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和传统,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1-24 02:20:18 浏览4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中秋的来历及风俗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它不仅源远流长,还拥有多样的民俗风情。
一、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月活动。据记载,中秋节最早是用来祭奠月神的,以祈求丰收和家庭团圆。相传,在古代中国的商朝时期,中秋节是商王与月神的重要祭祀日。商王认为月亮是女神嫦娥的象征,因此每年的中秋节,商王会举行隆重的祭月仪式,祈求女神保佑人民平安和丰收。这一传统逐渐深入民间,形成了中秋节的基本形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秋节逐渐演变为一个家庭团聚的节日。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人们很难常常与家人团聚。而中秋节这一特殊的日子,人们会放下手中的工作,回到家中与亲人共度团圆时光。这种团聚的意义在古代尤为重要,因为家庭的团结和和睦被视为一种祝福和幸福的象征。
二、中秋节的民俗风俗
1、赏月:中秋节的主要活动之一是赏月。人们会在中秋之夜赏月,家庭成员和朋友一起团聚,欣赏明亮的圆月,寄托思念和祝福。
2、吃月饼:中秋节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是月饼。人们会在中秋节期间互赠月饼,象征团圆和祝福。各种口味的月饼在中秋节期间非常受欢迎。
3、点灯笼:中秋节期间,人们会点亮各种彩灯和灯笼,营造节日的氛围。特别是在公园和庙宇等地方,会有精美的灯笼展览,吸引游人观赏。
4、做中秋手工:中秋节也是做手工的好时机。人们会制作各种中秋节相关的手工艺品,如剪纸、灯笼、花灯等,增添节日的气氛。
5、赛月饼:在一些地方,还有赛月饼的活动。人们会参加各种有趣的比赛,如吃月饼比赛、制作月饼比赛等,增加节日的乐趣。
6、诗词对联:中秋节也是诗词对联的重要时刻。人们会写对联,表达对中秋节的祝福和美好的愿望。
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体现了多个价值观和文化内涵:
1、家庭团聚:中秋节是家庭团聚的时刻,人们会放下繁忙的工作,回到家中与亲人共度团圆时光。这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强调家庭的团结和和睦。
2、感恩和祝福:中秋节是表达感恩和祝福的重要时刻。人们通过赠送月饼、写对联、赋诗等方式来表达对亲人和朋友的祝福和思念。这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感恩和友情的重视,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关怀。
3、传统文化传承:中秋节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如祭月、赏月、吃月饼等传统习俗。通过庆祝中秋节,人们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使年轻一代了解和尊重传统价值观。
4、和谐与平衡:中秋节的庆祝与自然界的月亮运行有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人们在赏月的同时,也感受到自然界的美妙和宇宙的宏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自然的敬畏和谦卑。
5、美食文化:中秋节的重要食品是月饼,各种口味的月饼在中秋节期间非常受欢迎。月饼不仅是一种美食,也是人们互赠和分享的象征。这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美食和饮食文化的重视,强调人们通过共享美食来增进友谊和团结。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

中秋节的来历是古人对月亮的祭祀,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中秋节的习俗有赏月、吃月饼。
中秋节的起源和月亮密不可分,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在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祭月,在中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时代中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中秋节是由传统的“秋分祭月”而来。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和太阳一样,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成了先民崇拜的对象。
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古时候南北风俗各异,各地风俗不一,中秋赏月活动的文字记载出现在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中秋节的习俗还有吃月饼,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供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中秋节这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
中秋节的神话传说
传说还很早很早以前,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妻子名叫嫦娥。有一次后羿向王母求得了一包服下即能成仙的神药。但后羿舍不得妻子,就把神药交给嫦娥藏起来。三天后,后裔有事外出,盗匪待后羿走后不久,持剑闯入了嫦娥的家中,威逼嫦娥交出神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盗匪的对手,于是危机之时拿出神药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盗匪早已逃走。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嫦娥。这时他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是什么?

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在二十四节气“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而来。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和太阳一样,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成了先民崇拜的对象。而中秋节的习俗有祭月、赏月、拜月、猜谜、赏桂花、饮桂花酒。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是什么?农历8月15日啊,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的中旬,故称为中秋中秋节的习俗有祭月.赏月.观花灯.吃月饼.民间拜月等等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的起源和月亮密不可分,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祭月,在中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时代中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秋分祭月”而来。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和太阳一样,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成了先民崇拜的对象。中秋节起源自古人对月亮的祭祀,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
据史籍记载,“中秋”之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了魏晋时期,就有了“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到了唐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气,据《唐书·太宗记》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的记载。到了北宋时期才把八月十五正式定为中秋节。
明清时期,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浓厚。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根据中国历法,农历八月处在秋季的第二月,称之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习俗????
??1、吃月饼??
《洛中记闻》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感觉味道极美,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可能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关于月饼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
??2、赏月??
赏月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俗。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3、祭月??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4、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代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巅峰。
??5、玩兔儿爷??
兔儿爷是中秋节期间,给孩子们玩耍娱乐的一种泥塑玩具。其形状是人形而有兔嘴兔耳。头上竖两只长耳朵,嘴是三瓣的兔子嘴,其他地方跟人没什么区别。现在寻常市面上已见不到兔儿爷的踪影,只是作为民俗文物在民俗博物馆之类的地方展览,或者在工艺品商店里出售。年轻人对它所知不多,而老人提起它来就津津乐道。
中秋节是每个家庭团圆欢乐的日子,是亲人间把爱心传递的时刻,也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祷。在这特殊的佳节里,愿我们充满爱心去拥抱家人,去友好他人,去分享友爱,让团圆的美景伴随着祝福永远在心中。让健康、幸福和梦想与我们同行,让中秋的明月带给每个人美好的梦想和祝福!祝大家中秋快乐!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如下:
1、中秋节来历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中秋节习俗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
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
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民间拜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 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 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 称谓“仲秋”, 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 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 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 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 游子,更 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 故乡”,杜 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 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 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 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 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 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 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 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 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 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 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 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 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 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 后,全家人围桌 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 盛 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 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 月,中 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 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 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 近了。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中秋节的习俗 来历
每年夏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以是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夏历里,一年分为四序,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门,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中秋节到了,各地都有自己的习俗。但中秋节的习俗共同之处不外乎:祭月、赏月、观花灯、吃月饼。
中秋节习俗代代流传。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中秋节文化的多样性。我们都有责任继承和发扬这种优秀传统,让亲情永恒,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吃月饼、赏月、提灯笼游行是马来西亚华人世代相传的中秋习俗。中秋临近,马来西亚各地的老字号商家纷纷推出各色月饼。
新加坡是一个华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对于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向来十分重视。对新加坡的华人来说,中秋佳节是联络感情,表示谢意的天赐良机。
1 《中秋对月》、《鹤林寺中秋夜玩月》、《八月十五夜月》、《八月十五日夜观月》、《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秋月》……古人为中秋所做的诗从来都离不开月亮,可是月亮作为宇宙中的一个星球,45亿年前就存在了,而中秋直到唐代才成为一个节日,它怎么就跟月亮扯上关系了呢?有人说,因为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这是一年之中月球距离地球最近的时候,最圆、最明亮,所以“月亮”就成了中秋节的主角,供人“赏玩”。仅仅是因为这一天文现象月亮就成了“节宠”吗?古人才没有那么肤浅。
要说中秋节和月亮的关系,那就要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天象崇拜了。太阳和月亮,代表着白天和黑夜,当太阳落下后,黑夜和恐惧一起来临,而一轮明月照亮了大地,安详而宁静,是暗夜中的光明使者。也许对于太阳,当时的人们还有着爱恨交织的情绪,但是月亮却获得了人类一致的称赞,而那时的人表达自己内心的崇拜和感激之情的唯一方式就是:跪拜礼敬。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月亮的跪拜逐渐有了固定的时间、地点和程序,被称为祭祀。根据古籍中的记载,“祭月”之礼最早出现于周朝。“天子……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春分和秋分是一年之中昼夜平分的两个日子,意义特殊,所以当时的人就选在这两天进行祭祀日月的隆重典礼。而所谓“夕月”,就是在傍晚时分祭月,这也恰好符合月亮出现的时间。
“秋至而禾熟。天子祀于太惢,西出其国百三十八里而坛,服白而絻白,搢玉总,带锡监,吹损箎之风,凿动金石之音,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于百姓,号曰祭月。”先秦时期的著作《管子》中的记载在我们的脑海中描绘了一幅宏大的“天子祭月”的景象:盛大、庄严、隆重,既将“月”奉若神明,也彰显着天子的威仪,此后历朝历代都沿袭了“祭月”的制度。
既然是一种祭祀仪式,那就必然是统治者的专利,是集权统治的象征,百姓们虽然不能参与,但是可以模仿啊。率先效仿的是魏晋时期的贵族和文人学士们,他们对着天上的皓月观赏祭拜,饮酒作诗,抒发情怀,月亮成为了他们且祭且赏的对象,而因为秋分每年的时间都不固定,到了那一天因为天气的阴晴多变也未必有月可赏,所以他们的赏月时间并不固定,“赏月”也只是当时在小范围内流传的一种风气。
而在赏月、喝酒、聊天的过程中,浪漫的文人们又编织出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夜游月宫、吴彩鸾会文箫等等诸如此类的神话故事,并逐渐在民间广为流传,引得赏月聚会之风在普通百姓中间蔓延开来,在“祭”与“赏”中,“赏”逐渐占据了主流,到北宋时,正式明文规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使其成为了一个世俗欢愉的日子——“(富家)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人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寡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无论贫富贵贱,都会尽己所能欢度此节。
至于此,月亮已经不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了,它彻底坠入了凡俗,被人们赋予了“团圆”的情感意义。月亮的圆满预示着人间的团圆,游子们都要在这一天回家与亲人团聚,回娘家的女子在这一天也必须返回夫家,共度“团圆节”,以求家庭圆满。一家人围坐在庭院中,赏月玩乐,真是人世间最幸福的事情了。
也正因如此,中秋之夜的那一轮明月,激发了无数远在他乡的人最浓烈的思乡、思亲之情,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们纷纷借月抒怀,苏东坡的一首《水调歌头》道尽了人们心中的无限惆怅,季羡林先生在《月是故乡明》中也曾说过,“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月亮在被“欣赏”的同时,也成为人们心灵的依托,承载了无数人的思乡之情。
不过,要光是赏月那也未免太无聊了点,如果边吃边赏那就有趣多了,而为了应景,吃的喝的也必须和月亮有关。北宋时就出现了节令食品——“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作为正在成长中,还未定性的“月饼”,它的意义却已经相当明了——这就是可以吃的月亮啊。而中秋节喝桂花酒,既是因为桂花飘香正当时,恐怕也与月宫中有桂树的神话故事不无关系,吃着月饼,喝着桂花酒,真是恍若身在月宫之中呢,这样悠闲惬意的赏月甚至可以被称为是“玩月”了。
不过,庄严神圣的皇家“祭月”虽然传到民间成了阖家欢乐的“赏月”活动,却也还保留着“祭月”的风俗,只不过,与上古时期的“祭月”相比,普罗大众们对“月”有了更世俗的要求和情趣,也包含了更现实的功利因素,所以,小编更喜欢称其为“拜月”。
比如清朝时,有些地方的官员会举行祭拜“月宫神”的仪式,将月饼垒成金字塔的形状,再敬上九节莲藕,祈祷月宫神保佑全城风调雨顺,节节平安。祭拜完之后还要留出几块供奉的月饼妥善保存,等到当年的除夕之夜再食用,寓意当年全城大小事物都圆满、平安。
至于普通百姓家,拜月的供品更加丰富。除了月饼外,还要摆上诸多时令瓜果,且“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瓜果要切成牙瓣,如莲花状。富裕的家庭会摆上八种供品:象征团圆的西瓜、子孙满堂的石榴、如意吉祥的柿子、早生贵子的栗子和红枣、富足生活的芋头、螃蟹和月饼,以此祈求家庭的美满,生活的富足。
除了食品外,还要摆上“月光纸”,纸上“缋满月像,趺坐莲华者,月光遍照菩萨也。华下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捣药臼中。”上有菩萨,下有月轮桂殿,中间一个如人一般站立的兔子在捣药,这分明就是一幅月宫图嘛。
将放满供品的供桌对着月亮所出的方向摆好,祭拜过后焚烧月光纸,月饼和瓜果则分给家中每一位成员。要问祭拜时心中所求的是什么?——“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洁月”。依然是离不开月亮的神话故事,之所以祈求男子科举高中,是因为北宋时每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就被安排在农历八月举行,科举遇上佳节,状元就成了“蟾宫折桂”之人。
这时的月亮不仅寄托了人们的情感,更承载了更多的现实愿望,比起皇室的“祭月”和文人的“赏月”,普通百姓的“拜月”使得月亮有了更多的亲和力,是完全的“与民同乐”了。
从“祭月”到“赏月”,再到“拜月”,甚至是“玩月”,月亮就这么一步步从天上走到了人间,虽然“高度”逐渐下降,“身份”却越来越多,“任务”也越来越重,不仅月宫里住进了嫦娥、吴刚、玉兔、蟾蜍,种下了桂花树,而且承载了厚重的思乡、思亲之情,还承担着让世人过得幸福美满的重任,这样看来,月亮在中秋节过的也真是不容易呢。
2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中秋佳节,各地最主要的中秋节习俗就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习俗一赏月最早起源于周代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习俗二吃月饼最早起源于宋代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至少在宋代就有了。苏东坡有诗可证,“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来干脆用饼模压制在月饼之上。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做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当时的节物重在尝新,如尝石榴、枣、栗、橘、葡萄等时新水果,饮新酒等,有“秋尝”的意味。
习俗三:玩花灯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除此之外,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希望能帮到你
古代民族在中秋节前后举行祭祀月神,文字记载已有二千多年。到唐代记载更多,后来加上吃月饼杀鞑子的传说,中秋节成为有民族意识的节日。明清以来成为一年中三大节日之一。
有关中秋节来源的故事有以下几则:
(一)嫦娥奔月
据说远在四千多年前,有穷国的国王后羿,勇武善射,但生性暴戾,不体恤民间疾苦,弄得民不聊生。后羿想长生不老,从昆仑山找来长生之药,准备择日吞药,此事为嫦娥得知,为体恤子民,免于后羿长期残暴统治,乃先将此药吃下,突然身轻如燕,飘飘然向月宫腾空飞去,后羿发现,以箭射嫦娥,嫦娥进入广寒宫,成了月神,称为“明月之神”或“太阴娘娘”。
(二)推翻元朝
相传,元末,中原人民不甘受其元的残暴统治,爱国之士纷纷奋起抗元,朱洪武的军师刘伯温要属下扮道士到各县卖符,并称:今年天将降灾,要避灾者可于八月十五日悬挂日月旗,旗将藏于大月饼中。到了这天,各地民众都切大月饼,将其中所藏的旗挂起来,起义声势大振,元人大为吃惊,朱洪武就一击成功,结束了元朝的统治。后来,这种日月旗就是“明”旗。另外类似的传说是月饼内藏一条纸,内写“八月十五夜杀鞑子”,大家切月饼时看到这一张纸,就纷纷奋起把鞑子杀了,元朝就被推翻了。
中秋节的习俗有以下几种:
(一)赏月:
中秋节的月亮是特别的皎洁与圆满,具有象征团圆的意义。古代就有许多人想看月亮里的玉兔和吴刚伐木,现代人是欣赏月夜的自然美景。
(二)吃月饼:
吃月饼的习俗有文字记载是始于明代,传说把节庆的食品神奇化,并赋予爱国的意义。
中秋应景的是“月饼”,与端午节吃粽子一样。月饼是庆团圆或是纪念反抗异族的统治。
(三)团圆:
大家吃月饼、赏月、酬谢土地公等习俗,都在祈求人生圆满光辉,家庭团圆幸福,社区平安,表现出月圆人亦圆的理想。
前人有关月亮的诗词:
1.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2.月下独酌唐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即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时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一、中秋节的来历
1)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至今已历史悠久。“中秋”这一词最早记载于《周礼》。因我国古时的历法,农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称为“中秋”。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个月名为“仲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节才成了固定的节日。民间尚有“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
2)总之,根据史籍的记载,古代的帝王,多有祭月活动,日期定于农历8月15日。因为此时正是三秋之半,故名为“中秋节”。
二、中秋节的习俗
1)中秋节到了,各地都有自己的习俗。但中秋节的习俗共同之处不外乎:祭月、赏月、观花灯、吃月饼。
2)除此之外,各地还有:民间拜月、月光马儿、兔儿爷、中秋宴俗、舞火龙、燃宝塔灯、偷菜求郎、窃瓜祈子、中秋博饼、祭月烧香斗、乞月照月爬月、走月亮走三桥等等。
3)中秋节习俗代代流传。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中秋节文化的多样性。我们都有责任继承和发扬这种优秀传统,让亲情永恒,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三、中秋节的传说
一说是嫦娥奔月。有了嫦娥就不能不提到她的夫君后羿,以及后羿射日。有点死脑筋的后羿,太阳都能射下来,老婆却没能看住,被不屑之恶徒给逼到了月亮上,从此过上了两地分居、永无相聚的非人道日子。 于是,月饼便成了寂寞嫦娥与夫君后羿彼此思念,梦想团圆,寄情喻意的物品,当然还少不了白兔和桂花树,民间也就有了中秋节的时候做月饼,吃月饼来怀念他们的习惯。
二说是吴刚折桂。倒霉的吴刚,运气不济,犯了错误被罚做无用功,每日里砍树不止,却愈砍愈结实,这里砍断,那里便已经又愈合了。他那里知道所谓的五百丈高的桂花树原本就是用来惩罚他的,怎么可能被他轻易砍断。小人物和大人物斗,总是斗不过的,天界里也是一样的。
三说据说是流传最广最具可靠性的。唐太宗李世民为讨伐北方的突厥,大举进攻数次,终于于八月十五日那天得胜回朝,苦战数年的将士们也终得和家人、故土团聚。举国欢庆之机,有个和唐朝通商的吐蕃商人,进贡上一种带陷的面饼。其装饰华丽,滋味甜美,太宗吃后大喜,指着悬挂天空的明月传旨道:“应将胡饼邀蟾蜍(即月亮)。”于是,就有了以后的吃月饼、庆中秋的喜庆节日。
四说吃月饼的来历就有点史书的味道了。说的是元朝时期,蒙古人统治汉人,暴虐残忍,民不聊生。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于是就有了红巾军,就有了要饭娃出身的丐帮首领朱元璋,就有了朱领导下的农民起义。胜利的那天正好是八月十五,被用来送信的工具就是那带陷的小圆饼。而起义的指令就藏在了陷里。从此,就有了一个来自朝廷的纪念胜利的日子,和一个被赋予了特别纪念意义的吃食----中秋节和中秋月饼。

中秋来历和风俗传统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代,风俗传统有赏月、吃月饼、提灯笼等。
中秋节的起源和月亮密不可分,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在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祭月,在中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时代中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秋分祭月”而来。
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和太阳一样,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成了先民崇拜的对象,中秋节起源自古人对月亮的祭祀,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
中秋节普及于汉代,汉代是中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中秋”一词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代文献,成书于两汉之间的《周礼》(世传为周公旦所著,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中说,先秦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
中秋节的节日别称
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古时有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故称“月夕”或“祭月节”。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中秋节月亮圆满,家人团聚,出嫁的女儿回家团圆,因此又称“团圆节”、“女儿节”。
在广府地区,中秋节俗称“月光诞”,仲秋时节各种瓜果成熟上市,因称“果子节”,侗族称为“南瓜节”,仫佬族称为“后生节”等。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代。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
祭月作为民间过节的重要习俗之一,逐渐演化为赏月、颂月等活动。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对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中秋节的来历及传统习俗】

中秋节,相传是由中国古代帝王舜为了表彰四人的功绩,决定在每年的八月十五日赏月,封赏他们为月官,以示鼓励。这也是中秋节最早的来历之一。
而在传统文化中,中秋节则象征着“团圆”、“感恩”和“秋收”,因为在古代,农民们在这个时候已经忙完了丰收的季节,可以放松自己的身心,与家人、朋友一起欢庆佳节。
除了封赏月官和欢庆佳节外,中秋节还有很多特有习俗。例如吃月饼、赏月、猜灯谜、敲龙舟、玩应节游戏等等,下面就让我们一一来了解。
【月饼】
中秋节最经典的习俗莫过于吃月饼,相传元朝时,中国曾发生了一次反元起义,起义军将信息藏在月饼中传出,但由于元朝不知道这个秘密,因此每到中秋节时都要分发月饼,成为后来“月到中秋分外明,人团圆”的民间俗语。
现代的月饼品种繁多,口味也多样化,各种口味的月饼也成为了很多地方特有的土特产,例如粤式月饼、苏式月饼、北京月饼、五仁月饼等等,好吃又好看。
【赏月】
中秋赏月是又名“拜月”,主要在晚上,人们都会到户外或者一些公共场所赏月。在古代,人们还会摆放一个“家肆”,即一种形似灯笼的器物,里面放着一块镜子和一盏蜡炬,来照亮赏月的夜空,有时还会一家人商量着作诗、赋和对联。
在现代社会,不少城市也会举办各种赏月活动,如:在公园、河畔举行的中秋文化节,有游街、乐舞、燃灯、吃饼、戏曲表演等等,丰富多彩。
【猜灯谜】
猜灯谜是中秋节的传统活动之一,也是一项挑战智力的活动。猜灯谜的规则是在一个燃有灯笼的杆子前挂上一些写有谜底的纸片,猜中的人可以得到奖品。这个活动往往需要参与者联想、思考、推理等智力活动来猜出谜底。
而现在,猜灯谜也不再限于杆子上挂灯笼的形式,很多地方还会在各种媒介上发布各种灯谜,如电视、网络、手机等等,让更多人参与。
【敲龙舟】
敲龙舟,又叫“摆龙舟”、“插龙船”,是广东地区传统的中秋习俗之一,以表达人们希望有一个平安幸福的愿望。在活动中,人们会打扮成各种形象,气氛热闹非常。
现在,敲龙舟成为了广东各大城市中秋节固定的文艺表演节目,龙舟的大小和高度难度也不断加强,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和观赏。
【玩应节游戏】
应节游戏也是中秋节的一个传统活动,一些耳熟能详的游戏如:小手捏香馍、丢沙包、跳绳、毽子、卧式棋等等,不仅能让人们在欢笑中迎接中秋佳节,更能让人们回忆起儿时无忧无虑的美好时光。
以上就是中秋节的来历及传统习俗介绍,虽然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意义还是不容忽视的。我们不妨在这个中秋节时,重温传统文化,感受美好的团圆和感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