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月千里共婵娟的意思,明月千里共婵娟是什么意思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4-08 05:30:14 浏览1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明月千里共婵娟是什么意思

原句是“千里共婵娟”,意思是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亮。出自宋·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原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今夜是哪一年哪一日。我想乘御着清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我又恐怕来到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自己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楼,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该对人有什么怨恨,却为何偏偏要在亲人离别之时又圆又亮?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也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健康长寿,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亮。
赏析:
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

明月千里共婵娟是什么意思?

千里共婵娟是苏轼所写的《水调歌头》中的一句诗,字面意思就是“不管相隔千山万水,也能共享同一轮明月”,而结合上一句诗“但愿人长久”来看,那么“千里共婵娟”就是为了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
千里共婵娟造句:
中秋月儿圆,十五情思圆。佳节来团圆,千里共婵娟。月饼甜蜜香,情侣牵手伴。亲吻嬉笑玩,情人圆心愿。中秋十五节,祝你美心愿。甜蜜团团圆,快乐美无限!
圆月挂天边,情字心中牵,寂寞嫦娥舞,千里共婵娟。月饼放嘴边,色香味俱全,亲朋齐相聚,把酒言欢,快乐无限!中秋节到了,愿君月圆人圆事事圆满,福事乐事好事不断,中秋节快乐!

千里共婵娟的寓意

“千里共婵娟”的寓意:对亲朋好友的思念之情和美好祝愿。出自宋代大文豪苏轼的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千里共婵娟”的释义:就算分隔千里,也能望见同一轮明月;就算处于不同的环境,也能分享同样的情感和体验。苏轼在歌颂月亮之美的同时,也传递了一种“情感相通”的思想——无论是在何处,人们都可以通过共同的感受,感受到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共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被视为美好、神圣的象征,可以代表着人们内心的美好情感和向往。因此,“千里共婵娟”这个诗句不仅仅是对月亮的赞美,更是传递了一种美好愿望和深邃思考的寓意。
古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简要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人类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寄相思,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百度后没有找到出处,那么就个人谈谈理解吧。
每到中秋节(话说最近就快到了),赏月咏月是中国文人骚客近乎传统的习惯,而相对于当时落后的通讯交通条件以及大部分诗人相似的坎坷命运,很多人在中秋团圆之日无法与家人相见,此时,中秋的一轮圆月就成为了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寄托,甚至可以理解为月亮这种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限制的意象在诗人心中是具有崇高意义的。黯然销魂者,唯别离耳。在中秋佳节的别离更能勾起人的忧伤。因此,历代中秋咏月的诗词作品的基本基调都是接近悲伤的。
上句讲的就是这种传统。
但是在这种基调下,不得不提的就是被认为中秋词咏月词巅峰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东坡居士在这种悲伤的基调中,化哀叹为祝愿,虽然面对着人在天涯的相思苦境,然而依旧没有放弃对于将来能够得以团圆的希望,这种乐观旷达的胸襟也是苏词苏诗的魅力之一。
下半联则在胸襟上略输东坡,只是接着前句奠定的悲伤思念的基调,抒发了自己对故人的思念和对团圆的渴望。
你好哦 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
望采纳!
意思是:明月寄托了相思之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这句话常用于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
出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八月十五日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扩展资料:
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
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

千里共婵娟是什么意思?

01 “千里共婵娟”出自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该句的意思是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千里共婵娟”出自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
水调歌头·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白话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里比得上在人世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八月十五日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熙宁七年(1074)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熙宁九年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词。

千里共婵娟是什么意思?

“千里共婵娟”的白话翻译是: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这句话出自宋朝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虽远隔千里,却可以共赏同一轮皎洁的明月
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沐浴这美好的月光
一起看满月。。。
为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出自于苏轼的《水调歌头》

千里共婵娟是啥意思

“千里共婵娟”是宋朝诗人苏轼的一首很有名的词《水调歌头》,完整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是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健康长寿,虽远隔千里,却可以共赏同一轮皎洁的明月。这句词的意境优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关于婵娟到底是指什么,现在也是众说纷纭。

一种说法认为婵娟是指美好的事物,“娟”这个字本身就有美好的意思,而婵娟就是指所有美好的事物。张衡的“嚼清商而却转、增婵娟以此豸”中婵娟就是美好的意思。

另一种说法婵娟是指美人,因为“娟”字有美好,姿态柔美的意思,因此人们认为婵娟也可能是指美人。比如清代洪升的词“君王见错,把一个罪废残妆,认是金屋婵娟”中,婵娟就是指美人。婵娟中“婵”的意思是力气很大的女士,“婵”与“娟”的意思刚好相反,而婵娟合在一起就是指娇弱的美人。

还有一种说法是最为流行的说法,人们认为婵娟是指月亮。这首词中还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因此人们认为婵娟就是代指月亮的。古人对于月亮的理解有很多种,传说月亮上住着一位美丽的仙子,就是嫦娥,因此当人们看到月亮时,心里会浮现很多美好的感觉,因此就用婵娟代指月亮。比如唐代的刘长卿就有“婵娟湘江月,千载空峨眉”的诗句。

婵娟的含义从汉代到宋代在一直不断的发展着,随着历史的变迁,婵娟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含义。苏轼也并不是第一个使用婵娟的诗人,不管是代指什么,千里共婵娟都表达了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以及他豁达的胸襟。

千里共婵娟是什么意思 解读中秋节的传统文化?

总之,“千里共婵娟”是中秋节的一个重要传统文化,它不仅代表了人们对美好景象的追求,也代表了人们对亲情和家乡的思念。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赏月来感受这种美好的传统文化。
“千里共婵娟”是中秋节的一个传统文化,婵娟是月亮的古称,意为美丽的女神。在中国古代,人们就已经开始赏月了,而“千里共婵娟”则是形容人们在不同的地方都能看到同一轮明月的美好景象。
“千里共婵娟”是中秋节的一个传统文化,婵娟是月亮的古称,意为美丽的女神。在中国古代,人们就已经开始赏月了,而“千里共婵娟”则是形容人们在不同的地方都能看到同一轮明月的美好景象。
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唐代诗人张九龄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首诗中“明月夜,短松冈”就是指千里共婵娟的景象。
“千里共婵娟”是指在中秋节这一天,无论身在何处,人们都能够同时看到皎洁的月亮。
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月照沟渠,犹照九天上;影横街市,应横十万里。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其中“月照沟渠,犹照九天上;影横街市,应横十万里。”就是说无论在哪里,都能够看到同一轮明月,因此被称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全家团聚的时刻。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吃月饼、赏月、赏花灯、赏桂花等,同时也会展开一系列与中秋节有关的文化活动。这些文化活动中,最能代表中秋节传统文化的是赏月和吃月饼。
赏月是中秋节最重要的传统活动之一。人们会在这个晚上围坐在一起,欣赏明月的皎洁和美丽,表达思念亲人和追求美好的情感。同时,赏月也是人们感受自然、思考人生的时刻。
吃月饼是中秋节的另一个重要传统。月饼是中秋节的代表性食品,有着浓郁的文化内涵。月饼的形状象征着团圆,内陷的馅料则代表着丰收和美好的祝愿。同时,月饼的制作也有着严格的工艺和程序,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我看,“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 都可以互相参看。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宋·苏轼的《水调歌头》词作。用以表达对亲人朋友的 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
词目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读音
  dàn yuàn rén cháng jiǔ ,qiān lǐ gòng chán juān
释义
  但愿:希望。婵娟:明月、嫦娥。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健康长寿,虽远隔千里,却可以共赏同一轮皎洁的明月。用以表达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只愿互相思念的人能够天长地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通过月光来传递思念(或者共享这美丽的月光).
出处
  宋·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为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出自于苏轼的《水调歌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宋·苏轼的《水调歌头》词作。用以表达对亲人朋友的 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
词目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读音
  dàn yuàn rén cháng jiǔ ,qiān lǐ gòng chán juān
释义
  但愿:希望。婵娟:明月、嫦娥。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健康长寿,虽远隔千里,却可以共赏同一轮皎洁的明月。用以表达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只愿互相思念的人能够天长地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通过月光来传递思念(或者共享这美丽的月光).
出处
  宋·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意思是: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出自:《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
原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代: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
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
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中秋节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苏轼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苏轼被调到密州任职。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赏析:
词的上片开始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里苏轼化用了李白的《把酒问月》中的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一联。苏轼对李白的诗句稍加变化,就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月”这一意象所蕴含的意义也是具有多义性的。李达武老师在《中国古代诗歌精神》中个归纳出了月的象征的多义性,比如,“忧患的寄托,孤独的象征”。
“美人的风貌,明君的象征”、“爱情的见证,忠诚的象征”、“乡情的投射,无私的象征”、“理想的化身,事业的象征”、“性情人格的显现,社会时代的投影”等。
苏轼在词中,“月”就成了一个有生命的、懂得情感的意象,当然也就成为自己情感倾诉的对象,因而先对青天发问,“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
问话来得很是有力量,不但表现出了人间沧桑,而且把视角转入了天上的明月,从而暗示了人间的恨别与所带来的苦恼、惆怅。就诗句来说,“今夕是何年”。
是借用唐人小说《周秦行记》中的典故。《周秦行记》中有这样一首诗:“香风引导大罗天,月地云阶拜洞天。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这诗歌的意义表现了宇宙茫茫,无始无终,沧海桑田而引发了惆怅无限之感。苏轼化用“今夕是何年”,也就是借用诗歌所蕴含的无限惆怅之感。
诗人在无限的惆怅中想到了“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在这里,苏轼明确地表现了内心的矛盾。要“乘风归去”,离开人世间,摆脱世俗的烦恼。
却“又恐”、“高处不胜寒”。而“乘风归去”出自《列子·黄帝篇》中的“列子乘风而去”。从《列子·黄帝篇》来看,这句话的意义表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所以苏轼化用了这句来表达自己的内在心理——忘记一切,但“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就表现了苏轼的矛盾心理——出世和入世思想的矛盾。
因而,也只好“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起舞弄清影”是化用了李白《月下独酌》中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意。这与上面相接,词人也就在月光之下翩翩起舞,影子也随人舞动。
这就表明了苏轼对出世的否定,其实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幸福在人间,也只有人间才有这样美好的生活啊!  词的下片有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分离。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移动着,照在 “朱阁”上,有照在“绮户”上,明亮的月光使我难以入睡。“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月亮你不应该有什么怨恨。
你为什么都在人间有别离时你就圆了呢?今天晚上的月亮多么圆啊,可是人却不能团圆!是啊,因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嘛!
这里诗人借月“长向别时圆”表现了离愁别绪的情感,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却又理性地表达了“此事古难全”的思想。这不但是一种无可奈何自慰。
而且也是苏轼对人生的感悟。因此,在最后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结。这里化用了谢庄《月赋》中:“美人迈兮音尘阕,隔千里兮共明月。”
可以说,苏轼的化用,不但提高了词的境界,而且以理驭情,不但表达了对亲人的祝愿,也是自己得到了解脱。这里苏轼把离愁别恨又以一种旷达的方式加以处理,更表现出诗人豪放飘逸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