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是一样的么?
- 2、《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是一回事吗?
- 3、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的区别是什么
- 4、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区别在哪?两本书有什么关系?
- 5、《三十六计》就是来源于《孙子兵法》吗?这两本书之间有着怎么样的联系呢?
- 6、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区别在哪里?
- 7、《三十六计》和《孙子兵法》是我国古老的兵书,那么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 8、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有哪些
- 9、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有什么区别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有什么不同
- 10、《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同一部书吗
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是一样的么?
《三十六计》不是《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完成在明清时期,是丰富的战斗经验和军事思想总结而成;《孙子兵法》创作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虽然《三十六计》中部分计谋脱胎于《孙子兵法》,但二者并不是同一本书。
三十六计:
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伐虢。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是一回事吗?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解析: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不是一回事。
《孙子兵法》是春秋末孙武所著,有“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等十三篇;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经典谋略之一。被称为“益智之荟萃、谋略之大成”的兵学奇书《三十六计》源自20世纪40年代发现的一个孤本,该孤本是抗日战争期间四川民间用土纸排印印出的,其编撰者到底是谁,至今无人知晓。
所谓“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燮理,机在其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
○第一套〖胜战计〗
第01计瞒天过海: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第02计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第03计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第04计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第05计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第06计声东击西: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第二套〖敌战计〗
第07计无中生有: 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
第08计暗渡陈仓: 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第09计隔岸观火: 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谱员小K骋远ィニ骋远?br />第10计笑里藏刀: 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第11计李代桃僵: 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第12计顺手牵羊: 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少阴,少阳。
○第三套〖攻战计〗
第13计打草惊蛇: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
第14计借尸还魂: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第15计调虎离山: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返。
第16计欲擒姑纵: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第17计抛砖引玉:类以诱之,击蒙也。
第18计擒贼擒王: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第四套〖混战计〗
第19计釜底抽薪: 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干上之象。
第20计混水摸鱼: 乘其阴乱,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
第21计金蝉脱壳: 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
第22计关门捉贼: 小敌困之。剥,不利有攸往。
第23计远交近攻: 形禁势格,利从近取,害以远隔。上火下泽。
第24计假道伐虢: 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困,有言不信。
○第五套〖并战计〗
第25计偷梁换柱: 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之。曳其轮也。
第26计指桑骂槐: 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
第27计假痴不癫: 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
第28计上屋抽梯: 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遇毒,位不当也。
第29计树上开花: 借局布势,力小势大。鸿渐于陆,其羽可以为仪也。
第30计反客为主: 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渐之进也。
○第六套〖败战计〗
第31计美人计: 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将弱兵颓,其势自萎。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第32计空城计: 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第33计反间计: 疑中之疑。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第34计苦肉计: 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第35计连环计: 将多兵众,不可以敌,使其自累,以杀其势。在师中吉,承天宠也。
第36计走为上: 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的区别是什么
一、根本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英文名为《The Art of War》,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另外两部是:《战争论》(克劳塞维茨) ,《五轮书》(宫本武藏) )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二、孙子兵法主要指作战战略技法的应用(后来也有人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引用)。而三十六计所讲:不光包括战略策略,还包含了很多其他方面,如上下级间、同事间、对内对外、做人处事等等。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区别在哪?两本书有什么关系?
很多人以为《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同一部兵法,实际上《孙子兵法》要比《三十六计》早上千年。《三十六计》最早源于南北朝,直到明清时期才著称书籍。而《孙子兵法》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可以说远早于《三十六计》。这两本兵法策略在内容上也有很大的不同,《三十六计》可以说是积累了此前各个朝代的军事思想和战争经验总结出来的兵书,那两者究竟是有着怎样的区别呢?
一、成书时间与作者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春秋时期的吴国将军孙武,成书于约公元前512年左右,又称《孙武兵法》、《孙武兵书》、《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等。2.《三十六计》的作者不详,语出南北朝时期,成书于明清时期即公元1640年前后。
由此可以看出两本兵书成书时间相差2000多年,不能混为一谈。
二、内容概要
1.《孙子兵法》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主要讲战略运筹,包括第一篇《始计篇》、第二篇《作战篇》、第三篇《谋攻篇》
第二部分,主要讲作战指挥,包括第四篇《军形篇》、第五篇《兵势篇》、第六篇《虚实篇》
第三部分,主要是讲战场机变,包括第七篇《军争篇》、第八篇《九变篇》、第九篇《行军篇》
第四部分,主要是讲军事地理,包括第十篇《地形篇》,第十一篇《九地篇》
第五部分,主要是讲特殊战法,包括第十二篇《火攻篇》、第十三篇《用间篇》
2.《三十六计》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即:
第一套,胜战计,包括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
第二套,敌战计,包括无中生有、暗度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
第三套,攻战计,包括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
第四套,混战计,包括釜底抽薪、混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道伐虢
第五套,并战计,包括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癫、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
第六套,败战计,包括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计
有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三、历史地位及评价
1.《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孙武也被国人尊为兵圣),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逻辑缜密严谨,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大成者。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
《孙子兵法》是美国西点军校和哈佛商学院高级管理人才培训必读教材,是商界必备实战手册启迪人生权变创新的智慧。兵法的核心在于挑战规则,规则就是没有规则,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
《孙子兵法》被翻译成英文、俄文、德文等20多种语言在全世界流传,据统计全世界有数千种关于《孙子兵法》的刊印本。不少国家的军校也把它列为教材。据报道,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交战双方都曾研究《孙子兵法》,借鉴其军事思想用以指导战争。
唐太宗李世民评价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
伟人评价《孙子兵法》:中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说的,包括认识世界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的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轻看这句话。又说: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当下仍是科学真理。
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说:《孙子兵法》是天下第一神灵,我们必须顶礼膜拜,认真背诵,灵活运用,公司才能发达。
2.《三十六计》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四、总结
《孙子兵法》讲的是道,道就是战争的规律,高屋建瓴,而《三十六计》讲的是术,术就是战争中具体使用的计谋策略。道中有术,术由道出。
《三十六计》就是来源于《孙子兵法》吗?这两本书之间有着怎么样的联系呢?
不是的,二者的差别还是很大的,36计是理论著作,孙子兵法是技能著作。但是二者都是讲兵法的。
当然不是的,二者的差别还是很大的,但是二者都是运用在军事方面的,都是老祖宗的智慧锦囊。
从小听到《孙子兵法》这四个字,崇拜的不得了,并且牢牢记住了“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这一句,后来才知道《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并不是一个东西。
可以理解为《三十六计》是对《孙子兵法》的总结,《三十六计》的作者已经不知道是谁了。
《三十六计》不是来源于《孙子兵法》,这两本书之间的联系:《三十六计》和《孙子兵法》事实上而言应当并没有太大的联络,一个是军理经典著作,而另一个是军事技能经典著作。如果一定要说他们俩有一些联络呢,可以说是《三十六计》,归纳了包含《孙子兵法》等在内的古代中国丰富多样的军事思想与方法的一个经典著作。《孙子兵法》,因为他成册的时间也比较早,它成册于春秋末期是由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战略家孙武著作。
这实际上都是孙武把自己的国防斗争经验一个汇总,《孙子兵法》是中国的都是世界上第一个一部军事著作,在军队行业有着一个开天辟地的功效。可是《孙子兵法》不仅牵涉到军事斗争的办法,也包括国家军事策略,及其国防取决于我国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等等等方面。《三十六计》成册于清初,并且作者不详。《三十六计》通常是将我国古代的军事斗争手法其实就是将斗争的具体做法展开了一些汇总。我们都知道《三十六计》较为偏重于战略战术,但在战略上《三十六计》没有太大的提升。
大家可以这么说《三十六计》是《孙子兵法》军事技能里的汇总,都是中国古代军事的策略一个整体归纳。二者可能会在军事技能内容和形式有一些相似之处,终究《三十六计》是汇总后朝军事方式。因此《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确实是有较大的区别的,就比如说,孙膑兵法可以全方位的软件的解读军事策略,方式及其发展战略这些,而《三十六计》说的仅仅很简单的军事技能方式,这便是二者的关联。孙膑兵法阐述内容就是战略决策,是用兵之道作战的大战略方针。它的存在标志着古时候战略理论的最基本建立;三十六计是谋略,是可用作政冶与国防领域内的计谋,二者各有不同。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区别在哪里?
两本书内容不一样,《孙子兵法》更多的讲道,讲理,讲规律。而《三十六计》更多的是讲术。
第一,首先成书的年代不一样,《孙子兵法》成书于公元前,离现在2500多年,至少在公元前506年柏举之战,就有了《孙子兵法》。而《三十六计》,它原来最早出现叫“三十六策”,出现在《南齐书——王敬则传》这两者差了一千年呢。
第二,作者不一样,《孙子兵法》的作者就是孙武,而《三十六计》的作者不知道。它是中华民族我们先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第三,双方不是泾渭分明,它们有很多密切的联系,你比如《孙子兵法》在《九地篇》,有这么一句话,它说”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意思是说,统帅带兵,按照作战计划去作战,重要的事情,一定套像而抽梯子一样,先把士兵的后路给断掉,让他心无旁骛地,置之死地而后生。
而孙子在《九地篇》讲的”登高而去其梯“就是《三十六计》的第二十八计,就是”上屋抽梯“所以它们有必然的很多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三十六计》和《孙子兵法》是我国古老的兵书,那么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两本书并没有太大的联系,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同为兵书。《孙子兵法》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武锁著,历史比较悠久,《三十六计》没有具体作者,但是集合了众多的用兵计谋。
《三十六计》和《孙子兵法》从本质上来说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三十六计》在于通过实际的事件进行合理的分析,而《孙子兵法》更多的是从理论上理性的思考战争手段的利用。
两个兵书有所不同,也有一些共同点,总的来说,“孙子兵法”的内容更加丰富,不仅仅包含了战术思想,而“三十六计”则主要是战术思想。
《三十六计》和《孙子兵法》这两本书本质是差不多的,但是内容还是有些区别,一般来说孙子兵法更具影响力。
没有什么联系的,只是都是兵书而已,但是其他联系基本没有。就是《孙子兵法》成书较早,名气大,《三十六计》就借鉴了一点点吧。
《三十六计》和《孙子兵法》实际上来说应该没有太大的联系,一个是军事理论著作,而另一个是军事技能著作。如果非要说他们两个有一些联系呢,也可以说是《三十六计》,总结了包括《孙子兵法》在内的中国古代丰富的军事思想和方法的一个著作。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孙子兵法》,因为它成书的时间比较早,它成书于春秋末期是由中国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所著。这事实上也是孙武将自己的军事斗争经验一个总结,《孙子兵法》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军事著作,在军事领域具有一个开天辟地的作用。但是《孙子兵法》不仅仅涉及到军事斗争的方法,还包括国家的军事策略,以及军事在于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等等各个方面。
那我们再来看一下《三十六计》,《三十六计》成书于明末清初,而且作者不详。《三十六计》主要是将中国古代的军事斗争技法也就是将斗争的具体方法进行了一些总结。所以说《三十六计》比较侧重于战术性,而在战略性上《三十六计》并没有太大的突破。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放在一起来说,我们可以说《三十六计》是《孙子兵法》军事技能上的总结,也是中国古代军事策略的一个总体概括。两者可能在军事技能内容上有些相似的地方,毕竟《三十六计》是总结前朝的军事方法。所以《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别的,就比方说,孙子兵法能够全面的系统的分析军事策略,方法以及战略等等,而《三十六计》讲的只是简简单单的军事技能方法,这就是二者的关系。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有哪些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分别是:
三十六计第一计—瞒天过海;本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让天知道就过了大海。形容极大的欺骗和谎言,什么样的欺骗手段都使得出来。
三十六计第二计—围魏救赵;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现借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三十六计第三计—借刀杀人;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三十六计第四计—以逸待劳;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
三十六计第五计—趁火打劫;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东西。现比喻乘人之危,捞一把。
三十六计第六计—声东击西;指表面上声言要攻打东面,其实是攻打西面,军事上使敌人产生错觉的一种战术。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本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现形容凭空捏造。
三十六计第八计—暗渡陈仓;后多比喻暗中进行某种活动(多指男女私通达)。
三十六计第九计—隔岸观火;隔着河看对岸的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予援救而在一旁看热闹。
三十六计第十计—笑里藏刀;比喻外表和气而内心阴险。
三十六计第十一计—李代桃僵;原指桃、李共患难。比喻兄弟相爱相助。后用来指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三十六计第十二计—顺手牵羊;顺手就牵了羊。比喻不费劲,乘机便得到的。现多指乘机拿走人家东西的偷窃行为。
三十六计第十三计—打草惊蛇;打动草惊动了藏在草里的蛇,后用以指做事不周密,行动不谨慎,而使对方有所觉察。
三十六计第十四计—借尸还魂;迷信人认为人死后灵魂可附着于别人的尸体而复活。后用以比喻已经消灭或没落的事物,又假托别的名义或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出现。
三十六计第十五计—调虎离山;设法使老虎离开山头,比喻为了便于行事,想法子引诱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三十六计第十六计—欲擒姑纵;要捉住他,故意先放开他。比喻为了进一步的控制,先故意放松一步。
三十六计第十七计—抛砖引玉;以自己的粗浅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见解。
三十六计第十八计—擒贼擒王;作战要先擒拿主要敌手。比喻做事要抓关键。
三十六计第十九计—釜底抽薪;从锅底抽掉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十六计第二十计—混水摸鱼; 比喻趁混乱时机攫取不正当的利益。也作“浑水摸鱼”。
三十六计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 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幼早的壳。比喻用计脱身。
三十六计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关起门来捉进入屋内的盗贼。
三十六计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结交离得远的国家而进攻邻近的国家。这是秦国用以并吞六国,统一全国的外交策略。
三十六计第二十四计—假道伐虢;以借路为名,实际上要侵占该国(或该路)。虢,诸侯国名。也作“假道灭虢”。
三十六计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 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
三十六计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 ;指着桑树骂槐树。比喻借题发挥,指着这个骂那个。
三十六计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假装痴呆,掩人耳目,另有所图。
三十六计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 楼以后拿掉梯子,借指与人密谈。也用以比喻怂恿人,使人上当。
三十六计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 比喻将本求利,别人收获。
三十六计第三十计—反客为主;是客人却用主人的口气说话。后指在一定的场合下采取主动措施,以声势压倒别人。
三十六计第三十一计—美人计; 以美女诱人的计策。
三十六计第三十二计—空城计; 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缺乏兵备而故意示意人以不设兵备,造成敌方错觉,从而惊退敌军之事。后泛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
三十六计第三十三计—反间计;原指使敌人的间谍为我所用,或使敌人获取假情报而有利于我的计策,后指用计谋离间敌人引起内讧。
三十六计第三十四计—苦肉计;故意毁伤身体以骗取对方信任,从而进行反间的计谋。
三十六计第三十五计—连环计; 本为元杂剧名,剧本写汉末董卓专权,王允设计,先许嫁美女貂蝉与吕布,后又献给董卓,以离间二人,致使吕布杀死董卓。后用以指一个接一个相互关联的计策。
三十六计第三十六计—走为上;指战争中看到形势对自己极为不利时就逃走。现多用于做事时如果形势不利没有成功的希望时就选择退却、逃避的态度。
01、美人计美人计应该也算是比较常用的一个计策了,在三国时期,王允为了对付董卓就曾使用过美人计,而在这个计策当中中主角自然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貂蝉。貂蝉作为四大美女之一,她的容貌自然不用多说。当时王允为了吸引董卓的注意,首先就是把貂蝉先献给董卓,然后又私下让吕布被貂蝉所吸引,这样就可以利用貂蝉来离间吕布和董卓之间的关系,最终这个计策自然也是成功了,吕布为了貂蝉直接斩杀了董卓。
02、空城计把空城计用的炉火纯青的一个人应该就是诸葛亮了,在《三国演义》当中,诸葛亮北伐失败之后,司马懿也是率领大军前来围剿,面对着司马懿的几十万大军,诸葛亮也是从容不迫,直接一出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当然在正经的历史当中,空城计实际上是赵云的杰作,和诸葛亮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03、苦肉计同样是在三国时期,周瑜和黄盖应该是把苦肉计演绎的淋漓尽致,一直到现在“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都算是脍炙人口的一句歇后语。也正是因为周瑜和黄盖两个人的苦肉计才让曹操上了当,这才造成了曹操赤壁大战的失败。
04、暗度陈仓这其实就是韩信的杰作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不得不说的是,韩信确实是一个军事天才。而刘邦之所以能够建立大汉政权,一大半的功劳都是要归于韩信,当初楚军所有的目光都是盯着正在维修的栈道,但是谁也没有想到,韩信竟然率领部队直接从陈仓出兵,但楚军知晓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但可惜的是,韩信虽然帮助刘邦建立政权,但最终的结局着实有些凄惨。
三十六计
01 瞒天过海
02计 围魏救赵
03计 借刀杀人
04 以逸待劳
05 趁火打劫
06 声东击西
07 无中生有
08 暗渡陈仓
09 隔岸观火
10 笑里藏刀
11 李代桃僵
12 顺手牵羊
13 打草惊蛇
14 借尸还魂
15 调虎离山
16 欲擒姑纵
17 抛砖引玉
18 擒贼擒王
19 釜底抽薪
20 混水摸鱼
21 金蝉脱壳
22 关门捉贼
23 远交近攻
24 假道伐虢
25 偷梁换柱
26 指桑骂槐
27 假痴不癫
28 上屋抽梯
29 树上开花
30 反客为主
31 美人计
32 空城计
33 反间计
34 苦肉计
35 连环计
36 走为上
孙子兵法
1计篇
2作战篇
3谋攻篇
4行篇
5势篇
6虚实篇
7军争篇
8九变篇
9行军篇
10地形篇
11九地篇
12火攻篇
13离间篇
第一套 胜战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第二计 围魏救赵 第三计 借刀杀人
第四计 以逸待劳 第五计 趁火打劫 第六计 声东击西
第二套 敌战计
第七计 无中生有 第八计 暗渡陈仓 第九计 隔岸观火
第十计 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第三套 攻战计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第四套 混战计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第二十四计 假途伐虢
第五套 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颠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第六套 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孙子兵法分13篇,又叫《兵法十三篇》
分为
卷上:始计第一,作战第二,谋攻第三,军形第四,兵势第五。
卷中:虚实第六,军争第七,九变第八,行军第九
卷下:地形第十,九地第十一,火攻第十二,用间第十三。
而三十六计无年代和作者可考,不分卷,有六套计,每套六计,共六六三十六计
第一套 胜战计
第1计 瞒天过海 第2计 围魏救赵 第3计 借刀杀人
第4计 以逸待劳 第5计 趁火打劫 第6计 声东击西
第二套 敌战计
第7计 无中生有 第8计 暗度陈仓 第9计 隔岸观火
第10计 笑里藏刀 第11计 李代桃僵 第12计 顺手牵羊
第三套 攻战计
第13计 打草惊蛇 第14计 借尸还魂 第15计 调虎离山
第16计 欲擒故纵 第17计 抛砖引玉 第18计 擒贼擒王
第四套 混战计
第19计 釜底抽薪 第20计 混水摸鱼 第21计 金蝉脱壳
第22计 关门捉贼 第23计 远交近攻 第24计 假途伐虢
第五套 并战计
第25计 偷梁换柱 第26计 指桑骂槐 第27计 假痴不癫
第28计 上屋抽梯 第29计 树上开花 第30计 反客为主
第六套 败战计
第31计 美人计 第32计 空城计 第33计 反间计
第34计 苦肉计 第35计 连环计 第36计 走为上
孙子兵法有三十六计吗?
他们好像是两本兵法书吧。第一套 胜战计
第1计 瞒天过海 第2计 围魏救赵 第3计 借刀杀人
第4计 以逸待劳 第5计 趁火打劫 第6计 声东击西
第二套 敌战计
第7计 无中生有 第8计 暗度陈仓 第9计 隔岸观火
第10计 笑里藏刀 第11计 李代桃僵 第12计 顺手牵羊
第三套 攻战计
第13计 打草惊蛇 第14计 借尸还魂 第15计 调虎离山
第16计 欲擒故纵 第17计 抛砖引玉 第18计 擒贼擒王
第四套 混战计
第19计 釜底抽薪 第20计 混水摸鱼 第21计 金蝉脱壳
第22计 关门捉贼 第23计 远交近攻 第24计 假途伐虢
第五套 并战计
第25计 偷梁换柱 第26计 指桑骂槐 第27计 假痴不癫
第28计 上屋抽梯 第29计 树上开花 第30计 反客为主
第六套 败战计
第31计 美人计 第32计 空城计 第33计 反间计
第34计 苦肉计 第35计 连环计 第36计 走为上计
三十六计”是一个古语。原为虚指,极言计策之多。后人便附会实有三十六种计策。这三十六种计策如下:
○第一套〖胜战计〗
第01计 瞒天过海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第02计 围魏救赵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第03计 借刀杀人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第04计 以逸待劳 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第05计 趁火打劫 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第06计 声东击西 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第二套〖敌战计〗
第07计 无中生有 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
第08计 暗渡陈仓 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第09计 隔岸观火 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第10计 笑里藏刀 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第11计 李代桃僵 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第12计 顺手牵羊 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少阴,少阳。
○第三套〖攻战计〗
第13计 打草惊蛇 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
第14计 借尸还魂 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第15计 调虎离山 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返。
第16计 欲擒姑纵 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第17计 抛砖引玉 类以诱之,击蒙也。
第18计 擒贼擒王 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第四套〖混战计〗
第19计 釜底抽薪 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
第20计 混水摸鱼 乘其阴乱,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
第21计 金蝉脱壳 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
第22计 关门捉贼 小敌困之。剥,不利有攸往。
第23计 远交近攻 形禁势格,利从近取,害以远隔。上火下泽。
第24计 假道伐虢 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困,有言不信。
○第五套〖并战计〗
第25计 偷梁换柱 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之。曳其轮也。
第26计 指桑骂槐 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
第27计 假痴不癫 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
第28计 上屋抽梯 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遇毒,位不当也。
第29计 树上开花 借局布势,力小势大。鸿渐于陆,其羽可以为仪也。
第30计 反客为主 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渐之进也。
○第六套〖败战计〗
第31计 美人计 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将弱兵颓,其势自萎。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第32计 空城计 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第33计 反间计 疑中之疑。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第34计 苦肉计 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第35计 连环计 将多兵众,不可以敌,使其自累,以杀其势。在师中吉,承天宠也。
第36计 走为上 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瞒天过海:本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让天知道就过了大海。形容极大的欺骗和谎言,什么样的欺骗手段都使得出来。
围魏救赵: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现借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借刀杀人: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以逸待劳: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
趁火打劫: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东西。现比喻乘人之危,捞一把。
声东击西:指表面上声言要攻打东面,其实是攻打西面。军事上使敌人产生错觉的一种战术。
无中生有:本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现形容凭空捏造。
暗渡陈仓:后多比喻暗中进行某种活动(多指男女私通达)。
隔岸观火:隔着河看对岸的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予援救而在一帝看热闹。
笑里藏刀:比喻外表和气而内心阴险。
李代桃疆:原指桃、李共患难。比喻兄弟相爱相助。后用来指互相顶撞或代人受过。
顺手牵羊:顺手就牵了羊。比喻不费劲,乘便得到的。现多指乘机拿走人家东西的偷窃行为。
打草惊蛇:打动草惊动了藏在草里的蛇。后用以指做事不周密,行动不谨慎,而使对方有所觉察。
借尸还魂:迷信人认为人死后灵魂可附着于别人的尸体而复活。后用以比喻已经死亡或没落的事物,又假托别的名义或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出现。
调虎离山:设法使老虎离开山头。比喻为了便于行事,想法子引诱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欲擒故纵:要捉住他,故意先放开他。比喻为了进一步的控制,先故意放松一步。
抛砖引玉:以自己的粗浅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见解。这是谦虚的话。
擒贼擒王:作战要先擒拿主要敌手。比喻做事要抓关键。
釜底抽薪:从锅底抽掉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混水摸鱼:比喻趁混乱时机攫取不正当的利益。也作“浑水摸鱼”。
金蝉脱壳: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幼早的壳。比喻用计脱身。
关门捉贼:关起门来捉进入屋内的盗贼。
远交近攻:结交离得远的国家而进攻邻近的国家。这是秦国用以并吞六国,统一全国的外交策略。
假道伐虢:以借路为名,实际上要侵占该国(或该路)。虢,诸侯国名。也作“假道灭虢”。
偷梁换柱: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
指桑骂槐:指着桑树哭槐树。比喻借题发挥,指着这个哭那个。
假痴不癫:假装痴呆,掩人耳目,另有所图。
上屋抽梯:上楼以后拿掉梯子。借指与人密谈。也用以比喻怂恿人,使人上当。
树上开花:比喻将本求利,别人收获。语出《荡寇志》。
反客为主:本是客人却用主人的口气说话。后指在一定的场合下采取主动措施,以声势压倒别人。
美人计:以美女诱人的计策。
空城计: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缺乏兵备而故意示意人以不设兵备,造成敌方错觉,从而惊退敌军之事。后泛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语出《三国演义》。
反间计:原指使敌人的间谍为我所用,或使敌人获取假情报而有利于我的计策。后指用计谋离间敌人引起内讧。语出元曲《英雄布》。
苦肉计:故意毁伤身体以骗取对方信任,从而进行反间的计谋。语出《三国演义》。
连环计:本为元杂剧名。剧本写汉末董卓专权,王允设计,先许嫁美女貂蝉与吕布,后又献给董卓,以离间二人,致使吕布杀死董卓。后用以指一个接一个相互关联的计策。语出《儿女英雄传》。
走为上计:指战争中看到形势对自己极为不利时就逃走。现多用于做事时如果形势不利没有成功的希望时就选择退却、逃避的态度。
这三十六计,到今天还极具活力,广为流传,特别是在行军用兵、商海谈判,甚至日常生活中都经常用到。例如在毛泽东领导的反围巢时和红军长征时多次运用到诸如“声东击西”、“以逸待劳”等方法克敌制胜。可以说,这种所谓的计策和这些词语都给我们带来了诸多方便
《孙子兵法》是历朝历代追捧的兵书,也是后人宝贵的军事学习资料。那么三十六计是哪些呢?分别是胜战计中有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敌战计中有无中生有、暗渡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攻战计中有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混战计中有釜底抽薪、混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途伐虢;并战计中有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颠、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败战计中有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计。
很多计谋,在古代的谋士与军事家都使用过。美人计就是通过进献美人,美人蛊惑、吹耳边风来达到目的。司徒王允用了貂蝉这一美人计离间了吕布与董卓之间的关系,董卓被吕布所杀,吕布没有了董卓这个靠山也势单力薄。借刀杀人这一计可谓是十分有心机的,自己不亲手消灭别人,借助其他人的手来替自己除掉眼中钉。曹操看不惯祢衡骄傲自大的样子,自己出手又怕天下人诟病,于是就把祢衡送给了刘表,刘表转而把祢衡又送给了黄祖。祢衡不把黄祖看在眼里,破口大骂,黄祖一个急性子的人,立马就让侍卫斩杀了祢衡。空城计是为了掩饰自己兵力空虚,造成极大阵势的样子来迷惑对手。三国中,诸葛亮就用了一招空城计,迷惑住了司马懿。
三十六计中走为上计,在我们觉得自己没有希望,硬拼只能徒劳无功时逃跑是最好的计谋。《孙子兵法》在今天的和平年代下,更多的是用于商战。
孙子兵法分13篇,又叫《兵法十三篇》
分为
卷上:始计第一,作战第二,谋攻第三,军形第四,兵势第五。
卷中:虚实第六,军争第七,九变第八,行军第九
卷下:地形第十,九地第十一,火攻第十二,用间第十三。
而三十六计无年代和作者可考,不分卷,有六套计,每套六计,共六六三十六计
第一套 胜战计
第1计 瞒天过海 第2计 围魏救赵 第3计 借刀杀人
第4计 以逸待劳 第5计 趁火打劫 第6计 声东击西
第二套 敌战计
第7计 无中生有 第8计 暗度陈仓 第9计 隔岸观火
第10计 笑里藏刀 第11计 李代桃僵 第12计 顺手牵羊
第三套 攻战计
第13计 打草惊蛇 第14计 借尸还魂 第15计 调虎离山
第16计 欲擒故纵 第17计 抛砖引玉 第18计 擒贼擒王
第四套 混战计
第19计 釜底抽薪 第20计 混水摸鱼 第21计 金蝉脱壳
第22计 关门捉贼 第23计 远交近攻 第24计 假途伐虢
第五套 并战计
第25计 偷梁换柱 第26计 指桑骂槐 第27计 假痴不癫
第28计 上屋抽梯 第29计 树上开花 第30计 反客为主
第六套 败战计
第31计 美人计 第32计 空城计 第33计 反间计
第34计 苦肉计 第35计 连环计 第36计 走为上
第一套:胜战计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第二套:敌战计无中生有、暗度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第三套:攻战计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内容介绍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有什么区别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有什么不同
1、在很多时候大家都认为孙子兵法是跟三十六计并列的军事奇书,但其实完全不是一回事,三十六计,讲的是计谋,而孙子兵法则讲的是计算,他无时无刻不在计算,算各种概率和可能,让你尽可能多地掌握战场上的优势。这是道和术的区别,层次也和境界也不一样。说白了三十六计是搞小聪明的书,而孙子兵法则是讲得如何实力致胜。
2、孙子兵法讲五事七计,五事叫做道,天,地,将,法,七计是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孰就是孰能。意思也就是说敌我对比到底如何,谁更占理,谁更有能力,谁更占优势,谁更有纪律,谁的人更多,操练更熟练,赏罚更分明。让你比较天时地利人和,还有法治环境。
3、这其实就是现代管理中的swot模型,也就是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之所以要比较这些东西,就是为了知道敌我实力,计算之后你才知道我有没有胜算,有多少胜算。
4、孙子兵法讲的是,胜负既定,然后兴师动众。这就是告诉我们,不打无准备之仗,一定要算明白了再打,如果要用这五事七计来衡量,诸葛亮的成绩就不及格,他六出祁山没有一次是谋定而后动,全都没有胜算。
5、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生死存亡全都在此一线,所以不要轻易的用兵。这是表明了一种对于军事的敬畏之心,所以孙子兵法的核心是不战,而不是好战,整篇孙子兵法永远在想办法用不战的方式,解决战的问题。
6、就好比扁鹊三兄弟的故事:一次,魏文王问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又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
7、好的医生不是能够治病,而是让你不得病。所以孙子跟伍子胥同时代,但是留下的精彩故事却没有伍子胥更多,也是因为这点,他总是不打仗,总在打仗之外就把事情解决了,所以也就没有表现的机会。但他历史的地位,却不是伍子胥能比的。这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尽量少摩擦,少干架,发展才是硬道理。每个人都要对争执有一颗敬畏之心。无论公司也好,个人也罢,一旦陷入摩擦,必然造成巨大损失,大多数情况都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8、所以说做人也是这样,那些总爱耍小聪明,看似很精明的人,最后却总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反倒是那些大智若愚,脚踏实地的人,最后都做出了一番事业。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同一部书吗
不是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