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综合基础知识(百科知识集锦)
- 2、关于地球的科普知识
- 3、趣味地理百科知识
- 4、地球是怎样形成的?
- 5、地球的资料
- 6、儿童地球大百科推荐理由
- 7、地球的起源是什么?
- 8、地球直径多大?
- 9、自然百科10条有意义的知识点有哪些
- 10、地球多大
综合基础知识(百科知识集锦)
一、地球知识
地球大约有46亿年的历史,始终处于不断变化和运动中。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
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气圈,还有磁层,形成了围绕固态地球的外套。
二、大气现象
大气是混合气体,无色无味,通常人们看不见它的存在。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氧和氮,而其他气体,如氢、二氧化碳、臭氧和水汽等,只占大气体积总量的百分之一。大气具有重量,那么它就必然存在着压力。我们把单位面积上所承受大气柱的重量称为大气压强,即气压。气压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即毫米和毫巴。在标准状态下,当时的大气压强与760毫米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相等,而760毫米气压又相当于1013.25毫巴。在太阳光谱中,波长较短的如紫、蓝、青等颜色的光波最容易被大气分子和微粒散射出来。波长较长的如红、橙、黄等颜色的光波透射力,它们能透过大气分子而保持原来的前进方向。这样光波的分离作用就发生了,而颜色也就出现了。
(一)极光
极光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当太阳黑子、耀斑活动剧烈时,太阳发出大量强烈的带电粒子流,沿着地磁场的磁力线向南北两极移动,它以极快的速度进入地球大气的上层,其能量相当于几万或几十万颗氢弹爆炸的威力。由于带电粒子速度很快,碰撞空气中的原子时,原子外层的电子便获得能量。当这些电子获得的能量释放出来,便会辐射出一种可见的光束,这种迷人的色彩就是极光。
(二)海市蜃楼
在炎热的夏季中,平静的海面、大江江面、雪原、沙漠或戈壁等地区,当近地面的空气受到太阳的猛烈照射时,温度升得很高,空气密度变小了,而上层的空气仍然比较冷,空气密度也大,这样由远方物体各点所投射的光线在穿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时,就要向远离光线的方向折射。当光线照射到地球表面时,就会发生全反射,于是远处物体上下各点所投射的光线就沿下凹的路径到达观察者眼中,出现“海市蜃楼”。而在地面逆温较强的地区,尤其是在冷海面或极地冰雪覆盖的地区,由于底层空气密度很大,而上层空气密度很小,这种上疏下密的空气就能使物体投射的光线经过它产生折射和全反射现象,以致出现“海市蜃楼”的景象。
(三)虹和霓
虹是光线以一定角度照在水滴上所发生的折射、分光、内反射、再折射等造成的大气现象。有时在虹的外侧还能看到第二道虹,光彩比第一道虹稍淡,色序是外紫内红,称为副虹或霓。霓和虹的不同点仅仅在于光线在雨点内产生二次内反射,因此光线通过雨滴后射到我们眼帘时,光弧色带就与虹正好相反。[NextPage]
三、地理现象
(一)火山
火山口是地球释放热量、气体的裂口。火山由地球深处的岩浆等高温物质穿过地壳裂缝,喷发出地面而形成的锥型山体。地球学上又称堆积山。地球上有两个的火山活动带:环太平洋火山带和地中海火山带。世界上共有850多座活火山(陆地上有700多座、海底有100多座),其中3/4分布在环太平洋火山带,成为地球佩戴的“火环”。
(二)地震
地震就是地动,是地球表面的振动。引起地球表面振动的原因很多,可能是人为的原因,比如核爆炸、开炮、机械振动等;同样也可能是自然界的原因,比如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落地震等。
(三)海啸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动都可能引起海啸。
地震发生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出现猛然上升或者下沉,由此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动”是从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的波动,其中所含的能量惊人。
(四)洪水
自然灾难中,洪水造成死亡的人口占全部因自然灾难死亡人口的75%,经济损失占到全部经济损失的40%。中国、孟加拉国是世界上水灾最频繁肆虐的地方,美国、日本、印度和欧洲也较严重。
四、天文知识
(一)太阳系
太阳系是由太阳、8颗大行星(冥王星被称为“矮行星”)、66颗卫星以及无数的小行星、彗星、陨星、行星际物质组成的。行星由太阳起往外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八大行星中,一般把离太阳较近的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称为类地行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其主要由石质和铁质构成,半径和质量较小,但密度较高。把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称为类木行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其主要由氢、氦、冰、甲烷、氨等构成,石质和铁质只占极小的比例,它们的质量和半径均远大于地球,但密度却较低。太阳系的外形呈碟状,直径超过120亿千米。位于中心的太阳拥有太阳系998%的质量。[NextPage]
(二)世界载人航天技术
美国和俄罗斯是航天领域的“两极”,其载人航天技术处于世界水平。欧洲空间局、中国和日本正成为航天领域迅速崛起的“第三极”。
美国为谋求和保持“空间”地位,自1958年成立航空航天局以来实施了一系列载人航天计划。从“水星”计划到“双子星座”计划,再到“阿波罗”计划,先后完成6次登月飞行,把12人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地面。
原苏联从1961年4月12日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起,到1970年共发射“东方”号、“上升”号和“联盟”号飞船16艘。
2003年10月15日9时,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神舟五号飞船的成功发射与着陆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一朝成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将航天员送上太空的国家。
关于地球的科普知识
地球是太阳系从内到外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赤道半径为6378.2公里,其大小在太阳系的行星中排列第五位。地球有大气层和磁场,表面的71%被水覆盖,其余部分是陆地,是一个蓝色星球。
地球是包括人类在内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也是目前人类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地球已有45亿岁,有一颗天然卫星月球围绕着地球以27.32天的周期旋转,而地球自西向东旋转,以近24小时的周期自转并且以一年的周期绕太阳公转。
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气圈以及磁场。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的天体,是包括人类在内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
扩展资料:
在地球演化过程中,发生一些天文与地质事件,将事件的时间段叫做地质时期。
在各地质时期,在与地球相关的宇宙空间及太阳系和地球所发生的大事件,在地球自身、地壳运动、地层、岩石、构造、古生物、古地磁、冰川、古气候等多方面都留下了记录。在不同的地质时期,地质作用不同,特征不同。
地球表面的气温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全球地表平均气温约15℃左右。而在不见阳光的地下深处,温度则主要受地热的影响,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地球中心处的地核温度更高达6000℃以上,比太阳光球表面温度(5778K,5500°C)更高。
对于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态外,是无法直接观测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顶部组成,从固体地球表面向下穿过地震波在近33公里处所显示的第一个不连续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软流圈为止。
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约为100公里。由于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态与现代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岩石圈是现代地球科学中研究得最多、最详细、最彻底的固体地球部分。
由于洋底占据了地球表面总面积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约占海底总面积的45%,其平均水深为4000~5000米,大量发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围延伸着广阔的海底丘陵。
因此,整个固体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态可认为是由大洋盆地与大陆台地组成,对它们的研究,构成了与岩石圈构造和地球动力学有直接联系的"全球构造学"理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球
趣味地理百科知识
在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中,有很多精彩的小知识,值得孩子们好好学习,这些百科知识的学习,会让你对生活更加明确,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好好学习精彩的地理百科知识吧。
1、地球的骨架是岩石;
2、牛、马、驴、兔、鸡、狗、蛇、鼠、狗、猫、燕子、鹰等动物都能够预测地震;
3、连翘、迎春花、腊梅、桃树、梨树等植物都是先开花后长叶;
4、每一只工蜂的腰部都有一个蜡腺,能分泌出蜡,这种经过嘴巴的咀嚼后变得又软又韧,用它就可以建造蜂房了;
5、光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声速快,这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的原因;
6、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的三大平原;
7、地震在地球上每年大约500万次;
8、地球的厚被是大气圈;
9、意大利的.首都是罗马;
10、最大的两栖动物是娃娃鱼;
11、最短命的昆虫是蜉蝣;
12、苹果、葡萄、橘子、蕉是世界四大水果;
13、奠柏这种树会吃人;
14、伊洛瓦底江在缅甸;
15、夏、商、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是我国古代朝代的顺序
地球是怎样形成的?
十万个冷知识
46亿年前,地球诞生了。地球演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地球圈层形成时期,其时限大致距今4600至4200Ma。46亿年前诞生时候的地球与21世纪的大不相同。
根据科学家推断,地球形成之初是一个由炽热液体物质(主要为岩浆)组成的炽热的球。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表的温度不断下降,固态的地核逐渐形成。密度大的物质向地心移动,密度小的物质(岩石等)浮在地球表面,这就形成了一个表面主要由岩石组成的地球。
第二阶段为太古宙、元古宙时期。其时限距今4200-543Ma。地球自不间断地向外释放能量,由高温岩浆不断喷发释放的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构成了非常稀薄的早期大气层---原始大气。
随着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再汇聚成雨水落入地表。就这样,原始的海洋形成了。
第三阶段为显生宙时期,其时限由543Ma至今。显生宙延续的时间相对短暂,但这一时期生物及其繁盛,地质演化十分迅速,地质作用丰富多彩,加之地质体遍布全球各地,广泛保存,可以极好的对其进行观察和研究,为地质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并建立起了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扩展资料:
地球最初也只是一块岩石,当沙子或山体大的宇宙碎片降落到其表面时,它便开始慢慢生长了。
首先,重元素碰撞并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地球的岩石核心。接着,不断的冲撞所产生的高温将岩石熔化成了液态。当宇宙中的自由物质越少越少时,冲撞也逐渐变少,地球表面温度也就越来越低,像油和水一样,密度较大的金属液沉入中心深处,而密度较低的液体沉积在其上面,形成地壳。
地壳下面的地幔流动导致板块构造,即大块岩石在地球表面上的运动。碰撞和摩擦产生了山脉和火山,并开始向大气中喷出气体。
火山的喷发将大量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释放到了空气中,而水蒸气在空气中汇集起来,形成雨并降落至地表,将已经坑坑洼洼的地表填充满。从太阳系之外来的彗星所携带的冰,则为地球补充了更多的水。
到大约44亿年前,地球的表面完全被温暖的海水所覆盖,并频繁遭受着雨水的袭击。在大约42亿年前,陆地出现了并主要分布在地表与露出海平面的火山口边缘处。同时,小行星的侵袭将海水激起巨大的潮汐波,使陆地陷落成为海洋。而这时,地球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迎接生命的到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球
地球是怎样形成的
大约46亿年前,由于太阳周围的稀疏质点的相互碰撞,并逐渐向太阳赤道面集中,形成了围绕太阳转的各个行星,其中一颗行星就是地球。
地球刚刚形成只时温度较低,尽管各种物质混杂在一起,却能和平相处。时间的推移,由于地球内部的镭、铀等放射性物质的作用,引起火山爆发与强烈地震,逐步行成高山、丘陵、平原等。由于地球的照射,使地球温度慢慢升高,地球内部物质的化学作用,地壳放出大量二氧化碳、氮气、水蒸气等。这些气体上升到地球外部,形成大气层。水蒸气在高空遇到冷气后,使其形成降雨。地球受大量雨水冲击,在地势比较低的地方形成海洋、湖泊、河流,于是随之就有了植物、动物和人类。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变,地球就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了。
地球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又是怎样形成的?多少世纪以来,科学家们上下求索,力图圆满回答这些问题。直到19世纪末,放射性物质发现以后,物理学家卢瑟福开创了利用物质中放射性同位素含量测定其形成年代的方法,这些问题的研究才得到突破性的进展。利用这些方法,科学家测定的格陵兰一地方发现的沉积岩,其年龄约39亿年;在澳大利亚发现的锆石矿物,其年龄约43亿年;测出一些陨石或矿物约46亿年,在地球上至今尚未发现具有46亿年的岩石或矿物。由于一般认为太阳和其他行星几乎是同时形成的,因此人们认为地球是距今46亿年前形成的。
46亿年前,地球是怎样形成的?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从1755年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提出星云学说算起,至今已有40多种学说。从探计行星物质的来源来看,各种学说可分为三类:一是灾变说,认为行星是在某一偶然的巨变事件从太阳中分离出来的。例如1745年法国动物学家布丰提出:曾有一颗慧星撞到太阳上,撞出来一部分物质形成了地球和其他行星。二是俘获说,认为太阳从恒星际空间俘获物质, 形成原始星云,后来星云凝聚成地球和行星。例如,1944年原苏联地球物理学家施米特提出:太阳俘获的旋转的气体――尘埃中的固体粒子,最终凝聚形成地球和行星。三是共成说,认为整个太阳系所有的天体都是由同一个原始星云形成的,星云的中心部分物质形成太阳,外围部分的物质形成地球和行星等天体。例如,1966年英国天文学家麦克雷提出:星际云在银河系邻近恒星和星云的“潮汐”作用下,瓦解为许多“云絮”,大部分“云絮”聚成太阳,留在处边的“云絮”绕太阳转动,碰撞结合成地球和行星。
各种学说,各有论据。但是,无论哪种学说,都必然以宇宙运动规律为基础,并经受观测事实的检验。此外,还必须能圆满解释和说明太阳系表现出来的特征和现象。目前,人们一般认为,地球是由原始太阳星云经过吸积、凝聚、碰撞这一过程,先形成地球胎,然后再不断增生而形成原始地球。
原始地球形成后的几亿年里,开始了神奇的演化和发育过程。地球首先实现了层次的构造。地球形成伊始,温度较低,但在许多陨石不断地轰击下,在放射性物质衰变作用下,在地球外部重量增加引起内部受压缩效应的作用下,致使地球温度逐渐上升,其内部逐渐变热并局部熔融。这时,在重力作用下物质开始分异,一些重的元素(如液态铁)沉到地球中心,形成一个密度较大的地核。一些较轻的元素逐渐上升,把热带到地表,经冷却又向下沉。这种对流作用控制下的物质运动,使原始地球产生了全球性的分异,演化成为分层结构的地球。即中心为铁质地核,表层为低熔点的较轻物质组成的最原始的地壳。地壳与地核之间为地幔。地球的层次结构的形成,是地球演化史上最重要的一步,它民致了地壳及大陆的形成。
地球内部的层次结构,我们无法直接观察,今日地球的内部结构情况,主要是来自对地震波的测定。经地震波测定,地球的大陆部分地壳平均厚度约33公里,海洋地壳平均厚度约为6公里,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为17公里。地壳主要是由岩石组成,成为岩石圈。
地幔在地壳以下到2900公里的范围内,其上层部分是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是岩浆的发生地。其下层部分由于压力和密度增大,物质可能呈固态。地核在地下2900公里以下至地心地核中心部分可能是以铁、镍为主的固态。这样说来,地球的分层结构,确实如同一个鸡蛋,分为蛋壳、蛋白、蛋黄三个层次。
回答者:广广哥 - 副总裁 十一级 9-16 07:27
原始地球的形成
在地球形成之前,宇宙中有许多小行星绕著太阳转,这些行星互相撞击, 形成了原始的地球,当时的地球还是一颗灸热的大火球,随著碰撞渐渐减少,地球开始由外往内慢慢冷却,产生了一层薄薄的硬壳--地壳,这时候地球内部还是呈现炽热的状态。地球内部喷出大量气体,
其中带著大量的水蒸气,这些水蒸气就形成了一圈包围在地球外围的大气层,地球距离太阳的位置不会太近而致使水蒸气被太阳蒸干,地球本身的大小又有足够的引力将大气层拉住,所以地球才会有得天独厚的大气环境,
大气层形成之后就开始降雨,而形成了原始的海洋。
大约在47亿年前,宇宙中尘埃聚集,形成了地球及其所在的太阳系的其他星球。当时的空气中不含有氧气,而含有很多二氧化碳(碳酸气体)、氮气。
最初的地球很小,但不断有宇宙中的尘埃及小的星体撞击,体积不断增大。而且撞击时能量聚集,温度不断上升,最终融化为液体。
不久,星体撞击的次数减少,地球表面的温度降低,形成地壳。这就是今天的地表。但是,地球内部的岩浆不断喷涌,形成大量的火山。火山灰中的水蒸气冷却凝结为水,从而形成海洋。
球的形成
2003-3-20
原始地球的形成
在地球形成之前,
宇宙中有许多小行星绕著太阳转,
这些行星互相撞击, 形成了原始的地球,
当时的地球还是一颗灸热的大火球
随著碰撞渐渐减少,
地球开始由外往内慢慢冷却,
产生了一层薄薄的硬壳--地壳,
这时候地球内部还是呈现炽热的状态。
大气与海洋的形成
地球内部喷出大量气体,
其中带著大量的水蒸气,
这些水蒸气就形成了一圈包围在地球外围的大气层,
地球距离太阳的位置不会太近而致使水蒸气被太阳蒸干,
地球本身的大小又有足够的引力将大气层拉住,
所以地球才会有得天独厚的大气环境,
大气层形成之后就开始降雨,
而形成了原始的海洋。
地球是怎样形成的
大约46亿年前,由于太阳周围的稀疏质点的相互碰撞,并逐渐向太阳赤道面集中,形成了围绕太阳转的各个行星,其中一颗行星就是地球。
地球刚刚形成只时温度较低,尽管各种物质混杂在一起,却能和平相处。时间的推移,由于地球内部的镭、铀等放射性物质的作用,引起火山爆发与强烈地震,逐步行成高山、丘陵、平原等。由于地球的照射,使地球温度慢慢升高,地球内部物质的化学作用,地壳放出大量二氧化碳、氮气、水蒸气等。这些气体上升到地球外部,形成大气层。水蒸气在高空遇到冷气后,使其形成降雨。地球受大量雨水冲击,在地势比较低的地方形成海洋、湖泊、河流,于是随之就有了植物、动物和人类。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变,地球就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了。
地球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又是怎样形成的?多少世纪以来,科学家们上下求索,力图圆满回答这些问题。直到19世纪末,放射性物质发现以后,物理学家卢瑟福开创了利用物质中放射性同位素含量测定其形成年代的方法,这些问题的研究才得到突破性的进展。利用这些方法,科学家测定的格陵兰一地方发现的沉积岩,其年龄约39亿年;在澳大利亚发现的锆石矿物,其年龄约43亿年;测出一些陨石或矿物约46亿年,在地球上至今尚未发现具有46亿年的岩石或矿物。由于一般认为太阳和其他行星几乎是同时形成的,因此人们认为地球是距今46亿年前形成的。
46亿年前,地球是怎样形成的?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从1755年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提出星云学说算起,至今已有40多种学说。从探计行星物质的来源来看,各种学说可分为三类:一是灾变说,认为行星是在某一偶然的巨变事件从太阳中分离出来的。例如1745年法国动物学家布丰提出:曾有一颗慧星撞到太阳上,撞出来一部分物质形成了地球和其他行星。二是俘获说,认为太阳从恒星际空间俘获物质, 形成原始星云,后来星云凝聚成地球和行星。例如,1944年原苏联地球物理学家施米特提出:太阳俘获的旋转的气体――尘埃中的固体粒子,最终凝聚形成地球和行星。三是共成说,认为整个太阳系所有的天体都是由同一个原始星云形成的,星云的中心部分物质形成太阳,外围部分的物质形成地球和行星等天体。例如,1966年英国天文学家麦克雷提出:星际云在银河系邻近恒星和星云的“潮汐”作用下,瓦解为许多“云絮”,大部分“云絮”聚成太阳,留在处边的“云絮”绕太阳转动,碰撞结合成地球和行星。
各种学说,各有论据。但是,无论哪种学说,都必然以宇宙运动规律为基础,并经受观测事实的检验。此外,还必须能圆满解释和说明太阳系表现出来的特征和现象。目前,人们一般认为,地球是由原始太阳星云经过吸积、凝聚、碰撞这一过程,先形成地球胎,然后再不断增生而形成原始地球。
原始地球形成后的几亿年里,开始了神奇的演化和发育过程。地球首先实现了层次的构造。地球形成伊始,温度较低,但在许多陨石不断地轰击下,在放射性物质衰变作用下,在地球外部重量增加引起内部受压缩效应的作用下,致使地球温度逐渐上升,其内部逐渐变热并局部熔融。这时,在重力作用下物质开始分异,一些重的元素(如液态铁)沉到地球中心,形成一个密度较大的地核。一些较轻的元素逐渐上升,把热带到地表,经冷却又向下沉。这种对流作用控制下的物质运动,使原始地球产生了全球性的分异,演化成为分层结构的地球。即中心为铁质地核,表层为低熔点的较轻物质组成的最原始的地壳。地壳与地核之间为地幔。地球的层次结构的形成,是地球演化史上最重要的一步,它民致了地壳及大陆的形成。
地球内部的层次结构,我们无法直接观察,今日地球的内部结构情况,主要是来自对地震波的测定。经地震波测定,地球的大陆部分地壳平均厚度约33公里,海洋地壳平均厚度约为6公里,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为17公里。地壳主要是由岩石组成,成为岩石圈。
地幔在地壳以下到2900公里的范围内,其上层部分是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是岩浆的发生地。其下层部分由于压力和密度增大,物质可能呈固态。地核在地下2900公里以下至地心地核中心部分可能是以铁、镍为主的固态。这样说来,地球的分层结构,确实如同一个鸡蛋,分为蛋壳、蛋白、蛋黄三个层次。
我们一降生到这个世界上,就同地球分不开了。地球作为我们诞生、劳动、生息、繁衍的地方,人类共有的家园,和我们的关系太密切了。那么地球是如何形成的呢?
约在50亿年以前,银河系中存在着一块太阳星云,它是一团尘、气的混合物。在它的引力收缩中,温度和密度都逐渐增加,尤其在自转轴附近更是如此。于是在星云的中心部分便形成了原始的太阳。其余的残留部分围绕着太阳形成一个包层。由于自转,这个包层沿着太阳的赤道方向逐渐扩展,形成一个星云盘。星云中较大的颗料叫做星子。在引力、离心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星子和尘埃物质向星云盘的中间平面沉降,在那里形成一个较薄、较密的尘层。尘层是一个不稳定的系统,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很快瓦解成许多小的团块,由于自身的引力又积聚成小行星大小的第二代星子。由尘层形成第二代星子,估计约需1万年。
第二代星子绕太阳运行时常发生碰撞。碰撞时,有的撞碎,有的合并增长。当一个星子增长到半径约几百千米时,它的引力就足以干扰附近星子的运行而使它们靠扰。星子越大,它的引力也越大,体积的增长也越快。大星子很容易将它附近的较小星子吞并而积聚成一个行星的核心。在尘层中,只有几个星子能增长成为行星,其余都被吞并。
地球形成时基本上是各种石质物的混合物。初始地球的平均温度估计不超过1000℃,所以全部处于固态。形成后,由于长寿命放射性物质的衰变和引力位能的释放,内部慢慢增温。当地球内部开始出现熔融的物质,重力分异作用就开始,液态的铁元素逐渐流向地心,形成地核,地幔的表层也逐渐分异出一层薄薄的地壳。一个具有分层结构的地球开始形成。
地球科学家认为地球至少有46亿岁。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只有几千年。那么,我们是怎样知道地球年龄的呢?
推算地球年龄,主要有岩层方法、化石方法,上世纪三十年代发现了元素的放射性,诞生了科学的测年方法。
放射性测年相比其他方法精度高,更加准确。它主要是利用它们的半衰期,通过测量放射性元素衰减以后的含量来确定它们的绝对或相对地质年龄。根据测量鉴定,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是在格陵兰岛西部戈特哈布地区发现的阿米佐克片麻岩,年龄约有38亿岁。而太阳系的碎屑,年龄都在45亿年-47亿年之间。因此认为,包括地球在内的太阳系成员大都在同一时期形成。地球的年龄估计约有46亿年。这是个天文数字。但在宇宙中,比地球年龄大的星球还多着哩。
依照人类历史划分朝代的办法,地球自形成以来也可以划分为5个"代",从古到今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有些代还进一步划分为若干"纪",如古生代从远到近划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中生代划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新生代划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这就是地球历史时期的最粗略的划分,我们称之为"地质年代",不同的地质年代人有不同的特征。
距今24亿年以前的太古代,地球表面已经形成了原始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但那时地壳很不稳定,火山活动频繁,岩浆四处横溢,海洋面积广大,陆地上尽是些秃山。这时是铁矿形成的重要时代,最低等的原始生命开始产生。
距今24亿年-6亿年的元古代。这时地球上大部分仍然被海洋掩盖着。到了晚期,地球上出现了大片陆地。"元古代"的意思,就是原始生物的时代,这时出现了海生藻类和海洋无脊椎动物。
距今6亿年-2.5亿年是古生代。"古生代"是意思是古老生命的时代。这时,海洋中出现了几千种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以后出现了鱼形动物,鱼类大批繁殖起来。一种用鳍爬行的鱼出现了,并登上陆地,成为陆上脊椎动物的祖先。两栖类也出现了。北半球陆地上出现了蕨类植物,有的高达30多米。这些高大茂密的森林,后来变成大片的煤田。
距今2.5亿年-0.7亿年的中生代,历时约1.8亿年。这是爬行动物的时代,恐龙曾经称霸一时,这时也出现了原始的哺乳动物和鸟类。蕨类植物日趋衰落,而被裸子植物所取代。中生代繁茂的植物和巨大的动物,后来就变成了许多巨大的煤田和油田。中生代还形成了许多金属矿藏。
新生代是地球历史上最新的一个阶段,时间最短,距今只有7000万年左右。这时,地球的面貌已同今天的状况基本相似了。新生代被子植物大发展,各种食草、食肉的哺乳动物空前繁盛。自然界生物的大发展,最终导致人类的出现,古猿逐渐演化成现代人,一般认为,人类是第四纪出现的,距今约有240万年的历史。
人类居住的地球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一直演化到现在,逐渐形成了今天的面
地球起源于46亿年以前的原始太阳星云。形成地球的微行星起源于吸积坍缩后剩下的由气体、冰粒、尘埃形成的直径为一至十千米的块状物。这些物质经过1000至2000万年的生长,最终形成原生地球。 初生的地球表面是由岩浆组成的“海洋”。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现有45.5亿。在45.5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
地球是太阳系由内及外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距离太阳约1.496亿千米。
地球内部分为地核、地幔、地壳结构,地表外部有水圈、大气圈以及磁场,地球是宇宙中仅有的存在已知生命天体。
地球的资料
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国际名称为“该娅”,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数是第三颗。它有一颗天然的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又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结合使其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同时,由于受到太阳、月球、和附近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地球大气、海洋和地球内部物质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地球自转轴在空间和地球本体内的方向都要产生变化。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的略扁的旋转椭球体,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约21千米。
阿波罗飞船在月球上看到地球是由一系列的同心层组成。地球内部有核(地核)、幔(地幔)、壳(地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和大气圈,还有磁层,形成了围绕固态地球的美丽外套。
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远在56亿年以前产生于原始太阳星云
每年6月5日,是联合国确定的“世界环境日”。之所以要确定这样的日子,为的是宣传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唤起各国政府和人民保护环境的意识,动员各方面力量采取保护环境的行动,从而为人类和他们的后代留下一个适于生存的环境。
与其他方面的知识相比,人类对环境的认识相当滞后。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随后,联合国设立了环境规划署。环境保护从此提到联合国和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
30年过去了,全世界的环境保护究竟做得怎么样?前几天,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了由1000多位专家参与编写的《全球环境前景报告》,回顾了30年来地球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类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不足,并预测了30年后地球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
我们面临的威胁
客观地说,30年来人类环境保护意识已经大大加强。各国政府在保护环境的行动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步。主要是欧美发达国家在空气和江湖水质保护方面取得很大进展。国际社会在减少有害气体排放,保护地球臭氧层的工作中也取得显著成果。但从总体看,地球的环境还在不断恶化,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
比如,全球每年受到干旱、洪水、龙卷风和地震等自然灾害影响的人口就从20世纪80年代的1.4亿上升到20世纪90年代的2.1亿,其中2/3是受洪水之灾所害。全球每年自然灾害损失的金额已高达1000亿美元,而受灾最严重的恰恰是那些最不发达国家,有的国家甚至每年同时遭受几种自然灾害。环境破坏也影响人类健康。据统计,全球有1/4可预防的疾病是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1/7的死亡仅仅是由于没有干净的饮水和卫生设施造成的。
其他一些数字也令人不安。由于30年来全球人口增长了22亿,人类活动范围急剧扩大,全球已有15%的土地退化,其面积相当于美国和墨西哥的领土总和。每年还有1000万公顷可灌溉土地被荒废。全球有一半的河流被严重污染,有11亿人得不到安全卫生的饮用水。有80个国家,其人口占全球的40%,严重缺水。非洲和亚洲热带雨林目前正以每年1%的速度毁灭,这也导致大量鸟类和动物处于濒危灭绝的状态。24%的哺乳动物和12%的鸟类已面临生存危机。海洋污染同样不可忽视,全球有1/3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不到60公里的地区,城市工业和生活污水,甚至旅游发展对海洋造成严重污染。另外,有1/3的鱼类因为海洋污染和过度捕捞已经灭绝。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每年仍有62亿吨,最严重的是亚太地区,有21亿吨,欧洲和北美也各有16亿吨。南极上空的臭氧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已经减少了10%。2000年,臭氧层空洞的最大面积已达到2.8万平方公里。
四大鸿沟
值得指出的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甚至同一个国家中的富人和穷人,其生活的环境和应付灾害的能力有很大差异。到目前为止,这一鸿沟不是缩小,而是扩大了。报告指出了在环境方面存在的四大鸿沟:一、环境状态的鸿沟。欧美国家环境状况稳定或已得到改善,发展中国家在不断恶化。二、环境政策的鸿沟。发达国家有能力制定和贯彻环境政策,穷国没有这种能力。三、应付环境能力的鸿沟。富人有能力避免受环境变化之害,穷人对灾害毫无防御能力。四、生活方式的鸿沟。1/5的富裕人口消费了90%的资源,12亿穷人每天生活花费不到1美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主任托普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点出了当前全球环境问题依然严峻的根源:一是贫富差别。贫困人口为了生存,破坏了环境;富裕人口过度消费,也破坏了环境。二是还缺乏足够的国际合作。人类所拥有的技术完全可以做到可持续发展,但穷国还不具备这些条件,需要发达国家援助。
未来30年的环境
对未来30年,人类将有什么样的生活环境,报告也作了预测,由于人类采取不同的政策,从而会有不同的结果。各国政府可能采取的政策基本上可分为四种,分别是:市场经济第一;政府政策目标第一;国家安全第一;可持续发展第一。它们的后果差异很大。如以市场经济为第一,到2032年,全球将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缺水;如以可持续发展为第一,则能维持目前40%的水平,甚至会降低。森林植被,前者将有70%受到影响,后者只有55%;二氧化碳排放量,前者将达到160亿吨,而后者只有80亿吨。
为何选择中国深圳
正因为如此,在联合国里约热内卢环境首脑会议10年之后,联合国决定,今年8月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再次强调环境问题的重要性。联合国秘书长在为今年“世界环境日”发布的文告中说,今年的环境日主题是“给地球一个机会”,这意味着20世纪许多给地球带来灾难的环境问题依然存在,我们比以往更需要采取行动。
今年的“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选择了在我国的深圳市举行。在谈到为什么选择深圳市为举行这个活动的地点时,托普弗说,这是为了向全世界显示,环境保护如何可以与经济发展相容,深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深圳市一直坚持“发展经济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原则,在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保护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0年,深圳被国际公园和休闲地协会评为“花园城市”。今年5月,深圳市又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环境保护“全球500佳”的荣誉称号。
地球环境演化与生物进化
徐慈根
现代地球表面环境系由大气圈、水圈、土壤一岩石圈和生物圈所构成,是地球形成后在经历了漫长的演化历程中渐次发生、发展起来的。一般认为,地球最初是由宇宙中的气体尘埃凝聚并加上对陨石的吸积形成的。地球早期曾经受了地外物体频繁、猛烈的撞击。刚形成的地球经历了原子演化的历程,内部大量的放射性物质不断裂变,放出巨大的能量,加上陨星对地面的猛烈撞击所造成的巨大热效应,很快就发生了地球的分异作用,并导致强烈的地壳、火山活动。禁锢在地球内部的挥发性物质不断地喷发出来,形成了主要成分为水、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氢气、氨、氮气、二氧化硫等的还原性大气。同时地下的结构水也不断地随气体的喷发而被搬出来,于低洼处形成了原始海洋。大气的形成是地球演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现代研究表明,80~85%的大气是在地球形成早期集中形成的;其余的则是在以后漫长岁月中逐步形成的。大气中最初没有氧气,所以也不可能形成臭氧层,所以造成各种宇宙射线,以及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直射地面。这些能量对当时的还原性大气中各成分间的化学反应,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使之合成了多种结构简单的小分子有机物:数种氨基酸、嘌呤、嘧啶、核苷等。科学家们曾模拟原始大气成分,采用放电、紫外线、各种射线和热能,都能成功地合成多种氨基酸。在50年代初,在一块坠于澳大利亚Murchison附近的陨石中,分析出含有米勒已证明过的许多相同的氨基酸和大致相同的相对数量值。这些小分子有机物在原始海洋中汇聚,成为产生生命的基础材料,再经漫长的历程,逐渐形成了生命的前体。奥巴林指出:“前细胞结构是在原始海洋中经过比较简单的非生物途径起源的,由有机物组织起来的一种生成物,是导致生命体系诞生的出发点。这种生成物在空间结构方面必然朝着结构复杂化和完善化的方向进化”。
现已发现的最古老的生物化石是原始的藻菌类,其年代大约在35亿年前。它们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异养生活,以原始海洋中的有机物为养料,依靠发酵的方式获取能量。这些原始的生物体不断地发展变化,约在27亿年前,出现了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自养生活的原始藻类,如燧石藻、蓝绿藻等。这些藻类进行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进入大气后开始改变大气的成分。大气中游离氧的出现并逐步达到一定的浓度比例。这是地球环境演化史上一次重大的发展,整个过程约在18~22亿年前完成。
大气中游离氧的出现和浓度不断增加,对于生物来讲有极重要的意义。首先,生物的代谢方式开始发生根本性改变,从厌氧生活发展到有氧生活。代谢方式的改变大大促进了生物的进化发展。约在10~15亿年前出现了单细胞真核植物,以后逐渐形成多细胞生物,并开始出现了有性生殖方式。约在6亿年前,海洋中出现了大量的无脊椎动物,如三叶虫等。其次随着大气中氧气浓度不断提高,太阳紫外线将O2分解成不稳定的原子氧(O1),原子氧相互结合形成O3,即臭氧。臭氧的产生并在大气层外围形成臭氧层,这对宇宙射线和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有着屏障和过滤作用,对保护生命体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最初时生物只能在水深5~10米处生存发展。随着臭氧层的保护能力增加,生物发展到水体表面生活,并进而由水生开始向陆地生活发展。约在4.2亿年前,原始的陆地植物,如裸蕨开始出现。
陆地上环境变化大,不似水中的环境因素单一。生物登陆之后,在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中加快了发展变化的速度。生物的变异和分化使得生物的数量和种类增加,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生物体在种内和种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竞争的关系。由此建立起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其结构也日趋复杂和稳定。这一切又进一步促进了生物的发展和进化。大量生物的出现并生存,对于地球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同时吸收氨,并用其在体内合成蛋白质;而微生物在分解动植物遗体时又将蛋白质转化成氮气进入大气。这样使得原以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为主的还原性大气,转化成为以氧气、氮气为主的氧化性大气。生物的生命活动对地球物质的循环有着十分巨大的作用。由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大约每300年可循环一次;氧大约每2000年循环一次。生物对铁、钙、氮、磷等的循环也有很大的影响。地球森林植被中约含有碳素4000~5000亿吨。石炭纪是蕨类植物繁茂的时代,大量的植物残体在沼泽环境中转化为煤层。这样大量的碳素被掩埋地下,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减少,并由此削弱了温室效应,引起了全球性的气候变化。也许,古生代晚期的冰川就可能与此有关。
植物登陆之后,和地表的岩石层相互作用,开始形成土壤。土壤是陆地表面的疏松多孔体,又是一个胶体系统,对于植物生活所需要的水分和养分有强大的吸附和释放作用。土壤的形成使得易于流失的水和养分,能在地表富集起来。土壤既是植物生活的物质基础,又是植物生活的产物。土壤肥力的提高促进了植物的生长与发展,植物的繁茂又进一步促进了土壤肥力的提高。例如,在针叶林下发育的是肥力低下的灰化土;在草本植物下发育的是肥力很高的黑土。植物界的繁盛又为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存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生存空间。
地壳在地球的发展史上经历了许多巨大的变动。古生代是地壳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古生代早期是海洋占优势的时代,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到了中后期,陆地面积大大增加,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雏形已基本形成,我国的华北和东北已抬升为陆地。此时两栖类开始出现,动物开始由水生向陆地发展。这时期的北半球气候炎热,陆地上出现了大面积的植物分布。由蕨类植物组成的大面积的森林覆盖地表,是一个重要的造煤时期。同时裸子植物在蕨类的基础上发生。中生代的中、晚期,全世界大部分地区都属热带、亚热带气候,季节变化不明显,是爬行动物的全盛期。爬行动物在形态结构和生殖方式(体内受精、生产大型的羊膜卵)上的进化,对陆地干旱生活更为适应。在爬行类的基础上,发展产生了哺乳类和鸟类动物。在植物中,裸子植物繁盛并渐次代替了蕨类植物。中生代的晚期,被子植物产生,并得到较大的发展。
地球环境的变化,如因太阳辐射变化引起的大范围的气候变化;因地壳运动产生的火山喷发、造山和造陆运动、大陆的漂移运动等,这些变化所产生的影响,都是在很大范围之内,甚至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往往会从根本上改变地球的环境条件。这对于生物的生存、发展,都产生着巨大和深远的影响和作用。环境的剧烈变化使得许多生物死亡,甚至种的灭绝,但幸存的物种又会因为变异等而适应新环境,得以生存和发展。
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一颗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以20公里/秒的速度进入地球大气层,撞击位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海域。陨星以极高速度和大气分子相撞击,压缩大气并产生极高温度和极强大的冲击波,释放的能量相当1000万亿吨TNT爆炸产生的能量,约为广岛原子弹威力的500亿倍。强大的冲击波破坏和燃烧着地面上的一切物体,燃烧迅速蔓延全球,产生大量的烟尘、碳黑和二氧化碳进入大气层,屏蔽了太阳辐射,使地面降温8~20℃,海水降温2~3℃。漫长寒冷的冬季降临,地面的冰盖增大、海水退缩、盐度上升,导致部分海洋生物灭绝,地面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以植物为食的动物大量饿死。强大的冲击波使得大面积的海水立即蒸发,海水产生的剧烈震荡,使得大量的海洋生物死亡,如鱼龙、蛇颈龙和一些软体动物。除此,还造成巨大的臭氧层空洞,各种宇宙射线直射地面,危害地表生物。由于气温下降导致的巨大冰盖对阳光的反射,使气候进一步向寒冷方向发展。根据计算表明,由此引起的寒冷气候,约维持了几十万年,生物遭到空前的打击,约有60~80%的生物种类在白垩纪末从地球上消失。
新生代以来,约3400万年前、1500万年前、240万年前、110万年前,都曾发生过直径为1~5公里的陨星撞击。虽说其能量都明显小于白垩纪末的那次撞击,但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生物毁灭。
现代地球的环境格局基本上起始于新生代。随着现代山系,如喜玛拉雅山和阿尔卑斯山的高高隆起,导致全球范围的气候变化,形成各类型的气候带。四季交替明显,全球的环境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并奠定由被子植物、哺乳动物、鸟类和昆虫为优势生物的生物圈基础。第四纪出现的气候寒冷时期引起了陆地冰川面积扩大和海平面下降,使得原先为海水淹没的大陆架显露出来,并成为陆上生物往来的通道。现代的全球生态系统中被子植物繁盛,哺乳类、鸟类和昆虫类的繁盛,在经历了第四纪冰川期的严酷考验后基本上稳定下来。
从地球环境的演化历程来看,生命是地球环境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而生命在形成和繁盛之后,又对环境的发展演化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生命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发展进化的。
http://baike.baidu.com/view/2489.htm
http://www.earth365.com/
地球是太阳系从内到外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是人类唯一的家园。住在地球上的人类又常称呼地球为世界。
地球亦作“地_”。太阳系中接近太阳的第三颗行星,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是个三轴椭球体。周围有大气层包围着,表面是陆地和海洋,有人类,动植物和微生物。
地球的矿物和生物等资源维持了全球的人口生存。地球上的人类分成了大约200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和地区,它们通过外交、旅游、贸易和战争相互联系。人类文明曾有过很多对于这颗行星的观点,包括神创造人类、天圆地方、地球是宇宙中心等。
扩展资料:
地球年龄
21世纪科学家对地球的年龄再次进行了确认,认为地球产生要远远晚于太阳系产生的时间,跨度约为1.5亿年左右这远远晚于此前认为的30-4500万年。
此前科学家通过太阳系年龄计算公式算出了太阳系产生的时间为55.68亿年前,而地球产生的年龄要比太阳系晚30亿年到45亿年左右,大约为25.48亿年前左右。在2007年时,瑞士的科学家对此数据进行了修正,认为地球的产生要在太阳系形成的6200万年之后。
科学家一般是通过同位元素铪182和钨182两种放射元素来计算地球和月球年龄的。铪182的衰变期为900万年衰变之后的同位素为钨182,而钨182则是地核的组成部分之一。科学家们认为在地球形成时,几乎所有的铪182元素全部已经衰变成了钨182。仅有极少量存在,正是这微量的铪182才能够帮助科学家测算地球的真实年龄。
尼尔斯研究所的教授说道:“所有的铪完全衰变成钨需要50-60亿年的时间,并且都会沉在地核,而新的表明,地球和月球上地幔含有的元素量高于太阳系,而经过测算时间大约为1.5亿年左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球
地球资料
年龄:46亿岁
公转周期:365.25天
自转周期:23.小时56分4秒(平太阳时)
体积:10832亿立方千米
质量:600000亿亿吨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海洋面积:3.61亿平方千米
大气:主要成分:氮(78.5%)和氧(21%)
地壳:主要成分:氧(47%)、硅(28%)和铝(8%)
卫星:一颗(月球)
编辑本段板块
目前全球有八个主要板块:
欧亚板块-北大西洋东半部、欧洲及亚洲 (印度除外);
非洲板块-非洲、南大西洋东半部及印度洋西侧;
印澳板块-印度、澳洲、新西兰及大部分的印度洋;
太平洋板块-大部分的太平洋 (包含美国南加州海岸地区);
纳斯卡板块-紧临南美洲的太平洋东侧;
北美板块-北美洲、北大西洋西半部及格陵兰;
南美板块-南美洲与南大西洋西半部;
南极板块-南极洲与南大洋。
此外还有至少二十个小板块,如阿拉伯板块、科克斯板块及菲律宾海板块等。在板块边界的地震发生异常频繁,将震央—点出即可明显看出板块的边界何在。
地球上29%是陆地,71%是海洋.全球的陆地可以分为七大洲: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南美洲,北美洲和南极洲。全球的海洋可以分为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编辑本段地球各圈层结构
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幔圈、外核液体圈和固体内核圈。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之间还存在一个软流圈,它是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之间的一个过渡圈层,位于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约150公里处。这样,整个地球总共包括八个圈层,其中岩石圈、软流圈和地球内圈一起构成了所谓的固体地球。对于地球外圈中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以及岩石圈的表面,一般用直接观测和测量的方法进行研究。而地球内圈,目前主要用地球物理的方法,例如地震学、重力学和高精度现代空间测地技术观测的反演等进行研究。地球各圈层在分布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固体地球内部与表面之上的高空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而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则是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的,其中生物圈表现最为显著,其次是水圈。
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 ~ 16000 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地球大气的主要成份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气体。地球大气圈气体的总质量约为5.136×1021克,相当于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0.86。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对流层范围内。根据大气分布特征,在对流层之上还可分为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等。
水圈
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从离地球数万公里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气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盖地球大部分的蓝色海洋,它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地球水圈总质量为1.66×1024克,约为地球总质量的3600分之一,其中海洋水质量约为陆地(包括河流、湖泊和表层岩石孔隙和土壤中)水的35倍。如果整个地球没有固体部分的起伏,那么全球将被深达2600米的水层所均匀覆盖。大气圈和水圈相结合,组成地表的流体系统。
生物圈
由于存在地球大气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矿物,在地球上这个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形成了适合于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人们通常所说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据估计,现有生存的植物约有40万种,动物约有110多万种,微生物至少有10多万种。据统计,在地质历史上曾生存过的生物约有5-10亿种之多,然而,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绝大部分都已经灭绝了。现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层部分、大气圈的下层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构成了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圈层,称为生物圈。生物圈是太阳系所有行星中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个独特圈层。
岩石圈
对于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态外,是无法直接观测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顶部组成,从固体地球表面向下穿过地震波在近33公里处所显示的第一个不连续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软流圈为止。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约为100公里。由于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态与现代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岩石圈是现代地球科学中研究得最多、最详细、最彻底的固体地球部分。由于洋底占据了地球表面总面积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约占海底总面积的45%,其平均水深为4000~5000米,大量发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围延伸着广阔的海底丘陵。因此,整个固体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态可认为是由大洋盆地与大陆台地组成,对它们的研究,构成了与岩石圈构造和地球动力学有直接联系的"全球构造学"理论。
软流圈
在距地球表面以下约100公里的上地幔中,有一个明显的地震波的低速层,这是由古登堡在1926年最早提出的,称之为软流圈,它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即B层。在洋底下面,它位于约60公里深度以下;在大陆地区,它位于约120公里深度以下,平均深度约位于60~250公里处。现代观测和研究已经肯定了这个软流圈层的存在。也就是由于这个软流圈的存在,将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区别开来了。
地幔圈
地震波除了在地面以下约33公里处有一个显著的不连续面(称为莫霍面)之外,在软流圈之下,直至地球内部约2900公里深度的界面处,属于地幔圈。由于地球外核为液态,在地幔中的地震波S波不能穿过此界面在外核中传播。P波曲线在此界面处的速度也急剧减低。这个界面是古登堡在1914年发现的,所以也称为古登堡面,它构成了地幔圈与外核流体圈的分界面。整个地幔圈由上地幔(33~410公里深度的B层,410~1000公里深度的C层,也称过渡带层)、下地幔的D′层(1000~2700公里深度)和下地幔的D〃层(2700~2900公里深度)组成。地球物理的研究表明,D〃层存在强烈的横向不均匀性,其不均匀的程度甚至可以和岩石层相比拟,它不仅是地核热量传送到地幔的热边界层,而且极可能是与地幔有不同化学成分的化学分层。
外核液体圈
地幔圈之下就是所谓的外核液体圈,它位于地面以下约2900公里至5120公里深度。整个外核液体圈基本上可能是由动力学粘度很小的液体构成的,其中2900至4980公里深度称为E层,完全由液体构成。4980公里至5120公里深度层称为F层,它是外核液体圈与固体内核圈之间一个很簿的过渡层。
固体内核圈
地球八个圈层中最靠近地心的就是所谓的固体内核圈了,它位于5120至6371公里地心处,又称为G层。根据对地震波速的探测与研究,证明G层为固体结构。地球内层不是均质的,平均地球密度为5.515克/厘米3,而地球岩石圈的密度仅为2.6~3.0克/厘米3。由此,地球内部的密度必定要大得多,并随深度的增加,密度也出现明显的变化。地球内部的温度随深度而上升。根据最近的估计,在100公里深度处温度为1300°C,300公里处为2000°C,在地幔圈与外核液态圈边界处,约为4000°C,地心处温度为 5500 ~ 6000°C。
编辑本段地球质量
卡文迪许认为地球的质量约为6×10^24千克
地球的赤道半径ra=6378137m≈6.378×106m,极半径rb=6356752m≈6.357×106m,扁率e=1/298.257,忽略地球非球形对称,平均半径r=6.371×106m。在赤道某海平面处重力加速度的值ga=9.780m/s2,在北极某海平面处的重力加速度的值gb=9.832m/s2,全球通用的重力加速度标准值g=9.807m/s2,地球自转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恒星日),即T=8.616×104s。
如果把地球看成质量均匀,并且忽略其它天体的影响,可以通过如下途径计算地球的质量。
方法一、在赤道上,地球对质量为m的物体的引力等于物体的重力与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之和,则为5.984*10^24 kg
方法二、在北极,不考虑地球自转,则计算为5.954*10^24kg
方法三、把地球看作质量均匀的球体,忽略自转影响,半径取平均值,重力加速度取标准值。则为5.965*10^24kg
月地距离r月地=3.884×108m,月球公转周期为27天7小时43分11秒(恒星日),即T月≈2.361×106s,月球和地球都看做质点,设月球质量为m月。
方法四、为6.220*10^24kg
编辑本段命名
地球是唯一一个不是从希腊或罗马神话中得到的名字。Earth一词来自于古英语及日耳曼语。这里当然有许多其他语言的命名。在罗马神话中,地球女神叫Tellus-肥沃的土地(希腊语:Gaia, 大地母亲)
地球是离太阳第三近的行星,在八大行星中大小排行是第五;
编辑本段地球的成分
直到十六世纪的哥白尼时代之后,人类才了解到地球只不过是太阳系的另一颗行星而已。
地球当然不需太空探测船才可认识,但是直到二十世纪我们才真正勾勒出整个地球的全貌。 当然能自太空中取得它的影像是其中相当重要的因素,地球的太空影像对天气预测,尤其是台风 (飓风) 的预报来说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从太空看到的地球真是非常美丽。
由化学组成成分及地震震测特性来看,地球本体可以分成一些层圈,以下就标示出它们的名称与范围(深度,单位为公里):
0- 40地壳40-2890地幔2890-5150外地核5150-6378内地核
固态的地壳厚度变化颇大,海洋地区的地壳较薄,平均约7公里厚;而大陆地壳就厚得多,平均约40公里厚; 地函也是固态,不过在它上部有一层极小部分熔融的区域,称为软流圈 ,其上的地函最顶部及整个地壳则称为岩石圈 ;至于外地核是液态而内地核是固态。 这些不同的层圈都是以不连续面为界,最有名的就是在地壳与地函之间的莫氏不连续面 (Mohorovicic discontinuity)。
地幔占有地球的主要质量,地核反而位居其次,至于我们生存的空间则只是整个地球极小的一部分而已 (质量,单位为10的24次方公斤: 大气层 = 0.0000051,海洋 = 0.0014 ,地壳 = 0.026,地幔 = 4.043,外地核= 1.835,内地核 = 0.09675,
地核的主要成分是铁 (或铁镍质),不过也可能有一些较轻的物质存在,地心的温度约有7,500K,比太阳表面温度还来得高;下部地函的主要成分可能是矽、镁、氧,再加上一些铁、钙及铝;上部地幔主要成分则是橄榄石及辉石 (铁镁矽酸盐岩石),也有钙和铝。 以上这些了解都是来自於地震震测资料,虽然上部地幔的物质有时会因著火山喷出熔岩而被带到地表来,但是我们仍无法到达固体地球的主要部分,目前的海底钻探行动连地壳都尚未挖穿。 地壳的成分则主要是石英 (二氧化硅) 及硅酸盐类如长石。 整体估算,地球化学组成的重量百分比为: 铁34.6% ,氧29.5% ,矽15.2% ,镁12.7% ,镍2.4% ,硫1.9% ,0.05% 钛 。
地球是平均密度最大的主要星体。
其它类地行星也都具有和地球类似的结构与组成,但其中也有一些差异: 月球核所占比例最小; 水星核的比例最大;而火星及月球的函相对较厚;月球和水星没有化学组成明显不同的函与壳之分;地球可能是唯一可再分成内外核的。不过请留意,我们对行星内部的认识主要是来自于理论推导,就算是对地球的也是如此。
有别于其它类地行星 ,地球的最外层 (包含地壳及上部地幔的顶端) 被切分为数块,「飘浮」于其下的炽热地幔之上,这就是著名的板块构造运动学说 。 这个学说主要描述两种运动:拉张与隐没,前者发生在二个板块互相远离,其下的岩浆涌出而生成新地壳之处;后者则发生在二个板块互相碰撞,其中一方潜入另一方之下,终至消灭于地函中之处。 此外,也有一些板块边界是横向错开式的相对运动或两个大陆板块硬碰硬地撞在一起。
地球的表面很年轻 ,只有5亿年左右,以天文的角度来看确实很短。 侵蚀作用及构造地质运动不断地破坏又重建大部分的地表,因而几乎完全消灭了地表早期的地质记录,例如撞击坑 ,所以早期地球历史大部分都已不见踪迹。 地球约有45至46亿年老,然而目前已知最老的岩石只有大约40亿年前,而且老於30亿年的岩石非常罕见。 最老的生物化石不老于39亿年前,有关生命起源的关键时期则亳无记录。
地球表面积71%为水所覆盖,地球是太阳系唯一在表面可以拥有液态水的行星 ( 土卫六的表面有液态乙烷或甲烷,而藏於木卫二的表面之下则可能有液态水,不过地球表面有液态水仍是独一无二的)。 液态水是我们已知的生命型式所不可或缺的要素;而缘於水具有的大比热性质,海洋的热容积成为保持地球温度恒定的一大功臣;液态水还是陆地上侵蚀与风化作用的主要营力,这是太阳系中唯一有此作用的地方 (也许火星早期也曾有过这些作用,但现在已无)。
地球大气组成中,77%是氮气而21%是氧气,再来就是微量的氩、二氧化碳及水气。 地球初形成时的大气很可能大部分都是二氧化碳,不过它们大多已被碳酸盐类岩石给结合,其余的则是溶入海洋及被绿色植物耗尽;如今板块构造运动及生物作用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消长的持续主控者。 大气中存在的水气及微量二氧化碳所造成的温室效应是维持地表温度极重要的作用,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提高了大约35℃,否则地表的平均温度将是酷寒的-21℃! 若没有水气及二氧化碳,海水会冻结,而我们已知的生命型式将无从开展。 此外,水气更是地球水循环及天气变化中不可或缺的要角。
自由氧的存在也是地球化学组成的一大特征,因为氧是活性很强的气体,照理说应该很容易就和大气中其它元素相化合,地球上的氧气完全是由生物作用产生及维持,若没有生命就不会有自由氧。
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引潮力会使地球的自转周期每一世纪增加约2毫秒,最新研究显示在9亿年前一天只有18小时,而一年则有481天。地球拥有适度的磁场,推测磁场是起因於液态外地核中的电流。 由于太阳风与地球磁场及外层大气的交互作用, 极光于焉产生;而上述因素的不均衡造成磁极会在地表移动,目前磁北极位于加拿大北境。由于太阳风与地球磁场及外层大气的交互作用, 极光于焉产生;
地球磁场及其与太阳风的交互作用也造成了范艾伦辐射带 (Van Allen radiation belts),它是环绕著地球的成对环状带,外型就像是甜甜圈,由气体离子 (电浆) 组成,其外圈由海拔19,000公里延伸到41,000公里;内圈则介于海拔13,000至7,600公里之间。
编辑本段地震波
地震波——打开地心之门的钥匙,20世纪初,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忽然醒悟:原来地震波就是我们探察地球内部的“超声波探测器”!地震波就是地震时发出的震波,它有横波和纵波两种,横波只能穿过固体物质,纵波却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任一种物资中自由通行。通过的物质密度大,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就快,物质密度小,传播速度就慢。莫霍洛维奇发现,在地下33千米的地方,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猛然加快,这表明这里的物质密度很大,物质成分也与地球表面不同。地球内部这个深度,就被称为“莫霍面”。
1914年,美国地震学家古登堡又发现,在地下2900千米的地方,纵波速度突然减慢,横波则消失了,这说明,这里的物质密度变小了,固体物质也没有了,地球之心在这里,只剩下了液体和气体。这个深度,就被称为“古登堡面”。
地球之心之谜终于搞清楚了:地球从外到里,被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分成三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主要是岩石,地幔主要是含有镁、铁和硅的橄榄岩,地核,也就是真正的地球之心,主要是铁和镍,那里的温度超过2001摄氏度。
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规模的扩大,全球环境状况在过去30年里持续恶化。有资料表明:自1860年有气象仪器观测记录以来,全球年平均温度升高了0.6摄氏度,最暖的13个年份均出现在1983年以后。20世纪80年代,全球每年受灾害影响的人数平均为1.47亿,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一数字上升到2.11亿。目前世界上约有40%的人口严重缺水,如果这一趋势得不到遏制,在30年内,全球55%以上的人口将面临水荒。自然环境的恶化也严重威胁着地球上的野生物种。如今全球12%的鸟类和四分之一的哺乳动物濒临灭绝,而过度捕捞已导致三分之一的鱼类资源枯竭。
儿童地球大百科推荐理由
可以开拓孩子认知。儿童地球大百科这本书拥有1500多个知识点,2000多幅图片,生动直观的将地球那层神秘的面纱慢慢揭开,可以带孩子一起了解地球,探索地球,保护地球。这本书分为了神秘的地球、大地的杰作、魔幻的大自然、海洋的面纱、生物总动员、向宇宙进发等六个模块,其中又包含了97个小节,详细而又细致的介绍了我们地球这个美丽的蓝色星球。
地球的起源是什么?
地球大约形成于45亿多年前,这颗岩石行星最初只是漂浮在太空里的尘埃,这些尘埃源自于巨大古老的恒星在寿命终止时的大爆炸。
关于地球起源的理论分为两类:一类是系内成因说,认为行星及地球是在太阳系内形成的,包括:星云说、灾变说、捕获说,也叫传统地球起源说。另一类是系外成因说,认为地球及其它行星是在太阳系外的宇宙空间形成的,然后被太阳捕获,成为太阳系行星,也叫现代地球起源说。
太阳星云物质最初聚集成的星子,即一种像岩石一样的小行星似的天体,它们互相碰撞结合在一起,便产生了惰性气体贫乏的地球。
地球逐渐形成后,低速碰撞又持续了数万年之久。由于原始地球越来越大,引力也随之增大,开始吸引较高速度的星子,猛烈的碰撞产生大量的热,迅速将地球表面溶化,形成了原始的熔岩表层,地球和月球最初的表面就是岩浆海洋。
地球继续进化,碰撞产生的热量维持着岩浆海洋,液态使密度较大较重的元素如铁、镍等与较轻的岩石物质分离并下沉,形成地球的核心。在地核的外边是硅酸盐极丰富的岩层,称为地幔。当碰撞速度下降、熔岩冷却后,重量最轻的无机物构成了地球的外壳一个几十公里厚的花岗岩表层。
扩展资料:
地球形成于几十亿年以前,初期的痕迹在地面上已很难找到了,以后的历史面貌也极为残缺不全。若想从现在的地球面貌往前一步一步地推出它的原始情况,困难极大。任何地球起源的假说都包含有待证明的假设。
地球形成时基本上是各种石质物的混合物,初始地球的平均温度估计不超过1000℃,所以全部处于固态。形成后,由于长寿命放射性物质的衰变和引力位能的释放,内部慢慢增温,以致原始地球所含的铁元素转化成液态,某些铁的氧化物也将还原。液态铁由于密度大而流向地心,形成地核。
由于重的物质向地心集中,释放的位能可使地球的温度升高约2000℃。这就促进了化学分异过程,由地幔中分出地壳。
地球大约形成于45亿多年前,这颗岩石行星最初只是漂浮在太空里的尘埃,这些尘埃源自于巨大古老的恒星在寿命终止时的大爆炸。
地球自形成以来也可以划分为5个"代",从古到今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有些代还进一步划分为若干"纪",如古生代从远到近划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中生代划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新生代划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
这就是地球历史时期的最粗略的划分,我们称之为"地质年代",不同的地质年代人有不同的特征。
扩展资料:
距今24亿年以前的太古代,地球表面已经形成了原始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但那时地壳很不稳定,火山活动频繁,岩浆四处横溢,海洋面积广大,陆地上尽是些秃山。
这时是铁矿形成的重要时代,最低等的原始生命开始产生。
距今24亿年-6亿年的元古代。这时地球上大部分仍然被海洋掩盖着。到了晚期,地球上出现了大片陆地。"元古代"的意思,就是原始生物的时代,这时出现了海生藻类和海洋无脊椎动物。
形成原始地球的物质主要是星云盘的原始物质,其组成主要是氢和氦,它们约占总质量的98%。此外,还有固体尘埃和太阳早期收缩演化阶段抛出的物质。在地球的形成过程中,由于物质的分化作用,不断有轻物质随氢和氦等挥发性物质分离出来,并被太阳光压和太阳抛出的物质带到太阳系的外部。
因此,只有重物质或土物质凝聚起来逐渐形成了原始的地球,并演化为今天的地球。水星、金星和火星与地球一样,由于距离太阳较近,可能有类似的形成方式,它们保留了较多的重物质;而木星、土星等外行星,由于离太阳较远,至今还保留着较多的轻物质。
关于形成原始地球的方式,尽管还存在很大的推测性,但大部分研究者的看法与戴文赛先生的结论一致,即在上述星云盘形成之后,由于引力的作用和引力的不稳定性,星云盘内的物质,包括尘埃层,因碰撞吸积,形成许多原小行星或称为星子,又经过逐渐演化,聚成行星,地球亦就在其中诞生了。
根据估计,地球的形成所需时间约为1千万年至1亿年,离太阳较近的行星(类地行星),形成时间较短,离太阳越远的行星,形成时间越长,甚至可达数亿年。
扩展资料
地球赤道半径6378.137千米,极半径6356.752千米,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大约为40075千米,呈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椭球体。
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其中71%为海洋,29%为陆地,在太空上看地球总体上呈蓝色。大气层,主要成分为氮气和氧气以及少量二氧化碳、氩气等。
地球内部分为地核、地幔、地壳结构,地表外部有水圈、大气圈以及磁场。地球是宇宙中仅有的存在已知生命天体,是包括人类在内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球历史
地球起源的理论分为两类:一类是系内成因说,认为行星及地球是在太阳系内形成的,包括:星云说、灾变说、捕获说,也叫传统地球起源说。
另一类是系外成因说,认为地球及其它行星是在太阳系外的宇宙空间形成的,然后被太阳捕获,成为太阳系行星,也叫现代地球起源说。
新生代是地球历史上最新的一个阶段,时间最短,距今只有7000万年左右。这时,地球的面貌已同今天的状况基本相似了。新生代被子植物大发展,各种食草、食肉的哺乳动物空前繁盛。自然界生物的大发展,最终导致人类的出现,古猿逐渐演化成现代人,一般认为,人类是第四纪出现的,距今约有240万年的历史。
扩展资料:
地球蕴藏着各种自然资源供人类开采利用。其中很多是如化石燃料一类的不可再生能源,这些资源的再生速度非常缓慢。化石燃料大多从从地壳中获得,例如煤、石油和天然气。
人类主要用这些化石燃料来获得能源和化工生产的原料。矿石形成于地壳的成矿过程,成矿过程由岩浆活动、侵蚀和板块构造导致。
地球大约形成于45亿多年前,这颗岩石行星最初只是漂浮在太空里的尘埃,这些尘埃源自于巨大古老的恒星在寿命终止时的大爆炸。
地球自形成以来也可以划分为5个"代",从古到今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有些代还进一步划分为若干"纪",如古生代从远到近划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
这就是地球历史时期的最粗略的划分,称之为"地质年代",不同的地质年代人有不同的特征。距今24亿年以前的太古代,地球表面已经形成了原始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
扩展资料:
因为地球气候从亘古到现在都有发生巨大变化并且这种变化将继续演进,很难把地球气候概括。地球上与天气和气候有关的自然灾害包括龙卷风、台风、洪水、干旱等。
两极地气候被两个温度相差并非很大的区域分隔开来:赤道附近宽广的热带气候和稍高纬度上的亚热带气候,降水模式在不同地区也差异巨大,降水量从一年几米到一年少于一毫米的地区都有。
地球总面积约为5.10072亿平方千米,其中约29.2%(1.4894亿平方千米)是陆地,其余70.8%(3.61132亿平方千米)是水。
地球形成于几十亿年以前,初期的痕迹在地面上已很难找到了,以后的历史面貌也极为残缺不全。若想从地球面貌往前一步一步地推出它的原始情况,困难极大。任何地球起源的假说都包含有待证明的假设。
正由于此,不同的假说常常分歧很大。2000多年来,地球起源的假说曾提出过几十种。到了人造卫星时代,可直接探测的领域已扩展到行星际空间。这个问题的探索也进入到一个新的活跃阶段。
扩展资料
地球相对于恒星的自转周期,称为一个恒星日,依据IERS的测量,1恒星日等于平太阳时(UT1)86,164.098903691 秒,即23小时56分4.098903691秒。
天文学上常以地球相对于平春分点的自转周期作为一个恒星日,在1982年是平太阳时(UT1)86164.09053083288 秒,即23小时56分4.09053083288。由于春分点会因为岁差等原因而发生移动,这个恒星日比真正的恒星日短约8.4毫秒。
地球直径多大?
地球平均直径是12742.02千米
地球赤道直径是12756千米
地球南北极之间的直径是12630824米,约12631千米。
地球赤道周长40076千米
南北极周长39900千米
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直径约12742千米。
地球赤道半径6378.137千米,极半径6356.752千米,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大约为40076千米,呈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椭圆球体。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其中71%为海洋,29%为陆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蓝色。
显生宙时期,其时限由543Ma至今。
显生宙延续的时间相对短暂,但这一时期生物及其繁盛,地质演化十分迅速,地质作用丰富多彩,加之地质体遍布全球各地,广泛保存,可以极好的对其进行观察和研究,为地质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并建立起了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地球
自然百科10条有意义的知识点有哪些
1、一天只有23小时56分4秒
我们常常抱怨时间不够,其实是真的,因为一天根本就不是24个小时,而是23小时56分4秒,这是地球绕着它的轴转动实际需要的时间,也就是所谓的恒星日。太阳日,即子午线上同一地点两次看到太阳所花的时间,会根据轨道位置,一年多达16分钟的变化,这是科学家不敢公布的真相,让我们误认为每天真的有24个小时。
2、地球的质量约为60万亿亿吨
给我一个杠杆我能翘起地球。以前我们认为是不可能,但是现在如果你知道地球的质量,这样就会变得可能,毕竟因为引力我们无法对地球做更多质量上的事情,但是英国科学家亨利·卡文迪许却称出了地球的质量,被人们誉为“称地球第一人”,这同样也是科学家不敢公布的真相,而且也无法知道这个数据是否真实。
3、火星的奥林帕斯山27公里高
我们都知道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但若是把火星上的奥林帕斯山拿来作比较的话,珠穆朗玛峰似乎都变得不值一提了,所以这也是科学家不敢公布的真相。奥林帕斯山有27公里高,几乎是圣母峰的3倍高,也比毛纳基火山(从水底山脚计算)的2倍还要高。奥林帕斯山已经高耸进火星的大气层了,它的基底有550公里那么宽广,意思也就是,如果你站在火山口来看的话,它的山脚会一路绵延超过地平线。
4、彗星的大小
我们都知道宇宙里头有许多彗星,但你可能对它们的大小没有什么概念。好吧,如果拿洛杉矶(LA)跟彗星比较的话…
5、人造卫星的数量
我们都知道有很多人造卫星,但是你知道有这么多吗?
6、太平洋的真实大小
你知道太平洋其实比你想像得还要大吗?
7、地月之间的距离
地球到月球的距离貌似很短,但是已经可以塞下太阳系的所有星球了,有384,400公里那么远喔。
8、木星的体积比较
木星的体积也不小,只是距离我们太远了。但如果木星距离我们就跟月球一样近的话,我们会看到......心脏根本就不够用啊!仰望天空时太惊悚了吧!
9、木星的引力作用
而我们活着的每一天,其实都多亏了木星,因为是木星让陨石的轨迹远离地球的。
10、地球水量的比较
左是木星卫星「木卫二」(Europa)上头的水量,右则是地球上的水量。
谢谢了(^~^)
地球多大
地球表面积 510067866平方公里
如果是问年龄的话就是
中国古人推测:“自开辟至于获麟(指公元前481年),凡三百二十六万七千年”。 17世纪西方国家的一个神甫宜称,地球是上帝在公元前4004年创造的。如此等等说法,纯属臆想,毫无科学根据。
最早尝试用科学方法探究地球年龄的是英国物理学家哈雷。他提出,研究大洋盐度的起源,可能提供解决地球年龄问题的依据。1854年,德国伟大的科学家赫尔姆霍茨根据他对太阳能量的估算,认为地球的年龄不超过2500万年。1862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汤姆生说,地球从早期炽热状态中冷却到如今的状态,需要2000万至4000万年。这些数字远远小于地球的实际年龄,但作为早斯尝试还是有益的。
到了20世纪,科学家发明了同位素地质测定法,这是测定地球年龄的最佳方法,是计算地球历史的标准时钟.根据这种办法,科学家找到的最古老的岩石,有38亿岁。然而,最古老岩石并不是地球出世时留下来的最早证据,不能代表地球的整个历史。这是因为,婴儿时代的地球是一个炽热的熔融球体,最古老岩石是地球冷却下来形成坚硬的地壳后保存下来的。
本世纪60年代末,科学家测定取自月球表面的岩石标本,发现月球的年龄在44至46亿年之间。于是,根据目前最流行的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太阳系的天体是在差不多时间内凝结而成的观点,便可以认为地球是在46亿年前形成的。然而,这是依靠间接证据推测出来的。事实上,至今人们还没有在地球自身上发现确凿的“档案”,来证明地球活了46亿年。
平均半径 6,372.797 km
赤道半径 6,378.137 km
两极半径 6,356.752 km
纵横比 0.996 647 1
赤道圆周长 40,075.13 km
子午圈圆周长 40,007.86 km
平均圆周长 40,041.47 km
表面积 510,065,600 km^2
陆地面积 148,939,100 km^2(29.2 %)
水域面积 361,126,400 km^2(70.8 %)
体积 1.083 207 3×10^12 km^3
质量 5.9742×10^24 kg
平均密度 5,515.3 kg/m^3
赤道表面重力加速度 9.780 1 m/s^2(0.997 32 g)
宇宙速度 11.186 km/s(39,600 km/h)
恒星日 0.997 258 d(23.934 h)
赤道旋转速率 465.11 m/s
轴倾斜 23.439 281°
北极赤经 未定义
赤纬 +90°
反照率 0.367
平均表面温度 287 K(14 ℃)
最大表面温度 331 K(57.7 ℃)
最小表面温度 184 K(-89.2 ℃)
这是从百度百科上COPY 的,有一些问题,再问出来之前,要尽力自己想办法解决。百科你可以知道更多的东西,比这样问要好得多。里面包含更多的知识。。。。
看成球体。直径d为6370KM
体积为V= Πd^3/3
表面积为s= Πd^2
地球的半径有多大?
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直径约12742千米。体积约为10832亿立方千米(1.083 207 3×10^12 km^3)。地球(Earth)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