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擒贼擒王是什么意思?擒贼擒王成语造句和典故
- 2、擒贼擒王的意思
- 3、擒贼擒王是什么意思
- 4、?擒贼擒王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英文翻译是什么?
- 5、擒贼擒王的意思
- 6、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是何意?
- 7、三十六计之擒贼擒王的原文意思和故事典故
- 8、擒贼先擒王是三十六计中的第几计
- 9、擒贼擒王什么意思
擒贼擒王是什么意思?擒贼擒王成语造句和典故
成语名称: 擒贼擒王 qín zéi qín wáng
欢迎您访问本页,本页的主要内容为解释成语【擒贼擒王】的出处和来源,以及回答擒贼擒王的意思是什么,其中包含英语翻译和造句,同时提供了百度百科和SOSO百科的链接地址,为您全方位的诠释擒贼擒王成语。如果本页找不到内容,在页尾点击回百度搜索。
[成语解释] 指作战要先抓主要对手。比喻做事要抓住要害。
[成语出处] 唐·杜甫《前出塞》诗之六:“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近义] 擒贼先擒王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比喻做事先要抓关键
[例句] 叶圣陶《倪焕之》:“只要他肯答应,我相信其余的抵抗力也就消散了。这是'~'的办法。”
百科解释如下:
此计认为攻打敌军主力,捉住敌人首领,这样就能瓦解敌人的整体力量。敌军一旦失去指挥,就会不战而溃。挽弓当自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作战时要先把敌方的主力摧毁,先俘虏其领导人,就可以瓦解敌人的战力。
目录 ? 注解
? 计名由来
? 按语
? 计囊
? 典故
? 赏析
? 擒王先找王
? 战争案例
? 商场案例
[显示部分][显示全部]
英汉词典解释 >>到爱词霸英语查看详解
注解[回目录] 原文: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①。
擒贼擒王
擒贼擒王
注释:①龙战于野,其道穷也:语出《易经》·坤 卦。坤,八卦名。本卦是同卦相叠(坤下坤上),为纯阴之卦。
引本卦上六,《象辞》:“龙战于野,其道穷也。”是说即使强龙争斗在田野大地之上,也是走入了困顿的绝境。比喻战斗中擒贼擒王谋略的威力。
翻译:摧毁敌人的主力,抓住它的首领,就可以瓦解它的整体力量。好比龙出大海到陆地上作战,面临绝境一样。
计名由来[回目录] “擒贼擒王”一语,现今可见的最早、且影响较大的文字记录,是唐代的无言古诗《前出塞》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立国亦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从当时历史背景看,此诗原本寓含对唐玄宗李隆基无节制地对外用兵的讽谏之意。
诗圣杜甫
诗圣杜甫
玄宗开元18年(公元730年),西域吐蕃在数败于唐军之后,遣使求和,在玄宗李隆基勉强允准后,吐蕃人撤走了边境的驻兵,双方恢复了和平。七年后,玄宗利用吐蕃人没有防备之际,派兵入侵吐蕃,重创吐蕃军,深入敌境2000里。公元739年(玄宗开元27年),金城公主(中宗景龙4年,即公元710年,奉命与吐蕃赞普弃隶缩缵联姻)去世,吐蕃遣使报丧,并乘便求和,玄宗不允。一年后,吐蕃军攻占唐边境重镇石堡(今青海省会西宁西南)。玄宗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唐遣陇右节度使、大将哥舒翰统军三万三千人与吐蕃军激战。石堡收回了,此役唐军战死者数以万计。杜甫的《前出塞》诗,大约是针对这一情况有感而发的,意思是说,只要能够制服敌国的首领,保住本国的疆土,防止异国的入侵就可以了,何必杀人太多。诗中“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灯警句,透露了诗人杜甫对中国古代某种军事经验的概况和他个人的军事眼光,因而成为后世脍炙人口的名言,常为众多军事家、政治家以至各色人物所引用。
按语[回目录] 古人按语说:攻胜则利不胜取。取小遗大,卒之利、将之累、帅之害、功之亏也。舍胜而不摧坚摘王.是纵虎归山也。擒王之法,不可图辨旌旗,而当察其阵中之首动。昔张巡与尹子奇战,直冲
擒贼擒王
擒贼擒王
敌营,至子奇麾下,营中大乱,斩贼将五十余人,杀士卒五千余人。迎欲射子奇而不识,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中其左目,几获之,子奇乃收军退还( 《新唐书》一九二《张巡》、 《战略考》 )。战争中,打败敌人,利益是取之不尽的。如果满足于小的胜利而错过了获取大胜的时机,那是士兵的胜利,将军的累赘,主帅的祸害,战功的损失。打了个小的胜仗,而不去摧毁敌军主力,不去摧毁敌军指挥部,捉拿敌军首领,那就好比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古代交战,两军对垒,白刃相交,敌军主帅的位置比较容易判定。但也不能排除这样的情况:敌方失利兵败,敌人主帅会化装隐蔽,让你一时无法认出。案例中:张巡计高一筹,用秸杆当箭,一下子让主帅尹干奇暴露出来,将他射伤。
计囊[回目录] 唐代诗人杜甫在《前出塞》中写道:“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在他的诗句中,明确而深刻地阐述了他对复杂战争的高见之处。
漫画擒贼擒王
漫画擒贼擒王
在军事行动中,擒贼擒王,是以消灭敌方的指挥部,准确打击敌军的最高指挥人员和主力部分为行动手段,以迅速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目的。如果放走了敌方首领,无疑于放虎归山,虽然取得了局部战场的胜利,但,敌方的“症结”尚存,他们还会重新集结兵力、卷土而来。民间有“打蛇要打七寸”的说法,也就是说,要想置对方于死地,就必须打中对方的要害部位,这也是对擒贼擒王最通俗的诠释。当然,在实际战争中,敌我情况是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尤其是处于劣势的一方,擒王的目标就显得有些遥远,而如何有效地避免敌军的主力、抓住他的薄弱环节、逐渐地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最终达到歼灭敌军的目的,就显得更重要。
典故[回目录] 唐朝安史之乱时,安禄山气焰嚣张,连连大捷,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派勇将尹子奇率十万劲旅进攻睢阳。
御史中丞张巡驻守睢阳,见敌军来势汹汹,决定据城固守。敌兵二十余次攻城,
尹子奇中箭
尹子奇中箭
均被击退。尹子奇见士兵已经疲惫,只得鸣金收兵。晚上,敌兵刚刚准备休息,忽听城头战鼓隆隆,喊声震天.尹子奇急令部队准备与冲出城来的唐军激战。而张巡“只打雷不下雨”,不时擂鼓,象要杀出城来,可是一直紧闭城门,没有出战。尹子奇的部队被折腾了整夜,没有得到休息,将士们疲乏已极,眼睛都睁不开,倒在地上就呼呼大睡。这时,城中一声炮响,突然之间,张巡率领守兵冲杀出来.敌兵从梦中惊醒,惊慌失措,乱作一团。张巡一鼓作气,接连斩杀五十余名敌将,五千余名士兵,敌军大乱。张巡急令部队擒拿敌军首领尹子奇,部队一直冲到敌军帅旗之下。张巡从未见过尹子奇,根本不认识,现在他又混在乱军之中,更加难以辨认。张巡心生一计,让士兵用秸秆削尖作箭,射向敌军。敌军中不少人中箭,他们以为这下玩了,没有命了。但是发现,自己中的是秸秆箭,心中大喜,以为张巡军中已没有箭了。他们争先恐后向尹子奇报告这个好消息。张巡见状,立刻辨认出了敌军首领尹子奇,急令神箭手、部将南霁云向尹子奇放箭。正中尹于奇左眼,这回可是真箭只见尹子奇鲜血淋漓,抱头鼠窜,仓皇逃命。敌军一片混乱,大败而逃。
赏析[回目录] 王,是国家、社团、机构、部门、宗派或帮会等社会组织的首领或核心人物,是组织展开集体行动的指挥调度中心,是组织发挥整体力量的枢纽或关键,如领头羊(人)的作用。人们常说枪打出头鸟,世间大多数人怕当出头鸟,习惯随大溜。因此一个组织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少数关键人物。一旦关键人物不存在,便树倒猢狲散。所以,要消灭和瓦解一个组织,攻击的重心是它的首领和核心人物
擒贼擒王
擒贼擒王
,一旦把他们击倒,组织就会群龙无首。用古人话说即“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擒王是控制和消灭一个组织的首要任务或核心任务,但具体的实施又有很多做法,并可以用很多计谋。硬擒硬杀是一种办法。但往往要付出极高的代价而且不易成功。荆柯刺秦王就是一个例子,目的没有达到,自己先成了肉泥。 擒王方法 调虎离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王是虎,王和部众在一起,如龙在潭,虎在穴,王和部众结成一体,坚不可摧。设法引诱王离开部众,使王和部众无法接触与联系,先擒孤立的王,再打击部众,如同捣无虎之虎穴,敌对组织便能迅速被破坏或消灭。美人计用来擒王或控制王也威力很大。勾践先用西施的美色擒住夫差,然后灭吴;中国帝王们以真公主假公主擒住蕃邦君王,使蕃邦臣服中国;窃权弄国的臣子,和武力擒王相比,代价要小得多,成功系数要高得多。
擒王,还有很多方法,36计中,很多计都可以用于擒王。而方法之中,又可以有很多变通。其方法是常变的,擒王这条原则却是恒定不变的。
核心内容 一.消灭敌人组织中的主要首脑或最高统帅部,随后轻而易举地制服整个组织;除掉敌人的精锐部分,以制服敌人。擒王计。
二.抓要害计,抓关键计,抓枢纽计,抓“千钧”之“一发”计。
三.敌人多与我方而首脑只有集中的一部(如集团军军部指挥所),擒贼擒王
擒王先找王[回目录] 擒贼擒王的道理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要想擒贼擒王,必须能够先找到这个"王"才行。正因为"王"的重要性,所有的军队不仅会派重兵保护自己的"王",而且还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隐蔽自己的"王"。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擒贼擒王之计还能不能实施,又该怎样实施呢?请看乔良教授讲新解36计之:擒贼擒王。
战争案例[回目录]
擒贼擒王拿鲁肃 刘备通过鲁肃“借得”荆州却不肯归还,派关羽镇守荆州。东吴这边,周瑜死后,鲁肃继任大都督,向关羽索讨荆州不成,于是,打算骗关羽过江,先好言相劝,若关羽执意不肯,便拿下关羽,然后攻打失去主将的荆州。
鲁肃摆下酒宴,假意款待关羽,暗中令吕蒙等设下伏兵。
关羽知晓鲁肃意思,故意只带周仓等少数人马过江赴宴,席间,鲁肃几次或明或暗的向关羽索讨荆州,但是关羽以酒宴谈公务伤感情等理由敷衍鲁肃。
酒过三巡,关羽见时间差不多了,就要告别,此时,鲁肃准备伏兵活捉关羽,但是关羽却一把挽住鲁肃的手,拉着他一起到江边。鲁肃怕事情败露,不敢推辞。而吕蒙等人怕伤害鲁肃,不敢动手,就这样,关羽安全到了江边,上了自己的船回到荆州。
挟持明英宗 明英宗九岁登基,太监王振持宠专权,作威作福,朝中诸臣,多半仰他鼻息,天下侧目,敢怒不敢言。
明英宗即正统十四年七月,北方番王乜先兴兵犯疆,直捣大同,大同守兵失利,塞外城堡,相继陷落,警报日传,朝野震惊。
王振擅作主张,自命为统帅,还逼英宗御驾亲征。动员令只下了两日匆促起后,五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向北进发。过了居庸关,遭遇狂风暴雨,军心汹汹,前锋部队的败报频至,随驾大臣等奏请皇帝留驾,王振不准,还兼道急行军,还未到大同,被给成问题了,兵无粮,马无草,军士纷纷饿死,满路死尸。
番王乜先见此情形,满怀欢喜,故意避开,诱王振深入。八月间,王振大军到了大同,驻扎未定即下令进军攻击。未久,警报传至,前军已全军覆没了。
王振闻报大惊,乃召集一个御前会议,群臣争论结果,王振才无可奈何答应明日班师回京。
大同的守将郭登献计:“车驾还京,宜转从紫荆入,才能安全。”王振不听,下令后军作前部,照原路退却。行至雉鸣山,乜先率兵追到了,王振吓得手足无措,急派武将朱勇率兵三万御敌。敌军即展开两翼夹攻,很快把朱勇的三万兵马吃掉。 次日,军至土木(地方名),已是傍晚时分了,离怀来城不过二十里,诸臣都想赶入城去,王振却说尚有千多辆辎重在后未至,不能轻易委弃,必须在此地相待,群臣力争不果,只好在土木扎营。
次日清早,敌军已经四面八方拥至,团团把土木包围住,因此军心大乱,王振仓惶出走,连皇帝都不要了,只身逃亡。此时兵无主帅,士兵互相蹂踏,争先奔逸,挤死的挤死,投降的投降。英宗左右只得几名亲兵相随,几番突围不得,卒至束手被擒。
王振在荒乱中只顾逃命,于路上亦被子部属护卫将军攀忠用铁锤打死。五十万大军,逃回京都不过二百人。
乜先捉到英宗,如获至宝,竟利用此俘虏向明朝讨便宜,把英宗拥到大同,声言要一万两黄金取赎,钱到即放人。朝廷派员往敌营准备迎驾,献上黄金,乜先约明晨送还英宗,到期,使臣苦等不至,前往探问。始知乜先已于半夜挟英宗跑了,白白被骗万两黄金。
以后屡犯边疆,都挟持英宗同行,使明军有投鼠忌器顾虑。明君以英宗回銮无期,奏请皇太后以国家为重,另立新君,乃下谕立王祈钰即皇帝位,是为景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
这一来,挟持英宗的价值降低了,再也没有什么可供利用,同时兵部尚书于谦对乜先态度强硬,一浍讨好或投鼠忌器。因此经守几番波折,乜先就把英宗送归明朝。
满清的分割亲兵阵容战术 根据军史专家夏惟桐考证,此为清摄政王多尔衮在与明军长期的战争中总结的针对性战术。该战术的出现并不是因为军事理论发展造成的,而是因为经济环境造成的。
明代张居正改革的红利在万历山大征之后全部耗尽,国库空虚。
山西高盛和等汉奸商号走私铁器、铜器给与满清换回的只是满清从北直隶、山东抢走的金银,恶性循环之后,造成明代通货紧缩;
明代党争频繁,经济措施不能有效贯彻。
山东漕运混乱,不能疏通南北经济。
恶化的经济环境造成了明代的军费紧张,加上明代的腐败的常例制度(军费出兵部则克扣50%,到地方巡抚处则再克扣50%),所以军饷严重不足。将领为了保持战斗力,只能保证自己的亲兵足饷,一般总兵级将领可以保持亲兵数百人。是全军战斗力的核心。
满清在与明军的战斗中,发现武将周围的亲兵,装备与训练程度与其他士兵完全不同后,制定了针对的性的战术。野战时,以精锐的白甲兵(八旗的棉甲骑兵),突入明军阵型,分割总兵亲兵阵营与其他兵士。
由于亲兵几乎是明军最有战斗力和组织力的兵士,分割之后,明军阵型一般都会大乱甚至溃退,满清再乘机扩大战果。
美军的斩首行动 斩首行动即用巡航导弹和精确制导导弹对敌方进行军事打击,通过精准打击,首先消灭对方的首脑和首脑机关,彻底摧毁对方的抵抗意志。“擒贼先擒王,打蛇打七寸”形象反映了这种思想。“斩首行动”的要素是快速、精确、内应。
商场案例[回目录] 在企业经营中,“擒贼擒王”之计可引早为:紧紧抓住事物发展的关键,或把握问题的重点。在开发新产品时,而对强手如林的产品市场,应着力研制生产力集众人之长于一身、技冠群雄的王牌产品,以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此外,在销售对象上,应善于抓住主要的消费者群,并针对他们的消费心理和需求,改进产品的质量、功能、式样和包装,以吸引顾客。
世界著名企业家的成功之路,无不是重点经营某一产业而起家的。如美国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钢铁大王卡内基、新加坡的玻璃大王陈家和、香港的船王包玉刚等,这些企业巨子,无不重点以生产或经营某种产品而著名。 企业经营者,特别是中小企业,运用“擒贼擒王”之计,关键就在于集中人力、财力、物力、重点经营。如果不考虑企业实力。盲目扩大营业项目或多角经营,往往会因分身力薄而难以成功,至于大企业要搞多种经营或多角经营,经营的每一项,也要谨慎研究,集中力量抓住重点。
1969年,柳州农机厂开始转产2.5砘“柳江”牌汽车,由于工厂沿用小生产经营方式,厂小而求全,除发动机外,其余零部件几乎都由自己生产。结果,“柳江”牌汽车成本高、质量差,企业效益低,到1980年出现亏损,陷入困境。
厂领导经过研究,苦思对策,确定加入东风汽车工业企业联营公司,生产“东风”车。并改变了过去“小而全”的生产格局,走专业化生产之路,结果成本大大降低,效益显著提高。
以此为起点,柳汽又改汽油车为柴油车,从而适合大批个体运输户的需要,投放市场后,甚为走俏,1991年生产1万辆后销售一空;1992年生产1.5万辆仍供不应求,这一创举,正是集中力量、重点经营的结果。
百度百科地址:baike.baidu.com/view/8538.htm SOSO百科地址: 百度搜索:《 点击此处 》
擒贼擒王的意思
捉拿。捉贼先捉贼的头领。比喻做事要抓住关键要害。
擒贼擒王(拼音是qín zéi qín wáng)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汉语成语,出自唐·杜甫《前出塞》。
“擒贼擒王”原意是指捉坏人要先捉住头头,后比喻行事要抓住要领;该成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唐玄宗的时候,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气焰嚣张,连连大捷。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派勇将尹子奇率劲旅进攻睢阳。当时睢阳是江准的屏障,许远、张巡率众死守,多次力挫敌军。但双方兵力悬殊,睢阳危在旦夕。张巡知道只要擒住或杀死敌帅尹子奇,就能扭转战局,便命令部队注意寻找尹子奇。但尹子奇十分狡猾,就是不暴露.
后来叛军攻城,尹子奇终于出现。尹子奇平时上阵,总让几个人和他一样打扮,使守军无法认出他。张巡便想法辨认尹子奇,他故意命士兵把用野蒿削成的箭射到敌阵中。
擒贼擒王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擒贼擒是什么意思 擒贼擒王
发音 qín zéi qín wáng
释义 擒:抓,捉。指作战要先抓主要敌手。比喻作事要抓住要害。
出处 唐?杜甫《前出塞》诗之六:“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示例 所谓擒贼擒王,这就是办事的诀窍。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四十四回
近义词 擒贼先擒王
问题二:釜底抽薪和擒贼擒王有什么区别? 广义上说都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是前者表示彻底解决问题,后者表示做事要抓关键抓要害。
问题三:擒贼擒什么什么妙维肖 擒贼先擒王,惟妙惟肖
问题四:擒贼擒什么 擒贼擒王 [qín zéi qín wáng]
[释义] 擒:抓,捉。指作战要先抓主要敌手。比喻作事要抓住要害。
问题五:擒贼擒王 词 目 擒贼擒王
【发 音】 qín zéi qín wáng
【释 义】 擒:抓,捉。指作战要先抓主要敌手。比喻作事要抓住要害。
【出 处】 唐?杜甫《前出塞》诗之六:“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示 例】 所谓~,这就是办事的诀窍。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四十四回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比喻做事先要抓关键
【近义词】 擒贼先擒王
【三十六计】
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①。
【注释】
①龙战于野, 其道穷也: 语出《易经?坤》卦。坤,卦名。本卦是同卦相叠
(坤下坤上),为纯阴之卦。
引本卦上六,《象辞》:“龙战于野,其道穷也。”是说即使强龙争斗在田野
大地之上,也是走入了困顿的绝境。比喻战斗中擒贼擒王谋略的威力。
【按语】
攻胜则利不胜取。取小遗大,卒之利、将之累、帅之害、功之亏
也。舍胜而不摧坚摘王.是纵虎归山也。擒王之法,不可图辨旌旗,而当察其阵中
之首动。昔张巡与尹子奇战,直冲敌营,至子奇麾下,营中大乱,斩贼将五十余人,
杀士卒五千余人。迎欲射子奇而不识,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
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中其左目,几获之,子奇乃收军退还(《新唐书一九二《张
巡》、《战略考?唐》)。
战争中,打败敌人,利益是取之不尽的。如果满足于小的胜利而错过了获取大
胜的时机,那是士兵的胜利,将军的累赘,主帅的祸害,战功的损失。打了个小的
胜仗,而不去摧毁敌军主力,不去摧毁敌军指挥部,捉拿敌军首领,那就好比放虎
归山,后患无穷。古代交战,两军对垒,白刃相交,敌军主帅的位置比较容易判定。
但也不能排除这样的情况:敌方失利兵败,敌人主帅会化装隐蔽,让你一时无法认
出。张巡计高一筹,用秸秆当箭,一下子让主帅尹干奇暴露出来,将他射伤。
擒贼擒王,语出唐代诗人杜甫《前出塞》:“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
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民间有“打蛇要打七寸”的说法,也是这个意思,蛇无头
不行,打了蛇头,这条蛇也就完了。此计用于军事,是指打垮敌军主力,擒拿敌军
首领,使敌军彻底瓦解的谋略。擒贼擒王,就是捕杀敌军首领或者摧毁敌人的首脑
机关,敌方陷于混乱,便于彻底击溃之。指挥员不能满足于小的胜利,要通观全局,
扩大战果,以得全胜。如果错过时机,放走了敌军主力和敌方首领,就好比放虎归
山,后患无穷。
唐朝安史之乱时,安禄山气焰嚣张,连连大捷,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派勇将尹子
奇率十万劲旅进攻睢阳。御史中丞张巡驻守睢阳,见敌军来势汹汹,决定据城固守。
敌兵二十余次攻城,均被击退。尹子奇见士兵已经疲惫,只得鸣金收兵。晚上,敌
兵刚刚准备休息,忽听城头战鼓隆隆,喊声震天.尹子奇急令部队准备与冲出城来
的唐军激战。而张巡“只打雷不下雨”,不时擂鼓,象要杀出城来,可是一直紧闭
城门,没有出战。尹子奇的部队被折腾了整夜,没有得到休息,将士们疲乏已极,
眼睛都睁不开,倒在地上就呼呼大睡。这时,城中一声炮响,突然之间,张巡率领
守兵冲杀出来.敌兵从梦中惊醒,惊慌失措,乱作一团。张巡一鼓作气,接连斩杀
五十余名敌将,五千余名士兵,敌军大乱。张巡急令部队擒拿敌军首领尹子奇,部
队一直冲到敌军帅旗之下。张巡从未见过尹子奇,根本不认识,现在他又混在乱军
之中,更加难以辨认。张巡心生一计,让士兵用秸秆削尖作箭,射向敌军。敌军中
不少人中箭,他们以为这下玩了,没有命了。但是发现,自己中的是秸杆箭,心中
大喜,以为张巡军中已没有箭了。他们争先恐后向尹子奇报告这个好消息。张巡见
状,立刻......>>
问题六:擒贼擒王人人知。 (各位大神,帮忙解下.怎么理解.是什么生肖) 应该是 寅虎
问题七:三十六计各是什么意思呢?比如第一瞒天过海,它是什么意思呢?麻烦大家帮我解解答^.^ 第一计 瞒天过海
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在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第二计 围魏救赵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第三计 借刀杀人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的力量。
第四计 以逸待劳
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
第五计 趁火打劫
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敌方的危机很大,就乘机取利,用优势力量攻击软弱的。
第六计 声东击西
乱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敌人乱撞瞎碰,摸不清情况,这是《易经》“萃”封上所说的“坤下兑上”的混乱征状。必须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加以消灭。
第七计 无中生有
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
无中生有是运用假象,但不是弄假到底。而是使假象变真象,大小假象,掩护真象。
第八计 暗渡陈仓
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故意暴露行动,利用敌方固守的时机,便主动偷袭。
第九计 隔岸观火
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敌人内部分裂,秩序混乱,我便等待他发生暴乱,那时敌人穷凶极恶,翻目仇杀,势必自行灭亡。我要根据敌人变动作好准备;作好准备之后,还要根据敌人的变动而行动。
第十计 笑里藏刀
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使敌人相信我方,并使其麻痹松懈,我则暗中策划,充分准备,一有机会,立即动手,使他来不及应变,这是暗中厉害,表面柔和的策略。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当局势发展有所损失的时候,要舍得局部的损失,以换取全局的优势。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少阴,少阳。
微小的漏洞必须利用,微小的利益,也必须获得。变敌人小的疏忽,为我方小的胜利。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疑为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
有怀疑的就要侦察实情,完全掌握了实情再行动。反复侦察,是发现暗藏敌人的因素。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有用的不可以利用,怕的是我不能控制它,不能利用的却要去利用,因为我完全可以控制它,利用不能用的而控制它,这不是我受别人的支配,而是我支配别人。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返”。
等待天时对敌方不利时再去围困他,用人假象去诱骗他“往前有危险,就返身离开”。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逼得敌人无路可走,就会遭到坚决的反扑;让他逃走,就会消灭敌人的气势,所以要紧紧地跟踪敌人,但不要逼迫他,借以消耗他的体力,瓦解他的士气,等他的兵力分散了,再行再以捕捉。这样用兵可以避免流血,不逼迫敌人,并让他相信,这对战争是有利的。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类以诱之,击蒙也。
用类似的东西去迷惑敌人,使敌人遭懵上当。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彻底地摧毁敌人的主力,......>>
问题八:什么动物常使用擒贼擒王的方法? The Man !
问题九:擒贼先秦王是什么意思!!! 首先是擒 不是秦这句话出出自杜甫的《前出塞 其六》其原诗为: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作战要先抓主要敌手。比喻作事要抓住要害。三十六计已经有人说了就不说了
?擒贼擒王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英文翻译是什么?
【典故出处】:唐 杜甫《前出塞》诗之六:「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成语意思】:指作战要先抓主要对手。比喻做事要抓住要害。 【成语注音】:ㄑㄧㄣˊ ㄗㄟˊ ㄑㄧㄣˊ ㄨㄤˊ 【通用拼音】:qin zei qin wang 【拼音简写】:QZXQW 【使用频率】: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 *** 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擒贼擒王,联合式;作谓语;比喻做事先要抓关键。 【成语结构】:紧缩式成语 【英语翻译】:to catch bandits first catch the ringleader 【近义词】:擒贼先擒王 【成语例句】:叶圣陶《倪焕之》:「只要他肯答应,我相信其余的抵抗力也就消散了。这是'擒贼擒王'的办法。」
擒贼擒王的意思
擒贼擒王[qín zéi qín wáng]
【解释】:擒:抓,捉。指作战要先抓主要敌手。比喻作事要抓住要害。
【出自】:唐·杜甫《前出塞》诗之六:“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示例】:所谓~,这就是办事的诀窍。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四十四回
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是何意?
擒贼擒王,语出唐代诗人杜甫《前出塞》:“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民间有“打蛇要打七寸”的说法,也是这个意思,蛇无头不行,打了蛇头,这条蛇也就完了.此计用于军事,是指打垮敌军主力,擒拿敌军首领,使敌军彻底瓦解的谋略.擒贼擒王,就是捕杀敌军首领或者摧毁敌人的首脑机关,敌方陷于混乱,便于彻底击溃之.指挥员不能满足于小的胜利,要通观全局,扩大战果,以得全胜.如果错过时机,放走了敌军主力和敌方首领,就好比放虎归山,后患无穷. 唐朝安史之乱时,安禄山气焰嚣张,连连大捷,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派勇将尹子奇率十万劲旅进攻睢阳.御史中丞张巡驻守睢阳,见敌军来势汹汹,决定据城固守.敌兵二十余次攻城,均被击退.尹子奇见士兵已经疲惫,只得鸣金收兵.晚上,敌兵刚刚准备休息,忽听城头战鼓隆隆,喊声震天.尹子奇急令部队准备与冲出城来的唐军激战.而张巡“只打雷不下雨”,不时擂鼓,象要杀出城来,可是一直紧闭城门,没有出战.尹子奇的部队被折腾了整夜,没有得到休息,将士们疲乏已极,眼睛都睁不开,倒在地上就呼呼大睡.这时,城中一声炮响,突然之间,张巡率领守兵冲杀出来.敌兵从梦中惊醒,惊慌失措,乱作一团.张巡一鼓作气,接连斩杀五十余名敌将,五千余名士兵,敌军大乱.张巡急令部队擒拿敌军首领尹子奇,部队一直冲到敌军帅旗之下.张巡从未见过尹子奇,根本不认识,现在他又混在乱军之中,更加难以辨认.张巡心生一计,让士兵用秸秆削尖作箭,射向敌军.敌军中不少人中箭,他们以为这下玩了,没有命了.但是发现,自己中的是秸秆箭,心中大喜,以为张巡军中已没有箭了.他们争先恐后向尹子奇报告这个好消息.张巡见状,立刻辨认出了敌军首领尹子奇,急令神箭手、部将南霁云向尹子奇放箭.正中尹于奇左眼,这回可是真箭只见尹子奇鲜血淋漓,抱头鼠窜,仓皇逃命.敌军一片混乱,大败而逃. 明英宗宠幸太监王振,王振是个奸邪之徒,侍宠专权,朝廷内外,没有人不害怕他.当时北方瓦剌逐渐强大起来,有觊觎中原的野心.王振拒绝了大臣们在瓦剌通往南方的要道上设防的建议,千方百计讨好瓦剌首领也先.公元1449年,也先亲自率领大军攻打大同,进犯明朝.明英宗决定御驾亲征,命王振为统帅.粮草没有准备充分,五十万大军仓促北上.一路上,又连降大雨,道路泥泞,行军缓慢.也先闻报,满心欢喜,认为这正是捉拿英宗平定中原的大好时机.等明朝大军抵达大同的时候,也先命令大队人马向后撤退.王振认为瓦剌军是害怕明朝的大部队,畏缩而迅,于是下令追击瓦剌军.也先早已料到,已派骑兵精锐分两路从两侧包围明军.明军先锋朱瑛、先晃,遭到瓦剌军伏击,全军覆没.明英宗无可奈何,只得下今班师回京.明军撤退到土木堡,已是黄昏时分.大臣们建议,部队再前行二十里,到怀来城凭险拒守,以待援军.王振以千辆辎重未到为理由,坚持在土木堡等待,也先深怕明军进驻怀来,拒城固守,所以下令急追不舍.在明军抵达土木堡的第二天,就趁势包围土木堡.土木堡是一高地,缺乏水源.瓦剌军控制当地唯一水深—一土木堡两侧的一条小河.明军人马断水两天,军心不稳.也先又施—计,派人送信王振,建议两军议和.王振误以为这正是突围的好时机,他急令部队往怀来城方向突围.这一下正中也先诱敌之计,明军离开土木堡不到四里地,瓦剌军从四面包围.明英宗在乱军中,由几名亲兵保护,几番突围不成,终于被也先生擒.王振在仓皇逃命时,被护卫将军樊忠一锤打死.明军没有了指挥中心,溃不成军,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
三十六计之擒贼擒王的原文意思和故事典故
擒贼擒王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前出塞九首》的第六首。诗人从写《出塞》到《塞芦子》再至《喜闻盗贼总退口号》,构成了一幅历史画卷。
这首诗的原文如下: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擒贼擒王用在军事上,就是指首先捕杀敌军首领或者摧毁敌人的首脑机关,借此影响并动摇敌人的军心,使敌军陷于混乱的状态,进而便于我方彻底击溃。民间有打蛇要打七寸的说法,就是说打蛇的时候要朝七寸的部位,也就是心脏所在地下手。否则,即使把蛇斩为两段,它仍有反扑的能力。事物也存在这样的关键和要害部位,抓住了它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兵家们认为,贼王是敌人的主心骨,仅仅击溃了敌军算不了什么胜利,但让贼王跑掉,无异于放虎归山,后患无穷。而擒住了贼王,就会使敌人陷于群龙无首、树倒猢狲散的境地。
此外擒贼擒王在生活中还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善于张网的人,总是抓住网的总纲绳,而不去一一地拿取成千上万个网目;提裘皮衣要提领子,提着领子上下一抖,就可以将所有的毛都理顺,而用不着一根一根地去梳理。不管是在战争中还是在生活中,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会迎刃而解,这正是擒贼擒王的魅力所在。
尹子奇中张巡擒王之计
唐朝安史之乱时,安禄山气焰嚣张,连连大捷,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派勇将尹子奇率十万劲旅进攻睢阳。
御史中丞张巡驻守睢阳,见敌军来势汹汹,决定据城固守。敌兵二十余次攻城,均被击退。尹子奇见士兵已经疲惫,只得鸣金收兵。
晚上,敌兵刚刚准备休息,忽听城头战鼓隆隆,喊声震天.尹子奇急令部队准备与冲出城来的唐军激战。而张巡只打雷不下雨,不时擂鼓,象要杀出城来,可是一直紧闭城门,没有出战。
尹子奇的部队被折腾了整夜,没有得到休息,将士们疲乏已极,眼睛都睁不开,倒在地上就呼呼大睡。这时,城中一声炮响,突然之间,张巡率领守兵冲杀出来.敌兵从梦中惊醒,惊慌失措,乱作一团。
张巡一鼓作气,接连斩杀五十余名敌将,五千余名士兵,敌军大乱。张巡急令部队擒拿敌军首领尹子奇,部队一直冲到敌军帅旗之下。张巡从未见过尹子奇,根本不认识,现在他又混在乱军之中,更加难以辨认。
张巡心生一计,让士兵用秸秆削尖作箭,射向敌军。敌军中不少人中箭,他们以为这下完了,没有命了。但是发现,自己中的是秸秆箭,心中大喜,以为张巡军中已没有箭了。他们争先恐后向尹子奇报告这个好消息。
张巡见状,立刻辨认出了敌军首领尹子奇,急令神箭手、部将南霁云向尹子奇放箭。正中尹于奇左眼,这回可是真箭只见尹子奇鲜血淋漓,抱头鼠窜,仓皇逃命。敌军一片混乱,大败而逃。
擒贼擒王拿鲁肃
刘备通过鲁肃借得荆州却不肯归还,派关羽镇守荆州。
东吴这边,周瑜死后,鲁肃继任大都督,向关羽索讨荆州不成,于是,打算骗关羽过江,先好言相劝,若关羽执意不肯,便拿下关羽,然后攻打失去主将的荆州。
鲁肃摆下酒宴,假意款待关羽,暗中令吕蒙等设下伏兵。
关羽知晓鲁肃意思,故意只带周仓等少数人马过江赴宴,席间,鲁肃几次或明或暗的向关羽索讨荆州,但是关羽以酒宴谈公务伤感情等理由敷衍鲁肃。
酒过三巡,关羽见时间差不多了,就要告别。此时,鲁肃准备伏兵活捉关羽,但是关羽却一把挽住鲁肃的手,拉着他一起到江边。鲁肃怕事情败露,不敢推辞。而吕蒙等人怕伤害鲁肃,不敢动手,就这样,关羽安全到了江边,上了自己的船回到荆州。
擒贼擒王是一种经典的军事战略思想,广泛应用于古代战争中。通过攻击敌人的要害和弱点,迅速击败敌人的领袖,以达到瓦解敌人战斗力的目的。这一战术不仅强调军事力量和武器装备的优势,更注重策略的运用。通过仔细研究敌人的行动和策略,找出其弱点,可以制定出更为有效的攻击计划。
擒贼先擒王是三十六计中的第几计
是三十六计中的第十八计,擒贼擒王属于攻战计,在军事中指攻打敌军主力或者制服敌人首领,使敌军失去主力指挥,内部自我瓦解,从而不战而溃。后比喻在处理事情上要抓住问题的关键,解决掉主要的矛盾,其他的细节随之便迎刃而解。
作战要先擒拿主要敌手。比喻做事要抓关键。
比如战争中想尽办法去攻击对方的主帅可以用“擒贼先擒王”,这里就是用了本意;战争中有一个地方十分险要,只要夺取这个地方,其余的阵地便可以一举拿下,从而取得战争的全盘胜利。这时候要攻取这个阵地时也可以用“擒贼先擒王”,在这里就是用了引申意。
擒贼先擒王
民间有“打蛇要打七寸”的说法,也是这个意思,蛇无头不行,打了蛇头,这条蛇也就完了。
此计用于军事,是指打垮敌军主力,擒拿敌军首领,使敌军彻底瓦解的谋略。擒贼擒王,就是捕杀敌军首领或者摧毁敌人的首脑机关,敌方陷于混乱,便于彻底击溃之。
指挥员不能满足于小的胜利,要通观全局,扩大战果,以得全胜。如果错过时机,放走了敌军主力和敌方首领,就好比放虎归山,后患无穷。
擒贼擒王什么意思
首先解决关键问题……
抓主要问题,解决主要矛盾。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这首诗出自(杜甫《前出塞》)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擒贼擒王的寓意是指:在两军对战中,如果把敌人的主帅擒获或者击毙,其余的兵马则不战自败。比喻在解决事情上抓住关键,解决主要矛盾,其他的细节便可以迎刃而解。
诗的前四句,很象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所以黄生说它“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两个“当”,两个“先”,妙语连珠,开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伍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智勇须并用。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数家珍,宛若总结战斗经验。然而从整篇看,它还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只是下文的衬笔。后四句才道出赴边作战应有的终极目的。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诗人慷慨陈词,直抒胸臆,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声。他认为,拥强兵只为守边,赴边不为杀伐。不论是为制敌而“射马”,不论是不得已而“杀伤”,不论是拥强兵而“擒王”,都应以“制侵陵”为限度,不能乱动干戈,更不应以黩武为能事,侵犯异邦。这种以战去战,以强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论,安边良策;它反映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愿望。所以,张会在《杜诗府粹》里说,这几句“大经济语,借戍卒口说出”。
从艺术构思说,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谣谚体开势,讲如何练兵用武,怎样克敌制胜;后四句却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逼出“止戈为武”本旨。先行辅笔,后行主笔;辅笔与主笔之间,看似掠转,实是顺接,看似矛盾,实为辩证。因为如无可靠的武备,就不能制止外来侵略;但自恃强大武装而穷兵黩武,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诗人主张既拥强兵,又以“制侵陵”为限,才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很有体会地说:“上四(句)如此飞腾,下四(句)忽然掠转,兔起鹘落,如是!如是!”这里说的“飞腾”和“掠转”,就是指作品中的奔腾气势和波澜;这里说的“兔起鹘落”就是指在奔腾的气势中自然地逼出“拥强兵而反黩武”的深邃题旨。在唐人的篇什中,以议论取胜的作品较少,而本诗却以此见称;它以立意高、正气宏、富哲理、有气势而博得好评
汉乐府有《出塞》《入塞》曲,是写边疆战斗生活的。唐人写边塞诗常以"塞"为题。杜甫写有《出塞》曲多首,先写的九首称《前出塞》,后写的五首称《后出塞》。天宝末年,边将哥舒翰贪功于吐蕃,安禄山构祸于契丹,于是征调半天下。巨大的战争灾难和负担落到了人民的头上。《前出塞》通过集中描写一个战士戍边十年的过程,反映了唐王朝发动的开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的政策。这组诗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抓住人物特征,着重心理刻划,结构紧凑,层次井然,九首只如一首。这里选的是第六首。诗中既表达了反对穷兵黩武的意向,也表示出通过政治手段解决边疆问题的主张。《杜诗详注》云:"为当时黩武而叹也。张綖注:章意只在'擒王'一句,上三句皆引兴语,下四句申明不必滥杀之故。"
这首诗的语体"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杜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