 6、苏日战争中远东司令部的司令官是谁?
- 7、华西列夫斯基是如何守住波罗的海沿岸战线上这个“德军的缺口”的存在?
- 8、苏德战争爆发初期,华西列夫斯基在哪里?当时他的工作是怎样的状态?
- 9、华西列夫斯基为什么被称为大本营代表?
- 10、二战中,华西列夫斯基是如何获得东普鲁士战役的胜利?
华西列夫斯基(1895~1977)是什么
华西列夫斯基(1895~1977)
Vasilievski,Aleksandr Mikhailovich
苏联元帅,苏军统帅。出身于神甫家庭。1915年服役 ,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9年加入红军,任排、连、营、团长。1931年 5月调至红军军训部工作。1934年任军区军训部长。1936年入总参谋部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任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副总参谋长兼作战部长、总参谋长。1938年加入苏联共产党。苏德战争期间,任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成员 、代表,副国防人民委员兼总参谋长,参与指挥斯大林格勒 、库尔斯克、顿巴斯、乌克兰南部、克里木半岛和波罗的海沿岸等战役。1945年 6月任远东苏军总司令,指挥对日作战 ,击败日本关东军。战后,任总参谋长、武装力量部副部长 、第一副部长、部长,国防部总监察组总监。两次荣膺苏联英雄称号,获列宁勋章3枚。著有回忆录《毕生的事业》。
二战名将---苏联篇---苏军的大管家
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华西列夫斯基于1895诞生于俄罗斯的一位神父家中,一战爆发时从军参战,战斗中其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21岁时被提升为营长。十月革命爆发后,华西列夫斯基加入红军,不久升为团长。1931年秋,华西列夫斯基调入苏联红军军训部,开始司令部机关工作。由于其工作表现出色,1941年华西列夫斯基升任副总参谋长兼作战部部长。二战中其在斯大林身边,参与战略决策,或者代表大本营到各方面军去协调处理军事事务。他的杰出指挥才能、工作能力,受到斯大林器重只用了两年半多的时间将其由少将晋升为苏联元帅。 在对德的历次战役中都有其的参与和指挥,其在总参的长期工作受到了广泛的好评,1945年6月华西列夫斯基被任命为远东苏军总司令,率百万苏军歼灭了日本关东军主力,迫使日本法西斯投降。战后其担任了苏军总参谋长和苏联武装力量部副部长。1959年1月,改任为将军养老设苏联国防部总监组总监,淡出军界政界。 1977年12月5日,华西列夫斯基因病去世,终年82岁 沙波什尼科夫生于兹拉托乌斯特。1901年开始服兵役。一战时任上校团长。1918年率部参加红军。国内战争时期任最高军事委员会司令部作战部部长助理参与制定了粉碎国内反革命和武装干涉军各项重大战略计划,并积极致力于计划的实施,荣获红旗勋。和平时期·沙波什尼科夫任工农红军参谋长,伏龙芝军事学院院长,其思路广阔,头脑敏锐,善于分析,谦虚宽厚,纪律严明,受到斯大林的重用。二战是其任苏军总参谋长,制定了1941—1942年苏军准备和实施的一些重大战役,深受斯大林敬重。1942年5月以身体多病,推荐弟子华西列夫斯基接任总参谋长,回乡养病。1945年3月26日病逝。享年63岁。 安东诺夫 生于格罗特洛(炮兵连长)家庭。1915年进彼得堡大学学习,后因生活困难辍学,到工厂做工。1916年应征入伍,,被分配到狙击兵团工作。1919年参加苏军。参加苏军后任莫斯科工人第1师副参谋长。国内战争后期,任步兵第15师所属旅参谋长。战后其到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成为一位有很高政治和军事素养的高级作战指挥人员。卫国战争开始时安东诺夫在前线历任数个方面军参谋长,经历了战争的考验。1943年在华西列夫斯基的推荐下其任副总参谋长兼作战部长,实际主持总参工作。其富有成效的工作,杰出的组织能力,受到斯大林欣赏,战后被评为战时20个关键人物之一。战后安东诺夫担任华沙条约缔约国军队参谋长,总参谋部第一副总参谋长等职,当了一辈子的参谋长。1962年其在莫斯科去世,享年66岁。
求前苏联名将华西列夫斯基的详细资料
http://www.cccpism.com/tl/ussrwar/hero/hx.htm
你要的这里有 你没要的这里也有 一个怀旧的地方
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华西列夫斯基(俄文:Александ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Василевский),苏联杰出的军事家、统帅,苏联元帅(1943年被授予),两次苏联英雄(1944年7月29日和1945年9月8日被授予)。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军总参谋长,斯大林格勒反攻作战的指导者,克里米亚的收复者和柯尼斯堡的毁灭者,苏联陆军三驾马车外最具有才华的将领。他的回忆录《毕生的事业》一书对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军最高统率部的战略决策与战斗部署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详情请参见以下链接:http://baike.baidu.com/link?url=n0lpuB61B6Ujqy4vbF-D_7CJr0hexusPyB5vNGRUf7NoGZWsdLBXy4nLAK5WIEEj-2MdzNs8-o1ArcjS2ZnqKK
华西列夫斯基的军事经历是怎样的?
华西列夫斯基从军经历特别,被人称为“火箭将军”,令人好奇
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华西列夫斯基于1895年诞生于俄罗斯,父亲是一位神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从军参战,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21岁时被提升为营长,获上尉军衔。十月革命爆发后,华西列夫斯基加入苏联红军。
华西列夫斯基远东作战的经过是怎样的?
1945年7月30日,华西列夫斯基被任命为远东军总司令一职。实际上,从4月底到8月初,华西列夫斯基一直是以远东军总司令的身份在领导对日作战的一切准备工作。但多数人并不知道此事,只是知道有一个“瓦西里耶夫上将作战组”、因为,在此间的一切公开场合,华西列夫斯基都是以副国防人民委员,大本营成员兼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司令的身份出现的。包括6月24日的大型胜利阅兵活动,华西列夫斯基也是以后面的职务领头出现在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的千人混成方阵前面的。
苏联军队对日寇关东军发起全线总攻。根据日本关东军的实际兵力及其部署状况,华西列夫斯基和总参谋部分析了敌人的弱点和优势,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当时远东苏军的实际情况,展开了制定对日作战计划的全面工作。
其中主要一点是,经过请示最高统帅斯大林同意,根据远东新的敌我对比变化,他们提出了改防御为进攻的战略。华西列夫斯基认为,现在对日作战已经完全不同于当年在库尔斯克弧形地带的对德作战。
现在,可以肯定地说,在德国投降后日军根本不敢再进攻苏联了,所以必须坚决地实施突击进攻才能最后消灭关东军。
华西列夫斯基认为,日本关东军的部署及其战略意图显然是守势,它在兵力配置和部署方面的最大弱点在于缺乏可靠的后方。
关于日军的长处,华西列夫斯基认为,在滨海地区对面苏军可以实施进攻的各个方向上,已经全被关东军的筑垒防御和大量兵力所封锁。
经过对关东军的情况仔细研究之后,华西列夫斯基和总参谋部便初步确定了通过数路突击来分割敌军的总战略意图。这样做的优点在于,一是可以从敌人防御的薄弱地域利用快速兵团突击,从而一举插入敌后;二是在敌防御坚固地区的突击可以牵制住敌军的有效机动,在行进中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7月5日,华西列夫斯基飞到赤塔。这里是马利诺夫斯基的后贝加尔方面军司令部所在地。他的远东军总指挥部先期驻地就在距此西南方向25公里远的地方。后来,他的指挥部转移到了麦列茨科夫的远东第1方面军司令部那里。
8月8日,置身于远东前线的远东苏军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打电话到克里姆林宫。他向斯大林建议,应该把原来拟定的8月9日凌晨3时的进攻时间提前到0时10分,以增强进攻的突然性。斯大林同意了。
1945年8月14日,日本通过瑞士向各盟国发出了同意无条件投降的电报。同时,裕仁天皇在秘密录音室里录制了投降诏令的录音磁带,以备明晨向全世界播出。
然而,受到陆相阿南支持的以烟中少校为首的一批最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直到这最后的时刻仍然拒绝无条件投降。是日深夜,他们以1个警备师的兵力发动了占领皇宫的叛乱。他们企图搜出天皇的投降诏令录音带和联席会议记录。
结果,他们没有找到要找的东西。他们随后又向主和派官员大开杀戒,铃木首相和平沼议长是他们的首选目标。可是,赶到两家后,首相和议长都事先躲出去了。于是,叛乱者愤怒地烧掉了他们的住宅。到15日清晨,叛乱被田中中将为首的东部军区部队平息。叛乱主要首领畑中、幸贺、大烟等被命令剖腹自杀。随后,阿南陆相也被迫剖腹自杀谢罪。
在8月14日深夜,在得到了莫洛托夫关于收到日本政府决定全部接受波茨坦公告条件的报告后,斯大林立即打电话通知了总参谋部的安东诺夫和远东前线的华西列夫斯基。他特别提醒华西列夫斯基说:“请注意明日以后日军在战场上的行动。如果对方放下武器投降,苏军必须以人道主义待之;如果日军仍继续顽抗,则坚决彻底地消灭之。”
得此消息,华西列夫斯基高兴异常。在他看来,狂妄的日本军国主义终于招架不住了,这也许是它比西方战争狂徒希特勒明智的地方所在。
但是,他也同时感到,中国东北战场上实力尚未完全消耗的日本关东军,是不会立即放下武器投降就俘的。就是说,今后的任务将更加复杂化了。
果然不出所料,所有各个作战方向上的日军在15日这一天都没有停止战斗的任何表示,有些地段上的战斗仍旧十分激烈。
当天晚上,华西列夫斯基将这一情况如实地报告了斯大林和大本营。总参谋部也向斯大林报告说,并未发现有日本军部给关东军和其他各作战部队下达停战令。对此,似乎也在斯大林的预料之中。他显得非常镇静,处理起来也极为轻易。他指示安东诺夫说,应该立即在报纸上对战场的实际情形加以说明,同时命令各作战部队,在敌人尚未在实际上无条件投降以前仍应继续采取积极行动。
在随后的几天里,华西列夫斯基下达命令给马利诺夫斯基、麦列茨科夫、普尔卡耶夫,要求其所属各前线部队继续按计划发展进攻,坚决消灭一切尚在顽抗中的敌军。
于是,到19日日终时,整个方面军已经前出到了赤峰、奉天、开通、长春和齐齐哈尔一线,其所占领地域已经接近60多万平方公里。
至此,日军不惜一切代价阻止苏军进入中满平原和北朝鲜的企图破产了。
远东第2方面军所属各部,在这几天内占领了北满战略重镇佳木斯,沿松花江边流而上直取哈尔滨的进攻也态势良好。此外,太平洋舰队已牢牢地封锁住了朝鲜北部沿岸。
到8月17日,山田司令官终于意识到继续抵抗已经毫无意义,乃于15时通过关东军司令部的广播电台向华西列夫斯基提出了进行停战谈判的请求。
这时,距他接到日本大本营停战令已经过去了近23个小时。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在广播中说:“为了尽快实现停止军事行动的命令,我们关东军首长今晨颁布命令,以便我方代表乘坐的飞机能在8月17日10~14时之间飞往牡丹江、密山、穆棱,同苏联红军当局建立接触。关东军司令部希望这一措施不致引起任何误会。”
两个小时后,华西列夫斯基又收到了山田本人亲自签署的无线电报,说他已命令所属部队立即停止军事行动,向苏军交出武器。又两个小时,即19时,日军飞机在远东第1方面军驻地地段上投下了2个通信筒。简内装有日军第1方面军司令部关于停止军事行动的要求。
然而,在整个远东苏军的其他大多数作战地段上,日军仍在做着顽强的反抗。鉴于此,华西列夫斯基当即发电报给山田司令官,命令其在8月20日12时起在全线停止对苏军的任何战斗行动,并缴械投降。
同时,华西列夫斯基下达命令给麦列茨科夫,要求他派出代表到牡丹江和穆棱两地的机场,授权他们通知关东军司令部的代表,明确告知对方,只有当日军开始投降缴械时,苏军的军事行动才能停止。
应该指出的是,华西列夫斯基所采取的这种拖延受降期限的做法,在一方面,确实有他向山田等日军方面所名正言顺地解释的成分,即很多地段上的日军并没有停止抵抗,山田也没明说要缴械投降,另外担心关东军司令部的命令不能按时送达各部队,等等。一般地说,这些是基本可以成立的。但是,在另一方面,这里也有苏联政府和华西列夫斯基的另外打算,这就是,趁日军混乱之际更多地占领原日军所盘踞的地区,其中尤其是中国东北各大中心城市与各铁路沿线,包括整个中东铁路全线——长春到旅顺口这一线正是苏联的未来利益所在。
这样,即可以对英美等盟国夸口自己全部消灭了关东军部队,又可以向蒋介石国民政府说是它帮助解放了东北全境,以在中苏互助同盟条约的双方谈判时增加自己的砝码。此外,他们还可以更多地从这些地区最大限度地掠取财富——名义上是对日作战的“战利品”。
18日晨3时许,山田再次致电华西列夫斯基,答复苏军说,日本关东军将立即向苏联远东军履行一切投降条件。山田还说,关东军司令部已经在答复总司令阁下的同时向所属各部队下达了相应的命令。
当天上午,华西列夫斯基就开始接到有关前线苏军指挥部的报告。报告说,从上午8时起,很多前一天还在激烈抵抗的日军师团,纷纷派来代表商谈受降事宜。鉴此,华西列夫斯基深感形势逼人,必须采取非常措施来组织和实施这样空前巨大的突击占领和受降活动。为此,他立即向各方面军首长下达了用快速支队占领长春、奉天、吉林、哈尔滨等大城市的命令。
远东苏军总司令、苏联元帅华西列夫斯基(右),外贝加尔方面军司令、苏联元帅马利诺夫斯基(中)和远东等1方面军司令、苏联元帅梅列茨科夫(左)抵达刚解放的大连机场。后来,他又向各方面军首长提出,对重要的军事目标和工业目标的占领,还必须立即组织精干的伞兵分队,以它们为先导而迅速执行快速支队的先期任务。
远东时间19日15时30分,在麦列茨科夫元帅的陪同下,苏联远东军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与秦彦三郎和宫川举行了关于日军在整个满洲和朝鲜地区无条件投降事宜的谈判。
华西列夫斯基向秦彦提出了投降程序的要求,指定了受降的集合点、行动路线和具体时间。秦彦立即表示接受苏军的安排。他还向华西列夫斯基解释说,某些日军部队所以未及时执行缴械命令,是由于关东军当局没能把投降令传达下去。
因为关东军司令部在苏军发起进攻的第2天,就已经失去了对某些部队的指挥。华西列夫斯基还警告他说,所有日军的投降必须有组织地进行,包括军官在内一并转交苏军,不得有任何差池之处。
在整个谈判过程中,秦彦三郎俯首帖耳,唯唯诺诺。对华西列夫斯基的每项要求,总是连连点头称是,甚至不惜卑躬屈膝。
苏日战争中远东司令部的司令官是谁?
1945年6月,华西列夫斯基被任命为远东苏军总司令,负责指挥外贝加尔方面军、远东第1方面军、远东第2方面军以及太平洋舰队。在中国东北对日本作战于8月9日开始(参见远东战役),至8月底结束,共毙伤俘日军68万余人,彻底粉碎了日本关东军主力,解放了中国东北、萨哈林岛(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以及北朝鲜。苏军远东战役的胜利,缩短了对日作战取胜的时间,加速了日本的投降。华西列夫斯基在这一战役过程中再度表现出他作为军事首长所具有的干练的组织能力和高超的指挥艺术,因此第二次荣膺苏联英雄称号。
八月风暴行动,或称满洲之战、苏日战争,由1945年8月8日开始。苏联在这场军事行动中彻底击垮了日本关东军,占领了中国东北、朝鲜半岛北部、南库页岛及千岛群岛。这标志着苏联履行雅尔塔会议中的协定,在纳粹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对日本宣战,加入了太平洋战争。
1945年8月吗?
苏联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代表,华西列夫斯基,苏联元帅
苏日战争中,苏联远东司令部的司令员是: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华西列夫斯基。
1945年6月,华西列夫斯基被任命为远东苏军总司令,负责指挥外贝加尔方面军、远东第1方面军、远东第2方面军以及太平洋舰队。在中国东北对日本作战于8月9日开始,至8月底结束,共毙、伤、俘日军68万余人,彻底粉碎了日本关东军主力,解放了中国东北、萨哈林岛(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以及北朝鲜。
华西列夫斯基是如何守住波罗的海沿岸战线上这个“德军的缺口”的存在?
至1944年7月底8月初,在整个波罗的海沿岸战场上,苏军的前沿战线已经大大地向前延伸了。按照最高统帅部的训令,华西列夫斯基的任务再次加重了。他不仅要负责协调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和波罗的海沿岸第1、第2方面军的行动,而且还要指挥它们的战役作战。同样,朱可夫元帅在南部战线也得到了同样的指示。
新的使命,让华西列夫斯基更加感到了自己的任重道远。他清楚地知道,德国统帅部和前线德军都不会甘心波罗的海沿岸战线上这个“德军的缺口”的存在,他们肯定会不惜代价地派出部队来填充这一缺口,以恢复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与东普鲁士之间的陆上联系。因为这对他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甚至是性命攸关的。
鉴于此点,华西列夫斯基于8月2日晚将自己的分析报告给斯大林,并再次提出把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调入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他还提出,应把波罗的海沿岸第2方面军所属的突击第4集团军也划入该方面军建制。斯大林表示同意他的分析,也痛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第二天,安东诺夫就告诉他说,大本营和总参谋部已经作出了上述安排。
有了必要的这些部队,华西列夫斯基便命令巴格拉米扬立即在米塔瓦至夏乌里亚一线严加部署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的前沿和纵深,以便随时准备击退德军的反突击。此外,为了积极防御的需要,华西列夫斯基又指示波罗的海沿岸第2和第3两方面军立即对里加实施南北夹击作战。
果然不出所料,在此间获得的大量情报表明,敌军正在沿麦麦列河地域建立强大防御,那里已集中了7个步兵师,而且还有一个军队集团集结在里加以南的森林中,看样子可能是要从北面突击进攻米塔瓦。
同时,侦察部队还发现,在夏乌里亚以西地域还有大批敌军正在集结。据此,华西列夫斯基判断,敌人可能要从上述两个方向拔出苏军打在里加湾方面的楔子。于是,华西列夫斯基与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首长经过商量,并向最高统帅部请准,在这两个重要方向上布置了强大的防御措施,其中还安排了近卫机械化第3军的反突击行动。
8月16日,德军的突击行动果然开始了。敌军同时以6个坦克师和1个摩托化师、两个坦克旅的强大兵力展开反攻,其中反攻的重点在米塔瓦附近。结果,敌人在夏乌里亚附近的突击被击退,而米塔瓦地域的突击却大得其手。虽然遇到英勇顽强的激烈抵抗,德军最后还是堵住了所谓的“缺口”地带,从而获得了一条宽约50公里、长达1000公里的防御地带,在它的南端,则经过日穆季直接可达东普鲁士边界。这是德军在8月下半月在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取得的最大战果。
此次作战,应该说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华西列夫斯基对这一点十分清楚。因此在准备实施战役计划时,他格外细心,也严格要求各方面军部队。9月11日,天公不作美,整个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忽然下起了暴风雪。虽然气温还没有明显变冷,但雪粒和8级以上的大风也给人们的行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尽管如此,华西列夫斯基还是坚持在进攻前逐个方面军和集团军地检查了一遍各部队。直到13日下午,他才风尘仆仆地从波罗的海沿岸第3方面军赶回他设在第1方面军的指挥所。
14日晨,整个波罗的海沿岸的3个方面军在暴风雪的呼啸里同时对德军发起了进攻。17日,列宁格勒方面军也转入了进攻。一开始,德军没有想到苏军会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实施突击。当猛烈的炮火倾泻过来以及随后的坦克群冲到防御前沿时,德军次要方向的阵地立时大乱,伤亡损失十分严重。但随后在第2天或第3天,就出现了有组织的抵抗。经过一周多的残酷战斗,苏军才推进了80公里,有些地段也就是60公里左右。
然而,在里加主要方向上,敌军在当天下午就稳住了战线。从第2天开始,德军曾数次组织反突击行动,战斗极为激烈。17日上午,敌军以两个坦克师和一个摩托化师的强大兵力,向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所属的近卫第6集团军正面实施了猛烈的反突击。近2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向该集团军的两个步兵师结合部猛冲。
由于反坦克武器的缺少和后援坦克部队没有到达,该部敌军曾一度突破苏军防线达四五公里。只是在晚上,华西列夫斯基派去的坦克第1和第19军赶到才制止住了敌人的前进。第2天,当敌人再度发起进攻时,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也插向了这个方向。
这样,敌人的反突击被击败了。然而,此后,德军凭借深沟堑壕和坚固的筑垒配系,仍在拼死抵抗,致使苏军在这一主要方向上只能一口一口地咬着敌人的防御缓慢地向前推进。
恰在这时,大本营给华西列夫斯基和巴格拉米扬送来了敌军的最新情报。稍后,方面军侦察部队也印证了这一情报的准确性。这些情报说,在克莱彼达州的德国坦克第3集团军地段上,敌人的兵力总数不超过8个师,其余的都被派往米塔瓦附近去营救那里的“北部”集团军群去了。而且,种种迹象表明,敌军力图用一切办法保住其“北部”集团军群与东普鲁士的联系通道,以便在必要时将其部队全部撤离波罗的海沿岸地区。
说什么也不能让这部分敌军跑了。否则,这旷日持久的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作战岂不要功败垂成?这是当时华西列夫斯基冒出来的第一个念头。他与巴格拉米扬反复分析,权衡轻重,最后一致认定:宁可暂时放下里加附近的战役计划,也要先在南部海岸的麦麦尔首先堵住德军“北部”集团军群的退路。这样,还正可以利用该地区敌坦克第3集团军的暂时弱势。
9月22日,华西列夫斯基立即把这一想法用电话告诉了斯大林,并要求大本营给他一定的战役准备时间。没想到,斯大林听了立即很高兴地表示赞同。
9月24日,最高统帅部正式训令到达,要求把进行这一战役的任务全部交给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几天后,斯大林又打电话给华西列夫斯基和巴格拉米扬说,经他再三考虑,这一任务应以波罗的海沿岸第1和第2两个方面军来协力完成。
此外,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的第39集团军也应加入,它的任务是沿涅曼河进攻,以协助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的行动。电话中,斯大林还批准了华西列夫斯基和巴格拉米扬提出的于10月5日发起战役的日期。
10月1日,华西列夫斯基又收到大本营训令,让他只负责和协调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和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的行动。10月5日,麦麦尔战役打响了。
就在这段时间里,华西列夫斯基再次在行车途中受到了意外的伤害。当然,这次不是碰到了地雷,而是一个冒失鬼司机迎面撞的。
那天,华西列夫斯基清晨从叶廖缅科的司令部到巴格拉米扬的指挥所去。当他的车子正常地在路面上奔驰时,突然前面飞驰过来一辆越野吉普车。驾车的是一个年轻的军官,不知怎么回事儿,只见这辆车子直直地朝华西列夫斯基的小车迎面冲来,司机根本来不及拐弯或刹车。结果,华西列夫斯基甩出了车外。
原来,这名肇事的年轻上尉是一个前线的侦察连长。那天夜里,他刚刚出色地完成了一次责任重大的任务。他是要急着赶回部队去向上级首长报告。
华西列夫斯基原谅了他,并要求有关部门不能处分他。不多久,这名上尉光荣地获得了“苏联英雄”的称号。
苏德战争爆发初期,华西列夫斯基在哪里?当时他的工作是怎样的状态?
苏德战争爆发最初的两个月里,华西列夫斯基的工作岗位一直在总参谋部作战部。那时,作战部简直像一所蜂房,“蜜蜂”从前线飞回来,带来了紧急情报,立即给分发到当时根据战斗方向成立的3个处——西方处、西北处、西南处。各个方面军司令部都把他们的情况汇总到这里,经过处理再转给最高统帅或大本营,然后他们再把新的训令或命令下达给前线各部队。
作战部内挂满了各种比例和各种用途的地图,电话机话筒上的连线长达10米以上,这为的是一边听电话,一边随手在各处的地图上作好军事标记。10多部“博多式”电报机和数十部电话终日终夜地工作。有时这还不够,则只能靠通讯飞机或侦察机与前线保持联系。
华西列夫斯基经常向同僚们说的一段话就是:“准确而可靠及时的情报,对一个参谋人员来说就像空气一样必不可少。前线有什么变化?我军和敌军的部队位置现在哪里?战斗在什么地区进行?援军要派往何处?什么地方需要技术兵种?需要哪种技术兵器?……所有这些,都需要有条不紊地、不误时机地传到大本营,传到最高统帅那里。”
华西列夫斯基为什么被称为大本营代表?
1943年,元旦刚过,斯大林的新命令到了。华西列夫斯基动身去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部。在那里,他仍以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代表的身份,负责准备与实施计划在顿河上游地区展开的一次新的进攻战役。
参加这次战役的,主要是沃罗涅日方面军、勃良斯克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组织协调这3个方面军的协同行动,保障新的进攻战役的胜利完成,则是他的主要工作。
1943年2月1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发布了授予他“苏联元帅”这一最高军衔的决定。
2月19日,华西列夫斯基突然接到斯大林的命令,要他立即赶回莫斯科。当天,华西列夫斯基便风尘仆仆地赶回。见到斯大林后,他被告知说,大本营决定立即在莫斯科中央方向发起一次旨在消灭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主力,并把战线向西大大推进的重大战役。
他的任务是,在这次战役中负责领导和协调西方方面军左翼部队以及勃良斯克方面军、中央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的作战行动。
华西列夫斯基还清楚地记得,在1月底2月初,斯大林曾为此征求过他的意见,同时也与很多方面军首长商量过。但那时还只是初步酝酿,想不到这么快就要实施了。他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表示服从最高统帅部的安排和调遣。
领受这项新使命后,华西列夫斯基又回到了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部的所在地。就在苏联红军建军节刚刚过后,苏德战场南部战线的情况发生了出人意料的变化:希特勒法西斯军队正以一个新组建的集团军群向苏军发起迅猛的进攻。
最先遭到德军攻击的部队正是瓦图京所部西南方面军,他们这时刚好发动经最高统帅批准的“跃进”战役而推进到了第聂伯河附近地域。随后,由于敌我力量对比十分悬殊,西南方面军开始了不得已的快速后撤。
然而,就像连锁反应一样,西南方面军右翼部队的迅速后撤给沃罗涅日方面军的左翼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这样,先此返回大本营参加西线进攻战役计划编制工作的华西列夫斯基又被派回了沃罗涅日方面军,以应付随时可能出现的进一步危局。这时,时间恰在3月初。
果然,3月7日,德军开始了第2次大规模进攻。沃罗涅日方面军左翼部队经过顽强英勇的抵抗,防线还是被敌军突破了,最后也不得不向哈尔科夫退却。至3月15日,由于德军不断投入新的兵力和兵器,沃罗涅日方面军却得不到有力的援军支持,它只好放弃了哈尔科夫。到3月18日,他们又丢掉了别尔哥罗德,一直退到了库尔斯克南面的奥博扬地域。
3月19日,副最高统帅朱可夫也被派到了这里,他与华西列夫斯基及各方面军首长经过研究部署,终于在沿北顿涅茨河,经戈斯季谢沃—贝科夫卡—德米特里耶夫卡—红亚鲁加—克拉斯诺波里耶一线建立起了牢固的防御正面。
3月22日,华西列夫斯基奉命回到了大本营。他的任务就是与斯大林、朱可夫具体策划库尔期克会战的举措。
从3月底到4月初,华西列夫斯基带着初步方案在国防委员会和大本营讨论了多次。他整天奔波于国防委员会——大本营——总参谋部之间,详细地审听每个参与讨论和决策的人的各种意见。
在这些意见中,有的同意总参谋部关于组织有计划防御的主张,有的则认为应该先敌发起进攻,通过强大的突击进攻来直接消灭敌人。对所有这些意见,斯大林当时只是听,并未作出明确支持哪一方的表态。
与此同时,华西列夫斯基还用电话与正在沃罗涅日方面军前线的副最高统帅朱可夫就这一问题做了广泛的讨论。4月8日,朱可夫向最高统帅斯大林提交了一份详细的分析报告。该报告对敌军近期活动做了有根据的判断,其中也叙述了他对库尔斯克弧形地带行动计划的一些设想。
稍后,华西列夫斯基逐个打电话给各方面军司令部,要求各位高级首长再重新考虑一下敌情和我军的计划,并务必在4月12日前将明确意见报告给总参谋部。对于瓦图京和罗科索夫斯基,他还亲自打电话对他们做了侧重交代。未久,各方面军司令们的报告都送上来了,其中多数都同意总参谋部或朱可夫的意见。4月10日,华西列夫斯基飞到了朱可夫所在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部。
在这里,他俩再次详细地讨论了这次行动方案及关于战役战略预备队部署的意见。他们还就最高统帅部预备队的配置问题拟定了一道训令草案,以便届时一并呈送最高统帅过目。关于对即将展开的这次大规模作战行动,他们一致认为必须坚持原先那种“后发制人”的战略。
二战中,华西列夫斯基是如何获得东普鲁士战役的胜利?
1945年2月11日,情况又发生了变化。当华西列夫斯基真的来到莫斯科大剧院看戏时,正在演出过程中,他的副官说最高统帅要他立即去听电话。在电话中,斯大林告诉了他一个不幸的消息: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司令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大将在梅尔扎克城地区因负重伤而牺牲了。听到这个噩耗,华西列夫斯基特别感到震惊。
在电话中,斯大林还说,大本营准备派他去担任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司令,问他有什么意见。华西列夫斯基当即表示愿意服从大本营的新的安排。
2月19日,华西列夫斯基成为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成员。
20日,华西列夫斯基来到了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司令部。第2天,他便开始着手对该方面军的全部领导工作。好在他与方面军军事委员及集团军一级的首长们早就十分熟悉。很快,他们便建立起良好的新型合作关系。
1945年2月24日,波罗的海第1方面军划归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领导。这样一来,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兵力十分强大,但是,它的突击力量是有限的。
鉴此,华西列夫斯基认为,只有先暂时停止对敌泽姆兰德集团的11个师的主动战斗,而把主力用在消灭更大的敌19个师组成的海尔斯贝格集团上面。除此,方面军没有任何其他良策可行。经最高统帅部同意,粉碎敌海尔斯贝格集团的战役准备必须在20天之内完成。
3月15日,分割聚歼敌海尔斯贝格集团的作战行动开始了。
一直在企图向南运动以突击向柏林方向前进的苏军侧翼的敌海尔斯贝格集团终于被彻底就地解决。
在消灭敌海尔斯贝格集团的同时,华西列夫斯基便指示巴格拉米扬展开了强攻哥尼斯堡敌军的准备工作。
3月17日夜间,华西列夫斯基专门为战役开始时间问题与斯大林通了话。原来大本营给他们规定的攻城时间为不迟于3月28日,但那时南面的敌海尔斯贝格集团才刚刚被消灭,部队部署根本来不及。
因此,他建议改为4月初,至迟不超过4月8日。后来,斯大林同意了,并答应派新任空军主帅诺维科夫空军上将前去充当他的助手。
4月2日,苏军炮兵和航空兵的强大火力准备开始了。整个4天之内,“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它们都没有过瞬息的停止,当时很难想象世界上还有‘安静’二字的存在”。城内的许多坚固建筑全被夷为废墟,各主要雷区也被炮击引爆了。
4月6日,经过4昼夜的毁灭性炮火轰炸,攻城部队的坦克和步兵向敌人发起了冲击。在冲击推进的过程中,方面军本身的徐进弹幕射击也给了突击集群以有力的掩护。攻击开始以后,华西列夫斯基再也坐不住了,他离开了自己的指挥所,不间断地到第39、第43和近卫第11集团军的指挥所去巡视和实地观察。当他发现第39集团军由北向南的突击不够有力时,立即调来了第5集团军到西北方向。很快,两支部队便切断了哥尼斯堡和泽姆兰德半岛的敌军的有效联系。
随后,第50集团军封锁了从东面入城的道路,近卫第11集团军从城南方向的突击取得了相当的进展,第43集团军也从西北方向突入城郊地区。第1天下来,敌人的指挥系统被打乱,但各堡垒和永备地下发射点内的敌军守备队仍在拼死抵抗。
7日是攻城战斗的决定性一天。仅在这一天中,方面军就出动了作战飞机4700架次,向敌军阵地和堡垒投掷炸弹多达1500多吨。晚上又出动轰炸机1800架次,敌人的钢筋混凝土工事被炸塌了无数个缺口。
但即使这样,奉命不得撤退半步的敌军仍没有放弃垂死前的挣扎。最先从西面和南面突击要塞内层的苏军第43集团军和近卫第11集团军部分部队,与敌军展开了空前的肉搏。晚上,城内的合围圈终于在城区的西面合拢了。到第3天上午,要塞内已有300多道街区为苏军所占领。
4月8日,为了避免更多的无谓牺牲,华西列夫斯基以方面军司令的身份向哥尼斯堡守敌发出了劝降最后通牒。然而,守敌仍然决心抵抗到底。这样,更加激烈的街区战斗在全城四面八方展开了。
由于苏军伤亡严重,华西列夫斯基决定,暂时放弃争夺所有市区的敌人筑垒,各步兵团队撤到指定街垒位置,以便明天实施加强轰击炮火与地毯式飞机轰炸。9日清晨,5000门各种口径的大炮,1500架轰炸机几乎同时对有限的敌军固守区域进行了毁灭性打击!不到一个小时,敌军的堡垒和建筑物内便越来越多地挂出了投降的白旗,待到轰击停止后,德军成队成队地从筑垒工事里走了出来。
到当天夜间,城市所有的敌人全部被肃清。被俘敌军总数高达9.2万人,其中军官和将军1800人。4月10日,清晨,华西列夫斯基接到了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打给他的祝捷电话。在电话里,最高统帅高兴地告诉他,他已被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苏联英雄”的称号,同时,还准备为他颁发第2枚“胜利”勋章。斯大林说:“我祝贺您!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希望您取得更大的成就!这就是全歼东普鲁士境内的法西斯匪帮。”
华西列夫斯基十分激动,他对党和国家给予的巨大荣誉表示感谢。最后,他说道:“斯大林同志,请放心。我将迅速执行您的指示,全歼泽姆兰德半岛上的残余敌军!”
确实,华西列夫斯基值得骄傲和自豪。要知道,在整个卫国战争期间,荣获过两枚苏军最高军事勋章——“胜利勋章”的只有3个人,即除了他本人外,再就是斯大林和朱可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