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格拉季昂行动,东喀尔巴阡战役的起因是什么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4-08 04:45:50 浏览2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苏联卫国战争巴格昂行动

是巴格拉季昂战役,是二战中苏联的十次打击中的第四次
和诺曼底登陆基本同步,又恰好发生在巴巴罗萨计划开始的2周年,被德国人称为斯大林的报复,只不过和巴巴罗萨行动相比,双方正好易位
巴格拉季昂行动(俄语:Oперация Багратион,取自于俄罗斯将军巴格拉季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于1944年对白俄罗斯发动大规模攻势的代号,于6月22日开始实行(与3年前德国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同一天),苏军自四个方向进攻、击溃德国中央集团军群与收复了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并到8月渡过维斯瓦河、一直推进到东普鲁士边界的里加暂做重整。苏军这次的攻势使得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及其属下3个集团军包括第4集团军、第3装甲集团军及第9集团军的崩溃,损失了28个陆军师,被认为可能是德国在二战中最大的单一败战。德军在这次行动中的损失无法弥补,军事历史学家赫尔曼·卡根霍姿(Hermann Gackenholz)说道:“自从1944年夏季中央集团的崩溃后,德国将要在东方进行一场极为痛苦的战争。”这场行动结束后,苏联收复了大部分西部领土,也在罗马尼亚与波兰边境取得立足地。

二战中最伟大的后勤壮举是哪一次,是谁完成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德战场爆发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交锋,苏联与纳粹德国的交锋。在这场战争当中,双方足足有800万以上的人员在这场战争当中成为了历史的尘埃,无数楼房和建筑被炮火和装接车碾为粉末。然而也就是在这场战争当中,有着许许多多能够载入人类史册的壮举,斯大林格勒、莫斯科、列宁格勒等等。不过今天小编要跟大家讲一讲二战中另外一个壮举,就是被认为最伟大的后勤壮举——巴格拉基昂行动。
在后勤保障系列军事行动中,涉及四个主要因素:时间,距离,数量和环境。这是个主要因素对于军队作战力量的生成与提高有着超乎寻常的战略意义,毕竟众所周知,在寒冷的苏德战场几万件厚厚的毛衣甚至能够决定几个战力强盛的集团军的命运。
1、时间上的对比
首先让我们谈谈时间,并将巴格拉季昂的后勤与其他战役进行比较。巴格拉季昂行动随着苏联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而展开,克里米亚在1944年5月12日解放,在短短的一个半月仓促准备之中,巴格拉季昂行动于1944年6月22日开始,正好是44天。与此相比,1941年6月22日的巴巴罗萨行动德国人花了整整六个月进行物资准备与保障准备,动员了大量的普通德国民众与仆从国民众参与到其中,即便如此,德军甚至也没能保证整体运作的完备。而美军著名的霸王行动(D-Day)最早于1943年12月开始计划,甚至由英军提前进行了足以支撑大规模军事行动的战略级后勤部署,花费了六到七个月的时间。也就是说:霸王行动和巴巴罗萨行动的时间或准备时间至少约为180天,是巴格拉季翁(Bagration)的至少四倍。
2、数量上的对比
就数量而言,巴格拉季昂行动有大约250万人参与其中,其中包括苏联红军、德国战俘、乌克兰平民、征召的青少年、来自后方手无寸铁的苏联妇女。他们将多少物资运送到了前线呢?答案是惊人的,其中包括6000辆坦克和45000门野战火炮。相比之下,同样震撼人心的巴巴罗萨行动运送了包括3800辆坦克和23500门火炮。霸王行动则是由200万人执行的,坦克和枪支的总数未知。毫无疑问,后两者皆无法与巴格拉季昂的数量规模进行比较,在巴格拉季昂行动中,苏联完成了最大规模的物资前运,而这也是他们能够取得最终胜利的一大主要原因。
3、距离上的对比
接下来让我们看一看距离,从苏联军队集结点开始,苏联人很快便意识到想要快速抵达前线并不是一件轻松的小事。从莫斯科到布雷斯特边境线大约900KM,而苏军如若想要抵达巴格拉季昂行动目的地,需要越过整整1500KM,这无疑是恐怖的。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这意味着苏联军民必须在短短的44日之内,携带着大量的军械弹药、粮食补给、医药工具每天飞速前进大约三十多公里。因为苏联军队根本没有大量的运输车辆作为支撑,大量物资仍然需要肩挑马扛。
4、环境上的对比
现在让我们看一看环境,巴巴罗萨行动德军在和平时期已经做好了提前准备。这是一个巨大的优势,,因此德国人基本上可以做他们想要的事情,甚至能够将大量熏肉和庆功用的红酒准备完毕。巴格拉季昂和霸王都是在战时完成的,苏军与美军必须面对一个完全准备好的敌人的同时筹措物资。鲜为人知但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苏联从前线将超过100万部队从乌克兰转移到了白俄罗斯,让德国人认为袭击将直接来自乌克兰,这样大规模的运输活动想要瞒过德军需要进行大量的电子、侦查协调工作,由此也能看见苏军过硬的军事实力。相比之下,美国盟军只是让德国人相信袭击可能距实际袭击地点不到100公里。
事实上,相较于机械化水平更高的美军并且拥有绵长海上运输线的美军,苏军只能通过铁路和公路来供应他们的部队。在前进的过程中,苏联军队实际上必须修建铁路,因为现有的铁路或多或少都被苏军和德军摧毁。苏联步兵师只有大约100辆卡车,可容纳10000多人,马力占70-90%。只有苏联的坦克部队是完全机动化的,而美国的所有军团都完全是机动化的。苏军的前进速度受到他们补给速度的限制,这使坦克部队每天可前进约30公里,步兵可前进约15公里,而德国步兵则以最快的每天12公里的速度前进。
简而言之,在巴格里昂战争期间,苏联人在巴格拉季昂行动中运输了比霸王行动更大的军队,在距他们的补给点明显更长的距离上,在明显更差的条件下,在准备时间明显减少的情况下,在后勤资源需求明显增多的情况下,苏联人完成了其他国家都无法完成的壮举:跨越1500KM的遥远距离,在顶着敌军轰炸与可能发生的大规模战斗的情况下将6000辆坦克与45000门野战炮跨越大半个苏德战场运送到战场前线,总计耗时44天。毫无疑问,巴格拉季昂行动堪称二战最为伟大的后勤壮举!

德军俘虏红场阅兵后西伯利亚怎么样了

几乎所有人都听说过诺曼底登陆,但除了历史学家和历史爱好者,很少有人知道历史上的“巴格拉季昂行动”。在盟军的诺曼底登陆不久,苏联发动了巴格拉季昂行动,这是一场针对纳粹侵略者在白俄罗斯、波兰和波罗的海共和国发动的大规模的进攻。(图为巴格拉季昂行动中的俘虏在莫斯科游街)。
苏联军队打了德国人一个措手不及,这次行动几乎完全摧毁了德国陆军集团中心,德军损失了35万人,16万名囚犯在前往集中营的途中死亡,5.7万名囚犯被安排在莫斯科进行了一场特殊的“阅兵”。
至所以安排这场“阅兵”,是因为盟军方面不相信苏军的战果,于是斯大林下令将德军俘虏压往莫斯科,于1944年7月17日进行游街,一是为了证明苏军的战果,二是为了羞辱德国人。
游街的战俘队伍共分成了90个方队,绵延达3公里以上,整个行程走了6个小时才结束。
共有19名的德军将军俘虏被安排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他们被要求穿着军服佩带勋章,成为整个队伍中最大的“亮点”。
与军官队伍相反的是士兵俘虏队伍,他们衣衫褴褛,脸上脏污,身上臭气熏天。7月的气温达到40度,数千名俘虏在烈日下虚脱,还有很多人因为食物不卫生而造成腹泻,长时间的游街导致一些人在行进的过程中就大小便在了马路上。
6个小时的游街结束后,俘虏队伍在克里姆林宫附近解散,然后被装上列车运往随后被送往西伯利亚,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没能活下来。
巴格拉季昂行动是希特勒在二战中最失败的一次军事行动,它摧毁了德国国防军的脊梁,并帮助推翻了希特勒的“帝国”。希特勒一直希望能让德国士兵在莫斯科进行阅兵,没想到这一梦想以这样的方式“实现”了。
战俘们游街过后,苏联人出动洒水车,用肥皂水把他们走过的道路清洗了一遍,清洗了大街,象征着德国人给苏联人留下的一切肮脏和屈辱,从此被洗刷干净。
在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联红军消灭了75万德军,俘虏了9.1万人。这些俘虏很快就被送到位于西伯利亚的战俘营——战争结束后,他们只有5000人走出战俘营,回到祖国。

关于巴格拉季昂行动评价如何


关于巴格拉季昂行动评价如何
堂堂的中央集团军群就这样轻易地在不到一个月内被苏军所打败,其军事上战败的原因实在是令人值得深思。
首先,1944年的那支中央集团军群已经不再是当年的那支具有一流战斗力的部队了,经过3年的苏德战争,原先所属的中央集团军群的那群优秀低级和中级指挥官很多都已被调往其它战线或阵亡或被俘,剩下的官兵大多战斗力只能说是二流(当然有的还算得上是一流的)。加上前线方面经常进行人事调动,指挥官们不能很好地了解自己部下的能力并发挥出战争初期的那种默契,因而,失利是在所难免的。
再说,中央集团军群在战役前的准备工作做得实在是不怎么样,他们虽然后很好地利用白俄罗斯的地理位置来配置纵深梯次防御。
但始终缺乏足够的预备队,甚至可以这么说,他们在战役打起前连一个用于预备的师也没有,这样的防线往往经不起苏联人的大纵深战略进攻,即使经得起苏军的首次进攻或连续的多次进攻,但始终呆在防线里头的前线德军仍无法进行有效的反击来缓冲苏军的攻势甚至是扭转这种一昧被挨打的不利局面。
当然预备队不只具有这种反击和缓冲敌方攻势的的作用,还能用于迅速填补一旦被撕开的防线的缺口,堵住敌军。而在战役的一开始,当德军的第一道防线被捅破了后,就是由于没有及时插进的预备队来堵住缺口,才任由苏军的坦克如入无人之境,慢慢在德军防线后方纵深穿插,而且苏军的突破口不是在一两个方向,而是几乎在整条德军防线上。
这样一来,即使德军在第一道防线后配置了预备队,但由于苏军的突破方向多而猛,始终数量有限的德军预备队还是无法顶住苏联人的攻势,最终导致整条防线的崩溃,可见苏联人的大纵深战略是多么地犀利!这不能不说是苏联人的高明之处。所以这么说,配备足够的预备队也不是真正解决中央集团军群覆没的有效途径,只能是延长苏联人的进攻时间。
并且在战役打起前,德军的维捷布斯克—奥尔沙—莫吉廖夫突出部实在太引人注意了,这些地方其实大多都是意义不大的据点,但希特勒一再下死令严守每一寸土地,导致据守在该突出部的德军为数不少,一旦被苏军突破后,围歼这些德军也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了,而后来明斯克以东的大包围圈就是这么来的,不少德军成了囊中之物,实在是让人痛心!
而在指挥官方面,原先的布施元帅并不是坦克兵出身,可以这样说,他在对坦克机动作战方面的认识还远远不足,也正因为这样,他所实施的原地坚守,不得后退的命令根本不适用于对拥有强大装甲力量的苏联人的防守。
况且他在战役的一开始就犯了一个致命的失误:在强大的苏军面前竟然还抱着寸土不让的那个希特勒的命令,没能真正做到收缩兵力,重点防御,只顾着捡芝麻而丢了西瓜。也可以这么说,过长的战线把兵力不足的中央集团军群给拖垮了。
另外,同时把两个集团军群的指挥权都赋予给莫德尔元帅,虽然莫帅有能力把这两个集团军群很好地处理起来,但毕竟还是令他分了心,一个人始终是很难同时把两件事做好的,这一点希特勒未免显得有点失策。
甚至,在战役发起前,德国统帅部没能认清苏军在1944年夏季的主攻方向,这对于中央集团军群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致命的隐患。由于苏军始终将各坦克集团军继续留在西南方向上,这样一来给德统帅部一个很大的迷惑,使他们坚信苏军不可能在中央战场上发起有力的进攻。
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苏军这样做一来是为了迷惑中央集团军群,二来是为了分别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两条战线上发动猛攻,可见当时苏联高层领导人的胃口不小啊!正也因为这样,中央集团军群的前线官兵始终没能意识到苏军最初的动向,致使在战役的一开始德军就一败涂地,前线溃不成军。
如同1941年“巴巴罗萨”时可怜的苏军的处境,只是程度上没那么严重而已。当然,中央集团军群的那仅有的少得可怜的三个装甲师根本就不能使这些装甲兵能很好地与防线运用在一起,分散起来使用如同没有装甲兵一样,集中起来也还是挡不住苏军的大规模坦克军,还有这些部队中有的坦克甚至还缺乏燃油,无论怎样德军都无法发挥装甲师应有的威力。即使德国统帅部及时认清了苏军的主攻方向,没有一定数量的装甲兵的中央集团军群也只能是无法逃脱失败的命运。相反,苏军却拥有数量众多的坦克,T-34型坦克齐装满员,并配有强大的地面火力和数量更为庞大的步兵支援,保证了战役进行时的绝对优势。
同时,在德军防线后方的苏联游击队同时也是德军的一块恶毒的肿瘤。这些游击队严重阻碍德军向前线运送人员和物资,甚至连交通线也遭到他们神出鬼没的破坏,经常使后方的德军无法为前线的部队提供必要的援助。
这些不在话下,更为糟糕的是,难缠的游击队还使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弄德整个中央集团军群都处于一种危险状态,你很难判断出他们什么时候出没或在哪里出现,可以这样说,中央集团军群所处的每一个地方(甚至是大后方)几乎都是前线。
所以说,德军在后勤运输方面的工作做得很差,那些在前线拼命抵抗的官兵把弹药都打尽了,而他们苦苦期望的只是口头上答应来支援的援军还迟迟未出现,那么被苏军的炮弹所震聋了耳的那些前线官兵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走出工事来举手投降。此外,苏军在战役中动用的所有兵力与中央集团军群相比,的确占有绝对优势(坦克数量优势为10:1,飞机数量优势为7:1)。苏军在每次突击时都能在正面方向上局部形成绝对占优的兵力数量和装备数量,如高密度地使用炮兵,炮兵的密度甚至还达到每公里平均150~200门火炮和迫击炮,这些对于德军来说,都是望尘莫及的。
就如白俄罗斯帕里奇地区,是德军防御的薄弱之处,只有据点式防御,无绵密的防线,也更谈不上有什么强大的守备力量在此,但这里大多都是森林和泥泞的沼泽,道路也几乎不太通顺,然而苏军却选择在此处为主要突击方向,那些为数不多的守军发梦也没想到苏军的到来,纷纷举手投降,这就为苏军达到一个攻其不备的目的,好为后面的快速向心突击而铺路,苏联的高层领导人真是用心良苦啊!而装甲机动方面,由于苏军快速机动部队的速度远远超过德军,因此苏军能很好地在大纵深战略的基础上细致化地运用分割包围乃至与围歼等战术来将前线只能徒步行走的德军瓦解,如维捷布斯克包围战和博布鲁伊斯克包围战等等。
并且苏联航空兵还总共出动飞机15.3万余架次来配合这次战役,这样一来苏军就彻底掌握了制空权。掌握了制空权,就能很好地把装甲部队的实力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这种陆空一体的大纵深战略进攻在德军看来,的确是很难阻挡。相反,对于德军而言,失去了制空权,就等于把胜利拱手让给了人家。这种思想德军高层早就意识到,但无奈国内长期遭受盟军轰炸的军工业始终比不上地大物博的苏联。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在白俄罗斯彻底崩溃后,通往波罗的海各国,东普鲁士和波兰的大门大开,致使东普鲁士所有能调动的边防部队和训练团甚至是元首自己的警卫营,都奉命赴东线战场以堵缺口。
而处在波兰方面的德军也仓促调来几个师的兵力来封闭这个缺口,但这一切都是于事无补,因为他们要面对的是拥有12个坦克军和机械化军的强大无比的苏联红军。
而这些苏军已经像发了疯似的从这个400公里宽的缺口发动全线攻势,更为糟糕的是更多的苏军预备队也向这个无法填补的大缺口里涌了进来,当时的北方集团军群也被这个缺口而中断了和中央集团军群的联系,导致日后该集团军群在库尔兰的悲剧,即使中央集团军群再调来100万人也还是无法修补这个缺口了。
所有的一切都注定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在这个夏天所遭受到的厄运。也可以这么说,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覆没也是意料中的事了。
总之,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在1944年夏季所遭受到的覆没在强大的苏军面前始终都是无可挽回的败局了。

东喀尔巴阡战役的起因是什么


东喀尔巴阡战役的起因是什么
1944年夏,除了苏军在前线中部发起的“巴格拉季昂”攻势外,其余方向的苏军也没有闲着。 6次袭击也同时从南方开始。 7月中旬,科涅夫率领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发动利沃夫-桑多梅日会战,将北乌集团军群彻底赶出乌克兰。一个月后,乌克兰第一方面军装甲军已经撤退到喀尔巴阡山脉北麓。海因里希此时上任。
虽然他以下的部队经过几个月的浴血奋战,状态并不好,但他的第1装甲集团军的名字早已误导,在卡梅涅茨-波多尔斯基袖珍战中,重装备全部丢失。
而匈牙利军队的战斗力也值得商榷,不过此时第1装甲集团军的处境并不坏,对海因里希来说也不是什么好事。
由于德军部署了山地防御,山区交通不便,不利于机械化部队的推进,苏军很难在战术上进行机动作战。
战略上,苏军想挺进中欧,南下罗马尼亚,然后沿着多瑙河谷进入多瑙河中游平原,是比较稳妥的方式,但也比较费时。所以,短期内,海因里希根本不用担心身后苏军的压力。
前文已经说过,苏军原本打算采取南下巴尔干,然后转向中欧的方案,这样可以推动法西斯轴心国体系的瓦解,切断德国赖以生存的罗马尼亚油田。二是可以迅速控制巴尔干国家,形成日后保卫苏维埃体系的“缓冲国”地区。三、可以绕过崎岖的喀尔巴阡山脉。 8月,苏军还发动了罗马尼亚战役。但是,8月中下旬斯洛伐克爆发的大规模起义,让苏军改变了原先不在喀尔巴阡山脉前线发起进攻的计划。
1944年9月2日,苏军副参谋长阿列克谢因诺肯季耶维奇安东诺夫将军签署进攻喀尔巴阡山脉的命令,命令苏军“夺取方面军与乌克兰第4方面军的联合部队”准备和实施战斗,从克罗斯诺和萨诺克地区向普雷绍夫的大方向发起进攻,然后前往斯洛伐克边境与斯洛伐克军队会合。
苏联军队计划在乌克兰投资。第1方面军第38集团军在奥帕钦卡和萨诺克之间约60公里的正面发起主攻,而第4方面军近卫第1集团军第107集团军则在第38集团军左翼向扎库日、科向满查方向进行了辅助突击。

1300节车厢装满炸弹,战役随时打响,关键时刻将领悠闲度假

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诞生出不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很多战役和军事行动都载入史册,成为每一个军校都需要认真分析和学习的案例,其中苏德战场上,就有很多这样的战役和军事行动。
苏德战争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模之大、战况之激烈、伤亡之惨重,在二战中都首屈一指,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联发动闪电战,如此猝不及防的攻击让苏联在战争初期应对不下,一路溃败,纳粹德国军队长驱直入,一路推进600公里,攻击到斯大林格勒城下。
然而苏联人民并不是好惹的,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苏联军民爆发出极为强悍的作战意志,成功取得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阻止德国军队继续侵占苏联领土,随着德国军队后勤补给出现问题,在得到美国等反法西斯同盟国的帮助后,逐渐在战争中战局优势,并在1943年8月的库尔斯克会战中取得胜利,开始反攻德国。
值得一提的是,在1944年6月22日,即德国撕毁条约入侵苏联3年后的同一天,苏联发动巴格拉季昂行动,对已成为德占区的白俄罗斯进行大规模进攻,苏联在德军眼皮子底下,出动大量火车,运送海量军需物资,准备将德国军队一网打尽。
根据统计,苏联要往白俄罗斯运送40万吨弹药,30万吨燃料,超过50万吨军粮,每天都需要动用超过100列火车,1300多节车厢装满炸弹,日夜不停的向白俄罗斯输送物资,而与此同时,在白俄罗斯驻守的百万德军没有发现如此大规模的行动不说,其指挥官,陆军元帅布施还在6月19日悠闲的去度假了。

除了动用大量火车运送补给之外,苏联工兵还在正式进攻前的两个晚上,倾巢出动,冒着被德军发现的风险将苏德双方交界处,将曾经部署的34000枚地雷全部清除,以防止这些地雷妨碍两天后苏联军队的大举进攻。
巴格拉季昂行动在6月22日正式打响,苏联军队从4个方向进攻,包括5200辆坦克、5300架飞机的强大军力,将毫无防备的德国军队打得七零八落,德国军队一口气损失了28个师,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失,再一度奠定了自己的失败。
苏联(36)德国(24)白俄罗斯(4)

巴格拉季昂在军事方面有哪些成就?

彼得?伊万诺维奇?巴格拉季昂,1765年出生于俄基兹利亚尔城的格鲁吉亚皇室家族,其父是巴格拉季昂尼亲王,军衔上校。1782年,巴格拉季昂17岁的时候以士官身份进入高加索燧发枪兵团服役,1788年的俄土战争中,年轻的巴格拉季昂引起苏沃洛夫的注意。1794年的波兰战争中巴格拉季昂证明自己是勇敢的骑兵指挥官,苏沃洛夫不管是对他的技术,胆识还是他的管理领导能力都十分赞赏,很快看出这个年轻人身上的军事才能。长期在苏沃洛夫的指挥下作战的经历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巴格拉季昂的指挥艺术。
1799年巴格拉季昂以少将身份参加了苏沃洛夫指挥的意大利战役,此战中他指挥俄军的前锋部队,一路扫荡并顺利占领Breshia和Lecco两个地方,完成了特雷比亚和诺维两次会战中最重要的任务。
在著名的瑞士战役中,巴格拉季昂再次指挥前锋,在俄军越过圣戈塔尔的时候都在最前面。然后在俄军撤退阶段,他又担当后卫,打退一次又一次人数占优的敌军的追击,可以说在瑞士战役中,巴格拉季昂是苏沃洛夫最得力的助手。
1805年的战事,完全是巴格拉季昂个人后卫战指挥能力展示的舞台。1805年11月4日,巴格拉季昂在申格拉本以6000掷弹兵对抗法军30000人,掩护俄军主力得以在法军20万人的追击之下安全撤退,任务完成后才率领部下重出包围圈赶去向主力汇合。库图佐夫因此在11月7日的报告中对巴格拉季昂大加赞扬,并授予他中将军衔和2级圣乔治勋章。库图佐夫老辣的策略和巴格拉季昂出色的殿后使拿破仑在奥斯特利茨之前一直没能将俄军一举击溃。奥斯特利兹战役中,巴格拉季昂指挥联军右翼对抗缪拉和拉纳,在联军兵败时尚能保持较好的秩序。
1808-1809年对瑞典的战争中,巴格拉季昂指挥一个步兵师,将瑞典军队赶出了芬兰南部。1809年3月他参加了跨越冰冻芬兰湾的行动,随后占领阿兰群岛。
1809年8月,已经是步兵上将的巴格拉季昂被任命为摩尔达维亚军的指挥官(直至1810年3月),指挥在多瑙河地区的军事行动,并赢得几场对土耳其人的胜利,一举歼灭土耳其精锐部队1万2千人,有力支援了巴尔干反对土耳其人的民族解放斗争。1811年起他指挥波多尔斯克军,这个军1812年改称为第2西部军。
1812年,巴格拉季昂就担任这个第2西部军的司令,其下48000人。虽然该军7月23日被法军击败,但仍顺利的撤退到斯莫棱斯克与巴尔克莱的第1西部军汇合,这样拿破仑试图将俄军各个消灭的打算随之落空。
1812年9月7日的博罗蒂诺战役中,巴格拉季昂指挥俄军左翼,他本人坐镇西蒙诺夫斯基的防御工事,俄军阵地的心脏地带。此战中拿破仑也没有侧翼包抄的打算,于是最惨烈的争夺就在这里开始。
最先投入战斗的是达武第一军的第5师,意在拔掉俄军防御工事的南端。他们沿更南边的树林边缘前进,以便减轻炮火的杀伤,轻步兵肃清俄国的散兵线,主力以纵队挺进。俄军调集24门火炮和步兵应对,师长受伤,达武的坐骑也被击中倒地,虽然第57步兵团突入目标西面一角,但战果既无法扩大又无法守住,随后被击退,第5师陷入了混乱。之后达武换上德赛的第4师,火炮增加到250门,俄军方面也增至200门作为应对,同时巴格拉季昂调上第3,第27两个师,以及第二线上拉耶夫斯基的全部兵力,以支援守卫工事的第2混合掷弹兵师。
上午9点,内伊的莱德第10师(11个营)从北面加入战斗。法军的两面进攻取得了成效,莱德鲁占领了3个棱堡中的两个。此时,巴格拉季昂决定发动反击,于是俄军第3,27师,第2掷弹兵师和拉耶夫斯基的半数兵力投入战场,另有第4骑兵军和第2胸甲骑兵师支援,法军再次被击退。
第3次进攻大约在10点左右,莱德鲁的步兵再次占领一个棱堡,随后遭俄军第3师和2个龙骑兵团、2个骠骑兵团反击,后退。缪拉率领符腾堡步兵营的冲锋也被打退。11点,费里昂的第2师赶到,冲击棱堡并突破,巴格拉季昂随即以第2掷弹兵师和第27步兵师加以反击,将他们赶了回去。费里昂撤下火线重整,然后再次进攻,法军的第6次进攻(有大约350门火炮的支援)终于取得胜利,棱堡终于被拔除。在这最后一次进攻中,巴格拉季昂不幸受致命伤:一块弹片击中他的左臀部。即使如此他还是在阵地上坚持指挥直到流血过多休克过去。俄军第3师后撤,此时距法军的进攻开始已经有4个小时,精锐的第2掷弹兵师只剩一个团的规模,而第2混合掷弹兵师和第27步兵师基本上已经不复存在。
1812年9月12日,巴格拉季昂因为伤势过重,在弗拉基米尔-古勃尼亚的西弥村死去。1839年6月5日,他的遗体被重新葬在博罗蒂诺战场上,离1812年战争英雄纪念碑不远。
二战中,巴格拉季昂的墓遭到破坏,当地博物馆只抢救回了部分遗骸和衣服的残片,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在今天的博罗蒂诺战场上,仍然散落着二战时候修筑的战壕等防御工事的遗迹。这在拿破仑几个最著名的战场里面,也算是不一般的经历。1944年6月23日,苏联4个方面军对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攻势即以“巴格拉季昂”命名,此战中德军一泻千里,在白俄罗斯的防御完全被掏空,标志德国离彻底战败已经不远。1941年开始的卫国战争,无论从那个角度看,都与1812年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两支神话般的军队都在此走到尽头,这也许也是巴格拉季昂这个名字能流传至今的原因。

史上规模最大的10场战役!


史上规模最大的
10场战役!
NO.1巴巴罗萨行动
时间:1941年6月22日—1942年1月
交战双方:苏联、德国及其附庸国
总参战人数:940万
二战期间,轴心国之一的德国,在欧洲战场,以闪电战术疯狂席卷以后,让周围邻国吃尽了苦头,尤其法国,只抵抗10个月,便宣布投降了。其领导人希特勒又将目光瞄向了更大的猎物,那就是在德国东部的苏联。
巴巴罗萨行动,是二战中德国拉开苏德战争序幕的一场侵苏行动,德国军队一直进攻到苏联首都莫斯科,就在希特勒觉得离胜利只差临门一脚的时候,德军却失败了,在后面节节败退,元气大伤,最终被苏联一路追打,打到了柏林国会大厦,以彻底失败告终。
巴巴罗萨行动轴心国参战550万人,德军约130万人伤亡。苏联参战430万人,约300万人伤亡,是至今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役,也是史上最血腥的战争之一。
可以说巴巴罗萨行动的失败,最终为德国法西斯的覆灭奠定了基础。
NO.2诺曼底登陆战
时间:1944年6月
交战双方:盟军美国、英国、加拿大、自由法国、波兰、荷兰、挪威,纳粹德国
总参战人数:443万
诺曼底登陆战是二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也是世界上至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
诺曼底登陆战,盟军参战3056000人,德军参战138万人。其中美国29000人阵亡,101600人受伤或失踪;英国11000人阵亡,54000人受伤或失踪;加拿大5000人阵亡,13000人受伤或失踪;法国12000人阵亡或受伤。德国20000人阵亡,67060人受伤,198616人失踪或被俘。
盟国大军仅用了2个多月时间就取得了胜利,成功开辟了欧洲第二大战场。诺曼底登陆战胜利后盟军转守为攻,德国军队遭到了反噬。可以这么说,诺曼底登陆战的胜利扭转了欧洲战场的局势,这场战役过后德国军队被拉开战线,疲于多线作战的德国军队最终溃不成军。
NO.3第聂伯河会战
时间:1943年8月
交战双方:苏联、德国
总参战人数:387万
第聂伯河会战战线长达1400千米,是二战苏德战争中规模宏大的一场战役,此次战役德军参战人数124万余人,苏联参战263万余人,双方总伤亡180万~270万人,苏联参战的5个方面军,伤亡高达177万人左右,也是苏联在二战中伤亡最惨重的一场战役。
历经4个月的军事行动,苏联成功从德军手中解放了第聂伯河东岸,包括数次渡河攻击在西岸建立数个桥头堡,随后,基辅在独立攻势中也被解放。
此战役苏军虽然损失惨重,但是成功打破了德军依托,第聂伯河设立防御的企图,并为解放乌克兰全境打下了基础。
NO.4斯大林格勒战役
时间:1942年7月17日~1943年2月2日
交战双方:苏联、纳粹德国及其仆从国
总参战人数:354万
斯大林格勒战役双方伤约200万人,是近代历史上最激烈最血腥的战役,也是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直接终结了德国南方集群自1941年以来保持的攻势局面。
此次战役双方都投入了坦克、榴弹炮等重装集团军,可谓地面部队精锐齐出,空中战机掩护。苏海军运输船队对战争的胜利也作出了巨大关系,冒着德国空军的狂轰滥炸,源源不断地将苏军通过伏尔加河运抵斯大林格勒,保证城内始终有足够的兵力,与德军展开血肉横飞的残酷巷战,将德军死死地钉在城内,无法有效突破市政府、医院、银行、电报大楼等标志性建筑。
在战争期间,苏联向斯大林格勒地域运送了三十万车皮的军事装备,共消耗弹药九千五百六十八车皮,消耗炮弹八千三百五十三车皮,超过攻克柏林战役消耗炮弹量的百分之十三。斯大林格勒的各个工厂企业都成立了歼敌营,并有八万多人补充到红军部队中去。
仅在1942年7月8日,就供给前线坦克、大炮和迫击炮四千八百多件。苏联仅在这一场战役中就消耗了8万吨弹药。
这场战争几乎是一场用鲜血堆积出来的胜利。就像一名德军军官所说:斯大林格勒不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个杀人炉灶……这里的街道不再是用米来计算,而是用尸体来计算。
不过,此次战役苏军的胜利带给了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巨大的精神鼓励。
NO.5柏林会战
时间:1945年4月16日—5月8日
交战双方:苏联、德国
总参战人数:350万
柏林会战是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苏联对德军实施的最后一次战略性进攻战,苏军强攻进入柏林中心区,隔天又攻下国会大厦,第二天希特勒自杀于总理府地下室。
此次战役德军参战人数约80万,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总计48个步兵师、9个摩托化师、6个装甲师、10400门火炮和迫击炮、15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3300架作战飞机,伤亡和投降人数40万。
苏军参战人数约262万,共集中了白俄罗斯和乌克兰270个师和骑兵师、20个坦克军和机械化军、14个空军集团军、2450架飞机、14200门火炮、15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阵亡8万人,受伤27万。
柏林战役结束了,苏军取得了大胜。一时之间,他们成为了国际社会的英雄,苏联一跃成为世界霸主。在世界军事史上,柏林战役是经典话题,在交战之中,双方将领都拼尽了全力。他们的战术打法,措施应对,都达到了军事巅峰。
NO.6巴格拉季昂战役
时间:1944年6月22日—1944年8月31日
交战双方:苏联、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波罗的海国家
总参战人数:343万
巴格拉季昂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对白俄罗斯发动的大规模攻势行动,苏军从4个方向进攻,击溃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同时还收复了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
德国参战人数1032000人,阵亡后被俘200000人;苏联参战人数240万人,阵亡和失踪18。
与以往的军事行动不同,苏军此次的巴格拉季昂行动,被誉为苏军战争史上的巅峰之作。
首先,巴格拉季昂行动计划的真正内容只有几个人知道,即斯大林、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和他的副手安东诺夫,即使是到了战役的发起之时,也只有参战的各集团军指挥员知道。因此,巴格拉季昂行动堪称是苏军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军事行动,不但是德军毫无察觉,就连自己人都不知道此次行动的真正目的。
历经一年零两个月的无情战火,苏联取得了这次行动的胜利,收复了西部的大部分领土,使得德军损失惨重,在东方进行一场极为痛苦的战争。
NO.7索姆河会战
时间:1916年6月24日到11月18日
交战双方:英、法两国联军对战德军
总参战人数:320万
索姆河会战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因为在这场战役里,人类第一次将坦克投入到了实战中。
仅仅是在进攻的第1天,英法联军就损失了6万人!其中包括1.9万多名士兵阵亡,这使这一天成为英国军事史上最灾难性的一天。
英法联军总共84个师,其中英国32个师,德军67个师参战,这场战役持续5个月之久。英军伤亡42万人,法军伤亡204000人,德军伤亡63万人,136000人失踪,300000人逃跑,伤亡总计120多万人,伤亡率达到了40%左右,又被称作“索姆河地狱”。
索姆河战役,是一战中最惨烈的阵地战,在这场战役中,交战双方的伤亡人数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并且这场战役也为二战的德军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堪称现代战争的先驱者。
NO.8莫斯科保卫战
时间:1941年9月30日-1942年1月7日
交战双方:苏联、纳粹德国
总参战人数:305万
莫斯科保卫战,是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进行的一系列防御战,从欧洲战场转至世界战场的节点。在苏德开战前,希特勒曾仅用两个月的时间扫平欧洲六国,并且从未遇到对手,由此,德军天下无敌的名声响彻欧洲,希特勒放出狂言,六周内拿下苏联,让这个国家从地球上永远消失。
1941年6月22日,德国开始实施准备已久的巴巴罗萨计划,德国集中了190个师,钢铁洪流分三路入侵苏联,苏德战争正式拉开帷幕。
在这场战役中,德军约180万人参战,伤亡约50万人,战前苏联约125万人参战,随着战争的持续后增至260万人。
经过3个月的浴血奋战,宣告了希特勒“闪电战战无不胜”的神话的破灭,极大地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人民抗击侵略的决心。
NO.9库尔斯克会战
时间:1943年7月5日–1943年8月27日
交战双方:苏联、纳粹德国及其仆从国
总参战人数:269万
库尔斯克会战,是二战较一战更为残酷惨烈,除了主要作战方式由一战的战壕战变成二战的攻击战,飞机坦克也成了二战的主力武器。德军投入了虎式、豹式坦克和费迪南反坦克歼击车,这些先进武器威力巨大,具有划时代意义。而苏军则在1934年生产了1.34万辆T34坦克,数量上达到了人类坦克历史的巅峰,弥补了质量上的不足。
此次会战德军参战人数91万人,苏联参战人数191万,双方共出动近8000辆坦克,德军伤亡50万人,1500辆坦克、5200门火炮、1000架战机毁于战火。
美国历史课本上称,二战转折点是美军参战;英国课本上称,二战转折点是不列颠空战;但是在苏联以及我国等更多国家的历史课本上称,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可历史课本上没有提到的是,这场战役后虽然苏军进入了反击状态,但不久后在哈尔科夫遭到了德军曼施坦因南方集团军的当头一击,反法西斯战争再次转入战略防御,德军获得主动权。
其实苏德战场上,只最具决定性的战役,无疑是库尔斯克会战。此战过后,德军几乎损失了他们大多数的坦克和飞机,德国的盟国意大利、罗马尼亚开始动摇,不久后当地的德军也开始逐步投降。朱可夫在战后评价“德军再也没有能力组织大规模会战了”、“从此我们不靠美英的力量也能取胜了”。
NO.10凡尔登战役
时间:1916年2月21日到12月19日
交战双方:德、法两国
总参战人数:239万
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一年半时,德国统帅部决定把战略重点西移,将打击目标锁定摘了法国境内的凡尔登要塞。
此次战役德军投入了50个师,约125万人,1000门大炮,法军投入了75个师,月114万人,270门大炮。
经过10个月的惨烈激战,德军伤亡35500~434000人,其中143000人阵亡,法军伤亡400000~540000人,其中156000人阵亡。熟悉法国军队的朋友都知道,法国军队投降是传统,所以这场旷日持久的战役,对于法国人来说,堪称是奇迹!
整个凡尔登战役,在10个月交战中,双方共发射了4000万发炮弹,伤亡人数近百万,创造了战争史记录,使凡尔登成了骇人听闻的“绞肉机”和“人间地狱”。
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最终法军以伤亡几十万精锐部队的代价守住了凡尔登而告终。

如果1943年库尔斯克战役后美国对苏德都采取既不提供物资也不进行轰炸的政策 苏德战争将怎样发展

如果那样,两国真的可能和谈
请看一下历史,43年的库尔斯克战役后,苏联人在中线解放了奥廖沙,消除了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对莫斯科的威胁,但大家的战线基本僵持
随后,发动了乌克兰右岸战役,由于有充足的美国物资,毛子得以连续进攻,要是没有美国物资和卡车,没那么容易
在夺取基辅之后,在44年6月发动巴格拉季昂战役,消灭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将战线推到波兰
但请参考苏联当时的兵员动员情况,很有意思,44年1-6月,持续下降,说明苏联当时动员能力也差不多了,如果巴格拉季昂行动失败,真的可能和德国和谈,维持巴巴罗萨之前的接触态势
请注意,要是没有盟军在诺曼底的登陆,小胡子把开往诺曼底的13个装甲师和装甲掷弹兵师投入东线的巴格拉季昂战场
苏联的进攻就会受阻,无法收付国土,获得人力资源
真的可能和德国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