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雁门关在什么地方,长城雁门关在什么地方
- 2、雁门关在哪个省哪个市哪个县
- 3、雁门关在哪个省
- 4、雁门关在什么地方?
- 5、雁门关在哪里?雁门关在山西省
- 6、雁门关指的是在哪里?
- 7、雁门关是指现在的什么地方
- 8、雁门关在哪里?
雁门关在什么地方,长城雁门关在什么地方
1、雁门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
2、雁门关所在地代县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气候温和干燥,冬夏温差大,冬季风沙较大。年平均气温为10.2℃,年降水量540毫米左右,降水大部分集中在夏季。
3、2001年,雁门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14年雁门关风景区荣获“中国最佳文化旅游观光目的地”称号。此外还获“国家5A级旅游景区”、“山西十大旅游品牌”等称号。
雁门关在哪个省哪个市哪个县
雁门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
2001年,雁门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14年雁门关风景区荣获“中国最佳文化旅游观光目的地”称号。此外还获“国家5A级旅游景区”???、“山西十大旅游品牌”等称号。??2020年2月,为致敬奋斗在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景区自疫情结束景区开放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向医护人员免费开放。
雁门关有东、西二门,皆以巨砖叠砌,过雁穿云,气度轩昂,门额分别 雕嵌“天险”、“地利”二匾。东西二门上曾建有城楼,巍然凌空,内塑杨家将群像,并在东城门外,为李牧建祠立碑。城楼与李牧祠, 均在日寇侵华时焚于一旦。傅山先生所书的“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的对联也已被损。?
雁门关西门之上筑有杨六郎庙,门额嵌镶一方石匾,书曰“地利”。北门未建楼顶,门额嵌镶一方石匾,书曰“雁门关”三个大字,左右嵌镶砖刻对联一副:“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寨尊崇第一关。”关城之北筑有营房、东侧建置靖边寺,内有一对石狮、一竖石旗杆和一面石碑,碑文记述赵国名将李牧率兵屡胜匈奴的丰功伟绩。东南方向设有练兵校场。
雁门关与宁武关、偏头关为内长城之“外三关”,这里峰峦叠蟑、山崖陡峭,关墙雉堞密集,烽堠遥相呼应,东西两面将老营口、坷申池口、阳方口、东隆口、西陉口、匕楼口、大石口、石口、马兰口、茹越口、胡峪口等十八隘口连为一体,地势十分险要,为历代兵家征战之地。
雁门关在哪个省
雁门关在山西省。
雁门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雁门关风景区荣获“中国最佳文化旅游观光目的地”称号。此外还获“国家5A级旅游景区”“山西十大旅游品牌”等称号。
雁门关东走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直抵幽燕,连接瀚海;西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至黄河边。恒山沿代县北境蜿蜒于山巅的内长城,将雁门山、馒头山、草垛山联成一体。它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雁门关坐落于代州古城北部勾注山脊,位于山西北部的代县城北约20公里的雁门山上。
雁门关的特色景点
1、古关道
雁门关亦为勾注塞古道,全长30多公里。南起太和岭口,经富拉沟、城上、石墙沟、吴家窑、黑石关沟,越制高点铁裹门,下赵庄到白草口,再出柳林、油房为止。现古盘关道保存完整。关道北通塞外高原,南接中原腹地,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始终为中原汉民族北出和草原游牧民族南下之咽喉要津,战时为军防戍守之关卡,平日为商家营输之必经,行人往来之通衢。
2、隘口
隘口即古雁门关北口,俗称白草口,是雁门十八隘之一。一隘两堡,南为太和堡,北为常胜堡,中隔连绵山脉。春秋战国时,白草口为南北要冲,沿雁门古关道,过往商旅不断。隘关跨河而建,设3道隘墙,6座隘门,6座堡台,东西与长城连为一体。现存隘门一座,额匾书刻“容民畜众”,堡台一座,额匾书刻“猴岭”。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雁门关
雁门关在中国山西省
雁门关又名西陉关,以“险”著称,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2001年,雁门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盘点那些发生在雁门关的历史故事
1、李牧驻守之地
“战国四名将”之一的李牧曾奉赵王命常驻雁门,防备匈奴。为免除匈奴对赵国边民的袭扰,使匈奴数岁无所得,而赵军则兵强马壮,愿为一战。“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寇赵。
2、秦将蒙恬北击匈奴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从雁门出塞,“北击胡,悉收河南之地”,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并且修筑了万里长城。
3、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
汉武帝继位后,面对匈奴不断猖狂的南犯,着手反击。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多次大败匈奴,立下汗马功劳。
4、昭君从这里出塞
汉元帝时,王昭君就是从雁门关出塞和亲的。从此以后,这一带出现了“遥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安定局面。
在古代,北方游牧民族要从大同进入中原必然要经过雁门关。因此古人称雁门关“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抵三关,咽喉全晋”。
雁门关在什么地方?
雁门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
雁门关是万里长城位于山西境内,忻州市代县以北的一座关隘,因其地势险要,被称为“天下第一关”。雁门关北边是大同盆地,南边是忻定盆地,西边是云中山脉和吕梁山脉,东边是恒山及五台山,雁门关处于山脉及盆地的边缘,因为其地势险要,每年大雁往返经过其地,所以称雁门关。
雁门关位于山西的中部偏北部地区,位于忻州市代县以北20分里,太原市以北约200公里,朔州市以东60公里。雁门关的东南方向约360公里是河北省的省会石家庄市,雁门关的正东方向约460公里是天津市,雁门关的东北方向约400公里是北京市,雁门关的西北方向约300公里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雁门关的正西方向约880公里是宁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
雁门关是个有故事的地方,是中原民族与少数民族的交界处,是汉民族北部边境的戍边处,无数凄凉悲壮的战争发生在这里。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进行军事改革,击败林胡、楼烦等胡族,首先建立雁门郡,晚期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就是驻守雁门郡,以对抗匈奴骑兵的入侵和骚扰。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下令大将蒙恬进攻匈奴,蒙恬就是从雁门关北出攻打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将中原的民族的边境线向北推到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同时蒙恬率三十万军民修建的万里长城,而雁门关就是长城边上的一座关隘。汉朝建立后,雁门关附近地区,一直是匈奴与汉民族发生战争的地方,李广、卫青、霍去病都曾在此与匈奴作战,在与匈奴打打和和的过程中,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就是从雁门关出关与匈奴和亲的。
北宋初期,雁门关一直是宋辽争夺最激烈的地区,随着燕云十六州脱离中原民族的统治后,雁门关就成了汉胡双方争夺的焦点。到北宋后期及南宋时期,雁门关彻底沦为胡人的地盘,失去了抵御外族屏障的作用。至元明清时代,雁门关一度失去军事及战略价值,处于被荒废的地步,虽然明朝有过短暂修建,但随着中华民族的疆域外扩,雁门关已经失去险要关隘的作用,抵御外敌的作用,沦为旅游观光的风景区。
雁门关在哪里?雁门关在山西省
雁门关在山西省,是自古以来的边防军事战略要地,进可攻退可守,峰峦层叠、山崖陡峭,景区内古址遗迹众多,与宁武关、偏头关并称为内长城之“外三关”,各种历史古故事和文学作品中被提起,金庸故事中乔峰跳崖还成为了一处景点。
雁门关在山西省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是长城上重要的关隘,是大雁南下北归的必经之路,北通大同、南达太原,进可攻退可守,是古时北方外族侵犯中原的主要通道,因此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以来雁门关就是边防军事战略要地。
雁门关景区古址遗迹众多,与宁武关、偏头关并称为内长城之“外三关”,峰峦叠蟑、山崖陡峭,东西两门以巨砖堆砌过雁穿云、气度轩昂,巍然耸立的城楼内有杨家将塑像,此外还有关城、古官道、常胜堡、侯岭长城等众多景点。
雁门关在各种历史故事、影视作品、文学作品中被反复提到,流传已久的有杨家将抵御契丹、王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等,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被反复提及,天龙八部里乔峰跳崖的地方就在雁门关,现在的还有一个叫“乔峰跳崖处”的景点。
雁门关指的是在哪里?
雁门关指的是山西省代县北部恒山山脉的勾注山上。
雁门关得名于雁门山,雁门山的名字在《山海经》中经常出现,所谓“雁门山,雁出其间,在高柳北。”也就是现在山西省阳高县以北,这和现在的代县离的很远。
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2001年,雁门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雁门关介绍
雁门关由关城、瓮城和围城三部分组成。关城城墙高10米,周长约1公里。墙体以石座为底,内填夯土,外包砖身,墙垣上筑有垛口。
关城的东西北三面开辟了城门。门洞用砖石叠砌,青石板铺路,门额位置上均镶嵌了石匾。东门门匾镌刻着“天险”二字,门上建“雁门楼”,为重檐歇山顶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四周设回廊。西门门匾上刻“地利”二字,其门楼为杨六郎祠。
北门其实是瓮城的城门,门额书刻“雁门关”三字,两侧镶嵌对联“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目前东西门楼都已被毁,北门也坍塌成了一处豁口。
雁门关是指现在的什么地方
雁门关是指现在雁门山中的重要关隘。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北部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不仅是长城上的关隘,还是中华第一关,以“险”著称,与偏关和宁武关并称为“外三关”。雁门关是指现在的什么地方
雁门关,又叫做勾注塞、西陉关,在忻州市代县雁门关景区内,坐落于代州古城北部勾注山脊,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雁门关的围城依山势而建,周长约有5公里多,城墙的南端分别与关城的东西两翼相连,围城外还有3道大石墙、25道小石墙,对围城起到保护作用。 代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当地著名景点有五台山,雁门关景区,杨忠武祠等。
雁门关在哪里?
问题一:雁门关在山西省哪个地市 雁门关又名西陉关,位于中国山西省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
问题二:雁门关在哪个省? 雁门关
位于山西省代县。雁门关在城西北大约40华里的地方,又名“西陉关”。
“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雄关依山傍险,高踞勾注山 上。东西两翼,山峦起伏。山脊长城,其势蜿蜒,东走平型关、紫荆关、 倒马关,直抵幽燕,连接瀚海;西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至黄河边。关有东、西二门,皆以巨砖叠砌,过雁穿云,气度轩昂,门额分别 雕嵌“天险”、“地利”二匾。东西二门上曾建有城楼,巍然凌空,内塑杨家将群像,并在东城门外,为李牧建祠立碑,可惜城楼与李牧祠, 均在日寇侵华时焚于一旦。
傅山先生所书的“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的对联也已化为灰烬了。但唐代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仍写出了雄关的豪迈气势:“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流传至今。
起源:
雁门关的军事地位人人皆知,但真正熟悉其历史的也不多见。在我的心目中,它既崇高又神秘。那名人字偃,沧州青池人,公元前1019年因镇守朔北、雁门有功,深得周成王宠信,遂赐幸为姓,封于沧州。
2001年6月25日,雁门关作为明朝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雁门关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三关。
据史料记载,宁武关于明成化三年(1467)建成,为万里长城上重要关隘,素有“北屏大同,南扼太原,西应偏关,东援雁门”的战略作用。现存关城旧址范围分西关和东关两部分,城墙依山势而建,十分险要。
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为东进北京,在“宁武关”与明军进行了一场争夺战,史称“宁武关之战”,击败了三关总兵周遇吉,为夺取北京扫清了障碍。今在宁武恢河东岸,有周遇吉墓,为砖石所筑。
传说宁武由凤凰所变,故有凤凰城之称,宁武关鼓楼,位于今宁武县城,外观为三层三檐九背重檐歇山顶,下置砖石所券十字穿心洞底座,通高30余米,气势宏伟,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偏关位于偏关县黄河边,辖边墙四道,总长数百公里,至今仍有三十公里保存较好,全部包砖,高耸河岸,甚为壮观。“雄关鼎宁雁,山连紫塞长,地控黄河北,金城巩晋强。”这是古人对偏关的赞誉。早在战国时期,这里就是赵武灵王破林胡的战场,唐朝名将尉迟敬德在关东建九龙寺,宋代杨延昭威镇三关。现存关城为明洪武二十三年始建,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偏关东南一公里,有凌霄塔,系明代建筑,为砖石结构八角形楼阁式空心雁塔,塔高35米,外观形似文笔,故名“文笔凌霄”塔,为偏关一景。
问题三:剑三中雁门关秘境在哪里? 大侠您好:
打开大地图 在苍云最上面的一个小小的副本 可以用战狂牌直接飞 也可以直接神行苍云
如帮助到您,还望采纳
问题四:剑三中雁门关秘境在哪里? 在苍云,去往苍云掌门房间有个大的台阶。不要上台阶,往右前方走。墙下有个小门,门口有NPC。从门进去就是副本
问题五:古代的雁门关在现在的什么地方 雁门关关城踞于雁门山雁门之口,距山西省代县西北的20公里。城周长1公里余,墙高2丈(约合今4米余)。 石座砖身,形势雄固。有关门三座,即东门、西门和西门外的一座南北向小北门。北门门额石匾刻“雁门关”三个大字,其两侧镶嵌砖镌联语:“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现仅残存部分关城及三座关门。 雁门关是“外三关”中最大的一关。附近峰峦错耸,峭壑阴森,中有路,盘旋幽曲,穿关城而过,异常险要。古时防备十分严密。关下的雁门山北麓,还建有新旧广武二城,为山外防御据点。旧城建于辽金时,东西长约300米,南北长约5O0米,有三座城门。现存城墙尚完好。新城与关城同时建,紧贴雁门关北口,依山修建,周长1.5公里,一半坐落在半山坡,一半修在山前洪积扇上。北门外又筑有北关,此外,关外还筑大石墙三道,小石墙二十五道,隘口十八个,以增强防御力量。明代内长城横于关北,彼此钩连,形成严固的防御体系。今明长城仅存遗迹。 雁门关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古时塞外北方民族入侵内部的渠道,所以,自古为边防戍守要地。雁门山是山西吕梁山脉北支云中山向晋东北延伸的部分,东与恒山相接,略呈东西走向横亘于晋北大同盆地与晋中忻代盆地之间,海拔15O0米以上,构成南北之巨防。而它又是断块山,峭拔险峻,难以攀越,这更增强了山北山南的隔离性,以致山北地区在历史上长期为汉族统治势力所不及,而为北方诸民族所占据。雁门关北通晋北重镇大同,远至蒙古高原,南通晋中重镇太原,可转达古代政治中心区中原和关中,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雁门关是历史上著名的古战场。从早期的匈奴、鲜卑、突厥,到后来的契丹、女真和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都先后与汉王朝在此进行过许多次战争。 早在战国后期,蒙古高原上的匈奴已经相当强大,赵国大将李牧曾多年驻守雁门,以防匈奴。匈奴单于曾率1O万余骑攻打雁门。李牧利用有利地形与匈奴决战,结果大败匈奴。 西汉前期,匈奴屡屡来犯,汉武帝曾先后(前129――前119)派李广、卫育、霍去病率骑兵1万至数万出雁门关,北击匈奴。除李广兵败外,其他都获大胜。 西晋末年,中原板荡,北方的鲜卑族拓跋氏乘机率部南徙,到达雁门,雁门山成为拓跋魏与西晋的边界,双方屡次发生冲突。 隋代,北方的突厥渐见强大。大业十一年(615),隋炀帝巡视北塞,到了雁门,被数十万突厥兵包围,突厥兵急攻雁门关。后赖吏部尚书樊子盖设计送出诏书,募兵来救,始得脱险。 到了北宋,雁门关的战事更为频繁。当时雁门山――恒山一带是宋与辽的分界,辽多次向宋进攻。宋抗辽名将杨继业及其后代多年与辽作战,主要就在雁门关内外。杨家将镇守边关,对遏止辽军想从幽州南下取宋,起到了牵制作用。宋对辽的战争是生死存亡之战,战争很激烈,也极艰苦。陆游曾有诗云:“全师出雁塞,百战运龙韬。”“夜沙风破肉,攻垒雪平壕。”今日读来,心绪犹不禁为所震撼! 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第12O师曾辗转眼门关与日寇作战。1937年10月,第716团在雁门关以南伏击南北对开的日军汽车约500辆,经3小时激战,歼灭日军5OO余人。八路军曾几度占领雁门关,切断敌人的南北运输线。 古老、雄伟和风云激荡的雁门关,今日莅临犹难禁 *** 飞动,感慨万千!雁门关内至今尚存李牧祠旧址,有碑石数通,记载李牧率兵屡胜匈奴的事迹。关上原有宋杨继业父子塑像,今已毁。雁门关北面远处,在起伏的群山之间有一片方圆10公里的平滩地,据说就是杨家将与辽血战的金沙滩。据记载,其他原有村庄田野,树木草丛,由于历代战火的破坏,今已是一片覆沙的荒滩。另外,在代县城东10公里鹿帝涧村,有杨家祠堂。古代州是杨继业故里,因杨继业破辽有功,后为乡人所奉祀。元代,杨家十七世......>>
问题六:请问雁门关在哪儿?(详细位置)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代县。“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雄关依山傍险,高踞勾注山 上。东西两翼,山峦起伏。山脊长城,其势蜿蜒,东走平型关、紫荆关、 倒马关,直抵幽燕,连接瀚海;西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至黄河 边。
雁门关有东、西二门,皆以巨砖叠砌,过雁穿云,气度轩昂,门额分别 雕嵌“天险”、“地利”二匾。东西二门上曾建有城楼,巍然凌空,内 塑杨家将群像,并在东城门外,为李牧建祠立碑,可惜城楼与李牧祠, 均在日寇侵华时焚于一旦。傅山先生所书的“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 崇第一关”的对联也已化为灰烬了。但唐代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 仍写出了雄关的豪迈气势:“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 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 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流传至今。
问题七:常说的雁门关在哪?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代县。雁门关在城西北大约40华里的雁门山腰。又名“雁门塞”、“西隆关”、“西陉关”。 巍巍恒山,沿代县北境逶迤绵延。蜿蜒于山巅的内长城,犹如玉带联珠,将雁门山、馒头山、草垛山联成一体。它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著名的雁门古塞就建筑在峻拔的雁门山脊。雁门关(Yanmen Guan)古来即为戍守重地,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三关。是晋中地区通往内蒙古高原的必经之地。唐建旧关在雁门山上,明初移今所。雁门山东西两山对峙,其形如门,而蜚雁出于其间,故名。今存关门三座,内有战国时赵李牧 祠。明《武安君庙碑记》载李牧率兵屡胜匈奴事,为历代用兵之地。古人有“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之说。雁门关下在山阴县境有广武城, 依山建筑,为雁门关的山前防卫据点。 傅山先生所书的“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的对联也已化为灰烬了。但唐代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仍写出了雄关的豪迈气势:“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流传至今。 2001年6月25日,雁门关作为明朝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问题八:西汉时期的雁门关是在什么地方? 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