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思己过,静坐常思己过全诗是什么?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4-08 03:12:18 浏览2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常思己过莫论人非的原句内容是什么?

出自清·金缨的《格言联壁》,原文选段如下: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能受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敬君子方显有德,怕小人不算无能,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欲进步需思退步,若着手 先虑放手,如得意不宜重往,凡做事应有余步。
白话释义:要经常安静的坐下来考虑自己的过错在与人交谈时不要讨论别人的是非,可以吃苦的人是一位有志气的人,肯吃亏的人并不是笨人,尊敬君子才能显出你的德行,有时候惧怕小人并不能算是没有能力,如果有了得意的事不应该一直高兴,凡事做事情都应该留有余地。
扩展资料:
《格言联璧》一书是集先贤警策身心之语句,垂后人之良范,条分缕晰,情给理明。全书主要内容包括学问类、存养类、持躬类、摄生(附)、敦品类、处事类、接物类、齐家类、从政类、惠吉类、悖凶类。所谓是成己成人之宝筏,希圣希贤之阶梯也。
格言联璧作者
山阴金先生,姓金,山阴人,清代学者,真实姓名和生平不详,其所编《格言联璧》一书,按儒家大学,中庸之道,以“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主要内容为框架,收集有关这些内容的至理格言,按当时人的阅读习惯分为八类,从个人、家庭到社会、国家,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作者的用意在于以金科玉律之言,作暮鼓晨钟之警,即用圣贤先哲的至理格言来鞭策启迪童蒙,从小懂得做人的道理、树立远大的人生志向、努力进取、长大以后成为于国于家有用的人。该书说理之切、其举事之赅、其择辞之精、其成篇之简,皆萃古今。
每一条事理内涵丰富,广博精微,言有尽而意无穷,先哲的聪明智慧和无限期望尽在这联珠妙语之中。
一册在手,揣摩研读,细心体会,必能驾驭人生的真谛,游刃于生活空间,既能修身齐家,又能报效社会,不失为难得的济世良药,人生指南,因而其成书问世后即为宫廷收藏,流传民间,远播海外,成为影响深远、读者众多,历久不衰的蒙学读本。但由于刊行紊乱,版本差异较大。
常思己过莫论人非的原句内容是:“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能受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敬君子方显有德,怕小人不算无能,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欲进步需思退步,若着手先虑放手,如得意不宜重往,凡做事应有余步。”出自清·金缨《格言联壁》。反省是追求成功的基石。
原文意思及心得:
要经常安静地坐下来反省自己的过错,在与人闲聊时不要讨论别人的是非,可以吃苦的人是一位有志气的人,肯吃亏的人并不是笨人,尊敬君子才能显出你的德行,有时候惧怕小人并不能算是没有能力,如果有了得意的事不应该一直高兴,凡是做事情都应该留有余地。反省会使自己的品德更加高尚。
反省是追求成功的基石。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避免不了犯错误,而经常的自省则会是追求成功必不可少的一环。如果我们犯了错误不反省,就不会自知,更不会总结教训得出经验。

每日三省,常思己过的意思是??

静坐常思己过,每日三省吾身
静坐常思自己的过失,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这是告诫人们常常想到自己可不是个完人,要时常记得自己曾经的过失,给自己、给家庭带来的烦恼;检查一下自己的行为,有没有不符合祖宗的教诲的地方,及时的纠正,防止出不尽人意的过错。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静坐常思己过全诗是什么?

这不是一首诗,而是一句谚语,完整的谚语是: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释义:指一个人静坐时应该经常想想自己的过错,与人闲谈时不要谈论别人的是非。
出处:《格言联璧·接物类》
示例: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这是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
反义词
说三道四 [ shuō sān dào sì ]
释义:道:说。指随意乱加评论。
出处:清·崔灏《通俗编·言笑》:“莫学他人不知朝暮,走启蒙乡村,说三道四。”

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出自哪里?

出自(醒世歌),作者罗状元(1504-1564),名洪先,字达夫,号念庵,江西吉水人。生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卒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明嘉靖八年(1529)己丑科状元,《明史》卷二八三有传。
罗状元醒世歌
欲无烦恼须念佛 知有姻缘不羡人
诸事随时若流水 此怀无处不春风
一片白云横谷口 几多归鸟尽迷巢
浮生若梦谁非寄 到处能安便是家
举世尽从忙里过 谁人肯向死前修
没有一番寒彻骨 那得梅花扑鼻香
心至虚时能受益 事非经过不知难
【静坐常思自己过 闲谈莫论他人非】
有时静念千声佛 无事闲看数卷经
理念深处尘念少 世情淡处道情浓
佛心本是凡心转 世味何如道味长
知事少时烦恼少 识人多处是非多
富贵百年难保守 轮回六道易循环
劝君早办修行路 一失人生万劫难
人间最大唯生死 白玉黄金尽枉然
宽性宽怀过几年 人生人死在眼前
家富家贫修叹息 自无自有总由天
平生衣食随缘过 才能清闲便是仙
世事纷纷如电闪 轮回滚滚似云飞
今日不知明日事 那有功夫理是非
算起万般混是梦 不如及早念弥驼
荣辱纷纷满眼前 不如安分且随缘
清朝学者金缨《觉觉录》
出自《格言联璧》,作者金缨,清代学者,浙江山阴人,生平不详。
对联解析:
在沉静下来的时候,要经常反省自己的过失,进而以是克非、以普祛器;与人闭谈的时候,不要论别人的是非短长。
这种严于自省、宽于待人的观念,是儒家修养的重要方法。
“常思己过”即重视自省。“吾日三省吾身”,“内省不疚”、“见不贤而内自省”都是儒家提出的有关自省的名言。
“莫论人非”即不议论他人是非,避免遭人嫌恶。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对人性有着深刻而全面的认识,知道有缺点、做错才是人生常态,故而会对他人抱以宽容和理解。
扩展资料:
《格言联壁》里的一些为人处事精华:
1、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
译文:评论他人,应充分肯定他的长处,掩饰谅解他的短处;处理事务,必须首先考虑它的危害,然后再计较它能带来的好处。
2、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译文:在失意人面前,切莫讲自己得意的事;当自己处于得意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自己曾经失意的日子。
3、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译文:以宽恕自己的心来宽恕别人,那么朋友就会增多;以责备别人的心来责备自己,那么过错就会减少。
4、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
译文:一味向前行的人,会觉得道路越来越窄,常常向后看的人,反而会觉得眼界越来越宽。
5、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
译文:事情在最得意时,须防节外生枝,乐极生悲;话说到最忘形时,应立即打住,以防言中有失。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格言联璧

自醒吾身常思己过什么意思

自,自己,
醒,反省
吾,我
身,自身,
常,经常,
思,回忆思考,
己,自己
过,过失
意思是自己要时常回想下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自身有那些不足,从而得出经验和教训,得到长足的进步.

常思己过莫论人非原句

“常思己过,莫论人非”原句是“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意思是一个人独自静坐时,要经常反省自己的过错;和他人聊天闲谈时,不要说人闲话。出自《格言联璧·接物类》。
《格言联璧》为传世宝鉴按儒家大学、中庸之道,以“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主要内容为框架。作者的用意在于以金科玉律之言,作暮鼓晨钟之警,即用圣贤先哲的至理格言来鞭策启迪童蒙,从小懂得做人的道理、树立远大的人生志向、努力进取。该书说理之切、其举事之赅、其择辞之精、其成篇之简,皆萃古今。

《静坐常思己过》全诗内容是?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出处:《格言联璧·接物类》
解释:一个人独自静坐时,要经常反省自己的过错;和他人聊天闲谈时,不要说人闲话。
示例:黎汝清《皖南事变》八章一:“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这是叶挺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
作品简介
《格言联璧》一书是集先贤警策身心之语句,垂后人之良范,条分缕晰,情给理明。全书主要内容包括学问类、存养类、持躬类、摄生(附)、敦品类、处事类、接物类、齐家类、从政类、惠吉类、悖凶类。所谓是成己成人之宝筏,希圣希贤之阶梯也。

自省吾身,常思己过,善修其身是什么意思?

“自省吾身,常思己过,善修其身”的意思就是,遇事要多分析自身,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通过总结自身缺陷来得出经验和教训,进而升华自我。自:自己。醒:反省。吾:我。身:自身;常:经常;思:回忆思考;己:自己;过:过失。
句子出处:
该句子由《论语》中的“吾日三省吾身”引申而来,常用来勉励自我。老子也说“大道之行,不责于人”,人无完人,更应该去自省吾身。不轻易去指责别人、多观望自身,是一种良好修养,更是一种大智慧。
蕴藏内涵:
该句子告诉人们,反躬自省,是君子之所为,是君子的必备素养。“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翻译: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一人是可以学习的能者,选择他的长处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都是儒家圣人留给人们的自省之道。自省是一种自发行为,取决于个体自身的自觉性和认识程度。
“自省吾身,常思己过,善修其身”的意思是:
时常反省自己,检讨自己的过错,再予以改正。“自省吾身,常思己过,善修其身”一句出自《论语》,主要体现了儒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中心思想,告诫了人们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道理。
关于《论语》
《论语》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其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子贡,他们忧虑师道失传,首先商量起草以纪念老师。然后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
《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仁”,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