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4-08 08:18:09 浏览1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

第一、汉初的无为而治政策已经不在适应当前的情况
汉朝初期,整个社会百废待兴,统治者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在经济上轻徭薄赋,在思想上推崇清静无为的黄老学说。
然而经过文景时期,经济的逐步恢复,国力的逐步加强,到了汉武帝时期,已经不能满足无为而治这样的理念了。而这个时候,儒家学说中的春秋大一统、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比较契合汉武帝心中的想法。
第二、加强皇权已经成为了统治者的迫切要求。
汉武帝刚刚继位的时候,实权并没有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是在窦太后的手中,而窦太后则是黄老学说的坚定支持者,这与汉武帝内心的想法严重相悖!
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率先做的,罢免了一些学习法家和纵横家的官员。当时的御史大夫赵绾,褒扬儒学、贬斥道家,时常鼓动汉武帝进行政治改革,这大大惹恼了窦太后。
建元二年,窦太后便罢逐了御史大夫赵绾,还将同样崇尚儒学的太尉窦婴、丞相田蚡给罢免了,朝中的儒家势力至此大受打击。直到建元六年,窦太后崩逝后,才得以恢复过来。
此时窦太后的势力已经瓦解,就在这个关键时刻,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建议:“凡是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的各家学说,排除出去。”
为此,汉武帝下旨将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一律罢黜,还提升布衣出身的儒生公孙弘为丞相,优礼儒生数百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简单地讲,首先,儒学占据正统思想地位,必然黯淡了其他学派的光芒,久而久之,原本一些很有特色的思维方式不仅不得光大,甚而渐渐失传,大大压缩了中国人的哲学思维空间。 其次,独尊儒术,使得中国人中的大部分智者、豪杰都将精力投注于弘扬儒学,结果中国文化呈现出精光凝聚的现象,最终,儒学是越来越精致,但其衍生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也越来越多,这种文化因成熟过度而走向了糜烂,走向了极度保守,所以,闻一多先生说:简直就是一潭死水。所以,中国的盛世时间一长,就要走向腐败,必得外来文明的冲击,才能获得新鲜血液,才能注入兴奋剂,重新容光焕发,光彩照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究竟真相

1915年12月12日,中华帝国建立,袁世凯坐上龙椅之后再孔教会梁启超等人的煽动下又开始搞老一套的“尊孔读经”运动。1916年2月易白沙发表《孔子平议》一文中指出:自汉武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利用孔子为傀儡,垄断天下思想,使其失去自由”。后来历代封建帝王“尊孔”的目的,“皆傀儡孔子,所谓尊孔,滑稽之尊孔也。”由是,引发了史学界众讼纷纭。1993年孙景坛说“子虚乌有”,1994年管怀伦说“确有其事”。2000年庄春波对各种疑点做出辩驳,将有关相抵牾的史料予以梳理还原,澄清事实真相,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此文参考庄先生考辨,在考订史料上略加疏通。

一、始作俑者司马光

公元前134年5月和公元前130年8月,分别进行了两次“举贤良文学对策”,且两次都有公孙弘和董仲舒的参与。董仲舒讲《公羊》,鼓吹“大一统”思想,得到汉武帝的向往,可是三次问策,董仲舒均以宏观论述,而没有具体可行方案。因此,汉武帝把兼儒法思想并且提出“治国安民的八项主张”的公孙弘提拔上来。在汉武帝前期,公孙弘的政治地位和影响远高于董仲舒。

加持了阴阳学说和天人感应之后的董仲舒喜欢用自然现象解释社会现象,自然中的“阴气协阳气”,下冰雹是阴阳不调“妖”的表现,并用这种观念解释公元前135年辽东高庙失火。并记录在《灾异之变》之中,主父偃把这件事告诉汉武帝,董仲舒当时就被下狱了,涉嫌讽刺皇家不知礼,当死。这种犹如代替老天爷发言,信口妄说,品评时政,干涉朝政的行为是汉武帝所不能忍受的。最后在公孙弘的建议下,把他远远地打发到胶西国去了。

董仲舒说“大一统是天经地义的,之所以还没有做到,是因为百家各说各的,各干各的,只有把六经孔子之外的学问全都断绝了,才能统一思想,明确法度。”但这终究是董仲舒的一家之言,如果要落地实施的话,还需要相应的诏令和人事安排。《史记》中说汉武帝即位后广开艺能之路,悉延百家之学。

卫绾作的是黄老学问,遵循的是无为政治,断不会提出罢黜纵横家、法家的建议来,更不会去推崇儒术,最终也是因为政治上的不作为而被罢官。经过庄春波先生的考订,“丞相绾奏议”是秦始皇时,王绾想要恢复《周礼》,搞分封,绊倒李斯的奏议,当时仅为儒家和法家互相罢黜,并不涉及百家。

至于“天人三策”究竟是那一年提出的,由于《汉书》的矛盾记载,司马光在《资治通鉴》改《汉书》“丞相绾奏议”为“丞相卫绾奏议”,并把“天人三策”的时间放在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且删除了“天人三策”之中关于时间描述的一句“今临政愿七十余岁”,是说刘家治理天下七十多年了。

从刘邦称帝(前202年)计算,“七十余年”的说辞把答案指向元光五年(前130年),能佐证的还有《天人三策》中提及到的“河决”,董仲舒一再用河决作天命的文章,灾异就是天命,民心如洪水,教化是堤防。要用土德取代秦代以及汉初崇尚的水德,要效仿大禹治水之术等。这种特殊的对话背景,发生在在元光三年(前132年)特大水灾之后。公元前130年,汉武帝选擢公孙弘,元朔三年(前126年)任御史大夫,元朔五年升丞相,封平津侯。元朔四年董仲舒拜胶西国相,四年后称病请辞回乡教书。

二、真实的尊儒

汉初早有博士制度“博者通于古今,士者辨于然否”,早期的经典有《道德经》《周易》《尚书》《孝经》《论语》,而无《诗》《礼》《春秋》。博士也非儒生博士,天学的唐都,道学的黄子都是博士。当时窦太后尚在,也不可能专设儒学博士。博士的职责是“兼纵载籍,穷微阐奥”,是对诸子百家典籍兼容并包的整理。“设五经博士传授儒家经学”之说实属不确,汉武帝用人多受司马相如的影响,“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用人不拘学派,各用所长,不用空言无实者。也曾经大胆试用过多谈仁义的儒生狄山,启用一个多月之后就被匈奴砍了脑袋。建元年间(前140年-前135年)的尊儒,仅仅是体现在:设明堂,易复色,准备封禅,神道设教而已。

汉武帝虽然喜欢“公羊学”的“大一统”、“内圣外王”、“尊王攘夷”、“伸君抑臣”等思想,但是不赞同天道不变,法先于王的观点。汉武帝在《与民更始诏》中特意引用儒家有关变化之说,来批驳董仲舒天道不变之论。《易》“通其变,使民不倦”;《诗》“九变复贯”。经过一再的“诱导”,董仲舒体察圣心,把儒家早期的“汤武革命”论为“改弦更张”、“因民追俗”的“更化”论。

汉武帝并非“独尊儒术”另一铁证被班固和司马光有意的删去。《史记·封禅书》中有一段始说,汉武帝要举行封禅,群儒在《尚书》《周官》《王制》中既不能搞清楚封禅的礼仪到底是怎么回事?又碍于《诗》《书》的约束不能放开手脚干,“而尽罢黜诸儒不用”。《汉书》和《资治通鉴》均是史学大作,为何独弃此句而不用?

三、汉家自有制度,本霸王道杂之

汉初,贾谊对高祖刘邦说:马上可以打天下,难道治天下也要如此吗?如果不是秦朝政治手段单一,不同的治天下要变通的道理,哪里有你坐天下的机会?刘邦虽是粗人,但也深明其意。于是颁布诏书,文如周公,霸如齐桓公,“杂霸王道”文武并用。

汉武帝刘彻本人的学问很杂,但是司马相如的“非常之人”、“非常之事,非常之功”对他及其受用,他的“治道”即不效法周礼,也不遵循秦法,而是刑德并用,文武兼济,把诸子百家均纳入“大一统”思想当中,凡能“建非常之功”,均可行“非常之事”,用“非常之人”。

汉武帝的孙子刘询,指出“治道”要为皇权服务,须审时度势博采众长,高、文、武帝皆明此道。而当时的太子刘奭喜欢儒术,刘询训之曰:“汉家自有制度,本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儒术,用德政乎?”以博士人数统计,汉武帝时期不过50人,昭帝时100人,宣帝时200人,元帝刘奭时1000人,哀帝时3000人。自元帝柔仁好儒,西汉由此衰落。“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岂是虚言?

四、司马光伪造历史材料之因

司马光把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在历史中提前了十年,又增删史料,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多维度“坐实”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故事,并非纯粹的学术问题,而是有当时的政治诉求。

唐朝韩愈提出来“继统”的问题,要为儒家争取道统,学统,治统,这种说法在宋朝以及很泛滥了。自汉武帝之后的“儒术”便成了儒者引以为傲的“治统”,汉武帝设五经博士变成了学统,周公孔孟的传承便是他们说的道统了。宋朝跟汉朝一样,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外有异族入侵,内有异端学说争治统。不同的是汉儒之争,不过是布衣之争,并没有科举渠道让儒生做官,察孝廉主要还是靠背景。宋时的儒生经过考试已经发展成大地主了,儒生之争实则是党争。

在社会积重难返之时候,王安石跳出来要变法。作为反对派的司马光和刘攽一边写着《资治通鉴》这本巨著,一边同变法派明争暗斗。司马迁说:“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从刘攽主编的《先秦史》各卷来看,“考当今之得失”的目的就相当明显了。司马光充分考虑了当时读书人的腐败和堕落,有可能已经读不懂“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了,直接用“臣光曰”,简单明了的表达自己作为变法保守派的立场,“天道不变,圣人没后天下无道,礼乐崩坏”,一切的铺垫都是为了说明“法不能变”这个观点。

考虑到《通鉴》的第一位读者是宋神宗,再集中的去看所有的“臣光曰”,以及卷末的“晚而改过 ,顾托得人”,联系到“元祐党争”这段历史,不难发现:司马光的观点不过是,顺上天之命,遵先王之道,守祖宗之法。想要“变更制度”、“改弦易张”的汉武帝,卷末八字的精神内涵不言而喻,是在用“铁的事实”教导“思除历代之弊,振兴非常之功”的宋神宗要“迷途知返”。宋神宗死后,司马光数月之间把新法全部铲除。他除了标榜自己得孔子真传之道统,建立一己之党的学统,争得一国之政统之外,对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存亡漠不关心。史学成了他扳倒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武器和理论依据。

为什么非要把“独尊儒术”提前十年?这个涉及到儒家道统的传统观念,春秋笔法重元年,董仲舒说“元者,始也言之本也”,建元元年是汉武帝是汉武帝十六岁登基的那一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的第一年,这一年的一切政策都标志着,“先王之道”,换言之,从刘彻刚开始当皇帝的第一年就推崇儒术,对“治统”来说意义重大,这是既定的“祖宗之法”,还需一以贯之的落实“上天之命”,若非汉武帝的“晚年悔悟”,谁能保住汉室江山?所谓“党争”不过是既得利益者的博弈,但是把这种“情绪”,这种观点注入史学之中,就大失公允了,在他们看来前世的兴衰并不重要,当今我派的得失才是重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已非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原貌,而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兼容”与“发展”特性,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与历代儒客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2013·荆门)“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董仲舒语),人君无法维持统一。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014·黄冈)为实现国家大一统,汉武帝在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及意义?

背景
  汉武帝提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历史事件.这一政策几乎为以后各代统治者所遵奉,长达两千年之久,对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各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对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古代史学家多认为是汉武帝与董仲舒君臣撮合而成的,所谓一个是为了建立 大一统 帝国的需要,一个是出于争夺学术地位的需要,因此,三道策问,一拍即合.其实,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其他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一样,都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只要深入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细加钩沉比勘,就不难揭示其事实真相.
意义
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专制帝王,汉武帝在思想文化界首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使得专制“大一统”的思想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定型,而作为一种成熟的制度亦同样成为定型;是他完成了专制政治结构的基本工程,所谓“内圣外王”,刚柔相济,人治社会的政治理想第一次因为有了一套完备的仕进制度而得以确立;是他使得大家族的生活方式成为一个社会牢固、安定的势力,并进一步推而广之,最终使之成为整个宗法制国家的基础.  不过,若从另一个角度去看,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固然自有其进步意义,但它对历史的负面影响却也同样不容忽视,像专制“大一统”的思想固然能够增强民族之间的凝聚力,但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时却也将专制集权推向了登峰造极之地步;大家族的生活方式虽然的确成为超稳定社会之基石,但同时也使得人治政治成为两千年不变之定式;至于汉武帝时代连年不断的战争与攻伐,则更是造成了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之恶劣后果,其间利弊得失,自是一言难尽.  有人说“一个专制的时代必然是一个严酷的时代”,这句话置之汉武帝的时代也同样适用.事实上,在人治社会中,越是有作为的君王,其破坏力往往也会越大,就像宋代诗人莲池生在自己的诗中所写的那样:“汉武爱名马,将军出西征.蹀血几百万,侯者七十人.区区仅得之,登歌告神明.”“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固然是君主常态,“好大喜功、黩武嗜杀”对于他们也不过只是一个寻常故事.为一己之私欲而大动干戈,帝王的个人好恶实际关系到千百万人的身家性命,所谓“天子一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即是对帝王个人作为的最佳注脚.作为一代英主,汉武帝的确是中国古代极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但英主也是凡人.从汉武帝对待神仙方术的态度,可以看出他偏执与迷狂的心态,从“巫蛊之祸”的发生,更能够看出他晚年的冷酷残忍、喜怒无常——人治社会常常会出现像汉武帝这样的“半截伟人”.受到生理、智力、年龄等诸多方面的限制,汉武帝的个人作为也不过是暴露了人治社会的共同弊端而已.

我是高中生,我想了解为什么董仲舒会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想法?

因为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道家的那种“清静无为”的思想就不再适用了。统治阶级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思想体系,所以就出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因为一个国家不需要太多不同的声音,这不利于当权者的统治。
因为董仲舒是站在帝王的位置考虑如何统治百姓才合适,儒家思想很适合用来统治。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实行的一种政治措施。可以说“独尊儒术”思想的提出,是中华民族思想史上的一次划时代变革,甚至对于后世的文化教育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分析一下提出“独尊儒术”的背景以及其所造成的具体影响。
董仲舒之所以提出“独尊儒术”的思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当时汉武帝想要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在汉朝建立初期,在政治方面主张的是无为而治,思想上以黄老学说为主。
因为当时政权刚刚建立,国家因为长时间战争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于是当时最适应的思想即为道家的“清静无为”。让人民安于乐业,不要有什么作为。
但等到汉武帝上位时,黄老思想已经无法满足自身对于政治和军事上的集权需要,而经过发展后的儒家大一统思想与汉武帝所想更加适应,于是经过一系列的政治操作,使得经过发展后的儒家思想取代了道家的思想统治地位。
其根本思想是君权神授,认为皇帝受命于天,其他人必须服从皇帝的统治。维护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制度,也从另一方面神化了皇权,适应了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在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凡是在朝任职的官员,都要明白、理解儒家的主张和学说,解决问题的时候都要体现出其利用了儒家思想中的哪些,换句话说就是儒家思想充斥了汉武帝统治时期的整个政治领域。同时,汉武帝也为此出台了新的政策:举荐贤才、广纳儒生。2.实行教化、兴太学。由此可以看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造成的影响有多么的深刻。
虽然董仲舒提出的思想并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但是其更加迎合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需要。其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可谓是划时代的历史事件,其文化思想为历代的统治者所采用,并对后世的思想发展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西汉初期“黄老之学”达到极盛的同时,儒家也在积极寻找着自我发展的途径.儒家一方面从维护皇权的角度千方百计的讨取皇帝的好感和赏识,另一方面采取兼收并蓄的开放态度重构儒家的思想体系.他们潜心钻研各家学说以构建起自己的博大精神的理论框架,并注重社会现实的冷静分析给予缜密合理的秩序建塑,以充分准备等待时代的召唤.
后元三年(公元前140年),汉景帝驾崩后,太子刘彻继承皇位,为汉武帝.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汉初70年积聚起来的雄厚物质实了基础上,再也不愿像文景二帝那样“恭俭无为”了.他要把大权独揽与自己手中,以树立做皇帝的最高权威形象,以建立大一统的汉帝国.因此,汉初以来长盛不衰的道家“无为”学说成了武帝“有为”的政治障碍,而汉初以来鼓吹君权至高无上的儒家则开始受到武帝的青睐.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窦太后命赴黄泉,武帝便以行政手段罢黜了“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开始大批启用儒家学者.这是儒家在黄泉支持下,以取代道家而获得了政治上的优势.但这是儒家还没构建起与道家相抗衡的以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核心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还没能够完成超越道家思想长处并给予神权神圣以强有力的形而上的论证.
这时“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而三年不观舍园”的董仲舒提出了精研已久的系统理论体系.他以滔滔不绝的口才和充足的理论准备,借助于可以自由阐发的“春秋公羊学”继承汉初儒学传统,汲取道家理论精华,融会阴阳五行观念,收纳法治的合理因素,终于建构起一个“天地”“阴阳”“有为”,诸家学说与儒家三纲五常的大一统理论.实力强大的“黄老之学”这是不仅丧失的政治优势,而且理论上明显也被征服.这样各家的精髓成了儒家的血肉,孔子当时“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宏愿,孟子当年“如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的狂想,终于在汉武帝时与董仲舒身上得以实现,就此形成了百家罢黜,儒术独尊的局面.董仲舒学术思想的提出正满足了汉武帝在先辈六七十年休养生息所奠定的雄厚经济基础上,变垂拱无为的寡欲政治为扩张皇权的多欲政治,变约法省禁为王霸双管齐下,变轻徭薄赋为“赋敛繁多,律外而取”的理论需求,正中武帝下怀,因此得到迅速推行.

汉武帝时为什么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呢?

因为汉武帝觉得儒家的思想更有利于大汉的统治,能够使民心归顺,百姓尊崇君王,能够加固他的江山,所以他才推崇儒术。
因为在当时百家争鸣汉武帝为了更好的统治,所以说实行了独尊儒术的政策。这时汉朝变得更好。
儒家对于帝王来说,确实是统治的最好选择,同时还为了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实行这个政策的帝王家,还是很多的
汉武帝为了实现自己大一统的目的,首先巩固国人的思想,才采用这样的政策。
因为汉武帝想要统一人民的思想,巩固统治,而儒术非常适合他的统治,所以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武帝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也是儒学在中国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标志。 那么汉武帝为什么要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早在汉代开国六十年实行的是“无为而治”黄老之学。为什么到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且推行非常成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当时背景迫使当时西汉政府不得不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汉初70年,一直实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这在汉初十分必要。西汉初年,经济调敝,人口锐减,史载“汉兴,接秦之蔽,诸侯四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面对战争带来的严重创伤,西汉统治者不得不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史记●曹相国世家》载:、“天下初定,悼惠王富于春秋,参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 闻胶西有盖公,著治黄老言,使入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舍盖公焉。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曹参后来代萧何为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出入三年,百姓歌之日: “萧何为法,颟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宁一”。
文、景时期,黄老思想更加盛行。文帝“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 躬身俭行,在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景帝遵先帝之业,“不受献,减太官,省瑶赋,欲天下务农蚕”。史载当时“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 长期的与民休息,使得西汉政权的国力得到了很大发展。西汉初年,“大侯不过万家上者五六百户”, 到文景之时,“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不但户口繁息,农业、商业也有较大发展,文帝初年,粟每石仅十余钱。但汉初政治也引起了一些问题。
首先是中央权力削弱。随着经济的发展,诸侯国力开始增长,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政权的矛盾缴化,最终酿成景帝时七国之乱。其次是思想文化的混乱。黄老思想以无为为基调,导致政府处理棘手问题时,不得不依赖法术。同时大量食客游走于诸王之间,诸子百家兴起,思想得不到统一。
再次在经济上,地主豪强“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于下”。 他们“众其奴婢,多其牛羊,广其田宅,博其产业,畜其积委”, 致使“富者奢侈羡溢,贫者穷急愁苦”。
最后匈奴越来越猖獗。“汉孝文皇帝十四年,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 萧关,杀北地都尉印,虏人民畜产甚多,遂至彭阳。”“军臣单于立四岁,匈奴复绝和亲,大入上郡、云中各三万骑,所杀略甚众而去。”《史记匈奴传》匈奴连年侵边对汉代统治构成严重的威胁。对于这些问题,汉初诸帝也先后采取了一-些措施,但由于没有一种全新的政治思想做指导,因此缺乏有效的对策,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日趋严重的内忧外患急需变无为而治为有为政治。因此,统治思想的改变迫在眉睫。
儒学的改变此时汉武帝推行的儒学并非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而是经过董仲舒改造的儒学。儒学在当时已经融汇了以往诸家文化思想学术成分。具有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合理的一部分。首先是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汉书●董仲舒传》。
其次是为加强君权,提出“天人感应”学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灭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董仲舒《举贤良对策》。再次是为建立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学说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君臣、父子、夫妇、朋友。董仲舒利用阴阳五行学说来体现天的意志,用阴阳的流转,与四时相配合,推论出东南西北中的方位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关系。而且突出土居中央,为五行之主的地位,认为五行是天道的表现,并进而把这种阳尊阴卑的理论用于社会,从此而推论出“三纲五常”的道德哲学。
这里所说的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成为我国古代维护历代封建皇朝统治的工具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三纲是社会伦理,五常是个人品德。纲常就用以泛指道德和道德规范。已经有了不同的内容与发展趋向,它结合或者吸收了百家之学,把儒学与刑名法术糅合在一起,尤其是阴阳家的思想,以至于到汉宣帝时,他就认为“汉家法度,霸王道杂之”,一言而道出了独尊儒术真谛。
汉武帝的个人偏好史称汉武帝乡儒:“ 及今上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乡之。” 汉武帝偏好儒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儒学符合汉武帝制定政策的需要。儒家学者在推动儒学成为统治思想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各家的思想以满足统治者治理国家的需要,尤其是以公羊学为代表的今文经学派的学者们,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一向善于迎合统治者的需要。汉武帝要实现封建中央一统,公羊学就在《春秋》中发现了大一统;武帝要确立皇权的绝对地位,抗击匈奴,公羊学就从《春秋》中发现了尊王攘夷,复九世之仇之义;武帝要改变汉初以来的政策,公羊学就讲更化,讲《春秋》有新王必改制的理论。
儒学满足了汉武帝的个人爱好。汉武帝对神仙之道的喜爱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史记●封禅书》载;“今天子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并崇信方士李少君、少翁、栾大等人。因此,儒学中某些与神仙家相通的东西,受到汉武帝的高度重视,如封禅。当时得到汉武帝青睐的公羊学,正是董仲舒把阴阳五行重视的也是带有神秘色彩的齐诗。
汉武帝在位五十年,他又是一位雄才 大略的专制君主,因此,他的好尚,对于儒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汉武帝在思想文化界首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使得专制“大一统”的思想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定型,而作为一种成熟的制度亦同样成为定型;是他完成了专制政治结构的基本工程,所谓“内圣外王”,刚柔相济,人治社会的政治理想第一次因为有了一套完备的仕进制度而得以确立;是他使得大家族的生活方式成为一个社会牢固、安定的势力,并进一步推而广之,最终使之成为整个宗法制国家的基础。

西汉初年哪些学派左右的诸侯王的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是什么?

西汉初期统治者以道家思想治国
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由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汉武帝颁布推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也是儒学在中国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标志。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思是废除其他思想,只尊重儒家的学说。这时的儒家思想,已非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新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现的背景原因:
①汉武帝时,王国问题继续威胁着中央政权。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彻底解决王国问题,需要一个符合实际的统治思想,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②过去的法家思想已经不完全适应巩固政权的需要,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也不适应恢复发展后的变化。
③当时儒学代表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等各派的主张,对儒学加以改造和发挥,提出了“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首倡“独尊儒术”,适应了当时政治的需要。
自春秋孔子创立儒学以来,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等人丰富和发展了儒家思想,与当时墨家思想形成“非儒即墨”的局面,俨然成为当时思想界的蔚然大宗。孔子倡 “仁”、重“礼”、讲“德”;孟子提倡“仁政”,并为封建制度辩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他们的思想主张,都适合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他们共同的缺陷是没有强调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秦朝建立以后,韩非子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主张适应了秦帝国维护统一的需要,所以秦始皇专用法家思想而焚书坑儒,结果导致儒学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马上打天下”的局面已经结束,当务之急是非常需要安定的环境来恢复封建经济和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因而汉初奉行黄老无为思想,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政治上的宽松使得儒家思想在西汉初期得以有机会逐渐复苏。因此,在汉武帝之前,儒家思想经历了:“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的四步历程。
随着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出现我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时期。但是,这一时期,仍然存在着许多矛盾。
①南北边境不宁:主要是北方匈奴的对西汉的威胁,河西走廊、河套地区被控制在匈奴手中,匈奴和西汉之间的战争时有发生;其次是南方少数民族尚未完全归顺,如夜郎国妄自尊大等。
②王国威胁中央:汉初刘邦在基本上消灭了异姓国以后,又分封了九个同姓国,虽然在汉景帝时期通过削藩和平叛收回了王国官吏的任免权,实力大大削弱。但是王国毕竟还是存在,诸侯王一般都大量招致宾客游士,扈从左右,甚至还有轻死重诺的“豪桀之士”,成为政治上的助手和死党。对中央构成一定的威胁。
③阶级矛盾激化。西汉前期,就已经不可避免地出现土地兼并的严重现象,早在汉景帝时期,御史大夫晁错就已经指出土地兼并造成有些地方民不聊生的现象,“被水旱之灾,急征暴虐,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国力的上升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条件。于是,采取积极进取的政策,加强专制中央集权成为历史的必然。
另外,汉武帝的个人喜好也是关键的。儒家学说能成为统治思想,重要的关键也在于统治者的需要和爱好。汉武帝本人好大喜功,认为自己是无上的,对确立自己权威的事情,他肯定是会接受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哪个朝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政治家董仲舒在汉武帝元光元年提出的思想主张,出自《举贤良对策》。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吸收各家思想,结合当时西汉的社会现实,创建了“大一统”学说,使儒学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思是:将儒学作为正统思想,同时设立五经博士,明经取士,凡入仕为官者都要学习儒家思想。
董仲舒的介绍
董仲舒是西汉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汉武帝元光元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
董仲舒的著作很多,有一百多篇文章、词赋传世,尚存的有《天人三策》、《士不遇赋》、《春秋繁露》及严可均《全汉文》辑录的文章两卷、董仲舒一生历经三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约7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