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孙武生平简介是怎样的?
- 2、孙武简介:春秋时期卓越的军事家 政治家
- 3、孙武简介《孙子兵法》作者春秋战国时期兵吴生平
- 4、古代诗人孙武简介
- 5、孙武的个人简介是怎样的?
- 6、孙武简介
- 7、关于国学人物孙武介绍
- 8、孙武的简介
- 9、孙武简介 孙武是春秋时哪国人 孙武怎么死的
孙武生平简介是怎样的?
孙武是春秋末年吴国名将,字长卿,齐国乐安人(今在山东省博兴北)。孙武在世时适逢齐乱,遂奔吴国,潜心钻研兵法,著成《孙子兵法》。公元前512年,吴王伐楚,孙武向吴王献《孙子兵法》一书,吴王读后大悦,起用孙武,任命为将军。其后孙武率兵“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然而,由于孙武成名于春秋、战国之交,故诸史并未对其加以记载,故其生平事迹已无从考证,只有其所作《孙子兵法》流传世间。
《孙子兵法》,亦称《孙子》,是我国现存最早也是最著名的一部兵书,其影响遍及世界,在世界军事史中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被人们誉为“兵学圣典”,而孙武本人也被尊为“兵圣”。
春秋时期人,被称为“兵圣”,著作《孙子兵法》是世界最早的军事著作
孙子名武,是齐国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孙武,是春秋末期齐国人,是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被人尊称为孙(武)子,当然这个“子”,并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儿子”,它的含义有很多,加在姓氏后面则是对人的尊称,代之老师或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比如诸子百家中的孔子、老子、墨子、韩非子等等。
不过孙武在齐国并没有很突出的战绩,他的声名鹊起是在南方的吴国,至于为何不在齐国发展,是因为公元前532年(周景王十三年、齐景公十六年),齐国发生了“四姓之乱”,这场动乱的起因是“齐惠栾、高氏皆耆酒,信内多怨,强于陈、鲍氏而恶之(出自《左传·昭公十年》)”。
在齐景公时期,齐国内的卿大夫之间的斗争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而其中以田、鲍、栾、高四大家族争斗最为激烈,这场内轮最终以田氏联合鲍氏,趁执政的旧贵族栾氏、高氏宴饮方酣的时候,包围了他们,经过激战,栾氏、高氏战败,其主要人物架施、高强两人逃往鲁国告终。
只是这些人都没想到,他们的争权逐利,导致一代兵法大家孙武跑到吴国去了,当然孙武是带着他的心血《孙子兵法》去的,正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孙武)以兵法见於吴王阖庐(闾),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
这也说明了孙武在齐国时,他的兵书已经问世,所以这部兵书里所反映也主要是齐国的军事思想,下文我们还会详述,这里先暂按不表,接着说孙武。
到了吴国的孙武,那是以实际行动向吴王展示了自己的军事天赋,而导致了“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也就是孙武如愿当上了吴国的将军,当然之后他也打出了自己的威风,即:西破彊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
那么孙武最终去哪了呢,其实这是一个谜,不过他最终的结局有两个版本,归隐和被杀。
先说归隐。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记载:若张良、范蠡、孙武,脱然高引,不知所往,意思是说张良、范蠡、孙武立有大功之后急流勇退,这也就是说孙武见吴王夫差日益专横、不纳忠言,眼见好友伍子胥被杀而心灰意冷,最终选择了隐遁山林专而修订他的兵书。
再说被杀。
《汉书·刑法志》记载:孙、吴、商、白之徒,皆身诛戮于前,而功灭亡于后,显然这里的孙指代的就是孙武,即孙武、吴起、商鞅、白起虽然都立有大功,但是最终落得了被处死的下场。
不过还有人认为“孙”指的是孙膑,不过古人写书很谨慎,笔者认为孙、吴、商、白应当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所以“孙”指代孙武的概率更大,此外还有一说是指代他们二人,暂不深究。
至于这两种说法那种更为可靠,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虽然孙武的结局成了谜团,但他留下的《孙子兵法》则成了一部千古巨著
孙武简介:春秋时期卓越的军事家 政治家
孙武,出生于公元前545年,卒于公元前470年,字长卿,齐国人,是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孙武的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被誉为“兵学盛典,不仅在中国,甚至在世界军事史上也享有崇高的地位,是后世人所不可超越的兵法典著。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范围内广泛的被应用。
公元前512年,孙武被伍员推荐给吴王阖闾,那时候他已经写成了《孙子兵法》,带着兵法的他被吴王极力赞赏,从此后孙武在吴国军队中大展身手,屡立奇功。孙武在吴国的三十年,励精图治,立下卓越的战功,他所著的《孙子兵法》,是中国军事史上珍贵的文化遗产。他觉得一场战争的胜败不是由鬼神决定的,而是由政治经济甚至自然等因素共同决定的。正是他在军事科学方面总结和概括了丰富多面的哲学道理,确定了他在春秋末期和“孔子、老子”并列的地位。
在孙武晚年时期,他的好友伍员被夫差所杀,孙武厌倦了世事无常,决定退隐,专心修订《孙子兵法》一书,不久后,因为忧国忧民,劳心劳力,又长期的郁郁不得志而亡,最终葬于吴都郊外。不过还有另一种说法,在一些史书上也有人说道,孙武是因为和伍员一起进谏,惹怒了夫差,是被夫差所杀,或是他因为是伍员的好友,被夫差迁怒,最后才被杀身亡。
孙武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关于他的死亡一直众说纷纭,下面我们就来说说其中两个比较让人们信服的说法。公元前512年,孙武被伍员推荐给吴王阖闾,那时候他已经写成了《孙子兵法》,带着兵法的他被吴王极力赞赏,从此后孙武在吴国军队中大展身手,屡立奇功。公元前506年,曾经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占领了楚国的国都,几乎让楚国就此灭亡。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是中国军事史上珍贵的文化遗产。正是他在军事科学方面总结和概括了丰富多面的哲学道理,确定了他在春秋末期和“孔子、老子”并列的地位。
孙武的一生励精图治,屡立奇功,但是关于他的死亡历史上共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公元前503年,在孙武晚年时期,他的好友伍员被夫差所杀,孙武见夫差不仁,厌倦了世事无常,决定退隐,在吴国专心修订《孙子兵法》一书,不久后,因为忧国忧民,劳心劳力,又长期的郁郁不得志而亡,最终葬于吴都郊外。第二种说法是孙武见阖闾疏于政事,沉迷酒色,贪图享乐,屡次进谏,最终触怒了阖闾,被夫差所杀。《史记》中并没有记载关于孙武被杀,此说法仅出自《汉书》中,书中说,孙武、商鞅等人都是功业完成后,失去了利用价值,再加上遭受猜忌所以最后被杀而亡。并且没有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所以对这个说法的真实性有待质疑。
孙武简介《孙子兵法》作者春秋战国时期兵吴生平
孙武,本名长庆,被后人尊为孙子,孙武子,兵家,精兵之师,东吴军事始祖。汉族,生于公元前535年左右,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人。具体的生卒年月无法考证。我在0755到79000的十三篇文章里见过王武和吕。率军战无不胜,率领吴郡、伍子胥破楚,五战五胜,率领六万大军击败楚国二十万大军,拿下楚国杜英。金,南越人,显赫的王侯。《孙子兵法》是中国最早的兵书,被誉为“兵书圣典”,排在《十三章》的首位。已被翻译成英、法、德、日四种文字,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军事科学范本书籍。年记载的孙武史料。孙武、孙武孙、孙斌和吴起列在下面。孙子故里山东广饶孙子武者,人也。我在《阖闾》中看到了孙子兵法。鲁曰:“吾已尽吾之力,以守吾子之十三章。我能设法约束我的士兵吗?”“是的,”他回答道。他对鲁说:“你能不能试着做个女人?”说:“是的。”所以许,出宫的美女,一百八十人。孙子们分成两队,认为队长的管教是他们两个人的责任。手持戟。和尚说:“你知道,但是你的心离你的左右手很近。””女人说,“我明白了。孙子说:“过去,你得看你的心;左,视左手而定;在右边,在右边;之后,就是后面了。”女子说:“不是”,约束的不只是布,还有铙钹,就是一次又一次。于是在鼓的右边,女人笑了。孙子曰:“约束不清,应用不熟,必遭谴责。”多次请求后,女子又笑了。孙子曰:“约束不清,应用不熟,则有罪。”这虽不如法律,但也是官员的罪过。“是斩左古队长。从舞台上,王子看到它和切丽一样大。这位有趣的特使命令道:“我知道将军可以使用士兵。我不是我二表哥,我也不想吃,我宁愿不切。孙子说:“我既然是将军,就必须在军中。我不服从将军的命令。”然后车队长就跑了。拿老二当队长,所以打鼓之后。女人跪在左右,大家都被规矩束缚着,谁也不敢出声。于是,孙子的使者向大王报告说:“既然兵士齐整,可以试着观察,但如果愿意,也可以用。”王武说,“当一个将军放弃的时候,他就会放弃。我不想往下看。”云:“王图善良,不能用。”所以他知道他的孙子会打架,他认为他会。西破楚,入郢,北归晋朝,成为著名的诸侯、孙子、权臣。太史公说,《武经七书》、《史记孙子吴起传》有十三篇,被世人称为“师游”,世间有许多故事。所以,傅讲了他的所作所为。此语曰:“能言者未必,能言者未必。”孙子抚养庞涓明,却未能使病人免受惩罚。吴起说,武侯的境遇不如德,但以少暴多雅雕琢其身,是在楚。悲伤的丈夫!
古代诗人孙武简介
孙武(约公元前535-?),字长卿,汉族,中国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一说博兴,或说广饶)人。著名军事家。曾率领吴国军队大破楚国军队,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灭亡楚国。其著有巨作《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生平
孙武被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他出生于公元前535 年左右[1][2],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受任为将。领兵打仗,战无不胜,与伍子胥率吴军破楚,五战五捷,率兵6万打败楚国20万大军,攻入楚国郢都。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显名诸侯。
《史记·孙子列传》中的记载记载孙武的史料即《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武与孙武孙、吴起合列一传,记载如下。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於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阖闾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於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妇人曰:「知之。」孙子曰:「前,则视心;左,视左手;右,视右手;后,即视背。」妇人曰:「诺。」约束既布,乃设鈇钺,即三令五申之。於是鼓之右,妇人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斩左古队长。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孙子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遂斩队长二人以徇。用其次为队长,於是复鼓之。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於是孙子使使报王曰:「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吴王曰:「将军罢休就舍,寡人不愿下观。」孙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於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彊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於被刑。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於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孙武的个人简介是怎样的?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他出生于齐国的乐安(今山东惠民县)。孙武本姓陈,他的祖先陈完于周惠王五年(前672年)因陈国内乱而逃到齐国,改姓田氏。田完的五世孙田书,字子占,是孙武的祖父,齐景公时身居大夫之职,后因伐莒有功,齐景公便把乐安封给田书,并赐姓孙氏。
孙武简介
分类: 社会/文化 >> 军事
问题描述:
不要乱写
解析:
孙武,中国古代军事学家,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奠基人。春秋末期吴国将军。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博兴北,一说惠民)人。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公元前五世纪初。因齐国内乱,孙武出走吴国。经吴国重臣伍员推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被重用为将。吴、楚争夺霸权,长期战于江淮。孙武与伍员等辅助阖闾制定袭楚方略,使楚疲于奔命,国力耗损。吴国「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史记·伍子胥列传》),以一隅之地而称霸,孙武起了重要作用。所著《孙子兵法》,总结了春秋末期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在中国和世界军事史上,最早比较系统地涉及战争全局问题,
关于国学人物孙武介绍
孙武出身于一个封建领主贵族的家庭,他的曾祖父、祖父都是善于带兵作战的将领,并有本宗族的私属军队。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物生平(一)
孙武,即孙子,生卒为约公元前545年—公元前470年。孙武祖上有确切的世系从舜的后代虞阏父开始。周武王伐纣时,虞阏父当周国陶正之官,执掌陶器的制作,管理从事制陶的百工。由于其管理有方,器用齐备,周武王将长女大姬嫁给阀父之子满,把他封到今河南淮阳县一带,建立陈国,周王并对满赐以妨姓。满称为胡公,当了陈国的第一代君主。
从胡公满开始,经过十代十二个国君的世袭传授,到桓公时,陈国发生了内乱。陈厉公之子完,因内乱不得立,而奔往齐国,他是孙武的直系祖先。陈完在齐国积极活动,至四世孙无字已官为“上大夫”。陈无字是孙武的曾祖父,其次子书封得“乐安”的采邑,这样就另立孙氏宗族。孙书生凭,凭生孙武。
孙武出身于一个封建领主贵族的家庭,他的曾祖父、祖父都是善于带兵作战的将领,并有本宗族的私属军队。春秋末年,晋、鲁、齐等黄河流域的中原国家,都出现了卿大夫之间武装兼并,又进而谋图夺取诸侯君位的战乱,齐国的卿大夫之间也有几乎无休无止的倾轧斗争。孙武不愿在其中纠缠,而萌发了投奔他国,另谋出路的想法。
著作简介(二)
孙武一生的著作,主要是兵法十三篇,号为《孙子兵法》,共计五千余字。除此之外,孙武还有一些论兵法的著作。不过由于它们游离于十三篇之外,所以后来大多失传了。
《孙子兵法》每篇均以“孙子曰”开头,按专题论说,有中心,有层次,逻辑严谨,阐述了战争中制胜敌人的规律,军队应该怎样组织和建设,作战时必须遵循的战略原则,临阵击敌的战术技巧,一些特殊的战斗方法,以及军队的后勤工作等,这些构成了孙武极其丰富的军事思想。
兵法语言简练,文风质朴,善用排比铺陈叙说,比喻生动具体,如写军队的行动:“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军争篇》),既贴切又形象,且音韵铿锵,气势不凡,故刘勰称“孙武兵经,辞如珠玉”(《文心雕龙·程器》)。
迄今最早的传世本为银雀山竹书《孙子兵法》,经汉简专家整理小组整理,于1975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现存最早的刻本为南宋孝宗、光宗年间的《十一家注孙子》本。《孙子兵法》的注本以曹操注最早,此后注家颇多,如清孙星衍校《孙子十家注》、清朱墉《武经七书·汇解》、清夏振翼《武经体注大全会解·孙子》。近人校注本有郭化若《孙子译注》、杨炳安《孙子会笺》。今人新出的有吴九龙主编的《孙子校释》、吴如嵩的《孙子兵法新论》等。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汉族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汉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汉族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在中国被奉为兵家经典,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该书被翻译成英、俄、德、日等20种语言文字,全世界有数千种关于《孙子兵法》的刊印本。不少国家的军校把它列为教材。
作品选读(三)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孙子兵法·始计》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孙子兵法·作战》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孙子兵法·谋攻》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为轻地。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孙子兵法·九地》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
——《孙子兵法·用间》
孙武的简介
http://bk.baidu.com/view/22676.htm
孙武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他所著的《孙子兵法》已经成为了千古不朽的军事名著。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他的祖父田书是齐国的大夫,因战功赐姓为孙。后来,孙武到了吴过从事兵法方面的研究和著作。
吴王阖闾夺得政权后,准备进攻楚国,但找不到合适的将领。阖闾的大臣伍子胥跟孙武认识,知道他精通兵法,就把他推荐给阖闾。孙武把他写的十三篇兵法进呈给阖闾看。阖闾看后赞不绝口,对他说:“十三篇兵法,我都看了,你能不能演练一下,让我见识见识?”孙武答应了。于是,阖闾选出宫中的美女一百八十人,命孙武演练。孙武把他们分成俩队,以阖闾的俩个宠姬为左右队长,开始演练。孙武三令五申,宫女们却嬉笑不以,不听号令。孙武下令杀左右队长。阖闾大惊,连忙派人阻止,说:“寡人以知道将军用兵的本领了,没有这俩人,寡人吃东西也没有滋味,千万不要把他们杀死。”孙武不听,说:“臣即已受命为将,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把这俩宠姬杀死了。这么一来,宫女们没有一个不听号令的,进退步伐,非常整齐。阖闾看到孙武确能用兵,就任命他为将军。
公元前506年,阖闾亲自率军出征楚国,孙武在军中指挥。吴军五战五胜,以三万人击败楚军二十万人,攻入楚国都城(今湖北江陵北)。从此,吴过强盛起来,威震齐晋,称霸中原。
孙武为吴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后来,在吴国强盛时,功成身退,离官隐居了。
孙武是先秦兵家的始祖。他所著的《孙子兵法》是我过最早最著名的兵书。这部优秀的军事理论著作,对后世军事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孙武在这部书中比较系统的阐述了他的军事主张和战略战术思想。他认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不可不认真研究。他也很重视政治和外交方面的斗争,认为百战百胜,还不算高明中的高明;不战而使敌人屈服,才算是高明中的高明。在战争的过程中,要充分的了解和掌握敌我双方的情况,他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名言,至今仍为大家所引用。他还强调战略战术的灵活应用,指出“作战没有固定的方式,就像水没有固定的形态一样。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他在战争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一些重要的原则。
这部书还反映了孙武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例如:他认为,对立的条件是会相互转化的,有时少可胜众,弱能胜强,处于不利地位也可转败为胜。
《孙子兵法》在军事学上的贡献,世界各国是公认的.美国。约翰.柯林斯在其所著《大战略》中说:“孙子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孙子》十三篇可以与历史名著包括二千二百年后克劳赛维茨的著作媲美。”“他的大部分观点在我们当前环境中仍具有和当时同样重大的意义。”这些评价是比较公允的。
孙武简介 孙武是春秋时哪国人 孙武怎么死的
孙武子(约公元前545年—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汉族,齐国(今山东惠民)人,春秋时期吴国将领。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他是兵法家孙膑的先祖。
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破楚国军队,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近覆亡楚国。孙武到达吴国后,便隐居于吴国都城姑苏(今江苏苏州)城郊的穹窿山,以务农为乐,并在此时著成了旷世巨著《孙子兵法》。《孙子兵法》被尊为世界第一兵书、兵学圣典、兵学经典之首,被定为武学的教范”,置于《武经七书》之首。它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孙武被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受任为将。领兵打仗,战无不胜,与伍子胥率吴军破楚,五战五捷,率兵6万打败60万楚国大军,攻入楚国郢都。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显名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