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介石下面是谁最大,民国时期军阀实力排名榜,谁排第一位?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4-07 20:09:45 浏览2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民国共经历了哪几位总统?次序是多少,在位多久?

1912年至1913年中华民国的国家元首为临时大总统,
1913年至1924年元首为中华民国大总统,
1924年至1926年元首为临时执政,
1927年至1928年元首为陆海军大元帅;
1928年至1948年的国民政府时期,国家元首为国民政府主席。
1947年12月25日,中华民国行宪后,废除国民政府主席一职,以总统取代,同时设副总统为备位元首,并置总统府为总统、副总统之办事机构。1948年5月20日,蒋中正就任中华民国首任总统。
也就是说,只有一位总统,蒋介石。
八位,依次为孙中山(临时)、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锟、蒋介石、李宗仁(代)。
自1911年孙中山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起,至1949年10月1日止,正式担任过中华民国总统职务的有:
1、孙中山(1911年12月29日---1913年10月10日 政党或派系:中国同盟会)
2、袁世凯(1913年10月10日——1916年3月22日;1915年12月12日——1916年6月6日 政党或派系:北洋军阀)
3、黎元洪(1916年6月7日——1917年7月1日;1922年6月12日——1923年6月14日 政党:进步党、研究系),1922年6月12日黎元洪复任大总统
4、冯国璋 (1917年7月6日——1918年10月10日 政党或派系:直系军阀),1917年7月6日冯国璋以副总统代理大总职。
5、徐世昌 (1918年10月10日——1922年6月2日 政党或派系:皖系军阀)
6、曹锟 (1923年10月10日——1924年11月2日 政党或派系:直系军阀)
7、蒋介石(就任时间:1948年5月20日——1949年1月21日 政党:中国国民党,副总统:李宗仁),1949年1月21日蒋发布“引退文告”,由副总统李宗仁任代理总统。
8、李宗仁(就任时间:1949年1月21日——1949年10月1日 政党:中国国民党,副总统:无)为代行职权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民国总统法律上取消职权。
扩展资料:
总统资料:
1、袁世凯
袁世凯(1859年—1916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北洋军阀领袖。字慰亭(又作慰廷),号容庵、洗心亭主人,汉族,河南项城人,故人称“袁项城”。
袁世凯早年发迹于朝鲜,归国后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清末新政期间积极推动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3年镇压二次革命,同年当选为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袁世凯被后人指责较多的是他建立中华帝国称帝问题。当时倡导袁世凯君主立宪的有杨度、严复、刘师培、孙毓筠、李燮和、胡瑛等国家精英人物。
袁世凯打算建中华帝国,与杨度等君主立宪人士蛊惑及长子袁克定迷恋太子权位是分不开的,其中最严重的是袁克定伪造《顺天时报》,营造日本支持袁世凯称帝的氛围(此事被袁世凯次子袁克文和女儿袁叔桢无意中发现),袁世凯曾责袁克定“欺父误国”。
袁世凯死后,王士珍、张镇芳等打开金匮石屋,找出了袁世凯留下的继承者的提名,只见上面亲笔写着:黎元洪、段祺瑞、徐世昌,并没有自己的儿子袁克定。
2、黎元洪
黎元洪(1864年10月19日—1928年6月3日),原名秉经,字宋卿,是湖北黄陂人,故称“黎黄陂”,中华民国第一任副总统、第二任大总统。世居湖北黄陂西乡、县城、东乡与北乡。
1923年10月5日,曹锟贿选成功,反直同盟随之瓦解,黎元洪复位总统的梦想破灭。一年来的奔走呼号,使黎元洪身心疲惫。
加之曹锟上台后加大了对异己的打击力度,黎元洪的生活和生存空间越发狭小,他只好选择东渡日本。1928年6月3日,黎元洪因为脑溢血在天津去世,享年65岁。
黎元洪死后,以国葬的形式葬在土公山(现华中师范大学东南门附近)。1935年11月24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于武昌为黎元洪举行国葬典礼,遗体归葬于武昌卓刀泉。
3、徐世昌
徐世昌(1855—1939年),字卜五,号菊人,又号弢斋、东海、涛斋,晚号水竹村人、石门山人、东海居士。
直隶(今河北)天津人。其曾祖父、祖父在河南为官居,出生于河南省卫辉府(今卫辉市)府城曹营街寓所。
民国七年(1918年)10月,徐世昌被国会选为民国大总统。他下令对南方停战,次年召开议和会议。民国十一年(1922年)6月通电辞职,退隐天津租界以书画自娱。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6月,85岁的徐世昌病逝于天津,归葬辉县,未修墓,仅竖一块“水竹邨人之墓”碑。
4、曹锟
曹锟(1862.12.12-1938.5.17),字仲珊,保定王,第五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中华民国初年直系军阀的首领。
1923年10月5日,重金收买议员,贿选而被选举为第五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第二次直奉战争发生了一件事,就是冯玉祥倒戈,使直军惨败,曹锟被赶下台,并遭到软禁。
1927年2月,奉系军阀为了阻止国民革命军东进河南,渡河南下,吴佩孚自郑州撤退而逃。曹锟只得匆匆离开河南回到天津。
曹锟回天津后,住在英租界内的19号路(当今河北路34中学),和郑夫人及陈夫人住在一起。
1938年5月的一天,曹锟因感冒转成肺炎,经医治无效,于5月17日(农历四月十八)在天津泉山里刘夫人寓所病故,终年76岁。曹锟的葬礼十分隆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民国

蒋介石手下谁的能力最强?

蒋介石手下有比较著名的“八大金刚”,分别是何应钦、钱大钧、顾祝同、刘峙、陈继承、陈诚、蒋鼎文、张治中。黄埔军东征期间,何应钦起到重要作用。国共土地革命期间,顾祝同、陈继承、钱大钧、蒋鼎文受到重用。抗日战争期间,淞沪会战初期,张治中作为前敌总指挥发挥作用

蒋介石手下的八大金刚都是谁

  何应钦,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字敬之,贵州人。黄埔军校总教官,长期是蒋手下的二号人物,历任陆海空三军总参谋长,军政部长。陈诚,字辞修,浙江人,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炮兵出身,东征中三炮定敌,大得蒋的欢心。顾祝同,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字墨三,江苏人。除在北伐带兵,其后都在行营本部工作。刘峙,字经扶,江西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北伐时是福将,中原大战的常胜将军,抗日战争是长腿将军。张治中,原名本尧,字文白,安徽人,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爱国主义人士。钱大钧,江苏人,国民党中将加上将军衔,此人的一生算是多姿多彩,带过很多次兵,也曾在大本营有过指挥全局运筹帷幄的时候,更有从政当上海市长的经历。蒋鼎文,字铭三,浙江人。国民党“双料”高级将领,原来是元帅府的副官,后来在军中有了一席之地。陈继承,江苏人,国民党陆军中将。此人受蒋的重用,参与了诸多事件,却没什么关键的地方。

国民党除了将介石谁权力最大

除了将介石,是军统的权力大。戴笠和毛人凤。
蒋经国,蒋介石的儿子。
李宗仁,国民党分蒋系和桂系,两人具有合作与竞争关系,
国民党内权力最大的人物除了蒋介石,就是戴季陶(他曾是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和秘书,他的理论号称“戴季陶主义”,他的职务为政治局常委、考试院院长,国民党实行院长制,五院平行互不统属,实为宰相职务,从1928年他是名副其实的党内二把手,他曾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并亲自撰写党章,只因孙中山的极力反对才没加入该党······)、戴笠(帮助蒋介石分化瓦解各省军阀,结束军阀混战之局面,使蒋介石统一了中国,抗战时期,他的特工遍布世界各地,给日寇以致命威胁,曾用玻璃粉毒死中国第一大汉奸汪精卫,以致日本人对他头颅的悬赏金额还要高于伟大的毛泽东主席!戴笠逝世后,举国哀悼,以致周恩来在一次中央全会上说:“戴笠死了,共产党的革命可以提前十年成功!”而蒋介石败退台湾时曾说:“戴雨农同志不死,不会失大陆!”)

当年国民党将军张学良、何应钦、李宗仁、薛岳的级别顺序

1.张学良,1928年--1937年,海陆空副总司令,东北司令。
2.何应钦,黄埔系仅次于蒋的二号人物。
1924年,广州孙中山元帅府参谋。
1929年,海陆空参谋长。
1933年,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
1936年,暂代总司令。
1944年,陆军总司令。
1945年,代表中国政府接受日本投降。
1950年,任蒋介石战略顾问委员会主席。
3.李宗仁,中华民国首任副总统,代总统,桂系首领,国民党内最具实力的军阀。
1929年,与蒋分裂,中华民国陆军副总司令。
1935年,国民党五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
1943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汉中行营主任。
1945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行营主任。
1948年,当选为中华民国副总统。
1949年初,代总统。
1949年底,逃亡美国。
1954年,蒋罢免其副总统。
1965年,回国。
4.薛岳,
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曾担任孙中山警卫团的营长。
1935年,代理黔省主席。
1939年,代理第9战区司令。
1945年,徐州绥靖公署主任。
1949年,广东省政府主席。
分析:
张学良,一个地方军,基本上没什么贡献,蒋是想收编他而已,但西安事变成了共的救星,因此名声远扬。
何应钦,地位很高,黄埔系的二号人物。
李宗仁,属于地方军,蒋即怕他又用他。
薛岳,一个将领,有较大贡献。
按照不同形式,个人看法的排序:
按军事实力排(即权力):李宗仁,何应钦,张学良,薛岳
按与蒋亲近排:何应钦,薛岳,张学良,李宗仁
按共排:张学良,李宗仁,薛岳,何应钦
按国民贡献排(个人看法):李宗仁,薛岳,何应钦,张学良
1.张学良,1928年--1937年,海陆空副总司令,东北司令。
2.何应钦,黄埔系仅次于蒋的二号人物。
1924年,广州孙中山元帅府参谋。
1929年,海陆空参谋长。
1933年,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
1936年,暂代总司令。
1944年,陆军总司令。
1945年,代表中国政府接受日本投降。
1950年,任蒋介石战略顾问委员会主席。
3.李宗仁,中华民国首任副总统,代总统,桂系首领,国民党内最具实力的军阀。
1929年,与蒋分裂,中华民国陆军副总司令。
1935年,国民党五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
1943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汉中行营主任。
1945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行营主任。
1948年,当选为中华民国副总统。
1949年初,代总统。
1949年底,逃亡美国。
1954年,蒋罢免其副总统。
1965年,回国。
4.薛岳,
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曾担任孙中山警卫团的营长。
1935年,代理黔省主席。
1939年,代理第9战区司令。
1945年,徐州绥靖公署主任。
1949年,广东省政府主席。
分析:
张学良,一个地方军,基本上没什么贡献,蒋是想收编他而已,但西安事变成了共的救星,因此名声远扬。
何应钦,地位很高,黄埔系的二号人物。
李宗仁,属于地方军,蒋即怕他又用他。
薛岳,一个将领,有较大贡献。
按照不同形式,个人看法的排序:
按军事实力排(即权力):李宗仁,何应钦,张学良,薛岳
按与蒋亲近排:何应钦,薛岳,张学良,李宗仁
按共排:张学良,李宗仁,薛岳,何应钦
按国民贡献排(个人看法):李宗仁,薛岳,何应钦,张学良
1】、李宗仁 中华民国{代总统};
2】、张学良 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
3】、何应钦 中华民国国防部长;
4】、薛 岳 中华民国徐州绥署主任。
这怎么排啊?
张学良 李宗仁 何应钦 薛岳
前俩是军阀 后俩是高级将领
但是后来 李宗仁 张学良都失势了。 在台湾 何应钦 牛一点
一,李宗仁(代总统)
二,何应钦(国防部长)
三,张学良(三军副总司令)
四,薛岳(陆军总司令)
四位的级别按照职务排名是:
1、李宗仁,中华民国代总统。
2、张学良,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
3、何应钦,中华民国国防部长。
4、薛岳,中华民国徐州绥署主任。
四位中,李宗仁是中华民国首任副总统、代总统,是四位中权利级别最大的。张学良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陆军一级上将。张学良积极主张抗日,反对内战,曾同杨虎城将军一起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成国共二次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何应钦任国防部长,也曾担任台湾历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大同盟主任委员等职;薛岳为陆军一级上将,蒋介石先后给了薛岳几个虚衔,两蒋父子固然执礼甚恭,但并不授予实权,所以薛岳的权利级别是四位中最小的。
扩展资料
促成国共二次合作-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各方态度:
国民党亲日派:何应钦积极部署讨伐张学良、杨虎城。
国民党亲美派:宋美龄,宋子文等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营救蒋介石,积极奔走。
共产党:中共中央在对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进行正确分析之后,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基本方针,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引起的问题,反对新的内战;
同时中共中央还主张用一切方式联合南京的左派,争取中派,反对亲日派,以推动南京政府走向抗日。派周恩来赴西安参加谈判,促进事件和平解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宗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学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何应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薛岳

民国时期军阀实力排名榜,谁排第一位?

我觉得那个时代的奉系军阀也就是东北的军队应该排名第一,就是张国良父亲和张国良的军队,应该是在国内第一的。
如果要论军阀实力的话,我觉得应该是北洋军阀,然后其次是奉系军阀,直系军阀,还有桂系军阀
那当然是蒋介石了,他是最大的军阀,也是实力最强的!各大军阀在他面前都得俯首称臣!
民国时期的话我觉得势力最大的军阀是张作霖,蒋介石当时是国民党的领导人,按道理来说我觉得不应该算是军阀吧。
其实在那个时候,袁世凯是很厉害的,他的手下的军阀众多,兵力雄厚,孙中山不敢与他为敌
那个时候的军阀实力都差不多,排第一的应该是北洋军阀,然后是奉系军阀,直系军阀。

李宗仁和张学良谁的官大?

你要问哪个阶段,如果是30年代,张学良是全军副总司令,而李宗仁只是广西的司令,到了40年代,张学良被囚禁,而李宗仁成了副总统、代总统。
各自的贡献都不小,相对来说,李宗仁出身草根,张学良出身世家,都是讲武堂军校毕业。实力上,相差不多,但是张学良的政治斗争能力不如李宗仁。
那当然是李的官大,他后来是代总统,张只是东三省的最高长官,
要说贡献,那就是张的大了,光一个西安----事变,就让他流芳百世了,而李就没有了
对于张学良与李宗仁谁官大,谁官小。谁作用大谁作用小?我认为李大张小。其理由是,张学良是靠底钵传人起家。他自为少帅后未打一仗,对日未出一兵。反而让出三省。西安亊变并不是他一人功劳,还有有扬虎诚,而且扬为正义而捐躯。张为愚忠令吾一生。和平解决西安并非张,而是周总理去的。李宗仁广西实权派。并门士白崇禧辅佐。无人敢正眼小虚。且曾代总统。假若李有意叛乱。雄师渡江将会损失更重更难。…
张学良是大英雄,为国家牺牲一生的自由,自有公道在人心!!!
李宗仁的官大,李宗仁是副总统、代总统,而张学良只是东三省的最高长官。
1、李宗仁
“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李宗仁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1948年国民党行宪,当选副总统。蒋介石下野后,一度任代总统,欲以和谈挽救国民政府未果。
之后出走美国,但最终偕夫人郭德洁于1965年7月经瑞士、中东回到北京,受到毛泽东及其他中共领导人欢迎,于1969年1月30日在北京逝世。
2、张学良
1920年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先于奉系军中担任要职,“皇姑屯事件”之后,他继任为东北保安军总司令,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东北易帜”,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
后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陆军一级上将。西安事变后遭蒋介石父子长期软禁。1990年恢复人身自由,1995年起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2001年10月14日病逝于檀香山,享年101岁。
扩展资料
李宗仁与山西王阎锡山的晋系、西北王冯玉祥的西北军一起发动反蒋战役的桂系军阀李宗仁是桂系三雄中的第一位,他是国民党的一位一级上将,著名爱国将领。其于1930年与冯玉祥、阎锡山等人发动反蒋战役——中原大战。1936年又与广东军阀陈济棠发动两广事变。
张学良在东北1934年2月张任豫鄂皖三省剿总副司令。1935年3月,任武昌行营主任,10月,兼任西北剿总副司令并代行总司令职权。此时,日本侵华日亟,国民政府一再妥协。
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王明在莫斯科以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名义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简称“八一宣言”),全国要求停止内战实行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宗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学良

请问蒋介石最器重的部下是谁?

沈醉没有军校背景,中学没有毕业,一直搞行动(侦查,监视,绑架,暗杀),当过军统特训班的教官,还亲自编写教材,说他是戴笠的学生还差不多。
蒋介石最器重的应该是陈诚吧,他是蒋介石保定军校时的小师弟,是蒋最得力的助手
被称为军中三鼎甲的陈诚、汤恩伯、胡宗南
陈诚是委座老乡,其土木系是国军最大的派系,胡宗南是蒋着力培养的“黄埔模范”西北王,汤恩伯是老乡兼校友自称中原王
三个人手中集中了国军一半以上的军队。三人势力相当互相制衡避免军权集中在某一人手中
毫无疑问,陈诚
天子门生的胡宗南和陈诚吧
陈诚
薛岳
当然是陈诚,陈诚早年就深受蒋介石器重,平步青云。后来逐渐成为蒋介石嫡系中的二号人物,陈诚的嫡系“土木系”(十一师,十八军)更是蒋介石嫡系中的嫡系。

民国三大军阀,为何张作霖势力最大?

因为张作霖的领土大,权力大,敢作敢当,有勇有谋,军队数量大,敢跟小鬼子作对。
就北伐的1926来说,是张作霖,1924直奉战争,直系的冯玉祥反吴以后,直系势力就一落千丈,冯玉祥的国民军崛起,奉系张作霖就是北京政府老大,兵强马壮,吴当时都已下台,直到1925年张作霖要对付冯玉祥,吴才第二次出山,不过这时势力大不如强,兵力20万,还是当年直系的杂牌,倒是孙传芳,兵力也是20万,不过是当年直系的精锐,加上又掌握江苏,浙江,安徽江西,还有福建这些富有的地方,也是兵多粮多,不过到底还是张势力强.
因为张作霖是马匪出身,成为东北王。之后的奉直大战也打败直系势力,进军北京,一度控制了北京当上国家元首。成为北洋政府最后的统治者。
民国在建立之初至蒋介石中原大战前这段时期,可谓又是中华大地上的一段分裂割据时期,各地军阀林立。在众多军阀中,以张作霖的奉系军阀、冯国璋的直系军阀、段祺瑞的皖系军阀实力最为雄厚,被称为民国三大军阀。
而在这三大军阀中,又属张作霖的实力最为雄厚!
张作霖(1875~1928),生处乱世的他与很多百姓一样,家境贫寒。少年丧父,年纪轻轻便卖过包子、学过木匠做过很多不是这个年纪该做的事情。
所谓乱世出英雄,张作霖要不是身处乱世估计也就是平平淡淡的过完了一生。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张作霖参军并因表现突出被升任为伍长。
1902年剿匪有功被升为洮南镇守使。
武昌起义后,张作霖因镇压革命军有功,又被升任为“关外练兵大臣”,并且出任巡防营务处总办(该职务掌管着奉军军事大权)。这也为以后张作霖统治奉地(即东北三省)打下了基础。
袁世凯死后,张作霖又被当时的北京政府任命为奉天督军兼省长、东北三省巡阅使。后与日本人合谋,在日本人的帮助下控制了东北三省,成为了奉系军阀首领。
张作霖的奉系军阀起初并不是实力最为雄厚的。因为在1922年爆发的“第一次直奉大战”中,张作霖吃了败仗,军队实力被削弱了,并且“东北三省巡阅使”的称号也没了。
但是在吃了这次败仗后,张作霖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选择积累实力,卷土重来,在两年后,张作霖在东北三省所拥有的兵力约15万,共6个军。此时的张作霖有了与直系军阀吴佩孚叫板的实力了,于是乎“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
由于双方实力差距不是很大,两军交战也陷入到了僵持的局面。不过这个局面没有维持太久。因为直系军阀吴佩孚的盟友冯玉祥在张作霖的“劝说”下临阵倒戈了,最终吴佩孚的直系军队败退,被张作霖的奉系军队缴获了三万余枪支。张作霖名声大噪,便乘势进军上海,实力便达到了一个顶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