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腹锦鸡,白腹锦鸡的特点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2-26 23:07:31 浏览2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白腹锦鸡是几级保护动物

白腹锦鸡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2012年白腹锦鸡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1989年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白腹锦鸡,雉科锦鸡属的一种鸟类。雄鸟全长约140厘米,雌鸟约60厘米。雄鸟头顶、背、胸为金属翠绿色;羽冠紫红色;后颈披肩羽白色,具黑色羽缘;下背棕色,腰转朱红色。飞羽暗褐色。尾羽长,有黑白相间的云状斑纹。腹部白色。嘴和脚蓝灰色。雌鸟上体及尾大部棕褐色,缀满黑斑。胸部棕色具黑斑。
白腹锦鸡属于留鸟,夜间栖息于树冠隐蔽处,白天下树到地上活动和觅食,通常亮天后即下树在林中游荡觅食。除繁殖季节多见单只、成对或一雄数雌在一起活动外,其他时候多集成4至10余只的群体活动,特别是秋冬季节,常集成20至30只的大群。白腹锦鸡善奔走,在林中行走极快,但飞行能力差,一般很少飞翔,遇危险时多通过疾速奔跑和藏匿避敌,仅在危急时才起飞上树,或沿山坡向下滑翔。
白腹锦鸡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常以植物茎、叶、花、果实、种子和农作物为食。也吃部分昆虫等动物性食物。其中较为常见的食物种类有马桑、荚蒾、胡颓子、花楸果、青杠果、蔷薇果实、桑棋、金樱子果实、草莓、半夏、毛茛、华山松、木姜子、石楠、山樱桃、悬钩子、白牛筋、四照花、蕨以及农作物小麦、玉米、黄豆、马铃薯和动物性食物金针虫、金龟子、叶卿、叩头虫、蟋蟀、蜗牛、白蚁、蝗虫、鳞翅目幼虫等。白腹锦鸡主要在地上觅食,有时亦飞到树上啄食,有时亦到林缘灌丛草坡和农田地觅食。觅食活动多在上午和下午,尤以早晨和临近傍晚较频繁,中午多休息。
雄鸟有时为争夺地盘打斗。经常发出“察、嘎、嘎”的啼叫,吸引雌鸟前来交配。交配后雌鸟独自在森林中阴蔽处地面做窝产卵,孵化育雏。叫声有多种变化,彼此联系时发出“嘘、嘘、嘘”的叫声;发觉有危险会发出尖锐的“袭,呀”报警声。雌鸟召唤雏鸟时常有“果、果、果”的叫声,小鸟找妈妈也会发出“叽、叽、叽”的叫声。繁殖期雄鸟发出响亮、粗犷而悠远的“ga,ga,ga”叫声,或粗声的gua音;群叫声为柔软的“shu,shu,shu,sss”。
白腹锦鸡主要分布在中国,在中国曾有较广泛的分布和种群数量,但由于狩猎和生境破坏,当前种群数量已明显减少。据吴至康1980年4-5月在贵州威宁主要栖息地的调查,平均种群密度为1.4只每公顷。

白腹锦鸡是几级保护动物

白腹锦鸡是二级保护动物。白腹锦鸡,雉科锦鸡属的一种鸟类。栖息于海拔2000-4000米的山地,活动于多岩的荒芜山地、灌丛及矮竹间。以农作物、草籽、竹笋等为食,兼食昆虫。分布于中国和缅甸。至危因素有栖息地破坏;非法偷猎,使白腹锦鸡的野生资源数量逐年减少。
种群现状:
白腹锦鸡主要分布在中国,在中国曾有较广泛的分布和种群数量,但由于狩猎和生境破坏,当前种群数量已明显减少。据吴至康1980年4-5月在贵州威宁主要栖息地的调查,平均种群密度为1.4只/公顷;据韩联宪1986年4-6月在云南主要栖息地的调查,平均种群密度为3.61只/平方公里。应加强种群管理,控制猎取。现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如何保护白腹锦鸡

根据查询世界百科显示,保护白腹锦鸡方法:白腹锦鸡野生资源数量逐年减少,原因在于栖息地遭到破坏和非法偷猎。面对这些威胁,我们应该加强保护。对于栖息地,我们应该通过政策和措施加强保护,避免破坏。对于偷猎和非法捕杀者,我们应该加强监管力度,并严肃打击这种违法行为。此外,我们也应该加强宣传,让更多人了解白腹锦鸡及其保护,共同努力保护这种珍稀的鸟类,让它们能够在自己的家园中自由自在地生存繁衍。白腹锦鸡是一种被二级保护的动物,它属于雉科锦鸡属。白腹锦鸡栖息在海拔2,000-4,000米的山地,常出没于荒芜的山地、灌丛和矮竹之间。白腹锦鸡主要以农作物、草籽和竹笋为食物,当然它也会捕食昆虫。这种鸟类分布在中国和缅甸。

白腹锦鸡的特点

雉科锦鸡属的一种鸟类。雄鸟全长约140厘米,雌鸟约60厘米。夜间栖息于树冠隐蔽处,白天下树到地上活动和觅食,通常亮天后即下树在林中游荡觅食。善奔走,在林中行走极快。飞行能力差,一般很少飞翔,遇危险时多通过疾速奔跑和藏匿避敌,仅在危急时才起飞上树,或沿山坡向下滑翔。
白腹锦鸡,雉科锦鸡属的一种鸟类。雄鸟全长约140厘米,雌鸟约60厘米。夜间栖息于树冠隐蔽处,白天下树到地上活动和觅食,通常亮天后即下树在林中游荡觅食。善奔走,在林中行走极快。飞行能力差,一般很少飞翔,遇危险时多通过疾速奔跑和藏匿避敌,仅在危急时才起飞上树,或沿山坡向下滑翔。

白腹锦鸡是几级保护动物?

白腹锦鸡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白腹锦鸡为雉科锦鸡属的一种鸟类。雄鸟全长约140厘米,雌鸟约60厘米。雄鸟头顶、背、胸为金属翠绿色;羽冠紫红色;后颈披肩羽白色,具黑色羽缘;下背棕色,腰转朱红色,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白腹锦鸡栖息于海拔2000-4000米的山地,活动于多岩的荒芜山地、灌丛及矮竹间。以农作物、草籽、竹笋等为食,兼食昆虫。4月下旬开始繁殖,筑巢于人畜罕至的山坡地面的倒木枯枝下或巨岩缝隙里。
白腹锦鸡生活习性。
白腹锦鸡夜间栖息于树冠隐蔽处,白天下树到地上活动和觅食,通常亮天后即下树在林中游荡觅食。除繁殖季节多见单只、成对或一雄数雌在一起活动外,其他时候多集成4-10余只的群体活动,特别是秋冬季节,常集成20-30只的大群。善奔走,在林中行走极快。飞行能力差,一般很少飞翔,遇危险时多通过疾速奔跑和藏匿避敌,仅在危急时才起飞上树。

白腹锦鸡可以人工养殖吗

该鸡可以人工养殖。白腹锦鸡是一种珍贵的雉科动物,因其美丽的羽毛和独特的生态习性而备受关注。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白腹锦鸡的生存和繁殖需要特定的环境和营养需求,以确保其健康和繁衍。为了成功养殖白腹锦鸡,需要了解其生活习性、繁殖特点以及饲料需求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需要提供适宜的养殖环境,包括场地选择、设施建设、饲料供应和水源保障等。在养殖过程中,定期的饲养管理、疫病防治和种群监测也是必不可少的。

白腹锦鸡是几级保护动物?

白腹锦鸡是二级保护动物。
中国是世界雉科鸟类分布的中心地带之一,全球总共约130种雉科鸟类中,中国有55种,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是中国特产,中国可称为是雉类王国。红腹锦鸡是中国最著名的雉类之一,它色彩艳丽,姿态娇贵,历来被古代帝王们视为鸡中珍品。
红腹锦鸡的生活习性
红腹锦鸡栖息于海拔500—2500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中,比白腹锦鸡栖息的海拔高度为低。也栖息于林缘灌丛、草破和矮竹林间,冬季到农田附近觅食。夜晚栖于树冠隐蔽处,白天下树在地上活动。多集成4—5只,或10余只的小群,冬季可达20—30只。
极善奔走,但飞翔能力较差。常以胡颓子、悬钩子、蔷薇等植物的茎、叶、花、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吃各种昆虫和小型无脊椎动物。食物种类已记录有30多种。

白腹锦鸡可以人工养殖吗

有《野生动物养殖许可证》证书可以。白腹锦鸡以及红腹锦鸡主要分布在陕西、西藏、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私人养殖需要经有关部门批准且办理相关证件《野生动物养殖许可证》才可进行养殖。

锦鸡属于什么类

锦鸡属于雉科鸟类。
锦鸡是一种雉科动物,是白腹锦鸡、红腹锦鸡的统称。锦鸡是雉科中最华丽的种类,因雄鸟具有一身艳丽无比的羽毛而世界闻名。全世界仅有两种:红腹锦鸡和白腹锦鸡。绝大部分都分布于中国,其中红腹锦鸡更是我国特产。
锦鸡简介。
锦鸡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分布在陕西、西藏、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它栖息于海拔2000~4000米的山地,活动于多岩的荒芜山地、荆棘、灌木丛及矮竹间。
其雄鸟全长约140厘米,雌鸟约60厘米;雄鸟头顶、背、胸为金属翠绿色,羽冠紫红色;后颈披肩羽白色,具黑色羽缘;下背棕色,腰转朱红色;飞羽暗褐色,尾羽长;有黑白相间的云状斑纹,腹部白色,嘴和脚蓝灰色;雌鸟上体及尾大部棕褐色,缀满黑斑。胸部棕色具黑斑。
白腹锦鸡又称铜鸡,雄鸟体长113~145厘米,体重650~960克;雌鸟体长54~67厘米,体重585~900克。雄鸟的头、顶、背、胸等均为翠绿色,散出金属光泽;头上有一绺发状羽形成的紫红色羽冠,像“小辫”一样,披散在后颈;颈部由白色镶黑边的羽毛形成翎领,像披肩一样围着头和颈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