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愤愤不平的拼音,愤愤不平的意思及造句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2-27 10:16:15 浏览1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成语什么愤不平

【成语】: 愤愤不平
【拼音】: fèn fèn bù píng
【解释】: 愤愤:很生气的样子。心中不服,感到气愤。
成语典故
【出处】: 《汉书·刘据传》:“太子进则不得见,退则困于乱臣,独冤结而亡告,不忍忿忿之心,起而杀充,恐惧逋逃。”唐·许嵩《建康实录》:“自尔愤愤不平,每酒后辄咏魏武帝乐府。”
词语辨析
【举例造句】: 王子成父诸人,俱愤愤不平,请于桓公,欲劫鲁侯,以报曹沫之辱。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
【拼音代码】: ffbp
【近义词】:怒火中烧、怒气满腹
【反义词】:心平气和、平心静气
【用法】: 作谓语、状语、定语;指心中不服
【英文】: be indignant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状语、定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愤,不能读作“pēn”。
成语辨形:愤,不能写作“奋”。

心中不服感到气愤的词语是什么?

愤愤不平
拼音:fèn fèn bù píng。
释义:愤愤:很生气的样子。因不公平的事而愤怒或不满。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王子成父诸人,俱愤愤不平,请于桓公,欲劫鲁侯,以报曹沫之辱。”
用法:可作谓语、状语、定语。
近义词
怒火中烧
拼音:nù huǒ zhōng shāo。
释义:怒火在心中燃烧;形容心中怀着极大的愤怒。
出处:古龙《长干行》:“时见四个师弟非欲置自己和师父于死地,不由怒火中烧。”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用于激愤。

愤愤不平的读音

【成语】忿忿不平
【拼音】fèn fèn bù píng
【解释】心中不服,感到气愤。同“愤愤不平”。
愤愤不平拼音:fèn fèn bù píng
愤愤:很生气的样子。因不公平的事而愤怒或不满。也作“忿忿不平”。
出处: 《晋书·桓秘传》:“秘亦免官;居于宛陵;每愤愤有不平之色。”
愤愤不平造句
1.荷兰国脚拥有一切理由对于被罚下场感到愤愤不平,因为他只是几乎在越位举旗与哨响后同时射门,却被罚下场。
2.银鸡心离开了办公室。一路上她愤愤不平,大摇大摆,把桌椅沙发碰得乒乒乓乓。
3.你们要关注建立中的国家,那些愤愤不平的好斗的民族总是觉得自己被低估了,它们又好战又暴躁。
4.囚犯都感到愤愤不平,于是决定第二天吃完早餐后,不交回餐盘,以示抗议。
5.到老板再次恩准某位宠将早早下班回家,留在办公室里继续上班的人不免愤愤不平。
6.看到老板再次恩准某位宠将早早下班回家,留在办公室里继续上班的人不免愤愤不平。
7.对此,苹果树愤愤不平,于是自断经脉,拒绝成长。
8.她是在替谁愤愤不平?
9.就像买了到伦敦的汽车票,结果把我送到了卢顿的郊外,我不免愤愤不平。
10.他对人们待他的那种方式感到愤愤不平。

愤愤不平的意思及造句

打抱不平:【基本解释】:遇见不公平的事,挺身而出,帮助受欺负的一方。
【拼音读法】:dǎ bào bù píng
【使用举例】:他遇到不公平的事总爱~。
【近义词组】:仗义执言、见义勇为、扶弱抑强
【反义词组】:欺软怕硬、欺贫重富、见不救
【使用方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指为人出头
【成语出处】: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五回:“不瞒两位说,老汉平生,最喜欢劫副教授济贫抑强扶弱抱打不平。”
愤愤不平:【基本解释】:心中不服,感到气愤。
【拼音读法】:fèn fèn bù píng
【近义词组】:怒火中烧、怒气满腹
【反义词组】:心平气和、平心静气
【使用方法】:偏正式;作谓语、状语、定语;指心中不服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王子成父诸人,俱愤愤不平,请于桓公,欲劫鲁侯,以报曹沫之辱。”
坎坷不平:【基本解释】:坎坷:指道路高低不平。比喻前进道路上有很多困难
【拼音读法】:kǎn kě bù píng
【使用举例】:人生道路都会有~的
【近义词组】:崎岖不平、艰难险阻
【反义词组】:一帆风顺、康庄大道、阳关大道
【使用方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路途的险恶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扬雄传》:“岁南巢之歇坷兮,易豳、歧之夷平。”
愤愤不平的意思:愤愤,很生气的样子;因不公平的事而愤怒或不满。
读音:fèn fèn bù píng。
出处:唐·房玄龄《晋书·桓秘传》:每愤愤有不平之色。
近义词:怒火中烧、义愤填膺。
反义词:随遇而安、知足常乐。
愤愤不平造句:
1、农民们对不断加重的经济负担愤愤不平。
2、面对经理不公平的指责,小王愤愤不平。
3、这件事处理不公正,很多人愤愤不平。
4、他难抑心中愤愤不平之气,找小马评理去了。
5、大家明白小明是代人受过,心中都替他愤愤不平。
6、老板如此蛮不讲理,工人们都愤愤不平。
7、矿工们愤愤不平地抱怨说政府没有履行诺言。
8、而他总是高不成低不就,心中常常愤愤不平,态度也逐渐变得孤傲,甚至远离人群。
9、她的妈妈愤愤不平道,你都没不去拜访他,我们从何得知宾格利先生的喜好呢。
10、龙灵马上撅起小嘴,一副愤愤不平的样子,表现着自己的不满。
11、就在米洛愤愤不平的骂着这破森林时,一双血红的眼睛在他背后忽隐忽现。
12、顾继海愤愤不平的走向客来香的楼上,恶狠狠的把掌门家的小萝莉列位不共戴天誓不两立的仇人。
13、索歌儿愤愤不平的嘟囔着,像是发泄一般的狠狠的抓起一块兔子肉咀嚼着。
14、说到这里,赵小丁语气中有了些愤愤不平:这吴家近些年来对这风雷洞觊觎已久,一直在想方设法的要从我父亲手中得到此洞。
15、《忐忑》被电台封杀了,王东虽然愤愤不平,不过还是在博客上写了一篇声明,对几起车祸表示歉意,并号召大家不要在开车的时候听《忐忑》。

愤愤不平的拼音是什么

愤愤不平的拼音是:fèn fèn bù píng。
愤愤不平的意思:愤愤:很气愤的样子。心中感到不平,非常生气。
愤愤不平的出处:《汉书·刘据传》:“太子进则不得见,退则困于乱臣,独冤结而亡告,不忍忿忿之心,起而杀充,恐惧逋逃。”唐·许嵩《建康实录》:“自尔愤愤不平,每酒后辄咏魏武帝乐府。”
愤愤不平近义词
1、义愤填膺:义愤:对违反正义的事情所产生的愤怒;膺:胸。发于正义的愤懑充满胸中。
2、怒火中烧:中;心中。怒火在心中燃烧。形容心中怀着极大的愤怒。
3、愤懑不平:愤懑:抑郁不平。因不公平的事而心中不服,感到气愤。
愤愤不平反义词
1、心平气和:心情平静,态度温和。指不急躁,不生气。
2、心服口服:服:信服。心里嘴上都信服。指真心信服。
3、随遇而安:随:顺从;遇:遭遇。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
愤愤不平例句
1、大家明白小明是代人受过,心中都替他愤愤不平。
2、农民们对不断加重的经济负担愤愤不平。
3、对经理不公平的指责,小王愤愤不平。
4、这件事处理不公正,很多人愤愤不平。
5、他难抑心中愤愤不平之气,找小马评理去了。
6、老板如此蛮不讲理,工人们都愤愤不平。
7、人可以像疯狗一样对周围的事愤愤不平,但最后总要安静的离开。
8、看到几个年轻人欺负一个残疾女青年,周围的人都愤愤不平,谴责这种不道德行为。
9、真凶已被枪毙,但他仍然愤愤不平。
10、不再为一点小事伤心动怒,也不再为一些小人愤愤不平。

愤愤不平是什么意思解释词语

愤愤不平是什么意思解释词语如下
愤愤不平,汉语成语,拼音是fèn fèn bù píng,意思是心中不服,感到气愤。出自《汉书·刘据传》。
成语出处
《汉书·刘据传》:“太子进则不得见,退则困于乱臣,独冤结而亡告,不忍忿忿之心,起而杀充,恐惧逋逃。”唐·许嵩《建康实录》:“自尔愤愤不平,每酒后辄咏魏武帝乐府。”
《建康实录》是唐代编撰的编年体史书,作者是许嵩。
历史背景
此刻本为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荆湖北路安抚使司刻递修本。半叶11行,行20字,小字双行30字,白口,左右双边框高23.1厘米,宽16.9厘米。藏于国家图书馆。
本书共二十卷,所记史事,起自东汉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建于陈后主祯明三年(公元589年),体例上兼采实录和纪传两体。
《建康实录》为编年体史书。因记载定都建康(今南京)的三国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史事,故名。许嵩,高阳(今属河北)人,事迹不详。书中记有吴大帝、晋元帝即位至唐至德元年(756)的年数,至德元年或即成书时间。
所述起于东汉兴平元年(194),止于陈祯明三年(589),附记后梁。分为吴4卷、东晋6卷、宋4卷、齐2卷、梁2卷、陈2卷。内容以政权变迁和君臣事迹为主,并详记土地、山川、城池、宫苑的建置兴废和处所,以及异事别闻。
在正史以外广征博引,参考多已亡佚的典籍《吴书》、《吴录》、《晋中兴书》、《宋略》、《三十国春秋》等50余种,可订补正史遗阙及讹误。
作者著书时多作实地考察,书中引用的方志地记达21种,已全部失传,如山谦之《南徐州记》和《丹阳记》、刘澄之《扬州记》、陶季直《京都记》、顾野王《舆地志》等,对研究南京历史地理颇有参考价值。
另外其按人物去世时间附载小传的做法也为后世沿用。但体例不精,宋以前为实录体,以后为纪传体,叙事也有矛盾和重复之处。北宋嘉祐三年(1058)由江宁府初刻,现存最早为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翻刊本,较通行的是清光绪甘氏刊本。

愤愤不平的意思

意思:愤愤,很生气的样子。心中不服,感到气愤。
拼音:愤愤不平 [fèn fèn bù píng]。
引证:王子成父诸人,俱~,请于桓公,欲劫鲁侯,以报曹沫之辱。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
出处:《晋书·桓秘传》:“秘亦免官;居于宛陵;每愤愤有不平之色。”
例句:老板如此蛮不讲理,工人们都~。
语法:可作谓语、状语、定语。
近义词:
一、义愤填膺 [yì fèn tián yīng]
释义:义愤,对违反正义的事情所产生的愤怒;膺,胸。发于正义的愤懑充满胸中。
引证:畿辅士民,屡遭虏骑蹂躏,莫不~,恨之切骨。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章。
出处:南北朝·江淹《恨赋》:“置酒欲饮;悲来填膺。”
例句:听到北京女子中学的学生被捕后,鲁迅先生怒发冲冠,~。
二、拍案而起 [pāi àn ér qǐ]
释义:一拍桌子猛地站起来。形容非常愤慨。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十六回:“半氏大怒;拍案而起。”
例句:面对反派的屠杀,闻一多先生~!

心中感到不平等非常气愤,这个是字成语是什么

愤愤不平:【基本解释】:心中不服,感到气愤。
【拼音读法】:fèn fèn bù píng
【近义词组】:怒火中烧、怒气满腹
【反义词组】:心平气和、平心静气
【使用方法】:偏正式;作谓语、状语、定语;指心中不服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王子成父诸人,俱愤愤不平,请于桓公,欲劫鲁侯,以报曹沫之辱。”
成语 愤愤不平
应该是“四字成语”。这个四字成语是愤愤不平。
拼音:fèn fèn bù píng
意思:心中不服,感到气愤。
出处:《汉书·刘据传》:“太子进则不得见,退则困于乱臣,独冤结而亡告,不忍忿忿之心,起而杀充,恐惧逋逃。”
译文:太子进去则见不到,退出去则困在乱臣之中,独冤结而亡告,不忍忿忿之心,起而杀充,恐惧逋逃。
近义词
怒火中烧
拼音:nù huǒ zhōng shāo
意思:怒火在心中燃烧;形容心中怀着极大的愤怒。
出处:宋·王迈《臞轩集》:“虚舟相触何心在,怒火虽炎一响空。”
2、义愤填膺
拼音:yì fèn tián yīng
意思:由正义而激发的愤怒充满心胸。也作“义愤填胸”。
出处: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五回:“珏斋不禁义愤填膺,自己办了个长电奏,力请宣战。”

众怒难平是成语吗?

1. 愤愤不平是成语吗
成语解释编辑 【成语】: 愤愤不平 【拼音】: fèn fèn bù píng 【解释】: 愤愤:很生气的样子。心中不服,感到气愤。
2. 是啥成语
怒不可遏。怒火中烧。
3. 触犯众怒的成语。

怨声载道来 [ yuàn shēng zài dào ] 基本释自义 怨恨的声音充满了道路。形容民众普遍不满。载(zài):充满。 出 处 《后汉书·李固传》:“前孝安皇帝内任伯荣、樊丰之属;外委周广;谢恽之徒;开门受赂;署用非次;天下纷然;怨声载道。” 例 句 人们对于乘车难的问题意见很大,真可谓~。
4. 由犯难众怒四字组成的成语
众怒难犯 众怒难犯,成语,作宾语、定语,犯:触犯、冒犯。群众的愤怒不可触犯。表示不可以做群众不满意的事情。出自《左传·襄公十年》中郑国贵族子产的话:“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
5. 气急败坏和愤愤不平是成语吗
两个都是成语。 愤愤不平 【拼音】: fèn fèn bù píng 【解释】: 愤愤:很生气的样子。心中专不服,感到气属愤。 【出处】: 《汉书·刘据传》:“太子进则不得见,退则困于乱臣,独冤结而亡告,不忍忿忿之心,起而杀充,恐惧逋逃。”唐·许嵩《建康实录》:“自尔愤愤不平,每酒后辄咏魏武帝乐府。” 【举例造句】: 王子成父诸人,俱愤愤不平,请于桓公,欲劫鲁侯,以报曹沫之辱。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
6. 形容触犯众怒的成语有哪些
众怒难犯 犯:触犯、冒犯。群众的愤怒不可触犯。表示不可以做群众不满意的事情。专 [拼音] zhòng nù属 nán fàn [出处] 《左传·襄公十年》:“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 [例句] 当局也感到众怒难犯,决心释放被禁的代表。 [近义] 众怒难任
7. 众怒难犯这个成语是十二生肖中的哪个
虎 虎落平阳 [hǔ来 luò pí自ng yáng] 生词本 基本释义 平阳:地势平坦明亮的地方。老虎离开深山,落到平地里受困。比喻失势。 出 处 清·钱彩《说岳全传》:“虎落平川被犬欺。” 例 句 这叫做~被你欺,那时候哪,别说他不敢得罪我,连你也不敢得罪我啊。
8. 众怒难犯的成语解释及意思
[zhòng nù nán fàn] 【解释】 犯:触犯、冒犯。表示不可以做群众不满意的事情。 【出处】内《左传·襄公十年》:“众容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 【示例】你们来意甚善,只是~,赶快去吧。(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一回) 【近义词】 众怒难任 【用法】 作宾语、定语;表示不可以做群众不满意的事。
9. 春秋时期,有一句成语,前半句是“众怒难犯”,后半句是什么啊
出处 《左传·襄公十年》:“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
10. 难 平 四字词语
欲壑难平来一般指欲壑难填源 欲壑难填 ( yù hè nán tián ) 成语解释:欲:欲望;壑:深谷。形容欲望象深谷一样,很难填满。指贪心重,没法满足。 成语举例:衙门口人欲壑难填,也不好太懦弱了,尽着他们的口胃,他们得着口胃,就咽不满的馋涎了。(清 颐琐《黄绣球》第四回) 常用程度:常用 感 *** 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