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华盛顿会议上每日关系的特征
- 2、华盛顿会议的影响
- 3、1922年华盛顿会议上签署了什么条约
- 4、华盛顿会议谁从中获利最多?华盛顿会议的影响是什么
- 5、华盛顿会议的召开与九国公约的签订是怎样的?
- 6、华盛顿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7、1921年华盛顿会议通过了什么条约
- 8、简述华盛顿会议举行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和后果)
- 9、26国华盛顿会议
- 10、美国在华盛顿会议上是怎样争得霸权利益的?
华盛顿会议上每日关系的特征
华盛顿会议(又称太平洋会议、九国会议)是指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葡萄牙、中国九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的国际会议。 华盛顿会议实际是1919年巴黎和会的继续。它是为了解决帝国主义列强之间关于海军力量的对比,以及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中国的利益冲突而召开的。在会上起主导作用的是美、英、日三国。会议期间和结束时,与会国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协定和决议案:《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解决山东悬案的条约》及其附约。 华盛顿会议暂时调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关系,承认了美国的优势地位,使日本受到一定的抑制,但又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促使日本在二战中陷入了战略迷乱的状态之中,最终走向了失败。
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和华盛顿体系的形成为标志,并间接促使日本在二战中陷入了战略迷乱的状态之中,最终走向了失败
华盛顿会议的影响
华盛顿会议的影响:暂时调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关系,确立了它们在东方实力对比的新格局。
华盛顿会议签订的各项条约和通过的决议案构成华盛顿体系,是凡尔赛体系的继续和补充。
这一体系是在承认美国占优势的基础上,确定了凡尔赛体系未能包括的远东、太平洋区域的帝国主义国际关系体系,暂时调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关系,确立了它们在东方实力对比的新格局。
但它并未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它使日本受到一定的抑制,而且使中国回归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此后,美日两国之间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争夺愈演愈烈。华盛顿会议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的目的,中国仍未摆脱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在华盛顿会议上,英美日法意五国在主力舰问题上达成协议,签订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规定五国海军主力舰的吨位比例。这是直至1972年美苏两国达成限制战略核武器谈判前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裁军会议。
华盛顿会议的简介
华盛顿会议实质上是巴黎会议的继续,其主要目的是要解决《凡尔赛和约》未能解决的彼此间关于海军力量对比及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会议最后签订三个条约。
以上内容参考:华盛顿会议
1922年华盛顿会议上签署了什么条约
1922年2月,在华盛顿会议上签署了针对中国问题的条约,声称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实际上为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该条约是《九国公约》
1922年在美国召集的华盛顿会议上签署了《九国公约》、《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等等。其中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就是《九国公约》,这个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重新恢复到几个世界大国共同支配和控制中国的局面。
华盛顿会议谁从中获利最多?华盛顿会议的影响是什么
华盛顿会议的最大获利者是美国,华盛顿会议的影响如下。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补充和继续,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构成华盛顿体系。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它的海军力量同英国的海军力量并驾齐驱,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又达到抑制日本势力膨胀的目的。日本,英等国受到抑制。中国是最大的受害国。最终形成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即凡—华体系。
华盛顿会议的召开与九国公约的签订是怎样的?
华盛顿会议亦称“太平洋会议”,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继巴黎和会之后又一次重大的国际会议。会议由美国发起,于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出席会议的有9个国家,即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荷兰、比利时、葡萄牙、中国及东道主美国。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削减与限制海军军备,以缓和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日趋激烈的军备竞赛;同时企图解决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重新划分势力范围。会上缔结的《九国公约》,就是与会的帝国主义列强为调整对华政策、巩固在华势力而签署的一项条约,是它们加紧侵略和加强争夺中国的表现。
华盛顿会议上所确立的远东国际关系格局,是巴黎和会上所确立的欧洲国际关系格局的补充,一般并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列强在远东的角逐和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进入20世纪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与太平洋地区的争霸愈演愈烈;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日本与沙俄是这场争霸战中的主要角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动;德国战败被迫暂时退出了逐鹿;沙俄政府被十月革命推翻;新生的苏俄摒弃了沙俄的帝国主义政策。这些都使帝国主义在远东的争霸局面为之改观。1919年的巴黎和会及其所建立的凡尔赛体系主要是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关系,对于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势力划分,则因种种原因,悬而未决,成为一大遗留问题。
在战争中实力大为膨胀的美国,由于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未能取得充分体现出美国实力的成果,尤其愤愤不满。它极力寻找机会,在东方弥补这一缺憾。 战后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争霸最激烈的是美、英、日三国,其中又以日、美两国的矛盾更为尖锐。正如列宁所分析的那样:“近几十年来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积下了无数的易燃物,因此这两个大国必然会为争夺太平洋和太平洋地区的霸权而展开激烈的搏斗。” 帝国主义争夺的重点在于中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日本帝国主义利用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争而无暇东顾之机,加快了对华侵略的步伐,大有独吞中国之势。在政治上,1915年它提出了奴役中国的“二十一条”,企图使中国完全沦为日本的殖民地。1917年,它又通过兰辛—石井协定,使美国承认日本在华的特殊权益。在经济上,1917年到1918年间通过“西原借款”,加强对华经济控制。
《凡尔赛和约》使日本继承了德国在山东的非法权益,其势力不仅扩张到华北,而且逐渐向英国在华势力范围长江流域与华南渗透。自1914年后,日本在上海的投资速度远过于东北,特别是棉纱行业。中国棉纺业里的外商纱厂,几乎尽为日商所有。据统计,日本在华开设的公司数,从1914年的955家上升到1921年的6141家。日本商品开始排挤英货,英、日矛盾日趋加深。日本在华势力的急速膨胀也危及美国的利益。美国不仅对英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在华独占鳌头的地位十分眼红,而且也不能容忍日本势力的急速膨胀。在美国看来,中国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在英国、日本等国已捷足先登的不利形势下,美国只能凭借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打进中国,分享杯羹。因此,它一向倡导“门户开放”政策。
华盛顿会议是在第1次世界大战之后由美国发起的一场会议,这也是针对德国赔款问题的补充会议。从而也奠定了列强侵华的基础。
就是在华盛顿会议上面签订了九国公约,九国公约的签订也导致了中国的主权被侵犯,导致了中国的土壤被瓜分。
1922年华盛顿会议中所签署的一系列条约,包括四国公约、华盛顿海军条约和九国公约。
华盛顿会议是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葡萄牙、中国九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的国际会议。中国政府时值颜惠庆内阁,派出施肇基、顾维钧、王宠惠三人为全权代表,余日章、蒋梦麟为国民代表,朱佛定为秘书,约130多人组成的庞大代表团出席。原计划还有广州政府外交次长伍朝枢为代表,但是孙中山不承认北京政府,要求自派不遂,伍朝枢未赴。
华盛顿会议的议程主要有两项:一是限制海军军备问题;二是太平洋和远东问题。为此组成两个委员会:“限制军备委员会”由英、美、日、法、意五个海军大国参加;“太平洋及远东问题委员会”则有九国代表参加,两个委员会分别进行讨论。该会议的主要成果包括三个重要条约:四国公约,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九国公约。这三个公约统称“华盛顿公约”。
华盛顿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英国、法国、日本、美国签署《四国公约》,相约互相尊重他们在太平洋区域属地的权益;
2、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五国签订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
3、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葡萄牙、中国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宣称尊重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实为使中国门户开放,掀起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华盛顿会议: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英国、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由美国建议召开的国际会议。亦称太平洋会议。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在华盛顿举行。
1921年华盛顿会议通过了什么条约
美、英、比、法、意、日、荷、葡和中国北洋军阀政府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九国公约”。全称为《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
中国政府时值颜惠庆内阁,派施肇基、顾维钧、王宠惠三人为全权代表,余日章、蒋梦麟为国民代表,朱佛定为秘书,共130多人组成的庞大代表团出席。原计划还有广州政府外交次长伍朝枢为代表,但是孙中山不承认北京政府,要求自派不遂,伍朝枢未赴。
华盛顿会议的议程主要有两项:一是限制海军军备问题;二是太平洋和远东问题。为此组成两个委员会:“限制军备委员会”由英、美、日、法、意五个海军大国参加;“太平洋及远东问题委员会”则有九国代表参加,两个委员会分别进行讨论。该会议的主要成果包括三个重要条约:《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这三个公约统称“华盛顿条约”。
背景
华盛顿会议通过了《九国公约》。
1919年巴黎和会后,美日两国因争夺在华利益,矛盾日益尖锐。
1921年美国急欲改变日本在华的优势局面,瓦解英日同盟,孤立日本,遂以解决中国问题为名,召开了此次会议,提案是由中国北洋政府在美国的授意下提出的,会议期间,中国方面曾提出收回关税自主权,取消领事裁判权,撤退外国驻华军队和收回租界、租借地等,但均遭拒绝。
简述华盛顿会议举行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和后果)
【答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日等战胜国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于1921年11月12~1922年2月6日在华盛顿召开会议,又称太平洋会议。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国北洋政府的代表团参加。华盛顿会议实质上是巴黎会议的继续,其主要目的是要解决《凡尔赛和约》未能解决的彼此间关于海军力量对比及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会议最后签订3个条约:(1)《四国条约》。12月13日,美、英、日、法签订《关于太平洋所有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通称《四国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各国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权利,一旦遭受别国侵略行动的威胁时,缔约国应协商采取有效措施。条约批准后,英日同盟即行废除。(2)《五国条约》。1922年2月6日,美、英、日、法、意5国签订《关于限制海军军备的条约》,即《五国条约》。规定美、英、日、法、意主力舰总吨位的比例为5:5:3:1.75:1.75。规定美、英、日在太平洋地区所占有的岛屿的要塞一律维持现状,不得建立海军基地或新的要塞,但日本本土和附近岛屿夏威夷群岛、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除外。(3)《九国公约》。(4)会议期间,中日签订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附约》,规定日本在保留诸多特权的情况下将胶州德国旧租借地归还中国。
华盛顿会议签订的各项条约和通过的决议案构成华盛顿体系。这一体系是在承认美国占优势的基础上,确定了凡尔赛体系未能包括的远东、太平洋区域的帝国主义国际关系体系,它是凡尔赛体系的补充。但它并未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此后,美日两国之间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争夺愈演愈烈。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全球范围内基本完成了对战后列强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并支配着战后的国际关系。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年代,国际事务中发生的每一个重大事件,无不直接或间接地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关联。但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该体系自身存在的弊端与内在矛盾也不断激化,并最终导致了它的崩溃。
26国华盛顿会议
华盛顿会议,1921-1922年历史事件。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由美国建议召开的国际会议。亦称太平洋会议。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在华盛顿举行。有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国北洋政府的代表团参加。华盛顿会议实质上是巴黎会议的继续,其主要目的是要解决《凡尔赛和约》未能解决的彼此间关于海军力量对比及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会议最后签订三个条约。
1942年元旦参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国家签署联合宣言。《联合国家共同宣言》即1942年1月1日,中、苏、美、英等26国在华盛顿发表的宣言,亦《联合国国家宣言》,又称《二十六国宣言》。宣言表示赞成《大西洋宪章》,并决心共同战败德、日、意的法西斯侵略,不到侵略国无条件投降,决不和敌国单独议和。经与苏联磋商并告知有关国家后,1942年1月1日,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1942年元旦参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国家签署联合宣言。《联合国家共同宣言》即1942年1月1日,中、苏、美、英等26国在华盛顿发表的宣言,亦《联合国国家宣言》,又称《二十六国宣言》。宣言表示赞成《大西洋宪章》,并决心共同战败德、日、意的法西斯侵略,不到侵略国无条件投降,决不和敌国单独议和。经与苏联磋商并告知有关国家后,1942年1月1日,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此宣言标志着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美国在华盛顿会议上是怎样争得霸权利益的?
华盛顿会议上,美英日争夺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霸权主义。美国在美西战争中获胜,拉开了美国大规模海外扩张的序幕。
当时的美国军事力量强悍,并且控制了国际联盟,海军非常的强,所以自然可以获得许多利益。
这是由于美国在华盛顿会议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且获得了很多国家的支持,才能够获得霸权的利益。
1921年11月,巴黎和会闭幕不到两年半,美英日法意等9国又在华盛顿召开国际会议,调整它们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在巴黎和会上,威尔逊被老谋深算、讲求实际的劳合·乔治和克里孟梭所愚弄,美国的争霸计划没有实现。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凭借它强大的经济实力,利用英日、以及英法之间的矛盾,软硬兼施,终于获得了巨大的霸权利益。
华盛顿会议的正式议程是限制海军军备和远东、太平洋问题。但是美国认为,不拆散英日同盟就难以实现自己争夺远东、太平洋地区霸权的企图。因此美国首先就这一问题同英国秘密谈判。英国提出签订一个美英日三国条约来代替英日同盟条约的主张,并规定缔约国两方还可签订军事防御条约。英国的如意算盘是,以此来变相保持英日同盟。美国坚持要把法国拉进来,企图利用英法矛盾来加强自己的地位。在美国的强大经济政治压力下,英国同意了美国的方案。
陷于孤立的日本没有办法,也只好接受。1921年12月13日,美英法日签订了四国条约,期限为10年。条约规定,互相尊重各自在太平洋地区的权利,并规定条约生效后,英日同盟立即失效。这样,美国便切断了近20年的英日同盟关系,解除了英日联合与之对抗的威胁,为美国垄断资本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扩张消除了一个重大障碍。
限制海军军备是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美国提出美英日三国主力舰保持10:10:6的比例的方案。英国由于财政困难,无力和美国展开新的海军军备竞赛,因此表示支持美国的提案。日本不愿自己的海军力量受到过分限制,要求三国为10:10:7的比例。美国代表宣称,如果日本坚持它的主张,那末日本每造1艘军舰,美国就造4艘。在美国的压力下,日本被迫让步。1922年2月6日,美、英、日、法、意签订了五国海军协定,规定5国主力舰总吨位的比例为5:5:3:1.75:1.75。条约迫使英国放弃传统的“两强标准”政策,接受英美主力舰吨位均等的原则;并使日本扩充海军的计划受到限制。无疑这是美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的又一胜利。
会议还签订了一个九国公约。公约确定了美国提出的在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这就为美国排挤英日在华势力和进一步对华扩张创造了条件。
华盛顿会议是在承认美国占优势的基础上确定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是美国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