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桓玄,桓玄篡晋终为逆贼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2-25 19:47:23 浏览2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桓玄怎么读音

桓玄的读音[huánxuán]。
桓玄(369年~404年6月19日),字敬道,一名灵宝,谯国龙亢县(今安徽省怀远县龙亢镇)人。东晋权臣,大司马桓温之子,桓楚开国皇帝。
形貌瑰奇,风神疏朗。博综艺术,善于属文。袭爵南郡公,世称“桓南郡”。先后消灭殷仲堪和杨_期,除掉执政司马道子父子,把持朝政大权,历任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录尚书事、扬州牧,进位相国、大将军,晋封楚王。大亨元年(403年)冬,威逼晋安帝禅位,建立桓楚,改元“永始”。
永始元年(404年),遭到北府兵将领刘裕讨伐,兵败逃回江陵,遭西讨义军击败。试图进入益州,被益州督护冯迁杀死,年仅三十六岁。著有《桓玄集》二十卷。
桓:指文采明盛、勇武出众的样子,如郁郁桓桓;也指华表,桓表。
桓:桓指威武、文韬武略之义。
带桓字的诗句:
1、短亭车马地,送子一盘桓。《送黄介夫》——李觏
2、能诗此日当推谢,捧赐他年足继桓。《和国子夏主簿李花》——司马光
3、涕泪对桓伊,暮年无乃昏。《谢公墩》——王安石
玄:指深奥;也指天,天空。玄字取名含义:玄指大度、志向远大、聪明之义。
带玄字的诗句:
1、曾经照玄鬓,未得卸朝簪。《送_道人还西山》——徐铉
2、猛利销磨闲岁月,玄中妙道入云霓。《缘识其四二》——宋太宗
3、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玄篇。《绝句六十四首其一一》——张伯端

桓玄简介,楚武悼帝晋南郡公桓玄介绍

  桓玄(369年-404年),字敬道,一名灵宝,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大司马桓温之子。东晋将领、权臣,桓楚武悼帝,谯国桓氏代表人物。历任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录尚书事、扬州牧、徐州刺史、相国、大将军等职,封楚王。曾消灭殷仲堪和杨缙谡季菥!⒔广大土地,后更消灭掌握朝政之司马道子父子,掌握朝权。大亨元年(403年)十二月逼晋安帝禅位于己,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桓楚,改元“永始”,三个月后刘裕举义兵反抗桓玄,桓玄不敌而逃奔江陵重整军力,遭西讨义军击败,试图入蜀,途中遇上护送毛[灵柩的毛恬等人,遭益州督护冯迁杀害。因曾袭父亲“南郡公”之职,故世称“桓南郡”。着有《桓玄集》二十卷,已亡佚。    早年经历   桓玄是桓温的庶子,也是最小的儿子。他自幼为桓温所喜爱,晋孝武帝宁康元年(373年),桓温去世,遗命其弟桓冲统率其军队,并接替他任扬州刺史,以时年五岁的桓玄承袭其封爵南郡公。两年后,桓玄的服丧期满,桓冲亦离任扬州刺史,扬州文武官员与桓冲告别,桓冲摸着桓玄的头说:“这是你家的旧官属呀。”桓玄听后就掩面哭泣,众人都对这反应感到诧异。   桓玄长大后,相貌奇伟,神态爽朗,博通艺术,亦善写文章,对自己的才能和门第颇为自负,总认为自己是英雄豪杰,然而由于其父桓温晚年有篡位的迹象,所以朝廷一直对他深怀戒心而不敢任用。直至太元十六年(公元391年),二十三岁的桓玄才被任命为太子洗马。几年后出京任义兴(今江苏宜兴)太守,但还是颇觉不得志,曾感叹:“父为九州伯,儿为五湖长!”于是就弃官回到其封国南郡(今湖北江陵)。途中经过建康,拜见执政的宰相司马道子,司马道子酒喝多了,当着众人的面对他说:“你父亲桓温晚年想当贼,你怎么看?”桓玄吓得跪地流汗不起。王府长史谢重为之缓颊,才结束了这尴尬场面。桓玄从此深恨司马道子。   桓玄深刻感到自己被晋廷猜忌,于是上疏讼冤,但如石沉大海,了无音讯。   桓玄住在南郡的治所,也就是荆州的治所江陵,最初荆州刺史王忱对处处跟桓玄作对,对他加以压制。   太元十七年(392年)十月,王忱病死任上,孝武帝打算以王恭接任,桓玄虽然对王忱不满,但也惧怕王恭,遂派人入京贿赂孝武帝所宠信的尼姑支妙音,让孝武帝任命被视为“弱才”的黄门侍郎殷仲堪当荆州刺史,果然孝武帝听从妙音尼的意见,以殷仲出堪刺荆州。   殷仲堪对桓玄十分敬惮,而桓玄凭借父叔长年治理荆州的威望而专横荆州,士民畏惧他更过于殷仲堪。殷仲堪因而与其深交,而桓玄打算借助其军力,亦取悦他。    响应王恭   晋安帝隆安元年(397年),尚书仆射王国宝、建威将军王绪倚仗当权的会稽王司马道子,因畏惧青兖二州刺史王恭,图谋削弱各方镇,桓玄知道王恭面对王国宝乱政有忧国之言,故此劝说殷仲堪起兵讨伐王国宝,并派人联络王恭,推王恭为盟主。当时,殷仲堪担忧没有皇帝的支持,自己被众人认为能力未达一州方伯的情况会被王国宝等人利用,终令他被调离荆州。桓玄亦利用这个担忧劝说殷仲堪,但殷仲堪始终迟疑。不过,当时王恭原来已决定主动起兵,并联结殷仲堪,殷仲堪此时得报,于是答应了响应王恭。不久朝廷畏惧,故杀王国宝、王绪以息事宁人,王恭亦罢兵。在此过程中,殷仲堪与桓玄始终没有进行实质的军事行动。   王恭举兵以后,司马道子忧虑王恭和殷仲堪的威胁,于是引司马尚之和司马休之为心腹。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因着桓玄请求朝廷让他任广州刺史,而司马道子亦忌惮他,不想他继续盘踞荆州,于是下诏以他督交广二州军事、建威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假节。桓玄受命后却不到职。同时司马道子听从司马尚之多树外藩,不料却因削夺了豫州刺史庾楷都督地区而令其劝王恭再度举兵,王恭遂于当年联结桓玄、殷仲堪等举兵讨伐司马尚之兄弟,桓、殷亦奉其为盟主。殷仲堪认为王恭这次肯定成功,于是积极参战,更分五千兵给桓玄,紧随担任前锋的南郡相杨缙谒辰南下。杨、桓二人到湓口时,亦为讨伐对象的江州刺史王愉逃奔临川,但被桓玄派兵追获。及后虽然庾楷大败给司马尚之,前来投奔桓玄,但桓玄也于白石大败朝廷军队。及后虽然王恭因刘牢之倒戈而败死,但桓玄和杨缙诮至石头,迫使司马元显回防京师,并命丹阳尹王恺守石头城。不过,因为刚刚背叛王恭的刘牢之率北府军入援京师,桓玄和杨缙谝蛭肪宥撤回蔡洲(今江苏江宁县西南江中),与朝廷军对峙。   当时司马道子打算利诱桓玄和杨缙冢令二人倒戈攻击殷仲堪,于是以桓玄为江州刺史,杨缙谖雍州刺史,而殷仲堪就被贬广州刺史。此举令殷仲堪大怒,命桓玄和杨缙诼时进攻建康。不过桓玄却对这一任命十分高兴,打算接受,又犹豫不决。当时殷仲堪从弟弟殷y口中又听闻杨缙谝簿龆ㄊ苊,于是开始撤军。随着殷仲堪撤退,杨缙诓拷刘系亦先行撤退,桓玄等大惧,又狼狈西退,直至寻阳(今江西九江市)追上殷仲堪。殷仲堪既失荆州刺史,倚仗桓玄为援;而桓玄本身亦要借助殷仲堪的兵力,故此据势相结,殷仲堪与杨缙谝蜃牌浼沂郎望,共推桓玄为盟主,皆不受朝命。朝廷见此大家恐惧,唯有下诏安抚,并让殷仲堪复任荆州刺史,请求和解。众人于是受命返回驻地。    夺据荆州   早在桓玄在江陵横行时,殷仲堪亲党就已劝殷仲堪杀死桓玄,但没得听从。桓玄自被推为盟主后,就更加矜侉倨傲,而杨缙诰捅换感以寒门相待,但出身弘农杨氏的杨缙谌醋砸云渥迨腔夏贵胄,一直都认为江东其他士族根本比不上他家,于是对桓玄十分不满,更打算袭杀桓玄,可是因殷仲堪顾忌桓玄死后无法控制杨缙谛值懿疟蛔柚埂5笔被感亦知杨缙谙肷彼雷约海于是有了消灭杨缙诘囊馔迹更屯驻夏口,并以始安太守卞范之为谋主。   隆安三年(399年)桓玄请求扩大其辖区,而执政司马元显(司马道子之子)亦想趁机离间桓玄与殷、杨二人的关系,故此加桓玄都督荆州长沙郡、衡阳郡、湘东郡及零陵郡四郡诸军事,并改以桓玄兄桓伟代杨缙谛盅罟阄南蛮校尉。此举触怒了杨缙谛值埽杨缙诟以支援后秦围攻的洛阳为名起兵,但皆被殷仲堪阻止。当年荆州有大水,殷仲堪开仓赈济灾民,桓玄就乘此机会起兵,亦以救援洛阳为名。当时桓玄写信给殷仲堪,称他要消灭杨缙冢并命殷仲堪收杀杨广,否则会进攻江陵。桓玄袭取殷仲堪在巴陵的积粮,又向路经夏口的梁州刺史郭铨假称收到朝廷下令命郭铨为自己前锋以讨杨缙冢故此授江夏兵予他,命他督诸军前进。   当时桓玄密报桓伟作为内应,但桓伟遑恐,更向殷仲堪自首,于是被殷仲堪掳为人质,并命其写信给桓玄,在信中苦劝桓玄罢兵,不过桓玄不为所动,自度桓伟必因殷仲堪优柔寡断、常虑儿子的性格而无危险。殷仲堪亦派殷y率七千水军至西江口,桓玄派郭铨和苻宏击败他;及后殷仲堪又派杨广及殷道护进攻,桓玄再在杨口击败他们,直逼至离江陵二十里的零口,震动江陵。后杨缙谧韵逖衾垂ィ桓玄一度退后避其锋锐,但终大败杨缙冢及后由部将冯该并追获及杀掉他。殷仲堪出奔,又被冯该追获,及后被桓玄逼令自杀。   桓玄年末消灭了杨缙诤鸵笾倏埃于是在次年(公元400年)向朝廷求领荆江二州刺史。朝廷下诏以桓玄都督荆司雍秦梁益宁七州诸军事、后将军、荆州刺史、假节;另以桓伟为江州刺史。但桓玄坚持要由自己领江州刺史,朝廷唯有让桓玄加都督江州及扬州豫州共八郡诸军事,领江州刺史;桓玄又以桓伟为雍州刺史,朝廷碍于当时孙恩叛乱恶化,不能违抗。桓玄于是趁机在荆州任用腹心,训练兵马,并屡次请求讨伐孙恩,但都被朝廷阻止。   隆安五年(401年),孙恩循海道进攻京口,逼近建康,桓玄声称勤王起兵,实际是想浑水摸鱼,于是司马元显在孙恩北走远离京师后下诏命桓玄解严。不过,桓玄当时完全控制了其辖区,不但作出调桓伟为江州、镇守夏口,又以司马刁畅督八郡、镇守襄阳,桓振、皇甫敷、冯该等驻湓口等军事调动,更建立了武宁郡和绥安郡分别安置迁徙的蛮族以及招集的流民。朝廷曾下诏征广州刺史刁逵和豫章太守郭昶之,亦被桓玄所留。    夺取朝权   元兴元年(402年),司马元显下令讨伐桓玄,桓玄在京的堂兄桓石生密报给他。当时桓玄已封锁长江漕运,令东土饥乏,又因孙恩之乱未平,故以为司马元显无力讨伐,便一直在荆州等待时机,蓄势待发。然而收到桓石生的通报后,桓玄甚惧,打算坚守江陵。不过卞范之却劝桓玄出兵东下,以桓玄的威名和军力,令其土崩瓦解;反不应主动示弱于人。桓玄于是留桓伟守江陵,亲自率兵东下。桓玄初仍忧他抗拒朝命,害怕手下士兵都不会为他所用,然而过了寻阳仍未见朝廷军队,于是十分高兴,士气亦上升,移檄上奏司马元显之罪。桓玄到姑孰时,派冯该等击败并俘获豫州刺史司马尚之,并夺取了历阳(今安徽和县)。当时司马元显因畏惧,登船而未敢出兵,而刘牢之因担忧击败桓玄后会不容于司马元显,竟与其手下北府军向桓玄投降。桓玄逼近建康,司马元显试图守城但溃败。桓玄入京后,称诏解严,并以自己总掌国事,受命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录尚书事、扬州牧,领徐州刺史,加假黄钺、羽葆鼓吹、班剑二十人。   桓玄又历数会稽王司马道子及其子司马元显的罪恶,流放司马道子到安成郡,数月后桓玄更派人杀死司马道子;又杀司马元显、庾楷、司马尚之和司马道子的太傅府中属吏。桓玄又图除去刘牢之,先命他为会稽太守,令其远离京口。刘牢之意图反叛但得不到北府军将领支持,于是北逃广陵投靠广陵相高雅之,于途中自杀。司马休之、高雅之和刘牢之子刘敬宣于是北逃南燕。    图谋篡位   桓玄在三月攻入建康时就废除了元兴年号,恢复隆安年号,不久又改元大亨。及后,桓玄自让丞相及荆江徐三州刺史,以桓伟出任荆州刺史、桓修为徐、兖二州刺史、桓石生为江州刺史、卞范之为丹阳尹、桓谦为尚书左仆射,分派桓氏宗族和亲信出任内外职位。自置为太尉、平西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扬州牧、领豫州刺史。另外又加衮冕之服,绿F绶,增班剑至六十人,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奏不名的礼遇。   四月,桓玄出镇姑孰,辞录尚书事,但朝中大事仍要咨询他,小事则由朝中桓谦和卞范之决定。自晋安帝继位以来,东晋国内战祸连年,人民都厌战不已,而桓玄上台后就罢黜奸佞之徒,擢用俊贤之士,令建康城中都一片欢欣景象,希望能过安定日子。不过很快,桓玄凌侮朝廷,豪奢纵欲,政令无常,故令人民失望。当时三吴大饥荒,很多人死亡,即使是富有的也是守着金玉财宝活活饿死家中,桓玄虽曾下令赈灾,但米粮不多,给予不足,纵然会稽内史王愉召还出外寻食的饥民回去领粮,还是有很多人在道旁饿死。   另一方面,桓玄亦先后杀害吴兴太守高素、竺谦之、高平相竺朗之、刘袭、彭城内史刘季武、冠军将军孙无终等北府军旧将,以图消灭刘牢之领下北府军势力。另亦要朝廷追论平定司马元显和殷仲堪、杨缙诘墓ρ,分别加封豫章公及桂阳公,并转让给儿子桓升及侄儿桓F。又下诏全国避其父桓温名讳,同名同姓者皆要改名,又赠其生母马氏为豫章公太夫人。   桓玄代晋时的形势大亨元年(403年),桓玄迁大将军,又上请率军北伐后秦,但随后就暗示朝廷下诏不准。桓玄本身就无意北伐,就装作出尊重诏命的姿态停止。同年,桓伟去世,桓玄因公简约礼仪,脱下丧服后又作乐。而桓伟一直是桓玄亲仗的人,桓伟死后桓玄孤危,桓玄不臣之心已露,同时全国对其有怨气,于是打算加快篡位工作。而桓玄亲信殷仲文及卞范之当时亦劝桓玄早日篡位,连朝廷加授桓玄九锡的诏命和册命都暗中写好。桓玄于是进升桓谦、王谧和桓修等人,让朝廷命自已为相国,更划南郡、南平郡、天门郡、零陵郡、营阳郡、桂阳郡、衡阳郡、义阳郡和建平郡共十郡封自己为楚王,加九锡,并能置楚国国内官属。及后桓玄自解平西将军和豫州刺史,将官属并入相国府。   当时桓玄的行动令原为殷仲堪党众的庾仄起兵七千人反抗,趁着接替桓伟的荆州刺史桓石康未到就袭取襄阳,震动江陵,不过不久就被桓石康等所平定。桓玄及后又假意上表归藩,却又自已代朝廷作诏挽留自己,然后再请归藩,又要晋安帝下手诏挽留,只因桓玄喜欢炫耀这些诏文,故此常常做这些自编自导的上表和下诏事件。另桓玄亦命人报告祥瑞出现,又想像历代般有高士出现,不惜命皇甫谧六世孙皇甫希之假扮高士,最终竟被时人称作“充隐”。而桓玄对政令执行亦无坚定意志,常改变主意,导致政命不一,改变起来乱七八糟。    建立桓楚   大亨元年(403年)十一月,桓玄加自己的冠冕至皇帝规格的十二旒,又加车马仪仗及乐器,以楚王妃为王后,楚国世子为太子。十一月十八日,由卞范之写好禅让诏书并命临川王司马宝逼晋安帝抄写。二十一日,由兼太保、司徒王谧奉玺绶,将晋安帝的帝位禅让给桓玄,随后迁晋安帝至永安宫,又迁太庙的晋朝诸帝神主至琅邪国。及后百官到姑孰劝进,桓玄又假意辞让,官员又坚持劝请,桓玄于是筑坛告天,于十二月三日正式登位为帝,并改元“永始”,改封晋安帝为平固王,不久迁于寻阳。   桓玄篡位以后,骄奢荒侈,游猎无道,通宵玩乐。即使是桓伟下葬的日子,桓玄在日间哭丧但夜晚就已去游玩了,有时甚至一日之间多次出游。又因桓玄性格急躁,呼召时都要快速,当值官员都在省前系马备用,令宫禁内烦杂,已经不像朝廷了;另桓玄又兴修宫殿、建造可容纳三十人的大乘舆。百姓更因而疲惫困苦,民心思变。北府旧将刘裕、何无忌与刘毅等人于是乘时举义兵讨伐桓玄。   永始元年(404年)二月二十七日,刘裕等人正式举兵,计划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广陵(今江苏扬州市)、历阳和建康四地一同举兵。其中刘裕派了周安穆向建康的刘毅兄刘迈报告,通知他作内应,然而刘迈惶恐,后更以为图谋被揭向桓玄报告,桓玄初封刘迈为重安侯,但后又以刘迈没有及时收捕周安穆,于是杀害刘迈和其他刘裕于建康的内应。原于历阳举兵的诸葛长民亦被刁逵所捕,但刘裕等终也成功夺取了京口和广陵,镇守两地的桓修和桓弘皆被杀。   刘裕率义军进军至竹里,桓玄加桓谦为征讨都督。桓谦请求桓玄派兵攻刘裕,但桓玄畏于刘裕兵锐,打算屯兵覆舟山等待刘裕,认为对方自京口到建康后见到大军必然惊愕,且桓玄军坚守不出,对方求战不得,会自动散走。不过桓谦坚持,桓玄就派了顿丘太守吴甫之及右卫将军皇甫敷迎击。不过二人皆在与刘裕作战中战死,桓玄大惧,就召见一众会道术的人作法试图对抗刘裕。后桓玄又命桓谦、何澹之屯东陵,卞范之屯覆舟山西,共以二万兵抵抗刘裕。不过刘裕进至覆舟山东时故设疑兵,令敌方以为刘裕兵力众多,桓玄得报后更派庾赜之率兵增援诸军。然而,因为刘裕的兵众大多是北府军出身,故桓谦军队都畏惧刘裕,未有战意,而刘裕则领兵死战,并乘风施以火攻,终击溃桓谦等。   在桓玄派桓谦等抵抗刘裕时,其实已经萌生离去的念头,并命殷仲文准备船只。桓谦等败后,桓玄就于三月二日与一众亲信西走。桓玄当天没有进食,随行人员就进糙米饭给桓玄,但桓玄吞不下,年幼的桓升抱着桓玄抚慰他,更令桓玄忍不住心中悲伤。   桓玄一行一直逃到寻阳,得江州刺史郭昶之供给其物资及军队。后挟持晋安帝至江陵,在江陵署置百官,并且大修水军,不足一个月就已有兵二万,楼船和兵器都显得很强盛的样子。不过桓玄西奔后怕法令不能认真执行,就轻易处以死刑,故令人心离异。    兵败身死   及后何无忌击败桓玄所派何澹之等军,攻陷湓口,进占寻阳,然后与刘毅等一直西进。桓玄亦自江陵率军迎击,两军于五月十七日在峥嵘洲相遇,当时桓玄军虽然有兵力优势,但因桓玄经常在船侧泛舟,预演败走时的动作,于是士众毫无斗志,在刘毅的进攻下溃败,焚毁辎重乘夜逃走,郭铨遂向刘毅投降。桓玄于是挟晋安帝继续西走,抛下晋穆帝皇后何法倪及安帝皇后王神爱于巴陵。殷仲文当时以收集散卒为名移驻别船,并趁机背叛桓玄,迎二后回建康。   桓玄于五月二十三日回到老巢江陵,冯该劝桓玄再战,但桓玄不肯,更想投奔梁州刺史桓希。不过当时人心已离,桓玄的命令都没有人遵行了。次日,江陵城中大乱,桓玄与心腹数百人出发,到城门时随行有人欲暗杀桓玄,但不中,于是彼此厮杀,桓玄勉强登船,身边人员因乱分散,只有卞范之跟随在侧。桓玄正打算到梁州治所汉中时,但屯骑校尉毛修之诱使桓玄入蜀,桓玄听从。而当时正值宁州刺史毛[去世,益州刺史毛璩派了侄孙毛佑之及参军费恬等领数百人送毛[丧至江陵,并于五月二十六日在江陵城西的枚回洲与桓玄相遇,二人于是进攻桓玄,箭矢如雨,桓玄宠信的丁仙期、万盖等为桓玄挡箭而死,益州督护冯迁跳上桓玄坐船,抽刀向前,桓玄拔下头上玉饰递给冯迁,说:“你是什么人,竟敢杀天子?”冯迁说:“我这只是在杀天子之叛贼而已!”桓玄遂被杀,享年三十六岁。桓玄死后,堂弟桓谦在沮中为桓玄举哀,上谥号为武悼皇帝。桓玄头颅则被传至建康,挂在大桁上,百姓看见后都十分欣喜。    为政举措      失政丧国   桓玄上台后,面临东晋末年的种种乱象,也很想振作,大力整顿,但桓玄的政权代表门阀士族,不可能触动他们自己的既得利益,所以最后没能实行。   他即位以后,好行小惠以笼络人心,例如他亲自审讯囚犯时,不管罪刑轻重,多予释放;拦御驾喊冤者,通常也可以得到救济;然而他为政繁琐苛刻,又喜欢炫耀自己,官员有将诏书中“春L”字误缮为“春菟”,经办人员即全被降级或免职。而桓玄又好游玩打猎、兴筑宫殿,因此人心思变。   桓玄在位仅数月时间,桓楚王朝便宣告覆灭了。    改简为纸   桓玄在位时,曾颁布改简为纸的命令。自蔡伦改进造纸术以来,纸张虽然不断推广使用,但国家政令仍采用简牍。桓玄下诏:“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从此以后,纸张才完全代替简牍,成为朝廷公文的书写载体。    宗教政策   东晋末年,佛教的势力已相当强大。桓玄信奉道教,因此最初对佛教有所裁抑。桓玄打倒司马道子、元显父子、入主建康以后,就命令沙门向王者致敬,并为此与信佛的王谧反复论辩。   做了楚王以后,更是下令限制佛教,指责佛教积弊,使“天府以之倾匮,名器为之秽黩。避役钟于百里,逋逃盈于寺庙”。   但他登基为帝后,对佛教的态度发生变化,同意恢复沙门不敬王者的规矩,这是他为了争取佛教势力支持所致。    文艺成就   桓玄酷爱书画艺术,他看到别人藏有法书名画,都想据为己有,他篡位以后,更是把晋朝皇室收藏的书画全部收入囊中。当初刘牢之派其子刘敬宣来降时,桓玄就是用书画来招待他们。   而着名画家顾恺之也与桓玄颇有交情,他曾给桓玄寄了一箱自认为画的比较好的作品,桓玄打开箱子后加以观摩整理,奉为至宝。   对于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的书法作品,桓玄更是爱不释手,“乃撰二王纸迹杂有缣素正行之尤美者,各为一帙,常置左右”。   桓玄本人也堪称是一代书法家,尤工草书。他自比王羲之,但“议者未之许,云可比孔琳之”。   庾肩吾《书品》将桓玄的书法与羊欣、卫夫人等十五人列为中之上品,评其书“筋力俱骏”。   李嗣真《后书品》则列之为中中品,评其书曰:“桓玄如惊蛇入草,钻锋出匣。”   窦U《述书赋》云:“敬道耽玩,锐思毫翰。依凭右军,志在凌乱。草狂逸而有度,正疏涩而犹惮。如浴鸟之畏人,等惊波之泛岸。”   遗憾的是,桓玄并无任何书法作品流传到今天,而他所收藏的书画,也在跟着他溃逃时不知所踪(一说都被投于长江)。   桓玄还擅长作诗文,史载桓玄“哀乐过人,每欢戚之发,未尝不至呜咽”,颇具诗人气质。他在败走过程中自撰《起居注》,传为佳话。   他留下《桓玄集》二十卷,并注《周易·系辞》二卷,他的到隋唐时犹存,但今已亡佚。   清人严可均《全晋文》中辑有其文章三十五篇,今人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存其《南林弹诗》、《登荆山诗》二首。 青蛙小牛鸭子鹦鹉狐狸灰狼考研逃犯古代玄武门

?桓玄简介 。东晋晚期权臣谯国桓氏代表桓玄生平

   (369-404),字敬道,一名灵宝,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桓温之子。 晚期的权臣,桓楚武悼帝,谯国桓氏代表人物。历任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录尚书事、扬州牧、徐州刺史、相国、大将军、楚王等职。曾消灭殷仲堪和杨佺期,占据荆江广大土地,后更消灭掌握朝政之司马道子父子,掌握朝权。后篡位建立桓楚,改元「永始」,三个月后刘裕举义兵反抗 ,桓玄不敌而逃奔江陵重整军力,遭西讨义军击败,试图入蜀,途中遇上护送毛璠灵柩的毛恬等人,遭益州督护冯迁杀害。因曾袭父亲「南郡公」之职,故世称「桓南郡」。>  桓玄自幼为桓温所喜爱。宁康元年(373年),桓温去世,遗命其弟桓冲统率其军队,并接替他任扬州刺史,以时年五岁的桓玄承袭其封爵南郡公。两年后,桓玄的服丧期满,桓冲亦离任扬州刺史,扬州文武官员与桓冲告别,桓冲摸著桓玄的头说:「这是你家的旧官属呀。」桓玄听后就掩面哭泣,众人都对这反应感到诧异。>  桓玄长大后,相貌奇伟,神态爽朗,博通艺术,亦善写文章,对自己的才能和门第颇为自负,总认为自己是英雄豪杰,然而由于其父桓温晚年有篡位的迹象,所以朝廷一直对他深怀戒心而不敢任用。直至太元十六年(391年),二十三岁的桓玄才被任命为太子洗马。几年后出京任义兴(今江苏宜兴)太守,但还是颇觉不得志,曾感叹:「父为九州伯,儿为五湖长!」于是就弃官回到其封国南郡(今湖北江陵)。>  桓玄住在南郡的治所,也就是荆州的治所江陵,优游无事,荆州刺史殷仲堪对他十分敬惮,而桓玄因着父叔长年治理荆州的威望而专横荆州,士民畏惧他更过于殷仲堪。殷仲堪因而与其深交,而桓玄打算借助其军力,亦取悦他。>

桓玄篡晋终为逆贼

桓温死后,其子桓玄继承了他的爵位。桓温晚年的称帝欲望使得东晋朝廷对桓氏家族有了防范,桓玄因此受到排挤。但桓玄并没有沉沦,他来到荆州,韬光养晦,静待良机,准备东山再起。最后桓玄终于攻入建康,废去晋安帝司马德宗,自己登上了皇位。但在强敌环视之下,他宝座尚未坐稳,便成了他人的刀下之鬼。■豪门大族,杰出少年自东晋建国起,桓氏便是望族,桓玄之父桓温更是声名显赫,先后担任大司马并封为南郡公,掌握军权多年。作为权臣桓温之子,桓玄从小便尊荣无比,与父亲在一起的时间却并不多。桓温晚年时,阴谋代晋自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至死都未能实现这个愿望。桓温死后,官职由其弟桓冲接替,爵位则由当时只有五岁的桓玄继承。经过叔父桓冲的悉心调教,桓玄逐渐成为一个气质出众、文武兼备的少年。桓玄常常以自己是名门之后、桓温之子而忘乎所以,并自称为英雄豪杰。然而,东晋皇室始终都在防范桓氏,并对桓温晚年的篡位之念怀恨在心,会稽王司马道子便是其中一个。一天,桓玄到司马道子府上拜访。当时司马道子家里正在宴请宾客,喝得酩酊大醉的司马道子看到桓玄站在堂下,便瞪眼说道:想当年,你父桓温欲篡权夺位,是否有此事?桓玄听后,十分惶恐,急忙跪地谢罪。其他宾客急忙过来解围,说:桓温曾为国家立下过汗马功劳,何况如今他已仙逝,我们万不可听信他人谣言。司马道子听后沉默不语,挥手让桓玄起身。此事令桓玄倍感耻辱,对司马道子和司马氏皇族恼恨不已。■返回荆州,等待时机桓玄不仅为皇族所猜疑,也受到重臣的排挤,始终无法得到朝廷的重用,为此,他十分惆怅。但是,他不愿消极等待,不久便返回了荆州,韬光养晦,静待良机,准备东山再起。桓氏在荆州为官数十年,社会关系网非常庞大,势力非同小可,就是荆州刺史殷仲堪也不敢得罪桓家。殷仲堪很欣赏桓玄的才干,将他视为自己的左膀右臂。朝廷大将胡藩经过江陵府时,曾对殷仲堪说:虽然桓玄不为朝廷重用,但是此人的野心极大,希望你多加注意。但殷仲堪并未在意,最终吞下了自己种下的苦果。晋安帝司马德宗隆安三年,桓玄的势力已经壮大了,他认为时机已到,于是果断起兵杀死殷仲堪,迅速占据了荆州。■举兵造反,建康称帝正当桓玄对殷仲堪痛下杀手之时,孙恩起兵反叛朝廷。把持朝政的司马道子听到了这个消息,不得已加封桓玄为后将军,并任命其为荆州刺史,负责攻打叛军。看到司马道子主动封官,桓玄极为高兴,他明白此时的司马道子正处于焦头烂额之际,没有时间对付自己,于是趁机向司马道子索要更大的权力。为了全力对付孙恩的叛军,司马道子无奈地同意了桓玄的请求,将桓玄兄弟及其子侄全部封官加爵。面对司马道子的让步,桓玄的贪欲日盛。实际上,桓玄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皇权,他根本不在乎这些官职。在朝廷派兵征讨孙恩时,桓玄便开始秘密地招兵买马,准备武器。随后,他派人将长江航运彻底切断,阻断了建康的粮食供应。此计一出,建康城里的米价急速飙升,许多百姓无钱买粮,不得不以野菜、糠皮充饥。402年,忍无可忍的司马道子命令其子司马元显率领朝廷大军攻打桓玄。司马道子父子由于以权谋私,败坏朝纲,欺压群臣,早已激起了许多人的愤慨。桓玄便利用民愤,将司马道子父子的罪行一一列举,然后率领大军征讨司马道子父子,将司马氏的部将打得大败。司马元显看到桓玄军气势大盛,根本就不敢与桓玄正面交锋,只得率军逃回了建康。桓玄率军一路追击,很快便攻进了建康,处死了司马道子父子,彻底掌控了东晋皇室的命运。不久,桓玄强迫晋安帝让自己担任丞相之职,并掌管全国军务。接着,他又逼迫晋安帝加封自己为楚王。403年,桓玄废黜晋安帝,改封其为平固王,自己则登上皇位,建立了楚国。■桓氏败亡,昙花一现桓玄登基之初,一度采取了唯才是举、铲除奸臣的措施,但是不久他便过上了荒淫糜烂的生活。404年,北府兵将领刘裕率兵攻入建康。桓玄自从登上皇位后,早已失去了当年勇猛无畏的气概,见刘裕军气势汹汹,便挟持司马德宗逃到了荆州。荆州是桓玄的老巢,他来到此地后,又忘乎所以起来。然而刘裕率军一路追到荆州,再次大败桓玄军。桓玄抛下平固王,独自向西逃去,在路上被益州刺史毛璩的部将所杀,年仅36岁。桓玄登上帝位不到半年时间便被攻杀,由此可见,没有民众支持的政权必然会像流星一般一闪而逝。

东晋时期权臣桓玄简介:大司马桓温之子,谯国桓氏代表人物

桓玄(369年—404年6月19日),字敬道,小字灵宝,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人,谯国桓氏代表人物,东晋将领、权臣,大司马桓温之子。
形貌瑰奇,风神疏朗, 袭爵南郡公,世称“桓南郡”。先后消灭殷仲堪和杨佺期 ,除掉执政的司马道子父子,把持朝权。历任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录尚书事、扬州牧,领徐州刺史 ,相国、大将军,晋封楚王。大亨元年(403年),威逼晋安帝禅位,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建立桓楚,改元“永始”。 不久,刘裕举北府兵起义,桓玄败逃江陵重整军力,遭西讨义军击败。试图入蜀,被益州督护冯迁杀死,时年三十六岁。博综艺术,善属文 ,著有《桓玄集》二十卷。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桓玄是桓温的庶子,也是最小的儿子。 自幼为桓温所喜爱,晋孝武帝宁康元年(373年),桓温去世,遗命其弟桓冲统率其军队,并接任扬州刺史,以时年五岁的桓玄承袭其封爵南郡公。两年后,桓玄的服丧期满,桓冲亦离任扬州刺史,扬州文武官员与桓冲告别,桓冲摸着桓玄的头说:“这是你家的旧官属呀。”桓玄听后就掩面哭泣,众人都对这反应感到诧异。 桓玄长大后,相貌奇伟,神态爽朗,博通艺术,亦善写文章,对自己的才能和门第颇为自负,总认为自己是英雄豪杰。然而由于其父桓温晚年有篡位的迹象,所以朝廷一直对他深怀戒心而不敢任用。
太元十六年(公元391年),二十三岁的桓玄才被任命为太子洗马。几年后,出任义兴(今江苏宜兴)太守,颇觉不得志,曾感叹:“父为九州伯,儿为五湖长!”于是就弃官回到其封地南郡(今湖北江陵)。 途中经过建康,拜见执政的宰相司马道子,司马道子酒喝多了,当着众人的面对他说:“父亲桓温晚年想当贼,你怎么看?”桓玄吓得跪地流汗不起。王府长史谢重为之缓颊,才结束了这尴尬场面。桓玄从此深恨司马道子。桓玄深刻感到自己被晋廷猜忌,于是上疏讼冤,但如石沉大海,了无音讯。 桓玄住在南郡的治所,也就是荆州的治所江陵,最初荆州刺史王忱处处跟桓玄作对,对他加以压制。
太元十七年(392年)十月,王忱病死任上,晋孝武帝打算以王恭接任,桓玄虽然对王忱不满,但也惧怕王恭,遂派人入京贿赂孝武帝所宠信的尼姑支妙音,让孝武帝任命被视为“弱才”的黄门侍郎殷仲堪当荆州刺史,果然孝武帝听从妙音尼的意见,以殷仲堪出刺荆州。 殷仲堪对桓玄十分敬惮,而桓玄凭借父叔长年治理荆州的威望而专横荆州,士民畏惧他更过于殷仲堪。殷仲堪因而与其深交,而桓玄打算借助其军力,亦取悦他。
响应王恭
晋安帝隆安元年(397年),尚书仆射王国宝、建威将军王绪倚仗当权的会稽王司马道子,因畏惧青兖二州刺史王恭,图谋削弱各方镇,桓玄知道王恭面对王国宝乱政有忧国之言,故此劝说殷仲堪起兵讨伐王国宝,并派人联络王恭,推王恭为盟主。当时,殷仲堪担忧没有皇帝的支持,自己被众人认为能力未达一州方伯的情况会被王国宝等人利用,终令他被调离荆州。桓玄亦利用这个担忧劝说殷仲堪,但殷仲堪始终迟疑。不过,当时王恭原来已决定主动起兵,并联结殷仲堪,殷仲堪此时得报,于是答应了响应王恭。不久朝廷畏惧,故杀王国宝、王绪以息事宁人,王恭亦罢兵。在此过程中,殷仲堪与桓玄始终没有进行实质的军事行动。 王恭举兵以后,司马道子忧虑王恭和殷仲堪的威胁,于是引司马尚之和司马休之为心腹。
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因为桓玄请求朝廷让他任广州刺史,而司马道子亦忌惮他,不想他继续盘踞荆州,于是下诏以他督交广二州军事、建威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假节。桓玄受命后却不赴任。同时司马道子听从司马尚之多树外藩,不料却因削夺了豫州刺史庾楷都督地区而令其劝王恭再度举兵,王恭遂于当年联结桓玄、殷仲堪等举兵讨伐司马尚之兄弟,桓、殷亦奉其为盟主。殷仲堪认为王恭这次肯定成功,于是积极参战,更分五千兵给桓玄,紧随担任前锋的南郡相杨佺期顺江南下。杨、桓二人到湓口时,亦为讨伐对象的江州刺史王愉逃奔临川,但被桓玄派兵追获。及后虽然庾楷大败给司马尚之,前来投奔桓玄,但桓玄也于白石大败朝廷军队。及后虽然王恭因刘牢之倒戈而败死,但桓玄和杨佺期进至石头,迫使司马元显回防京师,并命丹阳尹王恺守石头城。不过,因为刚刚背叛王恭的刘牢之率北府军入援京师,桓玄和杨佺期因畏惧而撤回蔡洲(今江苏江宁县西南江中),继续与朝廷军对峙。 当时司马道子打算利诱桓玄和杨佺期,令二人倒戈攻击殷仲堪,于是以桓玄为江州刺史,杨佺期为雍州刺史,而殷仲堪就被贬广州刺史。此举令殷仲堪大怒,命桓玄和杨佺期率兵进攻建康。不过桓玄却对这一任命十分高兴,打算接受,又犹豫不决。当时殷仲堪从弟弟殷遹口中又听闻杨佺期也决定受命,于是开始撤军。随着殷仲堪撤退,杨佺期部将刘系亦先行撤退,桓玄等大惧,又狼狈西退,直至寻阳(今江西九江市)追上殷仲堪。殷仲堪既失荆州刺史,倚仗桓玄为援;而桓玄本身亦要借助殷仲堪的兵力,故此据势相结,殷仲堪与杨佺期因着其家世声望,共推桓玄为盟主,皆不受朝命。朝廷见此大为恐惧,唯有下诏安抚,并让殷仲堪复任荆州刺史,请求和解。众人于是受命返回驻地。
夺据荆州
早在桓玄在江陵横行时,殷仲堪亲党就已劝殷仲堪杀死桓玄,但没得听从。桓玄自被推为盟主后,就更加矜侉倨傲,而杨佺期就被桓玄以寒门相待,但出身弘农杨氏的杨佺期却自以其族是华夏贵胄,一直都认为江东其他士族根本比不上他家,于是对桓玄十分不满,更打算袭杀桓玄,可是因殷仲堪顾忌桓玄死后无法控制杨佺期兄弟才被阻止。当时桓玄亦知杨佺期想杀死自己,于是有了消灭杨佺期的意图,更屯驻夏口,并以始安太守卞范之为谋主。
隆安三年(399年)桓玄请求扩大其辖区,而执政司马元显(司马道子之子)亦想趁机离间桓玄与殷、杨二人的关系,故此加桓玄都督荆州长沙郡、衡阳郡、湘东郡及零陵郡四郡诸军事,并改以桓玄兄桓伟代杨佺期兄杨广为南蛮校尉。此举触怒了杨佺期兄弟,杨佺期更以支援后秦围攻的洛阳为名起兵,但皆被殷仲堪阻止。当年荆州有大水,殷仲堪开仓赈济灾民,桓玄就乘此机会起兵,亦以救援洛阳为名。当时桓玄写信给殷仲堪,称他要消灭杨佺期,并命殷仲堪收杀杨广,否则会进攻江陵。桓玄袭取殷仲堪在巴陵的积粮,又向路经夏口的梁州刺史郭铨假称收到朝廷下令命郭铨为自己前锋以讨杨佺期,故此授江夏兵予他,命他督诸军前进。 当时桓玄密报桓伟作为内应,但桓伟遑恐,更向殷仲堪自首,于是被殷仲堪掳为人质,并命其写信给桓玄,在信中苦劝桓玄罢兵,不过桓玄不为所动,自度桓伟必因殷仲堪优柔寡断、常虑儿子的性格而无危险。殷仲堪亦派殷遹率七千水军至西江口,桓玄派郭铨和苻宏击败他;及后殷仲堪又派杨广及殷道护进攻,桓玄再在杨口击败他们,直逼至离江陵二十里的零口,震动江陵。后杨佺期自襄阳来攻,桓玄一度退后避其锋锐,但终大败杨佺期,及后由部将冯该并追获及杀掉他。殷仲堪出奔,又被冯该追获,及后被桓玄逼令自杀。 桓玄年末消灭了杨佺期和殷仲堪,于是在次年(公元400年)向朝廷求领荆江二州刺史。朝廷下诏以桓玄都督荆司雍秦梁益宁七州诸军事、后将军、荆州刺史、假节;另以桓伟为江州刺史。但桓玄坚持要由自己领江州刺史,朝廷唯有让桓玄加都督江州及扬州豫州共八郡诸军事,领江州刺史;桓玄又以桓伟为雍州刺史,朝廷碍于当时孙恩叛乱恶化,不能违抗。桓玄于是趁机在荆州任用腹心,训练兵马,并屡次请求讨伐孙恩,但都被朝廷阻止。
隆安五年(401年),孙恩循海道进攻京口,逼近建康,桓玄声称勤王起兵,实际是想浑水摸鱼,于是司马元显在孙恩北走远离京师后下诏命桓玄解严。不过,桓玄当时完全控制了其辖区,不但作出调桓伟为江州、镇守夏口,又以司马刁畅督八郡、镇守襄阳,桓振、皇甫敷、冯该等驻湓口等军事调动,更建立了武宁郡和绥安郡分别安置迁徙的蛮族以及招集的流民。朝廷曾下诏征广州刺史刁逵和豫章太守郭昶之,亦被桓玄所留。
夺取朝权
元兴元年(402年),司马元显下令讨伐桓玄,桓玄在京的堂兄桓石生密报给他。当时桓玄已封锁长江漕运,令东土饥乏,又因孙恩之乱未平,故以为司马元显无力讨伐,便一直在荆州等待时机,蓄势待发。然而收到桓石生的通报后,桓玄甚惧,打算坚守江陵。不过卞范之却劝桓玄出兵东下,以桓玄的威名和军力,令其土崩瓦解;反不应主动示弱于人。桓玄于是留桓伟守江陵,亲自率兵东下。桓玄初仍忧他抗拒朝命,害怕手下士兵都不会为他所用,然而过了寻阳仍未见朝廷军队,于是十分高兴,士气亦上升,移檄上奏司马元显之罪。桓玄到姑孰时,派冯该等击败并俘获豫州刺史司马尚之,并夺取了历阳(今安徽和县)。当时司马元显因畏惧,登船而未敢出兵,而刘牢之因担忧击败桓玄后会不容于司马元显,竟与其手下北府军向桓玄投降。桓玄逼近建康,司马元显试图守城但溃败。桓玄入京后,称诏解严,并以自己总掌国事,受命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录尚书事、扬州牧,领徐州刺史,加假黄钺、羽葆鼓吹、班剑二十人。 桓玄历数会稽王司马道子及其子司马元显的罪恶,流放司马道子到安成郡,数月后桓玄更派人杀死司马道子;又杀司马元显、庾楷、司马尚之和司马道子的太傅府中属吏。桓玄图除去刘牢之,先命他为会稽太守,令其远离京口。刘牢之意图反叛但得不到北府军将领支持,于是北逃广陵投靠广陵相高雅之,于途中自杀。司马休之、高雅之和刘牢之子刘敬宣于是北逃南燕。
图谋篡位
桓玄在三月攻入建康时就废除了元兴年号,恢复隆安年号,不久又改元大亨。及后,桓玄自让丞相及荆江徐三州刺史,以桓伟出任荆州刺史、桓修为徐、兖二州刺史、桓石生为江州刺史、卞范之为丹阳尹、桓谦为尚书左仆射,分派桓氏宗族和亲信出任内外职位。自置为太尉、平西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扬州牧、领豫州刺史。另外又加衮冕之服,绿綟绶,增班剑至六十人,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奏不名的礼遇。 四月,桓玄出镇姑孰,辞录尚书事,但朝中大事仍要咨询他,小事则由朝中桓谦和卞范之决定。自晋安帝继位以来,东晋国内战祸连年,人民都厌战不已。桓玄上台后,就罢黜奸佞之徒,擢用俊贤之士,令建康城中都一片欢欣景象,希望能过安定日子。不过很快,桓玄凌侮朝廷,豪奢纵欲,政令无常,故令人民失望。当时三吴大饥荒,很多人死亡,即使是富有的也是守着金玉财宝活活饿死家中,桓玄虽曾下令赈灾,但米粮不多,给予不足,纵然会稽内史王愉召还出外寻食的饥民回去领粮,还是有很多人在道旁饿死。 另一方面,桓玄亦先后杀害吴兴太守高素、竺谦之、高平相竺朗之、刘袭、彭城内史刘季武、冠军将军孙无终等北府军旧将,以图消灭刘牢之领下北府军势力。另亦要朝廷追论平定司马元显和殷仲堪、杨佺期的功勋,分别加封豫章公及桂阳公,并转让给儿子桓升及侄儿桓濬。又下诏全国避其父桓温名讳,同名同姓者皆要改名,又赠其生母马氏为豫章郡太夫人。
大亨元年(403年),桓玄迁大将军,又上请率军北伐后秦,但随后就暗示朝廷下诏不准。桓玄本身就无意北伐,就装作出尊重诏命的姿态停止。同年,桓伟去世,桓玄因公简约礼仪,脱下丧服后又作乐。而桓伟一直是桓玄亲仗的人。桓伟死后,桓玄孤危,桓不臣之心已露,同时全国对其有怨气,于是打算加快篡位工作。而桓玄亲信殷仲文及卞范之当时亦劝桓玄早日篡位,连朝廷加授桓玄九锡的诏命和册命都暗中写好。桓玄于是进升桓谦、王谧和桓修等人,让朝廷命自已为相国,更划南郡、南平郡、天门郡、零陵郡、营阳郡、桂阳郡、衡阳郡、义阳郡和建平郡共十郡封自己为楚王,加九锡,并能置楚国国内官属。及后桓玄自解平西将军和豫州刺史,将官属并入相国府。 当时桓玄的行动令原为殷仲堪党众的庾仄起兵七千人反抗,趁着接替桓伟的荆州刺史桓石康未到就袭取襄阳,震动江陵。不久,就被桓石康等所平定。桓玄及后又假意上表归藩,却又自已代朝廷作诏挽留自己,然后再请归藩,又要晋安帝下手诏挽留,只因桓玄喜欢炫耀这些诏文,故此常常做这些自编自导的上表和下诏事件。另桓玄亦命人报告祥瑞出现,又想像历代般有高士出现,不惜命皇甫谧六世孙皇甫希之假扮高士,最终竟被时人称作“充隐”。而桓玄对政令执行亦无坚定意志,常改变主意,导致政命不一,改变起来乱七八糟。
建立桓楚
大亨元年(403年)十一月,桓玄加自己的冠冕至皇帝规格的十二旒, 又加车马仪仗及乐器,以楚王妃为王后,楚国世子为太子。十一月十八日,由卞范之写好禅让诏书并命临川王司马宝逼晋安帝抄写。二十一日,由兼太保、司徒王谧奉玺绶,将晋安帝的帝位禅让给桓玄,随后迁晋安帝至永安宫,又迁太庙的晋朝诸帝神主至琅邪国。及后百官到姑孰劝进,桓玄又假意辞让,官员又坚持劝请,桓玄于是筑坛告天,于十二月三日正式登位为帝,并改元“永始”,改封晋安帝为平固王,不久迁于寻阳。
桓玄篡位以后,骄奢荒侈,游猎无道,通宵玩乐。即使是桓伟下葬的日子,桓玄在日间哭丧但夜晚就已去游玩了,有时甚至一日之间多次出游。又因桓玄性格急躁,呼召时都要快速,当值官员都在省前系马备用,令宫禁 内烦杂,已经不像朝廷了;另桓玄又兴修宫殿、建造可容纳三十人的大乘舆。百姓更因而疲惫困苦,民心思变。北府旧将刘裕、何无忌与刘毅等人于是乘时举义兵讨伐桓玄。
永始元年(404年)二月二十七日,刘裕等人正式举兵,计划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广陵(今江苏扬州市)、历阳和建康四地一同举兵。其中刘裕派了周安穆向建康的刘毅兄刘迈报告,通知他作内应,然而刘迈惶恐,后更以为图谋被揭向桓玄报告,桓玄初封刘迈为重安侯,但后又以刘迈没有及时收捕周安穆,于是杀害刘迈和其他刘裕于建康的内应。原于历阳举兵的诸葛长民亦被刁逵所捕,但刘裕等终也成功夺取了京口和广陵,镇守两地的桓修和桓弘皆被杀。 刘裕率义军进军至竹里,桓玄加桓谦为征讨都督。桓谦请求桓玄派兵攻刘裕,但桓玄畏于刘裕兵锐,打算屯兵覆舟山等待刘裕,认为对方自京口到建康后见到大军必然惊愕,且桓玄军坚守不出,对方求战不得,会自动散走。不过桓谦坚持,桓玄就派了顿丘太守吴甫之及右卫将军皇甫敷迎击。不过二人皆在与刘裕作战中战死,桓玄大惧,就召见一众会道术的人作法试图对抗刘裕。后桓玄又命桓谦、何澹之屯东陵,卞范之屯覆舟山西,共以二万兵抵抗刘裕。不过刘裕进至覆舟山东时故设疑兵,令敌方以为刘裕兵力众多,桓玄得报后更派庾赜之率兵增援诸军。然而,因为刘裕的兵众大多是北府军出身,故桓谦军队都畏惧刘裕,未有战意,而刘裕则领兵死战,并乘风施以火攻,终击溃桓谦等。 在桓玄派桓谦等抵抗刘裕时,其实已经萌生离去的念头,并命殷仲文准备船只。桓谦等败后,桓玄就于三月二日与一众亲信西走。桓玄当天没有进食,随行人员就进糙米饭给桓玄,但桓玄吞不下,年幼的桓升抱着桓玄抚慰他,更令桓玄忍不住心中悲伤。 桓玄一行一直逃到寻阳,得江州刺史郭昶之供给其物资及军队。后挟持晋安帝至江陵,在江陵署置百官,并且大修水军,不足一个月就已有兵二万,楼船和兵器都显得很强盛的样子。不过桓玄西奔后怕法令不能认真执行,就轻易处以死刑,故令人心离异。
兵败身死
其后何无忌击败桓玄所派何澹之等军,攻陷湓口,进占寻阳,然后与刘毅等一直西进。桓玄亦自江陵率军迎击,两军于五月十七日在峥嵘洲相遇,当时桓玄军虽然有兵力优势,但因桓玄经常在船侧泛舟,预演败走时的动作,于是士众毫无斗志,在刘毅的进攻下溃败,焚毁辎重乘夜逃走,郭铨遂向刘毅投降。桓玄于是挟晋安帝继续 西走,抛下晋穆帝皇后何法倪及安帝皇后王神爱于巴陵。殷仲文当时以收集散卒为名移驻别船,并趁机背叛桓玄,迎二后回建康。
桓玄于五月二十三日回到老巢江陵,冯该劝桓玄再战,但桓玄不肯,更想投奔梁州刺史桓希。不过当时人心已离,桓玄的命令都没有人遵行了。次日,江陵城中大乱,桓玄与心腹数百人出发,到城门时随行有人欲暗杀桓玄,但不中,于是彼此厮杀,桓玄勉强登船,身边人员因乱分散,只有卞范之跟随在侧。桓玄正打算到梁州治所汉中时,但屯骑校尉毛修之诱使桓玄入蜀,桓玄听从。而当时正值宁州刺史毛璠去世,益州刺史毛璩派了侄孙毛祐之及参军费恬等领数百人送毛璠丧至江陵,并于五月二十六日在江陵城西的枚回洲与桓玄相遇,二人于是进攻桓玄,箭矢如雨,桓玄宠信的丁仙期、万盖等为桓玄挡箭而死,益州督护冯迁跳上桓玄坐船,抽刀向前,桓玄拔下头上玉饰递给冯迁,说:“你是什么人,竟敢杀天子?”冯迁说:“我这只是在杀天子之叛贼而已!”桓玄遂被杀,享年三十六岁。桓玄死后,堂弟桓谦在沮中为桓玄举哀,上谥号为武悼皇帝。桓玄头颅则被传至建康,挂在大桁上,百姓看见后都十分欣喜。

两晋十六国风云录:东晋桓玄

桓玄字敬道,一名灵宝,东晋大司马桓温少子,深受桓温钟爱。桓温临终,命为继嗣,袭爵南郡公,时年五岁。东晋末期桓楚国建立者。出身桓玄是东晋名将大司马、南郡宣武公桓温之子,自幼为桓温所喜爱。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宁康青年时代的桓玄元年,桓温去世,遗命其弟桓冲统率军队,并以时年5岁的桓玄袭爵南郡公。桓玄长大后,对自己的才能和门第颇为自负,总认为自己是英雄豪杰,然而由于其父桓温晚年有篡位的迹象,所以朝廷一直对他深怀戒心而不敢任用。到了23岁那年,才被任命为太子洗马。几年后出京任义兴太守,但还是颇觉不得志,于是就弃官回到其封国南郡。割据东晋安帝司马德宗隆安元年,尚书仆射王国宝、建威将军王绪倚仗当权的会稽王司马道子,图谋削弱各方镇,青、兖二州刺史王恭不满而起兵,桓玄遂怂恿荆州刺史殷仲堪响应王担任荆州刺史时的桓玄恭,朝廷畏惧,故杀王国宝、王绪以息事宁人。次年,桓玄向朝廷求为广州刺史,司马道子任命其为督交、广二州军事、广州刺史,桓玄受命后却不到职。同年,豫州刺史庾楷又因不满其辖区被割予江州,因此起兵声称讨伐谯王司马尚之、江州刺史王愉,桓玄与殷仲堪及南郡相杨期再度响应,并再推王恭为盟主。不久,王恭因其北府兵出身的部将刘牢之叛归朝廷而兵败被杀,桓玄等人退兵,朝廷为表安抚,乃任命各人官职,而以桓玄为江州刺史。桓玄、殷仲堪、杨期等三人惧怕朝廷讨伐,虽然相互间已生猜忌之心,但不得不合作自保,因此于浔阳正式结盟,桓玄因其家世声望而被推为盟主,遂更加骄傲。当时东晋的局势,朝廷内有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相继专权,外有桓玄等三人与刘牢之、司马尚之割据,而京师建康以南一带,更为变民孙恩盘踞,国内大乱。隆安三年,桓玄消灭荆州刺史殷仲堪、雍州刺史杨期二人势力,尽占长江中游一带。次年,朝廷不得已乃任命桓玄为都督荆、司、雍、秦、梁、益、宁、江八州及扬、豫八郡诸军事、后将军、荆、江二州刺史、假节。篡位东晋在暂时压制孙恩的叛乱势力后,权臣司马元显决定铲除桓玄,元兴元年,以消灭了殷仲堪王恭司马道子后的桓玄手握晋军精锐北府兵的将领刘牢之为前锋都督出兵讨伐,然而刘牢之唯恐消灭桓玄后,不能被司马元显所容,又打算假借桓玄的力量以除掉当政者,自己再趁机夺权,因此不战而降。桓玄遂顺利东下,进入建康,杀司马元显。不久,并解除刘牢之的兵权,刘牢之因此意图叛变,事败自缢。桓玄更矫诏以任命自己为太尉、都督中外诸军事、扬州牧、领豫州刺史,完全掌控国政,随即又接连诛杀北府将领,以铲除其势力。元兴二年二月,再矫诏自任大将军;同年九月,更加授相国,封楚王,封地有十郡,并加九锡,准备篡位。十一月二十一日,东晋安帝献上国玺,禅位于桓玄。十二月三日,桓玄正式称帝,国号楚,改元永始。桓玄即帝位后,好行小惠以笼络人心,例如他亲自审讯囚犯时,不管罪刑轻重,多予释放;拦御驾喊冤者,通常也可以得到救济;然而为政繁琐苛刻,又喜欢炫耀自己,官员有将诏书中春字误缮为春菟,经办人员即全被降级或免职。而桓玄又好游玩打猎、兴筑宫殿,因此人心思变。败死桓楚永始二年二月,以北府旧将刘裕为首的数名将领,起兵讨伐桓玄。同电视剧中的桓玄年三月,楚军在屡次战败后,桓玄不得不退出建康,并挟持安帝西逃至江陵;桓玄于逃亡后恐怕命令不被听从,因此更加严刑峻罚,然而部众反而愈加离心。四月,桓玄在荆州重整部队,以苻宏为前锋,再次东下与刘毅率领的勤王军决战。五月,楚军于峥嵘洲大败,桓玄欲乘船逃往汉中,在江陵附近,与益州军队相遇,益州将领冯迁跳上桓玄坐船,抽刀向前,桓玄拔下头上玉饰递给冯迁,说:你是什么人,竟敢杀天子?冯迁说:我这只是在杀天子之叛贼而已!遂被杀。死后被其侄扬武将军桓振谥为武悼皇帝。

桓玄之乱怎么回事?

晋朝时期,虽然也算是一个统一的王朝,但其实实质上是非常乱的,各种势力纷纷出现,依然是动乱不堪,其中就有一次很有名的桓玄之乱。桓玄乃是桓温的儿子,桓玄作为东晋将领,结果却起兵叛变。不过,每一次的叛乱必然是有原因的,不知道桓玄为什么要叛变呢?桓玄之乱的最终结局是什么,桓玄又是什么结局?
桓玄(369年—404年6月19日),字敬道,小字灵宝,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人,谯国桓氏代表人物,东晋将领、权臣,大司马桓温之子。
形貌瑰奇,风神疏朗,袭爵南郡公,世称桓南郡。先后消灭殷仲堪和杨佺期,除掉执政的司马道子父子,把持朝权。历任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录尚书事、扬州牧,领徐州刺史,相国、大将军,晋封楚王。大亨元年(403年),威逼晋安帝禅位,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建立桓楚,改元永始。不久,刘裕举北府兵起义,桓玄败逃江陵重整军力,遭西讨义军击败。试图入蜀,被益州督护冯迁杀死,时年三十六岁。博综艺术,善属文,著有《桓玄集》二十卷。
桓玄是东晋时期的一位权臣,同时也是一个杰出的将领。5岁时他就承袭了父亲的南郡公爵位,之后带兵消灭殷仲堪和杨佺期,占据荆江一大片的土地,等到他杀死司马道子等人就夺去了朝廷的大权。
桓玄当时已经命令朝廷下旨封自己为大将军和相国,另外还划给自己总共十个郡,封自己为楚王。虽然已经权倾朝野,成为东晋朝廷的真正掌控者,但是桓玄的野心还远远没有得到满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他就开始图谋篡位。
公元403年的十一月时,桓玄先自己准备好称帝的冠冕和车马仪仗,还把自己王妃封为王后,世子封为太子。不久,他就命人写好禅让的诏书逼迫当时东晋名义上的皇帝晋安帝抄写。然后,桓玄在百官的配合下装模作样地推辞了一下后,正式登基为帝,并且改元永始。后世把这次篡位称之为桓玄之乱,他建立的政权被称为桓楚。
桓玄即位后不顾朝政,荒淫无道,所以第二年以刘裕为首的不少将领前来攻打。桓玄战败,不久去世。之后桓氏家族作为余党仍然不断反抗,直到410年才被彻底消灭,桓楚政权灭亡。
桓玄无底的野心以及之后的叛乱行为,大概都是应该是继承了他父亲桓温遗传的基因。桓温晚年也是权势滔天,不仅废立过皇帝,谋害诛杀过有威胁的大臣,还多次拒绝朝廷的入朝诏命,颇有谋朝篡位的迹象。
桓温与桓玄什么关系
桓温是桓玄的父亲,两人都是东晋著名的将领和权臣,也都颇有野心,不过区别是桓温有篡位之心但到死没有实施,而桓玄却青出于蓝地成功谋朝篡位,建立了桓楚政权。就这一点来说,桓玄的野心应该是受父亲的影响和遗传。
桓玄斗鹅
桓玄斗鹅是关于东晋权臣桓玄小时候的一个轶事典故,出自南北朝创作《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的故事集,记录了许多魏晋名士的风流佳话,通过这一个个故事可以了解这个历史人物,甚至了解那个时代。
书中对桓玄斗鹅的故事描写,只有短短七八十个字。桓玄小时候,喜欢和自己的兄弟养鹅来斗。但是因为自己养的鹅不如别人,总是斗输所以内心不忿。于是,桓玄大晚上偷偷跑到了养鹅的围栏里,杀掉了他们养的所有的鹅。天亮后,家人们看到鹅惨死的场景,都惊吓地以为是有妖怪作祟,就去向当时是车骑将军的桓冲汇报。桓冲知道后,说:没有什么妖怪,肯定是桓玄在开玩笑。于是家人前去追问桓玄,果然如此。
这个故事从小处来说,桓玄小时候是一个顽皮捣蛋的孩童;当如果结合他成年后的所作所为往大了说,则可以认为桓玄是一个心胸狭窄报复很强的人。所谓三岁看到大,只是因为斗鹅输了就把自己堂兄弟的鹅都杀了,还是大半夜偷偷摸摸地做事,这可以看出一些桓玄后来夺取政权谋朝篡位的苗头。
此外,《世说新语》里还有一个桓玄下笔成章的故事。桓玄擅长写文,一次为人写悼词,吟啸了良久一坐下就写好了,还有一次他接受他人的道贺,贺书一到他就回复,写下得文采非常又毫不相同。

刘裕击桓玄之战结果如何?历史影响


刘裕击桓玄之战结果如何?又有哪些历史影响呢?
刘裕击桓玄之战,晋元兴三年(404年)三月至五月,东晋将领刘裕追击并击败把持朝政的桓玄的作战。桓玄是晋大司马桓温之子,袭父爵为南郡公,后为义兴太守。玄嫌官小位卑,遂弃官归荆楚。不久,夺取荆、江二州,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便不断要挟朝廷,先为楚王,进而篡夺晋帝位自立,国号楚,改元永始。刘裕最初仕于晋,为建威将军、下邳太守,是桓玄的部下。桓玄想利用刘裕巩固自己的帝位。刘也志欲图玄,桓玄称帝后,“骄奢荒侈,游猎无度”,以致“百姓疲苦,朝野劳瘁”。于是,刘裕与刘毅、何无忌等共谋兴复,遂起兵攻桓玄。
作战经过
元兴三年(404年)二月,刘裕随徐、兖二州刺史,安成王桓修入朝。桓玄以为用这种怀柔政策可以打消刘裕的不满情绪,但刘裕却暗中作了大量准备工作,加紧了起兵的步伐。
不久,刘裕以旧伤复发为由,与何无忌同船而回,密谋兴复晋室。于是刘裕与其弟刘道规、何无忌、沛郡人刘毅、平昌人孟昶、任城人魏咏之、高平人檀凭之、琅邪人诸葛长民、太原人王元德、陇西人辛扈兴、东莞人童厚之等共同谋划起兵。时桓修弟桓弘为征虏将军、青州刺史,镇守广陵,刘道规为桓弘中兵参军,孟昶为主簿。
刘裕暗中派刘毅至江北,起兵后与二人共杀桓弘;诸葛长民为豫州刺史刁逵左军府参军,刘裕令其杀刁逵,占据历阳;王元德、辛扈兴和童厚之则在京城活动,以为内应。是月,刘裕以游猎为由,与何无忌等人相聚,共有百余人。第二天清晨,京口(今江苏镇江)城开,刘裕与何无忌等袭杀桓修。
刘毅与孟昶等人于广陵(今江苏扬州市)攻杀桓弘。刘裕被推为盟主。传檄文于京城:“夫治乱相因,理不常泰,狡焉肆虐,或值圣明。自我大晋,阳九屡构。隆安以来,难结皇室。忠臣碎于虎口,贞良弊于豺狼。逆臣桓玄,陵虐人鬼,阻兵荆郢,肆暴都邑。天未亡难,凶力繁兴,逾年之间,遂倾皇祚。主上播越,流幸非所;神器沉沦,七庙毁坠。夏后之罹浞、豷,有汉之遭莽、卓,方之于玄,未足为喻。自玄篡逆,于今历年,亢旱弥时,民无生气。
辅国将军刘毅、广武将军何无忌、镇北主簿孟昶、兖州主簿魏咏之、宁远将军刘道规、龙骧将军刘籓、振威将军檀凭之等,忠烈断金,精贯白日,荷戈奋袂,志在毕命。益州刺史毛璩,万里齐契,扫定荆楚。江州刺史郭昶之,奉迎主上,宫于寻阳。镇北参军王元德等,并率部曲,保据石头。扬武将军诸葛长民,收集义士,已据历阳。征虏参军庾赜之等,潜相连结,以为内应。同力协规,所在蜂起,即日斩伪徐州刺史安城王修、青州刺史弘首。
刘裕以孟昶镇守京口,自率部众1700余人,进驻竹里(今江苏句容北)。刘裕部初克建康时,桓修司马刁弘率文武佐吏前来救援。刁弘被刘裕唬住,只好收众而退。不久刘毅率部众赶到,刘裕急命他杀了刁弘。刘毅的兄弟刘迈原来也在建康。刘裕起兵讨桓玄后,曾派遣同谋周安穆前去通报刘迈,要他为内应。刘迈为人胆小怕事,他表面敷衍周安穆,内心却不敢应允。周安穆看破了他的心事,心中懊悔,害怕事情会因此泄露,于是急忙赶回报告刘裕。这时,桓玄任命刘迈为竟陵太守。刘迈不知如何是好,准备船只走马赴任。
刘迈阅信后惊恐万分,以为桓玄已经知道刘裕的阴谋了。第二天一早就把事情全盘托出。桓玄大惊,封刘迈为重安侯,既而一想,刘迈不抓住周安穆,使周安穆得以逃出,于是又把刘迈给杀死。桓玄以扬州刺史桓谦为征讨大都督(参见覆舟山之战)。桓谦等主张迎击刘裕,桓玄则认为:“不然。彼兵速锐,计出万死。若行遣水军,不足相抗;如有蹉跌,则彼气成而吾事败矣!不如屯大众于覆舟山以待之。彼空行二百里,无所措手,锐气已挫,既至,忽见大军,必惊惧骇愕。我案兵坚阵,勿与交锋。彼求战不得,自然散走。此计之上也”(《宋书·武帝本纪》)。桓谦力争出击,桓玄乃遣顿丘太守吴甫之、右卫将军皇甫敷相继自建康北攻京口。桓玄自闻刘裕起兵,甚为忧惧,有人劝慰他说:“刘裕等众力甚弱,岂办之有成,陛下何虑之甚!”桓玄说:“刘裕足为一世之雄,刘毅家无担石之储,摴蒲一掷百万;何无忌,刘牢之甥,酷似其舅。共举大事,何谓无成”(《宋书·武帝本纪》)。
三月,刘裕与吴甫之在江乘(今江苏句容北)遭遇。吴甫之是桓玄骁将,其兵甚锐。刘裕手执长刀,大呼而冲,所向披靡,斩吴甫之。刘裕追至罗落桥(今南京东北)。皇甫敷率数千人迎战刘裕,宁远将军檀凭之与刘裕各率一部,檀凭之战死,其众溃退。而刘裕则进战弥厉,奋勇无比,斩皇甫敷。桓玄闻二将战死,大惧,再遣桓谦及游击将军何澹之屯兵东陵(覆舟山东北),侍中、后将军卞范之驻军覆舟山以西,合计兵力二万人。刘裕令部队饱食后,弃余粮,轻装进至覆舟山以东,派老弱登山,张旗帜为疑兵,迷惑桓玄。桓玄急调武卫将军庾赜之率精兵出援各军。醒谦的士兵多为北府人,素畏伏刘裕,所以莫有斗志。刘裕与刘毅等将军队分为数队,突击桓谦军。刘裕身先士卒,将士无不死战,以一当百。时值东北风急,刘裕借风纵火,“鼓噪之音震京邑”(《宋书·武帝本纪》),桓谦大败。桓玄已无意再战,率其子侄乘船沿江南下。刘裕率军进入建康(今南京),并遣诸将追击桓玄。刘裕入建康后,屯石头城,立留台官,焚桓温神主于宣阳门外,重立晋新主在太庙中,以示自己是东晋的救世主。并诛杀桓氏宗族。桓玄司徒王谧与众人推刘裕领扬州,刘裕心不在此,辞不肯受。乃以王谧为侍中、领司徒、扬州刺史、录尚书事;王谧推裕为使持节、都督扬、徐、兖、豫、青、冀、幽、并八州诸军事、徐州刺史;刘毅为青州刺史;何无忌为琅邪内史;孟昶为丹阳尹;刘道规为义昌太守。刘裕一下重兵在握,这才答应下来。桓玄当权时,接下来的是晋朝廷留下来的烂摊子,史称当时“百司纵弛,桓玄虽欲厘整,而众莫从之”(《宋书·武帝本纪》)。到刘裕时却截然不同,由于是众望听归,他“先以威禁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二三日间,风俗顿改”(《宋书·武帝本纪》)。在刘裕主持下,朝廷内外确实有振兴气象。
当初,刘裕家贫,一次刘裕与刁逵赌博,结果输了三万,刘裕还不起赌债,竟被刁逵缚在马桩上,受尽了耻辱。时王谧到刁逵家中拜访,见刘裕不凡,便对刘裕说:“卿当为一代英雄”(《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三》)。王谧替刘裕还了债,刁逵才放了刘裕。从此刘裕便和王谧交上了朋友,由于和王谧的这层关系,所以王谧虽为桓玄佐命之臣,刘裕并没有加害王谧。刘裕称帝后,对王氏家族甚厚,以至其几代不衰。当时,也有一些人瞧不起刘裕,认为他出身布衣,地位卑贱,例如尚书左仆射王愉的儿子王绥,本是江左冠族。王绥少有重名,他对刘裕颇不服气,对这一类人,刘裕都相继予以铲除。桓玄兵败后,逃至寻阳(今江西九江东北)。当月,挟持晋安帝继续西奔。刘裕、刘毅、何无忌、刘道规等率诸军追讨(参见刘裕击桓玄之战)。桓玄留将领何澹之等守湓口(今江西九江西北)。四月,刘裕加督江州诸军事。四月,桓玄进至江陵(今属湖北),增派将领庾稚祖、桓道恭率数千人与何澹之共守湓口。何无忌、刘道规兵至桑落洲(今江西九江东北)。何澹之随即率水师迎战。何无忌自知兵寡,遂采取集中兵力击敌之弱的方略,大破何澹之,一举攻克湓口,进占寻阳。桓玄集荆州兵力2万余人,率军东进,以梁州刺史苻宏为前锋,又派散骑常侍徐放先行,劝降刘裕。刘毅、何无忌、刘道规等率众不足万人,自寻阳西上。
五月,与桓玄遭遇于峥嵘洲(今湖北黄冈西北),刘毅等以少击众,又因风纵火,击败桓玄主力,其余部溃不成军,夜烧辎重而逃。义熙元年(405年)正月,刘毅等到达江津,破桓谦、桓振,收复了江陵。三月,晋安帝司马德宗也到达江陵,并下诏书:“古称大者天地,其次君臣,所以列贯三辰,神人代序,谅理本于造昧,而运周于万叶。故盈否时袭,四灵通其变;王道或昧,贞贤拯其危。天命所以永固,人心所以攸穆。虽夏、周中倾,赖靡、申之绩,莽、伦载窃,实二代是维,或乘资藉号,或业隆异世,犹诗书以之休咏,记策用为美谈。未有因心抚民,而诚发理应,援神器于已沦,若在今之盛者也。朕以寡昧,遭家不造,越自遘闵,属当屯极。逆臣桓玄,乘衅纵慝,穷凶恣虐,滔天猾夏。遂诬罔人神,肆其篡乱。
战争点评
刘裕(363.4.16—422.6.26),字德舆,小名寄奴。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市),后来迁居到京口(江苏镇江市)。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

桓玄是如何称帝的

桓玄,字敬道,一名灵宝,谯国龙亢人,谯国桓氏代表人物,东晋名将桓温之子,东晋末期桓楚政权建立者。曾消灭殷仲堪和杨_期占据荆江广大土地,后更消灭了掌握朝政的司马道子父子,掌握朝权。次年桓玄就篡位建立桓楚,但三个月后刘裕就举义兵反抗桓玄,桓玄不敌而逃奔江陵重整军力,但后再遭西讨的义军击败。试图入蜀途中遇上护送毛_灵柩的费恬等人,遭益州督护冯迁杀害。因曾袭父亲南郡公之爵,故世称桓南郡。生平桓玄自幼为桓温所喜爱。宁康元年,桓温去世,遗命其弟桓冲统率其军队,并接替他任扬州刺史,并以时年五岁的桓玄承袭其封爵南郡公。两年后,桓玄的服丧期满,桓冲亦离任扬州刺史,扬州文武官员与桓冲告别,桓冲摸着桓玄的头说:这是你家的旧官属呀。桓玄听后就掩面哭泣,众人都对这反应感到诧异。桓玄长大后,相貌奇伟,神态爽朗,博通艺术,亦善写文章。他对自己的才能和门第颇为自负,总认为自己是英雄豪杰,然而由于其父桓温晚年有篡位的迹象,所以朝廷一直对他深怀戒心而不敢任用。直至太元十六年,二十三岁的桓玄才被任命为太子洗马。几年后出京任义兴太守,但还是颇觉不得志,曾感叹:父为九州伯,儿为五湖长!于是就弃官回到其封国南郡。桓玄住在南郡的治所,也就是荆州的治所江陵,优游无事,荆州刺史殷仲堪本来对他十分敬惮,而桓玄因着父叔长年治理荆州的威望而专横荆州,士民畏惧他更过于殷仲堪,殷仲堪因而与其深交。桓玄也打算借助其军力,故此取悦他。王恭举兵隆安元年,尚书仆射王国宝、建威将军王绪倚仗当权的会稽王司马道子,因畏惧青兖二州刺史王恭,图谋削弱各方镇,桓玄知道王恭面对王国宝乱政有忧国之言,故此劝说殷仲堪起兵讨伐王国宝,并派人劝说王恭,推王恭为盟主。当时,殷仲堪个人担忧没有孝武帝的支持,自己被群众认为能力未达一州方伯的情况下会被王国宝等人利用,终令他被调离荆州。桓玄亦利用这个担忧劝说殷仲堪,但殷仲堪始终迟疑。不过,当时王恭原来已决定主动起兵,并联结殷仲堪,殷仲堪此时得报,于是答应了响应王恭。不久朝廷畏惧,故杀王国宝、王绪以息事宁人,王恭亦罢兵。然而,始终殷仲堪与桓玄始终没有进行实质的军事行动。王恭举兵以后,司马道子忧虑王恭和殷仲堪的威胁,于是引司马尚之和司马休之为心腹。隆安二年,因着桓玄请求朝廷让他任广州刺史,而司马道子亦忌惮他,不想他继续长据荆州,于是下诏以他督交广二州、建威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假节。桓玄受命但没有到广州上任。同时司马道子听从司马尚之多树外藩的建议,不料却因削夺了豫州刺史庾楷都督地区而令其劝王恭再度举兵,王恭遂于当年联结桓玄、殷仲堪等举兵讨伐司马尚之兄弟,桓、殷亦奉其为盟主。殷仲堪认为王恭这次肯定成功,于是积极参战,更分五千兵给桓玄,紧随担任前锋的南郡相杨_期顺江南下。杨、桓二人到湓口时,亦为讨伐对象的江州刺史王愉逃奔临川,但被桓玄派兵追获。及后虽然庾楷大败给司马尚之,前来投奔桓玄,但桓玄也于白石大败朝廷军队。及后虽然王恭败死,但桓玄和杨_期进至石头,令司马元显回防京师,并命丹杨尹王恺守石头城。不过,因为刚刚背叛王恭的刘牢之率北府军入援京师,桓玄和杨_期因畏惧而撤回蔡州,与朝廷军对峙。当时司马道子打算利诱桓玄和杨_期,令二人倒伐攻击殷仲堪,于是以桓玄为江州刺史,杨_期为雍州刺史,而殷仲堪就被贬广州刺史。此举却令殷仲堪大怒,并命桓玄和杨_期率兵进攻建康。不过桓玄却对任命十分高兴,打算接受,却犹豫不决。当时殷仲堪从弟弟殷_口中又听闻杨_期也决定受命,于是开始撤军。随着殷仲堪撤退,杨_期部将刘系亦先行撤退,桓玄等大惧,又狼狈西退,直至寻阳追上殷仲堪。殷仲堪既失荆州刺史,倚仗桓玄为援;而桓玄本身亦要借助殷仲堪的兵力,故此据势相结,殷仲堪与杨_期因着其家世声望,共推桓玄为盟主,皆不受朝命。朝廷见此大家恐惧,唯有下诏安抚,并让殷仲堪复任荆州刺史,请求和解。众人于是受命返回驻地。夺据荆州早在桓玄在江陵横行时,殷仲堪亲党就已劝殷仲堪杀死桓玄,但没得听从。桓玄自被推为盟主后,就更加矜侉倨傲,而杨_期就被桓玄以寒门相待,然而出身弘农杨氏的杨_期却自以其族是华夏贵胄,一直都认为江东其他士族根本比不上他家,于是对桓玄十分不满,更打算袭杀桓玄,可是因殷仲堪顾忌桓玄死后无法控制杨_期兄弟才阻止。当时桓玄亦知杨_期想杀死自己,于是有了消灭杨_期的意图,更屯驻夏口,并以始安太守卞范之为谋主。隆安三年请求扩大其辖区,而司马元显亦想以此离间桓玄与殷、杨二人的关系,故此加桓玄都督荆州长沙郡、衡阳郡、湘东郡及零陵郡四郡诸军事,并改以桓玄兄桓伟代杨_期兄杨广为南蛮校尉。此举触怒了杨_期兄弟,杨_期更以支援后秦围攻的洛阳为名起兵,但皆被殷仲堪阻止。当年荆州有大水,殷仲堪开仓赈济灾民,桓玄就乘此机会起兵,亦以救援洛阳为名。当时桓玄写信给殷仲堪,称他要消灭杨_期,并命殷仲堪收杀杨广,否则会进攻江陵。桓玄并袭取殷仲堪在巴陵的积粮,又向路经夏口的梁州刺史郭铨假称收到朝廷下令命郭铨为自己前锋以讨杨_期,故此授江夏兵予他,命他督诸军前进。当时桓玄密报桓伟作为内应,但桓伟遑恐,更向殷仲堪自首,于是被对方掳为人质,并命其写信给桓玄,在信中苦劝桓玄罢兵,不过桓玄不为所动,自度桓伟必因殷仲堪优柔寡断,常虑儿子的性格而无危险。殷仲堪亦派了殷_率七千水军至西江口,桓玄派郭铨和苻宏击败他;及后殷仲堪又派杨广及殷道护进攻,桓玄再在杨口击败他们,直逼至离江陵二十里的零口,震动江陵。后杨_期自襄阳来攻,桓玄一度退后避其锋锐,但终大败杨_期,及后由部将冯该并追获及杀掉他。殷仲堪出奔,又被冯该追获,及后被桓玄逼令自杀。桓玄年末消灭了杨_期和殷仲堪,于是在次年向朝廷求领荆江二州刺史。朝廷下诏以桓玄都督荆司雍秦梁益宁七州诸军事、后将军、荆州刺史、假节;另以桓伟为江州刺史。但桓玄坚持要由自己领江州刺史,朝廷唯有让桓玄加都督江州及扬州豫州共八郡诸军事,领江州刺史;桓玄又以桓伟为雍州刺史,朝廷碍于当时孙恩叛乱恶化,不能违抗。桓玄于是趁机在荆州任用腹心,训练兵马,并屡次请求讨伐孙恩,但都被朝廷阻止。隆安五年,孙恩循海道进攻京口,逼近建康,桓玄声称勤王起兵,实质想乘乱而入,司马元显于是在孙恩北走远离京师后下诏命桓玄解严。不过,桓玄当时完全控制了其辖区,不但作出调桓伟为江州、镇守夏口,又以司马刁畅督八郡、镇守襄阳,桓振、皇甫敷、冯该等驻湓口等军事调动,更建立了武宁郡和绥安郡分别安置迁徙的蛮族以及招集的流民。朝廷曾下诏征广州刺史刁逵和豫章太守郭昶之,亦被桓玄所留。夺取朝权元兴元年,司马元显下诏讨伐桓玄,在京的堂兄桓石生密报桓玄。桓玄既封锁长江漕运,令东土饥乏,又因孙恩之乱未平,故认为司马元显无力讨伐,于是一直在荆州等待时机,蓄势待发。然而收到桓石生的通报后,桓玄甚惧,打算坚守江陵。不过卞范之却劝桓玄出兵东下,以桓玄的威名和军力,令其土崩瓦解;反不应主动示弱于人。桓玄于是留桓伟守江陵,亲自率兵东下。桓玄初仍忧抗拒朝命,手下士兵都不会为他所用,然而过了浔阳仍未见朝廷军队,于是十分高兴,士气亦上升,移檄上奏司马元显之罪。桓玄到姑孰时,派冯该等击败并俘获豫州刺史司马尚之,并夺取了历阳。当时司马元显因畏惧,登船而未敢出兵,而刘牢之因担忧击败桓玄后会不容于司马元显,竟与其手下北府军向桓玄投降。桓玄逼近建康,司马元显试图守城但溃败。桓玄入京后,称诏解严,并以自己总掌国事,受命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录尚书事、扬州牧,领徐州刺史,加假黄钺、羽葆鼓吹、班剑二十人。桓玄又列会稽王司马道子及司马元显的罪恶,流放司马道子到安成郡,数月后桓玄更派人杀死司马道子;又杀司马元显、庾楷、司马尚之和司马道子的太傅府中属吏。桓玄又图除去刘牢之,先命他为会稽太守,令其远离京口。刘牢之意图反叛但得不到北府军将领支持,于是北逃广陵投靠广陵相高雅之,于途中自杀。司马休之、高雅之和刘牢之子刘敬宣于是北逃南燕。

桓玄是什么人?他是怎么推翻晋王朝的

历史往往是轮回的,因果循环、谁胜谁负的难确定,尤其是在王朝的更迭过程中,某一家族灭了另一家族,但往往几百年后又被新的家族所代替。清朝的时候反清复明的口号被喊了几百年,清朝却没有被朱氏后代所推翻。但是有另外一个王朝却因为开国的时候错杀了一位大家族的大臣,几百年后被这个家族所推翻。这个王朝就是西晋王朝,推翻他的就是晋朝末年的权臣桓玄。
当时司马懿与大司农桓范同时作为魏国的权臣,桓范是曹爽的智囊,他对曹爽忠心耿耿,为曹爽出谋划策,并且告诉曹爽司马懿有不臣之心,应该对司马懿加以防范。但是曹爽不听,最终导致曹爽被司马懿所杀害,魏国被司马懿所取代。司马懿作为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是非常聪明并且有手段的人。当时他觉得曹爽作为皇帝,但是智力不够又不能善用于人,不是自己的对手。但他对桓范非常重视,即使桓范告诫曹爽要防范自己,他依然不愿意杀害桓范。对比曹爽与司马懿可以看出,末代皇帝与开国皇帝的区别就在这里。就任人唯用这一点来说,司马懿可以甩曹爽十八条街。
但桓范最后还是被司马懿杀害了。 因为桓范不肯向司马懿俯首称臣,依然忠心于曹魏。这一点是司马懿不能容忍的,最后司马懿只能将桓范以谋反之罪处死,并且诛灭了他的三族。桓氏家族虽然有三代族人被司马懿处死了,但还有人活着,低调地生活在乡野之中,一心等待复仇的时机。
一百多年后,公元369年,桓玄出生在安徽怀远县,就是这个桓玄,最终逼迫司马懿的后代晋安帝司马德宗退位,自己坐上了皇帝的位置。和司马德宗相比,桓玄是我们现在的男神,他容貌秀丽,博闻强识,风度翩翩,手腕高强。从侍中、丞相到大将军、楚王,桓玄一步步,加封自己的官位,最终在大亨元年的时候,将自己的冠冕加至皇帝规格。他不满足于自己的野心,只做司马王朝的臣子,就强迫司马德宗退位,自己做皇帝,还将司马德宗发配到寻阳。
当年司马懿将桓范处死,并且诛灭其三族,谁能够想到多年之后,桓范的后人又将司马懿的王朝推翻,自己当成了皇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