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目不识丁是什么意思
- 2、目不识丁的意思是什么
- 3、目不识丁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 4、目不识丁是什么意思?目不识丁成语造句和典故
- 5、目不识丁什么意思 目不识丁释义
- 6、目不识丁的意思?
- 7、目不识丁的意思是什么?
- 8、目不识丁什么意思
- 9、目不识丁目不识丁的故事目不识丁的寓意目不识丁的意思
目不识丁是什么意思
目不识丁
成语拼音:mù bù shí dīng
成语解释:丁:表示最简单的字。形容连一个字也不认识。
扩展资料
成语出处:《旧唐书 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成语繁体:目不识丁
成语简拼:MBSD
成语注音:ㄇㄨˋ ㄅㄨˋ ㄕˊ ㄉ一ㄥ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用法:目不识丁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一个字也不认得。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识,不能读作“shì”。
成语辨析:目不识丁和“胸无点墨”;都形容没有文化。但目不识丁偏重“一字不识”;“胸无点墨”偏重在“没有一点学识。”
近义词:胸无点墨、不识之无
反义词:学富五车、满腹经纶
成语例子:我试问如果你母亲要把你嫁给一个目不识丁的俗商,或者一个中年官僚,或者一个纨袴子弟,你难产也不反抗?(巴金《家》二十五)
英语翻译:not know a single word
日语翻译:目(め)に一丁字(いっていじ)もない。あきめくらである
俄语翻译:абсолютно негрáмотный
其他翻译:<德>nicht das einfachste Schriftzeichen kennen
成语谜语:文盲;陌生人;同行十二载,未知木兰是女郎;认错人
成语故事:
唐朝幽州节度使张弘靖的部将韦雍和张宗厚经常在一起喝酒,那时天下太平,边关没有战事,这些将士没有事做。他们感慨:“如今天下太平,练武不如练文,你们能拉满两石的弓,还不如识一个字”。由于“个”与“丁”接近演变而成。
目不识丁的意思是什么
目不识丁的字面意思为“眼睛不认识丁这个字”,一般用来形容“连一个字都不认识”。目指的眼睛,识指的认识,丁用来形容“最简单的字”。该成语的典故出处为:《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目不识丁的近义词有:胸无点墨,不学无术,一丁不识,目不识字等等。其反义词有:学富五车,满腹经纶,识文断字,博览群书等等。该成语可以这样使用:在旧社会,很多人家里条件不好,没有上学,导致现在他们目不识丁;日本的领袖们称美国工人懒惰,且目不识丁,他们当然注意到了美国的苦恼;爷爷说他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念过书,目不识丁。
目不识丁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编号 108 成语 目不识丁 注音 ㄇㄨˋ ㄅㄨˋ ㄕˋ ㄉㄧㄥ (变) ㄇㄨˋ ㄅㄨˊ ㄕˋ ㄉㄧㄥ 汉语拼音 mù bù shì dīng(变)mù bú shì dīng 释义 连「丁」字都不认识。 比喻不识字或毫无学问。 #语本《旧唐书.卷一二九.张延赏列传》。 「不学无术」、「胸无点墨」 典源 #《旧唐书.卷一二九.张延赏列传》弘靖之入幽州也,蓟人无老 *** 女,皆夹道而观焉。 河朔军帅冒寒暑,多与士卒同,无张盖安舆之别。 弘靖久富贵,又不知风土,入燕之时,肩舆于三军之中,蓟人颇骇之。 弘靖以禄山、思明之乱,始自幽州,欲于事初尽革其俗,乃发禄山墓,毁其棺柩,人尤失望。 从事1>有韦雍2>、张宗厚3>数辈,复轻肆嗜酒,常夜饮醉归,烛火满街,前后呵叱4>,蓟5>人所不习之事。 又雍等诟责吏卒,多以反虏名之,谓军士曰:「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6>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军中以意气自负,深恨之。 〔注解〕(1)从事︰职官名。 汉刺史佐吏,通称为州从事,历代因其制,宋废。 (2)韦雍:唐朝人,生卒年不详。 曾为太子宾客。 张弘靖为幽州节度使时,其为观察判官,摄监察御史。 主政其间,与张弘靖多改习俗,引起当地居民不满,愤而起乱,遭叛民捕杀。 (3)张宗厚:唐朝人,生卒年不详。 为张弘靖任幽州节度使之从官,与韦雍等俱遭叛民杀害。 (4)呵叱:大声责骂。 叱,音ㄔˋ。 (5)蓟:地名。 唐玄宗开元十八年置,治所在渔阳,约当今河北省蓟县。 (6)石:音ㄉㄢˋ,古代计算重量的单位。 〔参考资料〕另可参考:《新唐书.卷一二七.张嘉贞列传》 典故说明 「目不识丁」原作「不识一丁」。 据《旧唐书.卷一二九.张延赏列传》载,唐代时,张弘靖被任命为幽州节度使,掌管幽州地方的军政。 当他前往幽州上任时,当地百姓夹道观看,看到他乘着轿子走在军队之中,大家都非常惊讶。 因为当地的将军都是与士兵一同日晒雨淋,从不坐轿子的,因此对他产生不好的印象。 又因幽州为安禄山之乱的发起地,人民向来强悍尚武,张弘靖想改善当地的民风,便毁坏安禄山的坟墓,此举更引起当地人民的反感。 他的两个从官韦雍、张宗厚行为嚣张跋扈,常吃喝玩乐直到深夜,喝醉酒还要大队人马护送他们回家,烛火照得整条街通亮。 看到不满意的事就乱骂大叫,还对士兵说:「现在天下太平,你们会拉弓射箭有什么用?还不如去认识一个『丁』字来得有用!」因为「丁」字是很容易认识的字,如果连「丁」字都不认识,那就接近文盲了。 所以这句话不但夸赞了自己,也取笑了长于武艺的兵士。 使得士兵们相当地气愤,对他们深恶痛绝。 后来「目不识丁」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不识字或毫无学问。 书证 01.明.杨涟〈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疏〉:「金吾之堂,口皆乳臭;诰敕之馆,目不识丁。」 02.《警世通言.卷一七.钝秀才一朝交泰》:「他两个祖上也曾出仕,都是富厚之家,目不识丁,也顶个读书的虚名。」 03.《醒世姻缘传》第一回:「若是那等目不识丁的,村气射人的,就是王侯贵戚,他也只是外面怕他,心内却没半分诚敬。」 04.《隋唐演义》第一七回:「惠及是他最小儿子,倚著门廕,少不得做了官。 目不识丁,胸无点墨。」 05.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九:「余在都时,永之引见满洲学士春台。 春自云:『年三十时,目不识丁,从一禅师 *** 三月,颇以为苦。 』」06.《济公传》第一八一回:「我们这座村庄,有七八十户人家,有三四辈人,没有一人认字的,都是目不识丁。」 07.清.郑燮〈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不数年间,变富贵为贫贱。 有寄人门下者,有饿莩乞丏(丐)者,或仅守厥家,不失温饱,而目不识丁。」 用法说明 【语义说明】比喻不识字。 【使用类别】用在「才识浅薄」的表述上。 【例 句】<01>他目不识丁,你写字条给他有什么用?<02>现代教育如此普及,还有目不识丁的人吗?<03>他可能目不识丁,连报纸拿反了都不知道。 <04>他是个文盲,目不识丁,你就别为难他了。 <05>由于时局动荡,有些人因为失学而目不识丁。 <06>老婆婆目不识丁,但歌仔戏文却可全本地背诵。 <07>这是甲骨文的「丁」字?啊!我果然是目不识丁了。 <08>爷爷说他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念过书,目不识丁。 <09>我本目不识丁,今天所以会写字,是参加成人补教学来的。 <10>来到这异国都市,面对满街外文,我变成目不识丁的人了。 <11>为政者必须知道,国家越多目不识丁的国民,就越难强盛。 近义词: 不识之无,目不知书,胸无点墨 反义词: 知书识礼,满腹经纶,学富五车,识文断字 辨识 请参考『辨识108』 参考语词 不识一丁,一丁不识,不识丁,眼不识丁,未识一丁,目不识字
目不识丁是什么意思?目不识丁成语造句和典故
成语名称: 目不识丁 mù bù shí dīng
欢迎您访问本页,本页的主要内容为解释成语【目不识丁】的出处和来源,以及回答目不识丁的意思是什么,其中包含英语翻译和造句,同时提供了百度百科和SOSO百科的链接地址,为您全方位的诠释目不识丁成语。如果本页找不到内容,在页尾点击回百度搜索。
[成语解释] 丁:表示最简单的字。形容连一个字也不认识。
[成语出处] 宋·洪迈《容斋俗考》:“今人多用不识一丁字;谓祖《唐书》。”
[正音] 识;不能读作“shì”。
[近义] 不识之无 胸无点墨
[反义] 学富五车 满腹经纶
[用法] 中性词。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主谓式。
[辨析] ~和“胸无点墨”;都形容没有文化。但~偏重“一字不识”;“胸无点墨”偏重在“没有一点学识。”
[例句] 原来~的他;经过两年学习已经可以读报纸了。
[英译] not know a single word
百科解释如下:
目不识丁(mùbùshídīng),指连丁字都不识,一个字也不认得,形容人不识字或没有学问。出自《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其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定语,构成主谓结构。历史上曾有关于目不识丁的争议,认为丁字应为“个”字,“丁”不过是古人的讹传;同时,历史上也有不少关于目不识丁的故事和典故,甚至出现过目不识丁的皇帝。
目录 ? 基本资料
? 成语由来
? 相关争议
? 文盲皇帝
? 庸才皇帝
? 相关故事
[显示部分][显示全部]
英汉词典解释 >>到爱词霸英语查看详解
基本资料[回目录] 目不识丁 ( mù bù shí dīng )
【英语】 1.nottoknowone'sABC;nottoknowasingleword
目不识丁
目不识丁
2.totallyilliterate;denselyilliterate
【近义词】胸无点墨、不识之无
【反义词】学富五车、满腹经纶
【解释】丁:表示最简单的字。目不识丁:形容一个字也不认得。
【出处】《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宋代学者孔平仲在《续世说》中认为:“一丁字”应作“一个字”。因篆文“丁”与“个”相似,误作“丁”耳。
宋代学者洪迈,在《容斋俗考》中也说:今人多用“不识一丁字”,谓祖唐书。以出处考之,乃“个”字,非“丁”字。盖“个”与“丁”相类,传写误焉。
【示例1】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但即使 '目不识丁' 的文盲,由我看来,其实也并不如读书人所推想的那么愚蠢。”
【示例2】我试问如果你母亲要把你嫁给一个 目不识丁 的俗商,或者一个中年官僚,或者一个纨袴子弟,你难道也不反抗? ★巴金《家》二十五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一个字也不认得
【灯谜】文盲;陌生人;同行十二载,未知木兰是女郎;认错人
【反义词】学富五车、满腹经纶
【色彩】贬义
成语由来[回目录] 这句话是唐穆宗长庆年间幽州节度使张弘靖说的。据《旧唐书》列传第七十九载:“弘靖……谓军士曰: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同样,《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二也写道:“弘靖……尝曰:天下无事,而辈挽两石弓,不如识一丁字。”
相关争议[回目录] 宋代另一个学者孔平仲,在《续世说》中却认为:“一丁字应作一个字。因篆文丁与个相似,误作丁耳。”还有一位鼎鼎大名的宋代学者洪迈,在《容斋俗考》中也说:“今人多用不识一丁字,谓祖唐书。以出处考之,乃个字,非丁字。盖个与丁相类,传写误焉。”所以,有相关人士认为,问题很明白,唐书原文如果是“不如识一丁字”,意思显然不够通顺。为什么不说“一天字”或“一人字”呢?其实,不管用什么字都很牵强,只有说“一个字”才最为妥贴、最为通顺。故而,有学者认为,近千年间,人们以讹传讹,变成了习惯,大家也完全懂得了这成语的含义,事实上“目不识丁”的说法一定程度上来说,其实是一种“约定俗成”。
文盲皇帝[回目录]
综述 庸才皇帝实在太多,可以在各个朝代的中后期找到,目不识丁的在开国以及五胡时期有,
例如后赵的石勒是让别人给他读书听。关于文盲皇帝石勒的典故:
尽管石勒是个文盲,但他不是哑巴,英雄身上往往会出很多典故,石勒也不例外
毒手 (待考)《晋书》原文:
勒令武乡耆旧赴襄国。既至,勒亲与乡老齿坐欢饮,语及平生。初,勒与李阳邻居,岁常争麻池,迭相驱击。至是,谓父老曰:“李阳,壮士也,何以不来?沤麻是布衣之恨,孤方崇信于天下,宁雠匹夫乎!”乃使召阳。既至,勒与酣谑,
引阳臂笑曰:“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
石勒听书 这和“周郎顾曲”一样,现在文学上用的不如史学上用的多
石勒不知书,使人读汉书。闻郦食(yi,四声)其(ji,一声)劝立六国后,刻印将授之,大惊曰:「此法当失,云何得遂有天下?」至留侯谏,乃曰:「赖有此耳!」
鹿死谁手 勒因飨高句丽、宇文屋孤使,酒酣,谓徐光曰:“朕方自古开基何等主也?”对曰:“陛下神武筹略迈于高皇,雄艺卓荦超绝魏祖,自三王已来无可比也,其轩辕之亚乎!”勒笑曰:“人岂不自知,卿言亦以太过。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脱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大丈夫行事当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朕当在二刘之间耳,轩辕岂所拟乎!”其群臣皆顿首称万岁。 怙(长)恶不悛 刘曜又遣其使人郭汜等持节署勒太宰,领大将军,进爵赵王,增封七郡,并前二十郡,出入警跸,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如曹公辅汉故事,夫人为王后,世子为王太子。勒舍人曹平乐因使留仕于曜,言于曜曰:“大司马遣王修等来,外表至虔,内觇大驾强弱,谋待修之返,将轻袭乘舆。”时曜势实残弊,惧修宣之。曜大怒,追汜等还,斩修于邑,停太宰之授。刘茂逃归,言王修死故,勒大怒,诛平乐三族,赠修太常。又知停殊礼之授,怒甚,下令曰:“孤兄弟之奉刘家,人臣之道过矣,若微孤兄弟,岂能南面称朕哉!根基既立,便欲相图。天不助恶,使假手靳准。孤惟事君之体当资舜求瞽瞍之义,故复推崇令主,齐好如初,何图长恶不悛,杀奉诚之使。帝王之起,复何常邪!赵王、赵帝,孤自取之,名号大小,岂其所节邪!”
庸才皇帝[回目录] 刘备的儿子阿斗就是典型的庸才黄帝,导致于后来才会有刘备托孤之词。清朝之前的后金政权是满族的单一政权,这一政权的文化含量很低,努尔哈赤诸子及众将都是不识字的文盲,唯有皇太极“仅识字”.但他们还不是皇帝.十六国时期后赵皇帝石勒不识字,因为他本来是羯族奴隶,偏偏他又喜欢读书,每天找人读给他听。
封建时代,由于皇帝是世袭的,所以出现了不少年龄幼小的皇帝。据统计,从秦朝开始直到清朝灭亡的二千多年中,中国共出现过二百四十三个皇帝,其中十岁以下的小皇帝有二十九个,占十分之一以上。在历代的封建王朝中,东汉的小皇帝最多。东汉共有十三个皇帝,十五岁以下的竟有八个!其中最小的是殇(shang伤)帝刘隆(105—106在位),他生下来刚一百多天,还在襁褓之中只会啼哭的时候就当上了皇帝。这个婴儿皇帝是我国历史上年龄最小的皇帝。殇帝刘隆不但即皇帝位时的年龄小,而且活的时间也短,二岁时便夭折了。像这样几岁就夭折的皇帝恐怕都来不及识字.
诸葛亮成为千古贤相,也是与刘禅的搭配分不开的。一个不猜疑、不牵制、充分尊重丞相的“中人之主”是历史学家所渴望的,而刘禅恰恰就是。作为人臣,遭遇暴君与英君都是可怕的,因为你必须花绝大部分时间来对付他,即如鲁迅所说只能“横站”,要想竭忠尽智那是不可能的。在历史上,像刘禅那样,始终以子侄辈身份对待丞相,在顺利和不顺利,在生前和身后,都始终信赖诸葛亮,从不制造君臣危机,从不嫉妒丞相的功劳(即人臣最恐惧的“功高震主”),是不多见的。这样的关系才真正是“鱼水关系”。庸才皇帝是是封建臣子最希望的,恐怕绝大多数皇帝都是庸才。
相关故事[回目录] 以前,有个财主姓丁,他有一个儿子,都十多岁了,还什么都不懂,请了好几个先生,就是教不会
漫画
漫画
他一个字。丁财主心里可急坏了,一天他出榜文,声称若谁教会丁少爷一个字赏银十两。
一位老秀才见了,心想:这孩子再笨,也不至于不知道自己的姓吧?况且,这个“丁”字笔画简单,又好写,又好认,我怎么会教不会他一个“丁”字呢?于是,他便揭了榜。
到了财主家后,老秀才每天都叫丁少爷学习“丁”字,一晃就过了九天,丁财主要考丁少爷。老秀才怕丁少爷忘了,特意准备了一个钉子,让少爷拿着,说:“万一忘了,看看手里的东西,就想起来了,懂吗?”少爷点了点头。
秀才领着少爷去见丁财主,写了一个“丁”字说:“小少爷,这个字怎么念?”
谁知少爷看了半晌,还是想不起这是个啥字。秀才赶紧提醒他:“你手上拿的是什么东西”?
少爷低头一看,说:“一根铁棒棒。”
秀才一听,气得直跺脚:“真是朽木不可雕也!你目不识‘丁'不要紧,我的十两银子可完了。”
从此,“目不识丁”这名俗语便传开了。
百度百科地址:baike.baidu.com/view/91977.htm SOSO百科地址: 百度搜索:《 点击此处 》
目不识丁什么意思 目不识丁释义
1、目不识丁意思是指连一个字也不认识,形容人不识字或没有学问。
2、拼音:mù bù shí dīng
3、近义词:目不识字、不辨菽麦
4、反义词:学富五车、博览群书
5、出处:宋·洪迈《容斋俗考》:“今人多用不识一丁字;谓祖《唐书》。”
6、成语用法:目不识丁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一个字也不认得。
目不识丁的意思?
注音 ㄇㄨˋ ㄅㄨˋ ㄕˊ ㄉ一ㄥ
拼音 mù bù shí dīng
词性 形容词 成语
基本释义
⒈ 很少受过教育的或没有受过教育;尤指不能读、写。
例一个目不识丁的老头。
英pletely illiterate; be totally ignorant; do not know one's ABC;
相似词
不学无术 一无所知 不识之无 不辨菽麦 一丁不识 胸无点墨 一窍不通 不识一丁 目不识字 才疏学浅
相反词
识文断字 精通文翰 学富五车 博览群书 学贯中西 两脚书橱 如椽大笔 满腹经纶 凿壁偷光 著作等身 舞文弄墨 著作等身
国语辞典简编本 目不识丁「ㄇㄨˋ ㄅㄨˋ ㄕˋ ㄉㄧㄥ (变)ㄇㄨˋ ㄅㄨˊ ㄕˋ ㄉㄧㄥ」
比喻不识字或毫无学问。语本《旧唐书.卷一二九.张延赏传》。
造句虽然他的父母都目不识丁,却培育出这个学问渊博的孩子。
国语辞典修订本 目不识丁「ㄇㄨˋ ㄅㄨˋ ㄕˊ ㄉ一ㄥ」
⒈ 比喻不识字或毫无学问。参见「不识一丁」条。
引《警世通言·卷一七·钝秀才一朝交泰》:「他两个祖上也曾出仕,都是富厚之家,目不识丁,也顶个读书的虚名。」《醒世姻缘传·第一回》:「若是那等目不识丁的,村气射人的,就是王侯贵戚,他也只是外面怕他,心内却没半分诚敬。」
近不识之无 胸无点墨
反精通文翰
引证解释 ⒈ 连丁字都不识。形容人不识字或没有学问。
引语出《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明 杨涟 《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疏》:“金吾之堂,口皆乳臭;诰敕之馆,目不识丁。”《警世通言·钝秀才一朝交泰》:“他两个祖上也曾出仕,都是富厚之家,目不识丁,也顶个读书的虚名。”清 昭梿 《啸亭杂录·苏昌》:“其子 富纲 为 滇 督几二十年……目不识丁,凡有文稿,皆倩吏胥讲释,合省传为笑柄。”鲁迅 《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说起大众来,界限宽泛得很,其中包括著各式各样的人,但即使‘目不识丁’的文盲,由我看来,其实也并不如读书人所推想的那么愚蠢。”
目不识丁的意思是什么?
目不识丁的意思是连最普通的“丁”字也不认识。形容一个字也不认得。
【出自】:《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示例】:现在天下太平,你们能挽得动两石力的弓,不如认识一个“丁”字。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一个字也不认得。
扩展资料:
近义词
一无所知 [ yī wú suǒ zhī ]
【解释】:什么也不知道。
【出自】: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五:“小学生望后便倒,扶起,良久方醒。问之一无所知。”
【示例】:对于世界历史,他一无所知。
目不识丁什么意思
目不识丁的意思是连最普通的“丁”字都不认识,形容一个字也不认识,表明了一个人肚子里没有一点墨水,用来形容没有文化的人。
目不识丁
目不识丁最早出自于后晋·刘昫《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目不识丁”。与目不识丁相似的成语还有不识之无(连“之”字、“无”字都不认识。形容人不识字,文化水平很低。),胸无点墨(肚子里没有一点墨水。指人没有文化。),目不识书(读的书很少或者没有读过书,不甚识字或者不识字。)
目不识丁目不识丁的故事目不识丁的寓意目不识丁的意思
【成语】目不识丁
【拼音】mù bù shí dīng
【简拼】mbsd
【近义词】胸无点墨、不识之无
【反义词】学富五车、满腹经纶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解释】连最普通的“丁”字也不认识。形容一个字也不认得。
【成语出处】《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成语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一个字也不认得
【例子】我试问如果你母亲要把你嫁给一个目不识丁的俗商,或者一个中年官僚,或者一个纨?F子弟,你难产也不反抗?(巴金《家》二十五)
【英文翻译】not know a single word
【谜语】文盲;陌生人;同行十二载,未知木兰是女郎;认错人
【成语故事】唐朝幽州节度使张弘靖的部将韦雍和张宗厚经常在一起喝酒,那时天下太平,边关没有战事,这些将士没有事做。他们感慨:“如今天下太平,练武不如练文,你们能拉满两石的弓,还不如识一个字”。由于“个”与“丁”接近演变而成。
【成语正音】识,不能读作“shì”。
【产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