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假道伐虢是什么意思
- 2、假道伐虢的读音 假道伐虢的含义
- 3、《三十六计》混战计·假道伐虢原文及翻译
- 4、假道于虞而伐虢的翻译
- 5、假道伐虢出自于哪里?
- 6、36计的里的 假道伐虢是什么意思?
- 7、文言文“假道于虞而伐虢”是什么意思?
- 8、假道伐虢原文翻译
- 9、假道伐虢是什么意思?
假道伐虢是什么意思
假道伐虢:假道,是借路的意思。伐,是攻占的意思。虢,是春秋时的一个小国。用于军事上,其意在于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灭乙,达到目的后,回过头来连甲一起消灭,或者借口向对方借道为名,行消灭对方之实。
读音:jiǎ dào fá guó。
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年》:虞公许之,且请先伐虢。宫之奇谏,不听,遂起师。夏,晋里克、荀息帅师会虞师伐虢,灭下阳。
翻译:虞公答应了,而且自己请求先去进攻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公不听,就带兵进攻虢国。夏季,晋国的里克、荀息领兵会合虞军,进攻虢国,灭亡了下阳。
近义词过河拆桥
拼音:guò hé chāi qiáo。
释义:指过河后便拆掉桥;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曾经帮助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用法:含贬义;作谓语、宾语、分句。
成语出处:宋·大慧宗杲禅师《大慧普觉禅师语录》:“过桥便拆桥,得路便塞路。”
例句:老曾介绍朋友老黄到了自己的公司,怎知他过河拆桥,反而攻击老曾,叫老板开除老曾。
假道伐虢
汉语成语,是指向对方借道为名,行消灭对方之实。假道,是借路的意思。伐,是攻占的意思。虢,是春秋时的一个小国。用于军事上,其意在于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灭乙,达到目的后,回过头来连甲一起消灭。
用于军事上,其意在于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灭乙,达到目的后 ,回过头来连甲一起消灭,或者借口向对方借道为名,行消灭对方之实。
这个成语的来源是
"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壁,假道于虞以伐虢。公曰:'是吾宝也。'对曰:'若得道于虞,犹外府也。'公曰:'宫之奇存焉。'对曰:'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且少长于君,君昵之,虽谏,将不听。'乃使荀息假道于虞,曰:'冀为不道,人自颠转,伐鄍三门。冀之既病,则亦唯君故。今虢为不道,保于逆旅,以侵敝邑之南鄙。敢请假道以请罪于虢。'虞公许之,且请先伐虢。宫之奇谏,不听,遂起师。夏,晋里克、荀息帅师会虞师伐虢,灭下阳。"(《左传·僖公二年》)
给大家把翻译也放出来了,便于大家理解
晋国的荀息请求用屈地出产的马和垂棘出产的璧玉向虞国借路来进攻虢国。晋献公说:"这是我的宝物啊!"荀息回答说:"如果向虞国借到了路,东西放在虞国,就像放在宫外的库房里一样。"晋献公说:"宫之奇还在那里。"荀息回答说:"宫之奇的为人,懦弱而不能坚决进谏,而且从小就和虞君在宫里一起长大,虞君对他亲昵,即使进谏,虞君不会听从的。"于是晋献公就派荀息到虞国去借路,说:"冀国无道,从颠軨入侵,围攻虞国鄍邑的三面城门。敝国伐冀而使冀国受到损失,也是为了君王的缘故。现在虢国无道,在客舍里筑起堡垒,来攻打敝国的南部边境。谨大胆地请求贵国借路,以便到虢国去问罪。"虞公答应了,而且自己请求先去进攻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公不听,就带兵进攻虢国。夏季,晋国的里克、荀息领兵会合虞军,进攻虢国,灭亡了下阳。《春秋》把虞国写在前面,因为虞国接受了贿赂。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的就是
按:"假道伐虢" 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二十四计,此计是以向对方借道为名,达到消灭对方或夺取对方要地的目的。
假道灭虢造句
1、田畴,他是不会借道给我们用的,难道他不害怕你给他来个‘假道灭虢’。
2、徐荣一眼看穿此计乃假道灭虢之计,就跟周瑜向刘备借道讨伐西川一样,玩的都是一个调调。
3、避实击虚、以逸待劳、联宋灭金,且隐含的策略为假道灭虢,南宋亡也。
4、不过李孚的假道灭虢之计倒让他颇为心动,他一直在考虑谋安陆郡,只是他一时找不到理由,虽然想到了不少计策,比如佯装曹军进攻安陆郡,江夏军前往救援等等。
5、那队玩家中除了一个战士一个盗贼,其余全是施法类职业,看见我们这支大部队浩浩荡荡开过来,尽管事先招呼了仍然十分警惕,大概怕被假道灭虢吧。
假道伐虢的读音 假道伐虢的含义
1、假道伐虢拼音:[jiǎ dào fá guó]。
2、释义:用于军事上,其意在于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灭乙,达到目的后,回过头来连甲一起消灭,或者借口向对方借道为名,行消灭对方之实。
3、出处:《左传·僖公二年》。
《三十六计》混战计·假道伐虢原文及翻译
《三十六计》混战计·假道伐虢 原文 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困,有言不信。
注释及按语 注释
①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假,借。句意为:处在我与敌两个大国之中的小国,敌方若胁迫小国屈从于他时,我则要借机去援救,造成一种有利的军事态势。
②困,有言不信:语出《易经·困》卦。困,卦名。本纷为异卦相叠(坎下兑上),上卦为兑为泽,为阴;下卦为坎为水,为阳。卦象表明,本该容纳于泽中的水,现在离开泽而向下渗透,以致泽无水而受困,水离开泽流散无归也自困,故卦名为“困”。“困”,困乏。卦辞:“困,有言不信。”意为,处在困乏境地,难道不相信这基吗?此计运用此卦理,是说处在两个大国中的小国,面临着受人胁迫的境地时,我若说援救他,他在困顿中会不相信吗?
按语
假地用兵之举,非巧言可诳,必其势不受—方之胁从,则将受双方之夹击。如此境况之际,敌必迫之以威,我则诳之以不害,利其幸存之心,速得全势,彼将不能自阵,故不战而灭之矣。如:晋侯假道于虞以伐虢,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袭虞灭之。
假道于虞而伐虢的翻译
从前,晋献公派荀息去向虞国借路以便攻打虢国
附原文
原文:昔者晋献公使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荀息曰:『请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以赂虞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献公曰:『夫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宝也;屈产之乘,寡人之骏也.若受吾币而不吾假道,将奈何?』荀息曰:『不然.彼若不吾假道,必不吾受也.若受我而假我道,是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犹取之内皂而着之外皂也.君奚患焉?』献公许之.乃使荀息以屈产之乘为庭实,而加以垂棘之璧,以假道于虞而伐虢.虞公滥于宝与马而欲许之.宫之奇谏曰:『不可许也.虞之与虢也,若车之有辅也,车依辅,辅亦依车,虞、虢之势是也.先人有言曰:「唇竭而齿寒.」夫虢之不亡也恃虞,虞之不亡也亦恃虢也.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奈何其假之道也?』虞公弗听,而假之道.荀息伐虢,克之.还反伐虞,又克之.荀息操璧牵马而报.献公喜曰:『璧则犹是也,马齿亦薄长矣.』故曰小利,大利之残也.(《吕氏春秋·权勋》)
译文:从前,晋献公派荀息去向虞国借路以便攻打虢国.荀息说:“请用垂棘之璧和屈地所产的良马作为礼物赠给虞公,这样去要求借路,一定会可以得到允许.”晋献公说:“垂棘之璧是先君传下来的宝贝;屈地所产的良马是我的骏马.如果他们接受了我们的礼物而又不借给我们路,那将怎么办呢?”荀息说:“不会这样,他们如果不借路给我们,一定不会接受我们的礼物;如果他们接受我们的礼物而借路给我们,这就好像我们把垂棘之璧从内府转藏到外府,把屈地产的良马从内厩牵出来关到外厩里.有什么好担忧呢?”晋献公同意了,就派荀息把屈地出产的良马作为礼物,再加上垂棘之璧,送给虞国以借路攻打虢国.虞公盯着宝玉和骏马,就想答应荀息.宫之奇劝谏说:“不可以答应呀!虞国跟虢国,就像车牙跟车辅,车牙依赖车辅,车辅也依赖车牙,这正是虞虢相依的形势.古人有句话说:‘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虢国不被灭亡,靠的是有虞国;虞国不被灭亡,靠的是有虢国.如果我们借路给晋国,那么虢国早晨灭亡,虞国晚上也就会跟着灭亡.怎么能借路给晋国呢?”虞公不听宫之奇的话,把路借给了晋军.荀息领兵攻打虢国,消灭了虢国.再回军攻打虞国,又消灭了虞国.荀息拿着玉璧牵着骏马回来向晋献公报告.献公高兴地说:“玉璧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是马的年龄稍微长了一点.”所以说,小利是大利的祸害.
假道伐虢出自于哪里?
很多人都想知道“假道伐虢”出自于哪里?当时晋国真正的目标到底是哪个?其实答案很简单,这两个都是晋国的目标。消灭小国,增加自己的国土,还有什么可挑拣的?
《左传》是这样记载这段故事的:
“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壁,假道于虞以伐虢。公曰:‘是吾宝也。’对曰:‘若得道于虞,犹外府也。’……虞公许之,且请先伐虢。宫之奇谏,不听,遂起师。夏,晋里克、荀息帅师会虞师伐虢,灭下阳。”
《左传》全名《春秋左氏传》,是左丘明根据孔子的《春秋》而编写的。左丘明写《左传》的本意,是为《春秋》做注解,因为《春秋》实在太简单,很多内容后人都看不懂。但是今人看了《左传》,恐怕也会有不理解的地方。
这段内容大致梳理一下:
国有个叫荀息的大臣,向晋献公提议,把两件国宝送给虞国,以借道攻打虢国。晋献公说:“这两件是国宝呢。”意思是舍不得。
荀息回答:“放在虞国,就好像放在我们家的库房一样,丢不了的。”于是派人去传话,虞公果然答应了晋国的要求。但是晋国这次并没有灭掉虢,只是攻打虢国、灭掉下阳,就回来了。如果故事到此为止,那么“目标到底是虢国还是虞国”的疑问虽然荒唐,但还不是毫无根据。
但是接着还有下文: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弗听,许晋使。……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
三年以后,晋国再次向虞国请求借道,还是要去攻打虢国。宫之奇再次谏阻,并且创造了另一个成语“唇亡齿寒”,但是虞公还是不听。晋军灭虢之后回归,在虞国停留,顺手就把虞国也灭掉了。
“假道伐虢”成语产生,是在鲁僖公二年;“唇亡齿寒”这个成语,则是产生在鲁僖公五年。晋国用了三年时间准备,用第一次伐虢来迷惑虞国,然后顺利地灭掉了虢、虞两个国家。而晋国付出的代价,仅仅是把两个国宝,宝马与玉壁,暂仅在虞国三年——虞国灭亡后,这“屈产之乘”、“垂棘之壁”,自然又回到了晋国。
这是晋献公时期,是晋国崛起的先声。经过献公、惠公的多年积累,到晋文公时期,晋国终于成为雄霸一方的大国。
36计的里的 假道伐虢是什么意思?
假道伐虢(拼音:guó):假道,是借路的意思。语出《左传·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 产之乘,与垂棘之壁,假道于虞以灭虢。” 处在敌我两大国中间的小国,当受到敌方武力胁迫时,某方常以出兵援助的姿 态,把力量渗透进去
春秋时期,晋国想吞并邻近的两个小国:虞和虢。这两个国家之间关系不错。 晋如袭虞,虢会出兵救援;晋若攻虢,虞也会出兵相助。大臣荀息向晋献公献上一计。他说,要想攻占这两个国家,必须要离间他们,使他们互不支持。虞国的国君 贪得无厌,我们正可以投其所好。他建立晋献公拿出心爱的两件宝物,屈产良马和垂棘之壁,送给虞公。献公哪里舍得?荀息说:大王放心,只不过让他暂时保管罢 了,等灭了虞国,一切不都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吧?献公依计而行。虞公得到良马美壁,高兴得嘴都合不扰。 晋国故意在晋、虢边境制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借口。晋国要求虞国借道让晋国伐虢,虞公得到了晋国的好处,只得答应。虞国大臣宫子奇再三劝说虞公,这件 事办不得的。虞虢两国,唇齿相依,虢国一亡,唇亡齿寒,晋国是不会放过虞国的,虞公却说,交一个弱朋友去得罪一个强有力的朋友,那才是傻瓜哩! 晋大军通过虞国道路,攻打虢国,很快就取得了胜利。班师回国时,把劫夺的财产分了许多送给虞公。虞公更是大喜过望。晋军大将里克,这时装病,称不能带 兵回国,暂时把部队驻扎在虞国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怀疑。几天之后,晋献公亲率大军前去,虞公出城相迎。献公约虞公前去打猎。不一会儿,只见京城中起火,虞 公赶到城外时,京城已被晋军里应外合强占了。就这样,晋国又轻而易举地灭了虞
哦!俺懂了 呵呵 谢啦
假道伐虢指的是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灭乙,达到目的后,回过头来连甲一起消灭,或者借口向对方借道为名,行消灭对方之实。假道,是借路的意思。伐,是攻占的意思。虢,是春秋时的一个小国。
假道伐虢的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晋国想吞并邻近的两个小国:虞和虢,这两个国家之间关系不错。晋如袭虞,虢会出兵救援;晋若攻虢,虞也会出兵相助。大臣荀息向晋献公献上一计。他说,要想攻占这两个国家,必须要离间他们,使他们互不支持。
虞国的国君贪得无厌,我们正可以投其所好。他建议晋献公拿出心爱的两件宝物,屈产良马和垂棘之壁,送给虞公。献公哪里舍得?荀息说:大王放心,只不过让他暂时保管罢了,等灭了虞国,一切不都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吗?献公依计而行。虞公得到良马美璧,高兴得嘴都合不拢。
晋国故意在晋、虢边境制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借口。晋国要求虞国借道让晋国伐虢,虞公得了晋国的好处,只得答应。虞国大臣宫之奇再三劝说虞公,这件事办不得的。虞虢两国,唇齿相依,虢国一亡,唇亡齿寒,晋国是不会放过虞国的。虞公却说,交一个弱朋友去得罪一个强有力的朋友,那才是傻瓜!
晋大军通过虞国道路,攻打虢国,经过四个月取得了胜利。班师回国时,把劫夺的财产分了许多送给虞公。虞公更是大喜过望。晋军大将里克,这时装病,称不能带兵回国,暂时把部队驻扎在虞国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怀疑。几天之后,晋献公亲率大军前去,虞公出城相迎。献公约虞公前去打猎。不一会儿,只见京城中起火。虞公赶到城外时,京城已被晋军里应外合强占了。就这样,晋国又轻而易举地灭了虞国。
晋国所以能成功借道灭虢,关键就在于虞公贪受了晋国贿赂的玉璧与良马,而给其开了方便之门,结果便是唇亡而齿寒,虞随即也为晋所吞并。事后晋大夫荀息牵马操璧而还,对晋献公说了一句著名的话:“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言下之意是,璧马还在,虞公只是免费当了一下“财物管理员”。
扩展资料与假道伐虢类似的典故:过河拆桥
刘备在长坂坡打了败仗,赵云找到冲散了的刘备的妻儿。曹操也追至长坂桥,见张飞胡须倒立,瞪着圆眼,手持长矛,立马桥上,心中害怕中计,不敢近前。张飞三声怒吼,吓死了曹操身边的夏侯杰。吓退了曹操百万雄兵。有诗赞曰:“长坂桥头杀气生,横枪立马眼圆睁。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
张飞下令将桥梁拆断,然后去追刘备。曹操退兵后派人打探,得知“张飞已拆断桥梁而去。”便命部下造浮桥三座,火速追击。
文言文“假道于虞而伐虢”是什么意思?
1、释义: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2、出处:先秦左丘明的《宫之奇谏假道》
3、原文节选如下: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4、译文: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虢国灭亡了,虞国也一定跟着灭亡。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着,嘴唇没了,牙齿就会寒冷‘,就如同虞、虢两国互相依存的关系啊。”
假道伐虢原文翻译
假道伐虢是历史上一个知名的成语,以下是我收集的相关信息,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原文】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1)。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2)。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3),寇不可翫(4)。一之谓甚,其可再乎(5)?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6),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7),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 (8)。大伯不从,是以不嗣(9)。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10),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11)。将虢是灭(12),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13)?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14)?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15)
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16)。”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17)。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18)。’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19)。’又曰:‘民不易物,惟德馨物(20)。’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21),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22)
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23),曰:“虞不腊矣(24)。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25)
冬,十二月丙子朔(26),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27)。师还,馆于虞(28),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从媵秦穆姬(29)。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故书曰:“晋人执虞公(30)。”罪虞,言易也。
──选自《十三经注疏》本《左传》
【译文】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围,虢国灭亡了,虞国也一定跟着灭亡。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着,嘴唇没了,牙齿就会寒冷’,就如同虞、虢两国互相依存的关系啊。”
虞公说:“晋国,与我国同宗,难道会加害我们吗?”宫之奇回答说:“泰伯、虞仲是大王的长子和次子,泰伯不听从父命,因此不让他继承王位。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第二代,是文王的执掌国政的大臣,在王室中有功劳,因功受封的典策还藏在盟府中。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桓、庄这两个家族有什么罪过?可晋献公把他们杀害了,还不是因为近亲对自己有威胁,才这样做的`吗?近亲的势力威胁到自己,还要加害于他们,更何况对一个国家呢?”
虞公说:“我的祭品丰盛清洁,神必然保祐我。”宫子奇回答说:“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里说:‘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祐他。’又说:‘黍稷不算芳香,只有美德才芳香。’又说:‘人们拿来祭祀的东西都是相同的,但是只有有德行的人的祭品,才是真正的祭品。’如此看来,没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神灵也就不享用了。神灵所凭依的,就在于德行了。如果晋国消灭虞国,崇尚德行,以芳香的祭品奉献给神灵,神灵难道会吐出来吗?”
虞公不听从宫之奇的劝阻,答应了晋国使者借路的要求。宫之奇带着全族的人离开了虞国。他说:“虞国的灭亡,不要等到岁终祭祀的时候了。晋国只需这一次行动,不必再出兵了。”
冬天十二月初一那天,晋灭掉虢囯,虢公丑逃到东周的都城。晋军回师途中安营驻扎在虞国,乘机突然发动进攻,灭掉了虞国,捉住了虞公和他的大夫井伯,把井伯作为秦穆姬的陪嫁随从。然而仍继续祭祀虞国的祖先,并且把虞国的贡物仍归于周天子。所以《春秋》中记载说“晋国人捉住了虞公。”这是归罪于虞公,并且说事情进行得很容易。
假道伐虢是什么意思?
“假道伐虢”是从《史记》中传承下来的一个成语,意味着以假的方法去征服一片土地。相传西周时期,武王率领军队攻打商朝,他们选择了一条不常走的小路,把守关卫兵错过,最终成功攻占了商都,取得了胜利。这个成语不仅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常用来形容策略高明的行为。
“假道伐虢”不仅是一个华丽的用词,更是一个深刻的想法,能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运用。在职场中,有时候面对一些难以处理的问题,我们可以考虑用一个与众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切实可行的方案往往比一味跟随常规更能走出新路。这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和决策能力,同时还要敢于承担风险。
“假道伐虢”是一个挑战传统的过程,需要那些善于寻求机会的人去尝试。不同于大众,这些人会一直思考并追求比大家更好的做事方式,因此他们可以在压力、不确定性和不同意见之下依旧保持清醒的思考能力,发挥出自己的天赋,成为引领变革的人。总而言之,假道伐虢是一个代表策略和勇气的成语,并不仅适用于军事征服,而是旨在激励人们敢于冒险,去寻找更多可能性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