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巴黎和会不签字的后果
- 2、《巴黎和约》拒绝签字的结果是什么?
- 3、巴黎和会中国拒绝签字后,发生了什么?
- 4、巴黎和会不签字的后果
- 5、巴黎和会不签字的后果
- 6、巴黎和会中国拒绝签字后,发生了什么?
- 7、1919年中国拒绝签字后果
- 8、1919中国在巴黎和会,签字好 还是不签字好?签字和不签字,利弊各是什么?请教历史高手解答,
- 9、巴黎和会上中国拒签条约后来怎么样了?
巴黎和会不签字的后果
法律分析:巴黎和会不签字之后,中国收获了近代史上第一个与列强国家的平等条约《中德协约》,德国声明放弃因与中国订立1898年3月6日条约及其他关于山东省文件而获得的一切权利、产业权、特权,取消在华协定关税权、领事裁判权以及在北京使馆享有的特权。两国互派正式外交代表,互享国际公法所承认的一切权利。两国人民互有游历、居住和经营工商业的权利,其生命财产均在所在地法庭管辖之下,须遵守所在地之法律,其应纳之税捐租赋,不得超过所在国本国人民所纳之数。两国各有关税自主权,不得超过所在国本国人民所纳之税率等。该协约取消了德国在华享有的特权,在平等基础上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与西方国家签署的一个有一定影响的平等条约。
法律依据:《中德协约》(已失效)
第一条 两缔约国有互相派遣正式外交代表之权。此项代表在所驻国,应互相享受国际公法所承认之一切权利及豁免权。
第二条 在两缔约国境内驻有他国领事馆或副领事馆之处,彼此均有任命领事、副领事或代理领事之权。此项官员应享受他国同等官员之优礼待遇。
第三条 此国人民在彼国境内得遵照所在地法律章程之规定,有游历、居留及经营商务或工业之权利,惟以第三国人民所能游历、居留及经营商务或工业之处为限。
两国人民于生命以及财产方面,均在所在地法庭管辖之下。
两国人民应遵守所在国之法律,其应纳之税捐、租赋不得超过所在国本国人民所纳之数。
第四条 两缔约国约明,关税税则等事件,完全由各该国之内部法令规定,惟两国间或他国所产未制或已制之货物,所应缴纳进口、出口或通过之税,不得超过所在国本国人民所纳之税率。
《巴黎和约》拒绝签字的结果是什么?
《巴黎和约》拒绝签字的结果是五四运动爆发。
背景:1918年11月11日,双方宣布停战,在经过长达6个月的谈判之后(也即巴黎和会,Paris Peace Conference)。
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条约,这项条约得到了国际联盟承认,并于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这也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谈判过程:
谈判于1919年1月18日在凡尔赛宫镜厅开始。1870年德国取得普法战争胜利并统一德国后德皇曾在此举行加冕仪式。来自38个国家的70名代表参与了谈判。
战败国德国、奥匈帝国被排除在谈判之外。俄国因于1917年和德国单独媾和且布尔什维克取得国家政权也被排除在谈判之外。
从1919年3月开始,谈判由五个战胜国(英国、法国、美国、意大利、日本)政府首脑和外长组成的“十人委员会”主导,该机构组成复杂,矛盾重重,难以做出有效决定。
巴黎和会中国拒绝签字后,发生了什么?
巴黎和会中国拒绝签字后,发生了五四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乘机加强对中国的侵略,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中国人民的反日情绪日渐增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
从1918年11月的“公理战胜强权”庆典,到次年1月的巴黎会议,短短两个月时间,当时的中国充分诠释了“自古弱国无外交”的定律。
面对这样屈辱的局面,从5月4日开始,北京的学生纷纷罢课,组织演讲、宣传,随后天津、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的学生、工人也给予支持。
扩展资料:
巴黎和会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一场分赃大会,它并没有解决帝国主义之间争夺殖民地的矛盾。
对战败国德国的苛刻的勒索,也种下了复仇的种子,法国元帅福煦事后评论说:“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休战。”
巴黎和会初期原本充满对和平的乐观期待,首次参加欧战的美国带来威尔逊总统的十四点和平原则,一时颇受欢迎。
然而威尔逊的理想主义观点迅速被战胜各国划分势力范围和报复的企图所压倒,所谓反战、民族自决等原则皆无法实施。
美国虽签署条约却未能经过国会批准,使美国没有参加国际联盟,外交政策走入孤立主义。日本代表提出“种族平等”议案,虽然得到与会国家17票中11票支持,却遭到澳大利亚的坚决反对。
最终被英美否决,消息激起了日本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而合约对战败国德国的苛刻的勒索,也埋下了复仇的种子,法国元帅福煦事后评论说:“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休战。”
巴黎和会加剧了德国民族复仇情绪,为二战埋下了伏笔,但短期内维持了欧洲的稳定和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巴黎和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四运动
巴黎和会不签字的后果
巴黎和会上不签字,是对民意的一次回应,也是一次表态。
中国作为战胜国,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却被拒绝。
最后中国外交代表团基于国内的民意,决定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而这次对列强说“不”带来的最大后果,就是点燃了五四运动的导火索。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五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五十五条 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
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
巴黎和会不签字的后果
中国不签字在利益层面上并没有作用,只是政治博弈和民族自尊心的结果况且真要说起来的话,在和约上签字能获得的利益反而更多。但是决定拒绝签字的不是北京政府,而是外交代表团。
最主要的因素是因为国内的民意和全权代表中反对签字居多,因为国内的政治斗争,和约的签订与否其实已经脱离了正常政治程序,不再是政府权衡的行为。
和约问题争论的关键在于日本对于德国本在山东利益的继承问题。日本表示中国原先与德国签订的铁路合同后来改为与日本签署,那么日本就从德国那里获得了山东的路权,而中国则表示不存在继承问题,中国对德宣战后所有条约作废,中国与日本的签订的是新条约。
本身这件事在道理上是中国占优势,但因为威尔逊向日本妥协使得日本获得和约上的胜利,要求中国让步,将德国在山东权益过渡给日本,这才导致和约签署与否的争论。其实更重要的是,这里出现了究竟应该由谁来承担山东问题的责任,是否签字只是前者的附带立场而已。
巴黎和会中国拒绝签字后,发生了什么?
五四运动爆发。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直接导致了中国五四运动爆发,在这次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涵盖领域最多的政治运动,推动了中国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速度。
促成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由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影响着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向马克思主义靠拢。
巴黎和会的历史背景
1914年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这件事情改变了全世界命运。当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随即,这两个国家背后的德意志帝国与沙皇俄国宣战,至英德两国宣战后,意味欧洲战区全面开打。
当时掌控政权的是袁世凯政府,而它选择中立的原因是,那时候中国有各国租借地,驻扎各国军队,如果打起来怎么办。袁世凯政府颁布若干条规则,禁止一战参战国在中国领土领空有任何交战行为。
不过,袁世凯政府的中立目的并没有达到。就在一战开始后不久,日本借口与英国结盟,派军队进攻德国在中国租借地胶州湾,并且要在山东半岛借道。因为种种原因,袁世凯政府在当地划出一块交战区,中国就此被卷入一战战火。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奥等同盟国的失败告终。1919年1月,战胜国在法国巴黎举行和平会议,中国作为协约国之一,也派代表参加。当时由北京政府总统徐世昌派外交总长陆征祥为代表团委员长,顾维钧、施肇基、魏宸组为代表,同时请孙中山先生主持的广州革命政府也派代表。孙中山派王正廷为代表,派我的岳父曹霖生为代表团秘书长。曹霖生是宋庆龄的表舅,1917年毕业于美国西点陆军学校,在广州参加革命政府工作,任孙中山先生的秘书。在他旧存的资料中,有述及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拒签和约的一些情况,兹略加整理,公之于世。
主持巴黎和会的有一个协约国最高议会,由法国总理克列孟梭任主席,美国总统威尔逊和国务卿兰辛,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外交大臣贝尔福,意大利首相欧兰都和外交大臣沙巴诺,日本首席代表西园寺公望任副主席。1919年1月28日,和会讨论中国和德国的关系时,中国代表团被邀参加,陈述中国政府的主张大致如下:(1)德国放弃1901年由八国联军同中国清政府签订的条约中所得的特权和赔款,以及在天津、汉口德租界和中国其他地方(除胶州外)所有的房屋、码头、营房、炮台、军火、船只、无线电台及其他产业(使署领署不在其内),并将1900年和1901年所夺取的天文仪器一律归还中国。(2)中国非经署名于1901年条约各国的同意,不处分北京使馆界内德国人的产业。(3)德国承认放弃汉口、天津租界,中国允准两处租界辟为各国公用。(4)德国对于中国或任何与会国政府,不得因在华德人被幽禁或被遣回及因德人利益于1917年8月14日被没收或被清理之故,而有所要求。(5)德国放弃在广州英租界的产业,让与英国;并放弃上海法租界内德人学校产业,让与中法两国。
关于山东问题,日本首席代表西园寺公望向和会要求继承德国的权利,提出:(1)德国在山东胶州的各项权利、所有权、特别权利,以及各国于1895年3月6日及其他年份与中国签订有关山东的条约中所得的铁路、矿产、海底电线等权利都让与日本。(2)德国在青岛至济南铁路所得的各项权利,连同用矿权、开采权,一并让与日本。(3)青岛至上海及烟台的海底电线,无偿让与日本。(4)德国在胶州的一切动产与不动产,无偿归日本所有。
胶州是中国的胶州,青岛是中国的青岛。清光绪二十四年,德国借口有一德国教士在山东曹州遇害,即派兵占领胶州。旋清政府将胶州租与德国,定期99年。此后德国人在此筑铁路、开矿,竭力经营。至欧战开始,中国先宣告中立(至1917年8月对德宣战),日本不顾国际公法和中国的中立国立场,悍然出兵攻占胶州,且接管所有德产,并声明以后交还中国。中国政府一再抗议,均归无效。后来,袁世凯醉心复辟帝制,乞援于日本,竟然承认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卖国条约。就在这二十一条中,也言明欧战结束后交还胶州。但1919年欧战结束,日本却提出要把胶州让与日本,纯属无理要求。陆征祥在和会上严重抗议,并提出一份长篇说帖,说明理由。主持和会的美、法、英、意等国对此均作壁上观,说帖终被搁置。
1919年6月28日,中国代表团以陆征祥为首,包括代表顾维钧、王正廷、施肇基、魏宸组,发出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并辞去代表职务的电报给徐世昌,并通电各参战国家,说明拒绝签约的理由。巴黎和约在凡尔赛宫签字时,中国代表拒绝出席。他们给徐世昌的电文是:“和约保留签字,我国对山东问题,自5月26日正式通知大会,依据5月6日祥在会中所宣言维持保留之后,迭向各方竭力进行,迭经电呈在案。此事我国节节退让,最初主张注入约内,不允;改附约后,又不允;改在约外,又不允;改为仅用声明,不用保留字样,又不允。不得已改为临时分函声明,不能因签字而有妨将来提请重议。岂知时直至今午完全被拒。此事于我国领土完全及前途安危关系至巨,祥等所以始终不敢放松者,固欲使此问题留一线生机,亦免使所提他项希望条件生不祥影响。不料大会专断至此,竟不稍顾我国纤微体面,曷胜愤慨。弱国交涉始争终让,几成惯例,此次若再隐忍签字,我国前途将更无外交可言。内省既觉不安,即征诸外人论调,亦群谓中国决无可以轻于签字之理,详审商榷,不得已当时不往签字。当即备函通知会长,声明保留我政府对于德约最后决定之权利等语,姑留余地。窃惟祥等猥以菲材,谬膺重任,来欧半载,事与愿违,内疚神明,外惭清议,自此以往利害得失殊难逆睹。要皆征祥等奉职无状,致贻我政府及全国之忧,乞即明令开去祥外交总长、委员长及廷、钧等差缺,一并交付惩戒,并一面迅即另简大员,筹办对于德奥和约补救事宜,不胜待罪之至。”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直接导致了中国五四运动爆发,在这次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涵盖领域最多的政治运动,推动了中国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速度。促成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由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影响着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向马克思主义靠拢。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是战利品待遇。
(2017·鄂州)1919年6月的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说,巴黎和会与其说引起了中国学生的争取国权运动,不如说它是近代中国人第一次对西方人说“不” 的国际会议。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经过一系列思想解放运动,群众思想开明,再者学生热情高涨,举行游行,抗议,接着也工人罢工,政府压力很大,被迫同意,就让曹汝霖等人去解决,但是它们比较软弱,贪财,偷偷签了字,结果回去后,群众火烧曹汝霖的家,然后爱国人士顾维钧,在外国人的重压下,毅然签字,丝毫不给外国人面子。
议和会议之上,日方代表牧野伸显突然提出日本要全面继承德方在华权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胶州租借地,而中方此前并未注意到山东问题,也就没有就此有所准备,情况的骤变让中方代表团措手不及,陷入困境。
第二日,顾维钧在大会之上慷慨陈词,于领土、种族、宗教、文化、经济等各方面论述了山东对于中国的重要地位,并在发言之后与牧野辨论,其西方式的论证逻辑和发言方式更让会议各方了解了中方关于山东问题的态度,顾氏演说大获成功,除日方之外的与会各首脑皆在会后向顾维钧道贺。
扩展资料: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谈不上失败。而日本当时认为自己应当继承德国权益,理由便是自己出兵打下山东与胶济铁路,同时中国政府签订“二十一条”,所以中国必须承认这一点。而著名外交家顾维钧则凭借对国际法深厚的研究据理力争。
顾维钧逐条批驳日本的要求。他认为,‘二十一条’的内容并不该算数,因为依据国际法‘武力胁迫原则’条约效力仍存疑问;并且国际法中规定有‘情势变迁原则’,中国此前并未参加一战,但后来也对德宣战,因此条约失效。根据查到的史料分析,顾维钧并非以传闻中“山东是中国的耶路撒冷”等语打动参会人员,而是依据扎实的国际法依据驳倒日本。
但是尽管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占据上风,但受到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局势影响,日本又采取各种各样其他方式。同时还夹杂中国政府一些派系斗争。日本最终还是取得了德国在山东的一些利益。顾维钧称,相关消息在报纸刊出后最终引发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中国代表团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三位大人物本着自己国家的利益,展开了一场马拉松般的“辩论大赛”。于是,很有意思的一幕出现了,每一个国家都会与另两个国家互为对手,而又都能与另两个国家的任意一个联手。一会儿是英法联合反对成立国际联盟,气的威尔逊要退出和会。一会儿是英美联手制止法国过分地削弱德国,克里蒙梭摔门而出。
律师出身的劳合·乔治把合纵之术发挥到了极致,时而拉着法国一起对付美国,时而同美国结成联盟压制法国,为英国捞取了大量的好处。这场会议足足开了5个多月。
参考资料:巴黎和会-百度百科
1919年中国拒绝签字后果
是的,中国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因为巴黎和会所立的《凡尔赛和约》中,将战败国德国在中国殖民地山东的所有特权移交给日本,所以中方代表及中国人民坚决反对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对于当时中国来说,作为战胜国拒绝签字与作为战败国拒绝签字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只是没有赔偿别国款项。
巴黎和会对中国影响
巴黎和会彻底暴露了帝国主义的狰狞面目,巴黎和会关于山东问题的无理决定,极大地震怒了中国人民,也打破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幻想。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吹响了反帝爱国的战斗号角,“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的吼声传遍全国。
6月3日以后,中国工人阶级以巨大的声势,以政治大罢工的形式,参加了反帝爱国斗争,狠很地教训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由学生、工人和其他群众掀起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军阀卖国的全国规模的爱国民主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919年中国真的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不管那时候列强同不同意,但这是中国人的气节,是对那些列强妄图分裂中国领土一种抗争行为。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奥等同盟国的失败告终。1919年1月,战胜国在法国巴黎举行和平会议,中国作为协约国之一,也派代表参加。
当时由北京政府总统徐世昌派外交总长陆征祥为代表团委员长,顾维钧、施肇基、魏宸组为代表,同时请孙中山先生主持的广州革命政府也派代表。孙中山派王正廷为代表,派父曹霖生为代表团秘书长。
中国代表团向四人会抗议,对和约提出保留,要求取得会议录及日本声明内容,但一直不可得。5月,代表团力争保留山东条款,请示北京是否签字。
北京政府原指示保留不成则拒签,但在是月中旬政局变化,段祺瑞掌权,认定联美失败,必须回归对日亲善提携,与日本频频接洽,并在签约或拒签之间,两害取轻,指示代表团保留不成则签字。
6月初,中国代表团取得四人会会议录,得知日本声明内容,对于交还胶州湾有切实承诺,并明确规范经济特权范围。
北京政府认为继续力争保留其实意义不大,代表团内部对是否签字意见纷歧,原来奉命力争保留时,已有人主张签字,他们的理由多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应加入国联并确保已得利益,拒签和约意义不大等,与卖国与否并无关系。
但此时国内排日激烈,曹、陆、章三人下台,国人坚持若不保留则不允签约。代表团在签与不签中两难徘徊,最后考虑到国内民意反应,仍决定力争保留,尝试各种可能都被拒绝后,终于拒签和约。
具体过程:
在列强决定牺牲中国的利益之后,顾维钧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力图为国家争取最大的利益。
1、表示抗议。顾维钧明白山东问题已经很难挽回,中国只能改变策略,力争申明保留后签字,即对条约有关山东问题的声明持保留立场。
但是,美国、法国等列强明确反对中国对和约申明保留后签字。于是在巴黎和会上,顾维钧为中国代表团起草了一份措辞强 硬的声明递交新闻界,抗议对中国的不公正待遇。
2、多方游说。除了抗议之外,顾维钧连续会晤了各国代表,试图找到最终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又进行了多次成功的演讲,得到了许多国家的同情。但是,列强交易已做,逼迫中国代表全面接受和会的安排。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巴黎和会
1919中国在巴黎和会,签字好 还是不签字好?签字和不签字,利弊各是什么?请教历史高手解答,
结果都一样,当时虽然属于战胜国但在西方列强面前没有斗争的资本,日本人想要青岛,在中国青岛打败了德国人,虽然,当时中国日本属一外阵营,但在协约国当中的话语权要比中国强硬硬的多!签还是不签,结果都是一样的,就算不签日本也会在协约国中周旋以中国弃权为借口仍占着青岛不走!
(2017·鄂州)1919年6月的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说,巴黎和会与其说引起了中国学生的争取国权运动,不如说它是近代中国人第一次对西方人说“不” 的国际会议。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巴黎和会就是一个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巴黎和会是以这四个国家为首的分赃会议美国威尔逊法国克里孟梭英国劳合乔治意大利奥兰多
历史上的真实情况就是 当时的北京政府没有在合约上签字 至于签字好还是不签字好 从后来的实际情况来看 不签字 是 好的 因为 不签字代表我们不承认这个合约 那么合约中 关于中国的一切约定 就没有法律效力 无论实际如何 法理上 那些被分割出去的领土 还是 属于中国的 中国没有放弃
巴黎合约 中关于中国最重要的不平等部分 就是 将德国在中国的占领部分划分给了日本 如果北京政府签字了 就 又是一份割地条约
巴黎和会上中国拒签条约后来怎么样了?
这触发了五四运动,拒签《凡尔赛和约》。中国于1919年宣布与德国的战事结束,并于1921年与德国另签和约。
1922年幼签订了《九国公约》(并归换了山东半岛)条约具体内容
第一条 除中国外缔约各国协定:
(一)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暨领土与行政之完整;
(二)给予中国完全无碍之机会,以发展并维持一有力巩固之政府;
(三)施用各国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四)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
第二条 缔约各国协定不得彼此间及单独或联合与任何一国或多国订立条约或协定或协议或谅解,足以侵犯或妨害第一条所称之各项原则者。
第三条 为适用在中国之门户开放,或各国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更为有效起见,缔约各国除中国外,协定不得谋取或赞助其本国人民谋取:
(一)任何办法为自己利益起见,欲在中国任何指定区域内,获取有关于商务或经济发展之一般优越权利;
(二)任何专利或优越权可剥夺他国人民在中国从事正当商务实业之权利;或他国人民与中国政府或任何地方官共同从事于任何公共企业之权利;抑或因其范围之扩张,期限之久长,地域之广阔,致有破坏机会均等原则之实行者。
本条上列之规定,并不解释为禁止获取为办理某种工商、或财政企业、或为奖励技术上之发明与研究所必要之财产及权利。
中国政府担任对于外国政府及人民之请求经济上权利及特权,无论其是否属于缔结本约各国,悉秉本条上列规定之原则办理。
第四条 缔约各国协定对于各该国彼此人民间之任何协定,意在中国指定区域内设立势力范围,或设有互相独享之机会者均不予以赞助。
第五条 中国政府约定中国全国铁路不施行或许可何种待遇不公之区别。例如运费及各种便利,概无直接间接之区别。不论搭客隶何国籍,自何国来,向何国去;不论货物出自何国,属诸何人,自何国来,向何国去;不论船舶或他种载运搭客及货物之方法,在未上中国铁路之先,或已上中国铁路之后隶何国籍属诸何人。
缔约各国除中国外,对于上称之中国铁路基于任何让与、或特别协约、或他项手续,各该国或各该国人民得行其任何管理权者,负有同样之义务。
第六条 缔约各国除中国外,协定于发生战事时,中国如不加入战团,应完全尊重中国中立之权利。中国声明,中国于中立时愿遵守各项中立之义务。
第七条 缔约各国协定无论何时遇有某种情形发生,缔约国中之任何一国,认为牵涉本条约规定之适用问题,而该项适用宜付诸讨论者,有关系之缔约各国,应完全坦白互相通知。
第八条 本条约未签字之各国,如其政府经缔约签字各国承认,且与中国有条约关系者,应请其加入本约。
因此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对于未签字各国应为必要之通告,并将所接答复知照缔约各国。任何国家之加入自美政府接到该国通知时起发生效力。
第九条 本条约经各缔约国依各该国宪法上之手续批准后,从速将批准文件交存华盛顿,并自全部交到华盛顿之日起发生效力。该项批准文件笔录由美国政府将正式证明之誉本,送交其他缔约各国。
本条约英文、法文一律作准,其正本保存于美利坚合众国政府之档库,由该政府将正式证明之誉本,送交其他缔约各国。
兹将议定条约由上列各全权代表签字,以昭信守。一千九百二十二年二月六日订于华盛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