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九大行星为什么变成八大行星了?
- 2、9大行星怎么变八大了
- 3、太阳系九大行星(太阳系九大行星为什么变成了八大行星)
- 4、九大行星为什么变成了八大行星
- 5、为什么9大行星改为8大行星
- 6、九大行星为什么变成了八大行星?
- 7、太阳系中原来是九大行星,为什么变成了八大行星
- 8、九大行星为什么变成八大行星了?
- 9、为何九大行星改为八大行星?
九大行星为什么变成八大行星了?
九大行星是从前流行的说法,现在说的八大行星是把最后发现的冥王星去掉了。
因为冥王星所处的轨道在海王星之外,属于太阳系外围的柯伊伯带,这个区域一直是太阳系小行星和彗星诞生的地方。20世纪90年代以来,天文学家发现柯伊伯带有更多围绕太阳运行的大天体。比如,美国天文学家布朗发现的“2003UB313”,就是一个直径和质量都超过冥王星的天体。因此,从“九大行星”改为“八大行星”就不难理解了。
在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召开之后,经过投票表决,冥王星被降级为矮行星,至此太阳系只剩下八颗行星。“九大行星”的说法已经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八大行星”。
冥王星是九大行星中体积最小的一个,而且比那八颗行星要小得多。冥王星直径仅为2300公里左右,比地球的卫星还小。它的轨道也非常特别,与其它八颗行星运转的轨道有一个角度。尤其是在2003年发现“齐娜”(Xena)后,冥王星的地位遭到了进一步的动摇。
扩展资料:
冥王星(读音:míng wáng xīng)起初被认为是太阳系中的一颗大行星,但是在2006年8月24日于布拉格举行的第26届国际天文联会中通过第五号决议,将冥王星划为矮行星(Dwarf Planet)。在2008年6月,国际天文学会再将冥王星做为子分类类冥矮行星(Plutoid)的原型。
冥王星的“降级”引发了全美人民对冥王星的深深同情,原本只有名词含义的"Pluto"(冥王星)一词被语言学家们赋予了动词含义,用来表示“使某人或某物降级或贬值”。
而"Pluto"的过去式"Plutoed"也因此具有了“被降级、被贬”的含义。例如:"You are plutoed"一句可以表示“你被降级了”;而"American Dollars are plutoed"则可表示“美元在贬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九大行星
行星是指围绕太阳运转、自身质量产生的引力足以克制其刚体力而呈现圆球状外观,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但冥王星不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所以冥王星被从九大行星中除去,降为矮行星
北京时间8:30分,联合国天文协会的1000余名天文学家的投票表决结果----从9大行星,改为8大行星。冥王星被从太阳系的第九大卫星的位置上剔除(唯一由美国人发现的行星),理由是;1,冥王星质量过小,2,其轨道不是围绕太阳做圆形轨道运到,而是椭圆形轨道
是把冥王星去掉了
在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召开之后,经过投票表决,冥王星被降级为矮行星,至此太阳系只剩下八颗行星。“九大行星”的说法已经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八大行星”。
冥王星是九大行星中体积最小的一个,而且比那八颗行星要小得多。冥王星直径仅为2300公里左右,比地球的卫星还小。它的轨道也非常特别,与其它八颗行星运转的轨道有一个角度。尤其是在2003年发现“齐娜”(Xena)后,冥王星的地位遭到了进一步的动摇。
扩展资料:
冥王星(读音:míng wáng xīng)起初被认为是太阳系中的一颗大行星,但是在2006年8月24日于布拉格举行的第26届国际天文联会中通过第五号决议,将冥王星划为矮行星(Dwarf Planet)。在2008年6月,国际天文学会再将冥王星做为子分类类冥矮行星(Plutoid)的原型。
冥王星的“降级”引发了全美人民对冥王星的深深同情,原本只有名词含义的"Pluto"(冥王星)一词被语言学家们赋予了动词含义,用来表示“使某人或某物降级或贬值”。
而"Pluto"的过去式"Plutoed"也因此具有了“被降级、被贬”的含义。例如:"You are plutoed"一句可以表示“你被降级了”;而"American Dollars are plutoed"则可表示“美元在贬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九大行星
9大行星怎么变八大了
IAU重新定义“行星”,规定行星需满足围绕太阳运行、具有足够质量和已清除其轨道上的其他物体三个条件。
我认为冥王星因不满足第三个条件,被重新分类为“矮行星”,因此九大行星变成了八大行星。
太阳系九大行星(太阳系九大行星为什么变成了八大行星)
1、“九大行星”,是在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召开之前的九颗行星的合称,在会议上经过投票表决,冥王星被降级为矮行星,至此太阳系只剩下八颗行星。“九大行星”的说法已经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八大行星”。
2、“八大行星”是太阳系的内行星,按照离太阳的距离从近到远,它们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2006年国际天文大会给行星一个明确的定义:一是必须是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二是质量足够大,能依靠自身引力使天体呈圆球状。三是其轨道附近应该没有其他天体,或在30亿年之内可以自行“清理”轨道内的天体。冥王星对第三条不符,冥王星的轨道是和海王星有所交集的(有争议,如果这样,那海王星也与冥王星轨道交叉了),且太阳系中另有多个与冥王星体型大致相等的天体。根据这个定义,冥王星被归为矮行星。
九大行星为什么变成了八大行星
由于称为行星需要满足围着太阳运动;质量足够大,能够克服引力使自身近似球体;公转轨道附近不能有比它大的天体三个条件。而冥王星轨道位于柯伊伯带,上面有很多质量比冥王星大的天体,因此冥王星不是行星。
九大行星为什么变成了八大行星
九大行星是以前比较流行的说法,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这九个行星,但是自从2006年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召开后,投票将冥王星降为矮行星,从此以后太阳系中只有八大行星。
作为一颗行星需要满足围着太阳运动;质量足够大,能够克服引力使自身近似球体;公转轨道附近不能有比它大的天体几个条件。虽然冥王星前两条都满足了,但是直到阋神星的发现,使冥王星不得不被“开除”行星类。
出现这样的原因,是由于冥王星的公转角度和其他八大行星相比差别很大,加上冥王星处于柯伊伯带,那里有很多小天体,阋神星就位于柯伊伯带,其中阋神星的质量还要大于冥王星,因此冥王星就不再算是行星了。
为什么9大行星改为8大行星
因为 冥王星质量小 运行轨道呈椭圆 不类似与其他行星 所以在北京时间8月24日8:30分 联合国天文协会的1000余名天文学家的投票表决结果----从9大行星,改为8大行星 冥王星被从太阳系的第九大卫星的位置上剔除。
北京时间8月24日8:30分,联合国天文协会的1000余名天文学家的投票表决结果----从9大行星,改为8大行星。冥王星被从太阳系的第九大卫星的位置上剔除(唯一由美国人发现的行星),理由是;1,冥王星质量过小,2,其轨道不是围绕太阳做圆形轨道运到,而是椭圆形轨道。
去掉了冥王星
9大行星,改为8大行星
北京时间8月24日8:30分,联合国天文协会的1000余名天文学家的投票表决结果----从9大行星,改为8大行星。冥王星被从太阳系的第九大卫星的位置上剔除(唯一由美国人发现的行星),理由是;1,冥王星质量过小,2,其轨道不是围绕太阳做圆形轨道运到,而是椭圆形轨道。
8月14日至25日,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天文学家汇集风光如画的捷克首都布拉格,参加三年一度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会议。与往届不同,本次第26届会议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24日,天文学家们用投票的方式决定太阳系行星的称谓,给众说纷纭的行星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根据新的定义,太阳系的9个兄弟要分家,特别是老九冥王星被划入另册。
一、行星被重新分为三类
天文学家16日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上正式提交有关行星定义的决议草案,即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26次大会5号决议。22日,大会又提交了重新修订的5号决议:行星的定义。决议中说,当代的观测正在改变我们对太阳系的了解,重要的是天体的命名应当反映我们现时的认识。这特别适用于“行星”这个名称。“行星”一词最初描述的是那些在天空中“游荡”的光点。最近的发现则迫使我们用如今可以获得的科学信息来创建某种新的定义。因此,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决议用下述方式来定义行星和太阳系的其他天体:
[1]我们将1900年以前发现的在黄道面附近以近圆轨道运行的8个经典行星和在环绕太阳的轨道上运行的其他行星天体区分开来。
[2]按照上面的定义,我们承认冥王星是一颗行星,最近发现的若干大的海(王星)外天体也是行星。与经典行星相比较,这些天体的轨道一般都具有大的倾角和大的偏心率,轨道周期超过200年。我们把以冥王星为原型的这类行星天体归为新的一类,“矮行星”(dwarf planet),以与经典行星相区别。
[3]所有环绕太阳运行的非行星天体均应命名为“太阳系小天体”(small solar system bodies)。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副主席、南京大学教授方成接受《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采访时说,简言之,就是把行星分为三大类,即“经典行星”、“矮行星”和“太阳系小天体”。北京天文馆馆长、中国著名小行星专家朱进博士向本报记者表示,这个决议就是把冥王星从九大行星中开除。根据大会的5号决议,冥王星的行星身份仍将保持,但是已从大行星降为二级行星——“矮行星”,可谓今不如昔,身价一落千丈。
与此同时,有3颗天体将荣升二级行星,它们是:最大的小行星谷神星、冥王星最大的卫星卡戎星和2003年发现的2003UB313(齐娜星)。这样,太阳系的行星由9颗增至12颗。其中有8颗是经典行星(俗称大行星),它们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同时有4颗二级行星“矮行星”,它们是冥王星、卡戎星、谷神星和齐娜星。 据专家介绍,冥王星与它的卫星卡戎星均符合新的行星定义,二者直径为2:1,引力中心不在冥王星内,彼此的运动犹如在天宇跳交谊舞。这样,它们将可能是太阳系首次确认的双行星。
二、76年前天文学家的失误
从伽利略首次利用望远镜观测天体到21世纪的今天,已经过去了近400年。在这期间,人类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一直经历着“生死轮回”的宇宙以及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太阳系的探索。之所以现在制定行星定义,要追溯到一场历时76年的天文学“失误”。1930年,洛厄尔天文观测台宣布观测到冥王星,他们称该行星的体积比地球大数倍。很快,冥王星作为太阳系第九颗行星进入教科书。但冥王星的发现者美国人克莱德·汤博当时错估了冥王星的质量。随着现代天文观测仪器的不断升级,通过哈勃大望远镜,人们对宇宙的认识也是日新月异。尤其是“柯伊伯带(Kuiper Belt)”的出现直接动摇了冥王星的地位。新的观测显示,冥王星实际上是一块比月球小的岩石。等这个错误被纠正,冥王星早已被写入教科书,小孩子们都知道它是第九大行星,被人们叫了几十年了。
在科学界,关于冥王星的地位问题长久以来就存在争议,自2003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天文学家迈克·布朗发现了UB313后,关于冥王星的争论升级。布朗发现太阳系里还有一个体积比冥王星大的天体,沿着海王星外的大角度倾角轨道运动。经哈勃太空望远镜测量,这一天体直径约为3000公里,比冥王星大。其官方名称是2003UB313,布朗教授将它命名为“齐娜”。测算显示,要让“齐娜”绕行太阳一周,得花560年。
迈克·布朗发现的“齐娜”是球形的,而且比冥王星大。该天体的发现令天文学界头痛。头痛的原因在于,不同于离太阳更近的8颗行星,冥王星处于太阳系最外围著名的柯伊伯带的中心位置,柯伊伯带是太阳诞生时的残留物质形成的环状区域。“齐娜”也是一个柯伊伯带天体,所以,如果冥王星算得上行星,“齐娜”也必须是行星。问题不仅如此,天文学家还清楚,柯伊伯带充满了数不清的岩石,如何定义它们也是个问题。
三、行星将越来越多?
荷兰裔的美籍天文学家柯伊伯在1951年首次提出了“柯伊伯带”假说,即在海王星轨道之外的太阳系边缘,可能还有类似彗星的天体存在。柯伊伯的这一假说,是对天文学固有看法的一种挑战。因为,在发现冥王星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天文学家们一直认为,在海王星以外的太阳系更遥远的区域,除了冥王星外,再没有什么其他的天体了。可就在“柯伊伯带”假说提出的40年后,美国夏威夷大学天文学家于1992年利用2.2米的天文望远镜,首次观测到这一区域有天体存在,证明在太阳系的边缘,确实有着一个原先不为人知的广阔世界。
据出席会议的中国天文台的张承民博士介绍,最近10年以来,在“柯伊伯带”发现的天体数量可以说是节节攀升,迄今已证实的达600多个,其中绝大多数直径在100公里左右。“齐娜”已被证实是个直径超过冥王星的天体,“柯伊伯带”是否还会有更多更大的星体存在?随着人类科学的进步这个谜底也将逐步被揭开。
九大行星为什么变成了八大行星?
原因如下:
九大行星是以前比较流行的说法,但是自从2006年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召开后,投票将冥王星降为矮行星,从此以后太阳系中只有八大行星。
2006年8月24日于布拉格举行的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会中通过的第5号决议中,冥王星被划为矮行星,从太阳系九大行星中被除名。其他几十颗比冥王星更大更重的星球也没有挤进行星的行列,太阳系变为了八大行星,而冥王星降级成为了矮行星。
八大行星的特征:
类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主要由液化气体构成,体积和质量比类地行星大很多,距日较远,密度小,位于小行星带之外,有光环。
远日行星,包括天王星和海王星,体积和质量居前二者之间,距日最远,主要由固化气体构成,密度同样居前二者之间,表面温度较低,有光环。
木星是八大行星中最大的,足够把另外七颗行星都装进去。海王星是八大行星中离太阳最远的,有着淡蓝色的光。金星是离太阳第二近的星球。因为在金星上从来不下雨,所以全年整个星球都布满了灰尘,非常干旱。
太阳系中原来是九大行星,为什么变成了八大行星
最开始科学家测出太阳系中有九大行星包括冥王星,后来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科学家们发现太阳系中还有好多比冥王星更大的行星,所以冥王星就不能算是九大行星之一了,就变成八大行星了。
因为冥王星的体积太小,被降级为矮行星,所以变成了八大行星
九大行星为什么变成八大行星了?
九大行星是从前流行的说法,现在说的八大行星是把最后发现的冥王星去掉了.
因为冥王星所处的轨道在海王星之外,属于太阳系外围的柯伊伯带,这个区域一直是太阳系小行星和彗星诞生的地方.20世纪90年代以来,天文学家发现柯伊伯带有更多围绕太阳运行的大天体.比如,美国天文学家布朗发现的“2003UB313”,就是一个直径和质量都超过冥王星的天体.因此,从“九大行星”改为“八大行星”就不难理解了.
为何九大行星改为八大行星?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问题描述:
告诉我,拜托啦!
解析:
图为IAU大会代表投票表决
新浪科技讯 昨天晚上9点20分,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5号决议,部分通过新的行星定义,冥王星被排除在行星行列之外,而将其列入“矮行星”。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放弃将冥王星之外的太阳系八大行星称为“经典行星”的说法,从而确认太阳系只有8颗行星,冥王星被降级为入“矮行星”。此前盛传的第一种方案中提出了太阳系另外增加3颗二级行星的计划流产。
数十年来,科学家普遍认为太阳系有九大行星,但随着一颗比冥王星更大、更远的天体的发现,使得冥王星大行星地位的争论愈演愈烈。一是由于其发现的过程是基于一个错误的理论;二是由于当初将其质量估算错了,误将其纳入到了大行星的行列。因此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上,是否要给冥王星“正名”成为了大会的焦点,为此,天文学家给出了各种方案。
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博发现冥王星,当时错估了冥王星的质量,以为冥王星比地球还大,所以命名为大行星。然而,经过近30年的进一步观测,发现它的直径只有2300公里,比月球还要小,等到冥王星的大小被确认,“冥王星是大行星”早已被写入教科书,以后也就将错就错了。
冥王星是目前太阳系中最远的行星,其轨道最扁。冥王星的质量远比其他行星小,甚至在卫星世界中它也只能排在第七、第八位左右。冥王星的表面温度很低,因而它上面绝大多数物质只能是固态或液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