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明史是禁史,明朝没史官吗?明朝历史为啥被清朝黑的一塌糊涂?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2-27 05:53:42 浏览2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为什么明史是禁史

最近很多人对这个明史非常的感兴趣,但是读过的人似乎发现了这个明史好像不太对劲,就是有点点不符合真正的历史资料,以至于后来很多人都说了,这个明史是不是这个禁史了,其实大家一分析也会发现,这个明史其实还是有很多说法的,更多的我们可以继续往下看。
1、为什么明史是禁史
明史并不是禁史,只是明史的争议非常大,很多内容不太准确,前后修了100多年,所以很多人都不太爱碰这玩意,有点敏感,但是说成是禁史那就不存在了。
2、明史为何不能信
心里问题认识问题,总是抓住明史中一些小的漏洞否定整部明史,不光是明史就是史记也一样,因为考古的发现导致一些事件与史记的记载有出入,就说司马迁被打脸了,进而否定了整部史记可靠性。
所谓的明粉也不见得有多粉,只是为了黑清朝而搬出明朝这个事当由头而已。这些人其实对于历史事实真相并不多么关心,他们最关心的就是要怎么黑清朝或者怎么吹明朝而已。至于这样做有什么问题?会显得多么脑残?显然他们还没意识到。无论是明粉还是清粉也或者其他朝代的粉儿大概都是如此的心里,他们真的对于粉的朝代了解多吗?其实不多,只不过知道了一鳞半爪就认为遇到真龙了。这些人也并没有要真心的去了解他们粉的朝代的意思,只是浅显的了解了粉儿的朝代的个别成就,然后就大肆吹捧,以至于到了恶心的地步而不自知。同时对于黑的朝代也是恨不得踩死以后再烧成灰埋进土里,然后再骂一通的地步。
孔子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批评的就是这些人的行为。因为他们无论看待什么都是认为好的就吹上天,认为不好的就是坏透到流脓,这种思想偏离了中庸之道,实践中也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非吹即黑,毫无中立客观实事求是的精神。这样的思想如何会看清问题所在?解决好实际问题呢?
3、不能看的明史为何列入二十四史
我们常说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这个胜利者其实具有两重含义:一是明朝官方站在自己的统治者角度去编撰当朝历史,二是清朝官方站在正统承继的角度去编撰前朝历史。目前的《二十四史》大多来自后者,以继承者的编撰版本为正统。
如此一来,继承者的编史过程就有了自己的立场,即便史料内容都来自前朝,里面还是加上了我认为、我觉得的成分。如果编撰者为一位公正的史官,他的我觉得或者尚能保持历史公正;如果他是统治阶层的坚定拥护者,这就未必了,所以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在《明史》上体现得也较为明显。事实上,司马迁也没少这么做。
《明史》的主要编撰者为张廷玉,大家在《雍正王朝》等影视剧里对他都有印象。张廷玉也是整个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一位汉臣,可见他是深受康熙、雍正二帝信任的。乾隆皇帝就不怎么喜欢他,但配享太庙是依雍正遗嘱而为,不能说乾隆与张廷玉之间有何信任和感情可言。
那么,乾隆皇帝为何与张廷玉有如此嫌隙呢?主要原因正是因为乾隆帝对《明史纪事本末》不高兴,而张廷玉在编撰《明史》时也未能完全站到清廷一方、过于模棱两可。
在清朝初年,统治者是比较重视平衡满汉关系的,满臣和汉臣之间的势力也较为均等;然而到了乾隆时期,乾隆皇帝就调整了内阁班次的主次关系、加剧了满汉臣僚之间的矛盾。张廷玉处在这样的狭缝当中两头不讨好,最后只能陈奏乞休。
由于张廷玉谨慎的处世原因,《明史》里实际上并无太多歪曲事实的记载、只是对许多关键事件进行了取舍、显得有点掐头短尾的样子。从张廷玉角度而言,他要两碗水端平的话、也唯有宁缺不偏、才能以此维护自己的史官清誉,同时满足了清帝删除某些敏感内容的需要……问题是,乾隆帝对此依旧不满呀!
编撰《清世宗实录》时,张廷玉其实已被迫大量迎合了乾隆的圣意,所以该书才是张廷玉最失败的编著作品。相比之下,《明史》还是因宁缺不偏受到了人们认可,不过也因为里面的局部残缺,导致了里面部分内容无法前后对应、给人造成了不能看的感觉,这也是我们需要《明史纪事本末》的最大原因。
总的来看,《明史》不是不能看、而是不能单看《明史》就去作历史论断;而且《明史》里还收录了大量明代著作,这些典籍是不受清廷影响的,从这角度而言,它才成了研读明朝最丰富翔实的史籍,故而被纳入《二十四史》之一。

为什么不让研究明史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

清朝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设立明史馆,编纂《明史》,因国家初创,诸事丛杂,未能全面开展。

其卷数在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宋史》,其编纂时间之久、用力之勤、记述之完善则是大大超过了以前诸史。《明史》虽有一些曲笔隐讳之处,但仍得到后世史家广泛的好评。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31中说:“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辽史》简略,《宋史》繁芜,《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稍为可观,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明史被篡改的面目全非 《明史》不可读吗

1.明史被纂改一般认为是乾隆时期修纂的时候被改的较多,就是现在的张廷玉版本,关于明朝的史书在乾隆时期修《四库全书》的时候,被列为禁书,被毁的很多,现在有一个四库被禁毁大全,可以看,基本都是当时被毁、禁的书,很多都,比如说中国十大奇书之一的《扬州十日》就在其列,后来在清末的时候被爱国人士由日本带回中国,国人才知道真相
2.这个问题,推荐你看一部书《流寇志》是由当时的明遗民彭孙贻写的,后来由出了一本书叫《平寇志》作者不详,两本书的内容几乎一样,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平寇志》,删除、纂改了很多对满清不利的描写,而且这本书是以满清为正统的观念描写的,可以想一想彭孙贻是明朝遗民,怎么可能奉满清为正朔呢?窥一斑可见全豹,可见当时满清为了思想的统治,纂改史书到了什么地步。
3.同2
4.《明史》是可以看的,但是不推荐先看这本书,因为先入为主的原因,不能有所甄别,看明通史可以看《国榷》这事江左遗民谈迁修纂的明朝自洪武至天启年的编年体史书。另外还可以看看《明通鉴》等等,总之看明朝人自己写的书。

建国初年为什么不让研究明史?

清统治汉族之后,把明史改的七七八八。怎么抹黑怎么来,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最后就是导致争议太大,太多,光抬杠。老学究又较真。
没有不让研究,很多建国初期最有名的那几位文人都很喜欢研究明史。你要是觉得想往政治上靠拢也不是不可以,确实有人借题发挥借古讽今过。不过这对正常研究明史没什么影响

明朝没史官吗?明朝历史为啥被清朝黑的一塌糊涂?

明朝肯定有史官,但每一个朝代的更迭都是这样。胜利者总会把失败者写得一文不值。对于胜利者的清朝,为了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就必须要让百姓们接受现在的朝代,而不再去想念旧朝。自然就需要写出一些明朝不好的所谓史书出来,而这些史书,流传下来后,自然就是我们看到的负面居多。相对的明朝对元朝也是这样,都是黑着元朝来。
肯定是有史官。明朝历史之所以会被清朝黑的一塌糊涂,其中最主要的是政治目的,就是清朝粉饰太平,为自己进军中原找一个合理的理由。然后就是通常的惯例了,明朝对元朝,清朝对明朝都是这样都会去黑前朝的历史。
不好意思哈,黑明朝黑得最起劲的恰恰是明朝自己的史官写的《明实录》,反倒是清朝修的《明史》不但没怎么黑明朝,而且对明朝大部分皇帝评价都挺高的。这真是极大的讽刺
有史官,清朝抹黑的原因和朱棣修改《明实录》一样,都是为了粉饰自己合理、合法的继承了中原王朝正统,为了掩饰自己得国不正的事实。
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伪命题。清朝官方编纂的明史,更多的是吹捧,而且编修人员秉承了康熙“为尊者讳”的旨意,记载的大部分为好事。对此,明史专家顾诚先生有过评论。动不动就说黑的,基本上是不看明史,只看网络段子的。
明朝的史官比任何一个朝代都要负责任,记录的事情要详细得多;满清黑明朝历史有非常强烈的政治目的。
明朝最大、最全的史料就是《明实录》,明朝260多年来,《明实录》非常详细的记载了大明朝皇帝每一天的所做所为。皇帝的任何动态都关乎到帝国的命运,《明实录》也就是一部非常详实的明朝史书,该书就算用文言文记录,也足足有几千万字。
我们现在研究明史的最基本资料是《明实录》,而不是24史这一的《明史》。《明实录》在明朝有专门的机构,官员进行精心的编纂,他们不但要记录皇帝的日常行为,同时也会将天下大事,各地事务等都记录在案。
《明实录》是由明朝皇帝主导编纂,但是皇帝又无法左右其内容,皇帝更不能单方面的下旨意对内容进行更改,整个明朝260年,唯一一个对《明实录》有更改的皇帝只有明成祖朱棣,他更改《明实录》只有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这个部分又不得不更改,这关乎到他得国不正的问题。
朱棣更改的内容是明太祖朱元璋临死前下旨传位给朱棣,遗诏却被建文帝朱允炆篡改。朱棣将朱元璋临死前的那一段做了修改,主要目的还是为了粉饰自己赶建文帝下台,自己做了谋逆之臣。
《明史》却是清朝史官给前朝修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新朝给前朝修史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王朝传承的规则和义务,但是清朝修撰的《明史》却大大的抹黑了前朝,甚至某些地方完全篡改史实,比如清朝史官给明朝12位皇帝的评价都不高,把某些重大的历史史实做了删除了修改,这对后世研究明朝历史障碍很大。
清朝为何要抹黑明朝呢?原因和朱棣修改《明实录》一样,都是为了粉饰自己合理、合法的继承了中原王朝正统,为了掩饰自己得国不正的事实。
满清入关打的是为崇祯皇帝复仇,剿灭叛军的旗号,复仇最后搞成了夺天下,满清的行为并不让天下人信服,他们只能通过抹黑明朝黑暗的制度,皇帝的昏聩无能才能彰显满清夺明朝天下是天命所归,人心所向。

清朝为啥不敢删除明朝的历史

因为按照晌扰慎传统,前朝消亡以后,下一个朝代为其修史李敬,既证明前朝的合法性,也证宴敬明下一个朝代是合法继承。
《明史》最大的不足之处并不是篡改历史,而是有选择性的不记载相关历史,有选择性的删除历史。
《明史》中对于清朝还没有崛起时的建州女真部落与明朝的关系,是没有记载的,并且选择性删除掉相关历史,总之关于建州女真的历史是一律删除,是一片空白。
《明史》的写作特点:
《明史》共二十四卷,就卷数而论,《明史》本纪所占不足全书十分之一,若以字数而论,则所占不及全书二十五分之一。由此可知本纪在《明史》中所占比例甚小,这是《明史》编纂体例中的一个特点。
本纪在纪传体史书中,是以编年形式叙史的部分,《明史》显然是将本纪作为全史之纲,以简明扼要的方式,首列于全书之前,使人在读阅这部史书之时,首先了解到有明一代历史之概况,这应该算是《明史》编纂整体设计上的独到之处。

明史的修订分成了哪几个阶段?为何在清朝引起的文字狱?

《明史》的修订工作分成了三个阶段,期间经历了三次的改稿,耗时几十年光阴。《明史》的修订非常有意义,首先,它明史排版得当,用词严谨,叙述清明,汇聚几代人的智慧结晶。其次,《明史》的史料较为丰富,比如为后人保存了如明末农民战争时期的一些可靠史料,能帮助后人对这段历史更准确地进行考察研究。
清朝廷着手准备修纂《明史》是在三藩平定之后,而真正动手修订明史,是在康熙十八年以后。康熙十七年(1678年)诏征博学鸿儒,命令众官修订《明史》,这时候就是正式修纂《明史》的第二阶段,前后花费了将近五十年时间。康熙后期是《明史》成书的关键阶段,也是现代《明史》最早的雏形。
整部《明史》,在清代统治者干预下形成,这是思想控制下造成的局面,同时,造成清代的文字狱也随之升起。清朝文字狱,是清代统治者用以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的一种行为制度,虽然历史上非常罕见,但文字狱自古就存在,只是从清朝开始对社会造成了非常严峻的影响,构成威胁,这之间历时了四朝四代,贯穿140余年清朝史。
自朝代更迭,皇帝更替,清朝正式取代明朝进入历史册列中,此时小范围的反清复明思想,以及部分规模的反清朝组织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字作品开始在坊间流传,这引起了清朝统治者不满。一旦文人学士在撰写文字中出现稍微差错,抑或皇帝疑心文字内容藏有暗喻时,即兴大狱,稍有不慎就被株连九族。清代的文字狱案件至少有200余起,然而除了极少数事件事出有因外,绝大多数案件只是冤杀罢了。
希望可以采纳我~
我觉得明史他的修订应该是分成了三个阶段,而且他的修订也有三次了。
分成了三个阶段。因为她经历的时间太长,得罪了很多人。
明史的修订分成了三个阶段,经历了三次修订改稿,耗时几十年。这是因为朱元璋当时的专政统治。
反清复明啊,当时清朝人入侵了为了稳固自己的势力啊
明史的修订分成了三个阶段,第1个阶段是在当时的清朝的顺治二年这个时候,当时的清军刚刚进入中原建立皇朝,所以他当时急于去宣告明朝他已经灭亡,这时候是当时的清朝统治,而另一个原因是为了去笼络当时明朝大臣。
而明朝明史的修订是第2个阶段是在平定三藩之后,在这个时候他们有足够的人手去修,这个时间是修订了大概35年的时间,所以这一次修订他就大致的确立了明史的整体内容。这一次明史的修订其实也是为了笼络明朝遗留的大臣,还有社会的名流再次进行了这一次临时的修订。
第3个阶段主要是在雍正时期,也就是在康熙的18年时,而在这个时间里面,之所以会引起我文字狱,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明史修订的人里边是的,这里面是有很多明朝的那一些大臣的,所以说明朝遗留的大臣,他们对于明史的修订的过程中,清朝会害怕他们会重新复辟明朝,而给清朝带来很大的霍乱,因此就导致了文字狱的诞生。
所以说当时的清朝他们让他们去修订明史,其实一部分上是为了笼络当时明朝的遗留的大臣,另一部分是因为当时的明朝大臣他们的遗留让清朝他们起疑心,所以为了测试当时的明朝大臣,他们是否会对清朝发起反清复明的活动,所以说他们也在观察这些大臣,而那些有意图在文字上面表露出,或者说是因为一些有嫌疑的行为,清朝的统治者他们是宁错杀1000而不放过一个的。

明史作品的缺点介绍

  《明史》尽管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又称“最为完善”之作。但它作为一部官修的正史,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明史作品的缺点介绍,希望你喜欢。
  明史作品的缺点
  例如:清人(後金)在建国之前曾臣服於明朝的事实,清入关之後南明诸朝廷(弘光、隆武、绍武、永历……)等长达20多年的 历史 ,《明史》都隐讳未书。康熙皇帝原已批准将福王、唐王、鲁王、桂王附在思宗本纪内,而康熙五十年爆发了南山案後就被禁止写入了。

  赵翼作《廿二史札记》,已对《明史》中的缺失有所评论,只是出于对官修正史的顾忌,未敢加贬斥之辞。近世史学家柴德赓教授曾经指出:“如‘周延儒之入奸臣传’一题下,应加‘不当’二字,才与内容符合,但却从略。‘刘基廖永忠等传’条,下未接‘疏舛’二字,‘乔允升刘之凤二传’下未接‘重复’二字,此正所谓其不敢贬斥者也。”①赵翼原文虽然委婉,《周延儒之入奸臣传》中亦云:“周延儒不过一庸相耳,以之入《奸臣传》,未免稍过。..此非以甚延儒之恶,转为延儒增其身份也。”《刘基廖永忠等传》一篇,则论其述史之不确。以朱元璋征陈友谅一役,《太祖纪》记:“戊戌,克安庆。壬寅,次湖口,败友谅于九江,克其城,友谅奔武昌。”《陈友谅传》所记略同。《廖永忠传》加至安庆,破其水寨,遂克安庆。总之皆称先克安庆,后克九江。而《刘基传》中却记,师攻安庆,自旦及暮不下,刘基请径趋江州,捣其巢穴。按此说则江州之陷前,安庆未克。所记不合。与此相类,《张玉传》记东昌之役,成祖被盛庸军包围,力战而出。张玉不知,突出阵中欲救成祖,力战而死。而《朱能传》却称,成祖被围,张玉力战而死,朱能率周长等力战,救成祖出。张玉究竟死于成祖突围前还是突围后,二传所记不合。事虽并非关键,但确为述史不严谨之失漏。

  《明史·卓敬传》记卓敬之被杀,称成祖欲活之,但功臣姚广孝与卓敬有隙,从旁进言劝杀。此乃据明人野史杂传,考其史实,广孝实未从成祖之① 柴德赓:《史籍举要》。

  师入南京,亦无从谗杀卓敬。《明史》记建文遗臣之事,为表彰忠义,较多搜罗,野史传闻亦有所采用,难免有误。

  四川廖麻子、曹甫起义,曹甫之被杀所记亦有抵牾之处。《洪钟传》记其为廖麻子所杀,《林俊传》则记曹为指挥李荫所擒杀。

  《乔允升传》记崇祯皇帝在位十七年,刑部易尚书十七人,并一一列举易人之事。《刘凤之传》中亦有此段文字,并且一字不改照录于传中。此二传一在卷二五四,一在卷二五六,相隔只两卷,不及订正。“盖卷帙繁多,纂修诸臣不暇彼此参订也。”①至于书中此类错误不足之处更多不胜举,故史家多作考证文字。如 地理 设置,记兰州于成化十三年九月复为州,而实录则记在成化十四年四月复县为州。成都府南江,《明史》作正德十一年置,《大明会典》卷十六记为九年添设。如太仆寺之设置,《兵志》中记为设四十牧监。《职官志》、《大明会典》均作“十四牧监”。《兵志》中之“四十牧监”,系承袭《明史稿》中之误。北畿计丁养马,始行于永乐十三年十二月,实录中有记。《明史·兵志》记作十二年,恐为误以月作年,未经核订之故。

  《明史·艺文志》史论颇为推崇,然其中失误之处亦不少,前举所录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四十卷,乃宋人之作,误入志中。再如所著录陈仁锡《周礼句解》六卷,据考体例文字多剽窃猥杂,系坊贾托名,而非出陈仁锡之手。修志人似未睹原书而录。顾起元《说略》亦同此,《艺文志》作六十卷,而顾起元自序记,全书只三十卷,志中误记六十。再如《艺文志》中著录杨慎《墨池琐录》1 卷、《书品》1 卷、《断碑集》4 卷,而遗漏《画品》1 卷,估计也是成篇时未及仔细订正之故。

  其述史不一之处,尚有表、传之不合。如吴悼王允熥之死,卷一○三《诸王世表》作永乐十三年卒。卷一一八《吴王允熥传》则作“永乐十五年卒”。《宰辅年表》汪广洋,洪武三年左丞。而《汪广洋传》则误记为右丞。李贤天顺元年为吏部右侍郎,则当依《李贤传》为左侍郎。又有志、传不合之处,如《徐光启传》记所进《日躔历指》一卷,《艺文志》作四卷;《通率表》一卷,《艺文志》作二卷。均不合。

  此类小疵,不胜枚举。以《明史》三百卷之多,虽经修纂日久,难免有失误之处,众人成书,或有顾及不到,在所难免。而《明史》中真正失漏之处不仅在此,而在其有意隐蔽史实。

  清初修《明史》,所以有须隐没之事实,即在于清与明本身之关系。其所隐没者有二:一是隐没清末建国前曾臣于明;二是隐没清入关后南明诸朝廷存在之事实。

  清朝的发祥,大概与明朝的建立同时。清以肇祖为追尊入太庙之始。肇祖即童猛哥帖木儿。先袭职为元朝万户,后归明朝,授建州左卫指挥,升至都督。清称都督孟特穆,追尊肇祖。

  ①赵翼:《廿二史札记》。

  据《明太宗实录》所记,明永乐间即有关猛哥帖木儿之记录。近代清史专家孟森(心史)先生曾对清之世系作有考订:“清之初系,为明之建州左卫。始授左卫职之猛哥帖木儿,又因其姑姊妹中,有入明宫为妃嫔者,因内宠之故,至升都督职衔,清实录谓之都督孟特穆。”①建州女真于明代入朝进见、上贡、袭替、改授及与周边之关系活动甚多,但此均清朝发祥后为明朝之臣的明证,为清廷所讳,因此在《明史》中不但不许见建州女真,而且凡是“女真”皆在所讳,“于是女真之服而抚字,叛而征讨,累朝之恩威,诸臣之功过,所系于女真者,一切削除之”。①自古以来,凡于易代之际,以后代修前代之史,关系到新朝与旧朝之处,难免没有曲笔。但是一般来说,大都相涉年代不多,其掩饰之处,读史者也能意会其中缘故,从未有如明朝与清朝这样关系始终,“一隐没而遂及一代史之全部”者。

  凡明朝文武诸臣,曾为督抚镇巡等官者,皆削其在辽之 事迹 。如王翱、李秉、赵辅、彭谊、程信等人,《明史》中均各有传,但其于建州有抚治或征讨之绩处,《明史》中均略去不述,间有一二语涉及,则不指明为何部落,以何原因启衅,其史实真相,无从观看。再如马文升,以抚安东夷,自著专书记其事,名《抚安东夷记》,书中主要记述成化时女真状况及其与明朝之关系,尤对海西女真多有记述。《明史》卷一八二《马文升传》亦记其“凡三至辽”之事迹,然读之却并不知其为建州女真之事,文词隐晦,只略述其曾于辽事有功而已。宦官汪直,与马文升不合,欲建功辽事,但其传中亦不作明述。据诸史家考证,《明史》中讳记女真之事,亦有疏忽之处,如《宪宗纪》及《汪直传》中,有伏当伽一名。伏当伽为其时建州女真一首领名,史官不知伏当伽为何部酋领,漏出其名,反彰其曲笔掩饰之实。

  凡是明朝人中所长而必书之事在于建州者,则《明史》中削其人而不为立传。如顾养谦、宦官亦失哈等,因生平活动不可离辽东及建州之事,《明史》中遂无传。又如赞理征东军务登莱巡抚袁可立、东江总兵毛文龙和刘爱塔所关明清(金)辽海战事尤重,《明史》均不为立传。此外亦有明显删掉者。如卷二五七《王洽传》记:“宣大总督王象乾与大同巡抚张宗衡争插汉款战事,..洽及诸执政并主象乾策,定款议。详见《象乾、宗衡传》。”然《明史》无《象乾传》、《宗衡传》。《王象乾传》,万斯同所订《明史》列传中原有传,在卷三四八,王鸿绪《明史稿》亦有,在卷二二八。《张宗衡传》则分见两书卷三六 四及卷二四一。显然为《明史》定稿时所删。

  明初于黑龙江下游设奴儿干都司之事,《明史·地理志》中漏而不述,只见于《兵志》,称:“洪武、永乐间边外归附者,官其长,为都督、都指挥、指挥、千百户、镇抚等官,赐以敕书印记,设都司卫所。”下列:“都司一(奴儿干都司)”,再列卫三百八十四。所谓“边外归附者”,即女真①各部。至于蒙古、西番,则均直书其名。

  ①孟森:《明史讲义》第一章。

  《明史》中另一掩饰之处,则为南明诸帝。自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农民军克北京,随后清军入关,明朝即亡。几乎与清军入北京同时,南京建立弘光朝廷,此后又有隆武朝、绍武朝、永历朝及鲁王监国。永历帝朱由榔于康熙元年(1662)为吴三桂所杀,或以为此系明亡之时。而孟森先生作《明史》末述《南明之颠沛》,最后有云:“十一月辛卯(十六日),鲁王殂于台湾,明亡,时为清康熙三年(1664)。”则此距崇祯之亡,又二十年矣。此二十年南明之史,《明史》亦予隐讳,不承认其帝号,而将其事记述于诸王传中,以示其仍为诸王而非帝统。

  说到清初修史之讳,顺便可以略述清初之文字狱。清初著名文字狱,一为庄氏史案,罹祸者至七十余人,死者剖棺锉尸,生者延颈就戮,妻孥极边充军为奴。而观其原书,涉及清室并未有过分讪谤之语,惟于清兵入关之事,直书为“夷氛”、“夷寇”,于“奴酋(努儿哈赤)”名号,迹未加避讳。而于李成梁传中,称努尔哈赤为成梁所豢养:“已而并杀教场及他矢于阿台城下。他矢子即清太祖也,以幼得不死,留置帐下。”此为清廷所最忌讳之事,庄氏及诸修史之人因遭大祸。此为涉及清入关前史事之文字狱。涉及南明诸帝的著名文字狱有戴名世《南山集》狱。戴名世,字田有,号褐夫,别号忧庵。清康熙间进士,官编修。留心有明一代史事,网罗散佚,走访明季遗老,考求遗事。著《南山集》,用南明永历年号,以存明朝统绪,为左都御史赵申乔所劾,论斩。凡为《南山集》作序者,如方苞等人,均获株连,达数十人之多。此则为清初又一文字狱大案。由此可知清廷这两大避讳是触及不得的。史官岂敢冒杀身之祸而必书其实?即使有此董狐之风,以清初文禁之严,又岂能留只字于官修史书之中?隐讳史实固然是《明史》一大缺失,又是必然结果。

  谢国桢于明清史籍所知博深,其评论《明史》缺失,共列五点,除“毁灭不利清廷之史实”外,尚有四大点:一是于明初事实记载不翔实。因清廷讳言明朝驱逐蒙古于漠北,亦犹如讳言建州女真于东北臣于明。又因史官为明末降清人士,对明初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尽略而不愿详记。二是记建文之事,讳言建文出亡,主张焚于火,以示亡国之君无生之理。此亦出清廷之需。三是除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外,其余农民起义,均只见于有关官员列传之中,且极尽歪曲之能事。四是《明史》出于东南文人之手,于江浙文人尤其是东林党人多立佳传。自明嘉靖以后,内阁柄政大臣,多为东南缙绅所操持,一脉相承,当时谓之“传衣钵”。《明史》对党籍中人,言之刺刺不休,与其他方面人物相比,记述不均,因之是非亦难得其平。
  明史作品补编
  为补《明史》记述之不足,后人陆续有些补编之作。如刘廷燮的《建文逊国之际月表》。黄大华的《明宰辅考略》和《明七卿考略》,吴廷燮的《明督抚年表》,傅以礼的《残明宰辅年表》和《残明大统历》等,都收在《二十五史补编》中。

  乾隆四十二年,清朝继改修《明史》本纪后,又以于敏中、钱汝为等为总裁,考证明史,但未刊行。光绪时,户部侍郎王颂蔚入值军机,得见考证明史之稿本、正本和进呈本,已多残缺不全。王颂蔚将其整理汇编,成《明史考证攟逸》四十二卷,民国五年(1916)收入《嘉业堂丛书》。现通行的《明史》版本是乾隆四年的武英殿原刊本,1974年中华书局又据以校勘、标点,铅印出版。

  至於《明史》所不及见者,可参考《明实录》、夏燮《明通鉴》、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谈迁《国榷》、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张岱《石匮书》及《石匮书後集》、计六奇《明季北略》、《明季南略》、温睿临《南疆逸史》、徐鼒《小腆纪年》、《小腆纪年附考》、《小腆纪传》、查继佐《罪惟录》、刘湘客《行在阳秋》、蒋臣《桐变日录》、瞿昌文《粤行纪事》、全祖望《鲒埼亭集》等。又如焦竑的《国朝献徵录》,受到万斯同的高度评价:「搜采最广,自大臣以至郡邑吏,莫不有传。……可备国史之采择者,惟此而已。」乾隆年间,以于敏中、钱汝为等主编《明史考证》,多据《国朝献徵录》参校《明史》,但未刊行。光绪年间,王颂蔚得见《明史考证》残本,再整理成《明史考证攟逸》四十二卷。
  明史后记
  修完《明史》后毁弃大量明朝史料。清修《明史》,几代学者历时近百年,可谓基本保存了明朝的史实,但却在康乾雍诸帝的旨意下,几经严格的增删、政审、篡改,在一定程度上 成功 地扭曲和丑化了明朝的真实形象,并在《明史》定稿成书后,焚毁了大量明代的原始史料。目前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保存的明代档案只有3620余件,它们几乎都是明末天启、崇祯两朝的,明初和中期的档案都没有。明代档案所以保存不多,或许有明清之际战乱的缘故,但主要的还是清廷修撰明史之后,对所依据的档案史料往往弃置甚至烧毁掉。如此,清对于明朝的妖魔化处理就失去了反驳的第一手证据。 附一份乾隆朝销毁的明代书籍,根据韩音湖等编纂的《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一辑),清在文字狱时代曾经对有关蒙古、清的各种记录做过系统的销毁和篡改。

  部分被销毁的史料名册

  "军"字头:《军器图说》、《军中遗稿》

  "经"字头:《经济录》、《经济言》、《经略复国要编》、《经略疏稿》、《经世集》、《经世契要》、《经世实用编》、《经世要略》、《经畲遗集》、《经源统宗》,

  "明"字头:

  《明百将传》、《明宝训》、《明表选》、《明兵略纂闻》、《明策衡》、《明朝官制大全》、

  《明朝捷录》、《明朝通纪会纂》、《明朝小史》、《明臣言行录》、《明臣奏疏》、

  《明初开国群雄事略》、《明大事记》、《明代帝后纪略》、《明代圣政》、《明代野史》、

  《明道杂志》、《明纲目》、《明馆课标奇》、《明馆课宏词》、《明馆课录》、《明光宗实录》、

  《明纪本末》、《明纪本末国书》、《明纪编年》、《明纪编年会纂》、《明纪编遗》、

  《明纪重辑》、《明纪纲鉴补》、《明纪纲目》、《明纪会纂》、《明纪甲乙事略》、

  《明纪鉴略》、《明纪鉴略补》、《明纪鉴鼎脔》、《明纪全载》、《明纪弹词》、《明纪要》、

  《明纪编年会纂》、《明记甲乙两年汇编》、《明季南略》、《明季遂志录》、《明季文杂抄》、

  《明季遗闻》、《明家训》、《明鉴会纂》、《明鉴易知录》、《明将略》、《明将略注》、《明将传》、

  《明经济名臣录》、《明经济书》、《明经济文辑》、《明论必读》、《明论表》、《明名臣经济录》、

  《明名臣奏牍》、《明末纪事》、《明末诏书》、《明女直志》、《明人后场论表》《明人诗抄》、

  《明人物考(焦竑)》、《明人物考(王世贞)》、《明神宗实录》、《明诗别裁集》、《明诗归》、

  《明诗善鸣集》、《明诗选(陈子龙)》、《明诗选(马士奇)》、《明诗综》、《明实纪》、

  《明实录》、《明史纪略》、《明史记事本末》、《明史类编》、《明史列传》、《明史略》、

  《明史全集辑录》、《明史通纂》、《明史野获》、《明史纂》、《明疏抄》、《明书》、

  《明太祖实录辨证》、《明通纪编年》、《明通纪会》、《明通纪辑录》、《明通纪辑略》、

  《明通纪辑要》、《明通纪捷要》、《明通纪统宗》、《明通纪摘录》、《明通纪直解》、《明通纪纂》、

  《明通鉴编年》、《明通纂要》、《明琬琰录》、《明文案》、《明文百家粹》、《明文宝符》、

  《明文初学读本》、《明文大家二编》、《明文大小题商》、《明文得》、《明文得珠》、《明文发》、

  《明文分类传针》、《明文录》、《明文赏奇》、《明文选》、《明文翼运》、《明文英华》、

  《明献帝宝训》、《明相业军功考》、《明续记》、《明宣宗宝训》、《明一统志》、

  《(皇)明杂录(尹直)》、《明杂录(佚名)》、《明诏制》、《明政统宗》、《明职方地图》、

  《(皇)明制书》、《明制稿》、《明注略》、《明状元策》、《明宗孝义》、《明奏疏(施元征)》、

  《明奏疏(陆澄源)》、《明奏疏(佚名)》、《明奏议》

为什么有些人说清朝修的明史不可信?

主要还是因为清朝人总会带着有色眼镜去看明朝,所以他们修建的明史多多少少都会带着他们的一些观点,并不是很客观。
因为清朝是明朝的继任者,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他们为了统治,肯定会丑化明朝的
每部史大都是改朝换代后,下一个朝代编写上一个朝代的历史,编写者在编写时要照顾当朝的统治者,在尊重历史的同时要看当朝皇帝的思想意图。
中国的历史自黄帝以来被二十四史全覆盖,《明史》是二十四史里最后一史。每部史大都是改朝换代后下一个朝代编写上一个朝代的历史。当然每一个编写者首先要照顾当朝的统治者,在尊重历史的同时要看当朝皇帝的思想意图。《明史》也不例外。
有人说清朝修的《明史》贬低了明朝皇帝,光凭一说不行,什么事都要有依据,而小编却认为没有贬低,反而评价还颇高呢。下面听小编娓娓道来。
第一、对《明史》选择性失忆
改朝换代不是说立马换了,不管哪个都有一个原因跟过程。明清的更替也是如此。清朝的前期建州女真人跟明朝的关系没有记载,小编觉得清朝人觉得这段臣服的历史不光彩吧,所以选择性的删除了这段历史。
第二、对《明史》的评价不够客观
在二十四史的规模中《明史》属第二,仅次于《宋史》并且修订的时间可以说最长不到百年的时间才完成。期间反复修订好几次。我前面也说过,编前朝的历史首先要为当今的皇帝服务,要让当今的皇帝满意。又用了这么久的时间难免让人产生怀疑。
其实修这么长的时间是有原因的。顺治入关的第二年就开始编写《明史》借此证明清朝的合法性。可是在顺治入关后又打了好多年的仗。朝廷在忙于战争没时间顾暇编纂历史的事也就耽误了多年。所以不能以时间的长短来说事。
之所以有人认为记载不够真实,对明朝历史有抹黑之说,是因为《明史》记载有疑问。尤其是对明武宗时的应州大捷觉得是在抹黑明朝。咱们知道之所以称为历史,是早已过去多少的事了,谁也没经历过,只是通过查找前人留下来的记载的内容加以推敲,总结出最认为真实的连贯起来。而对应州大捷的参照物是明朝时期的人编写的《明武宗实录》至于它的真实与否与清朝就没多大关系了。故此说,《明史》的记载还算是客观的。
第三、自卖自夸
买瓜的说瓜甜。百姓如此,皇帝亦如此。康熙帝自诩“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意思是古今历史清朝最合法,最正当。当然他这样说也是对晚明的贬低。而乾隆时修纂的《四库全书》时将对本朝不利的书籍都销毁了。使得记载明史的历史资料大量缺失,也不从考证,成了清朝的“一言堂”想怎么说怎么了。
第四、《明史》及清朝皇帝客观的评价了明朝的皇帝
认为朱元璋雄才大略,是汉、唐、宋之首。对明成祖朱棣前期的评价也颇高“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四方宾服,幅陨之广”不吝夸赞之言。对末代皇帝崇祯的勤政也节俭也是赞美有加。当然明朝的灭亡是历史造成的不能怪崇祯一人,这样的评价已经是非常客观的了。
除了《明史》里记载的对前朝皇帝的赞美之词外,就是清朝的皇帝对明朝的也是赞美有加的。顺治帝曾说明太祖“朕以为,历代贤君,莫如洪武”。当然还有其他人像康熙帝也曾说过明太祖“治隆唐宋”。综上说明《明史》并没有贬低明朝及其皇帝,并且评价还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