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百科全书派名词解释
- 2、名词解释题:百科全书派
- 3、名词解释:法国百科全书学派是什么[急]
- 4、关于西方哲学史的几个问名词解释
- 5、百科全书英文百科全书英文复数
- 6、启蒙主义文学名词解释是什么?
- 7、百科全书派名词解释
- 8、历史问题
百科全书派名词解释
百科全书派释义:
18世纪法国一部分启蒙思想家所形成的派别。因他们都参加过《百科全书》的编撰工作,故称。包括狄德罗、伏尔泰、卢梭、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他们都反对天主教会、经院哲学以及封建等级制度,在当时影响很大。
百科全书派
[拼音] [bǎi kē quán shū pài]
名词解释题:百科全书派
2004年4月自学考试《西方法律思想史》真题 名词解释题 第3题
3.《百科全书派》
校解析答案: 注意百科全书派的产生背景、代表人物、主要著作和影响意义。百科全书派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在编纂《百科全书》的过程中形成的派别。《百科全书》主编是狄德罗。参加撰稿的有l40余人,他们哲学观点不同,宗教信仰不一。其中有达朗贝尔、爱尔维修、霍尔巴赫,以及孟德斯鸠、魁奈、杜尔哥、伏尔泰、卢梭、比丰等声誉卓著的改革者。百科全书派的核心是以狄德罗为首的唯物论者,他们反对封建特权制度和天主教会,向往合理的社会,认为迷信、成见、愚昧无知是人类的大敌。主张一切制度和观念要在理性的审判庭上受到批判和衡量。他们推崇机械工艺,从而孕育了资产阶级务实谋利的精神。他们编纂的《百科全书》是第一部影响巨大的大型参考书,为法国大革命的到来作了舆论准备。
百科全书派是启蒙运动中产生的法国著名 *** 别,其中包括160多位知名学者,最著名的有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他们编纂了长达三十五卷之巨的《百科全书》,对人类文化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开创性的贡献,对封建意识和宗教蒙昧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名词解释:法国百科全书学派是什么[急]
百科全书派,哲学流派,18世纪,法国,百科全书,科学,艺术,工艺,狄德罗,孟德斯鸠,百科全书派 通常指的是 18世纪 法国 一部分 启蒙 思想家在编纂《 百科全书 》(全称为《百科全书或 科学 、 艺术 和 工艺 详解词典》)的过程中形成的派别。《百科全书》主编为 狄德罗 。参加编纂的主要人员有 孟德斯鸠 、 魁奈 、 杜尔哥 、 伏尔泰 、 卢梭 、 布丰 等一大批法国 启蒙运动 时期的著名人物.
http://baike.baidu.com/lemma-php/dispose/view.php/1667.htm
18世纪法国一部分启蒙思想家在编纂《百科全书》(全称为《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词典》)的过程中形成的派别。《百科全书》主编是狄德罗。参加撰稿的是一大批哲学观点不同,宗教信仰不一的知识分子。其中有达兰贝尔、爱尔维修、霍尔巴赫,以及孟德斯鸠、F.魁奈、杜尔哥、伏尔泰、卢梭、比丰等声誉卓著的改革者。百科全书派的核心是以狄德罗为首的唯物论者,他们的基本政治倾向是反对封建特权制度和天主教会,向往合理的社会,认为迷信、成见、愚昧无知是人类的大敌。主张一切制度和观念要在理性的审判庭上受到批判和衡量。他们推崇机械工艺,重视体力劳动,孕育了资产阶级务实谋利的精神。
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是第一部影响巨大的大型参考书,百科全书派冲破多次政教禁令并克服了重重困难,1751~1772年共出版28卷,1776~1780年又增加补遗及索引7卷。它为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作了舆论准备。
我认为最简要的解释是:
主要代表人物有孟德斯鸠、杜尔哥、伏尔泰、卢梭等人
因他们集体编撰<百科全书>而得名.
他们反对封建特权制度和天主教会,主张一切观念要在理性的审判庭上受到批判和衡量.
因他们集体编撰<百科全书>而得名.
主要代表人物有孟德斯鸠、杜尔哥、伏尔泰、卢梭等人
他们反对封建特权制度和天主教会,主张一切观念要在理性的审判庭上受到批判和衡量.
你说呢?
18世纪法国一部分启蒙思想家在编纂《百科全书》(全称为《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词典》)的过程中形成的派别。《百科全书》主编是狄德罗。参加撰稿的是一大批哲学观点不同,宗教信仰不一的知识分子。其中有达兰贝尔、爱尔维修、霍尔巴赫,以及孟德斯鸠、F.魁奈、杜尔哥、伏尔泰、卢梭、比丰等声誉卓著的改革者。百科全书派的核心是以狄德罗为首的唯物论者,他们的基本政治倾向是反对封建特权制度和天主教会,向往合理的社会,认为迷信、成见、愚昧无知是人类的大敌。主张一切制度和观念要在理性的审判庭上受到批判和衡量。他们推崇机械工艺,重视体力劳动,孕育了资产阶级务实谋利的精神。
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是第一部影响巨大的大型参考书,百科全书派冲破多次政教禁令并克服了重重困难,1751~1772年共出版28卷,1776~1780年又增加补遗及索引7卷。它为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作了舆论准备。
关于西方哲学史的几个问名词解释
能找到的我都帮你找了 一定要采纳啊!
绝对精神 指万物最初的原因与内在的本质,先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永恒存在的实在。
先验幻想 认为人的知识是先于感觉经验、 先于社会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
自然状态 欧美国家产生以前的状态。在自然状态下,人们不受任何法律的约束,只受自然法则的至配,生存的这一最高的天赋自然权利驱使人们弱肉强食,结果可能两败俱伤。
现象 现象就是已经通过大脑加工过的意识表象。
二律背反 指双方各自依据普遍承认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公认为正确的两个命题之间的矛盾冲突。
绝对同一性 无法改变的客观现实与认识的不可知论。
反省 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反思或反省是人心对自身活动的注意和知觉,是知识的来源之一。
真观念 他首先对知识进行了分类,把知识分为传闻的知识,经验的知识,理性的知识,直观的知识四种,并认为直观的知识是最可靠的,即真观念。
人是机器 是拉美特利的观点,百度这个人物可以了解,是典型的法国百科全书派的唯物观
动物是机器同上。
绝对自我和绝对精神都是黑格尔哲学的,楼上有回答。
先验幻象(不是幻想):是康德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即只能用于知性判断的先验形式——“范畴”,被超越经验地用来判断理性领域的先验理念,由此产生对理念的错误判断。
自然状态,应该是康德的自为世界与自在世界中的“自在世界”
现象:是康德经验的来源,是对物自体世界的主观反映
二律背反:康德对传统理性宇宙学的批判,提出了四组自相矛盾的命题,既可以同时成立,又可以都是错误的。1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无限的;2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由单一的元素构成——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是复合的多种元素构成的;3世界有出于自由的原因——没有自由,一切都是已经被决定的;4.世界的因果联系存在第一推动者——没有必然的推动者,一切都是偶然的。1、2命题对于物自体世界而言都是错误的,3、4命题都可以是对的,不过他们的两组命题中前者是对物自体,后者是对现象界而言。
绝对同一性:是主体和客体的绝对同一,在谢林的同一哲学里,世界的存在在于它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最初是单纯的同一,但其自身有发展为自己对立面的原始冲动,成为对立的同一,最后发展为绝对的同一。
反省:洛克的双重经验论中的一个印象的来源,感觉+反省使人对外界构成印象,从而产生知识。
真观念:斯宾诺莎的真观念是对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一脉相承,是唯理论对知识的标志性划分之一,真观念有内在和外在的标准,即真观念是其内在判断自身正确与否的标准,也是标志着与外界事物符合与否的标准。
百科全书英文百科全书英文复数
1、英语单词博览001 不列颠百科全书 Encyclopedia Britannica2、什么叫百科全书?3、百科全书用英语怎么说如题4、百科全书用英语怎么说?5、求名词解释:百科全书英语单词博览001 不列颠百科全书 Encyclopedia Britannicaencyclopedia (n.百科全书)≈en英文+cyclo循环(=cycle)+pedia词根“儿童”。变体encyclopaedia多用于英国。“用英文写的翻来覆去给儿童灌输知识的东西”。因为“百科全书”未必都用英文(en)编写,所以cyclopedia(即encyclopedia去掉en)也是“百科全书”的意思。※An encyclopedia is a system for collecting dust in alphabetical order.百科全书是一套按字母顺序收藏灰尘的装置。recycle (v.循环利用)=re再+cycle循环。recyclable (a.可回收的)=recycl(e)+able可的。encyclopedic (a.百科全书式的)=encycloped(ia)百科全书+ic形容词后缀。常用于形容人“知识广博的”。pediatrics (n.儿科)=ped(ia)词条“儿童”+iatr词根“治疗”+ics后缀表“学科”。“治疗儿童的学科”。★可以忽略词根iatr。我们是记单词,不是研究单词。所以只要看到词首ped(ia)想到“儿童”,再看到词尾-ics想到“学科”,最后能推出单词的意思是“儿科”就行了。pediatric (a.儿科的)=ped(ia)+iatr+ic。ped(ia)词根“儿童”,iatr词根“治疗”,-ic形容词后缀。pediatrician (n.儿科医生)=pediatric+ian人。在《走遍美国》( Family Album U.S.A. )中,Richard的父亲就是一位pediatrician。★后缀-ian加在后缀-ic之后,表示不是一般人,而是“专家”(精通的人),如:physician(医生);musician(音乐家)。 (排版比较单调,不知道有没有人看。)什么叫百科全书?概要记述人类一切门类知识或某一门类全部知识的完备的工具书。英文 encyclopedia 一词来源于希腊文,词义为"一切知识尽在其中";中文"百科全书"一词是20世纪初才出现的。百科全书的主要作用是供人们查检必要的知识和事实资料,其完备性在于它几乎包容了各种工具书的成分,囊括了各方面的知识。此外,百科全书还具有扩大读者知识视野和帮助人们系统求知的教育作用,常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起源与发展百科全书起源于对人类已有知识的全面概括和分类整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编写过全面讲述当时学问的讲义,被西方奉为"百科全书之父"。中国汉初的《尔雅》内容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方面,是中国百科全书性质著作的最早渊源。魏文帝时刘劭、王象等人编纂的《皇览》被认为是中国类书之始。中国古代的类书虽然是百科全书性质的文献,但它只限于对各科现有资料的汇集,一直没有发展成为现代意义的百科全书。西方百科全书曾经历了 3个发展时期:①古代百科全书。古希腊、罗马的百科全书起源于教育,编排上采取原始的知识分类,由单个的编者完成。古罗马学者瓦洛编的《学科要义》 (9卷)和公元 1世纪老普里尼编的《自然史》(37卷)是这一时期百科全书的代表作。②中世纪百科全书。5~16世纪的百科全书, 明显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神学和宗教统治的影响,大多是修道院供神职人员学习的课本;在编排方法上仍以"自由七艺"为基础的原始分类为主。具有代表性的百科全书著作有:伊西多尔编纂的《词源学》(20卷)和文岑编著的《大宝鉴》(80卷)。中世纪后期(16~18世纪)百科全书的发展出现了两个特点:一是受F.培根的分类法的影响,科学分类逐渐成为百科全书框架设计的基础;二是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人类知识猛增,教科书式的百科全书已不能满足迅速查检知识的需要,百科全书开始受到词典编排方法的影响,逐渐由分类编排向字母顺序编排过渡。J.J.霍夫曼于1677年出版的《百科词典》是这一转变初期的代表作,并首开为百科全书编制索引的先例。③现代百科全书。18世纪以后,百科全书进入了现代发展时期。西方现代百科全书的奠基人是法国哲学家D.狄德罗,以他为首的法国百科全书派在1751~1772年编纂出版了闻名世界的《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与手工艺大词典》(正篇17卷,图篇11卷),它标志着现代百科全书的诞生,并为百科全书带来了两个新的特征:一是强调百科全书的启蒙作用,即以现代真正的科学知识启偏见愚昧之蒙;二是突出百科全书的检索功能,即工具书的作用,接受了词典的字母顺序编排法。18~20世纪,英、德、法、意、苏、日等国相继编纂出版了一批权威性的百科全书。中国也从1980年开始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种类现代百科全书已形成完整的系列,以适应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专业的读者需要。可分为以下几大类:①综合性百科全书。概述人类一切门类知识,供广泛的读者查检基本知识和基本资料。按照读者的文化程度可再区分为高级成年人百科全书、普及的学生百科全书和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前一类常为多卷本的大部头书,人们习惯称之为"大百科全书",如《不列颠百科全书》和《中国大百科全书》。②专业性百科全书。选收某一学科或某一门类知识,但选收范围宽狭悬殊。宽者如美国的《科学技术百科全书》和《社会科学百科全书》;狭者如《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百科全书》。专题性百科全书,如苏联的《奥林匹克百科全书》,也属这一系列。③地域性百科全书。就选收内容而言也是综合性百科全书,但仅限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的知识,如《亚洲百科全书》、《南斯拉夫百科全书》、《伦敦百科全书》等。④百科词典。是兼具百科全书与词典性质的工具书,但仅收各科专业词汇并作简要解释,不收一般语词。各种系列的百科全书按规模均可区分为大型、中小型和单卷本。20卷以上称为大型百科全书,20卷以下的为中小型百科全书,单卷本又称案头百科全书。结构百科全书在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以条目为主体,全面系统地介绍知识。①条目是百科全书的基本寻检单元。编纂者根据工具书检索性要求,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分解,即进行百科全书的框架设计,从而得到大小不同的知识主题。把这些主题按一定体例规范撰写成文,便是百科全书的条目。现代综合性大型百科全书有几万至十几万个条目。条目之间用参见系统互相联系,交叉而不重复,衔接而无疏漏。条目一般由条头、释文(包括必要的图表)和参考书目组成。②百科全书条目的编排一般有 3种方式: 全部按条头字顺编排、分类编排、分类与字顺相结合(即大类分卷)编排。字顺编排法已是现代百科全书的主流;分类编排已较少采用;大类分卷编排法属一种折衷和过渡形式,但其优点是适于读者分卷购置,单卷也可使用,例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即采用此方式编排。③百科全书除主体部分(条目)外,为扩大全书的功能还编有各种附属成分。其中最主要的是索引(往往单编为一卷)和各种知识性与资料性附录,如大事记和地图集之类。鉴别与评价百科全书是大型工具书,被称为"工具书之王"。它种类繁多,适用范围各异,编纂质量也有高低之分,读者和图书馆员必须善于对其进行鉴别和选择。鉴别主要有种类鉴别、功用鉴别、适用程度鉴别、编纂水平鉴别等。评价百科全书编纂水平和质量的标准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 ①权威性,指全书条目撰编人、编审组织(编委会)、总编辑和出版单位的权威性。②内容的全面、精确、新颖程度,指选收条目广泛全面、没有重大遗漏和过多重复、知识门类比例均衡;提供的知识和事实资料精确;内容在稳定性的基础上能反映新情况、新进展,不陈旧过时,收有 5年以内的重要事实和材料。③客观性:指在政治、宗教和社会偏见等方面的倾向性较小。④简明性:指语言精炼,文字流畅易懂。⑤检索性:这是百科全书功能的主要标志,它与条目设置是否合理、条头标引是否规范、检索系统(包括条目编排、参见设置、索引编制)是否精当有关。⑥装帧:指百科全书的开本、版式、印刷、纸张、装订的质量。概要记述人类一切门类知识或某一门类全部知识的完备的工具书。英文 encyclopedia 一词来源于希腊文,词义为"一切知识尽在其中";中文"百科全书"一词是20世纪初才出现的。百科全书的主要作用是供人们查检必要的知识和事实资料,其完备性在于它几乎包容了各种工具书的成分,囊括了各方面的知识。此外,百科全书还具有扩大读者知识视野和帮助人们系统求知的教育作用,常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起源与发展百科全书起源于对人类已有知识的全面概括和分类整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编写过全面讲述当时学问的讲义,被西方奉为"百科全书之父"。中国汉初的《尔雅》内容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方面,是中国百科全书性质著作的最早渊源。魏文帝时刘劭、王象等人编纂的《皇览》被认为是中国类书之始。中国古代的类书虽然是百科全书性质的文献,但它只限于对各科现有资料的汇集,一直没有发展成为现代意义的百科全书。西方百科全书曾经历了 3个发展时期:①古代百科全书。古希腊、罗马的百科全书起源于教育,编排上采取原始的知识分类,由单个的编者完成。古罗马学者瓦洛编的《学科要义》 (9卷)和公元 1世纪老普里尼编的《自然史》(37卷)是这一时期百科全书的代表作。②中世纪百科全书。5~16世纪的百科全书, 明显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神学和宗教统治的影响,大多是修道院供神职人员学习的课本;在编排方法上仍以"自由七艺"为基础的原始分类为主。具有代表性的百科全书著作有:伊西多尔编纂的《词源学》(20卷)和文岑编著的《大宝鉴》(80卷)。中世纪后期(16~18世纪)百科全书的发展出现了两个特点:一是受F.培根的分类法的影响,科学分类逐渐成为百科全书框架设计的基础;二是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人类知识猛增,教科书式的百科全书已不能满足迅速查检知识的需要,百科全书开始受到词典编排方法的影响,逐渐由分类编排向字母顺序编排过渡。J.J.霍夫曼于1677年出版的《百科词典》是这一转变初期的代表作,并首开为百科全书编制索引的先例。③现代百科全书。18世纪以后,百科全书进入了现代发展时期。西方现代百科全书的奠基人是法国哲学家D.狄德罗,以他为首的法国百科全书派在1751~1772年编纂出版了闻名世界的《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与手工艺大词典》(正篇17卷,图篇11卷),它标志着现代百科全书的诞生,并为百科全书带来了两个新的特征:一是强调百科全书的启蒙作用,即以现代真正的科学知识启偏见愚昧之蒙;二是突出百科全书的检索功能,即工具书的作用,接受了词典的字母顺序编排法。18~20世纪,英、德、法、意、苏、日等国相继编纂出版了一批权威性的百科全书。中国也从1980年开始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种类现代百科全书已形成完整的系列,以适应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专业的读者需要。可分为以下几大类:①综合性百科全书。概述人类一切门类知识,供广泛的读者查检基本知识和基本资料。按照读者的文化程度可再区分为高级成年人百科全书、普及的学生百科全书和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前一类常为多卷本的大部头书,人们习惯称之为"大百科全书",如《不列颠百科全书》和《中国大百科全书》。②专业性百科全书。选收某一学科或某一门类知识,但选收范围宽狭悬殊。宽者如美国的《科学技术百科全书》和《社会科学百科全书》;狭者如《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百科全书》。专题性百科全书,如苏联的《奥林匹克百科全书》,也属这一系列。③地域性百科全书。就选收内容而言也是综合性百科全书,但仅限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的知识,如《亚洲百科全书》、《南斯拉夫百科全书》、《伦敦百科全书》等。④百科词典。是兼具百科全书与词典性质的工具书,但仅收各科专业词汇并作简要解释,不收一般语词。各种系列的百科全书按规模均可区分为大型、中小型和单卷本。20卷以上称为大型百科全书,20卷以下的为中小型百科全书,单卷本又称案头百科全书。结构百科全书在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以条目为主体,全面系统地介绍知识。①条目是百科全书的基本寻检单元。编纂者根据工具书检索性要求,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分解,即进行百科全书的框架设计,从而得到大小不同的知识主题。把这些主题按一定体例规范撰写成文,便是百科全书的条目。现代综合性大型百科全书有几万至十几万个条目。条目之间用参见系统互相联系,交叉而不重复,衔接而无疏漏。条目一般由条头、释文(包括必要的图表)和参考书目组成。②百科全书条目的编排一般有 3种方式: 全部按条头字顺编排、分类编排、分类与字顺相结合(即大类分卷)编排。字顺编排法已是现代百科全书的主流;分类编排已较少采用;大类分卷编排法属一种折衷和过渡形式,但其优点是适于读者分卷购置,单卷也可使用,例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即采用此方式编排。③百科全书除主体部分(条目)外,为扩大全书的功能还编有各种附属成分。其中最主要的是索引(往往单编为一卷)和各种知识性与资料性附录,如大事记和地图集之类。鉴别与评价百科全书是大型工具书,被称为"工具书之王"。它种类繁多,适用范围各异,编纂质量也有高低之分,读者和图书馆员必须善于对其进行鉴别和选择。鉴别主要有种类鉴别、功用鉴别、适用程度鉴别、编纂水平鉴别等。评价百科全书编纂水平和质量的标准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 ①权威性,指全书条目撰编人、编审组织(编委会)、总编辑和出版单位的权威性。②内容的全面、精确、新颖程度,指选收条目广泛全面、没有重大遗漏和过多重复、知识门类比例均衡;提供的知识和事实资料精确;内容在稳定性的基础上能反映新情况、新进展,不陈旧过时,收有 5年以内的重要事实和材料。③客观性:指在政治、宗教和社会偏见等方面的倾向性较小。④简明性:指语言精炼,文字流畅易懂。⑤检索性:这是百科全书功能的主要标志,它与条目设置是否合理、条头标引是否规范、检索系统(包括条目编排、参见设置、索引编制)是否精当有关。⑥装帧:指百科全书的开本、版式、印刷、纸张、装订的质量。
百科全书用英语怎么说如题百科全书用英语翻译是encyclopedia。encyclopedia英 [_n_sa_kl_'pi:d__] 美 [_n_sa_kl__pidi_]n.百科全书na.“encyclopaedia”的变体扩展资料1、They compiled an encyclopedia.他们编纂了百科全书。2、This is an encyclopedia.这是一本百科全书。3、This book contains all kinds of knowledge, it is all but anencyclopedia. 这本书包括各种知识,几乎是一本百科全书。4、We can refer to an encyclopedia for information about this subject.我们可以在百科全书里查阅这问题的有关资料。5、This isn't your work. he said. Someone typed it for you straight out of the encyclopedia.这不是你写的,他说,有人帮你从百科全书上原封不动地打印了下来。
百科全书用英语怎么说?问题一:百科全书英文怎么说There is an encyclopedia in the home that is always useful. 问题二:百科全书百科全书英文的英文是什么?【名词】:Encyclopedia (BrE)/Encyclopaedia. a book or set of books giving information about all areas of knowledge or about different areas of one particular subject, usually arranged in alphabetical order. 百科全书百科全书英文;(某一学科)的专科全书 (通常按照字母顺序排列) 【形容词】:Encyclopedic 1、connected with encyclopedias or the type of information found in them 百科弗书的;百科知识的 例子:Encyclopedic information 百科知识 例子:an encyclopedic dictionary 百科词典 2、having a lot of information about a wide variety of subjects;containing plete information about a particular subject 包含各种学科的,知识渊博的,博学的 例子:She has an encyclopedic knowledge of an era.她具有广博的自然史知识。 问题三:百科全书用英语怎么说如题encyclopedia 英 [?n?sa?kl?'pi:d??] 美 [?n?sa?kl??pidi?] n. 百科全书; na. “encyclopaedia”的变体; [例句]The Encyclopedia is packed with clear illustrations and over 250 recipes 那本百科全书有很多清晰的插图和250多个食谱。 [其他] 复数:encyclopedias 问题四:少儿百科全书用英语怎么说百科全书英文你好! 少儿百科全书 Children's encyclopedia 问题五:"百度百科"用英语怎么说呢百科全书英文?谢谢了!Baidu encyclopedia 问题六:百科全书的英文全称是什么百科全书 百科全书[简明汉英词典] [bǎikēquánshū] 1. cyclopaedia 2. cyclopedia 3. encyclopaedia 4. encyclopedia 词条指正 - Google 搜索 问题七: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英语怎么说Encyclopedia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 问题八:热门单词:“中国大百科全书”用英文怎么说中国大百科全书 Encyclopedia of China
求名词解释:百科全书百科全书百科全书是对人类过去积累的全部知识或某一类知识的书面摘要。“百科全书”通常是指一大套书。这个词在西方最早出自希腊语εγκ_κλιο_(拉丁字母:enkyklios)和παιδε_α(paideia)。 “enkyklios”意为“循环的,周期性,平常的”,而“paideia”则指“教育”。含义是“普通教育,从字面上说就是一个想接受通才教育的人所应该学习的艺术和科学知识”。在抄录过程中谬传为新拉丁语词 “encyclopaedia”,随后又进入英语,最先记载于1531年。在新拉丁语中该词被选中作为一本覆盖各科知识的参考著作的书名。在英国最早见于 1644年。据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定义为:“概要介绍人类一切门类知识或某一门类知识的工具书。供查检所需知识和事实资料之用。但也具有扩大读者知识视野、帮助系统求知的作用。它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时代科学文化发展的标志。”《简明社会科学辞典》定义为“按辞典形式编排,系统概述人类各个方面或某一方面知识的大型工具书。分综合性与专业性两类。综合性百科全书收集各知识领域的名词、熟语、地名、事件、人物、著作等等,无所不包,是知识的宝库。但不收录词语,故不同于语文辞典。”百科全书可以是综合性的,包含所有领域的相关内容(例如,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就是一部著名的综合性百科全书)。也可以是专科的百科全书(例如医学或哲学百科全书)。也有一些从某种特定文化或国家观点来讨论广泛议题的百科全书,例如苏联大百科全书。历史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编写过全面讲述当时学问的讲义,被西方奉为“百科全书之父”,中国汉朝初年的《尔雅》,是中国百科全书性质著作的渊源。中国古代的类书是一种百科全书式的资料汇编。也有学者认为中国明朝的《永乐大典》是最早的接近现代意义上的百科全书。中国的百科全书是20世纪初由西方引进的书体。民国时的著名学者李煜瀛是最早进行西方百科全书研究,将这一书体介绍到中国并产生广泛影响的。关于百科全书的名称,他在《世界学典书例答问》中说:“四十年前煜首译‘encyclopedia’为‘百科类典’,后中国因受《四库全书》命名的影响,改译为‘百科全书’。近二世纪专科的encyclopedia出版颇多,在中文有‘中国文学百科全书’等。文学本百科中之一科,固然其中亦可析为多科,然于一科之名下,复系以‘百科’二字,终觉不甚妥当。且‘全书’二字,在中文易与‘四库全书’之丛书式的全书相混,不足表示其为另一书体,故煜后又改译为‘学典’。 ‘学典’,即拉丁文‘encyclopedia’(英法文略同),有‘所讲的学术环绕在内’之意。后凡包括一切学术在内一呈显知识世界且多系按辞典次序排列的书,每用此词以构成其书名,于是此词成为书体之一种。”早期的百科全书作品狄德罗等人的《百科全书》百科全书型的作品在人类历史上并不少见,但直到16世纪的西方,才开始出现“百科全书”这个名词。最早将“百科全书”用于书名的,是德国人斯卡利斯(Paul Scalich)。古代的许多作家(像亚里士多德等)都曾经试图全面地记录人类的所有知识。但是,约翰·哈里斯才认为是第一个创立了现代意义上的百科全书。《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最早时却十分朴素:从1768年到1771年只出版了三卷。恐怕最著名的早期百科全书要数法国的《百科全书,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词典》,由达兰贝尔和狄德罗编写,并于1772年完成,共28卷,71, 818条条目,2,885张插图。体例在古代,类似百科全书的著作可以由一个人全部编辑完成。但是到了现代,由于知识大爆炸,一个人或几个人已经不可能完成一部规模浩大的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这样就需要制定体例,确定编纂的准则,以解决众多编纂者之间的矛盾。(维基百科也有自己的编纂准则,请参看wikipedia:工具。)百科全书的体例包括许多方面。包括条目名称设计、条目编写提纲、撰稿人书写格式、配图要求、外文书写和翻译规则、成书格式等。其中《苏联百科全书》是现有百科全书中体例最为详尽的一部,其第三版的编写体例周详而细致,十分全面,总共折合汉字有20万字上下。例如医学大类下分疾病条目、病理学条目、治疗方法条目、药物类条目、药剂类条目、医疗器械条目、疗养地条目、医疗机械条目、医学职业条目等。百科全书与其他工具书的区别百科全书不同于词典等其他的工具书。词典等是对词语条目进行释义,而百科全书是对条目作知识的介绍。因此百科全书比其他工具书使用更多的图像来辅助知识的介绍。而且百科全书对条目的阐释也比其他工具书详细,经常需要分成许
启蒙主义文学名词解释是什么?
启蒙主义文学名词解释:
启蒙主义文学是指打破传统的陈规陋习,破除迷信,提倡理性的批判精神,普及知识,把民众从无知中解放出来的文学。欧洲18世纪的合理主义是启蒙主义的代表思想。在朝鲜,从开化期以后至19世纪10年代李光洙、崔南善两人在文坛十分活跃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就是启蒙主义文学。尤其是李光洙文学所具有的特征比较典型地代表了启蒙主义文学.这是传统的看法。在新小说时期,以当时的开化思想为基础,鼓吹独立思想、礼赞新文明、奖励新教育、打破迷信、昂扬科学思想等,都是朝鲜启蒙主义文学的主要内容。到李光洙、崔南善时期,启蒙主义以着重启蒙人民大众的民族主义思想和理想主义精神为其内容。总而言之,朝鲜文学史上的启蒙主义文学指的是现代文学初创期接受新的文学样式和新的价值观,以期造成传统文化与新文化样式的矛盾,从而普及新的文学、艺术、价值观的一种手段。
英国启蒙文学
英国的启蒙文学其实说的是英国的现实主义小说,在20年代正式登上文坛。
前期的代表人物是笛福和斯威夫特。
笛福,就是写《鲁滨逊漂流记》的那个作家,他的启蒙观点比较温和,但是小说创作却是一次真正的文学革命,他开创了英国现实主义小说。1719年的《鲁宾逊漂流记》写一个青年商人鲁滨逊遇到海难流落荒岛,却在荒岛上凭借劳动把岛屿建设成为殖民地的故事,充满了资本主义初兴时期的进取精神。恩格斯称其为第一个真正的资产者形象。故事虽然是幻想传奇式的,但是作者却使用了写实的手法,通过精细的细节描写使得小说尤为可信。其还有1722年的《摩尔·弗兰德斯》,写一个贵妇的养女在社会的迫害下沦为盗贼和荡妇的故事。
以上这段我有一点牢骚要发。评价笛福的时候知道写实是一种手法,幻想故事未必不能写实,怎么在面对当代的幻想类小说的时候,非要迂腐地坚持什么经验现实主义至上的观点呢?如果一本小说写魔法写修仙,但是细节给足了,非常可信地写出了魔法需要遵循的规范,非常可信地写出了修仙每一步的方法和感受,那凭什么说那不是现实主义的呢?
斯威夫特是这一时期的另一位重要作家,他的代表作是《格列佛游记》。这是一本讽刺名著,假托格列佛医生自述他的历险,写他因为船只失事而偶然到达的诸多荒诞的海外国家,对这些国家的介绍全面地讽刺了英国的社会现实。讽刺手法喜欢把讽刺的对象加以夸张扭曲,变形到残酷甚至荒诞的地步,与现代的“黑色幽默”有相通之处。
三十年代到世纪中期是第二个阶段,菲尔丁是其中最杰出的作家。
萨缪尔·理查逊是英国家庭小说的开创者,他的作品关注家庭和爱情问题,通常以女仆或者中产阶级女性为主人公,把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和中产阶级温和的道德说教结合起来,这成为后来英国家庭小说的模式。他的代表作有《帕米尔》和《克拉丽莎》,擅长使用书信体写细腻的情感变化,结构上突破了流浪汉小说的松散串联而集中描写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一点上直到现在网文都还没有实现,几乎都是一本道按照主角经历进行的串联,稍微结构上复杂点的就能脱颖而出了,能打的太少了,一群菜鸡)。
斯摩莱特有自传体小说《蓝登传》,写主人公曲折的流浪生活,因为其对于社会批判和讽刺而闻名,比较接近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
约翰·菲尔丁是18世纪英国最著名的小说家,对英国小说的发展起到了聚到了作用,他将小说的地位提高到同史诗一样的水平,宣称自己在写的是“散文滑稽史诗”,还持有模仿主义的朴素现实主义创作理论。他的代表作品有1743年的《大伟人魏尔德传》,改编自强盗头子魏尔德的真实事迹,批判了英国的司法和政治制度。还有《约瑟·安特鲁传》,写男仆安特鲁的遭遇,批判了乡绅地主的专横淫乱。以及最出名的49年的《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写弃儿琼斯和乡绅之女魏斯登的爱情故事,已经他们私奔逃往伦敦的经历,广泛描绘了18世纪英国的各个社会阶层和社会生活。本书将曲折的故事、严谨的布局和宽泛的背景融为一体,大大提高了小说这种体裁的艺术水平。
18世纪后期的英国就是感伤主义的舞台了,这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贫富分化加剧的产物。感伤主义者看到了社会的问题,表示对社会的失望,转向抒发个人郁结情绪,怀念宗法制的创作道路。
斯泰恩在68年写作的《感伤的旅行》是感伤主义之名的来源。
奥利弗·哥尔德斯密斯的《威克菲尔牧师传》和长诗《荒村》是成就更高的感伤主义作品。《威克菲尔牧师传》写一个穷牧师自述被乡村地主欺压的悲惨遭遇,在浓郁的感伤情绪中也有喜剧性的幽默。
墓园诗派是英国感伤主义在诗歌领域的代表,由格雷的《墓园挽歌》得名,情绪比感伤主义小说还要更低沉。
英国戏剧在18世纪因为《戏剧检查法》的管控,所以整体上艺术成就不高(来人啊,把这个乳化分子给我关进监狱里),比如菲尔丁原本是写政治讽刺剧的,后来被迫转向小说创作。哥尔德斯密斯的《屈身求爱》算得上是18世纪英国能拿得出手的戏剧,再有就是谢立敦的喜剧了,他的创作轻松愉快,但是没啥深度,代表作有77年的《造谣学校》。
法国启蒙文学
18世纪初期,封建王权虽然还占据统治地位,但是其地位已经在动摇了。古典主义在文坛的地位类似于此,虽然依旧占据至高无上的地位,但是已经逐渐衰落。从20年代初开始,启蒙文学开始形成一股有力的潮流。
启蒙文学的先声是18世纪初期的勒萨日,他发展了西班牙流浪小说的传统,以其写实的小说《瘸腿魔鬼》(1707)和名作《吉尔·布拉斯》解开了启蒙文学的序幕。《吉尔·布拉斯》写一个西班牙青年吉尔从平民爬到首相助理的经历,影射讽刺法国当时的社会现实。作者肯定吉尔的进取心,也揭露讽刺了社会上层的腐败昏庸。
启蒙文学的是从孟德斯鸠和伏尔泰那里正式开始的。
反映孟德斯鸠政治思想的是《论法的精神》,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三权分立。他的书信体小说《波斯人信札》是启蒙文学哲理小说的开端,小说假托旅居巴黎的两个波斯贵族,写他们俩和本国之间的书信往来,借助外人的嘴来评述法国的社会现实,其中对波斯贵族生活的描述,一般被认为是影射法国贵族的糜烂生活。小说主要表达的就是启蒙的政治思想,尖锐地讽刺了宗教和封建制度的专制统治。
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旗手,他的文学写作从悲剧开始,但是他的哲理小说却更出名。他的悲剧严谨地遵循古典主义的要求,通过古典主义的艺术手法来宣传自己的思想,有《布鲁图斯》《伊扎尔》等作品,其中《中国孤儿》改编自元杂剧《赵氏孤儿》。他的哲理小说最受人们欢迎,代表作有《查第格》《天真汉》和《老实人》等。《老实人》是其中最出色的,写一个淳朴的青年从老师那里学来了盲目乐观主义的精神,结果却因此在世界上处处碰壁的故事,主要批判的就是那种为现存秩序辩护的盲目乐观主义,不过也批评了那种认为人生毫无意义的悲观主义。
世纪中期的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有狄德罗和卢梭。
狄德罗在启蒙运动中也是一个旗手型人物,他组织编写的《百科全书》成为宣传启蒙运动,凝聚启蒙精神的阵地(但是他却不被伏尔泰所喜欢……伏尔泰感觉有点小心眼,似乎是由于这俩人危及了他在进步知识分子中的核心地位,他才对狄德罗和卢梭抱有反感)。此书把启蒙运动推向新的高潮,使得法国启蒙思想家被称为“百科全书派”。
狄德罗的创作成就主要集中在三本哲理小说上,有《修女》《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还有《拉摩的侄儿》。《修女》通过写孤女苏珊娜在修道院内经受的悲惨遭遇,批判了宗教制度和宗教思想对人性的毒害。《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揭露贵族阶级的腐朽生活,雅克受到主人打骂时常把“上帝就是这么规定的”挂在嘴边,这本书的结构将叙述层和故事层分开,其嵌套交叉的结构创新性很强。对话体小说《拉摩的侄儿》,写拉摩的侄儿从一个聪明正直的青年,堕落为一个寡廉少耻的寄生虫,他看透了这个社会的肮脏和堕落,但是却从恶如流。他的自白很能揭露现实社会的丑恶。
狄德罗的剧作有市民正剧《私生子》、《一家之长》和《当好人还是当坏人》,充分体现了他的剧作理念。他认为创作叙事艺术必须要模仿生活,要求作家实地采风收集平民的生活经验。他主张戏剧要写表现资产阶级和平民的生活,要用市民正剧代替喜剧和悲剧,强调艺术的文化指导功能。
卢梭我们单独拿出来谈啦。
最后是博马舍,这是18世纪法国最后一位著名的启蒙作家,他主要以剧作和剧作理论闻名。他的《论严肃的戏剧体裁》宣传了狄德罗关于市民正剧的主张,尤其还提出了以散文代替韵文的戏剧创作主张。他有《塞维勒的理发师》以及《费加罗的婚礼》,两部剧在大革命前夕写第一阶级的贵族和第三阶级的平民之间的冲突,鲜明地支持第三阶级,将理发师和男仆女仆这样的下等人写得机智勇敢,写他们对贵族的反抗,无怪乎被禁演。
德国的启蒙文学
德国的现代国家之路走得异常艰难,当来自法国的启蒙思想传入德国以后,这些思想一下子就席卷了整个德国,培养了一批“德奸”,也就是“精神法国人”。德国的启蒙文学是和浪漫主义文学连在一起的,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其实就是启蒙文学衰落的后半段。另外,德国启蒙文学的这些代表人一般都是德国大学教育改革的代表人,莱辛和歌德都是(说到这里,我激动得拍起了桌子,想到我写的那一篇烂到家的论文)。
德国古典主义文学的代表人是剧作家高特舍特,他将古典主义的体系介绍到德国,但是思路非常僵化。四十年代开始,启蒙文学开始发力,其代表人物是莱辛和诗人克洛卜施托克。
莱辛是德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他的美学著作《拉奥孔》和戏剧评论集《汉堡剧评》将德国文学引领向正确的道路。《拉奥孔》将画和诗区分,认为画表现的是瞬间,诗表现的是时间上连续的动作(可以,这很亚里士多德)。《汉堡剧评》提出德国要有自己的民族戏剧,也就是德国市民剧,而且这种剧要反映中产阶级,要有社会教育作用。
莱辛的戏剧创作是他戏剧理论的延伸,他的《萨拉·萨姆逊》是德国第一部市民悲剧,还有另一部市民悲剧《艾米莉亚·伽洛蒂》。后者写一个意大利小国(说是意大利,当然暗指德国割据小邦啦)国王对子民的暴虐,他企图通过谋杀的行为占有一个平民女性,平民最终只好以死抗争。
七八十年代德国开始了狂飙突进运动,这个运动得名自克林格的剧本《狂飙与突进》,其将德国文学推进到欧洲先进的地步。这一运动主张民族文学,崇尚中世纪民歌自然淳朴的风格,歌颂对自然人性的追去,强调反文明和反理性,其对感情和感性的追捧能看到卢梭的直接影响。
但是这一运动很快衰落下去,取而代之的是德国的“古典时期”,也即“魏玛古典主义”,这一名称并不代表其和法国古典主义保持一致性,其实它是启蒙文学的新发展,其理想是人道主义这一启蒙精神的理想境界。德国古典主义复兴的是古希腊的艺术,追求宁静和和谐,力图创作出肃穆优雅均衡完美的艺术,从而培养人的教养。
这两个时期的代表人则是席勒、赫尔德和歌德。
席勒是一位剧作家和文艺理论家。他初期的剧作有《强盗》和《阴谋与爱情》,这两部都是狂飙突进运动影响下的市民悲剧,具有很强的战斗性和批判性。之后席勒转向历史和哲学研究,他在康德美学的直接影响下,写了《美育书简》,强调审美教育使人有教养的功能,认为崇高的人可以实现社会变革。后来他和歌德结交,在朋友的影响下重写开始写作剧本,后期有历史题材的《华伦斯坦》(三部曲)、《威廉·退尔》和《奥里昂的姑娘》等作,华伦斯坦取材于德国三十年战争,威廉退尔取材于14世纪瑞士传说,奥里昂的姑娘则改编圣女贞德的故事。
赫尔德是狂飙突进运动的理论家,他于1770年在斯特拉斯堡(白学圣地)与歌德的会面被看成是这一运动的开端。他有文学史论著《论德国现代文学片断》,大力宣扬德国民族文学,推崇荷马、莎士比亚和民歌。
启蒙主义文学名词解释如下:
启蒙主义文学是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以启蒙思想为内容的文学。它既是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启蒙运动的重要工具和思想武器。
由于启蒙思想家大都也是启蒙作家,他们竭力宣传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表现资产阶级改革社会制度的要求,因而启蒙文学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和教诲性。首先它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特别重视文学作品在批判封建制度、批判宗教迷信与提高人们道德素养方面的意义。
其次启蒙文学具有民主性。当时的资产阶级文学家正在为争取第三等级的文学地位而斗争,力图使文学作品能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因此他们反对古典主义的宫廷倾向,主张文学面向广大平民。启蒙文学作家强调作品的真实性,作品多取材于现实生活,而且对它进行分析和议论,因此作品具有哲理性和分析性。
文学体例与代表人物
为了便于宣传启蒙思想,启蒙作家还创造了许多新的文学形式,如哲理小说、正剧、书信体小说、对话体小说、抒情小说、教育小说等。但启蒙文学作家往往不注意塑造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而把正面人物作为自己的代言人,使人物形象缺乏血肉。这在哲理小说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启蒙文学的典型代表是法国的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和卢梭。他们既是著名文学家,又是著名思想家。启蒙文学在英国的代表作家有笛福、斯威夫特和菲尔丁等。由于社会历史情况的不同,欧洲各国的启蒙文学有其独自的发展道路和民族特点。
百科全书派名词解释
百科全书派的解释 18世纪法国一部分启蒙 思想 家所形成的派别。因他们都参加过《 百科 全书》的编撰工作,故称。包括狄德罗、伏尔泰、卢梭、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他们都反对天主教会、经院哲学以及封建等级 制度 ,在当时 影响 很大。 词语分解 百科的解释 百科(英:;法:é)指天文、地理、 自然 、人文、宗教、 信仰 等全部学科的科学 知识 的总称。
历史问题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在编纂《百科全书》(全称为《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手工艺分类字典》)的过程中形成的派别。《百科全书》主编是D.狄德罗。百科全书派的核心是以狄德罗为首的唯物论者,他们反对封建特权制度和天主教会,向往合理的社会,认为迷信、成见、愚昧无知是人类的大敌。主张一切制度和观念要在理性的审判庭上受到批判和衡量。他们推崇机械工艺,孕育了资产阶级务实谋利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