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范文甫和范文澜什么关系
- 2、范文澜的意思范文澜的意思是什么
- 3、历史学家范文澜是姓范还是姓许? 网上说其妹妹是范瑾,范瑾叔伯是许寿棠。 彻底糊涂了......
- 4、王利器和范文澜谁是编辑
- 5、范文澜中国通史为什么没有写明元清朝
- 6、范文澜和王利器什么关系
- 7、如何评价范文澜?作为近代史学泰斗,你怎么看呢?
- 8、范文澜什么民族
- 9、范文斓的简介?
- 10、范文澜怎么死
范文甫和范文澜什么关系
范文甫和范文澜是兄弟关系。范文甫和范文澜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的兄弟学者。是清末民初时期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范文甫(1860年-1939年):字文甫,号润之堂。毕业于清华学堂,后赴美留学,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后,范文甫致力于推动教育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提倡教育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范文澜(1887年-1965年):字文澜,号惟简堂。在清华学堂接受教育,并赴美留学,获得了哈佛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范文澜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化学者,对中国文化和史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范文澜的意思范文澜的意思是什么
范文澜的词语解释是:(1893-1969)史学家。浙江绍兴人。毕业于北京大学。曾在南开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1940年到延安,主编有《中国通史简编》,是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系统论述中国历史的通史著作;又撰有《中国近代史》(上编)。建国后,长期从事《中国通史简编》的修订工作。曾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范文澜的词语解释是:(1893-1969)史学家。浙江绍兴人。毕业于北京大学。曾在南开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1940年到延安,主编有《中国通史简编》,是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系统论述中国历史的通史著作;又撰有《中国近代史》(上编)。建国后,长期从事《中国通史简编》的修订工作。曾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拼音是:fànwénlán。结构是:范(上下结构)文(独体结构)澜(左右结构)。注音是:ㄈㄢ_ㄨㄣ_ㄌㄢ_。范文澜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网络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范文澜范文澜(1893年11月15日-1969年7月29日),初字芸台,后改字仲_(另一说字仲潭),浙江绍兴人。历史学家。曾在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国立河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辅仁大学、中原大学等校任教。他主编《中国通史简编》,并长期从事该书的修订工作,还著有《中国近代史》(上册)、《文心雕龙注》、《范文澜史学论文集》等。关于范文澜的成语踏破狂澜模山范水波澜不惊波澜壮阔波澜老成推波助澜推泼助澜澜倒波随涛澜汹涌关于范文澜的词语垂范百世平地波澜涛澜汹涌波澜老成萧行范篆力挽狂澜澜倒波随推波助澜盛德遗范波澜不惊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范文澜的详细信息
历史学家范文澜是姓范还是姓许? 网上说其妹妹是范瑾,范瑾叔伯是许寿棠。 彻底糊涂了......
范瑾(许勉文)是范文澜的外甥女,这在范瑾自己写的《回忆四爷爷许寿裳》中就有说明。范文澜兄妹四人,长兄范文济,范文澜居次,长妹范文澄,居三,小妹范文溆,居四。
范文澜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回到任河南省河北道尹的叔父范寿铭家。他的叔父叫范寿铭。许寿裳是周作人的朋友。
http://baike.baidu.com/view/509016.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2023.htm
根据公开资料,范文澜的姓氏是“范”。
关于范文澜的家族成员的信息,可以确定的是,他的妹妹是范瑾,而范瑾的叔伯是许寿裳。许寿裳是范文澜的叔伯,因此范文澜的姓氏应为“范”。可能是在某些资料或文献中出现了错误或者家族关系比较复杂导致了混淆。
王利器和范文澜谁是编辑
王利器。王利器担任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的责任编辑,他参照自己的文心雕龙新书订补了将近500条注文在文心雕龙注里,范老完全同意,还提出要同署他们两人的名字,但王利器说这是自己的分内事。
王利器和范文澜都是编辑,但在具体职务和历史上有所不同。
王利器(1912-1998)字藏用,号晓传,四川省江津县(现属重庆市)人。他主要生活在民国时期,1921年回国后在多所大学教授中国文学。他以治学为主,不求速成,对乾嘉学派的研究影响颇深。
范文澜(1893~1969)是历史学家,字仲云,浙江绍兴人。他在1913年考取了北平京师大学堂(现北京大学),1918年毕业。他主要生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曾任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教授。1945年,他在延安编写了《中国通史简编》,为解放区提供了一部普及性的中国通史教材。
总之,王利器和范文澜都是编辑,但具体职务和历史时期不同。
范文澜中国通史为什么没有写明元清朝
范文澜的史学成就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解放战争时,他任北方大学校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创办了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并担任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主持日常工作,与郭沫若一同领导史学界。他不顾工作繁忙,一直从事《中国通史简编》的修订、重写,使其内容更加宏富、精彩。至1965年,修订本《中国通史简编》共完成上古至五代十国部分,分为3编4册出版,合计110万字。这部书先后印行了数百万册。1990年5月,学术界隆重举行范文澜铜像揭幕仪式,戴逸深情地称颂他“在历史学界崇高的、不朽的地位”,评价他的《中国通史简编》《中国近代史》两部著作“全面地、系统地阐明了中国的全部历史,教育、影响了后代的历史学家,也教育、影响了当时千千万万的革命者”;刘大年说:“至今提起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通史和近代史著作,人们仍然要首先举出这两部书。这种情形,近乎绝无仅有。”
毛泽东一直对范文澜的史学研究给予充分关注和高度评价,他到外地视察,出行携带的书籍中必有《中国通史简编》。1968年7月,在他们两人都已是75岁高龄时,毛泽东让女儿李讷给范文澜传话,说中国需要一部通史,在没有新的写法以前,要他按照自己的观点、体系,把《中国通史简编》写完,一直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他们两人有长达30年的友谊,他们既是各自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代表了20世纪中国的时代精神,又同样具有浓厚的中国民族的特色,因此彼此在精神上保持着强烈的共鸣。
范文澜的史学成就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解放战争时,他任北方大学校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创办了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并担任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主持日常工作,与郭沫若一同领导史学界。他不顾工作繁忙,一直从事《中国通史简编》的修订、重写,使其内容更加宏富、精彩。至1965年,修订本《中国通史简编》共完成上古至五代十国部分,分为3编4册出版,合计110万字。这部书先后印行了数百万册。1990年5月,学术界隆重举行范文澜铜像揭幕仪式,戴逸深情地称颂他“在历史学界崇高的、不朽的地位”,评价他的《中国通史简编》《中国近代史》两部著作“全面地、系统地阐明了中国的全部历史,教育、影响了后代的历史学家,也教育、影响了当时千千万万的革命者”;刘大年说:“至今提起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通史和近代史著作,人们仍然要首先举出这两部书。这种情形,近乎绝无仅有。”
中国通史是范文澜先生的重要著作,先生于1968年病逝,只完成了前四部,后边的著由其它同志撰写,范先生没有完成中国通史的全部。
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是享誉学坛的名著。他在延安时期撰成《中国通史简编》原版。新中国成立后,经过长达15年的修订、重写,完成修订本《中国通史简编》第一到第三编。
中国通史是范文澜先生的重要著作,先生于1968年病逝,只完成了前四部,后边的著由其它同志撰写,范先生没有完成中国通史的全部。下面看看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1949年09月出版)绪论第24页的内容,看看范文澜有没有完全否定清朝,有没有说清朝不是中国
身体问题,因病未能全部完成。
中国通史是范文澜先生的重要著作,先生于1968年病逝,只完成了前四部,后边的著由其它同志撰写,范先生没有完成中国通史的全部。
范文澜的史学成就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解放战争时,他任北方大学校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创办了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并担任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主持日常工作,与郭沫若一同领导史学界。他不顾工作繁忙,一直从事《中国通史简编》的修订、重写,使其内容更加宏富、精彩。至1965年,修订本《中国通史简编》共完成上古至五代十国部分,分为3编4册出版,合计110万字。这部书先后印行了数百万册。毛泽东一直对范文澜的史学研究给予充分关注和高度评价。
范文澜和王利器什么关系
王利器曾担任范文澜《文心雕龙注》重版的责任编辑。1、1921年回国后在天津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等地教授中国文学,1925年发表了对中国最早的文学评论著作《文心雕龙》的注释书。2、王利器 王利器(1912-1-28~1998-7-25) ,字藏用,号晓传,四川省江津县(现属重庆市)人。治学受乾嘉学派影响以实事求是、理论兼赅为主,不求速成。
范文澜和王利器是20世纪50年代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的同事。王利器担任范文澜的《文心雕龙注》的编辑,并参照自己的《文心雕龙新书》,为该书订补了将近500条注文,得到了范文澜的认可。范文澜因此要求在著作上署上两人的名字,但王利器坚持不允,认为这是份内事。因此,范文澜和王利器只是工作上的合作关系,并没有其他特殊的关系。
如何评价范文澜?作为近代史学泰斗,你怎么看呢?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说过:对我影响很大的一部书不是文学作品,而是一部历史作品 ,这就是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
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在民国时代影响很大,居然是一部让国民党当局害怕的历史书 。《中央日报》社论如此评论:“这部书如流传于青年之间,使青年厌恨中国、崇尚杀戮、主张割据、倾心外向”,“指斥其为亡国主义著作,决非过甚之辞。”
因为在这部历史书里,范文澜是以阶级斗争为主的历史著作,这在历史上是第一次。
范文澜是第一个以革命史观为指导从事历史撰述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建构了革命史学的基本框架。
范文澜是个革命史学家,与郭沫若、翦伯赞、吕振羽、侯外庐等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并称“五老”。
范文澜是在延安写的这部通史,本来是个政治任务,以供干部学习用的,没想到反应强烈。后来几十年里,范文澜的著作总计出版达数百万册,教育了几代人,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戴逸赞叹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和《中国近代史》,“这两部著作全面地、系统地阐明了中国的全部历史,教育、影响了当时千千万万的革命者。范老的著作很多,这两部著作可以说奠定了他在历史学界崇高的、不朽的地位。”(戴逸:《时代需要这样的历史学家》)
范文澜的作品不可避免的带有时代性和历史的局限性,政治色彩过于浓厚,阶级斗争理论过于单一,在今天的时代里快被人遗忘了。
在当今的学术界,钱穆的《国史大纲》颇受欢迎,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则被一些学者视为“战时史学”的代表而备受冷遇。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范文澜的史学在今天到底过时了没有?
钱穆代表的是精英史学观,范文澜代表的是人民史学观。
范文澜认为,自周秦以来2000多年的历史看作一部以农民为主角的历史,看作一部“农民反对地主斗争史”。
正好相反,钱穆则认为农民起义,不但没有推动中国历史前进,反而阻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汉末黄巾,乃至黄巢张献忠李自成,全是混乱破坏,只见倒退,无上进”,更不要说太平天国了。
范文澜与钱穆的史学观点成了两个极端的对立,范文澜以农民为历史动力,钱穆以士大夫为历史动力,各有偏颇。历史的主体不能说单纯是那一方面来创造的,钱穆是儒学史观,眼里只有精英;范文澜是人民史学,抛弃传统的帝王家史,对过去是一个批判。但是把农民提到一个过度的高度,过于美化拔高。
范文澜什么民族
范文澜(1893~1969),字云台、芸台、仲云,小名麒麟,笔名武波、武陂,清光绪十九年十月初八日(1893年11月15日)生于绍兴城内锦鳞桥范家台门。据范氏宗谱记载,系范仲淹后裔,南宋时迁来越州。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
据以上推测,范文澜应是汉族。
范文斓的简介?
范文澜出生于1893年11月15日,浙江绍兴市人,北京大学文本科国学门(后称中国文学系)毕业。一生从事学术研究与教育工作,长期从事中国历史的研究。曾担任南开大学、北京大学、河南大学等大学教授,讲授文学、史学、经学等类课程。后来在延安担任过中共中央研究院副院长,以后调派到晋冀鲁豫解放区,先后担任北方大学校长、华北大学副校长,在上述院校中均兼任历史研究室主任。1948年8月被任命为中原大学校长,虽先后因病、因另有重任,未能到校视事,但一直和学校领导机构保持着联系,具有一种特殊的精神影响力。他为中原大学两周年所写纪念文章中祝愿学校“在现有基础上,加速地充实并提高”,“建立起一个新型的正规大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全国解放后,长期担任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并负责中国史学会实际领导工作。
应是范文澜(1893-1969),字仲云,号芸台,浙江省绍兴县人。他生于一个有田30亩的小官僚家庭,5岁入私塾,14岁入本县高等小学,此后相继就读于上海浦东中学和杭州安定中学。1913年他考入北京大学文预科,一年后转入国学门,受业于音韵训诂学家黄侃、陈汉章和经学名师刘师培等人,致力于追踪乾嘉老辈,奠定了深厚的旧学基础。1917年毕业后,他曾当过蔡元培的私人秘书,不久辞职,先后到沈阳高师及河南汲县中学任教。1921年至1927年,他又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南开大学任教,出版了《文心雕龙讲疏》等学术著作,在文史学界崭露头角。
1925年五卅运动后,范文澜的思想发生重大变化,开始放弃老营寨。1926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南开大学党支部书记,积极从事革命活动。1927年5月,为躲避迫害,他离开天津来到北京,在北京大学、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30年、1934年曾两次被捕,因得到蔡元培等人的营救而脱险。
1936年范文澜移居开封,在河南大学任教。“七七”事变后,他辞职参加了新四军。1939年9月他在河南省确山县重新入党,不久遵照命令去到延安。1940年1月到延安后,他担任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主任,开始组织编写《中国通史简编》;次年担任中国研究院副院长,曾在中央党校讲授《中国经学史的演变》;又次年调到中宣部工作,发表了一系列批判国民党反动派投降主义的文章。抗战胜利后,他离开延安,历任北方大学校长、华北大学副校长、华北人民政府委员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范文澜历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后改名近代史所)所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1969年7月29日病逝。他一生最有影响的著作是《中国通史简编》和《中国近代史》,其重要论文大都收入了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编的《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中。
范文澜怎么死
范文澜先生1969年7月2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是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