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激扬文字的意思,快快快,谢谢了
- 2、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什么意思
- 3、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什么意思
- 4、激扬文字是什么意思
- 5、激扬文字是什么意思
- 6、“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什么意思?
- 7、激扬文字指的是什么意思 出自于哪里
- 8、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什么意思
激扬文字的意思,快快快,谢谢了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出自当代诗人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之中
1.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评论国家大事,用文字来抨击丑恶的现象,赞扬美好的事物。
2.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
3.激扬文字的意思就是说,在橘子洲头一群胸怀大志的青年,品评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用慷慨激昂,热烈昂扬的文字赞美祖国的山河秀丽。
4.激扬的意思就是:(用)激情四溢,(奋发)昂扬(的文字)的意思。
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
发表慷慨激昂的文章。
发表慷慨激昂的文章。
激浊扬清
“激扬文字”的意思是用文字来抨击丑恶的现象,赞扬美好的事物。
“激扬文字”出自近代诗人毛泽东所写的词《沁园春·长沙》,原句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意为: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
扩展资料:
《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途中,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其时,作者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首词。
该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全词在片语之间,融情入理,情景交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什么意思
评论国家大事,用文字来抨击丑恶的现象,赞扬美好的事物。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
资料拓展:此句出自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长沙》,毛泽东诗词,作于1925年。形象地指出主宰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
作此词时作者时年32岁。当时,革命形势高涨,群众运动风起云涌。上阙写景,下阙抒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正是作者当时要大展抱负,对未来充满信心的真实写照。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一号。同时刊载的还有《七律·长征》《沁园春·雪》等17首。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作于1925年12月。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 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 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写《沁园春·长沙》时的毛泽东时年33岁。当年,革命形势高涨,群众运动风起云涌。一月党的“四大”在上海召开,九月毛泽东在广州参与国民党“二大”的筹备工作,十月被推选为国民党代理宣传部长。毛泽东意气风发,心情很是舒畅。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一号。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指在面对当时黑暗的时代,渴望用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来治理归家,大展宏图的整治抱负。拓展资料:
《沁园春.长沙》原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译文:
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鹰在广阔的天空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来决定主宰呢?
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还记得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是对“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的进一步具体化。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军阀如粪土
“指点江山”表现了他面对当时的黑暗时代(1925)渴望治理国家,大展宏图的政治抱负。
“激扬文字”表现了他对自己文学造诣的自信。因为“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豪情万丈激情飞扬。以我之青春般活力创青春之中国、创青春之世界、创青春之时代。以无数之物质、以无数之能量、以无数之信息创建一个生产自动,人民不劳,各取所需,人人博学多才个个长生不老的,最自由、最富足、最健康、最理想、最神圣、最伟大、最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崭新时代!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出自:毛泽东于1925年创作的的《沁园春·长沙》。 指点,评论。江山,指国家。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清明的。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评论国家大事,用文字来抨击丑恶的现象,赞扬美好的事物。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
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什么意思
大家正意气奔放,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句诗出自的《沁园春雪》。这句诗中挥斥意思是奔放,方意思是正,遒意思是强劲有力。指点指评论,江山指国家,激扬指激浊扬清,抨击恶浊。整体意思是大家正意气奔放,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
激扬文字是什么意思
激扬: 激浊扬清:指点江山,~文字。
以文字做为武器,激浊扬清。
激浊扬清:
激:冲去;浊:脏水;清:清水。冲去污水,让清水上来。比喻清除坏的,发扬好的。
激扬文字:发表慷慨激昂的文章。
出自: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中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请采纳,谢谢支持!
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清明的。用文字来抨击丑恶的现象,赞扬美好的事物。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
一、出处
近代·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二、原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三、译文
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鹰在广阔的天空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来决定主宰呢?
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 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还记得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
四、注释
1、寒秋:就是深秋、晚秋。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说是寒秋。
2、湘(xiāng)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南的海洋山,长1752里,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所以说是湘江北去。
3、橘子洲:地名,又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一个狭长小岛,西面靠近岳麓山。南北长约11里,东西最宽处约一里。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所谓长岛,指此。自唐代以来,就是游览胜地。
4、万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许多山峰。
5、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尽染:此处化用王实甫《西厢记》中“晓来谁染霜林醉”句意。
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途中,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其时,作者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首词。
二、赏析
毛泽东的诗词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全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沁园春·长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毛泽东
激扬文字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激扬文字是什么意思 用文字来抨击丑恶的现象,赞扬美好的事物
问题二:激扬文字的意思,快快快,谢谢了 发表慷慨激昂的文章。
问题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什么意思?拜托了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全部含义是: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
问题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什么意思 出自《沁园春(长沙)》 1925 ***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指点江山”表现了他面对当时的黑暗时代(1925)渴望治理国家,大展宏图的政治抱负。
“激扬文字”表现了他对自己文学造诣的自信。因为“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 *** ”。阀
“粪土当年万户侯”更是把他的豪迈气势,对自己文韬武略的自信展现地淋漓尽致
问题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什么意思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
问题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激扬是什么意思 激浊扬清,冲去污水,让清水上来。比喻清除坏的,发扬好的。
问题七:激昂文字什么意思 心绪潮涌,良多感慨。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什么意思?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译: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粪土当年万户侯译:意思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的同粪土一样
意思: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出处:近代诗人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原文节选: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译文: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可曾记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
扩展资料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词人“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则是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这一问道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下半阕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自然地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将无形的不平凡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这首词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
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今湖南省韶山市)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当代杰出的诗人。
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 月9 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36 ~1976),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1943 ~1945)和中央委员会主席(1945 ~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 ~1954)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54 ~1959)。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沁园春·长沙
激扬文字指的是什么意思 出自于哪里
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清明的。用文字来抨击丑恶的现象,赞扬美好的事物。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该句出自于新中国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全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毛泽东诗词风格 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也是独树一帜的大诗人。两种身份相互重叠、两种气质相互渗透,使他的诗作具有了一种前无古人、独步峰巅的大美意象。这种大美,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豪迈气派。自信、乐观的英雄主义豪气,是毛泽东诗词的一个显著特点,具有强大的感染力。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投身和主导的革命伟业刚刚起步,尚未经历太多的坎坷、体验太多的磨难,因此他这个时期的作品明净、清朗、纯粹,洋溢着理想主义的情怀。即将导演历史大剧、问鼎神州大地的青年诗人纵目天下,看到的是这样的情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在这幅山水大画中,众多船只乘风破浪、穿梭往还;矫健的苍鹰在万里长空大秀身段,姿态俊美雄健,动作刚劲有力;鱼儿在清澈的水中信游曼舞、恣意嬉戏——这正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自然画卷,是意气盎然、生机勃勃的青春画卷,是对未来充满美好期许的历史画卷!
二是悲悯情怀。毛泽东虽然是一个在政治、军事舞台上叱咤风云、千锤百炼的巨人,却从来没有失去一个普通人的正常情感,最让他揪心动容的是百姓的苦乐悲欢。得知老百姓食不果腹的时候,会难过得流泪;听到某地根除了某种传染病,又兴奋得失眠。在遵义会议顺利结束、红军取得战略上主动地位的有利形势下,呈现在他面前的景色却是“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落日西下、万山红遍、让无数文人墨客倾倒折服的壮丽景观,在毛泽东的眼中却像是遍地鲜血,令人触目惊心!那个时候,他想到的一定是牺牲在刑场上的一个个亲人,是倒在血泊中的一批批战友,因此心潮起伏、心绪苍凉。吟诵夕阳的诗句很多,比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送飞鸟以极目、怨夕阳之西斜”等,都是惋惜美好时光的短暂。相对毛泽东的“残阳如血”,内涵、气象就单薄了许多。将“夕阳”视作“残阳”,凸显它的残缺性,由夕阳余晖联想到血染疆场、血洒征程,并因此而伤感、沉郁的,似乎只有毛泽东一个人。这种意象的形成和表达之所以能够成为毛泽东的“专利”,是由他的特殊经历和身份决定的——作为一个诗人,却又指挥过那么多的战役、面对过那么多的死亡;作为一个军事家,对死亡和鲜血却又具有诗人的敏感!面对身边一个个倒下的战友,当时可能来不及伤感,但隐痛并未因此消失,而是沉淀在记忆深处了,以致当别人激赏夕阳的万丈光芒的时候,毛泽东看到的却是它的残缺姿态,是鲜血的回归再现!
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什么意思
青年人劲头正足,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挥斥指奔放;遒指强劲有力。这句话出自《沁园春·长沙》,意思是青年人热情奔放、劲头正足,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