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候期名词解释,藤木树木的培植方式有哪些?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2-25 14:00:46 浏览2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物候期:(名词解释)

【答案】:答案:在生长期园艺植物生长发育有规律的形态变化与季节性气候变化相适应的时期称为物侯期。

物候期名词解释

物候期是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等规律与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正在产生这种反应的时候叫物候期。通过观测和记录一年中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迁徙繁殖和环境的变化等,比较其时空分布的差异,探索动植物发育和活动过程的周期性规律,及其对周围环境条件的依赖关系,进而了解气候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动植物的影响。
中文名
物候期
外文名
Phenological phase
定义
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对节候的反应
所属学科
物候学
学科内容
研究动植物的季节性现象

物候名词解释

物候,是指生物长期适应光照、降水、温度等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长发育节律,这种现象称为物候现象,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
物候,是指动物、植物、鸟类、天气等随季节变化的周期性自然现象。 物候学主要是研究自然界的植物(包括农作物)、动物和环境条件(气候、水文、土壤条件)的周期变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的目的是认识自然季节现象变化的规律,以服务于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物候也就是谈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在植物方面物候是指植物在一年的生长中,随着气候的季节性变化而发生萌芽、抽枝、展叶、开花、结果及落叶、休眠等规律性变化的现象,称之为物候或物候现象;与之相适应的树木器官的动态时期称为生物气候学时期,简称为物候期。
物候是自然环境中动植物生命活动的季节性现象和在一年中特定时间出现的某些气象、水文现象的特征。包括三方面:
(1)植物物候,又称为作物物候,如各种植物发芽、展叶、开花、叶变色、落叶等现象,农作物生育期中的物候现象。
(2)动物物候,如候鸟、昆虫及其他动物的迁徙、初鸣、终鸣、冬眠等现象。
(3)各种水文、气象现象,如初霜、终霜、结冰、消融、初雪、终雪等自然现象。

园林栽培找人解答,书上都有

额 应该是园林树木学书上都有吧..
不同物候期施肥不同,早春和秋末生长盛期应施入___P___肥;抽枝发叶期,施入__N___肥;开花结果期,施入__K__、___B__肥,以促进花色鲜艳,果实饱满。
如何对月季进行夏季和冬季的修剪?
夏季:及时剪去残花,避免结实消耗养分。
冬季:剪去病虫枝、枯枝、细弱枝。
我都知道

1.种子期、幼年期、青年期、成年期和衰老期
2.芽在枝条上按一定规律排列的顺序性;总状分枝式、合轴分枝式、假二叉分枝式
3.提高苗木本身质量;减少苗木起运过程的人为伤害;选择合适栽植深度;栽后妥善管理,保证充足水分
6.定点、放线;刨坑(挖穴);掘苗(起苗);运苗与假植;移栽树木的修剪;栽植
;栽植后的养护管理;非适宜季节的移植法
7.因树修剪,随枝作形;整形结果兼顾,轻重修剪结合;平衡树势,从属分明
8.花芽发育不完全或因树体营养不足;秋季发生第二次开花现象。由“不良条件”或“条件的改善”引起

3.果树的枝条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受内部营养状况和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不同时期、不同部位所形成的芽在质量上有很大差异,这种质量差异,就叫芽的异质性

1.物候期——生物在进化过程中,生物的生命活动随气候变化而在形态和生理机能有与之相应的规律变化称物候期。P23
休眠转入生长期——指日平均气温稳定在30C以上至芽膨大待萌时为止。P24
生长期——指树木芽膨大至落叶为止。P24
生长转入休眠期——秋季叶片自然脱落这一时期。P24
相对休眠期——秋季正常落叶到次春树体开始生长(通常以萌芽为准)为止是落叶树木的休眠期。确切地说,休眠是一个相对的概念。P25
自然休眠——亦称深休眠或熟休眠。是由于树木生理过程所引起的或树木遗传性所决定的,落叶树木进入自然休眠后,要在一定的低温条件下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结束。未通过时,即使给予适合生长的外界条件,也不能萌芽生长。P25
被迫休眠——落叶树木在通过自然休眠后,如果外界缺少生长所需的条件时,仍不能生长,而处于被迫休眠状态,一旦条件合适就会开始生长。P25
根系生长周期——树木根系随气候变化而在根系数量,长度,粗度上有规律的增长的现象称根系生长周期。P27
树液流动开始期——树木以新伤口出现水浸壮分泌液为标志称树液流动开始期。P27
萌芽期——指芽萌动至芽膨大这一时期。P27
展叶期——从芽苞中伸出卷曲或按叶脉褶叠着的小叶至春叶特有色彩在整体上消失这一时期。P27
开花期——指观测株上5%的花瓣完全展开至残留约5%的花这一时期。P28
果实生长发育和落果期——从座果至果实或种子成熟脱落止。P29
花芽分化期——指花芽分化始终这一时期称花芽分化期。不同树木花芽分化期不同。单性花树种,其雄花芽和雌花芽分化期亦有差异。
叶秋季变色期——指由于正常季节变化树木出现变色叶,其颜色不再消失,并且新变色叶在不断增多至全部变色的时期。P30
落叶期——观测树木秋季开始落叶至树上全部落尽时止。P32
2.夏季轻剪,主要去残花,促进腋芽萌发.秋季重剪,主要去枯枝,病枝 ,弱枝等。保持数目姿态,并保留健壮的新枝做主干。
3.最适宜植树季节为早春和晚秋,即树木落叶后开始进入休眠期至土壤冻结前,以及树木萌芽前刚开始生命活动的时候,这俩个时期树木对水分和养分的需要量不大。而且此时树木本身体内存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又有一定的生命活动能力,有利于伤口的愈合和新根的再生,所以这俩个时期栽植成活率最高。至于春季好还是秋季好,则要根据不同树种和不同地区条件而定。
注:能力有限,就这些了

园林树木学的名词解释汇总,急!

名词解释:
1.庭荫树:主要用以形成绿荫供游人纳闵避免日光曝晒,也能起到装饰作用的树种。
2.秋色叶树:凡在秋季叶子能有显著变化的树称秋色叶树。
3.古树:凡达100年树龄者即可成为古树
名木:是指既有历史意义,文化科学意义或其他社会影响而闻名的树木
4.园林树木学:以园林建设为宗旨,对园林树木的分类、习性、繁殖、栽培管理和应用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称园林树木学。
5.生态因子:对植物有直接、间接影响的因子称“生态因子”。
6.拉丁学名:国际上所采用的植物学名,是林奈所创立的“双名法”即植物的学名统一由属名和种名组成,并统一用拉丁文。
7.园林树木年周期:植物在一年中经过的生活周期称年周期。
8.树木物侯期:生物在进化过程中,生物的生命活动随气候变化而在形态和生理机能有与之相应的规律变化,称物候期。
9.树木干性:树木中心干的强弱和维持时间的长短。
10.离心生长:树木自播种和发芽或营养繁殖成活后以根颈为中心,根向地、芽向空中不断扩大空间的生长
11.叶幕:指叶在树冠内集中分布区而言,它是树冠叶面积总量的反映。
12.芽的异质性:由于芽形成时,随枝叶生长时的内部营养状况和外界环境条件的不同,使处在同一枝条上不同部位的芽存在着大小、饱满程度等差异的现象称“芽的异质性”。
13.顶端优势:一个近于直立的枝条,其顶端的芽能抽生最强的新梢,而侧芽所抽生的枝,其生长势多呈自上而下递减的趋势,最下部的一些芽则不萌发。这种顶部分生组织或茎尖对其下芽萌发力的抑制作用,叫做“顶端优势”。
14.花相:花或花序着生在树冠上的整体表现形貌。
15.自然休眠:亦称深休眠或熟休眠,是由于树木生理过程所引起的或由树木遗传特性所决定的,落叶树木进入自然休眠后,要在一定的低温条件下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结束。未通过时,即使给予适合生长的外界条件,也不能萌芽生长。
16.叶簇期:新梢开始生长缓慢,节间较短,所长之叶为前期形成的芽内幼叶原始体发育而成,故称“叶簇期”
17.季相:由于季节不同,在同一地区产生不同的群落形相称季相。
18.观赏树木:泛指一切可供观赏的木本植物,包括各种乔木、灌木、木质藤本以及竹类。
19.生态幅:植物对生存条件及生态因子变化强度的适应范围,超过植物则死亡,这一范围叫“生态幅”。
20.植物双名法:双名法是由瑞典植物学家林奈发明的,其完整内容和书写格式如下: 属名+种加词 +种命名人名字
孑遗植物:也称活化石植物,是指起源久远,在新生代第三纪或更早有广泛的分布,而目前大部分已经因为地质、气候的变化而灭绝,只存在很小的范围内,这些植物的形状和在化石中发现的植物基本相同,保留了其远古祖先的原始形状。且其近缘类群多已灭绝,因此比较孤立,进化缓慢的植物。起源于第三纪(以前)经历第四纪冰川保留至今的裸子植物。
乡土树种:本地区原有天然分布的树种。乡土树种是与当地自然条件,尤其是气候、土壤条件达成稳定平衡,对原产地环境具有天然适应性的树种。
原产地:某一树种原来的天然分布区叫原产地。
行道树:指的是沿道路两旁栽植的成行的树木。
植物的双名法:规定用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的字作为植物的学名。头一个字是属名,第一个字应大写,多为名词;第二个字是种名,多为形容词。
物侯期:生物在进化的过程中,由于长期适应这种周期变化的环境,形成与之相应的形态和生理机能有规律变化的习性。即生物的生命活动随气候的变化而变化,人们通过其生命活动的动态变化来认识气候的变化,称为“物侯期”。
古树名木:一般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大树即为古树;而那些树种稀有、名贵或具有历史价值、纪念意义的树木则可称为名木。
间断分布:同种(或近缘种)植物,分布于两个或多个不相连续的地区,称间断分布。
连续分布:某一树种以大量个体较普遍地分布于产区。
裸子植物:它们的胚珠外面没有子房壁包被,不形成果皮,种子是裸露的,故称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具典型的花,胚珠包藏于由心皮封闭而成的子房中,胚珠发育成种子,子房发育成果实。
乔木:是指树身高大的树木,由根部发生独立的主干,树干和树冠有明显区分。有一个直立主干、且高达6米以上的木本植物称为乔木。与低矮的灌木相对应。
灌木:是指那些没有明显的主干、呈丛生状态的树木,一般可分为观花、观果、观枝干等几类,矮小而丛生的木本植物。灌木是没有明显主干的木本植物,植株一般比较矮小,不会超过6米,从近地面的地方就开始丛生出横生的枝干。都是多年生。
藤本:茎细长,缠绕或攀援它物上升的植物。一切具有长而细弱、不能直立、只能匍匐地面或依赖其它物支持向上攀升的植物的统称。(用卷须、小根、吸盘或其他特有的卷附器官攀登于他物上的、具有这种茎的植物称攀援藤本,如丝瓜(具卷须)、爬山虎(具吸盘)、凌霄花(具气生根)。以茎本身缠绕于他物上的,称缠绕藤本,如葎草、牵牛花、紫藤等。)
总状分枝:从幼苗形成开始,主茎的顶芽不断向上生长,形成直立而明显的主干,主茎上的腋芽形成侧枝,侧枝再形成各级分枝,但它们的生长均不超过主茎,主茎的顶芽活动始终占优势,这种分枝方式称为单轴分枝,又称总状分枝。
合轴分枝:指主干或侧枝的顶芽经过一端时间生长后停止生长,分化成花芽,而由最接近顶芽的腋芽代替顶芽发育成新枝。再经过一段时间,新枝的顶芽又停止生长,为其下部的腋芽所代替继续生长,如此相继形成主枝的分枝方式。
一片完全的叶:有叶片、叶柄和托叶三部分的称“完全叶”。
一朵完全的花:一朵完整的花包括了六个基本部分,即花梗、花托、花萼、花冠、雄蕊群和雌蕊群。其中花梗与花托相当于枝的部分,其余四部分相当于枝上的变态叶,常合称为花部。一朵四部俱全的花称为完全花,缺少其中的任一部分则称为不完全花。
花序:花在总花柄上有规律的排列方式,称花序。有限花序,无限花序:总状花序(紫藤),穗状花序,柔荑花序(杨,柳,栎),伞房花序(绣线菊,苹果),头状花序(菊),隐头花序(无花果,薜荔),伞形花序(常春藤),肉穗花序(玉米,天南星)
柔荑花序:花轴较软,其上着生多数无柄或具短柄的单性花(雄花或雌花),花无花被或有花被,花序柔韧,下垂或直立,开花后常整个花序一起脱落。
总状花序:花轴单一,较长,自下而上依次着生有柄的花朵,各花的花柄大致长短相等,开花顺序由下而上。
圆椎花序:长花轴上分生许多小枝,每个分枝又自成一总状花序。
隐头花序:花序轴特别膨大而内陷成中空头状,许多无柄小花隐生于凹陷空腔的腔壁上,几乎全部隐没不见,整个花序仅留顶端一小孔与外方相通,为昆虫进出腔内传布花粉的通道。小花多单性,雄花分布内壁上部,雌花分布在下部。
叶序:叶在茎枝上排列的次序称为序,具有种的特异的在外界条件下不易变化的稳定的性质。
名词解释:
1.庭荫树:主要用以形成绿荫供游人纳闵避免日光曝晒,也能起到装饰作用的树种。
2.秋色叶树:凡在秋季叶子能有显著变化的树称秋色叶树。
3.古树:凡达100年树龄者即可成为古树
名木:是指既有历史意义,文化科学意义或其他社会影响而闻名的树木
4.园林树木学:以园林建设为宗旨,对园林树木的分类、习性、繁殖、栽培管理和应用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称园林树木学。
5.生态因子:对植物有直接、间接影响的因子称“生态因子”。
6.拉丁学名:国际上所采用的植物学名,是林奈所创立的“双名法”即植物的学名统一由属名和种名组成,并统一用拉丁文。
7.园林树木年周期:植物在一年中经过的生活周期称年周期。
8.树木物侯期:生物在进化过程中,生物的生命活动随气候变化而在形态和生理机能有与之相应的规律变化,称物候期。
9.树木干性:树木中心干的强弱和维持时间的长短。
10.离心生长:树木自播种和发芽或营养繁殖成活后以根颈为中心,根向地、芽向空中不断扩大空间的生长
11.叶幕:指叶在树冠内集中分布区而言,它是树冠叶面积总量的反映。
12.芽的异质性:由于芽形成时,随枝叶生长时的内部营养状况和外界环境条件的不同,使处在同一枝条上不同部位的芽存在着大小、饱满程度等差异的现象称“芽的异质性”。
13.顶端优势:一个近于直立的枝条,其顶端的芽能抽生最强的新梢,而侧芽所抽生的枝,其生长势多呈自上而下递减的趋势,最下部的一些芽则不萌发。这种顶部分生组织或茎尖对其下芽萌发力的抑制作用,叫做“顶端优势”。
14.花相:花或花序着生在树冠上的整体表现形貌。
15.自然休眠:亦称深休眠或熟休眠,是由于树木生理过程所引起的或由树木遗传特性所决定的,落叶树木进入自然休眠后,要在一定的低温条件下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结束。未通过时,即使给予适合生长的外界条件,也不能萌芽生长。
16.叶簇期:新梢开始生长缓慢,节间较短,所长之叶为前期形成的芽内幼叶原始体发育而成,故称“叶簇期”
17.季相:由于季节不同,在同一地区产生不同的群落形相称季相。
18.观赏树木:泛指一切可供观赏的木本植物,包括各种乔木、灌木、木质藤本以及竹类。
19.生态幅:植物对生存条件及生态因子变化强度的适应范围,超过植物则死亡,这一范围叫“生态幅”。
20.植物双名法:双名法是由瑞典植物学家林奈发明的,其完整内容和书写格式如下: 属名+种加词 +种命名人名字
孑遗植物:也称活化石植物,是指起源久远,在新生代第三纪或更早有广泛的分布,而目前大部分已经因为地质、气候的变化而灭绝,只存在很小的范围内,这些植物的形状和在化石中发现的植物基本相同,保留了其远古祖先的原始形状。且其近缘类群多已灭绝,因此比较孤立,进化缓慢的植物。起源于第三纪(以前)经历第四纪冰川保留至今的裸子植物。
乡土树种:本地区原有天然分布的树种。乡土树种是与当地自然条件,尤其是气候、土壤条件达成稳定平衡,对原产地环境具有天然适应性的树种。
原产地:某一树种原来的天然分布区叫原产地。
行道树:指的是沿道路两旁栽植的成行的树木。
植物的双名法:规定用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的字作为植物的学名。头一个字是属名,第一个字应大写,多为名词;第二个字是种名,多为形容词。
物侯期:生物在进化的过程中,由于长期适应这种周期变化的环境,形成与之相应的形态和生理机能有规律变化的习性。即生物的生命活动随气候的变化而变化,人们通过其生命活动的动态变化来认识气候的变化,称为“物侯期”。
古树名木:一般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大树即为古树;而那些树种稀有、名贵或具有历史价值、纪念意义的树木则可称为名木。
间断分布:同种(或近缘种)植物,分布于两个或多个不相连续的地区,称间断分布。
连续分布:某一树种以大量个体较普遍地分布于产区。
裸子植物:它们的胚珠外面没有子房壁包被,不形成果皮,种子是裸露的,故称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具典型的花,胚珠包藏于由心皮封闭而成的子房中,胚珠发育成种子,子房发育成果实。
乔木:是指树身高大的树木,由根部发生独立的主干,树干和树冠有明显区分。有一个直立主干、且高达6米以上的木本植物称为乔木。与低矮的灌木相对应。
灌木:是指那些没有明显的主干、呈丛生状态的树木,一般可分为观花、观果、观枝干等几类,矮小而丛生的木本植物。灌木是没有明显主干的木本植物,植株一般比较矮小,不会超过6米,从近地面的地方就开始丛生出横生的枝干。都是多年生。
藤本:茎细长,缠绕或攀援它物上升的植物。一切具有长而细弱、不能直立、只能匍匐地面或依赖其它物支持向上攀升的植物的统称。(用卷须、小根、吸盘或其他特有的卷附器官攀登于他物上的、具有这种茎的植物称攀援藤本,如丝瓜(具卷须)、爬山虎(具吸盘)、凌霄花(具气生根)。以茎本身缠绕于他物上的,称缠绕藤本,如葎草、牵牛花、紫藤等。)
总状分枝:从幼苗形成开始,主茎的顶芽不断向上生长,形成直立而明显的主干,主茎上的腋芽形成侧枝,侧枝再形成各级分枝,但它们的生长均不超过主茎,主茎的顶芽活动始终占优势,这种分枝方式称为单轴分枝,又称总状分枝。
合轴分枝:指主干或侧枝的顶芽经过一端时间生长后停止生长,分化成花芽,而由最接近顶芽的腋芽代替顶芽发育成新枝。再经过一段时间,新枝的顶芽又停止生长,为其下部的腋芽所代替继续生长,如此相继形成主枝的分枝方式。
一片完全的叶:有叶片、叶柄和托叶三部分的称“完全叶”。
一朵完全的花:一朵完整的花包括了六个基本部分,即花梗、花托、花萼、花冠、雄蕊群和雌蕊群。其中花梗与花托相当于枝的部分,其余四部分相当于枝上的变态叶,常合称为花部。一朵四部俱全的花称为完全花,缺少其中的任一部分则称为不完全花。
花序:花在总花柄上有规律的排列方式,称花序。有限花序,无限花序:总状花序(紫藤),穗状花序,柔荑花序(杨,柳,栎),伞房花序(绣线菊,苹果),头状花序(菊),隐头花序(无花果,薜荔),伞形花序(常春藤),肉穗花序(玉米,天南星)
柔荑花序:花轴较软,其上着生多数无柄或具短柄的单性花(雄花或雌花),花无花被或有花被,花序柔韧,下垂或直立,开花后常整个花序一起脱落。
总状花序:花轴单一,较长,自下而上依次着生有柄的花朵,各花的花柄大致长短相等,开花顺序由下而上。
圆椎花序:长花轴上分生许多小枝,每个分枝又自成一总状花序。
隐头花序:花序轴特别膨大而内陷成中空头状,许多无柄小花隐生于凹陷空腔的腔壁上,几乎全部隐没不见,整个花序仅留顶端一小孔与外方相通,为昆虫进出腔内传布花粉的通道。小花多单性,雄花分布内壁上部,雌花分布在下部。
叶序:叶在茎枝上排列的次序称为序,具有种的特异的在外界条件下不易变化的稳定的性质。
苞片:在花或花序基部着生的变态叶,有保护花芽或果实的作用。通常把包被花或花簇的一轮苞片称为总苞,着生于花序梗上的小的苞片称为小苞片。
聚合果:是由一朵花内数个离生雌蕊发育共同形成的果实,许多效果聚生在花托上。
聚花果:由一个花序上所有的花,包括花序轴共同发育而成。
蒴果:一种成熟后裂开的乾果。有的从顶端裂到基部,分成几个果瓣;或顶端裂开几个小孔;或环状裂开,顶部呈盖状脱落。
球花:裸子植物的孢子叶大多聚合成球果状成球花。球花由胚轴、胚珠、苞鳞、珠鳞、不发育的短枝组成。
球果:大多数裸子植物具有球果这一生殖结构。球果由:胚轴、苞鳞、不发育的短枝、种子、种鳞组成。
蝶形花冠:由1枚旗瓣,2枚翼瓣和2枚龙骨瓣等共5枚花瓣组成的花冠,称为蝶形花冠。花瓣5,覆瓦状排列,最上一片最大,称为旗瓣;侧面两片通常较旗瓣为小,且与旗瓣不同形,称为翼瓣;最下两片其下缘稍合生,状如龙骨,称龙骨瓣。
蔷薇型花冠: 蔷薇科的花,花冠离瓣,5出数,雄蕊多数,形成幅射对称形的花,又称作蔷薇形花冠。花瓣,花萼常5片,花瓣覆瓦状排列——蔷薇型花冠。
我这里只有这么多了,当时考试的时候总结的。主要还是看书,熟读百遍,其义自见。

藤木树木的培植方式有哪些?

名词解释:
乔木:有明显发达独立主干的高大园林树木
光照生态型:园林树木进化过程中对光照适应性形成的生态类型。
年生长周期:一年中园林树木生长发育的规律性表现。
假植:园林树木栽植过程中因故不能定植时采取的临树性栽植保护措施。
古树名木分级:依据树木生长年限或历史意义而划分的保护性管理级别。
短截 :是将植物的一年生或多年生枝条的一部分剪去,以刺激剪口下的侧芽萌发,抽发新梢,增加枝条数量,多发叶多开花。
剪口芽:离剪口最近的芽。
物候期:树木有规律的与季节性气候变化相适应的树木器官动态时期。
种植:将运来的苗木按园林规划设计的造景要求栽植在适宜的土壤内,使树木根系与土壤密接的操作。
开花:正常的花芽,当花粉粒和胚囊成熟时,花萼与花冠展开的现象。
古树名木:一般认为年龄在百年以上,或具有特别的纪念意义,或是稀有的特有的珍贵植株等都可以称为名木或古树。
大树移植:壮龄树木或成年树木异地栽植,指胸径在15-20cm以上,或树高4-6m以上,或树龄20年以上的树木。(标准:落叶树胸径20cm以上,常绿树15cm以上的大树移植。)
混合芽 :萌发后既长枝叶又开花结果的芽。
芽的异质性:由于营养物质和激素的分配差异以及外界环境条件的不同,同一枝条上不同部位的芽存在着形态和质量的差异,称为芽的异质性。
种植土:理化性能好,结构疏松、通气,保水、保肥能力强,适宜于园林植物生长的土壤。
疏剪:即把枝条从基部全部剪去。
客土:将栽植地年生或多年生枝条的一部分剪去,以刺激剪口下的侧芽萌发,抽发新梢,增加枝条数量,多发叶多开花。
栽植:对园林树木包括起苗、运输、种植、栽后养护四个环节的操作过程。
整形:整形是指为提高园林植物观赏价值,按其习性或人为意愿而修整成为各种优美的形状与树姿。
环剥:在植物发育期,用刀在开花结果少的枝干或枝条基部适当部位剥去一定宽度的环状树皮,称为环剥。
枝的层性:由于植物的顶端优势和芽的异质性,使一年生枝条的萌芽力、成枝力自上而下减小,年年如此,导致主枝在中心主干上的分布或二级侧枝在主枝上的分布形成明显的层次,这种现象称为植物树冠的层性。
判断题
1.园林树木栽培管理中,基肥多为速效性有机肥,主要在休眠季施用。 错
2.园林树木整形修剪中,开张枝条的主要方法有撑枝、拉枝。 对
3.园林苗木扦插繁殖中,硬枝扦插多选用休眠枝作为接穗。 错
4.园林树种中具肉质根系的玉兰科树种多为耐涝性较差的树种。 对
5.古树名木的养护管理,以掌握衰老期更新措施为要。 对
6.落叶树种一般为对光照强度需求较高的阳性树种。 对
7.喜酸性土树种多为原生山地的常绿树种,如杜鹃、马尾松、黑松等。对
8.生态环保型栽植模式,以选择夹竹桃、梧桐等吸收SO2能力强的树种为宜。对
9.一般来说常绿树种的叶片含水量要较落叶树种为多,故防火性能也强。 错
10.影响园林树木引种成活的主要地理因子,有纬度分布和海拔分布。 对
11.修剪时为防止剪口芽失水剪口距剪口芽应在2厘米以上。错 12.根系的生长高峰在植物萌芽展叶后。 错
13.在树木的生命周期中,成熟期要加强栽培管理,以最大限度的延长树木观赏盛期。 对
14.树木配置中要突出大树在园林景观中位置,形成主景、视觉焦点。 对
15.大树移植时对于树种的选择只要求树种的名贵。 错
16.大树吊装入坑时只要不碰伤就好。 错
17.夏秋开花且花芽着生在当年生新梢上的花灌木应在花谢后修剪。 错
18.树木栽植时一般早发芽早栽植,晚发芽晚栽植。 对
19.武汉地区除夏季,在梅雨季节和其他季节均可按不同树种进行栽植。 对
20.萌芽力、成枝力都强,表现为植物耐修剪。对
21.通过合理剪留剪口芽,可控制枝条的生长方向和枝势。对
22.行道树一般要求主干高1.8-2.0m。 错
23.树木运输前装车时大苗的根系应该朝向车尾。 错
24.根颈停止生长进入休眠最晚,而解除休眠最早,所以极易受初冬和早春低温的危害而受冻。 对
25.剪具有纯花芽的枝条剪口芽留叶芽。 对
填空题
1.园林树木栽培学分类法,以功能用途为主要依据, 实践 性强、 应用 性好。
2.我区适栽的常绿盆栽阔叶树种有 桂花 、 海桐 等。
3.花木构成中的红色春花类乔木有 红玉兰 、红色夏花类灌木有 杜鹃 。
4.我区常用绿篱树种选择中,常绿阔叶篱有 珊瑚树 、 夹竹桃 。
5.景观树选择中,最具代表性的秋红叶乔木有 枫树 、 枫香 。
6.园林树木选择应用中,我区常用的红色丰果类灌木有 火棘 、 荚蒾 。
7.藤本树种在垂直绿化中的作用显著,其中观花类的有 紫藤 、观果类的有 葡萄 。
8.芽在枝条上的排列形式称为 芽序 ,其特征主要受 遗传性 决定。
9.抗旱树种的旱生性状,主要表现在地上部叶片 小、厚、地下部根系 垂直 发达。
10.与树木生长有关的基础温度为 年平均温度、 年生长季积温 。
11. 山体 、 水面 等小气候的形成对园林树木引种栽培具重要影响。
12.提高大树栽植成活率的关键措施为保持 根系完好、注重 遮荫保湿 。
13.裸根树木栽埴,应在植前进行 根系 修剪,并可结合施用 生根 剂处理。
14.盐碱土壤分类中,盐土主要分布在沿海 地区,碱土主要分布在内陆 地区。
15.树体的萌芽温度称为生物学零度,是影响园林树木生长发育的重要因子。
16.园林树木栽培中,秋施基肥的主要方式有 沟施 法、 穴施 法。
17.园林树木的根系类别按其分布状态可分为 垂直 根系、 水平 根系。
18.观赏竹中,我区适栽的合轴丛生型竹有 慈孝竹 、 凤尾竹 。
19.园林树木整形修剪的主要目的为调节树体 生长势 、控制树体 生长方向 。
20.园林树木栽植中,调节树体蒸腾作用的主要措施有 遮阳 、 补湿 。
21、树木正常落叶 是落叶树木进入休眠的重要标志。
22、保证树木栽植成活的关键是保持或及时恢复树体以水分代谢为主的生理平衡。
23、新种植的乔木、灌木、攀缘植物,应在 一年生长周期满后 满后方可验收。
24、花芽分化有 夏秋分化型 、多次分化型 、 当年分化型 、 冬春分化型 、不定期分化型 五种类型。
25、温带落叶树木的季相变化明显,年周期可明显地区分为 休眠期 和 生长期 。
26、春季气温回升,大多数植物根系生长开始的时期比地上部分要 早 ,出现第一个生长高峰。
简答
1.简答落叶树种栽植的步骤和措施。
答:1)起挖、运输。
2)栽植穴,施基肥。
3)根系修剪、打浆,干枝修剪、整理。
4)支撑固定,裹干保湿。
5)定植水。
2.简述园林树木根系的主要功能作用。
答:
1)固定、支撑。
2)吸收水份、养份。
3)回流、合成树体营养物质。
4)保持水土。
5)改良土壤。
3、简述大树移植的技术要点。(20分)
答:一、大树移植前准备
(一)准 备 1.按设计要求的品种、规格及选苗标准号苗,号苗后树正方向用红漆做标志,并将树品种、规格(高、干、分枝率、冠幅)登记 2.对该大树的土质,周围环境,地下管线,交通路线及障碍物进行详细调查,以确定是否有条件按规格标准掘起土球,是否具安全运输条件。3.准备各种工具、材料、运输、安全标志及通行证。
(二)时间选择: 选择最佳时期,可以提高成活率。
(三)大树移植前处理:1.切根处理:采取断根(回根、盘根、截根、切根)使主要的吸收根系回缩到主干根基附近,在大树移植前1-2年,分期切断树体根系,以促进侧、须根生长。
①以根颈为圆心,分年以胸径的3-4倍为半径画圆断根。
②用萘乙酸0.1%浓度切口涂抹,促生根。
③拌着肥料的泥土填入夯实,定期浇水。
应急时,可一年内早春和晚秋两次断根处理。
2.平衡修剪: 根系受伤严重,对树冠进行全株式或截枝式或截干式修剪,减少蒸腾 3.树冠麻绳收冠,绳着力点垫软物,以免擦伤树皮。 4.大树高时,并有倾斜,在挖前用毛竹杆将树撑枝,以防倒伏。
二、大树移植技术
(一)树体挖掘
(1)带土球软材包装 大树起挖过程包括将土球四周的土挖出 、球体底面离地 、将球体包严固定、用绳索捆扎、将木板放人球体下、准备起运。 (2)带土球方箱包装 对于必须带土球移植的树木,土球规格如果过大(如直径超过1.3m时,即1.5—3m),很难保证吊装运输的安全和不散坨,改用木箱包装移植,适于移胸径15-30cm或更大的树木以及沙性土壤中的大树。
(二)人工装卸
1.土球1.2米以下,又难以使用吊车,可进行人工装卸。
2.人工抬运,抬绳必须双股扣栓系土球上,不得栓在树干基部。
3.起坑前应在前进方向挖一斜坡,宽度大于土球60cm,前杠须有人扶撑上肩,后杠要用力挺腰,左右杠要分别用左右肩,树干要有人抬平。
4.人工装车用跳板,厚6cm、宽30cm、长4m以上。
(三)吊装
1.吊运用带钩钢丝绳或双股大绳捆土球,并在钢丝绳或大绳里面垫上几个小木板,以免勒破土球。
2.吊装时,吊绳可栓在树干基部,钢丝绳里应垫麻袋等软材料,以免勒伤树皮。
3.装车时,土球向前,树身向后,后车厢板要垫草袋或其它软材料。
4.装车后,树冠超长超宽,应再用绳接紧树冠悬挂红色标记。
(四)运输、卸车
1.运大树,须有专人在车押运
2,行车稳,车速宜慢,20-30公里/小时,路面不好,要降速
(五)栽植:随挖、随包、随运、随栽
1.栽前按设计定好位置,测定标高,编好坑号,对号入坑。
2.栽植坑规格,应比土球直径大80-150cm,深度比土球高深30cm,栽前坑土成包子形,栽植深度以土球表面与地面平或低于地面3- 5cm。
3.吊装入坑时应转动树冠,最佳形态方向朝主要观赏面。
4.树木吊正后,要尽量取出所扎材料,修剪断根,破根,再分层填土踏实。
5.夯实后要毛竹杆支撑,绑扎处采用软材料衬垫,同时放开树冠,进行二次修剪。
(六)植后养护
1.支撑:高大乔木,栽植后应立即立支柱支撑树木,防止大风松动根系。以正三角支撑为好,支撑点为树体高度2/3处,支柱根部应入土中50cm。
2.裹干:防树体水分蒸腾过大,用草绳等软材料将树干全部包裹于分枝,每天早、晚喷1次水于树干上,保持草绳湿润。
①避免强光直射和抗干风吹;②储一定水分;③调节枝干温度,减少高、低温对树体伤害。也可用塑料裹干(休眠期好)。
3.水肥:①水慢浇方法:栽植后浇水,2—3天后第二次浇水,七天后第三次浇水;②叶面施水(带肥)20-30天用100mg/L尿素+150mg/L磷酸二氢钾浇于叶面 。
4.搭棚遮荫:生长季节,应搭建荫棚,防日照晒,避免失水
5.树盘处理:在根的周围敷上堆肥或稻草、草帘等,厚度5cm左 右,目的是为了保湿防寒。
6.树体防护:修补、包扎损伤的树皮,对残枝、伤枝进行疏剪,保持树形完整。
4、我省的气候特点是什么?园林树木适宜的栽植季节是何时?夏季栽植树木时如何提高成活率?(10分)
答:(一)气候特点:我省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同时还具有自东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气候过渡的特征,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复杂多样和气象灾害频繁的特点,春末有干热风,夏季多暴雨。。全省由南向北年平均气温为15.7~9.5℃,年均降水量1380.6~532.5毫米,6~8月降水量占年总量的45%~67%,年均日照1140.1~2525.5小时;全年无霜期189~240天。
(二)适宜的栽植季节:大部分地区和多数树种以春栽为主(3月中—4月中下)
1、易受冻和易干梢的边缘树种,如梧桐、泡桐、紫荆、紫薇、月季、锦鸡黄杨、小叶女贞以及竹类和针叶树类宜春栽。少数萌芽晚的宜晚春栽,如白蜡、柿、花椒等要在芽开始萌动要展叶时栽。
2、夏季降雨只限栽常绿针叶树类。时机以雨季第一次下透雨开始或春梢停长而秋梢未长间隙,并缩短过程时间,在阴天或降雨前随掘、随运、随栽。
3、原产本区的耐寒落叶树,如杨、柳、榆、槐、香椿、臭椿以及须根少而来年春生长开花旺盛的牡丹秋栽(10月下---12月上中)。
(三)夏季栽培提高成活率的措施有:1、适当加大土球,使其持有最大的田间持水量。2、抓住适宜的栽植时机,以雨季第一次下透雨开始或春梢停长而秋梢未长间隙,并缩短过程时间,在阴天或降雨前随掘、随运、随栽。3、在保持树种原有树形基础上,进行适当的修剪,并注意栽后喷水保湿和遮阳等。
5、简述绿篱或花篱的拱门整形与修剪过程。(5分)
答:答:在绿篱围绕的花坛和草坪适当的位置把绿篱断开来制作一个绿色拱门,作为进入绿篱圈内的通道,既可使整个绿篱连成一体而不中断,有又较强的装饰作用。简单做法是:1、在绿篱开口两侧各植一棵枝条柔软的乔木或藤木,两树间距1.5—2.0m。2、在早春春梢抽生前将树梢相对弯曲并绑扎在一起,形成一个拱形门洞。3、在拱洞范围内预制一个门洞大小的框架支撑树冠和固定均匀的枝条。4、经常进行修剪,防止枝条横生下垂影响游人通行;树冠在遮住框架的基础上保持一定的薄度,使内膛枝得到充分的阳光,生长良好,提高观赏效果。

园林植物栽培 园林植物在年周期中表现最明显的在哪两个阶段

园林植物拉丁名
园林种植含义养护总结相应园林设计名词解释:
1.庭荫树:主要用形绿荫供游纳闵避免光曝晒,能起装饰作用树种.
2.秋色叶树:凡秋季叶能显著变化树称秋色叶树.
3.古树:凡达100树龄者即古树
名木:指既历史意义,文化科意义或其社影响闻名树木
4.园林树木:园林建设宗旨,园林树木类、习性、繁殖、栽培管理应用等面进行系统研究科称园林树木.
5.态:植物直接、间接影响称态.
6.拉丁名:际所采用植物名,林奈所创立双名即植物名统由属名种名组,并统用拉丁文.
7.园林树木周期:植物经周期称周期.
8.树木物侯期:物进化程,物命随气候变化形态理机能与相应规律变化,称物候期.
9.树木干性:树木干强弱维持间短.
10.离:树木自播种发芽或营养繁殖根颈,根向、芽向空断扩空间
11.叶幕:指叶树冠内集布区言,树冠叶面积总量反映.
12.芽异质性:由于芽形,随枝叶内部营养状况外界环境条件同,使处同枝条同部位芽存着、饱满程度等差异现象称芽异质性.
13.顶端优势:近于直立枝条,其顶端芽能抽强新梢,侧芽所抽枝,其势呈自递减趋势,部些芽则萌发.种顶部组织或茎尖其芽萌发力抑制作用,叫做顶端优势.
14.花相:花或花序着树冠整体表现形貌.
15.自休眠:亦称深休眠或熟休眠,由于树木理程所引起或由树木遗传特性所决定,落叶树木进入自休眠,要定低温条件经段间才能结束.未通,即使给予适合外界条件,能萌芽.
16.叶簇期:新梢始缓慢,节间较短,所叶前期形芽内幼叶原始体发育,故称叶簇期
17.季相:由于季节同,同区产同群落形相称季相.
18.观赏树木:泛指切供观赏木本植物,包括各种乔木、灌木、木质藤本及竹类.
19.态幅:植物存条件及态变化强度适应范围,超植物则死亡,范围叫态幅.
20.植物双名:双名由瑞典植物家林奈发明,其完整内容书写格式: 属名+种加词 +种命名名字

《林果生产技术》试题

  《林果生产技术》试题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分数:________
  一、名词解释:
  1、 单性结实:
  2、 芽的异质性:
  3、 顶端优势:
  4、 辅养枝:
  5、 短截:
  6、 秋梢:
  7、 自花结实:
  8、 结果枝:
  9、 物候期:
  10、 层积处理:
  二、 填空:
  1、 根据果实的构造,落叶果树又可分为 、 、 、 、 、等。
  2、 苹果的长树长度为 以上生长健壮的营养枝,中果枝长度为 ,桃的中果枝长度为 ,短果枝长度为 。
  3、 果树的枝条依其性质可分为 和 ,芽按其性质可分为 和 。
  4、 果树的叶其主要功能是 ,还具有 、 、 等生理功能。
  5、 在一朵花中雌蕊和雄蕊均发育正常者称为 。
  6、 苹果的主要食用部分为,桃的为 ,草莓的为 ,核桃的为 ,葡萄的为 。
  7、 果树的根系依产生的部位不同可分为 、 、 三种来源。
  8、 根通常由 、 、 组成。
  9、 果树的年龄时为 、 、 、 、 。
  10、物候期的特性表现为 和 。
  11、种子的贮藏方法可分为 和 两种。
  12、果树的嫁接方法常见的有 和 两大类。
  13、果树的育苗方法有 、 、 、 、 等几种。
  14、果树的栽植方式有 、 、 、 、 等几种。
  三、选择题:
  1、 我省大部分地区果树适宜的播种期为:
  A、 春季 B、夏季C、秋季D、冬季
  2、 我省果树苗木出圃的季节为:
  A、 冬季B、秋季C、春季 D、夏季
  3、 我省果树栽植的季节为:
  A、 秋季B、春季 C、冬季D、夏季
  4、 果树的需水临界期为:
  A、新梢生长期 B、花芽分化期 C、萌芽期
  5、 下列哪种果树属于雌雄株:
  A、 银杏 B、猕猴桃 C、核桃
  6、 果树的第二次生理脱落发生在第一次后的:
  A、1—2周 B、2—4周 C、4—5周
  7、 下列哪种果树属于雌雄异株:
  A、 猕猴桃 B、板栗 C、核桃 D、苹果
  8、 按栽培和利用特性,苹果和梨同属于:
  A、 仁果类 B、浆果类 C、核果类 D、坚果类
  9、 按树体生产习性,葡萄属于:
  A、 灌木B、乔木C、藤本D、多年生草本
  10、 梨食用的部位是:
  A、 中果皮B、外果皮C、内果皮D、子叶
  11、 下列果树在分类上属于干核果类的是:
  A、 山楂 B、桃 C、栗D、柿
  12、按果树栽学的分类方法,山楂属于:
  A、 核果类B、仁果类 C、坚果类
  13、葡萄多采用扦插育苗,其根系属于:
  A、 实生根系B、根蘖根系C、茎源根系
  14、 草莓多采用分株鳘殖,其根系属于:
  A、 实生根系B、根蘖根系C、茎源根系
  15、 按果树栽培学分类,属于落叶坚果类的是:
  A、 梨 B、醋栗 C、枣 D、胡桃
  16、 草莓的营养繁殖器官为:
  A、 根状茎 B、葡萄茎 C、新茎
  17、 我国北方和中原地区梨砧木是:
  A、秋子梨 B、杜梨 C、豆梨
  18、适于果树生根的温度为:
  A、15—18-0cB、25—280c C、30—350c
  19、 “T”形芽按在嫁接后 天解绑:
  A、10—15天B、15—25 天 C、20—30天
  19、 进行切接时,砧土剪口从 切:
  A、 剪口一边斜向下 B、剪口正中央 C、剪口边缘处
  四、判断题:
  1、 落叶前的当年枝称为春梢。( )
  2、 春季萌发后第一次生长的枝条叫秋梢。( )
  3、 枝组与骨干枝之间可以相互化。( )
  4、 由于顶端优势的影响,至使一个枝条上顶部芽发育饱满而中下部芽发育较差( )。
  5、 干性强而成枝力弱的树种层次不明显,如苹果。( )
  6、 干性弱而成枝力强的树种层次明显,如桃。( )
  7、 在自花授粉后能得到满足生产要求的产量叫自花结实。( )
  8、 红墨水染色法测定种子生活力时,子叶和胚不着色者为坏种子。( )
  9、 种子层积处理的适宜温度为2—70c。( )
  10、培育“三当苗”的嫁接知期为6月中旬。( )
  五、简答:
  1、 简述“T”型芽接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2、 芽的特性有哪些?
  3、 简述扦插育苗的技术环节。
  4、 茎源根系有哪些特点?
  5、 落叶乔木果树有哪些主要的物候期?
  6、果树嫁接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急需《农学概论》、《土壤学》的复习资料(带答案的,尤其是大题答案),非常非常谢谢。

03黄昌勇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LrvnMsSMjVDe3KJp9AOPRA
提取码:6hx4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浙江大学农学概论 24讲视频教程.mp5百度网盘免费资源下载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XYfb3bOzQj-lZ7ij3O1MWw
?pwd=mscm 提取码: mscm
《农学概论》是专门为高等农业院校本科非农学专业学生编写的一本有关农业的入门性教科书。
《农学概论》共分为10章,在介绍农业的起源与发展阶段、农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农业生态系统等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有关农学学科方面,诸如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作物栽培理论基础及栽培生产技术、作物育种与种子生产技术、种植制度、农田土壤管理、农田防护及作物生产现代化等相关基本理论和知识,旨在使学生对农学及农业生产技术等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和了解。

我没有农学概论的,不过自己总结过作物栽培的,希望可以帮到你,大体差不多。土壤学的我没有保存,可以再帮你找找看看课件
作物栽培学总论
一、名词解释
1、作物:广义上指有利于人类而由人工进行栽培的植物。狭义上指农田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作物栽培学: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2、引种:作物引种就是从外地或外国引入当地没有的作物品种或品系,借以丰富当地的作物资源。(条件:要达到一定规模、从外地引入、当地没有、引种的作物要完成其生活史)
3、简单引种:由于植物本身的适应范围广,以致不改变遗传性也能适应新的环境条件,或者是原分布区域可引入地的自然条件差异较小,或引入地的生态条件更适合植物的生长,植物生长正常甚至更好。
4、驯化引种:植物本身适应性很窄,或引入地的生态条件与原产地的差异太大,植物生长不正常甚至死亡,但是经过精细的栽培管理,或结合杂交、诱变、选择等改良植物的措施,逐步改变遗传性以适应新的环境,使引进的植物正常生长。
5、6、生物学零度:指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消耗相等情况下的温度。
7、生长: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
8、发育:指作物一生中,其结构、机能的质变过程,它的变现是细胞、组织和器官分化,最终导致植物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9、生长发育的周期性:作物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适应着周围环境的变化,所发生的生长发育上的节奏性,称为周期性。
10、生育期: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时间为作物的大田生育期,以天数表示11、作物的生育时期:指作物一生中其外部形态、特征及其内部生育特性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划分的时期。
12、作物的物候期:指作物的生长发育在一定条件下所表现的形态特征,人为地制定的一个具体标准,以便科学地把握作物的生育进程。
13、植物学上的种子:指由胚珠受精后发育而成的有性繁殖器官。
生产上的种子:泛指用于播种繁殖下一代的播种材料。
种子寿命:种子从采收到失去发芽力的时间
14、种子的休眠:在适宜萌发的条件下,作物种子和供繁殖的营养器官暂时停止萌发的现象。
15、感温性:指一些作物在其营养生长期必须经过一段较低温度诱导才能转化为生殖生长的特性。积温:某生育时期或某一时期内逐日平均气温的累积之和。活动积温:生育期或某一生育阶段内大于等于生物学零度的逐日平均温度之和。有效积温:生育期或某一生育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大于生物学零度之和。
16、感光性:不同作物品种的花器分化和形成需要一定光周期诱导的特性。
17、作物的基本营养生长性:指不同作物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期长短的差异特性。
18、基本营养生长期:在作物进入生殖生长前,不受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影响而缩短的营养生长期。
19、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指作物必须经过一定的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化为生殖生长,进行花芽分化成幼穗分化,进而才能开花结实的特性。
20、生物产量:指作物一生中即全生育期内通过光合作用和吸收作用,即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所生产和积累的各种有机物的总量。
21、经济产量:指对人类最有经济价值的那部分产量的重量,即人类栽培作物的主要利用部分的重量。
22、经济系数(收获指数):指经济产量占其生物产量的比例,即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
23、作物产量: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作物群体的产量,即由个体产量或产品器官数量所构成。
24、叶面积密度:冠层内叶的垂直分布密度。相对生长率RGR:指单位时间、单位重量植株的重量增加的速率。
绝对增长率AGR:指单位时间内的绝对增长量。
叶面积指数LAI:单位土地面积与该面积上生长的总叶面积的大小之比。
25、净同化率NAR:指单位叶面积在单位时间内的干物质增长量。(反映光合效率高低)
26、叶面积比率LAR:指叶面积与植株干重之比。
27、叶干重比LWR:指叶的干重与植株干重之比。
比叶面积SLA:指叶面积与叶干重之比。(反映叶片厚度)
作物生长率(群体生长率)CGR:表示在单位时间、单位土地面积上所增加的干物重。
28、源:指向其他的生长器官或组织生产和输送光合产物的器官或组织。
库:指接受或贮藏光合产物的组织或器官。
流:指源与库间的输导系统,反映了源库间的运输能力。
29、人工环境:广义是指所有的作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创造的环境,而人为的环境污染,干扰和破坏植物资源的现象,是人工环境的负面表现。狭义指在人工控制下的作物环境。
30、光周期反应:制作物受日照长短所控制的现象。短日照作物:凡是缩短日照能提早开花的作物。
31、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酸性化学组分通过降水的气象过程进入到陆地、水体的现象。
32、种植制度(作物栽培制度):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构成、配置、熟制和种植方式的总称。
33、作物布局: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或农户)种植作物的种类及其种植地点配置。
34、复种:指在同一地块上一年内接连种植或收获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35、复种指数:指全年作物收获总面积与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36、套作(套种、串种):是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在其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单作(清种):是在同一块田地上只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混作(混种):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不分行或同行混合在一起种植的种植方式。
间作:指在一个生长季内,在同一块田地上分行或分带间隔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37、轮作:指在同一块田地上不同年度间按照一定的顺序轮换种植不用作物或不同的复种形式的种植方式。
38、连作:指在同一块田地上不同年度间按照一定的顺序轮换种植相同作物或采用相同的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
39、土壤肥力(地力):指土壤、水、肥、气、热四大地力因素相互制约和协调的结果所综合表现出来的生产能力。
40、少耕: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减少土壤耕作的次数或全田间隔耕种,减少耕作面积的一类耕作方法。
41、免耕(零耕直接播种):指作物播种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在播后和作物生育期间也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42、作物营养临界期: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常有一个时期对某种养分的要求在绝对量上虽不算太多,但需要的程度很迫切,此时如缺少这种养分,作物生长发育就会受到明显的影响,而且由此造成的损失,即使后来补施这种养分也很难纠正和弥补过来,这一时期就叫做作物营养临界期。
43、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指在作物生长过程中,吸收速度和绝对数量上需要养分最大,且此时施肥的作用最明显,增产效率最高的时期。
44、水分临界期:指作物一生中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温度临界期:对外界温度最敏感的时期。
45、灌溉:补充作物生长期间利用天然降水不足部分的需水量。
灌溉定额:指单位面积上作物全生育期内的总灌溉水量。
46、节水灌溉制度:要充分有效地利用自然降水和灌溉水,最大限度地减少作物耗水过程中的损失,优化灌水次数和灌水定额,把有限的水资源用到作物最需要的时期,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耗水量的产量和产值。
47、开花:是指花朵张开,已成熟的雄蕊和雌蕊暴露出来的现象。授粉:成熟的花粉粒借助外力的作用从雄蕊花药传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受精:作物授粉后,雌雄性细胞即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融合的过程。
48、临界暗期:是在昼夜周期中短日照作物能够开花所必需的最短暗期长度,或长日照作物能够开花所必需的最长暗期长度。
49、同伸关系,同伸器官:在同一时间内某些器官呈有规律的生长或伸长,叫做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这些同时生长的器官就是同伸器官。
50、作物的生命周期:作物从种子发芽、营养器官的形成生长、花芽分化生长、开花受精,直至种子成熟为止。
51、土壤耕作:是利用农用机具切割破碎土壤并直接改变土壤物理性状的农作技术。
52、肥料需要总量=(当季作物总吸收量—土壤养分供应量)/(肥料中该养分的含量*肥料利用率)
53、地膜覆盖栽培:采用透明的塑料薄膜覆盖农作物地面的保护地栽培。露地育苗:在自然温度满足作物幼苗生长条件下不加覆盖材料采用的育苗方式。
54、寒害:零度以上低温对作物造成的伤害。冻害:零度以下低温对作物造成的伤害。
55、春化作用:经过低温诱导促进植物开花的作用。
56、生理需水:作物体内保持水分平衡和正常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水。生态需水:维持作物生长发育良好的环境条件所需要的水。蒸腾系数:作物制造一克干物质所需要的水分量。
57、生态适应性:作物生存对生态环境条件的要求与实际生态环境的吻合程度。分蘖力:作物产生分蘖的特性和能力。分蘖期:全田有百分之五十植株出现第一分蘖的时间。有效分蘖:早期发生的低位。顶端优势:作物顶芽生长抑制侧芽发育或生长的现象。叶龄指数:作物某一时期已抽出叶数占总的叶数的百分数。

二、简答题
1、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内容。
①作物高产生育规律与机理研究;②作物生育各期综合诊断内容、方法及原理研究;③关于栽培措施调控原理和合理应用的研究。
2、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的主要区别。
①栽培作物的各器官,尤以人类利用的器官变得巨大和迅速生长;②栽培作物产品有用成分改进;③栽培作物传播手段退化;④栽培作物成熟期一致,野生植物不一致;⑤栽培作物种子休眠减弱或缩短,野生植物休眠期长;⑥栽培作物防护机理减退,而野生植物机械保护组织发达。
3、引种驯化的原则与方法。
(1)原则:适地适树,改树适地,改地适树(很困难)。
(2)方法:A、引种目标及其可行性分析。B、引种材料的搜集与检疫。C、引种试验、驯化与选择。D、引种材料的评价与应用。
4、生长和发育的关系。
(1)作物的生长是量的增加,而发育是质的变化。(2)发育是生长的前提,生长又是分化、发育的基础。(3)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是交织在一起进行的,没有生长便没有发育,没有发育也不会有进一步的生长,因此,生长和发育是交替进行的。(4)二者存在矛盾:①若养分过多,作物生长过旺,枝叶繁茂,致使花芽分化缓慢,花芽数量少,严重时花器官也可转为营养器官,不利作物的发育。②若养分过少,作物生长不良,受到明显抑制,作物花器或果实数量和质量都会降低,也会抑制作物的发育。
5、“S”形生长过程及其应用。
(1)“S”形生长曲线可细分为4个时期:缓慢增长期、快速增长期、减速增长期、缓慢下降期。
(2)应用:①S形曲线可作为检验作物生长发育进程是都正常的依据之一;②决定调控时间,控制株高和稻粒的生长;③作为调节各器官平衡生长的参照。
6、作物的生育期、生育时期和物候期的区别。
(1)生育期:①对于以收种子为主的作物是指从种子出苗到作物成熟的天数;②采用育苗栽培的作物,将其生育期分为苗床生育期和大田生育期;③作物生育期长短不同,这主要是作物的遗传性和所处的环境条件决定的。
(2)生育时期:指在作物一生中,某外部形态,特征及其内部生育特性上会发生一系列变化,根据其变化而划分的时期。可以指作物全田出现显著形态变化的植株达到规定百分率的起始时期,一般始期以10%为标准。也表示作物一生中其外部形态上呈现显著变化后持续的一段时间,一般以该时期始期至下一始期始期天数计。
(3)物候期: 指作物生长发育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所表现的形态特征,人为地制定一个具体标准,以便科学地把握作物的生育过程。
7、种子的类型有哪些?
①由胚珠受精后发育而成的种子:如豆类、麻类、棉花、油菜、烟草等作物的种子;②由子房发育而成的果实:如稻、麦、玉米、高粱、谷子等的颖果,荞麦和向日葵的瘦果,甜菜的聚合果等;③进行无性繁殖用的根、茎等营养器官:如甘薯的块根,马铃薯的块茎,甘蔗的茎节等;④人工种子:包括体胚、人工胚乳、人工种皮,在本质上属无性繁殖。
8、种子休眠的类型、原因及打破的措施。
(1)原始休眠:种子在生理成熟时或收获后立即进入休眠状态。二次休眠:由于不利环境条件的诱导而引起自我调节的休眠状态。
(2)原因:①胚的后熟:包括生理后熟和形态后熟。打破措施有层积法、变温处理、激素处理。-②硬实引起的休眠:种皮不透水、不透气和机械约束作用。打破措施有机械磨伤种皮或者用酒精、浓硫酸等化学物质处理。③发芽的抑制性物质存在引起的休眠:如脱落酸、酚类化合物、有机酸等。打破措施有利用植物激素进行种子处理和清水冲洗。
9、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及其调控。
(1)关系:①营养生长期是生殖生长的基础;②生殖生长是营养生长的前提。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两者矛盾大,要促使其协调发展;③营养生长不良,抑制生殖生长。在生殖生长期,作物营养生长还在进行,要掌握得当。
(2)调控:营养生长过旺。修剪、环剥、肥水控制、保花保果。生殖生长过旺。疏花疏果、加强肥力、化学药剂。
10、地上部生长与地下部生长的关系及其调控。
(1)作物的地上部分包括茎、叶、花、果实、种子,地下部分主要是指根,也包括块茎、鳞茎等。作物的地上部生长与地下部生长有密切的关系。根系如果生长不好,则地上部的生长会受到很大影响;相反,地上部的生长对根系的生长也有重要作用。(2)地上部与地下部物质进行相互交换。一方面地下部与地上部依赖大量物质的相互交换,另一方面,跟与地上部分还进行着微量活性物质的交换。(3)地上不与地下部重量保持一定比例。(4)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措施对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的影响不一致。
11、影响经济系数高低的因素有哪些?
经济系数的高低仅表明生物产量转运到经济产品器官中的比例,并不表明经济产量的高低。通常,经济产量的高低与生物产量高低成正比。不同作物的经济系数的高低与遗传基础、收获器官及其化学成分以及栽培技术和环境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有关。一般说来,收获营养器官的作物,其经济系数比收获子实的作物要高;同为收获子实的作物,产品从碳水化合物为主的比含蛋白质和脂肪为主的作物要高。植株偏高或过矮,经济系数不高,产量也相应降低,前者生物产量高,后者生物产量低。虽然不同作物的经济系数有其相对稳定的数值变化范围,但可通过品种改良、优化栽培技术及改善环境条件等,可以使经济系数达到高值范围,在较高的生物学产量基础上获得较高的经济产量。
12、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限制因子和调节措施。
(1)产量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作物群体的产量,即由个体产量或产品器官数量所构成。①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作物产量随产量构成因系数值的增大而增加。但一般产量构成因素很难同步增长,往往彼此之间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特别是在一般栽培条件下,株数(密度)与单株产品器官数量间的负相关关系较明显。②在产量构成因素中存在着实现高产的最佳组合,说明个体与群体协调发展时产量可以提高。③产量因素在其形成过程中具有自动调节现象,这种调节主要反映在对群体产量的补偿效应上,不同作物的自动调节能力不同。
(2)限制因子:作物品种的遗传因素、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管理措施。
(3)调节措施:①选育优质高产的品种;②推广反季节栽培;③合理安排种植密度;④进行合理施肥、灌溉,保证水肥供应充足,防治病虫害;⑤增大作物光合面积,增长光合时间,提高光合效率,增加作物干物质的积累。
13、作物的源、库、流理论及其应用。
(1)源是指向其他生长器官或组织生产和输送光合产物的器官或组织,在作物中主要指绿色叶片。库是指接受或贮藏光合产物的组织或器官,一般都是指最终的收获器官或组织。流是指源与库间的输导系统,它反映了源库间的运输能力。
(2)三者关系:源是库的有机养料供应者,是产量形成和充实的重要物质基础。库对源的大小,尤其是源的光合活性具有明显的反馈作用。流是库与源的纽带,是源与库间的输导系统。
(3)协调方法及理论:①要争取单位面积上的群体有较大的库容量,就必须从强化源的供给能力入手。②适当增大库源比可提高源活性,促进干物质积累。③库对源的大小和活性有明显的反馈作用。④源、库器官的功能是相对的,有时同一器官兼有两个因素的双重作用。⑤库、源大小对流的方向、速率数量起着“拉力”和“推力”作用。⑥同化物的运输是由各生长部位的相对库容量决定的。⑦在实际生产中,除非发生茎秆倒伏或遭受病虫害等特殊情况,流不会成为限制产量的主导因素。⑧培育健壮的茎秆,使输导组织发达,可促进库的形成。
(4)应用:①对源强库弱品种作物,应多施P、K肥,增加开花数量,修建株型等达到减源增库的目的。②对源弱库强品种作物,应增施有机肥,增强叶片光合能力,进行疏花疏果。③对源库适中作物,使流顺畅。
14、提高作物产量潜力的途径有哪些?
(1)培育高光效的品种。(2)通过增加叶面积指数,延长叶面积持续时间,利用太阳辐射在冠层内的吸收、反射、透射、漏射提高作物群体的光能截获量。(3)降低呼吸消耗。(4)改善栽培环境和栽培技术:①合理的种植制度,套种、复种、间种;②合理密植;③培育优良植株;④改善水肥条件;⑤使用作物生长调节剂;⑥增加田间CO2浓度。
15、温度三基点的特征?
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对温度的要求有最低点、最适点和最高点之分,称为温度的三基点。在最适点温度范围内,作物生长发育得最好,当温度处于最低点或达到最高点时作物尚能忍受,但生命力降低。如果温度在最低点一下或最高点以上,则作物开始受到伤害,甚至死亡。当供试品种、试验条件改变时,三基点的温度常有变化,并不是绝对的。
低温的危害:1、作物对低温有逐渐适应能力2、不同作物低温能力不同,同一作物不同部位不同3、现实生活中影响较大的低温是冬季低温,早霜和晚霜
16、作物的间混套复种。
(1)复种:指在同一地块上一年内接连种植或收获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复种指数:指全年作物收获总面积与耕地面积的百分比。作用:增加作物有效播种面积,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解决作物之间的争地矛盾。条件:热量、水分、肥力、劳畜力、机械化条件。技术:作物组合、品种搭配、育苗移栽、早发早熟。方式:二年三熟、一年两熟、一年三熟。
(2)套作(套种、串种):是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在其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单作(清种):是在同一块田地上只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混作(混种):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不分行或同行混合在一起种植的种植方式。
间作:指在一个生长季内,在同一块田地上分行或分带间隔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技术要点:①选择适宜的作物和品种;②建立合理的田间配置;③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技术:适时播种,保证全苗,促苗早发。适当增施肥料,合理施肥,在共生期间要早间苗,早补苗,早追肥,早除草,早治虫。施用生长调节剂,控制高层作物生长,促进低层作物生长,协调各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即使综合防治病虫。早熟早收。
17、作物的分类。
一、根据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分类。
(1)温度条件要求:喜温作物:稻、玉米、高粱、谷子、棉花。耐寒作物:麦、马铃薯、豌豆、油菜。
(2)光周期反应:长日照作物:麦类作物、油菜。短日照作物:稻、玉米、大豆、棉花、烟草。中性作物:荞麦。定日照作物:甘蔗。
(3)CO2同化途径:三碳作物:水稻、小麦、大豆、棉花、烟草。四碳作物:玉米、高粱、谷子、甘蔗。景天酸作物:凤梨科、龙舌兰麻、菠萝麻、兰花、百合。
(4)播种期:春播作物、夏播作物、秋播作物、冬播作物。
(5)种植方式和田间管理方式:密植作物、中耕作物。
二、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
(1)粮食作物:谷类作物、豆类作物、薯芋类作物。
(2)经济作物:纤维作物:种子纤维、韧皮纤维、叶纤维。油料作物:花生、油菜、芝麻、向日葵、蓖麻、苏子、红花。糖料作物:甘蔗、甜菜、甜叶菊、芦粟。其他作物:烟草、茶叶、薄荷、咖啡、啤酒花、代代花。
(3)饲料和绿肥作物:苜蓿、紫云英、三叶草、黑麦草、水葫芦。
三、繁殖方式
自花授粉、异花授粉、常异花授粉、无性繁殖。
影响农产品品质的因素:1、遗传因素 a常规育种b生物技术改良品质c品质优异的作物种质资源的理由2、环境因素a光照b温度c水分d大气污染e土壤
提高作物产品品质的途径:1.选用优质品种2、改进栽培技术a合理轮作b合理密植c科学施肥d适时灌溉和排水e适时收获3、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
我国在作物栽培科学的理论方面有哪些独到的建树?1总结出了一套培育壮苗技术原理2总结出了合理密植的增产作用3提出了实现高产群体合理种植的理论4从高产田长相模式出发提出了模式化栽培理论
我国种植业区分?我国农业资源的特点:1大部分地区属于中纬度地带,光热条件好2东南部地区书季风影响强烈,西北部地区气候的大陆性极强,水条件差异很大3我国的山地显著多于平地,对土地利用和作物生产一般弊多利少。种植业区划的原则;1发展种植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相对一致性2作物结构生产布局和种植制度等特点的相对一致性3商品性生产与专业生产的相对一致性4实现种植业生产现代化的方向措施步骤的相对一致性5保持各级行政区界的完整性
喜氮作物:水稻、小麦、玉米、高粱 喜磷作物:油菜、大豆、花生、蚕豆、荞麦 喜钾作物:糖料作物、淀粉类作物 纤维类作物
我国的作物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1高产超高产事例年年有,但真正按照事先制定的方案一步步实现而获得者为数较少2高产几率出世后,能在同一块地保持两到三年者几乎没有,且能总结出的高差经验移植到别的地块的地区成功率极低。
《农学概论 浙江大学24学时》百度网盘资源免费下载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Q3q934USwrCZCc6SOeQquQ
?pwd=xws9 提取码: xws9农学概论 浙江大学 24学时|农学概论 陈进红 全24学时 浙江大学 视频教程|解压密码.txt|2014 农学概论 陈进红 全24学时 浙江大学 视频教程 03.rar|2014 农学概论 陈进红 全24学时 浙江大学 视频教程 02.rar|2014 农学概论 陈进红 全24学时 浙江大学 视频教程 01.rar|2009 农学概论 陈进红 全24学时 浙江大学 视频教程 03.rar|2009 农学概论 陈进红 全24学时 浙江大学 视频教程 02.rar|2009 农学概论 陈进红 全24学时 浙江大学 视频教程 01.r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