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圣劳伦斯岛的介绍
- 2、白令海峡位于哪里?
- 3、白令海峡是什么分界线
- 4、请问白令海峡中间的小岛叫什么?归美国还是俄罗斯?
- 5、亚洲东西南北分别濒临的岛屿? 如:南(罗地岛)西(巴巴岛)
- 6、两个海两个洋两个半岛两个国家的分界线是哪个海峡
- 7、世界上有几个美属岛屿
- 8、南方四岛地理位置
- 9、求日俄争端北方四岛的资源情况和总价值
- 10、世界上十大海峡
圣劳伦斯岛的介绍
圣劳伦斯岛位于白令海峡南口,美国领有的火山岛。长约150公里,宽约15-55公里。1728年为白令发现。气候严寒,苔原景观。海岸住有少量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以渔猎为生。
白令海峡位于哪里?
白令海峡位于亚欧大陆最东点的迭日涅夫角和美洲大陆最西点的威尔士王子角之间,西经169°40′,北纬65°35′,约85千米宽,最窄处约37千米,深度在30米-50米之间。
海峡连接楚科奇海和白令海。
名字来自丹麦探险家的维他斯·白令,他于1728年在俄国军队任职时候穿过白令海峡,第一次穿过北极圈和南极圈。
白令海峡位于亚洲最东点的迭日涅夫角和美洲最西点的威尔士王子角之间,西经169°0′,北纬65°30′,约85千米宽,深度在30米-50米之间。
峡内岛屿罗列,包括代奥米德群岛(Diomede Islands,约16平方公里﹝6平方英里﹞)及海峡南边的圣劳伦斯岛(约2560平方公里﹝1000平方英里﹞)。两侧的大洲分别是亚洲、北美洲,美俄国界在此穿过。
这个海峡连接了楚科奇海(北冰洋的一部分)和白令海(太平洋的一部分)(西经169度零分,北纬65度30分)。
它的名字来自丹麦探险家的维他斯·白令,他在1728年俄国军队任职时候穿过白令海峡,是第一个穿过北极圈和南极圈的人。是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连接北冰洋和太平洋的通道。
白令海峡是什么分界线
1-白令海峡是北冰洋和太平洋的分界线;
海峡南侧是太平洋,北侧是北冰洋。
2-白令海峡是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
海峡西侧是亚洲,东侧是北美洲。
3-白令海峡也是俄罗斯和美国的分界线;
海峡西侧是俄罗斯,东侧是美国阿拉斯加州。
白令海是太平洋沿岸最北的边缘海,介于(66°31′N,51°22′N)之间,海区呈三角形。北以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相通,南隔阿留申群岛与太平洋相联。位于太平洋最北端的水域。它将亚洲大陆(西伯利亚东北部)与北美洲大陆(阿拉斯加)分隔开。
1728年丹麦船长白令(Vitus Bering)航行到此海域,因而以他的姓氏命名。
如图所示:
白令海峡是北美洲和亚洲的洲界线,如图所示。
【简介】
白令海峡位于亚欧大陆最东点的迭日涅夫角和美洲大陆最西点的威尔士王子角之间,西经169°40′,北纬65°35′,约85千米宽,最窄处约37千米,深度在30-50米之间。海峡连接楚科奇海和白令海。名字来自丹麦探险家的维他斯·白令,他于1728年在俄国军队任职时候穿过白令海峡,第一人穿过北极圈和南极圈。
北美洲和亚洲的分界线,俄罗斯和美国的分界线,日期更替线
白令海峡是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
白令海峡是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是俄罗斯与美国的国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也经过白令海峡。
白令海峡,位于亚洲最东点的迭日涅夫角和美洲最西点的威尔士王子角之间的海峡,是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平均深度约30米~50米,最狭处约85千米;峡内岛屿罗列,包括代奥米德群岛及海峡南边的圣劳伦斯岛。两侧的大洲分别是亚洲、北美洲,美俄国界在此穿过。
这个海峡连接了楚科奇海和白令海。它的名字来自丹麦探险家的维他斯·白令。他在1728年俄国军队任职时候穿过白令海峡,是第一个穿过北极圈和南极圈的人。是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连接北冰洋和太平洋的通道。
请问白令海峡中间的小岛叫什么?归美国还是俄罗斯?
那不只一个小岛,中间那个北纬60度24分,西经172度44分的小岛是 St matthew island,属美国.
它北面那个大一点的是 st. lawrenz 也属美国
亚洲东西南北分别濒临的岛屿? 如:南(罗地岛)西(巴巴岛)
东:圣劳伦斯岛(白令海),阿留申群岛,日本群岛(北海道岛,本州岛,四国岛,九州岛及一些小岛屿),台湾岛,海南岛
南: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巽他群岛),斯里兰卡岛
西:塞浦路斯岛(亚洲),克里特岛(希腊)
北:新地岛,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新地岛北面),北地群岛,新西伯利亚群岛,弗兰格尔岛
两个海两个洋两个半岛两个国家的分界线是哪个海峡
白令海峡
两个海:楚科奇海、白令海
两个洋:北冰洋、太平洋
两个半岛:楚科奇半岛(俄)、阿拉斯加半岛(美)
两个国家:俄罗斯、美国
白令海峡
白令海峡
白令海峡(英语:Bering Strait;俄语:Proliv Beringa;法语:Detroit de Bering)是位于亚洲最东点的迭日涅夫角和美洲最西点的威尔士王子角之间的海峡,平均深度约30~50米(98~164英尺),最狭处约85千米(53海里);峡内岛屿罗列,包括代奥米德群岛(Diomede Islands,约16平方公里〔6平方英里〕)及海峡南边的圣劳伦斯岛(约2,560平方公里〔1,000平方英里〕)。美苏国界在此穿过。。这个海峡连接了楚科奇海(北冰洋的一部分)和白令海(太平洋的一部分)(西经169度零分,北纬65度30分)。
位于亚洲东北端楚科奇半岛和北美洲西北端阿拉斯加之间的白令海峡有四重身份:一是沟通北冰洋和太平洋的唯一航道;二是北美洲和亚洲大陆间的最短海上通道及洲界线;三是俄美两国的分界线;四是国际日期变更线的通过处。
世界上有几个美属岛屿
还有:美属北马里亚纳群岛,美属于波多黎各,美属于莫纳岛,美属别克斯岛,美属圣劳伦斯岛,美属圣马修岛,美属普里比洛夫群岛,美属豪兰岛,美属贝克岛,美属罗图马岛,美属贾维斯岛,美属约翰斯岛,美属威克岛,还有夏威夷群岛,阿留申群岛中的很多岛屿等等.
美属维尔京群岛 美属萨摩亚 和关岛
南方四岛地理位置
南方四岛是指俄罗斯堪察加半岛与日本北海道间的国后、择捉、齿舞、色丹四个岛屿,南方四岛在地理上属于千岛群岛,因此俄罗斯也称之为南千岛群岛。历史上日本在南千岛群岛设置行政区划,但1945年苏联在二次大战完毕前发动军事行径,占有南千岛群岛,在1945年雅尔塔会议上,美英两国允诺苏联在二战后取得南库页岛以及千岛群岛局部主权。但日本也宣称具有国土主权。
日本称北方四岛:
北方四岛
所谓北方四岛,主要是指俄罗斯堪察加半岛与日本北海道间的国后、择捉、齿舞、色丹四个岛屿。北方四岛在地理上属于千岛群岛,因此,俄罗斯也称其为南千岛群岛。
北方四岛距离日本的北海道很近,位于千岛群岛南端。在中国地图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世界地图集里,北方四岛属于日本,但是标注了“俄占”。这是我国长期以来对待北方四岛主权问题的态度。北方四岛中,泽捉岛最大,面积约3200平方公里;其次是国后岛,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第三大的色丹岛面积约250平方公里;齿舞是个小群岛,面积约100平方公里。
2010年11月1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当天上午登上南千岛群岛(日本称北方四岛)的国后岛。这是俄罗斯国家元首首次视察俄日之间存在争议的岛屿。 报道说,梅德韦杰夫在国后岛视察了当地的地热发电站。他随后还视察了当地的几处建筑工地,并与岛上民众会面。
南千岛群岛
(The Kuril Islands)是位于太平洋西北部的千岛群岛向南延伸部分,目前在俄罗斯的实际控制之下,日本称之为北方领土或北方四岛,总面积5038.33km2,不仅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而且拥有优良的港湾和丰富的渔业资源。 南千岛群岛包括: * 库纳施尔岛/国后岛(英文名:Ostrov Kunashir Island) * 伊土鲁朴岛/择捉岛(英文名:Ostrov Iturup Island) * 齿舞诸岛/齿舞诸岛(英文名:Malaya Kuril’skaya Gryada) * 施科坦岛/色丹岛(英文名:Malaya Kuril’skaya Gryada(Ostrov Sikotan)) 南千岛群岛中,择捉岛(伊土鲁朴岛)最大,面积约3200平方公里;其次是国后岛(库纳施尔岛),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第三大的色丹岛(施科坦岛)面积约250平方公里;齿舞群岛是个小群岛,面积约100平方公里。
战国末,日本开发北海道。18世纪起,日本及俄罗斯先后在此进行开发,1855年,两国签署日俄和亲通好条约,约定得抚岛以南的南千岛群岛归日本所有,日本先后在南千岛群岛设置行政区划。直到1945年苏联在二次大战结束前发动八月风暴军事行动,占领南千岛群岛。 北方四岛(“南千岛群岛”)
在1945年雅尔塔会议当中,美英承诺苏联在战后得以取得南库页岛以及千岛群岛全部主权,并签订雅尔塔协定。在日本投降后,苏联即依据雅尔塔协定宣布拥有该地主权。在1951年签订的旧金山和约第二章“领土”中,约定日本放弃对千岛群岛和库页岛自1905年朴茨茅斯和约后取得领土之所有权利与请求权。条文中并没有约定千岛群岛的范围,但在签约当时,日本国会所通过的放弃范围包括国后岛和择捉岛。然而苏联当时并没有签署这份和约。 直到1956年,苏联和日本两国签署苏日共同宣言,但由于当时两国对南千岛群岛的主权问题无法达成共识,日本国会在1956年2月也取消放弃国后岛和择捉岛的决议,不放弃南千岛群岛的主权;虽然苏联原本也同意归还齿舞群岛和色丹岛,但却无法对国后岛和择捉岛的部分取得共识,因此最后签约时,并没有对领土争议达成任何协定,宣言中也没有任何相关内容。此后,2004年俄罗斯决定归还较小的齿舞和色丹岛(占争议地区领土面积的6%),但被日本拒绝。
1.南千岛群岛(北方四岛)是俄罗斯所剩无几的自由出入海洋的重要通道。所谓自由出入海洋的通道,是指受气候、地理、人为等因素制约较少的进出通道。众所周知,俄罗斯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有出入海洋的通道。在西方,有波罗的海通道。这一通道由于立陶宛、拉脱维亚特别是爱沙尼亚的独立,俄罗斯只剩下芬兰湾一隅的出海口,其出入波罗的海的一切行动都在芬兰湾沿岸国家的监视之下。因此,波罗的海通道的战略意义已大不如以往。 在 南千岛群岛
南方,有黑海、土耳其海峡通道。这一通道由于土耳其海峡掌握在土耳其人手中,该通道的出入本来就不够畅通,又由于原苏联黑海沿岸国家的独立,这一通道的战略意义大大下降。在北方,由于受北极气候的影响,这一地区的海面在全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无法通航。此外,即使在可以通航的季节,从俄罗斯北极地区进入太平洋也只有一条通道——白令海峡。白令海峡的一侧为美国的阿拉斯加州,出口处横着美国的圣劳伦斯岛,稍远又有美国的阿留申群岛。因此,从俄罗斯北极地区进入太平洋并不自由。在东方,俄罗斯有经日本海出对马海峡的南下通道,有堪察加半岛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出海口,有出入太平洋的千岛群岛诸通道。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出海口虽然直接面对太平洋,可以不受“人制”,但由于地处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东南端,加之堪察加半岛的地理条件十分复杂。 因此,从俄内地没有通往此处的铁路,公路也很少,交通主要以海运和空运为主。所以,交通是限制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出海自由的最大问题。而千岛群岛,这里多海峡,出入太平洋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从气候条件上看,俄罗斯整个远东地区的众多港口到冬季多要封冻,然而,由于受日本海暖流的影响,在千岛群岛则有一些可以全年通航的天然良港。所以,比较而言,千岛群岛诸通道的出入是自由的,北方四岛通道是千岛群岛诸通道之一,比群岛其他通道更具有战略意义。第一,南千岛群岛通道距西伯利亚铁路最近,便于补给;第二,它离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和重要的交通枢纽符拉迪沃斯托克和哈巴罗夫斯克两大城市最近,离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重要战略基地萨哈林岛也最近;第三,由于它距日本海最近,因此,千岛群岛上的不冻港主要集中在这里。 2.南千岛群岛是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战略要地。首先,北方四岛和千岛群岛一起构成了俄罗斯在远东地区的重要门户,它可使俄罗斯自由出入于鄂霍次克海和太平洋之间;其次,南千岛群岛是俄罗斯在远东地区牵制日本的战略要点,南千岛群岛在地理上十分适合于俄罗斯在远东牵制日本的战略要求,它与萨哈林岛的南端遥相呼应,给日本人上了一道“紧箍咒”;再次,南千岛群岛又与哈巴罗夫斯克的滨海区形成犄角之势,完全封闭了日本进入鄂霍次克海的各条通道。所以,南千岛群岛是俄罗斯在东方牵制日本的战略要地之一。
求日俄争端北方四岛的资源情况和总价值
北方四岛是指俄罗斯千岛群岛和日本北海道之间的国后、择捉、齿舞、色丹四个岛屿,俄罗斯称这四个岛屿为南千岛群岛 (southern kuriles),日本称之为北方四岛 (northern islands / northern territories)。北方四岛位于北纬43度23分—45度33分、东经145度23分—148度52分之间,东临太平洋,北面是鄂霍次克海,东北面是择捉海峡,西南隔根室海峡与北海道相望,总面积4996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千叶县的面积。
北方四岛资源丰富,四岛附近正好是南北暖流寒流相会之外,从而形成了暖寒流鱼类相聚的场所,因此这里有“鱼类宝库”之称,当地人曾用“海胆乱滚,螃蟹重叠”来形容这里水产的丰富。择捉岛和国后岛属于火山地带,具有丰富的温泉和地热资源。
国后岛位于北海道野付岬东北,为四岛中的第二大岛。岛长120公里,宽4—30公里,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岛上的大部分地面覆盖着火山喷出物,其东北部最高峰爷爷岳海拔1845米,是一座秀丽的二重圆锥火山。岛上有原始森林约12万公顷,分布在一些湖泊和温泉周围。主要矿藏有金、银、硫黄、硫化铁等。
择捉岛位于国后岛东北,长约203公里,宽约30公里,面积约3200平方公里,是诸岛之中的第一大岛。海拔1000米以上的火山峰有7座。岛上多湖泊,森林面积约30万公顷。东侧的茂世路硫黄矿为岛上主要矿藏。
在日本北海道的纳沙布地角,可以远眺北方四岛。新华社记者陈迹摄
齿舞群岛也称水晶岛,是萌茂尻、水晶、秋勇留、勇留、志贰、海鸟、多乐等小岛的总称。总面积仅102平方公里。
色丹岛位于齿舞群岛东北部,岛长28公里、宽9公里,面积约260平方公里。该岛的显著特点是海岸线比较弯曲,大小港湾多。岛上多草,畜牧业相当发达。
1981年9月10日,日本首相铃木
一行乘直升飞机在北海道纳沙布
角上空视察北方四岛。
北方四岛还有很大的军事价值,它有得天独厚的隐蔽性,能够实现彻底的通讯管制。在日本历史上,北方四岛曾起过特殊的军事作用。1941年11月,日本海军把其核心海上力量集结在择捉岛的单冠湾,然后从这里出发偷袭了美国海军据点──夏威夷珍珠港。在冷战时期,苏联在北方四岛建立了空军基地,美国也把“中途岛”号航空母舰和攻击型核潜艇调向北方。美苏在北方四岛附近的激烈抗争是与北方四岛的军事价值分不开的。
长期以来,俄罗斯(包括苏联时期)和日本在北方四岛归属问题上一直存在着分歧。1875年,日俄签署条约,千岛群岛全归日本。随着二战接近尾声,苏美在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达成默契:千岛群岛归属苏联。1956年10月苏日建交时发表的联合宣言中,苏联曾同意在苏日缔结和平条约后,把北方四岛中的齿舞、色丹两岛交还日本,但日本不表同意,要求全部归还四个岛屿。多年来,日方多次要求归还“北方四岛”,均未成功。
日本北方四岛问题 日本北方四岛问题(择捉、国后、齿舞群岛、色丹岛)
北方四岛是阻碍俄日关系根本改善的核心问题。二战后期,苏联为取得战后在远东地区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于1945年8月8日对日宣战,并于同日迅速出兵中国东北。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此前一天,即8月14日,美国把准备发给日本政府的《总命令第1号》先行通知盟国,自行划分了受降区域,其中规定中国东北北纬38度以北的朝鲜和库页岛,由苏联远东军最高统帅受降。因为苏联的受降区未包括千岛群岛,斯大林遂于8月16日电函杜鲁门,提出两点修正,其中之一是要求明确“整个千岛群岛将由苏联占有”,杜鲁门同意了苏联这一要求,但又宣称“这些岛屿的处理必须在和约中决定”。1945年8月18日,苏军开始在千岛群岛登陆,并占领了属于北海道的色丹岛和齿舞岛。1946年2月,苏联宣布领有包括北方四岛在内的千岛群岛,并将其编入苏联版图。这是北方四岛问题的由来。1951年9月8日,美国单方面签订了对日和约,苏联没有在和约上签字,因此苏日两国仍处于战争状态。在1955年的苏日复交谈判中,苏联方面曾考虑把北海道的齿舞和色丹两岛移交给日本,但日本坚持要求一并归还择捉岛和国后岛。1956年双方复交,结束战争状态,但领土问题仍悬而未决。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领导人鉴于国内的压力,坚决拒绝在北方领土问题上向日本做出让步,甚至否认俄日之间存在领土问题。虽然双方领导人就此问题曾多次举行会晤,俄领导人也表示尊重前苏联政府与日本之间就该问题的有关协议,但关于实质性问题双方未能取得任何进展,北方领土问题仍然是日俄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
日俄北方四岛之争
北方领土问题是日本与俄罗斯一直未解决的重大争端,它牵动着两国的关系,也影响东北亚乃至亚太地区的稳定。所谓“北方领土”问题,主要是指俄罗斯堪察加半岛与日本北海道间的国后、择捉、齿舞、色丹四个岛屿的归属问题。北方四岛在地理上属于千岛群岛,因此,俄罗斯也称其为南千岛群岛。
择捉、国后两岛是千岛群岛最南面的两个岛,齿舞和色丹两岛则是北海道的附属岛屿。四岛位于日本北海道东北,总面积为4996平方千米。不仅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而且拥有丰富的资源,大陆架煤气资源储量约16亿吨,黄金储量约1867吨,银9284吨,铁2.73亿吨,硫1.17亿吨。此外,择捉岛还盛产比黄金还贵重的铼,储量高达36吨。齿舞和色丹岛虽小,但附近大陆架盛产海产品,年产量约80万吨。据统计,四岛及大陆架总资源价值达458亿美元。因此,历来深受日、俄两国的重视。
北方四岛在二次大战前为日本所有,二次大战末期苏军占领并划入苏联版图。战后,两国就这些岛屿的归属问题争执不下,致使作为两国关系基础的和平条约迄今未能签署。根据1956年苏日联合宣言,苏联同意在缔结和约后将齿舞和色丹两岛归还日本。但由于多种原因,该宣言没有得到实施。1993年,俄日两国领导人签署了表示尽快缔结和平条约和解决领土问题的东京宣言,但因双方在关键问题上意见分歧且互不相让,俄日关系一直徘徊不前。俄方坚持先缔结和平条约再解决领土问题的立场,且只考虑归还齿舞、色丹两岛;而日本的态度是,签署和平条约之前,俄必须将四岛归还日本,且要四岛一并归还。俄日领土争端严重制约着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仅从俄罗斯方面来说,北方四岛归属问题上的立场不肯松动的原因是因为北方四岛的地理位置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北方四岛地处日本北海道的东北方,它东临太平洋,西濒鄂霍次克海。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战略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北方四岛是俄罗斯所剩无几的自由出入海洋的重要通道。所谓自由出入海洋的通道,是指受气候、地理、人为等因素制约较少的进出通道。众所周知,俄罗斯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有出入海洋的通道。在西方,有波罗的海通道。这一通道由于立陶宛、拉脱维亚特别是爱沙尼亚的独立,俄罗斯只剩下芬兰湾一隅的出海口,其出入波罗的海的一切行动都在芬兰湾沿岸国家的监视之下。因此,波罗的海通道的战略意义已大不如以往。在南方,有黑海、土耳其海峡通道。这一通道由于土耳其海峡掌握在土耳其人手中,该通道的出入本来就不够畅通,又由于原苏联黑海沿岸国家的独立,这一通道的战略意义大大下降。在北方,由于受北极气候的影响,这一地区的海面在全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无法通航。此外,即使在可以通航的季节,从俄罗斯北极地区进入太平洋也只有一条通道——白令海峡。白令海峡的一侧为美国的阿拉斯加州,出口处横着美国的圣劳伦斯岛,稍远又有美国的阿留申群岛。因此,从俄罗斯北极地区进入太平洋并不自由。在东方,俄罗斯有经日本海出对马海峡的南下通道,有堪察加半岛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出海口,有出入太平洋的千岛群岛诸通道。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出海口虽然直接面对太平洋,可以不受“人制”,但由于地处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东南端,加之堪察加半岛的地理条件十分复杂,因此,从俄内地没有通往此处的铁路,公路也很少,交通主要以海运和空运为主。所以,交通是限制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出海自由的最大问题。而千岛群岛,这里多海峡,出入太平洋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从气候条件上看,俄罗斯整个远东地区的众多港口到冬季多要封冻,然而,由于受日本海暖流的影响,在千岛群岛则有一些可以全年通航的天然良港。所以,比较而言,千岛群岛诸通道的出入是自由的,北方四岛通道是千岛群岛诸通道之一,比群岛其他通道更具有战略意义。第一,北方四岛通道距西伯利亚铁路最近,便于补给;第二,它离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和重要的交通枢纽符拉迪沃斯托克和哈巴罗夫斯克两大城市最近,离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重要战略基地萨哈林岛也最近;第三,由于它距日本海最近,因此,千岛群岛上的不冻港主要集中在这里。
2.北方四岛是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战略要地。首先,北方四岛和千岛群岛一起构成了俄罗斯在远东地区的重要门户,它可使俄罗斯自由出入于鄂霍次克海和太平洋之间;其次,北方四岛是俄罗斯在远东地区牵制日本的战略要点,北方四岛在地理上十分适合于俄罗斯在远东牵制日本的战略要求,它与萨哈林岛的南端遥相呼应,给日本人上了一道“紧箍咒”;再次,北方四岛又与哈巴罗夫斯克的滨海区形成犄角之势,完全封闭了日本进入鄂霍次克海的各条通道。所以,北方四岛是俄罗斯在东方牵制日本的战略要地之一。
总之,无论是从国家利益还是从军事上讲,北方四岛都是俄罗斯的要地,所以俄罗斯是不会轻易放弃的。从现在的情况看,北方四岛问题的解决还需一段时间。
北方四岛是指俄罗斯勘察加与日本北海道间的择捉、国后、齿舞、色丹四个岛屿(实际上这四个岛均为群岛)
面积:总面积4996平方千米,其中择捉3139平方千米。国后1500平方千米,色丹255平方千米。齿舞102平方千米。 择捉岛约有居民8000人,国后、色丹各有3000~4000居民。齿舞上只有边防军。四岛总共驻有俄军5000人左右。
资源:四岛中齿舞地势地平,其余三岛地势陡峭,大部分地区覆盖森林。岛上储藏有丰富的石油,黄金,其他稀有禁书资源:其大陆架煤碳资源储量约16亿吨,黄金储量约1867吨,银9284吨,钛397万吨,铁2.73亿吨,硫1.17亿吨。此外,择捉岛还盛产比黄金还贵重的铼,储量高达36吨。
齿舞和色丹岛附近大陆架盛产海产品,年产量约80万吨有:鲑鱼,鳟鱼,鲽鱼,鳕鱼,海带等,
择捉岛是捕鲸基地,国后岛海域产有闻名于世的大蟹,海参。
整个北方四岛年水产品达200万吨
四岛及大陆架资源总价值达458亿美元。
世界上十大海峡
世界十大海峡,你知道吗?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世界十大海峡是?
世界上十大海峡
1、马六甲海峡
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之间,是沟通欧洲、亚洲和非洲的海上交通纽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马六甲海峡因沿岸有马来西亚古城马六甲而得名,西岸是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东岸是西马来西亚和泰国南部,面积为65000平方公里。海峡现由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3国共管。海峡处于赤道无风带,全年风平浪静的日子很多,海峡底质平坦,多为泥沙质,水流平缓。
马六甲海峡呈东南--西北走向,它的西北端通印度洋的安达曼海,东南端连接南中国海。海峡全长约l080公里,西北部最宽达370公里,东南部最窄处37公里,水深25至150米。马六甲海峡东端有世界大港新加坡,海运繁忙,每年约有10万艘船只(大多数为油轮)通过海峡。日本从中东购买的石油,绝大部分都是通过这里运往国内的,被称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由于海运繁忙以及独特的地理位置,马六甲海峡被誉为“海上十字路口”。
2、霍尔木兹海峡
霍尔木兹海峡位于亚洲西南部,介于伊朗与阿拉伯半岛之间,东接阿曼湾,西连海湾,呈人字形,是波斯湾通往印度洋的唯一出口。东西长约150千米,最宽处达97公里,最狭处只有48.3公里;南北宽56-125千米,平均水深70米,最浅处10.5米,最深处219米。海峡中多岛屿、礁石和浅滩。由于它是海湾与印度洋之间的必经之地,霍尔木兹海峡素有“海湾咽喉”之称,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和航运地位。
海湾沿岸产油国的石油绝大部分通过这一海峡输往西欧、澳大利亚、日本和美国等地,合计承担着西方石油消费国60%的供应量,因而西方国家把霍尔木兹海峡视为“生命线”,称之为“石油海峡”。
霍尔木兹海峡是连接波斯湾和印度洋的海峡,亦是唯一一个进入波斯湾的水道。海峡的北岸是伊朗,有阿巴斯港,海峡的南岸是阿曼,海峡中间偏近伊朗的一边有一个大岛叫做格什姆岛,隶属于伊朗。霍尔木兹海峡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国家间文化、经济、贸易的枢纽,16世纪初葡萄牙开始入侵该地区,其后成为英国、荷兰、法国、俄国等争夺的重要目标。
3、望加锡海峡
望加锡海峡是印度尼西亚群岛中段的海峡,位于加里曼丹与苏拉威西两岛之间,北通苏拉威西海,南接爪哇海与弗洛勒斯海,既是中国南海、菲律宾到澳大利亚的重要航线,也是美国军舰来往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最重要的航道。海峡长约800公里,一般宽250公里,平均水深967米。
望加锡海峡是亚洲和欧洲间的重要洲际海上航道,是从中国南海、菲律宾到澳大利亚的重要航线,也是东南亚区际间航线的捷径,是世界上有重要军事和经济意义的八大海峡之一。它与龙目海峡相连,成为连结太平洋西部和印度洋东北部的战略通道。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的舰艇常常经由望加锡海峡和龙目海峡往来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争夺海峡控制权,日本联合舰队与盟军曾在1942年1月在望加锡海峡进行过闻名于世的望加锡大海战,是各国激烈争夺与控制的海上要道。
横亘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印度尼西亚群岛由13667个大大小小的岛屿组成,星罗棋布的岛屿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水上通道,在世界海洋交通格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最为著名的当属望加锡海峡、龙目海峡和巽他海峡,这三条海峡是穿越印度尼西亚群岛,沟通两大洋的海上咽喉要道。
4、白令海峡
白令海峡,位于亚洲最东点的迭日涅夫角和美洲最西点的威尔士王子角之间的海峡,是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平均深度约30-50米,最狭处约85千米;峡内岛屿罗列,包括代奥米德群岛(约16平方公里)及海峡南边的圣劳伦斯岛(约2560平方公里)。两侧的大洲分别是亚洲、北美洲,美俄国界在此穿过。这个海峡连接了楚科奇海(北冰洋的一部分)和白令海(太平洋的一部分)。它的名字来自丹麦探险家的维他斯·白令,他在1728年俄国军队任职时候穿过白令海峡,是第一个穿过北极圈和南极圈的人。
海峡连接了楚科奇半岛与阿拉斯加半岛;沟通北冰洋与白令海(太平洋),太平洋和北冰洋间的惟一通道。
白令海峡所在的白令海是太平洋最北部的海域。西面是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东部为美国的阿拉斯加,南面是阿留申群岛,北面通过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相连。白令海的形状接近一个三角形,东西宽、南北长,面积约为230万平方千米。白令海的水深约为1640米。白令海的底部平坦宽阔,坡度很小,东北部有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架,水深不过150米。西南部为深水海盆,一般水深3600米。白令海峡海底的的峡谷长400千米,宽32千米,有50多条小分支峡谷组成。科学家认为它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峡谷。
5、曼德海峡
曼德海峡,位于亚洲阿拉伯半岛西南端和非洲大陆之间,连接红海和亚丁湾、印度洋。苏伊士运河通航后,成为从大西洋进入地中海,穿过苏伊士运河、红海通印度洋的海上交通必经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曼德海峡长50千米,海峡宽约26-32公里,平均深150米,其间分散着一些火山岛,丕林岛将海峡分成小峡和大峡,小峡在亚洲一侧,宽约3.2公里,水深30米,是红海进入印度洋的重要航道;大峡在非洲一侧,宽约25.8公里,水深 323米,因暗礁、险滩多不便航行。
靠近非洲海岸还有索瓦比群岛,也叫七兄弟群岛。由于海峡内暗礁和浅滩众多,风力强大,给古代航行船只带来很大的危险和困难,使来往的旅客不禁畏惧而泪下,故阿拉伯语意为“泪之门”。
曼德海峡及其附近地区在地质构造体系上属东非大裂谷的东支北端,第三纪时因受非洲板块和阿拉伯板块分离作用发生地层断裂沉陷而成。地峡形成后仍然在不断地扩张、加宽,500万年来每年扩张约2厘米。
6、土耳其海峡
土耳其海峡(又称黑海海峡)是连接黑海与地中海的唯一通道,包括博斯普鲁斯海峡(又叫伊斯坦布尔海峡)、马尔马拉海和达达尼尔海峡(又叫恰纳卡莱海峡)三部分,整个海峡呈东北--西南走向,是亚、欧两洲的分界线。东北端为博斯普鲁斯海峡,西南端为达达尼尔海峡,两海峡之间是土耳其内海马尔马拉海,两岸主权均属于土耳其。冷战时期,美苏均将黑海海峡确立为全球最重要的海上咽喉之一,冷战后,北约仍视黑海海峡为欧亚大陆的战略要点之一。
海峡自西而东由达达尼尔海峡、马尔马拉海和博斯普鲁斯海峡3部分组成。东连黑海,西通爱琴海,全长361千米。达达尼尔海峡长65千米,宽1.7-7.5千米,水深57-70米。马尔马拉海是个内海,南北宽约70千米,东西长约266千米,面积1.18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357米,最深处1355米。博斯普鲁斯海峡长约30千米,东北部最宽处3.7千米,中部最窄处仅747米,水深27.5-124米。
土耳其海峡是西亚、北非和南欧通往黑海的咽喉。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它都将是兵家必争之地。近两个世纪来,欧洲列强为争得海峡的控制权进行了长期激烈的斗争。其中俄国为此曾几次发动对土耳其的战争,英法军队也曾占领过海峡地区。1936年,有关国家召开了土耳其海峡问题的国际会议,并达成协议。它规定了各国的船舶可以自由通过海峡,黑海沿岸国家的军舰也可以通过,唯航空母舰例外,可非黑海沿岸国家的军舰通过则有一定限制。如今,苏联解体,华约不复存在,北约积极东扩,土耳其加盟北约,成为北约的南翼,所以,土耳其海峡的战略地位日益突现,它对世界列强的全球战略具有重要的影响。对俄罗斯来说,土耳其海峡是其南下地中海和印度洋的战略屏障。因此,土耳其海峡理所当然地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
7、直布罗陀海峡
直布罗陀海峡是沟通地中海与大西洋的海峡,位于西班牙最南部和非洲西北部之间,长58公里,最窄处在西班牙的马罗基角和摩洛哥的西雷斯角之间,宽仅13公里。直布罗陀一名源于阿拉伯语,直布罗陀海峡得名于东北侧的塔里格建造的直布罗陀港。直布罗陀海峡西端,在北部的特拉法加尔角与南部的斯帕特尔角之间,宽43公里;海峡东端,在北部的直布罗陀岩赫丘利斯柱与南部的休达正东的阿科山之间,宽23公里。海峡是北非阿特拉斯山与西班牙高原之间所形成的弧状构造带的一个缺口,平均深度365米。由于海峡具有重大的战略和经济价值,早期为大西洋航海家所利用,至今仍然是经大西洋通往南欧、北非和西亚的重要航路。
直布罗陀海峡扼地中海和大西洋航道的咽喉,和地中海一起构成了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天然分界线。海峡的北岸是英属直布罗陀和西班牙,南岸是摩洛哥。对于大西洋和地中海来说,直布罗陀海峡真像它们的咽喉一样重要。
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后,尤其是波斯湾的油田得到开发之后,它的战略地位更加重要,成为西欧能源运输的“生命线”,是大西洋与地中海以及印度洋、太平洋间海上交通重要航线。每天有千百艘船只通过海峡,每年可达十万艘,是国际航运中最繁忙的通道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地位。
8、麦哲伦海峡
麦哲伦海峡是南美洲大陆南端同火地岛等岛屿之间的海峡。因航海家麦哲伦于1520年首先由此通过进入太平洋,故此命名。峡湾曲折,长563千米,宽3.2-32公里,最深处达1170米,是沟通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通道。当年麦哲伦率领船队在海峡航行时,夜晚曾见南边岛屿上升起一个个火柱,这是印第安人点燃的烽火,因此这个岛屿也就被称为“火地岛”。火地岛是海峡南边的最大岛屿,面积4.8万平方公里,东部属阿根廷,西部属智利。
海峡东端与阿根廷相接,东起大西洋畔的维尔赫纳斯角与圣埃斯皮里图角,西至德索拉西翁岛皮勒角抵太平洋。海峡主要港口阿雷纳斯角在伯伦瑞克半岛,为智利羊肉集运港。两侧岩岸陡峭、高耸入云,每到冬季,巨大冰川悬挂在岩壁上,景象十分壮观,每逢崩落的冰块掉入海中,会发出雷鸣般巨响并威胁船只航行。东段开阔水浅,主航道最浅处只有20米,两岸是绿草如茵的草原景观,海峡处于南纬50多度的西风带,强劲而饱含水汽的西风不仅给海峡地区带来低温、多雨和浓雾,而且造成大风、急浪,是世界闻名的猛烈风浪海峡,不利于航运发展,但在巴拿马运河开通前,是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间的重要航道。
麦哲伦海峡的一些港湾可停泊大型舰只。因为航道曲折艰险,自从巴拿马运河通航后,来往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船只一般不再经过这里。
9、英吉利海峡
英吉利海峡又名拉芒什海峡,是分隔英国与欧洲大陆的法国、并连接大西洋与北海的海峡。海峡长560公里,宽240公里,最狭窄处又称多佛尔海峡,仅宽34公里。英国的多佛尔与法国的加莱隔海峡相望,历史上曾在此发生多次军事冲突和海战。
英吉利海峡是大西洋的狭长海湾,分隔英格兰南部海岸和法国北部海岸,自西向东渐窄,东端有多佛海峡接北海。面积约75000平方公里,在欧洲大陆棚的浅海中最小,平均深度由120公尺向东递减至45公尺。对历史上由欧洲入侵英国的人来说,英吉利海峡是通道也是障碍,这使之成为早期水道测量的重要地区,其海底是全世界探勘最频繁的海床,近岸边的海底陡降十分厉害,西部通常平坦,东部起伏。约4000万年前形成的英吉利海峡在科学上有显著特色,尤其是关于强大潮汐的影响。
英吉利海峡属于温带海洋气候,海峡区气候冬暖夏凉,气温年较差小,常年温湿多雨雾,降雨均匀,日照甚少。多佛尔海峡的法国海岸一侧,全年有200多个雨日;在英国海岸一侧年降水量要少些,每周雨日也有3天。海峡地区多雾,经常灰雾茫茫,又加白浪滔滔,严重影响舰船的航行。
10、莫桑比克海峡
莫桑比克海峡是西印度洋的一条水道,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峡,东为马达加斯加岛,西为莫桑比克。科摩罗群岛横列海峡北端,印度礁和欧罗巴岛位于海峡南口。峡全长1670公里,呈东北斜向西南走向。海峡两端宽中间窄,平均宽度为450公里,北端最宽处达到960公里,中部最窄处为386公里。峡内大部分水深在2000米以上,在北端与南端超过3000米,中部约2400米,最大深度超过3500米,深度仅次于德雷克海峡和巴士海峡。
据地质学家研究,约在1亿多年以前,马达加斯加岛是和非洲大陆连在一起的。后来在东非地壳运动时发生断裂并与非洲大陆分离,岛的西部下沉,形成的巨大地堑,才形成了这条又长又宽的海峡。
峡内炎热多雨,夏季时有飓风。由于水深峡阔,巨型轮船可终年通航。海峡盛产龙虾、对虾和海参,有莫桑比克暖流南下,气候湿热,多珊瑚礁。赞比西河从西岸注入,为东非重要航道,旅游资源丰富,莫桑比克海峡的经济价值日益凸显。
由于重要的地理位置,莫桑比克海峡历来为殖民者所垂涎。从十六世纪起,葡萄牙、荷兰、法国、英国先后染指该地区,之后,莫桑比克和马达加斯加沦为葡萄牙和法国的殖民地。葡法两国分别在莫桑比克和马达加斯加修建了大量港口,包括东岸马达加斯加的马任加、图莱亚尔,西岸莫桑比克的马普托、莫桑比克城、贝拉、克利马内等。其中,莫桑比克城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发现时期的古老港口,它曾经在海上交通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从该港口出发,铁路与非洲内陆的铁路网相连接,可以横贯非洲大陆南部,直抵安哥拉位于大西洋岸边的港口。这不仅使得莫桑比克海峡成为沟通印度洋及大西洋最便捷的交通要道,而且也使海峡地区成为殖民者向东非和亚洲侵略扩张的基地。为了获得独立,海峡地区的人民进行了几个世纪英勇顽强的斗争,马达加斯加于1960年6月26日宣告独立,莫桑比克人民共和国于1975年6月25日正式宣告成立,海峡北端的科摩罗群岛也于1975年7月6日正式独立,海峡地区逐渐摆脱了殖民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