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箜篌是什么意思
- 2、箜篌怎么读什么意思
- 3、箜篌怎么读什么意思
- 4、箜篌怎么读什么意思
- 5、箜篌是什么乐器?
- 6、箜篌是什么意思?怎么读的?
- 7、箜篌怎么读拼音
- 8、箜篌是什么意思
- 9、箜篌是什么意思
- 10、箜篌怎么读
箜篌是什么意思
箜篌是什么意思
箜篌kōnghóu
(1) 古代来自西域的译词。一种拨弦乐器,弦数因乐器大小而不同,最少的五根弦,最多的二十五根弦,分卧式和竖式两种。琴弦一般系在敞开的框【hao86.com好工具】架上,用手指拨弹
⒈ 古代拨弦乐器名。有竖式和卧式两种。
引
《史记·孝武本纪》:“祷祠泰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箜篌瑟自此起。”
裴_集解引徐广曰:“应劭云:武帝令乐人侯调始造箜篌。”
《隋书·音乐志下》:“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旧器。”
)弦,竖抱于怀,用两手齐奏,俗谓之擘箜篌。” 郭沫若《哀时古调》诗之九:“天风吹,海浪流。满怀悲愤事,聊以寄箜篌。”
国语词典:
乐器名。古代一种弦乐器。形状似瑟而较小,弦数不一,少至五根,多至二十五根。用木拨弹奏。
箜篌怎么读什么意思
箜篌的解释[harp,an ancient plucked stringed instrument] 古代来自西域的译词。一种拨弦乐器,弦数因乐器大小而 不同 , 最少 的五根弦, 最多 的二十五根弦,分卧式和竖式两种。琴弦一般系在敞开的框架上,用手指拨弹 详细解释 古代拨弦乐器名。有竖式和卧式两种。 《史记·孝武本纪》 :“祷祠 泰一 、 后土 ,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箜篌瑟自此起。” 裴駰 集解 引 徐广 曰:“ 应劭 云: 武帝 令乐人 侯调 始造箜篌。” 《隋书·音乐志下》 :“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旧器。” 《旧唐书·音乐志》 :“﹝卧箜篌﹞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拨弹之……竖箜篌 汉灵帝 好之,体曲而长,二十有二(一作“三”)弦,竖抱于怀,用两手齐奏,俗谓之擘箜篌。” 郭沫若 《哀时古调》 诗之九:“天风吹, 海浪 流。满怀悲愤事,聊以寄箜篌。” 词语分解 箜的解释 箜 ō 〔箜篌〕古代弦乐器,像瑟而比较小,弦数从五根至二十五根不等。 部首 :竹; 篌的解释 篌 ó 〔箜篌〕见“ 箜”。 部首:竹。
箜篌怎么读什么意思
箜篌读作kōng hóu。意思如下:
箜篌是古代来自西域的译词。一种拨弦乐器,弦数因乐器大小而不同,最少的五根弦,最多的二十五根弦,分卧式和竖式两种。琴弦一般系在敞开的框架上,用手指拨弹。
详细释义:乐器名。古代一种弦乐器。形状似瑟而较小,弦数不一,少至五根,多至二十五根。用木拨弹奏。《史记·孝武本纪》:“祷祠 泰一 、 后土 ,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箜篌瑟自此起。” 裴駰集解引徐广曰:“ 应劭云: 武帝令乐人侯调始造箜篌。”《隋书·音乐志下》:“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旧器。”
箜篌在古代除宫廷乐队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在中国盛唐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箜篌演奏艺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的箜篌先后传入日本、朝鲜等邻国。在日本奈良东大寺的寺院中,至今还保存着两架唐代箜篌残品。但这件古老的乐器,从十四世纪后期便不再流行,人们只能在遗存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部分箜篌的图样。
箜篌的类型
1、五弦箜篌:又称为普通箜篌,是最常见的箜篌类型。它有五根弦,通常用丝线或者尼龙制成。五弦箜篌音域较宽,音色圆润。
2、十三弦箜篌:与五弦箜篌相比,十三弦箜篌增加了八根弦,共有十三根弦。这使得它在音域上更具扩展性和丰富性,可以演奏更复杂的曲目。
3、传统箜篌:传统箜篌又称为古箜篌,是指历史上使用的箜篌类型。它们通常由竹制的共鸣箱和云杉制的琴颈、弦轴、弦索等部件组成。传统箜篌在外观和制作工艺上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特点。
4、现代箜篌:现代箜篌是对传统箜篌进行改良和创新的产物。它可能采用新型材料,如碳纤维等,以提高音质和稳定性。同时,现代箜篌可能加入了电声装置,可以通过放大器输出更大的音量。
箜篌怎么读什么意思
箜篌怎么念?kōnghóu箜篌是怎么来的?箜篌是古代弹拨乐器。亦称“空侯”、“坎侯”。中国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和凤首箜篌三种。卧箜篌传为汉武帝时乐人侯调所造据唐朝杜佑《通典》记载:“汉武帝使乐人侯调所作,以祠太一。旧说一依琴制。今按其形,似琴而小,七弦,用拨弹如琵琶也。”竖箜篌原是波斯乐器,为竖琴前身,后汉时经西域传至中原地区据《旧唐书?音乐志》:“竖箜篌,体曲而长,二十有二弦,坚抱于怀,用两手齐奏,俗谓之擘箜篌。”凤首箜篌原出自伊拉克,后传入印度,唐代骠国进乐,传入中国。凤首箜篌也属竖箜篌^类,因饰以凤首而得名。箜篌盛行于汉、唐时代,在石窟壁画、浮雕中屡见不鲜。古代在诗词中也经常描述演奏箜篌的技巧和形象。到宋代,仍有箜篌、小签篌、凤箜篌等多种形制存在。明代以后渐少使用,以至失传近年来、借鉴西洋竖琴并参考中国民族乐器的制作原理,设计制造了雁柱箜篌,独奏和伴奏效果很好,已被专业演奏团体编入民族乐队。箜篌怎么读箜、篌。基础释义:古代弦乐器,分卧式、竖式两种,弦数因乐器大小而不同,最少的五根弦,最多的二十五根弦。详细释义:古代拨弦乐器名。有竖式和卧式两种。《史记·孝武本纪》:“祷祠泰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箜篌瑟自此起”。箜篌是中国古代传统弹弦乐器又称拨弦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在古代除宫廷乐使用外,在民间也流传。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从十四世纪后期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只能在以前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图样。从古代大量演奏图像中所绘的竖箜篌和日本奈良正仓院保存的我国唐代漆箜篌和螺箜篌残件看,它的音箱设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凤首箜篌形制似与竖箜篌相近,又常以凤首为装饰而得名,其音箱设在下方横木的部位,向上的曲木则设有轸或起轸的作用,用以紧弦。
箜篌是什么乐器?
箜篌是中国古代传统弹弦乐器。
最初称“坎侯”或“空侯”,在古代除宫廷乐使用外,在民间也流传。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从十四世纪后期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只能在以前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图样。
从古代大量演奏图像中所绘的竖箜篌和日本奈良正仓院保存的我国唐代漆箜篌和螺箜篌残件看,它的音箱设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凤首箜篌形制似与竖箜篌相近,又常以凤首为装饰而得名,其音箱设在下方横木的部位,向上的曲木则设有轸或起轸的作用,用以紧弦。
有轸或无轸的图像在敦煌壁书中均有所见。凤首箜篌自印度传入后,用于隋唐燕乐中的印度乐,至宋代隋炀《乐书》中仍绘有当时存在的多种形制的箜篌,明代以后失传。
发展历史:
古代箜篌可粗分为竖箜篌和卧箜篌。
其中早期卧箜篌出如今春秋时的楚国,与古琴同一起源,但其长形共鸣箱面板上却有像琵琶一样的品位,这是它与琴瑟在形制上的主要差异;使用竹片拨奏或击奏。
竖箜篌却是由远古狩猎者的弓演变而来,是伴随着人类最早文明的诞生而诞生的最古老的弦鸣乐器,有着五千年以上的历史。比这更古老的乐器竖起指头都数的过来:石哨、骨哨、骨笛、埙、陶笛。
至西元前1200年,竖箜篌已基本定型,后来经波斯传入中亚和印度,秦以前即已在我国新疆一带流行。汉武帝开西域以后,竖箜篌慢慢传入中原,实际上是东传至中国叫做箜篌,西传至欧洲叫做“Harp”,只是近代中国人又设定出一个“竖琴”的翻译名称而已。
箜篌是什么意思?怎么读的?
箜篌是中国古代传统弹弦乐器又称拨弦乐器。读音是kōng hóu。
箜篌最初称“坎侯”或“空侯”,在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现常用于独奏、重奏和为歌舞伴奏,并在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中应用。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从十四世纪后期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只能在以前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图样。
扩展资料:
据考证,箜篌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中国盛唐(618-907)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箜篌演奏艺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的箜篌先后传入日本、朝鲜等邻国。在日本奈良东大寺的寺院中,至今还保存着两架唐代箜篌残品。
箜篌是以竖琴为根本,以古筝等民族乐器为辅助,再加以发展的。箜篌与竖琴在技术上的区别主要是:箜篌多了压颤技法(古筝),带来更多的韵味变化;有左右同度的双排弦,在演奏快速旋律和泛音上更方便,可以左右手同时奏出旋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箜篌
箜篌是一种乐器,音为kōnɡ hóu(空侯)。
箜篌是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考证,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箜篌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
箜篌在古代除宫廷乐队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在中国盛唐(618-907)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箜篌演奏艺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的箜篌先后传入日本、朝鲜等邻国。在日本东良大寺的寺院中,至今还保存着两架唐代箜篌残品。但是,这件古老的乐器,从十四世纪后期便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了,人们只能在以前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图样。
现常用于独奏、重奏和为歌舞伴奏,并在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中应用。
箜篌的读音:kōnɡ hóu
箜篌是什么?
它是一种十分古老的弹弦乐器,最初称“空侯”等。据考证,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文献中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箜篌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
箜篌什么样子?
它和竖琴的样子很象,但是不是一种乐器。无论是箜篌还是竖琴,都可以叫做竖琴类乐器。
一,古代的竖琴,指包括我国竖箜篌在内的古代乐器,指近代改革以前的竖琴;
二,现代的竖琴,特指西洋竖琴。
箜篌kong hou ,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弹弦乐器。
唐代李贺作有《李凭箜篌引》
箜篌(kōng hóu)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
箜篌[kōng hóu]
“箜篌”含义
箜篌是中国古代传统弹弦乐器又称拨弦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在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
1、古代卧箜篌,由于如今已没有卧箜篌,这一含义通常只在少数古籍中出现;
2、古代竖箜篌,胡箜篌刚传入时,为了把它和中国本土的卧箜篌加以区分,所以就叫它“竖箜篌”,其实就是我们的祖先给Chang取的中文名字,相当于“竖琴”的第一层含义;实际上是东传至中国叫做箜篌,西传至欧洲叫做Harp,只是近代我们中国人又设定出一个“竖琴”的翻译名称罢了。
后来卧箜篌逐渐失传,人们就把胡箜篌直接叫做箜篌了,最早胡箜篌和竖箜篌指的是一种乐器,后来中国人对传入的胡箜篌加以改进,创造了唐箜篌,明箜篌等新种类的箜篌,后来竖箜篌就泛指包含胡箜篌,唐箜篌,明箜篌等所有的箜篌类乐器。
3、现代的箜篌,是结合竖琴古筝并加以发展的新型乐器,或者说就是竖琴的改革类型:双排弦竖琴。随着现代箜篌的发展,如今“箜篌”二字越来越多的指现代的箜篌。
据考证,箜篌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扩展资料
箜篌按十二平均律七声音阶降C大调定弦——虽然七声音阶弦列跨度较大,在弹奏音高变化大的旋律时可能比五声音阶弦列微微费时,单手最大音程也小一些,不如五声音阶弦列在表现五声音阶旋律时流畅,但在七声音阶弦列上可以单手直接弹出五声音阶旋律,而在五声音阶弦列上要弹出七声音阶旋律必须有左手的配合,更会大大限制灵快。七声音阶旋律毕竟要比五声音阶旋律多得多。
音域方面,大型的专业用箜篌超过六个八度,甚至达到七个八度。不过一般的箜篌仍然是五个八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箜篌
箜篌怎么读拼音
箜篌的拼音读音是:kōng hóu。
箜篌,又称坎侯或空侯,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在古代除宫廷乐使用外,在民间也流传。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琴弦一般系在敞开的框架上,用手指拨弹。卧箜篌与琴瑟相似,但有品,是中国的传统乐器,盛行于汉至隋唐,宋代后失传。
在古代皇室乐中,箜篌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在演奏中还是主要的乐器之一。由于它有弦数组,不仅能演奏旋律,也能奏出和弦,在独奏或伴奏方面,都较其他乐器理想。远在春秋战国时楚国就已经有和琴、瑟相像的卧箜篌了。
汉代卧箜篌被作为“华夏正声”的代表乐器列入《清商乐》中,当时有五弦十余柱,以竹为槽,用水拔弹奏,不仅流行于中原和南方一带,还流传到东北和朝鲜。汉代流行这种乐器,在诗词中亦经常用到。
卧箜篌曾用于隋唐的高丽乐中,以后在中国日渐销迹,至宋代后失传。但卧箜篌在朝鲜却得以传承,经过历代的流传和改进成为今日的玄琴。在日本卧箜篌因由当时的百济国(高丽、百济都为朝鲜古称)传入,称为百济琴。
发展历史:
箜篌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史记·封禅书》:“于是塞南越,祷祠太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史记·孝武本纪》:“于是塞南越,祷祠泰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箜篌瑟自此起。”
箜篌在古代除宫廷乐队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在中国盛唐(618-907)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箜篌演奏艺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的箜篌先后传入日本、朝鲜等邻国。在日本奈良东大寺的寺院中,至今还保存着两架唐代箜篌残品。
箜篌是什么意思
古代来自西域的译词。一种拨弦乐器、弦数因乐器大小而不同、最少的五根弦、最多的二十五根弦、分卧式和竖式两种。琴弦一般系在敞开的框架上、用手指拨弹。
箜篌是中国古代传统弹弦乐器又称拨弦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在古代除宫廷乐使用外,在民间也流传。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从十四世纪后期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只能在以前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图样。
从古代大量演奏图像中所绘的竖箜篌和日本奈良正仓院保存的我国唐代漆箜篌和螺箜篌残件看,它的音箱设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凤首箜篌形制似与竖箜篌相近,又常以凤首为装饰而得名,其音箱设在下方横木的部位,向上的曲木则设有轸或起轸的作用,用以紧弦。
正如《乐唐书》所载:“凤首箜篌,有项如轸”,又杜佑的《通典》:“凤首箜篌,头有轸”。有轸或无轸的图像在敦煌壁书中均有所见。凤首箜篌自印度传入后,用于隋唐燕乐中的印度乐,至宋代隋炀《乐书》中仍绘有当时存在的多种形制的箜篌,明代以后失传。
箜篌是什么意思
箜篌是什么意思
箜篌是中国古代传统弹弦乐器又称拨弦乐器。
最初称“坎侯”或“空侯”,在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从十四世纪后期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只能在以前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图样。从古代大量演奏图像中所绘的竖箜篌和日本奈良正仓院保存的我国唐代漆箜篌和螺箜篌残件看,它的音箱设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凤首箜篌形制似与竖箜篌相近,又常以凤首为装饰而得名,其音箱设在下方横木的部位,向上的曲木则设有轸或起轸的作用,用以紧弦。
箜篌怎么读
箜(kōng)、篌(hóu)。
基础释义:古代弦乐器,分卧式、竖式两种,弦数因乐器大小而不同,最少的五根弦,最多的二十五根弦。
详细释义:古代拨弦乐器名。有竖式和卧式两种。《史记·孝武本纪》:“祷祠泰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箜篌瑟自此起”。
箜篌是中国古代传统弹弦乐器又称拨弦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在古代除宫廷乐使用外,在民间也流传。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从十四世纪后期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只能在以前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图样。
从古代大量演奏图像中所绘的竖箜篌和日本奈良正仓院保存的我国唐代漆箜篌和螺箜篌残件看,它的音箱设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凤首箜篌形制似与竖箜篌相近,又常以凤首为装饰而得名,其音箱设在下方横木的部位,向上的曲木则设有轸或起轸的作用,用以紧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