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及解释,1到100岁古人对年龄的称谓分别是什么?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2-27 17:50:57 浏览2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古人对各年龄段的称呼?

1、度:小儿初生之时。
2、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3、金钗之年:女孩12岁。
4、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5、及笄[ jī ]:指女子15岁。
6、志学之年:15岁。
7、舞象之年:少年15~20岁。
8、二八:16岁。
9、破瓜、碧玉年华:女子16岁。
10、加冠:指男子20岁。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11、弱冠: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12、桃李年华:女子20岁。
13、花信年华:女子24岁。
14、而立(而立之年):30岁。
15、半老徐娘:女子30岁。
16、不惑(不惑之年):40岁为“不惑之年”。
17、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50岁。
18、耳顺、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19、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60岁以上。
20、耆[ qí ]:古称60岁的人为“耆”。
21、耄[mào]:古称80岁至90岁的年纪,形容年老,引申为昏乱之义。
22、耋[dié] :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23、白寿: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24、期颐:百岁高寿。
25、茶寿: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比喻称谓
1、0岁:度、孩提、襁褓、汤饼之期、
2、1岁:牙牙、周晬、孩提。
3、8岁:总角、童龀[chèn]、始龀、髫年、龆年。
4、9:九龄、黄口、指数之年。
5、10岁:幼学。
6、12岁:金钗之年。
7、13岁:豆蔻、十三、舞勺之年。
8、15岁16岁:及笄、结发、志学之年、束发、碧玉年华、破瓜之年、舞象之年、成童、二八、破瓜。
9、20岁:加冠、结发、弱冠、桃李年华
10、30岁:而立、始室、克壮、半老徐娘。
11、40岁:不惑(不惑之年)。
12、50岁:艾、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
13、60岁: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下寿、耆[qi]、耆[qí]艾、还历寿:61岁的寿辰。
14、70岁:从心之年、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15、80岁: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岁、中寿:指80岁以上、米寿:指88岁。
16、90岁:上寿:九十为上寿、鲐背、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17、100岁:期颐、上寿、期颐之年、茶寿:指108岁、双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扩展资料:
来历:
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如:“弱冠”、“耄耋”等。学生往往对此很费解。其实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都是我们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处用的是比喻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
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标梅之年:出嫁
0岁:初度——指小儿初生之时。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1岁:牙牙——婴儿学语的声音。
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2-3岁的儿童)
8岁:总角——古代儿童将垂发扎成两个发髻,形状似羊角,(“总”为聚拢的意思)故称“总角”。
童龀——通常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10岁: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以豆蔻来指代女子13岁。
15岁:及笄——指女子成年,笄,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后,就将头发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束发——指男子成童之年,要把之前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6岁:二八——二八为两个八岁相加为十六岁。
破瓜、碧玉年华——古代将瓜拆分成两个八来纪年,破瓜即为两个八,相加为十六岁。
20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年。但体型尤未壮,故称弱冠。
桃李年华——指女子二十岁。
30岁:而立——指男子三十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40岁:不惑——指男子四十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50岁:天命——指男子五十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艾——艾称年老的。
半百——一百的一般为五十。
60岁:耳顺——指男子六十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花甲——天干地支纪年法,从甲子开始,六十年为一周。通常叫做“六十花甲子”,因此六十岁称作花甲。
70岁:从心——指男子七十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古稀——古人很少有人活到七十岁。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依次称七十岁为古稀之年。
77岁:喜寿——指77岁,草书的囍字似七十七,故代指七十七岁。
80岁:耄耋——指八十岁。《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耄耋泛指晚年,常代表八九十岁的老人。
88岁:米寿——米字拆开为八十八,故代指八十八岁,还可表示年事虽高但任食欲旺盛。
90岁:上寿——指九十岁。
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褶皱如同老人的皮肤,故借此指代九十岁。
冻梨——年事较高的老人会有老年斑,如同冻梨上的斑纹,九十岁的老人也称冻梨。
99岁:白寿——九十九岁比百岁差一岁,百字去掉一为白,故称白寿。
100岁:期颐——是一百岁的特称。《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婴儿期——襁褓,儿童期——垂髫,少年期——总角,15岁——束发,20岁——弱冠,30岁——而立,40岁——不惑,50岁——知天命,60——花甲,70——古稀,80—— 杖朝,90——耄耋,100——期颐 。
1、襁褓——指不满周岁
2、孩提——指2~3岁
3、髫( tiáo) 年——指女孩7岁。垂髫( tiáo) :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4、龆年——指男孩8岁
5、总角——幼年泛称。称童年为“总角”。
6、黄口——指10岁以下的孩子
7、金钗之年——指12岁(女)
8、豆蔻年华——指13岁(女)
9、舞勺之年——指13~15岁
10、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11、及笄之年——指15岁(女)。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12、破瓜年华、碧玉年华——指16岁(女)
13、舞象之年——指15~20岁
14、桃李年华——指20岁(女)
15、弱冠——指20岁(男)。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16、花信年华——指24岁(女)
17、梅之年——指至出嫁。
18、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19、半老徐娘——指至30岁(女)
20、而立之年——指30岁(男)。
21、不惑之年、强壮之年——指40岁(男)。
22、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指50岁。
23、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指60岁。 花甲,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24、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指70岁。
25、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26、杖朝之年——指80岁
27、耄耋之年——指80~90岁
28、黄发:指长寿老人。 老人头发由白转黄。
29、鲐背:指长寿老人。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30、期颐:指百岁。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
扩展资料
1、男性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志学——十五岁。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期颐——百岁之人。
2、女性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及笄——女子十五岁。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标梅之年——出嫁。
喜寿:指七十七岁,草书“喜”字看似七十七,故借指七十七岁。
米寿:指八十八岁:将“米”字拆开彷如八十八的模样,故借指八十八岁。
白寿:指九十九岁:一百减一为九十九,“白”是借用百字少一横,以此借指九十九岁。
茶寿:“茶”字的草头看似二十,余者可拆成八十八,二者相加得一百零八,故借指一百零八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古代年龄由小到大的称谓是怎么样的?

1、襁褓——不满周岁
2、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3、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4、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
5、幼学——10岁束发——15岁左右
6、弱冠——20岁
7、而立之年——30岁
8、不惑之年——40岁
9、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
10、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
11、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12、杖朝之年——80岁
13、耄耋(mào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
14、鲐背之年——90岁
15、期颐(jīyí)之年——100岁
扩展资料
耳顺、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

答:“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为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当而立感叹弱冠,当不惑感叹而立...”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古代年龄称谓小集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五方去世称:丧偶。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
"逾弱冠"——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是二十出头了。
"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人在三十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岁就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疑惑的了。(有一种没有选择和后退的心理)
五十知命——五十岁就不得不认命了,已经无法抗拒了。
六十花甲——六十在阴历来算,已经天支地干一个轮回了,要认老了。
七十古稀——七十就已经是糟老头了,人生快到头了。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诠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拓展资料: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古代男子二十行冠礼,身体尚弱,故称弱冠。
孔子《论语 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花甲,指60岁。花甲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
杜甫《曲江二首》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曹操《对酒歌》:“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古人创制了各式各样的年龄称谓,很多今天还在继续使用。
0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9岁
九龄:为9岁。
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十三:为13岁。
15岁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为15岁。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6岁
二八:为16岁。
20岁
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30岁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岁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岁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54岁
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60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花甲之年:指60岁。
还历之年:指60岁。
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60岁以上。
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
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
61岁
还历寿:61岁的寿辰。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70岁
从心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寿:指70岁寿辰。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mào]耋[dié]之年。
杖围之年:指70岁。
中寿:七十为中寿。
悬车之年:指70岁。
77岁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80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把上面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耄,八九十岁的年纪。耄,七八十岁的年纪。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岁。九十岁也可称耄耋之年。
中寿:指80岁以上。
伞寿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88岁
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90岁
上寿:九十为上寿。
99岁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100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期颐指一百岁。“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期颐之年:指百岁。
108岁
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另外称儿童的有:
童孺:儿童。
垂髫[tiao]:指儿童。儿童垂发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如《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句。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龆[tiao]:儿童换牙。龆年:童年。
髫[tiáo]年:童年。
髫[tiáo]龄:童年。
稚:称年龄小的为稚。
另外称成人的有:
冠者:指成年人。
另外称老人的有:
斑白:老人。老年人头发斑白,因代指老人。
黄发:指老人,老人的头发由白变黄。“黄发”是枯黄的头发。人老了,头发上由黑变白,白发则黄。
皓首:白头,指年老。
久寿:长寿。
眉寿:耄[mao]寿,长寿。人老了眉毛长,所以称眉寿。
姥[mu]:年老的妇人。
暮齿:晚年,暮年。
暖寿:旧俗在过生日的前一天,家里的人和关系较近的亲友来祝寿。
万寿:大寿,高寿之意。
遐龄:指人长寿高龄。
http://wf66.com/page/20066/133858A48C.htm
古代年龄称谓知多少
据查,“米寿”一词是指人“八十八岁”,用的是“拆字法”。细心的读者一定可以发现,“米”字拆开,不正是“八十八”吗?中国古代对人的年龄有很多称谓,“米寿”是其中之一,但并不常见,还有很多更为常见的称谓,在此向有兴趣的读者做一个大致的介绍,以供参考。
襁褓,原意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借指不满周岁的婴儿;指幼年时期(大致二到七岁)的称谓则有:孩提、总角、垂髫、黄口等等。孩提为“儿童、幼儿”的意思;“总角”表示“小孩子把头发扎成髻”,所以也用来指“幼年”;“垂髫”和“总角”的意思相仿;“黄口”的原意指“雏鸟的嘴”,借指“小孩子”,我们常用“黄口小儿”形容一个人的年幼无知。男子成年要“加冠”,女子成年要“戴上簪子”,所以“及冠”就指男子二十岁,“及笄”就指女子十五岁。另外,由于二十岁的男子还没有达到壮年,所以又用“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
孔老夫子在叙述自己生平时说了一句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矩。”这句话实在是太有名了,所以就有了“志学之年”、“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天命之年”、“耳顺之年”等一系列称谓。同样,“诗圣”杜甫的一句“人生七十古来稀”又把“古稀”和“七十岁”联系到了一起。以前的吹毛求疵还谈到过“花甲”指“六十岁”,而超过七十的年龄,还有一些专用的称谓,如郑先生提到的“米寿”指“八十八岁”,“耄耋”指“八九十岁”,“期颐”则指“一百岁”,“寿登期颐”就是对老人长寿的美好祝愿。
解读“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意思是说孔子在十五岁那年立志从学,
三十而立并非三十岁成家立业,
这里的"立"是指学业的根基已经树立,
就是个人的价值观已经形成,不会被外力所动摇。
四十不惑,确切的说也不是四十岁没有疑惑,
“立”与“惑”是一组对立,界定在于是否懂得行权,
三十而“立”时通常遇事无权可行,无权则无发言权,对事态度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
四十时,已掌握一定权利,此时处事相对通达,对待事情是无可,无不可。这里想象成一群四十来岁官运亨通的小老爷们,整天若无其事接待着一个个来自弱势群体的求助,表面心不在焉,内心精明了得,游戏规则是如何予其有利,如何制定。
呵呵,这个比喻来的有点噱头,但好理解“行权”重要性,行权者不惑也。现在该知道当官的多在哪个年龄段了吧.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上天的命令吗?这么说不是很唯心?
其实这里有一段典故,周文王在五十岁坐牢时想不通自己为什么这么衰,
皇帝做了半辈子,如今还要坐牢,不甘心啊,于是潜心研究,
终于悟透一个道理——万物在周而复始的规律性变化,这就是《周易》的本质。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海有潮起潮落,花有花开花落,
天有白天黑夜,人有清醒睡眠
年有春夏秋冬,衣有四季之分,
股票有涨有跌,心情就有好有坏
业绩有高有低,待遇就有好有差
秒针滴答滴答,时间一圈圈跑远,
皇朝在循环交替,领导在不断更换,
流行在循环交替,明星在不断更换,
芯片在循环交替,手机在不断更换,
到最后我们的生死也是循环交替的....
是的,一切都是周而复始的规律性变化,
站在这个层面照理没什么会想不通了,
可有人会说:“道理都懂,可做起来难。”
所以还不是真懂,那什么是真懂?
呵呵,没有五十年的造化,换不来啊!
不然怎么叫“五十知天命”呢
想来后世成为阶下囚的拿破轮,米络舍维其,乃至今天的撒达姆在悟性上若有周文王的半点功力,
也该落得安心了吧。
说完五十,再说六十
六十而耳顺,并非常言说的年纪大了,耳朵顺了,听什么都能接受。
《说文》中提到:“理也,损百川。”意思是河川流通顺畅了以后,才看得天下美景。
正所谓,顺之而后,始见天理,始着条理。
诗画中的美景是用眼睛看的,
而人心亦是一幅美景,却不能眼观,
于是要用耳朵来倾听,所谓弦外之音,
说的正是用耳朵听出潜藏的声音,
即是所言之人的真实所想
简单讲就是把察言观色的工夫发挥到家了。
朋友之间常说:“你只要说一句话,我就知道你下半句讲什么。”
要知道说这话的人完全出自对朋友的了解与性格的掌握。
而面对一个陌生人,很少有人敢这么说,
如果今天有个人站在你面前,对你说:“你要升官了”
那这个人不是算命的,就是耳顺的,
你若问他贵庚,兴许人家会告诉你:“老朽六十有三。”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心所欲就是想怎么着就怎么着.自古只有皇帝敢这么说,难道人到七荀就敢自命为皇?
当然不是,下文的”不逾矩”便是这么做的前提.
这里的“矩”即法规,伦理。
整句说的是七十岁做事随心所欲,却不逾越规则,
这一条放在最后,足见境界之高了。
人总是杂念丛生,因为生来欲望不止,
现在要让欲望自发的限制在规则之内随意游走,这可不是随便一说的。如果把“从心所欲”做一次层面的分类,可以看到
层面一、恶欲而恶为,指坏念头坏行为,这是人性本恶的论调,想象一个人生来没有接受任何教育,他的所作所为应该是对本能的最好的体现,而这种行为一定与外界格格不入,人们会把他视做一个没有教养的野兽,当然这样的人早就进医院或大牢了。
层面二、恶欲而善为,指有坏念头但做好事。“色而不欲”,说的应该是这一层,有色心,却不触犯戒条,能自律。还有象“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种美色当前、金钱当前的论调,也多为这一层意思。 “恶欲善为“的行为模式应该算得主流吧。
层面三、善欲而善为,指全是好念头,只做好事。行欲而不动恶念,这是很高的思想境界.孔子七十
岁道破这番领悟,反见这位门徒三千的千古圣人都难逃恶念萦绕六十载,何况常人呢?
不过七十虽为孔子最后一个十载,但”从心所欲”的终极领悟却仍未摆脱”欲”念,假借老子语录,可妄称其谓”道可道,非常道,圣可道,非常圣”吧
想来孔子若寿寝于八十,人生格言中该加上一句,
八十而无欲则刚.
1、二十弱冠
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2、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
3、六十花甲
花甲即一甲子。由天干、地支组合,每一干支代表一年,六十年为一循环。因干支名号错综参互,故称花甲子。后称年满六十为花甲。花甲也指年月、时代、年纪、年岁。
4、七十古稀
古稀,指七十岁。古稀的意思是原有古来稀少,由于古代医学技术不发达,能够活到七十岁的老年人比较少见,因此用古稀来形容七十岁。唐?杜甫 《曲江》诗之二:“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5、八十耄耋
耄耋(mào dié):八九十岁。
七十曰耄,头发白耄耄然也。 八十曰耋;耋,铁也。皮肤变黑色如铁也。后用耄耋指代八九十岁。
扩展资料
最早的出处:
《论语?第二章?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这是古时候形容年龄的别称,从小到大分别为: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耄耋(mào dié):八九十岁。耄,音“冒”,耋,音“迭”。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老人
拓展资料:
耋dié
(形声。从老、至声。本义:年老。古指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同本义 [age over seventy or eighty]
年八十曰耊。字亦作耋。--东汉·许慎《说文》
则大耋之嗟。--《易·离》。马注:"七十曰耋。"
使率一二耋老而绥焉。--《公羊传·宣公十二年》
耆耋好礼。--《礼记·射义》
又如:耋老(年老;老年人);耋吏(老吏);耋耄(高寿);耋寿(指高寿的人;老人);耋耄之年。
耄mào
<形>
(形声。从老,毛声。本义:年老)
同本义。古称大约七十至九十岁的年纪
匪我言耄。--《诗·大雅·板》
亦聿既耄。--《诗·大雅·抑》
老夫耄矣,无能为也。--《左传·隐公四年》
又如:耄儿(老人和儿童);耄年(老年);耄老(老年、老年人);耄荒(年老);耄学(年耄硕学之士);耄聩(年老糊涂);耄勤(年老倦勤);耄期(高年);耄耋(八十岁的年龄;高龄、高寿);耄儒(老儒)。
年老昏乱
耄期倦于勤。--《书·大禹谟》
又如:耄思(思绪纷乱);耄耄(纷乱貌);耄乱(谓年老昏乱的人);耄夫(年老昏庸之人);耄昏(年老昏愦);耄聩(年老糊涂);耄朽(老朽;衰老);耄衰(衰老)。

古代对年龄的称谓有哪些?

2、束发:指15岁。
3、弱冠:指20岁。
4、而立:指30岁。
5、不惑:指40岁。
6、知命(半百):指50岁。
7、花甲(耳顺):指60岁。
8、古稀:指70岁。
9、耄耋:指80-90岁。
10、期颐:百岁。
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汉人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但后人却常把“幼学”、“弱冠”等作为年龄称谓。
扩展资料
年龄称谓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比如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是因为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编辑于 2020-07-09
查看全部26个回答
蓝月至尊版官方下载-正版入口
根据文中提到的称谓为您推荐
和PC端一模一样的蓝月至尊版官方下载,巨星代言,自由交易。让更多老玩家重温经典,再续传奇;今日登录输入礼包码6个6,8个8,限时领取海量礼包;
wzcq.gaore.com广告
1条评论
热心网友4
谢谢你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弱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有什么典故来历?
古代对于人们年龄的称谓有很多种,而且每一种称谓都有其来历和典故,说起来如数家珍,让人不得不叹服中华文化的博大和源远流长。现代人们对此了解得太少了,以至于每当听到这些对年龄的传统称谓时,很多人都如同坠入云里雾里,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代的这些年龄称谓。 汤饼之期和赤子、襁褓“汤饼之期”指的是刚刚出生三天的婴儿,在这一天,婴儿的父母会设宴招待亲友,在古时候也称作“汤饼宴”或者“汤饼会”,在现代的南方一些地区则称为“三朝酒”;赤子和襁褓都是指还没有满一岁的婴儿,这时候的孩子太小,平时都是光着身子用襁褓包着的,所以称为“赤子”、“襁褓”。 初度、牙牙、孩提初度是指刚满一周岁的孩子,后来初度也包含了“生日”的意思,比如50岁被称为50初度;牙牙则是“牙牙学语”的意思,也是指一岁的孩子,这个时候的孩子刚刚学会走路,已经开始学着说话了;孩提是两三岁的小孩子,这时候他们已经学会走路,并且逐渐学会说很多话了,只是这时候还比较天真,处在孩提时代。 总角、垂髫总角是指人从幼童成长到少年这段时期,大约在七八岁到十三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子经常把头发扎成两个冲天小辫,一左一右,就像两只牛角一样,所以被称为总角;垂髫是说古时候的孩子还没有戴帽子,头发经常是下垂状态的,所以被称为“垂髫”。 豆蔻、束发豆蔻是一种在初夏时节开花的美好植物,那时还没有到盛夏,所以“豆蔻”在古代被用来形容女孩子13岁到16岁这段最美好的年龄,“豆蔻年华”这个词语就是这样来的;束发是指古代男孩子到了15岁的时候,就要把头发束扎好盘在头顶上,这算是到了一个年龄段,作为男孩子15岁以后就要学习技艺。
30赞·122,119浏览2020-08-24
用古代称谓表示年龄?
403赞·5,417浏览2019-03-18
古代年龄称谓填年龄,垂髫――(),束发――(),弱冠――(),知命――(),耄耋――(),期颐()
垂髫: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古时汉族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 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至20岁。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 弱冠: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知命:50岁。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耄耋:八九十岁。语出《汉·曹操·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期颐:古时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期颐:百岁之人。 源于汉时戴圣所辑的《礼记·曲记篇》:"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知,不惑;五十曰知天之命;六十曰耳顺之年;七十曰古来稀有;八十曰耄,九十曰耋;百年曰期颐。"
1赞·299浏览2016-02-20
古代年龄称谓:垂髫 束发 弱冠 而立 不惑 知命 花甲 古稀! 耄耋 期颐 都表示
垂髫:chuí tiáo 解释: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顶自然下垂的短发)。 例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2.束发:shù fà 解释:成童的年龄,15至20岁 例句: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3.弱冠:ruò guān 解释:男子20岁称弱冠。 例句: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4.而立:ér lì 解释: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用"而立"指人30岁。 例句:《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学,三十而立。” 5.不惑:bù huò 解释:出自《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例句:人以怒迁,公能自克;人以利回,公能不惑。——宋·曾巩《故翰林侍读学士钱公墓志铭》 6.知命:zhī mìng 解释:五十岁的代称。 例句:《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 7.花甲:huā jiǎ 解释:指60岁。 例句:手挼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8.古稀:gǔ xī 解释:称人年七十。 例句:如何古希人,不识三伏苦。 9.耄耋:mào dié 解释:八九十岁。 例句: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10.期颐:qī yí 解释:指百岁之寿的老人。 例句:《聊斋志异·席方平》:“今送汝归,予以千金之产、期颐之寿,於愿足乎?”
38赞·333浏览2019-10-08
古代关于年龄的称呼
古代年龄称呼有:汤饼、初度、生小、总角、垂髫、始龀、教数、外傅、束发、舞勺、及笄、舞象、待年、弱冠、而立、不惑、强壮、艾、花甲(耳顺)、古稀、皓首、耄耋、黄发、鲐背、期颐。 1、汤饼:出生三天,邀亲友吃汤饼。 2、初度:周岁。 3、生小:幼年。 4、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5、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6、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7、教数:9岁。 8、外傅:10岁,出外就学。 9、束发:束,捆,结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 10、舞勺:13岁。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11、及笄:指女子15岁。“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12、舞象:男十五岁~二十岁。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 13、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14、弱冠:指男子20岁。弱,弱小。 15、而立:指30岁。 16、不惑:指40岁。” 17、强壮:指四十。 18、艾:指50岁。 19、花甲(耳顺):指60岁。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20、古稀:指70岁。 21、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22、耄耋:指八九十岁。 23、黄发:指长寿老人。 24、鲐背:指长寿老人。 25、期颐:指百岁。 扩展资料: 称谓来历: 1、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2、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3、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 4、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处用的是比喻意。 5、另外,我们现在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6、汉人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但后人却常把“幼学”、“弱冠”等作为年龄称谓,这恐怕是后代词汇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的原因吧 7、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22赞·5,569浏览2019-07-12
靳东的戏路是不是太窄?
靳东自《伪装者》爆红之后,所接的角色类型也都大径相同,被深深冠有“老干部”的标签,只能说“成也萧何败
38条回答·1,328人在看
蛀牙真的是因为牙齿“生虫子”吗?平时该如何防止蛀牙啊?
正常情况下确实是这样的,由于我们牙齿当中的残余食物和细菌结合会产生一些蛀虫,蛀虫非常小,只有通过显微
45条回答·1,723人在看
应该先用防晒霜还是先用隔离霜
妙技生活
优质视频达人
关注
619,732播放
如懿封后是不是她命运悲惨的开始?
《如懿传》不知不觉已经播到50集了,如懿也如愿坐上了皇后的宝座,终于能够像她姑妈告诉她的那样,和皇帝
28条回答·3,003人在看
杨幂刘恺威离婚对两人事业会不会有影响?
影响肯定是有的,但是影响分为好的影响和坏的影响。这个新闻爆出来其实影响的好与坏哪个多一点,还真是不太
98条回答·4,838人在看
满清皇室规定,妃子过50不能侍寝,为何康熙却特立独行?
满清皇室有这个规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过了五十岁得嫔妃已经不能生孩子了,但是一国之君需要繁衍子嗣。君主
7条回答·566人在看
女孩子适合做的轻松点的职业有哪些
现在养宠物的小主越来越多,宠物相关的行业已经进入一个飞速的发展期,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前景非常好,
68条回答·1,772人在看
经常睡到凌晨三、四点醒了,然后就再也睡不着了,是怎么回事?
因为现代人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都是很大的。所以说,很多人容易出现失眠多梦的状况,这都是比较常见的。如
21条回答·4,685人在看
《伪装者》评价怎么样?为什么那么火?
观众司空见惯的战争戏是战火连天,是狂杀鬼子,《伪装者》却鲜少直面血淋淋的战争场面,而从小处切入,在生
19条回答·1,974人在看
在没签劳动合同的情况下,什么时候可以自动离职
依据劳动合同法第38条,以未缴纳社保,拖欠工资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用人单位限制人身自
90条回答·5,357人在看
正在加载

古代年龄的称谓。

垂髫:3、4岁至8、9的儿童,束发:指15岁,弱冠:指20岁,而立:指30岁,不惑:指40岁,知命(半百):指50岁,花甲(耳顺):指60岁,古稀:指70岁,耄耋:指80-90岁,期颐:百岁。
古代年龄称谓,称还在襁褓中的幼儿为孩提;称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为总角;称十三岁的女子为豆蔻;称十五岁的女子为及笄;称成年的女子为结发;称十五岁的男子为志学;称刚成年的男子即二十岁的男子为加冠;称三十岁的人为而立;称四十岁的人为不惑;称五十岁的人为知命,知天命;称六十岁的人为耳顺、花甲之年和还历之年;称七十岁的人为古稀、耋、权围之年;称八十岁的人为耄耋之年;称一百岁的人为期颐之年;称一百零八岁的人为茶寿之年。
“贵庚啊?”,对年纪相仿男女的用语。
“芳龄几何?”,对年轻姑娘的用语。
“高寿几何?”,对高龄老者的用语。
“行冠礼否?”,对男士是否满20岁的用语。
“汲箕否?“,对女孩是否满13岁的用语。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三岁
垂髫:三四岁到七八岁
总角:八九岁到十三四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束发:男子十五岁
及笄之年:女子十五岁
弱冠:男子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命之年:五十岁
花甲: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耄耋之年:八九十岁
喜寿:七十七岁
伞寿:八十岁
半寿:八十一岁
米寿:八十八岁
白寿:九十九岁
期颐之年:一百岁

古代文言文表示年龄的称谓

1. 用古代称谓表示年龄 1、20岁
加冠:指男子20岁。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年满20岁的男子。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2、30岁
而立:而立之年。
始室:30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正当壮年。
半老徐娘:女子30岁。
3、40岁
不惑:不惑之年。
4、50岁
艾、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
5、60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
6、70岁
从心之年、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译文:赊账买酒的人太平常太普遍了,到处都有,又何必为无钱买酒(壮志难酬)而苦恼呢,能活到70岁的人自古也不多见,人生短短几十年,自当及时行乐、开怀畅饮。)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扩展资料
1、77岁
喜寿: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2、80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中寿:指80岁以上。
伞寿: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3、88岁
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上寿:九十为上寿。
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4、99岁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5、100岁
期颐、期颐之年:指百岁高寿。《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
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上寿:百岁
6、108岁
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7、140岁
双稀、双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2. 文言文中各个年龄阶段如何称呼 1.总角 古时幼儿把头发扎成像一对牛角般的小髻,称总角。
《诗经·齐风·甫田》:“总角卯兮。”角,小髻;卯,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
后人用“总角”代指童年。 2.垂髫 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
后因以“垂髫”指童年。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 缉哗光狙叱缴癸斜含铆豆蔻 十三四岁的少女。唐代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4. 及笄 女子15岁。笄是古代妇女盘头发用的簪子。
及笄,指女子至15岁时,把头发簪起,表示已成年。 5.破瓜 女子16岁。
古代文人把“瓜”字拆开,成为两个八字,因称16岁的女子为“破瓜之年”。谢词:“破瓜年纪小腰身”。
6.弱冠 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
《礼记·典礼上》:二十曰弱冠。晋左思《咏史》诗:“弱冠弄柔翰,卓荤观群书。”
7.而立 三十岁。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后因称30岁为“而立”之年。 8.不惑 《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言人到了40岁,社会经验较多,能辨是非。另外,强仕也指40岁。
《礼记·典礼上》。谓男子40 岁,智虑气力皆强盛,可以出仕。
9.天命 50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10.艾 50岁。《礼记·典礼上》:“五十曰艾。”
孔颖达疏:“苍白如艾也。”意谓老年头发苍白如艾的颜色。
11.花甲 60岁。以天干地支顺序组合为60个错综参互的名号而得名。
12.耳顺 60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
故称60岁为耳顺之年。 13.耆 60岁。
14.古稀 70岁。杜甫诗《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15.耄耋 老年。后来80、90岁为耄耋之年。
16.期颐 指一百岁。《礼记·典礼上》:“百年曰期颐。”
期,需要;颐,调养、照顾。意为百岁老人需要后代养。
宋代。
3. 用古代称谓表示年龄 1、20岁 加冠:指男子20岁。
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年满20岁的男子。
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2、30岁 而立:而立之年。 始室:30岁。
《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正当壮年。
半老徐娘:女子30岁。 3、40岁 不惑:不惑之年。
4、50岁 艾、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 5、60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
6、70岁 从心之年、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译文:赊账买酒的人太平常太普遍了,到处都有,又何必为无钱买酒(壮志难酬)而苦恼呢,能活到70岁的人自古也不多见,人生短短几十年,自当及时行乐、开怀畅饮。)
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扩展资料 1、77岁 喜寿: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2、80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中寿:指80岁以上。
伞寿: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3、88岁 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
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上寿:九十为上寿。
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4、99岁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5、100岁 期颐、期颐之年:指百岁高寿。
《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
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上寿:百岁 6、108岁 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7、140岁 双稀、双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4. 古文中每个年龄段的称呼 及背景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及缘由背景1、赤子: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小孩子一生下来是红色的,所以叫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婴儿”。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如《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意思是当时成王还是个在襁褓中的婴儿,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
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亦作“孩抱”。
意思是二三岁的小孩子,还在襁褓里可以逗他笑,可以提抱。4、龆龀: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意思是男孩子八个月长牙齿,八岁换牙,女孩子七个月长牙齿,七岁换牙。
所以用龆龀指七八岁的儿童。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6、幼学:10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意思是开始可以入学了。
7、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二三岁的少年儿童。《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意思是收起头发打结,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少女。出自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十三四岁婀娜多姿的少女,二月初的豆蔻,豆蔻也比喻十三四岁少女。9、及笄:女子15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古代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
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10、束发:男子15岁。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11、破瓜:16岁女子。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弱冠:男子20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20岁左右的年龄。13、而立:30岁;不惑:40岁;知命:50岁;耳顺:60岁。
来源于《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因此用而立指30岁;不惑指40岁;知命指50岁;耳顺指60岁。
(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够按照礼仪的要求立足于世,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14、古稀:70岁。
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意思是酒随时都可以喝,但是70岁的人很少,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15、耋:70-80岁。毛传:“耋,老也。
八十曰耋。”意思是古指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16、耄:80-90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后世又有“七十曰耄”的说法,故现在讲即是大约七十至九十岁年龄的古称,形容年老,引申为昏乱之义。17、期颐:100岁。
《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期是期待,颐是供养,意谓百岁老人饮食起居不能自理,一切需期待别人供养或照顾。
期颐,一般指一百岁老人 扩展资料 年龄称谓的命名特点 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
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
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
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
此处用的是比喻意。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
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
当然,古代年龄称谓并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因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上面所述这些因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
有些还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如:“三十而立”。再如,从“婴儿”和“儿童”两个词中,已看不出历史和今天的区别了。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年龄称谓。
5. 中国古代对年龄的称谓 古代年龄称谓
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 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如:“弱冠”、“耄耋”等。学生往往对此很费解。其实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都是我们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处用的是比喻意。
另外,我们现在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距。”
汉人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但后人却常把“幼学”、“弱冠”等作为年龄称谓,这恐怕是后代词汇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的原因吧
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二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
当然,古代年龄称谓并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因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上面所述这些因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有些还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如:“三十而立”。再如,从“婴儿”和“儿童”两个词中,我们已看不出历史和今天的区别了。
另外还有: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 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标梅之年:出嫁
6. 古文中表示年龄的词有哪些 襁褓(qiǎngbǎo):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二、三岁的儿童。
总角、垂髫:幼年儿童。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jī):女子十五岁(女子成年)。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也是成童的代称。一般认为是十五岁以上。
加冠:男子二十岁(男子成年)。
弱冠:男子刚成年。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五十岁。
花甲:六十岁。
耆(qí):六十岁以上。 古稀:七十岁。
耋(dié):七十至八十岁。
耄(mào):八十至九十岁。
期(jī)颐:一百岁。
7. 文言文中各个年龄阶段如何称呼 1.总角
古时幼儿把头发扎成像一对牛角般的小髻,称总角。《诗经·齐风·甫田》:“总角卯兮。”角,小髻;卯,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后人用“总角”代指童年。
2.垂髫
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后因以“垂髫”指童年。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 豆蔻
十三四岁的少女。唐代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4. 及笄
女子15岁。笄是古代妇女盘头发用的簪子。及笄,指女子至15岁时,把头发簪起,表示已成年。
5.破瓜
女子16岁。古代文人把“瓜”字拆开,成为两个八字,因称16岁的女子为“破瓜之年”。谢词:“破瓜年纪小腰身”。
6.弱冠
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礼记·典礼上》:二十曰弱冠。晋左思《咏史》诗:“弱冠弄柔翰,卓荤观群书。”
7.而立
三十岁。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后因称30岁为“而立”之年。
8.不惑
《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言人到了40岁,社会经验较多,能辨是非。另外,强仕也指40岁。《礼记·典礼上》。谓男子40 岁,智虑气力皆强盛,可以出仕。
9.天命
50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10.艾
50岁。《礼记·典礼上》:“五十曰艾。”孔颖达疏:“苍白如艾也。”意谓老年头发苍白如艾的颜色。
11.花甲
60岁。以天干地支顺序组合为60个错综参互的名号而得名。
12.耳顺
60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故称60岁为耳顺之年。
13.耆
60岁。
14.古稀
70岁。杜甫诗《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15.耄耋
老年。后来80、90岁为耄耋之年。
16.期颐
指一百岁。《礼记·典礼上》:“百年曰期颐。”期,需要;颐,调养、照顾。意为百岁老人需要后代养。宋代<;苏轼制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17. 华诞
生日。华,光辉,光彩。华诞即对人生日的美称。
18. 悬弧之辰
男子生日。古代诞生礼俗,生了男孩便在门的左侧挂一张弓——弧。后因称生男为悬弧,男子生日即称为悬弧之辰。
19.弄璋
男孩诞生。璋,一种玉器,为古代王侯所佩用。《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司,载寝之裳,载弄之璋。”意谓希望所生的男子将来也能佩带玉饰,成为王侯。后因称生男为:“弄璋”。
20.弄瓦
女孩诞生。瓦,一种纺锤,妇女纺织的工具。《诗经·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衣之褐,载弄之瓦。”意谓希望所生的女子将来能胜任女红。后因称生女为“弄瓦”。
8.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有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古人创制了各式各样的年龄称谓,很多今天还在继续使用.0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岁的儿童8岁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9岁九龄:为9岁.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十三:为13岁.15岁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志学:为15岁.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16岁二八:为16岁.20岁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30岁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40岁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50岁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54岁六九年:即五十四岁.60岁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花甲之年:指60岁.还历之年:指60岁.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60岁以上.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61岁还历寿:61岁的寿辰.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70岁从心之年:因为“三。

古汉语中对各个年龄的称呼?

古代称谓
婴儿:人初生。
襁褓:泛指一岁以下。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舞勺之年:十三岁至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岁至二十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男子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摽梅之年。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杖朝之年:八十岁。
鲐背之年:八十至九十岁合称。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另外,还有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 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标梅之年:出嫁
幼学之年.10岁 舞勺之年.13岁 志学之年.15岁(单髻.及髻.抓髻.)而立.壮室之年.30岁强仕之年.春秋鼎盛.40岁 艾老.服官政.50岁杖乡之年.耆年.60岁 杖国之年.致仕之年.70岁杖朝之年.80岁 齯齿.鲐背.冻梨.黄发.90岁
破瓜之年.瓜字初分.碧玉年华.女子16岁风信之年.花信之年.24岁
总角:指童年
垂髫:指童年。
束发:指青少年
及笄:指女子15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弱冠:指男子20岁
而立:指30岁
不惑:指40岁
艾:指50岁。又称“知天命”
花甲:指60岁
古稀:指70岁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黄发,鲐背,指长寿老人
期颐:指百岁。
10豆蔻
20弱冠
30而立
40不惑
50知天命
60花甲
70古稀
80,90耄耋(mao四声,die二声)
100期颐
风华正茂的解释:
风华:风采、才华;茂:旺盛。正是青春焕发、风采动人和才华横溢的时候。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
0岁:初度——指小儿初生之时。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1岁:牙牙——婴儿学语的声音。
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2-3岁的儿童)
8岁:总角——古代儿童将垂发扎成两个发髻,形状似羊角,(“总”为聚拢的意思)故称“总角”。
童龀——通常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10岁: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以豆蔻来指代女子13岁。
15岁:及笄——指女子成年,笄,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后,就将头发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束发——指男子成童之年,要把之前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6岁:二八——二八为两个八岁相加为十六岁。
破瓜、碧玉年华——古代将瓜拆分成两个八来纪年,破瓜即为两个八,相加为十六岁。
20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年。但体型尤未壮,故称弱冠。
桃李年华——指女子二十岁。
30岁:而立——指男子三十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40岁:不惑——指男子四十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50岁:天命——指男子五十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艾——艾称年老的。
半百——一百的一般为五十。
60岁:耳顺——指男子六十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花甲——天干地支纪年法,从甲子开始,六十年为一周。通常叫做“六十花甲子”,因此六十岁称作花甲。
70岁:从心——指男子七十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古稀——古人很少有人活到七十岁。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依次称七十岁为古稀之年。
77岁:喜寿——指77岁,草书的囍字似七十七,故代指七十七岁。
80岁:耄耋——指八十岁。《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耄耋泛指晚年,常代表八九十岁的老人。
88岁:米寿——米字拆开为八十八,故代指八十八岁,还可表示年事虽高但任食欲旺盛。
90岁:上寿——指九十岁。
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褶皱如同老人的皮肤,故借此指代九十岁。
冻梨——年事较高的老人会有老年斑,如同冻梨上的斑纹,九十岁的老人也称冻梨。
99岁:白寿——九十九岁比百岁差一岁,百字去掉一为白,故称白寿。
100岁:期颐——是一百岁的特称。《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古汉语中对各个年龄的称呼:
初度:小儿初生之时。《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也代称生日。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赤子:本意是指初生的婴儿,因为婴儿的皮肤呈赤色。颜师古:赤子,言其新生未有眉发,其色赤。
孩提:指2—3岁的儿童。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始龀:男孩8岁,女孩7岁。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垂髫:亦作垂龆 。3、4岁至7岁(女)、8岁(男)的儿童。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总角:8、9岁至13、14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诗经》中就有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黄口:10岁以下。本指幼鸟,后指儿童。《孔子家语·六本》:孔子见罗雀者,所得皆黄口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
幼学:10岁左右。《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金钗之年:指女子12岁的年龄。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豆蔻:女子13、14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杜牧有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二七之年:女孩14岁。取二七一十四之意,如南朝陈后主《车飞伯劳歌》:年时二七犹未笄,转顾流眄鬟鬓低。
及笄(jī):指女子15岁。笄,即女子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盘发插笄,表示已到出嫁年龄,故称。
舞勺之年:指男孩子13—15岁期间。《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
志学之年:指男子15岁。《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束发:男子15岁。到了15岁,男子要把原先的两个总角解散,扎成一束髻。归有光 《 项脊轩志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舞象之年:古代男子15岁-20岁时期的称谓。舞象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破瓜之年: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加冠:古代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即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代汉族男子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弱冠:年满20岁的男子。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花信年华:指女子的年龄到了24岁。也泛指女子的年龄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而立:男子30岁。立,「立身、立志」之意。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30岁为「而立」之年。
始室:30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不惑:男子40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艾:50岁。《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男子50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六九年:即54岁。
耳顺、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
古稀、从心之年:70岁。孔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
耄耋:七八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耋之年。
期颐:指百岁高寿。《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双稀、双庆:140岁。古稀是70岁,双稀即140岁。
总结:汉语中之所以有如此多关于年龄的称呼,源于中国文化和中国思维方式:
古代中国的数学没有绝对进制,十进制只是其中运用的一个方法,常用于计算的还有五进制,如算盘就是五进制和十进制的结合,而女子的年龄也常用七为一个阶段,男子则是八,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女子也常用二八年华来表示十六岁。
除了数学上的,还有文学上的,从诗经开始,修辞就已经很成熟了,文学的联想能力常把人的年龄与各种美好的事物联想到一起,如豆蔻年华。
另外,中国还是个礼仪之邦,礼仪成为年龄的代名词再正常不过了,如及笄、束发等。因此,有的名称和礼仪或习俗有关。
总之,年龄称谓的多样化,反应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和丰富多彩。

1到100岁古人对年龄的称谓分别是什么?

一、幼年
1、初度:是指生日之时。出自《离骚》:皇揽揆余初度兮,肇赐余以嘉名。也称生日为“初度”,出自《元史》: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
2、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3、赤子:指初生的婴儿,原来婴儿刚生下来的时候是赤色的,故称“赤子”。
4、襁褓:泛指1岁以下幼童,现在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襁襙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二、少年
1、金钗之年:女孩12岁。
2、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女时代为“豆蔻年华”。
三、青年
1、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
2、舞象之年:少年15至20岁。
3、破瓜、碧玉年华: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4、加冠:指男子20岁。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四、中年
1、不惑之年:40岁。40岁为“不惑之年”。
3、知天命:50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后人因以“知天命”为五十岁的代称。
五、老年
1、耳顺、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花甲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天干地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
2、还历寿:61岁的寿辰。
3、从心之年:70岁。
4、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
5、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6、期颐:指百岁高寿。
初度:是指生日之时。出自《离骚》:皇揽揆余初度兮,肇赐余以嘉名。也称生日为“初度”,出自《元史》: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
一、幼年
1、初度:是指生日之时。出自《离骚》:皇揽揆余初度兮,肇赐余以嘉名。也称生日为“初度”,出自《元史》: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
2、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3、赤子:指初生的婴儿,原来婴儿刚生下来的时候是赤色的,故称“赤子”。
4、襁褓:泛指1岁以下幼童,现在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襁襙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二、少年
1、金钗之年:女孩12岁。
2、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女时代为“豆蔻年华”。
三、青年
1、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
2、舞象之年:少年15至20岁。
3、破瓜、碧玉年华: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4、加冠:指男子20岁。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四、中年
1、不惑之年:40岁。40岁为“不惑之年”。
3、知天命:50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后人因以“知天命”为五十岁的代称。
五、老年
1、耳顺、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花甲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天干地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
2、还历寿:61岁的寿辰。
3、从心之年:70岁。
4、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
5、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6、期颐:指百岁高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