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慈禧太后的全称是??
- 2、慈禧太后全名是
- 3、慈禧是谁
- 4、慈禧的真名叫什么?
- 5、慈禧太后是满族人还是汉族人?
- 6、慈禧太后叫什么名字
- 7、慈禧太后的全名?属于满族八旗的哪一旗?
- 8、慈禧太后当政多少年
- 9、慈禧是哪个朝代谁的皇后?
- 10、慈禧太后的生日是多少
慈禧太后的全称是??
慈禧太后的全名是叶赫那拉·杏贞,死后清朝上谥号为“孝钦慈禧太后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总共25字,为有清一代皇后身后哀荣之最。
慈禧太后出生在一个很普通的官宦之家,祖辈姓叶赫那拉。她有个很美的名字,叫做杏贞。慈禧家里虽然说不上钟鸣鼎食,却也不愁吃穿、家教良好。
可自从她父亲死后,她们家的日子就过的艰难起来。据说慈禧送父亲灵柩回京的时候,因为付不起费用被赶了下船。后来还是吴棠阴差阳错送给慈禧300两银子,她才得以度过难关。直到慈禧15岁进宫,她才慢慢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甚至做到了垂帘听政的政治高位。
扩展资料
民间传说或影视作品,一般称慈禧太后为兰儿或玉兰。可能是因为慈禧进宫后的第一个封号为“兰贵人”,很多小说笔记误以为“兰儿”是她的乳名,实则不然。
据慈禧家族后人叶赫那拉·根正称,慈禧的乳名实际上叫“杏儿姑”,“姑”是满人对未成年女子的通常称呼,而“杏儿”的名字则是因为当时家中庭院种有几颗白杏树。
由此,慈禧的爷爷给她起了个大名叫“杏贞”,小名“杏儿”,取义“忠贞”之意。至于咸丰皇帝初封杏贞姑娘为兰贵人,大概是因为咸丰最喜欢玉兰花,因此给她这样一个封号,以表示自己对杏贞的爱慕之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杏贞。孝钦显皇后,满族,1835年11月29日(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1908年11月15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又称“西太后”、“那拉太后”、“老佛爷”,徽号“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死后清朝上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咸丰帝的妃子,同治帝生母,光绪帝养母。慈禧博学多才,能书善画,书法长于行书、楷书,绘画有花卉等传世。
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
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
钮钴禄氏慈禧,和和珅一个姓
慈禧太后的全名是叶赫那拉·杏贞,死后清朝上谥号为“孝钦慈禧太后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总共25字,为有清一代皇后身后哀荣之最。
慈禧,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其执掌清朝政权达48年之久。慈禧的一生,经历了从1840年至1900年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5次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她还是一个5岁的孩子。第二次鸦片战争,她已是咸丰皇帝的懿贵妃。以后的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她则是清王朝的最高决策者,从慈禧的主战与求和,可以看出慈禧与帝国主义关系的变化。
扩展资料慈禧的一生,经历了从1840年至1900年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5次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她还是一个5岁的孩子。第二次鸦片战争,她已是咸丰皇帝的懿贵妃。以后的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她则是清王朝的最高决策者,从慈禧的主战与求和,可以看出慈禧与帝国主义关系的变化。
1860年9月21日,清军在八里桥之战中遭到失败,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咸丰决定逃往热河避暑山庄。当咸丰 即将出发的时候,懿贵妃极力谏阻,请求咸丰留在北京,继续抵抗。
为此,她触怒了咸丰,差一点引来杀身之祸。奕?与英法联军签订《北京条约》,懿贵妃深以为耻,劝咸丰废约再战。因为咸丰病危,只好作罢。
慈禧一生中领导过两次改革,第一次是洋务运动,第二次是清末新政,前者是物质层面上的变革,后者是体制层面上的变革。
清朝晚期,由于改变了重农抑商的政策,商品经济开始发达,资产阶级开始形成和壮大, 慈禧太后采用了适合生产力的君主立宪制。因此,封建社会,在慈禧太后新政的8年中逐渐消灭了,也就是说,清朝的晚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封建社会了。通常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实则那推翻的只是的封建王朝的最后躯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慈禧
慈禧太后全名是
慈禧太后的全名是叶赫那拉·杏贞,死后清朝上谥号为“孝钦慈禧太后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共25字,享清代皇后身后哀荣之最。慈禧太后,是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
慈禧太后全名是
慈禧太后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官宦之家,祖辈姓叶赫那拉。其母家虽然说不上非常富裕,但吃穿不愁、家教良好。
慈禧太后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
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1908年11月15日,在仪鸾殿去世,葬在菩陀峪定东陵。
慈禧是谁
众所周知,慈禧太后可谓是帝制期间为数不多持久当政的女性。1861年11月,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欣联合发动辛酉政变,此后三度垂帘听政,直至1908年去世,统治中国长达47年之久。在中国的近代历史上,一提到慈禧太后,人们往往将其定义为“祸国殃民、嗜权如命、狠毒凶残、工于心计、愚昧跋扈、顽固保守”的一代误国妖后。为此,在国人对她恶评如潮。可以说慈禧众多国人心中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卖国者、狠毒而冰冷的专制愚昧者,遗臭万年。
可以说,中国的衰败她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两代帝王被她玩弄于鼓掌之间。另外其残忍是出名的,她起用湘军、淮军人物,也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维护其统治目的,并非自愿破除满汉界限。在她执政的40多年中,以她为首的清政府签订了众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时,她依然大兴土木,花巨资兴建颐和园以庆祝自己的60大寿戊戌变法,囚禁光绪,使中国依旧沉沦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
虽说慈禧误国殃民,但能爬上那种高度,统治中国长达半个世纪,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作为一个女人,其政治本领可谓聪慧精悍,智慧和谋略都是不容小觑的,除了她所做的一些熟为人知的错事,其实人们也大都遗忘了其一生也干过一些可以称得上为好事的政绩。首先力排众议,惩治官吏贪污腐败,处置贪污受贿的兵部侍郎庆英,诛杀玩忽职守的何桂清,整饬了吏治,使纲纪为之肃然。虽然慈禧一生杀人无数,但是其在执政期间也非常重视所谓采良纳贤,曾经破格任用很多人才,制定有效措施严格官员考核,打破历代满人为官的常规,重用汉人——大胆任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一大批汉人,难得的是其公私分明,不搞裙带关系,除袭“承恩公”一虚爵外,没有家人涉朝政。
慈禧是道光皇帝的儿子咸丰皇帝的妃嫔,咸丰死后,同慈安太后一起垂帘听政,史称东西太后,立儿子同治为皇帝,同治死后又立其亲妹妹的儿子(同治的堂弟也是表弟)光绪为帝,光绪死后又立傅仪为帝。所以慈禧是傅仪奶奶的姐姐。也就是姨奶奶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母亲 也是最后的太后
清朝的皇太后。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3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后联合慈安太后(即孝贞)、恭亲王奕欣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
慈禧的真名叫什么?
慈禧太后,1835年11月29日(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1908年11月15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又称“西太后”、“那拉太后”、“老佛爷”,死后清朝上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太后”总共26字,为有史以来皇后生后哀荣之最。是清朝政府腐败、软弱、无能、残暴的代表。1861年至1908年间清朝的实际统治者。 慈禧太后是满洲镶蓝旗人,其家庭属叶赫部(今四平附近)。父惠征,曾任安徽徽宁池广太道道员。玉牒(皇族家谱)记载是“叶赫那拉氏惠征之女”,有姓无名(传说为杏贞)。 乳名兰儿,故称叶赫那拉,徽号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咸丰帝的妃子,同治帝生母。同治帝立,尊为圣母皇太后,尊号为慈禧太后。在清文宗驾崩于避暑山庄后,治丧期间因与慈安太后分住烟波致爽殿东西暖阁,故也被称为西太后。 叶赫纳拉氏的起源 据叶赫那拉·根正说:“关于叶赫那拉氏的起源,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元末明初时,已在叶赫河建立了叶赫城的叶赫那拉氏家族与爱新觉罗家氏族发生了一场战争,当时,爱新觉罗家族的头领为了使叶赫那拉氏臣服,就指着大地说道:‘我们是大地上最尊贵的金子(爱新觉罗就是金子的意思)!’而叶赫那拉的首领听了一阵大笑,他指着天上的太阳说道:‘金子算什么,我们姓它!’叶赫那拉氏最后打败了爱新觉罗,成为当时东北最大的一支部落。” 据史料记载:叶赫那拉氏是满族中的大姓,也是起源较早的姓氏之一。叶赫那拉氏最早的祖先可追溯到五代时期的海西女真,其始祖叫星垦达尔汉,原姓土默特。叶赫那拉氏的始祖,原来是蒙古人到扈伦部,他招赘在那里,那拉的意思就是爱,他领有其地,并成为一国,因为他的国是在叶赫的河边建立的城市,所以叫叶赫那拉氏。叶赫那拉氏是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其中也先后出过许多文豪武将,如历来被誉为“清初学人第一”的满族杰出文人纳兰性德就姓叶赫那拉。但真正使叶赫那拉扬名天下的,当属叶赫那拉氏的三位皇后。
麻烦采纳,谢谢!
慈禧的真名叫叶赫那拉·杏贞。 民间传说或影视作品,一般称慈禧太后为兰儿或玉兰,是因为慈禧进宫后的第一个封号为“兰贵人”。 其实据慈禧家族后人叶赫那拉·根正称,慈禧的乳名实际上叫“杏儿姑”,“姑”是满人对未成年女子的通常称呼,而“杏儿”的名字则是因为当时家中庭院种有几颗白杏树,由此,慈禧的爷爷给她起了个大名叫“杏贞”,小名“杏儿”,取义“忠贞”之意。 而如今慈禧的名字仍不为众人所知,多是因为历史上避讳的原故。所以人们常尊称其为慈禧,而不称杏贞,久而久之慈禧就为世人所知了。
慈禧真名(叶赫那拉 杏贞)乳名兰儿。
1835年,慈禧出生在山西长治县西坡村一个王姓之家,父母是贫穷的汉族农民,为她起名叫王小谦。4岁时,小谦被父母卖给该县上秦村宋四元为女,改名宋龄娥。12岁时,宋玲娥又被卖给潞安府知府惠征为婢,改名叶赫那拉·杏贞。
惠征在衙花园专设书房,对杏贞悉心栽培。1852年,杏贞以满清官员之女身份,应选入宫,被咸丰帝宠幸,掌控满清朝政48年。有史学家研究称,童年的慈禧并不认识满文,只识汉字。
1989年,专家在山西长治县发现慈禧出生地的遗址、慈禧亲生母亲的坟墓,以及老家大院娘娘院。当地人称,慈禧进宫当“娘娘”后,村里就称她童年住过的宅院为“娘娘院”。
扩展资料慈禧的家庭
慈禧的父亲叫惠征,清朝嘉庆十年出生,那一年是公元的1805年,等到了道光八年,也就是公元的1828年,算一下是23年之后,这一年慈禧的父亲23岁,当了一个笔帖式。就是各个衙门里边最低级的一个文官,按现代话说,就是秘书,一个文秘,而且是一个低级的文秘。
职责是抄写,拟稿,各级部门里,真正当官的是不负责写稿,当官的只负责写好之后提出意见,然后修改,直至满意,再定稿。就是干这个,而且是满文书写小官的称呼,翻译成现代话,定义就是书写小官,是很低级的抄抄写写的一个官员,现在的文秘。
那六年之后,当了二等笔帖式,虽然升了官,但是职位没变,还是一个抄写的文秘。等到34岁的时候,惠征再次升迁当了八品笔帖式,等于这么多年从23岁入职一直到34岁,11年过去了,官还是一个笔帖式,但是别看这官位很低,可是接触面比较大,也为自己今后的官场生涯打了一定的基础!
那么这段时间,惠征过了十多年之后,开始时来运转了,在随后的十年里,可以说是鸿运当头,而且是连升几级,由范式文书的笔帖式,正式升迁了当了吏部主事。正六品的官,这官按说是不小了,后来由这个吏部主事,再次晋升,成了吏部员外郎,这官又高了一级——从五品官员!
再后来由吏部员外郎当吏部郎中,这是正五品的官员。直到道光29年1849年升迁为山西归绥道道员,这是正四品的官员。可以说是一路升迁。前十年算是默默无闻,后十年一路升迁。
慈禧太后是满族人还是汉族人?
慈禧太后是满族人。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
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
后联合慈安太后(即孝贞)、恭亲王奕欣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
扩展资料
一般认为慈禧为满洲镶蓝旗人,玉牒明确记载是“叶赫那拉氏惠征之女”。 据叶赫那拉·根正的口述记载,慈禧出生于北京西四牌楼劈柴胡同,今辟才胡同。但也有学者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慈禧太后很有可能是汉族人。
据考证,1835年,慈禧出生在山西长治县西坡村一个贫穷的汉族农民家庭,取名“王小慊”。4岁时,被卖给本县上秦村宋四元为女,改名“宋龄娥”12岁时,又被卖给潞安府知府惠征为婢,改名“玉兰”(兰儿),并在衙西花园专设书房中获精心培养。
1852年,封懿贵人,后依次晋封至懿贵妃。咸丰帝死后,其子同治帝继位,被尊为“圣母皇太后”,抬入满洲镶黄旗。从这段材料不难看出,她是确确实实的满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慈禧太后
有民间传说慈禧不是满洲人,生父也不是惠征。关于慈禧的身世,有五种说法:(1)甘肃兰州,(2)浙江乍浦,(3)内蒙古呼和浩特,(4)安徽芜湖,(5)山西长治。 其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是山西长治说,山西长治当地传说:说慈禧为汉人,是惠征出钱买的女儿来顶替自家的女儿。慈禧原是山西省潞安府(今长治市)长治县西坡村王增昌的女儿,名叫王小慊,4岁时因家道贫寒,被卖给上秦村宋四元家,改姓宋,名龄娥。到了11岁,宋家遭到不幸,她又被转卖给潞安府(今长治市)知府惠征做丫头。一次,惠征夫人富察氏发现龄娥两脚各长一个瘊子,认为她有福相,就收她作干女儿,改姓叶赫那拉氏,取名玉兰。后来玉兰被选入宫,成了兰贵妃。说慈禧是王家的女儿,当地提出的根据是:(1)王姓家谱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一直续谱到现代。王氏家谱上更写着:“王小慊后来成为慈禧太后”。(2)当地还传说:在西坡村外边的山脚下,还有据说是慈禧生母的坟。坟前有碑,原来是木牌,后来竖立石碑。说慈禧是宋家的女儿,当地提出的根据是:(1)在上秦村里至今保存着一处娘娘院,是慈禧入宫前住过的院落。(2)在宋家的炕上曾刨出了当年慈禧给宋家写的家信等,她娘家六代侄孙还保存着这封信。(3)在上秦村居住的宋家老人说:“慈禧太后是咱家的。”为此,宋家曾联名写信,要求政府调查澄清这件事。上面的传说,有文有物,具体生动。长治地方众口一词,画押证明,说慈禧是长治人。长治市还为此专门成立“慈禧童年研究会”。但其实这些都缺乏证据。 那封信后也经过鉴定,非慈禧的笔迹,而且不是原件,亦是破烂不堪,大打史实折扣。传说也只是传说而已。 慈禧确实为满洲镶蓝旗人,玉牒明确记载是“叶赫那拉氏惠征之女”。
慈禧太后的身份一直具有争议。
一般认为慈禧为满洲镶蓝旗人,玉牒明确记载是“叶赫那拉氏惠征之女”。据叶赫那拉·根正的口述记载,慈禧出生于北京西四牌楼劈柴胡同,今辟才胡同。
但也有学者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慈禧太后很有可能是汉族人。
1989年6月,长治市郊区(原属长治县)下秦村77岁的村民赵发旺带着他和上秦村宋双花、宋六则、宋德文、宋德武等人的联名信,找到长治市地方志办公室。赵发旺说,慈禧是上秦村人。他是慈禧太后的五辈外甥,宋双花、宋六则等人是慈禧的五辈侄孙。他们要求政府帮助澄情。从此,刘奇踏上了慈禧童年的研究之路。佐证材料的不断丰富,愈加增强了刘奇的信心,有关著述也颇见报端。2012年 4月,在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主持召开的“共和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五十年研讨会”上,刘奇撰写的《揭开慈禧童年之谜》,获得一等奖。这篇7000余字的论文,集中阐述了慈禧的身世问题。
据刘奇考证,1835年,慈禧出生在山西长治县西坡村一个贫穷的汉族农民家庭,取名“王小慊”。4岁时,被卖给本县上秦村宋四元为女,改名“宋龄娥”12岁时,又被卖给潞安府知府惠征为婢,改名“玉兰”(兰儿),并在衙西花园专设书房中获精心培养。咸丰二年( 1852年),以叶赫那拉惠征之女的身份,应选入宫,平步青云,直至皇太后。
详见:http://baike.baidu.com/link?url=-K1_w02hwrCyp4nQsqW4Y1Ke5bIZOlyjsOSjmx8aRNaLr8_HVe9VIVcx7wH-tY23Y03LeX-WKVJoAtIhxHRFza#6_3
慈禧太后是满洲镶蓝旗人,其家庭属叶赫部(今四平附近)。
附:叶赫纳拉氏的起源
据叶赫那拉·根正说:“关于叶赫那拉氏的起源,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元末明初时,已在叶赫河建立了叶赫城的叶赫那拉氏家族与爱新觉罗家氏族发生了一场战争,当时,爱新觉罗家族的头领为了使叶赫那拉氏臣服,就指着大地说道:‘我们是大地上最尊贵的金子(爱新觉罗就是金子的意思)!’而叶赫那拉的首领听了一阵大笑,他指着天上的太阳说道:‘金子算什么,我们姓它!’叶赫那拉氏最后打败了爱新觉罗,成为当时东北最大的一支部落。”
据史料记载:叶赫那拉氏是满族中的大姓,也是起源较早的姓氏之一。叶赫那拉氏最早的祖先可追溯到五代时期的海西女真,其始祖叫星垦达尔汉,原姓土默特。叶赫那拉氏的始祖,原来是蒙古人到扈伦部,他招赘在那里,那拉的意思就是爱,他领有其地,并成为一国,因为他的国是在叶赫的河边建立的城市,所以叫叶赫那拉氏。叶赫那拉氏是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其中也先后出过许多文豪武将,如历来被誉为“清初学人第一”的满族杰出文人纳兰性德就姓叶赫那拉。但真正使叶赫那拉扬名天下的,当属叶赫那拉氏的三位皇后。
慈禧是北京满族人慈禧是北京满族人
慈禧太后是满族人。
一般认为慈禧为满洲镶蓝旗人,玉牒明确记载是“叶赫那拉氏惠征之女”。 据叶赫那拉·根正的口述记载,慈禧出生于北京西四牌楼劈柴胡同,今辟才胡同。
但也有学者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慈禧太后很有可能是汉族人。据考证,1835年,慈禧出生在山西长治县西坡村一个贫穷的汉族农民家庭,取名“王小慊”。
4岁时,被卖给本县上秦村宋四元为女,改名“宋龄娥”12岁时,又被卖给潞安府知府惠征为婢,改名“玉兰”(兰儿),并在衙西花园专设书房中获精心培养。
1852年,封懿贵人,后依次晋封至懿贵妃。咸丰帝死后,其子同治帝继位,被尊为“圣母皇太后”,抬入满洲镶黄旗。从这段材料不难看出,她是确确实实的满人。
扩展资料:
慈禧太后的故事:
光绪初年,慈禧太后刚满40岁,她为了达到二度垂帘听政的目的,曾使用了种种手段,但慑于朝中有人反对,终日心中不乐。心腹太监李莲英猜知真心事。
便令人在万寿寺大雄宝殿的后面建了一座佛。建成之后,李莲英速去禀告慈禧,说:“听说万寿寺大雄宝殿常常有双佛显光,这是大吉大利之兆,奴才想请太后驾临前往观看”。
慈禧听罢感到十分惊奇,便起驾出宫。出西直门下高梁桥,坐上皇船,沿长河,直到万寿寺。慈禧上了码头,进了山门,直奔大雄宝殿而来。
进得殿来,见供奉的依然是原来的三世佛,不觉勃然大怒:“明明是原来的三世佛嘛,哪来的双佛显光”。那个时候,奴才欺骗主子是要杀头的。
但李莲英心中有数,忙说:“太后息怒,请您后殿御览”。慈禧太后慢慢悠悠转到三世佛后,果见一慈眉善目的观世音坐在殿中央,此寺方丈住持,还有慈禧的文武大臣也在这里。
这时,李莲英喊道:“老佛爷到。”其他人即刻跪伏高呼:“恭迎老佛爷!” 慈禧见状明白了一半儿,但她故作不解问道:“你们迎接的是哪位老佛爷呀”。
李莲英他们答道:“您就是当今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啊!”“如今先皇晏驾,新皇尚幼,国不可一日无主,臣民们请您垂帘料理朝政,您可要救庶民于水火之中啊”。
一席话说得慈禧心花怒放。自此,老佛爷这个称呼便从万寿寺传遍京城,举国上下,都称慈禧为“太后老佛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叫什么名字
正史的名字叫叶赫那拉·杏贞,这是个满族名字。
慈禧家族后人叶赫那拉·根正称,慈禧的乳名实际上叫“杏儿姑”,“姑”是满人对未成年女子的通常称呼,而“杏儿”的名字则是因为当时家中庭院种有几颗白杏树,由此,慈禧的爷爷给她起了个大名叫“杏贞”,小名“杏儿”,取义“忠贞”之意。历史著作中还叫西太后、慈禧太后、那拉太后,这是根据她的地位。
扩展资料
慈禧太后是中国历史的帝制时代中,少数长期当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称干练,尤其擅长操弄亲贵朝臣之间的权力平衡,以维系自身的绝对权威,清朝因为她的能力而续命数十年。
慈禧当权时期,清廷的中央集权以及中国主权面临来自内部及外国的种种威胁,她从捍卫清帝国权威及其本身权力的立场出发,所作之举措收效虽不尽成功,但放在历史脉络下做持平之论,多数允称合理。
参考资料:慈禧-百度百科
正史的名字叫叶赫那拉·杏贞,这是个满族名字。
历史著作中还叫西太后、慈禧太后、那拉太后,这是根据她的地位。
但野史中她其实不是满族人,民间野史传说慈禧为汉人,是惠征出钱买的女儿来顶替自家的女儿。慈禧原是山西省潞安府(今长治市)长治县西坡村王增昌的女儿,名叫王小慊,4岁时因家道贫寒,被卖给上秦村宋四元家,改姓宋,名龄娥。后来进入宫中,才改名换姓,叫叶赫那拉·杏贞。
关于慈禧的乳名,慈禧的乳名实际上叫“杏儿姑”,“姑”是满人对未成年女子的通常称呼,而“杏儿”的名字则是因为当时家中庭院种有几颗白杏树,由此,慈禧的爷爷给她起了个大名叫“杏贞”,小名“杏儿”,取义“忠贞”之意。至于咸丰皇帝初封杏贞姑娘为兰贵人,大概是因为咸丰最喜欢玉兰花,因此给她这样一个封号。
关于慈禧姓名的说法很多,这提供了很多参考,希望能帮上你。
叶赫那拉氏。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
叶赫那拉氏,原系明末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之一叶赫部的氏族。叶赫那拉氏族谱与所有满族族谱一样,均渗透着汉族传统的儒家影响,它既是官职承袭的重要凭证,亦为表明身份地位的证明。
叶赫那拉氏于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
扩展资料: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驾崩,大行皇帝无嗣,经她命,由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其子溥仪为帝,年号宣统,慈禧被尊为太皇太后。
1908年11月15日17点(未正三刻),叶赫那拉氏于中南海仪鸾殿病逝,享年七十四岁。慈禧临终遗言说:“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宣统元年(1909年)十月,葬于河北省遵化市菩陀峪定东陵,定徽号“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太皇太后”,谥号“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简称“孝钦显皇后”,谥号共22字,谥号长度超过清朝开国皇后孝慈、本朝孝德、孝贞两位正宫皇后,为清代及中国历代皇后之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慈禧
叶赫那拉氏,名杏贞
叶赫那拉 杏贞 (真实姓名)
叶赫那拉 玉兰 (后人篡改之名)
那拉氏(主宰她的人这样叫 有些现在人也这样叫)
慈禧的真名叫叶赫那拉·杏贞。
民间传说或影视作品,一般称慈禧太后为兰儿或玉兰,是因为慈禧进宫后的第一个封号为“兰贵人”。
其实据慈禧家族后人叶赫那拉·根正称,慈禧的乳名实际上叫“杏儿姑”,“姑”是满人对未成年女子的通常称呼,而“杏儿”的名字则是因为当时家中庭院种有几颗白杏树,由此,慈禧的爷爷给她起了个大名叫“杏贞”,小名“杏儿”,取义“忠贞”之意。
而如今慈禧的名字仍不为众人所知,多是因为历史上避讳的原故。所以人们常尊称其为慈禧,而不称杏贞,久而久之慈禧就为世人所知了。
扩展资料:
慈禧太后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无法回避的人物,其实慈禧既不是她的姓也不是她的名,常说的慈禧只是她的一个徽号。
徽号和谥号有着本质的区别,谥号是在人死了之后为其一生所做的总结,而徽号则在人活着的时候就给你加上去的。慈禧就是那拉氏在做皇太后的时候同治皇帝给她的一个尊号。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慈禧
慈禧太后的全名?属于满族八旗的哪一旗?
叶赫那拉.慈禧
她是满洲镶蓝旗人,其家庭属叶赫部(今四平附近)。父惠征,曾任安徽徽宁池广太道道员。玉牒(皇族家谱)记载是“叶赫那拉氏惠征之女”,有姓无名(传说为杏贞)。 乳名兰儿,故称叶赫那拉,徽号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咸丰帝的妃子,同治帝生母。同治帝立,尊为圣母皇太后,尊号为慈禧太后。
吕后,武则天,慈禧,并称为中国历史的三大女强人。比起武则天整体口碑偏上的评价,慈禧则要差的多。为了安抚全国里唯一支持皇帝的满人,她在制定改革上左右摇摆,最后两方都做的得不好,国力更是被时代远远地抛在后面。
叶赫那拉式建国后很多人积极融入社会,改姓为“那”,比如著名歌手那英就是叶赫那拉一族。
慈禧太后(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全名叶赫那拉.杏贞,满洲镶蓝旗(后抬入满洲镶黄旗)人。
中国古代女人是没有名字的,所以慈禧的全名就是叶赫那拉氏。因入宫时赐号兰贵人,咸丰帝爱新觉罗·奕詝叫她兰儿。所以有些野史、小说附会成叶赫那拉·兰儿。叶赫那拉氏属于镶蓝旗,慈禧后来被抬入镶黄旗。
慈禧的真名叫叶赫那拉·杏贞,死后清朝上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
原来是满洲镶蓝旗人,由于镶蓝旗属于下五旗,所以在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八日,咸丰皇帝驾崩第二天,慈禧被封为圣母皇太后时,颁布上谕:慈禧皇太后母家,著抬入镶黄旗满洲。
全名:叶赫那拉·杏贞 有说是满洲镶黄旗也有说满洲镶蓝旗人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满洲镶蓝旗(后抬入满洲镶黄旗)人。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
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
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后联合慈安太后(即孝贞)、恭亲王奕欣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
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
1875年同治帝崩逝,择其侄子爱新觉罗·载湉继咸丰大统,年号光绪,两宫再度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开始独掌大权。
1889年归政于光绪,退隐颐和园;1898年,戊戌变法中帝党密谋围园杀后,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光绪帝,斩戊戌六君子,再度训政;1900年庚子国变后,实行清末新政,对兵商学官法进行改革。
1908年,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三岁的溥仪做为新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次日17点(未正三刻)在仪鸾殿去世,葬于菩陀峪定东陵。
扩展资料:
慈禧的一生,经历了从1840年至1900年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5次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她还是一个5岁的孩子。第二次鸦片战争,她已是咸丰皇帝的懿贵妃。
以后的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她则是清王朝的最高决策者,从慈禧的主战与求和,可以看出慈禧与帝国主义关系的变化。
1860年9月21日,清军在八里桥之战中遭到失败,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咸丰决定逃往热河避暑山庄。当咸丰 即将出发的时候,懿贵妃极力谏阻,请求咸丰留在北京,继续抵抗。
为此,她触怒了咸丰,差一点引来杀身之祸。奕?与英法联军签订《北京条约》,懿贵妃深以为耻,劝咸丰废约再战。因为咸丰病危,只好作罢。
八旗起源:
八旗制度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结伴而行的狩猎活动因人数增多而需统一指挥,其指挥者称为牛录额真,这个多人集体即称为牛录。
女真人在对外防御与征伐过程中采取了以牛录额真统领牛录的组织形式,从而牛录组织具有了军事职能。为便于统一指挥大规模的围猎或作战,需将若干个牛录组成一个更大的单位。
以旗帜为标志作导引而不使方位错乱。旗帜在满语中称为“固山”,因而这个高于牛录的最大的单位即称为固山,汉语称“旗”。
制度确立:
明神宗万历十二年(1584年),出身建州左卫的努尔哈赤兴兵,以黑旗为帜。明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年)建州三卫的统一,统治人丁也不断增多,努尔哈赤另设红旗军亲领。
将黑旗军交由胞弟舒尔哈齐指挥。明万历二十一年(1601年)前后,努尔哈赤对牛录组织首次进行大规模改造与重建。
参照女真人的猛安谋克制,规定300人为一牛录,5牛录为一甲喇,5甲喇为一固山,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
改编后的牛录被分别隶属于黄、白、红、蓝四旗,以纯色为辨。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建州已经吞并除叶赫之外的所有女真部落,而且蒙古也多有归附。
麾下牛录已有百倍于起兵之初的规模,努尔哈赤的军队已不下五六万人。因此,努尔哈赤于该年将红白黑三旗及所领牛录析设为八个旗:原红旗分为正黄、镶黄二旗。
原白旗分为正白、镶白、正蓝三旗;原黑旗分为正红、镶红、镶蓝三旗。正四旗旗帜为纯色四方形,龙首朝后;镶四旗旗帜为五边形,黄、白、蓝三旗镶红边,红旗镶白边,龙首朝前。
当时各旗的旗主分别是:正黄旗主和镶黄旗主努尔哈赤、正红旗主和镶红旗主代善、正白旗主皇太极、镶白旗主杜度、正蓝旗主莽古尔泰、镶蓝旗主阿敏。
八旗建立自此始,亦即为满洲八旗的源起。 满洲(女真)社会实行八旗制度,丁壮战时皆兵,平时皆民,使其军队具有极强的战斗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慈禧
慈禧太后当政多少年
慈禧太后当政48年(1861~1908)。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
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后联合慈安太后(即孝贞)、恭亲王奕欣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
1875年同治帝崩逝,择其侄子爱新觉罗·载湉继咸丰大统,年号光绪,两宫再度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开始独掌大权;1889年归政于光绪,退隐颐和园;
1898年,戊戌变法中帝党密谋围园杀后,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光绪帝,斩戊戌六君子,再度训政;1900年庚子国变后,实行清末新政,对兵商学官法进行改革。
1908年,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三岁的溥仪做为新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次日17点(未正三刻)在仪鸾殿去世,葬于菩陀峪定东陵。
48年。孝钦显皇后(慈禧太后)1835年-1908年,叶赫那拉氏,名杏贞。出生于叶赫部(今四平附近)。咸丰皇帝的妃子,同治皇帝的生母,以皇太后身份或垂帘听政或临朝称制,为自1861年至1908年间大清帝国的实际统治者,为期仅次于清朝康熙帝和乾隆帝(48年)。人称清朝“无冕女皇”。
48年。同治元年(1862年)——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1861年-1908年,47年
其实要感谢慈禧,不是他挥霍着大清朝不接受新事物,也没有现在的新中国。
慈禧太后当政四十七年。
慈禧太后(1835—1908),是晚清同治、光绪两朝的最高决策者,她以垂帘听政、训政的名义统治中国四十七年。长期以来,有关慈禧的史学论著和文艺作品,大都只讲慈禧祸国殃民的一面,甚至把一些与慈禧毫不相干的恶行也加在慈禧的身上。在人们的心目中,慈禧已成为一个昏庸、腐朽、专横、残暴的妖后。
扩展资料:
慈禧太后的功与过
一生与“二”相伴,这些“二”带来了巨变。正是在她的手中,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老大帝国,沦落为听命于人的悲惨命运,沦落为列强们的半殖民地。正是在她手中,连续三任皇帝都是以孩童之身继位,都没有行使过执政之权。
在她去世后仅仅三年,辛亥革命一声炮响,中华大地上结束了长达两千余年的集权帝制,中国从此没有了皇帝。所以,慈禧太后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可以总结为三个字:二、半、无,谐音“二百五”。
她的成功在于在男人统治的世界上,夺得了本应由男人把握的最高权力,并且按照自己的意志,做出了一番事业。
人们不禁要问:当时入宫的秀女何止千百,何以独有慈禧脱颖而出,三度垂帘听政、两决皇储、乾纲独断、运大清国脉于她的股掌之上,并且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慈禧其人
慈禧是哪个朝代谁的皇后?
清朝,好像是咸丰的皇后
是清朝的皇后
慈禧是清朝咸丰皇帝的皇后。
慈禧,叶赫那拉氏,名杏贞,出生于叶赫部(今四平附近)。咸丰皇帝的妃子,同治皇帝的生母,以皇太后身分或垂帘听政或临朝称制,为自1861年至1908年间大清帝国的实际统治者,为期仅次于清朝康熙帝和乾隆帝。人称清朝“无冕女皇”,由于在其48年的统治期间,中国除了太平天国之乱外,还饱受外国侵略,中国国力日渐衰败。
名字之迷
民间传说或影视作品,一般称慈禧太后为兰儿或玉兰。可能是因为慈禧进宫后的第一个封号为“兰贵人”,很多小说笔记误以为“兰儿”是她的乳名,实则不然。
据慈禧家族后人叶赫那拉·根正称,慈禧的乳名实际上叫“杏儿姑”,“姑”是满人对未成年女子的通常称呼,而“杏儿”的名字则是因为当时家中庭院种有几颗白杏树,由此,慈禧的爷爷给她起了个大名叫“杏贞”,小名“杏儿”,取义“忠贞”之意。
至于咸丰皇帝初封杏贞姑娘为兰贵人,大概是因为咸丰最喜欢玉兰花,因此给她这样一个封号,以表示自己对杏贞的爱慕之意。
慈禧太后的生日是多少
慈禧太后生日:1835-11-29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
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后联合慈安太后(即孝贞)、恭亲王奕欣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
1875年同治帝崩逝,择其侄子爱新觉罗·载湉继咸丰大统,年号光绪,两宫再度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开始独掌大权;1889年归政于光绪,退隐颐和园;
1898年,戊戌变法中帝党密谋围园杀后,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光绪帝,斩戊戌六君子,再度训政;1900年庚子国变后,实行清末新政,对兵商学官法进行改革。
1908年,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三岁的溥仪做为新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次日17点(未正三刻)在仪鸾殿去世,葬于菩陀峪定东陵。
对于慈禧的生辰八字现在史学上没有考证,也许没有必要!看看他的出身就知道有没有必要了 第一种说法,就是慈禧出生在甘肃兰州。这种说法根据就是,甘肃的布政使衙门有一个笔帖式,说这个笔帖式就是慈禧的父亲惠征,因此慈禧就出生在甘肃兰州,还说兰州八旗驻地有一个地方叫马坊门今永昌路179号院,很具体呀,这历史学家就进行考证了,不错,慈禧的父亲做过笔帖式,但是这个时候慈禧出生的时候,慈禧的父亲是在吏部衙门做笔帖式,没有在甘肃布政使衙门做笔帖式,所以这个说法,就值得考虑了,这是第一种说法。 第二种说法,是慈禧出生在浙江乍浦。《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史界新发现——慈禧生于浙江乍浦》,因为《人民日报》影响大,很多人就纷纷议论,说慈禧出生在浙江乍浦,根据是什么呢,当地的老人传说,说慈禧小时候就在我们这儿,还留下了很多的故事,还说惠征做过一个官,这个官叫“骁骑校”,是一个小的武官,这个官就在浙江的乍浦,因为浙江乍浦是八旗的一个驻防地,那史学家要查一下了,查证这个时候慈禧的父亲还是在北京做官,在吏部做笔帖式,这里面就有差异了。第一,笔帖式是文官,骁骑校是武官,这两个不大搭界,第二官品也不搭界,因为笔帖式是八品,骁骑校官品比这个高一点,不搭界,最主要的是第三,一身不能二任。你不能既在北京吏部做官,又不在浙江乍浦做官,在当时是没有这种例子的,所以分析来分析去,浙江乍浦是慈禧的出生地,也还值得考虑。 第三,就是安徽芜湖说,这种说法就是慈禧的父亲惠征曾经做过一个官,就是安徽的“徽宁池太广道”,“徽”是徽州府,“宁”是宁国府,“池”是池州府,“太”是太平府,“广”是广德州,所以叫做“徽宁池太广道”,一个道员。又说慈禧会唱南方小曲,那正好生在安徽呀,有个电影叫《火烧圆明园》,那里演慈禧在圆明园里唱一支小曲,被咸丰听到了,咸丰听了以后如痴如醉,于是就喜欢上慈禧了,这个也值得考虑,要说慈禧会唱南方小曲,就是南方人,就值得考虑了,他北方人有的人会唱黄梅戏,那是不是他就是安徽人了,不能以这个来做结论。最主要的历史学者查了档案和文献,慈禧的父亲惠征做安徽的“徽宁池太广道”的时候,是在咸丰二年,可是慈禧在咸丰元年就入宫了,这时候慈禧已经十六七岁了,你要说慈禧生在这个地方,显然是不合逻辑的,这是第三。 第四说慈禧出生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这个根据是什么呢?就是根据慈禧的父亲惠征曾经做过归绥道的道员,“归”就是归化,“绥”就是绥远,这个地方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说的很具体了,说现在的呼和浩特市有一条街,叫“落凤街”,慈禧当年就出生在这条街,所以这条街叫“落凤街”,说慈禧她爸爸做官的时候,就住在八旗的衙门的这条街,所以慈禧生在这儿,而且说得很具体,说城边有一条小河,慈禧小时候还在河边玩耍,那就查历史了,慈禧出生在道光十五年,她爸爸惠征做归绥道道员的时候,这个时候慈禧已经15岁了,所以她不可能出生在这儿。那还有人说了,慈禧的外祖父曾经做过副都统,副都统的衙门就在今呼和浩特,那是不是她妈妈回娘家生的慈禧呀,这分析起来也不大合理,第一呢,因为从北京到现在的呼和浩特,路途遥远,不可能一个女的怀孕从北京坐车再赶到娘家去生孩子,第二按照当时的礼法,女人生孩子不能在娘家,应该在婆家,所以说种种的现象分析起来看,慈禧不大可能出生在今呼和浩特市,你说她小时候在她外婆家住过,或者她爸爸做道员的时候,在那儿住过这个有可能,那说他出生在这个地方,显然不对。 第五种说法,说慈禧出生于今山西长治,当时叫潞安府,就是今天的长治市。这个说法很有意思了,说慈禧不是满族人,是汉人,她父亲也不是惠征,是一个人王增昌,慈禧出生在这村呢,就是长治西坡村,很具体。理由有三,第一是王家有家谱,说从乾隆一直修到现在,家谱上写的,说慈禧的名字叫王小慊,说王小慊是后来的慈禧太后,但是有一条这个家谱不是原来的家谱,是后来抄的,所以真实性就值得考虑,第二就是说西坡村的村边上,山脚下有一个坟,这个坟是慈禧她母亲的坟。第三,坟前头还有个碑,这个碑早年是木头的,后来又换成石头的,你看有石碑为证,她妈妈的坟为证,还有家谱为证,就说慈禧是长治西坡村人,她父亲还有名有姓。说后来这个王家穷了,就把慈禧卖了,小时候卖了,卖给哪儿了呢?卖给还是这个县,叫上秦村,宋四元家,所以慈禧又改姓宋,名字叫龄娥,叫宋龄娥。
孝钦显皇后,通称慈禧太后,满族,1835年11月29日(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1908年11月15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又称“西太后”、“那拉太后”、“老佛爷”,徽号“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死后清朝上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咸丰帝的妃子,同治帝生母,光绪帝养母。1861年至1908年间清朝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是满洲镶蓝旗人,后抬旗入镶黄旗。其家庭属叶赫部(今四平附近,四平市铁东区叶赫满族镇)。父惠征,曾任安徽徽宁池广太道道员,母富察氏。同治帝立,尊为圣母皇太后,尊号为慈禧太后。在清文宗驾崩于避暑山庄后,治丧期间因与慈安太后分住烟波致爽殿东西暖阁,故也被称为西太后。(一说是慈安太后住在东六宫之一的钟粹宫,慈禧太后住西东宫的储秀宫,故称西太后。)
慈禧太后 [ 1835年11月29日(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1908年11月15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又称“西太后”、“那拉太后”、“老佛爷”,死后清朝上谥号为“孝钦慈禧太后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总共25字,为有清一代皇后身后哀荣之最。1861年至1908年间清朝的实际统治者。
慈禧太后 [ 1835年11月29日(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1908年11月15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又称“西太后”、“那拉太后”、“老佛爷”,死后清朝上谥号为“孝钦慈禧太后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总共25字,为有清一代皇后身后哀荣之最。
慈禧太后生日:11月-29日(十月初十)。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
慈禧的 60 大寿,是 1894 年阴历甲午年十月初十。为了举办隆重的庆典。慈禧晚年的行事作派,处处刻意模仿乾隆。乾隆晚年营建了宁寿宫,以备将皇位传给儿子嘉庆之后,做太上皇时养老居住。
慈禧也于 1889 年 55 岁时,宣布撤帘归政给已经大婚亲政的光绪皇帝之后,搬入宁寿宫居住。乾隆寿辰要去圆明园庆贺,并在沿途大摆排场,慈禧也计划去颐和园风光一回。
扩展资料:
慈禧60寿诞银两
一、为了迎接慈禧60寿诞,庆典处为慈禧置办新衣,由当时着名的苏州、杭州、江南三大织造府承制。他们用各种高档绸、缎、皮、绵衣物及面料制成各色绣缎龙袍达数百件,共计耗银231000余两。
二、慈禧为了增加庆寿的喜庆气氛,令人从京郊颐和园至紫禁城一路所经道路两旁搭建楼台殿阁、戏台、牌楼等点设景物,总计60段点景,共计耗银2400000两。
三、慈禧乘坐的轿舆是金辇轿舆,共耗银76913两制成;耗银12500两;还有光绪帝、后妃嫔乘坐的各式乘轿,耗银15000余两;后妃嫔乘坐共11辆,以及慈禧的役使宫女使用的青车30辆,修理旧车90余辆,耗银78900余两,以上共计耗银183000余两。
四、慈禧举办60寿诞前夕,令人提前把紫禁城内外装饰一新,张灯结彩,架设彩殿、彩棚,增设陈设铺垫等等,耗银866610两,仅颐和园一项就耗银460878两,共计耗银1327488两。
五、养心殿、太极殿、体和殿、东西六宫以及颐和园等处的修缮,耗银约414000余两,仅慈宁宫一处工程就耗银350000余两,共计耗银约764000余两。
六、慈禧在庆寿当日,还要上皇太后徽号,光由江苏织造府绣刻的玉宝、玉册,就耗银1923两。工部打造盛装印玺的金箱1个、金印池1个、金钱1个,耗金243两,加上打造的各类首饰、器皿等物品,共计耗金、银386000两。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慈禧六十大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