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普勒三大定律是什么,开普勒三定律是什么?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4-08 04:30:44 浏览2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开普勒三定律是那三个?

开普勒定律:
第一定律(又叫椭圆定律):所有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
的一个焦点上
第二定律(又叫面积定律):对每一个行星而言,太阳和行星的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扫
过相同的面积。
第三定律(又叫周期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R的三次方跟公
转周期T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表达式为:?K(K?GM) k 只与中心天体质量有关的
22
3
T4?
定值与行星无关

开普勒的三大定律是什么?

开普勒三大定律内容及公式如下:
开普勒第一定律(轨道定律):每一行星沿一个椭圆轨道环绕太阳,而太阳则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中。
开普勒第二定律(面积定律):从太阳到行星所联接的直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同等的面积。用公式表示为:SAB=SCD=SEK。
开普勒第三定律(周期定律):各个行星绕太阳公转周期的平方和它们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公式:(R^3)/(T^2)=k(其中k=GM/(4π^2))。
详细内容介绍:
开普勒在1609年发表了关于行星运动的两条定律,一条是开普勒第一定律,也叫轨道定律,内容是所有的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的,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开普勒第二定律,也叫面积定律,对于任何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扫过相等的面积。
用公式表示为:SAB=SCD=SEK。
到了1619年时,开普勒又发现了第三条定律,也就是开普勒第三定律,也称为周期定律,内容为所有的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开普勒定律

开普勒三定律是什么?

开普勒三定律是:
1、椭圆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面积定律:行星和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3、调和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一周的恒星时间的平方与它们轨道半长轴(ai)的立方成比例。
适用范围:
开普勒定律是一个普适定律,适用于一切二体问题。开普勒定律不仅适用于太阳系,他对具有中心天体的引力系统和双星系统都成立。
围绕同一个中心天体运动的几个天体,它们轨道半径三次方与周期的平方的比值都相等,为,为中心天体质量。这个比值是一个与行星无关的常量,只与中心体质量有关,那么M相同是这个比值相同。

开普勒发现并解释了哪三大定律?

开普勒三大定律
开普勒不仅理解哥白尼的理论,而且又把它向前推进了一步,他发现并解释了三大定律。
第一定律,所有行星分别在大小不同的椭圆轨道上运动。太阳的位置不在轨道中心,而在轨道的两个焦点之一。
第二定律,行星的向径,即太阳中心到行星中心的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所扫过的面积相等。
第三定律,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公转周期的平方与行星轨道半径的立方成正比例。
以上三个定律被称为开普勒定律。

开普勒三定律是什么?

开普勒三大定律又分别称为椭圆定律、面积定律和调和定律。
开普勒第一定律,也称椭圆定律、轨道定律、行星定律。每一行星沿各自的椭圆轨道环绕太阳,而太阳则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这一定律实际揭示了行星绕太阳公转的角动量守恒。由德国天文学家约翰尼斯·开普勒提出的,在此定律以前,人们认为天体的运行轨道是完美的圆形。
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也称等面积定律,指的是太阳系中太阳和运动中的行星的连线(矢径)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开普勒第二定律是对行星运动轨道更准确的描述,为哥白尼的日心说提供了有力证据,并为牛顿后来的万有引力证明提供了论据。
开普勒第三定律:也叫行星运动定律,是指绕以太阳为焦点的椭圆轨道运行的所有行星,其椭圆轨道半长轴的立方与周期的平方之比是一个常量。这里,a是行星公转轨道半长轴,T是行星公转周期,K是常数,其大小只与中心天体的质量有关。
扩展资料
一、开普勒定律发现背景
1600年,开普勒来到捷克西部山城布拉格,成为第谷·布拉赫的助手。 第谷将毕生观测数据交予开普勒,希望他继续编制世界上最精确的行星运行表。第二年第谷与世长辞。开普勒于1609年在他出版的《新天文学》上发表了关于行星运动的两条定律,又于1618年,发现了第三条定律。
1605年,根据布拉赫的行星位置资料,沿用哥白尼的匀速圆周运动理论,通过4年的计算发现第谷观测到的数据与计算有8’的误差,开普勒坚信第谷的数据是正确的,从而他对“完美”的神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发起质疑,经过近6年的大量计算,开普勒得出了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又经过10年的大量计算,得出了第三定律。第一和第二定律发表于1609年,是开普勒从天文学家第谷观测火星位置所得资料中总结出来的;第三定律发表于1619年。开普勒三定律,使得哥白尼的日心说不再是“数学天文学”意义上假设,真正确立日心说。
二、开普勒定律适用范围
三条定律适用于宇宙中一切绕心的天体运动,在宏观低速天体运动领域具有普遍意义。对于高速的天体运动,开普勒定律提供了其回归低速状态的方程。根据这三条定律,通过数学计算,预报行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且预报与观测结果十分相符。
开普勒第二定律及其引出的推论,不仅适用绕太阳运转的所有行星,也适用于以行星为中心的卫星,还适用于单颗行星或卫星沿椭圆轨道运行的情况。
开普勒定律不仅适用于太阳系,他对具有中心天体的引力系统(如行星-卫星系统)和双星系统都成立。围绕同一个中心天体运动的几个天体,它们轨道半径三次方与周期的平方的比值都相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开普勒第一定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开普勒第二定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开普勒第三定律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开普勒定律:近代天文学基石
1.开普勒定律:
第一定律(又叫椭圆定律):所有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
的一个焦点上
第二定律(又叫面积定律):对每一个行星而言,太阳和行星的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扫
过相同的面积。
第三定律(又叫周期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R的三次方跟公
转周期T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表达式为:?K(K?GM) k 只与中心天体质量有关的
22
3
T4?
定值与行星无关
高中生吗?如果是的话,看书本解释就够了。
爱好?那也差不多看高中课本就差不多了。
大学而且是物理专业?那直接放弃开普勒定律吧,用牛顿定律在极坐标下自己推导广元二体运动,因为你会发现——开普勒定律表述有误,毕竟开普勒当年没有牛顿定律和微积分,有点错误我们也能理解。
在心里缅怀就行,大学之后就别用开普勒原始解释了,你可以完善下
1、开普勒第一定律(轨道定律):每一行星沿一个椭圆轨道环绕太阳,而太阳则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中。
2、开普勒第二定律(面积定律):从太阳到行星所联接的直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同等的面积。
用公式表示为:SAB=SCD=SEK
3、开普勒第三定律(周期定律):所有的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用公式表示为:a^3/T^2=K
a=行星公转轨道半长轴
T=行星公转周期
K=常数 =GM/4π^2
扩展资料:开普勒第二定律适用范围:
开普勒定律适用于宇宙中一切绕心的天体运动。在宏观低速天体运动领域具有普遍意义。对于高速的天体运动,开普勒定律提供了其回归低速状态的方程。
也就是说,开普勒第二定律及其引出的推论,不仅适用绕太阳运转的所有行星,也适用于以行星为中心的卫星,还适用于单颗行星或卫星沿椭圆轨道运行的情况。
仅适用于宏观低速运动的天体。提出的时候并没有给出严格的证明,但是为后来许多定律的证明奠定了基础。
开普勒第三定律的适用范围:
开普勒定律是一个普适定律,适用于一切二体问题。开普勒定律不仅适用于太阳系,他对具有中心天体的引力系统(如行星-卫星系统)和双星系统都成立。
围绕同一个中心天体运动的几个天体,它们轨道半径三次方与周期的平方的比值(R^3/T^2)都相等,为(GM/4π^2),为中心天体质量。这个比值是一个与行星无关的常量,只与中心体质量有关,那么M相同是这个比值相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开普勒定律

开普勒三定律是什么?

开普勒三大定律
1.开普勒定律:
第一定律(又叫椭圆定律):所有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
的一个焦点上
第二定律(又叫面积定律):对每一个行星而言,太阳和行星的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扫
过相同的面积。
第三定律(又叫周期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R的三次方跟公
转周期T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表达式为:?K(K?GM)
k
只与中心天体质量有关的
22
3
T4?
定值与行星无关

开普勒三大定律是什么?

开普勒三大定律
开普勒三大定律:
1、椭圆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面积定律:行星和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3、调和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一周的恒星时间(Ti)的平方与它们轨道半长轴(ai)的立方成比例,即:(T1)^2/(T2)^2=(a1)^2/(a2)^2。
扩展资料:
开普勒定律为开普勒发现的关于行星运动的定律。他于1609年在他出版的《新天文学》上发表了关于行星运动的两条定律,又于1618年,发现了第三条定律。
开普勒定律在科学思想上表现出无比勇敢的创造精神。远在哥白尼创立日心宇宙体系之前,许多学者对于天动地静的观念就提出过不同见解。但对天体遵循完美的均匀圆周运动这一观念,从未有人敢怀疑。开普勒却毅然否定了它。这是个非常大胆的创见。
开普勒定律描述的是行星围绕太阳的运动,牛顿定律可以更广义地描述几个粒子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而形成的运动。
在建立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概念与数学架构上,开普勒第三定律是牛顿依据的重要线索之一。
开普勒定律使用几何语言将行星的坐标及时间跟轨道参数相连结。牛顿第二定律是一个微分方程。开普勒定律的推导涉及一些解析微分方程的技巧。在推导开普勒第一定律之前,必须先推导出开普勒第二定律,因为开普勒第一定律需要用到开普勒第二定律里的一些计算结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开普勒定律

开普勒三定律

第一定律(轨道定律):所有行星都沿各自的椭圆轨道运动,太阳在该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第二定律(面积定律):太阳和运动着的行星之间的联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总相等。
第三定律(周期定律):各个行星绕太阳公转周期的平方和它们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
开普勒总结了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对天体精确观测的记录,经过辛勤的整理和计算,归纳出行星绕太阳运行的三条基本规律。开普勒定律只涉及运动学、几何学方面的内容。开普勒定律为万有引力定律的提出奠定了基础,此三定律也是星球之间万有引力作用的必然结果。
开普勒定律是开普勒发现的关于行星运动的定律。
开普勒在1609年发表了关于行星运动的两条定律:
开普勒第一定律(椭圆定律):每一行星沿一个椭圆轨道环绕太阳,而太阳则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中。
开普勒第二定律(面积定律):从太阳到行星所联接的直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同等的面积。
用公式表示为:SAB=SCD=SEK
1609年,这两条定律发表在他出版的《新天文学》上。
1618年,开普勒又发现了第三条定律:
开普勒第三定律(调和定律):行星绕日一圈时间的平方和行星各自离日的平均距离的立方成正比。
用公式表示为:a3/T2=K
a=行星公转轨道半长轴
T=行星公转周期
K=常数
1619年,他出版了《宇宙的和谐》一书,介绍了第三定律,他写道:
认识到这一真理,这是超出我的最美好的期望的。大局已定,这本书是写出来了,可能当代有人阅读,也可能是供后人阅读的。它很可能要等一个世纪才有信奉者一样,这一点我不管了。
开普勒发现的行星运动定律改变了整个天文学,彻底摧毁了托勒密复杂的宇宙体系,完善并简化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开普勒定律为伊萨克·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基础。
开普勒(Johannes Kepler,1571~1630)德国天文学家、光学家。1571年12月27日生于德国魏尔,父亲早年弃家出走,母亲脾气极坏。他是七个月的早产儿,从小体弱多病,四岁时的天花在脸上留下疤痕,猩红热使眼睛睛受损,高度近视,一只手半残,又瘦又矮。但他勤奋努力,智力过人,一直靠奖学金求学。1587年进人蒂宾根大学学习神学与数学。他是热心宣传哥白尼学说的天文学教授M。麦斯特林的得意门生,1591年取得硕士学位。1594年,应奥地利南部格拉兹的路德派高校之聘讲授数学。1600年被聘请到布拉格近郊的邦拉基堡天文台,任第谷的助手。1601年第谷去世后,开普勒继承了宫廷数学家的职位和第谷未完成的工作。1612年移居到奥地利的林茨,继续研究天文学。晚年生活极度贫困,1630年11月15日,年近花甲的他在索薪途中病逝于雷根斯堡。
开普勒在大学学习时就对托勒密和哥白尼体系进行了深人的对比研究,并力求进一步找出宇宙中当时已知的六大行星与太阳之间可以体现“数的和谐”的规律。1596年他的处女作《宇宙的神秘》出版,书中他利用正四面体、正方体、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12个五边形)、正二十面体(20个三角形)及六个球体嵌套起来,解释各行星的哥白尼轨道,其误差不超过5%。这一纯粹几何型的宇宙构想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他的数学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引起了第谷和伽利略的赞许。
开普勒对第谷交办的编制鲁道夫星表的任务,并不是机械地完成它,他自己在视力不强的条件下又做了不少观测工作,如1604年9月30日发现超新星爆发,并做了长达17个月的观测,他把这次观测结果写人了1606年发表的《蛇夫足下的新星》一文中.1607年观测到彗星即后来的哈雷彗星等,他将伽利略望远镜中的凹透镜目镜改为小凸透镜,后人称它为开普勒望远镜。1611年出版《屈光学》一书阐述望远镜理论,还清晰地引人了光线概念,研究了大气折射,提出了在小角度情况下折射角与入射角成正比,提出了光的照度定律、视觉理论等等,这些不仅有利于积累与核实观测资料,也是光学发展的重要收获,笛卡儿曾说:“开普勒是我主要的光学老师,胜过所有他人”。
他在天文学研究中面对着如何从大量观测资料中确定行星的准确几何轨道并找出用数学描述行星运动规律的问题。为此,首先要确定地球的真实运动轨道。他从太阳、地球、火星在一条直线上的时刻开始,经过687天火星绕日运行一周回到原处时,根据从地球上看到的太阳和火星的方向(相对于恒星这是可以知道的),就可以确定地球轨道上的一点。处理几组每隔687天测得的数据,就可以准确地确定地球轨道的形状。
在继续找寻火星的轨道时,他在一年半时间里经过70多次艰巨的思索、计算,按照“匀速圆周运动”的传统思路反复比较了托勒密、哥白尼、第谷的理论路径与第谷的实测数据,提出各种偏心圆形轨道的设想方案,但是最好的结果误差仍达8角分之多。而第谷的最大观测误差只有2角分。他把这次艰苦的计算愉快地比喻为“征服与战胜火星的战斗”,他说“这个诡计多端的敌人出乎意料地扯断了我用方程式制成的锁链”,使“我那些物理因素编成的部队倍受创伤”,它却“逃之夭夭。”这8角分之差便导致了天文学的革新。开普勒忠于实测数据,一丝不苟,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去找寻新的道路:只有放弃“圆形”“匀速”的传统观念,才能符合行星近日时快、远日时慢的观测事实。醒悟到这一点对开普勒是很不容易的,他用下面的话表达了他把数学定律引入物理学、天文学的艰辛过程:
“考虑和计算这件事差不多弄得我发疯。我实在不能明白为什么竟是椭圆?真是荒谬绝伦!难道解决直径的矛盾问题非得通过椭圆这条路不可吗?……通过推理得出的物理原则必须和经验相吻合,除了承认行星的轨道是完全椭圆之外别无它途。”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开普勒于1609年在《新天文学>一书中发表了他的第一、第二行星定律(椭圆轨道定律与等面积定律)。但他仍不满足于此而继续寻求各行星之间轨道参数的规律性,经过无数的试验——失败——再试验,在1619年出版的《宇宙的和谐》中他终于发现了第三定律(周期定律)。这样,简明的数学结论终于代替了过去的复杂体系模型,使哥白尼日心说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开普勒通过数学规律和“鲁道夫星表”使宇宙体系获得了一个有序的图景。他还进一步寻求行星绕日体系的形成原因,提出磁力说。他在《哥白尼天文学概论》(1618~1621)一书中根据吉伯的地球是大磁体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设想来解释行星绕日椭圆形轨道的物理原因:从太阳的“运动精灵”处发出轮辐式力线,由于太阳绕其轴自转,这些直的力线对各行星施加一种“推力”。每个行星犹如一块大磁体,其磁轴在空中运行时始终不变,即太阳排斥其中一极而又吸引另一极。他认为“重力是趋于结合或合并的同类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类似于磁。”这些对于万有引力与重力的物理性质的早期思考,推动了万有引力的研究。
开普勒的一生迭遭病魔、贫穷、宗教冲突和战争的困扰。他是在苦难坎坷中努力奋斗终获成功的。开普勒奋斗的动力是他对天文学真实规律的执著追求和坚韧不拔克服种种困难的献身精神。第谷遗留给他的准确丰富的观测资料和他自己从无数次的失败中找到的正确方法给他提供了成功的条件。
《开普勒三大定律》是由凌源二中天文社团和Spaceteam团队利用万维望远镜制作的微视频,用以辅助人教版必修二《万有引力与航天》一章的在线教学。
第一定律:所有行星分别沿不同大小的椭圆轨道绕太阳运动,太阳处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第二定律:在行星运动时,联结行星和太阳的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永远扫过同样大小的面积。
第三定律:所有行星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平方的比值相等。

开普勒三大定律?

开普勒定律
1、椭圆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面积定律:行星和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3、调和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一周的恒星时间的平方与它们轨道半长轴(ai)的立方成比例。
定律介绍:
开普勒定律是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的关于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第一和第二定律发表于1609年,是开普勒从天文学家第谷观测火星位置所得资料中总结出来的;第三定律发表于1619年。这三大定律又分别称为椭圆定律、面积定律和调和定律。
定律影响:
1、开普勒定律在科学思想上表现出无比勇敢的创造精神。远在哥白尼创立日心宇宙体系之前,许多学者对于天动地静的观念就提出过不同见解。但对天体遵循完美的均匀圆周运动这一观念,从未有人敢怀疑。开普勒却毅然否定了它。这是个非常大胆的创见。
哥白尼知道几个圆合并起来就可以产生椭圆,但他从来没有用椭圆来描述过天体的轨道。正如开普勒所说,“哥白尼没有觉察到他伸手可得的财富”。
2、开普勒定律彻底摧毁了托勒密的本轮系,把哥白尼体系从本轮的桎梏下解放出来,为它带来充分的完整和严谨。
哥白尼抛弃古希腊人的一个先入之见,即天与地的本质差别,获得一个简单得多的体系。但它仍须用三十几个圆周来解释天体的表观运动。开普勒却找到最简单的世界体系,只用七个椭圆说就全部解决了。从此,不须再借助任何本轮和偏心圆就能简单而精确地推算行星的运动。
3、开普勒定律使人们对行星运动的认识得到明晰概念。它证明行星世界是一个匀称的(即开普勒所说的“和谐”)系统。
这个系统的中心天体是太阳,受来自太阳的某种统一力量所支配。太阳位于每个行星轨道的焦点之一。行星公转周期决定于各个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与质量无关。而在哥白尼体系中,太阳虽然居于宇宙“中心”,却并不扮演这个角色,因为没有一个行星的轨道中心是同太阳相重合的。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开普勒三大定律
椭圆定律(开普勒第一定律)
开普勒第一定律,也称椭圆定律:每一个行星都沿各自的椭圆轨道环绕太阳,而太阳则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中。
面积定律(开普勒第二定律)
开普勒第二定律,也称面积定律:在相等时间内,太阳和运动着的行星的连线所扫过的面积都是相等的。 这一定律实际揭示了行星绕太阳公转的角动量守恒。
调和定律(开普勒第三定律)
开普勒第三定律,也称调和定律:各个行星绕太阳公转周期的平方和它们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 由这一定律不难导出: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引力与半径的平方成反比。这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一个重要基础。
你好
开普勒第一定律,也称椭圆定律:每一个行星都沿各自的椭圆轨道环绕太阳,而太阳则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中。
开普勒第二定律,也称面积定律:在相等时间内,太阳和运动着的行星的连线所扫过的面积都是相等的。
开普勒第三定律,也称调和定律:各个行星绕太阳公转周期的平方和它们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
希望能帮到你
椭圆定律(开普勒第一定律)
开普勒第一定律,也称椭圆定律:每一个行星都沿各自的椭圆轨道环绕太阳,而太阳则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中。
面积定律(开普勒第二定律)
开普勒第二定律,也称面积定律:在相等时间内,太阳和运动着的行星的连线所扫过的面积都是相等的。 这一定律实际揭示了行星绕太阳公转的角动量守恒。
调和定律(开普勒第三定律)
开普勒第三定律,也称调和定律:各个行星绕太阳公转周期的平方和它们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 由这一定律不难导出: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引力与半径的平方成反比。这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一个重要基础。
开普勒三大定律分别是:
1、椭圆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面积定律行星和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3、调和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一周的恒星时间( )的平方与它们轨道长半轴(ai)的立方成比例,即

资料拓展:开普勒定律是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的关于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第一和第二定律发表于1609年,是开普勒从天文学家第谷观测火星位置所得资料中总结出来的;第三定律发表于1619年。这三大定律又分别称为椭圆定律、面积定律和调和定律。
开普勒定律,或者是用几何语言,或者是用方程,将行星的坐标及时间跟轨道参数相连结。牛顿第二定律是一个微分方程。开普勒定律的导引涉及解微分方程的艺术。我们会先导引开普勒第二定律,因为开普勒第一定律的导引必须建立于开普勒第二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