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密宗醍醐灌顶有多恶心,醍醐灌顶是什么意思?出处???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2-28 01:02:55 浏览3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醍醐灌顶有多恶心

醍醐灌顶是宗教的一种庄重圣洁的仪式,由资格高贵的牧师把香油浇撒在教徒头上的一种仪式。
后来用以形容处于思想意识混沌不清状态下,得到别人的指点,顿然醒悟。
醍醐灌顶本身并没有恶心或不恶心的问题。它是一种佛教修行方式,通过灌顶仪式、念诵真言、经文等方式,使修行者得到智慧和觉醒。不过,如果有人在灌顶过程中不注意卫生或使用不恰当的方法,可能会导致一些健康问题或恶心感。
因此,灌顶时要注意卫生和正确的方法,以确保安全和有效的修行效果。如果您有任何关于灌顶的问题或疑虑,建议咨询专业的佛教修行指导师或医生。

醍醐灌顶词语解释

成语「 醍醐灌顶」源于佛教用语,比喻以智慧灌输于人,使人彻悟。 「醍醐」是指从牛乳中反复提炼出的精华。在涅槃经中,把它比喻佛性,是五味之一,并将它视为「世间第一上味」。而且它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佛教常用「醒醐」比喻「无上法味」(最高教义)、「佛性」等。 「灌顶」,原来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时的仪式:取四海之水装在宝瓶中,流注新王之顶,象征新王已享有「四海」的统治权力。密宗沿用此法,在僧人升任阿舍黎(规范师)时,「以甘露水而灌佛子之顶,令佛种永不断故。」(见《大日经疏》卷十五) 唐诗中就有引用「醍醐灌顶」的。像顾况的《行路难》诗:「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白居易的《嗟落发》:「有如醒醐灌,坐受清凉乐。」又有《西游记》第三十一回:「那沙僧一闻孙悟空三个字,便好似醒醐灌顶,甘露滋心。」

【醍醐灌顶】醍醐是什么?

这个词是来源于佛教,醍醐就是酥酪上提炼出的奶油,佛教中常用来比喻佛性之精粹智慧,醍醐灌顶就是指用纯酥奶油浇在头上,意思是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
《大涅槃经·圣行品》中有这样的记录:“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稣,从生稣出熟稣,从熟稣出醍醐。”[1]至于“灌顶”,原来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时的仪式:取四大海之水装在宝瓶中,流注新王之顶,象征新王已享有“四海”的统治权力。密宗沿用此法,在僧人升任阿阇黎(导师)时,“以甘露法水而灌佛子之顶,令佛种永不断故。”[2]后来,诗文中多以“醍醐灌顶”比喻灌输智慧、佛性,除却疑虑,从而心地清凉。[3]
另有成语“醍醐灌顶”,即醍醐灌人之顶。喻输入人之智慧也。今以为令人舒适之喻。[4]
天台宗所称的“醍醐经”是法华经、涅槃经的合称。意指此二经的真实殊胜,犹如醍醐胜于其他诸味。[5]
这个词是来源于佛教,醍醐就是酥酪上提炼出的奶油,佛教中常用来比喻佛性之精粹智慧,醍醐灌顶就是指用纯酥奶油浇在头上,意思是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

醍醐灌顶成语故事

醍醐灌顶成语故事出自唐代的《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
“醍醐灌顶”这个成语源于佛教,其中“醍醐”是一种珍贵的乳制品,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而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也常用”醍醐”来解释教义。“灌顶”则是佛教中一项重要的仪式,用于使人开悟、接受高明意见或得到启示等。
据传,在印度君主登基或者册立太子时,会佛教徒将四方海水洒在他们的头上,象征着“富有四海”。后来,“醍醐灌顶”被用于密宗佛教中,师父会向弟子头顶洒下装有佛门特别大悲水的宝瓶,象征着“用甘露法水灌溉佛教弟子”,或者将醍醐洒在弟子头顶,以寓意灌输智慧。
今天,“醍醐灌顶”已经不仅局限于宗教领域,广泛用于形容一种抽象的、深刻的、能够让人瞬间豁然开朗的感觉。例如,在学习、思考等领域,我们常会遇到难以突破的瓶颈,而当接受了一些高明启示或分享,会感到恍然大悟和彻底领悟。
“醍醐灌顶”在现代还常常被用来形容某人通过静思冥想等方式,获得深刻认识和开悟的境界,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醍醐灌顶的例句:
1、我参加了一场深度冥想,感觉心灵受到了醍醐灌顶,犹如获得新生般的清明和平静。
2、听完老师精彩的演讲,我仿佛被醍醐灌顶般地豁然开朗,深刻理解了这个问题的实质和核心。
3、学习一门新技能需要付出很多努力,但只要你沉下心来,用心去体悟,像醍醐灌顶那样领悟本质,你将收获无穷。
4、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常常迷失方向。但是当我们陷入迷茫时,就应该回到内心深处,寻找那个让我们感到醍醐灌顶的东西。
5、我们学校的数学老师总是给我们讲述上课内容时像醍醐灌顶一样浅显易懂,让我们从此爱上了数学。

醍醐灌顶怎么解释

醍醐灌顶的解释[pleasure of receiving wisdom like pouring rich liquor over one's head] 醍醐 由牛乳精制而成,最益人体。故用以 比喻 灌给人 智慧 ,使人 头脑 清醒。旧时也比喻听了精辟的言论 深受 启发 宝玉听了,如醍醐灌顶…—— 《红楼梦》 详细解释 (1).佛教以醍醐灌人之顶,喻以智慧灌输于人,使人彻悟。 《敦煌变文集· 维摩 诘经讲经文》 :“又所蒙处分,令问 维摩 , 闻名 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 《红楼梦》 第六十三回:“ 宝玉 听了,如醍醐灌顶。” 毌国政 《我们家的炊事员》 :“ 不知 爸爸 刚才是 出于 谦虚 ,还是这会儿突然醍醐灌顶,大彻大悟啦!” (2).喻 清凉 舒适。 元 王祯 《农书》 卷八:“其宿酲未解,病暍未苏,得此而食, 世俗 所谓醍醐灌顶,甘露洒心,正谓此也。” 《 水浒传 》 第四二回:“ 宋江 觉道这酒 馨香 馥郁,如醍醐灌顶,甘露洒心。” 词语分解 醍醐的解释 ∶酥酪上凝聚的油作酪时,上一重凝者为酥,酥上如油者为醍醐。;;《本草纲目;兽一》引寇宗奭 ∶佛教用以比喻一乘教义。如天台宗喻《法华》为醍醐,真言宗喻陀罗尼藏为醍醐详细解释.从酥酪中提制出的油。《大般 灌顶的解释 梵语的意译。原为古 印度 帝王即位的仪式。佛教密宗效此法,凡弟子入门或继承阿闍梨位时, 必须 先经本师以水或醍醐灌洒头顶。灌谓灌持,表示诸佛的护念、慈悲;顶谓头顶,代表佛行的崇高。 唐 法崇 《佛顶尊胜

提壶灌顶正确写法

就是,把提壶改成醍醐就可以了,醍醐灌顶,这是一个佛教用词,密教的一个宗教仪式,醍醐是滚烫的酥油,从头顶浇下来,也就是灌顶
“醍醐”是一种印度特产,由奶提炼出来的酥油,呈油脂状,性温润。
佛教[编辑]
佛教常用“醍醐”比喻“无上法味”(最高教义)、“大涅槃”、“佛性”等。《大涅槃经·圣行品》中有这样的记录:“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稣,从生稣出熟稣,从熟稣出醍醐。”[1]至于“灌顶”,原来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时的仪式:取四大海之水装在宝瓶中,流注新王之顶,象征新王已享有“四海”的统治权力。密宗沿用此法,在僧人升任阿阇黎(导师)时,“以甘露法水而灌佛子之顶,令佛种永不断故。”[2]后来,诗文中多以“醍醐灌顶”比喻灌输智慧、佛性,除却疑虑,从而心地清凉。[3]
另有成语“醍醐灌顶”,即醍醐灌人之顶。喻输入人之智慧也。今以为令人舒适之喻。
醍醐灌顶
《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令问维摩,闻名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
醍醐灌顶,佛教用词

醍醐灌顶是什么意思?出处???

“醍醐”是从牛乳中反复提炼而得到的甘美食品。印度人不但视为“世间第一上味”,而且认为它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佛教常用“醍醐”比喻“无上法味”(最高教义)、“大涅盘”、“佛性”等。至于“灌顶”,原来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时的仪式:取四大海之水装在宝瓶中,流注新王之顶,象征新王已享有“四海”的统治权力。密宗沿用此法,在僧人升任阿阇黎(规范师)时,“以甘露法水而灌佛子之顶,令佛种永不断故。”(见《大日经疏》卷十五)后来,诗文中多以“醍醐灌顶”比喻灌输智慧、佛性,除却疑虑,从而心地清凉。如唐·白居易《嗟落发》诗:“有如醍醐灌,坐受清凉乐。”又如《西游记》第三十一回:“那沙僧一闻孙悟空三个字,便好似醍醐灌顶,甘露滋心。”
FROM:【俗语佛源】
【醍醐灌顶】
以醍醐灌人之顶。喻输入人之智慧也。今以为令人舒适之喻。顾况诗曰: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
-------------
FROM:【佛学大辞典】
这个词是来源于佛教,醍醐就是酥酪上提炼出的奶油,佛教中常用来比喻佛性之精粹智慧,醍醐灌顶就是指用纯酥奶油浇在头上,意思是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
醍醐灌顶
发 音: tí hú guàn dǐng
释 义: 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
出 处: 唐·顾况《行路难》诗:“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
示 例: 王生闻得,满心欢喜,却似~,甘露洒心,病体已减去六七分了。(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释义:佛教以醍醐灌人之顶,比喻以智慧灌输于人,使人彻悟。
出处:《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又所蒙处分,令问维摩,闻名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
醍醐灌顶
释 义: 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
成语典故: 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
成语出处: 唐·顾况《行路难》诗:“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
就自己平常的生活来说:生活中总是有些不顺的事情,渴求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能够醍醐灌顶,参悟出正确的方法论和行为观。禅讲究的是悟性,读一些有关禅的故事,开悟的多半是生活的最平常最普通的部分,而这些部分我们总是缺乏一种思维认真辨析,所以那些顿悟于我们便是清新脱俗大彻大悟,绝不是玄之又玄的神秘,禅就是醍醐灌顶的那种美妙。
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禅其实就在生活里,它象空气一样弥漫在你的周围,象涓涓细水一样流淌在你的心里。只是当我们用习惯的成败论荣辱观来思考生活的时候,一切真谛被我们轻忽漠然的扬弃了。最开始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竟然后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禅的最美妙之处在于经过你的冥思和静悟后发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呢,我们的思想便得到一种升华,在事业地位财富婚姻爱情家庭生老病死天灾人祸等等诸多问题面前都能泰然处置,禅是我们精神的最大财富。
这样应该很明白了吧!!!

打坐:真正的灌顶是这样的

闻道开怀


关注


4.597

·

字数 4358 · 阅读 254

2019-02-03 19:56

甘露不是普通的露水,中医熬药有用阴阳水,这阴阳水有很多种,有河水同井水,也有雨水同井水合起来煎药。还有用无根水,那就是接下来的雨水。讲究茶道的,用什么水来泡茶,也是大有学问。修道的人有很多丹药,要用露水来熬才有药效。汉武帝为了自己炼丹药,用了国家经费建了一个承露台,是一个很高的台,台上有个柱头,柱头上塑一个人,手中拿一个盘,用来接露水。


甘露并不是露水,真正的甘露诸佛菩萨有,我们自己也有,但是一定要禅定到了某个程度才尝到。在定中天人合一境界,肉身与天地交通,像庄子所说“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那时就不是口水,而是有种甘甜的液体,从头顶上流下到口中,源源而来。这正如朱熹的话“为有源头活水来”。密宗所谓的灌顶,也就是用自己的甘露灌顶。到了这个境界,头顶就随时是清凉的,乃至有种快活感觉贯通全身。


打坐的人,头顶发生清凉,脑下垂体分泌液体流到嘴中,觉得香甜不绝,叫甘露灌顶。这还不算得定,要慢慢一步步修去,也许才可以得定。如果连这甘露都没有,嘴里干干的,甚至发苦或一身燥,那就不用说了。所以真正的甘露是很难得的,要如何才能成就甘露灌顶呢?就要注意下一句话“大悲所熏”。不是你小器心态,只顾自己修道可以得到的,纵然你偶尔得了一点清凉境界,也是不算数的。要大慈大悲无量功德圆满了,才能到那个境界。由定而生慧,自然可以得到有如甘露的无根水,甘是形容微带甜味,但又不是太甜的味道。得禅定的人说,是得到诸佛菩萨的甘露灌顶,也可以说自己为自己灌顶,自己的口水都是带甘味的。到了这地步,就不太在乎一般的饮食,因为自己在甘露法食之中,也自然得到解脱,烦恼少了。即使心中故意想着最痛苦的事,也不起烦恼。但是虽然解脱了烦恼,可是离解脱生死还早。即使有人可以做到告诉大家自己要走了,也真的就走了,他还不算是解脱,了生死。这只是定力功夫够了,能解脱分段生死,还没能解脱变易生死。


道家所谓的上窍,现在医学上叫间脑。间脑的作用,在医学还是个谜。现在医学正在研究人为什么有五通,有神通有灵感,都是那些间脑的作用。间脑就是那么一点点大的白浆,死的时候就硬化了,活着的人才有。这个东西是很奇怪的东西,所谓金津玉液,醍醐灌顶,就是间脑下面脑下垂体的荷尔蒙。我们人的脑十二对神经,雷达一样向外面伸,间脑等于这个雷达中心,所以人会有神通与这一部分的关系很大。你们年轻人不懂,干脆给你们讲了吧!虽然讲了叫做泄漏天机,也不管啦。“太阴真水生于午”就是讲,下面阳气冲上来阳到了极点,阳极就阴生,所以精神不够了就要睡,阴生就是“太阴真水”,是脑下垂体的荷尔蒙,那是“真水生于午”的道理。所以打坐有口水,虽然不是太阴的真水,是假水,假水也了不起!但是真的玉液还丹是你阳气冲到脑,就是佛家讲头顶发清凉、得轻安,降下的甘露水,佛家也叫做“醍醐灌顶”,阳气发动,阳极阴生变成太阴,地气闷极了上升碰到冷空气,结合变雨下来。


譬如夏天的天气闷得连草都不动,一点气流都不动,闷极了,地心的蒸汽上来,一冲到上面刚好碰到虚空中有冷气团,冷热一结合,下降就变成雨了。修道也是这样,这个甘露下降时,自己自然会“吸、舐、撮、闭”,不是要你有意去做。我们一般练气功做瑜珈术,学密宗道家,“吸”是自然有吸气的作用。我们的鼻子,浑身的毛孔,也有这个作用,好像永远在吸气,把天地之气吸向里面。上面那个境界也在吸天地的精华。


“舐”,这个舐就很妙了,道家叫做“无上之密”,过去在道家是不传的,现在我都公开讲。我们当年磕头求呀,求得好痛苦,学了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们打坐时,舌抵上颚,这个时候舌头正立起来,在较后位置有个小舌头、喉管这里,就封锁了。鼻子也直接给他封锁,自然抵住了,这是讲气脉通了。所以气脉通了没有,一看他的体形,由这一点就看出来了。“撮闭”就是前阴后阴收拢来,闭掉了精门。假使是生过孩子的女性,或者年纪大的,这个时候返老还童,变成少女一样,自然撮闭。


所以奇怪就在这里,是你身体这个生命,到那个时候都自然会动起来,自然晓得吸,自然晓得舐。口在这里开了,吃天地的东西,下面自然凑拢来了,前面自然就关闭了。男女都一样,自然的,不要你指挥它,这是生命的功能、本能。


修道是“下闭则称无”,下面关闭了,精气神不漏,不向下走了,叫做“无”。不是没有,而是空灵了,还归于空无。实际上“下闭则称无”,就是下面完全无漏,顶门重新开了。“上有神明居”,从顶上开始,老实讲学密宗的人,到了这个境界,才真正叫做灌顶,不是像现在铃子摇一摇,拿个瓶子装水倒一倒,就算灌顶。天主教叫洗礼,这都是同一个系统下来的。这个时候是入定的境界,岂止光明,而且霞光万道。不到那个境界不要去幻想,幻想不但没有霞光万道,反而是神经万年。换一句话说,是顶门的脉打开了,这就是气脉问题。我们说任督二脉、三脉七轮都打开了,就是到了这一步的境界,这个时候肉体上是气住脉停的现象。


如果照道家养生的修炼方法,真正达到“炼精化气”的程度,那是什么景象呢?这便须要留意道家所流行的两句术语,所谓“三花聚顶”“五气朝元”。“三花聚顶”,三花即是“精”“气”“神”,聚顶的顶,当然是指头顶的“百会穴”,也就是道家所谓的“泥洹宫”,密宗所谓的“顶轮”和“梵穴轮”的连带关系。静坐到达精化为气的阶段,奇经八脉的通畅获得了实证,从此渐渐到达忘去身体的感觉,周身如婴儿似的柔和轻软,非常安适妥贴,若存若亡。此时,唯一还有感觉的便是头脑的反应。再渐渐的静定下去,眼前的目光便有返照的现象。到此忽然会进入几同完全忘我的境界,只有头顶“泥洹宫”“百会穴”部分,感觉如天窗的开启,如阳光的透射,豁然开朗而呈现无比的清凉之感。犹如乘虚而下的一股清虚之气,下降而遍洒及于全身。


道家丹经所谓的“醍醐灌顶”,便是形容这种境界。不过,到此程度,最怕的是学理不明,观念不清,内心如果存有丝毫的幻想,或潜意识中存有强烈的宗教意识,可能便会心神出窍;如果再配合其他的幻觉;便有许多类似神秘性的景象出现了。对此种种境象,必须要一一扫除,不落筌蹄才为究竟。


“五气朝元”,“五气”,便是心、肝、脾、肺、肾或另用五行的代号,即是金、木、水、火、土等;至于印度的瑜伽术中,却以上行气、下行气、中行气、左行气、右行气等叫做五气。名词不同,实际上都是共通的。所谓“五气朝元”,也就是说人体内部的腑脏之气,各归原来的本位,充满、和谐、均衡而没有窒塞。由于“三花聚顶”景象的呈现,或者在同一时间,或在稍息之后,忽然感觉呼吸之气自然地完全停止,周身绵软,不藉后天的呼吸而温暖怡适,平时所谓的内呼吸(丹田的呼吸)这时也自然的停止了。只是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偶然的需要极其轻微的呼吸一次。此时有如在风和日丽的景象中,微风不动,水波不兴,身心内外,天地人物,无一而非安于“中和”的本位,更不知道有我身的存在或无我身的存在,这些平时的感觉和思想,统统都自然地去得无影无踪了。


所以“天一之水,从乾宫而出,原是太阳真火”,从上面来到下面,原来是太阳真火。“地二之火,从坤宫而出,原是太阴真水”,所以修密宗拙火要修到下面发动,从坤宫来。所谓灌顶,金液还丹,玉液还丹,顶轮脉打通就能够降下来。“直到一返一还”,上面甘露下降,下面真阳元气发动了,也就是三昧真火发动了,最后 “方得以水归水,以火归火,复其原初本体”。这个时候可以不饮不食了,不吃东西没有关系,里头所谓自有源头活水来,不喝水也没有关系,中宫的元气永远充满。这个就是原初本体,也就是情来归性,真正定的境界。


“究只是水火二物”,究竟只是一个水一个火。火是打坐热能发动,密宗讲拙火,就是三昧真火动起来,在显教就是四加行得暖。水呢,就是灌顶甘露来了,佛经上就叫做“醍醐灌顶”。“后天水火,虽分二物”,这个叫后天的水火,虽然分成两样东西,“究只是先天一炁。坎离既已复为乾坤,即此便是九还七返,八归六居,而化作先天一炁矣”,到了这个时候,返本还元了,总而言之讲了半天,就是一念不生,归到清净,身心气脉起了变化。


我们真正一念不生全体现,气脉完全打通的时候,乾中的“真炁流布”,当然神光焕发,身体上坤卦收拢来,气向内走了。讲句老实话,只要你做到了就是神仙,做不到就神颠了。所以修道要小心,搞不好就神经了,神通跟神经两个是邻居。


乾卦在上,坤卦在下,“乾中真炁流布”,一路下来,玉液还丹,在佛家来说就是真正的秘密灌顶。那不得了,玉液还丹了,甘露是真炁,流布全身,那是真的。“坤乃顺而承之”,里头自然吸了。“一点元神,絪缊化醇”,到顶以后又下来,这个时候入定了,酒醉了一样,老母鸡抱小鸡一样,动都懒得动,温暖得很。假使外面大雪下到你身上,都堆不起来,因为三昧真气来了;但是棉被把你包起来,也不觉得热。


“絪缊”,好像做焖锅饭,饭快要煮熟了,气焖在里头,那个现象就叫絪缊。“化醇”,身体内部百脉都在变化,丘长春《青天歌》上有,“惊起东方玉童子,倒骑白鹿如星驰”,就是这个境界。不过“絪缊”境界他这里没有讲清楚,这个时候下来这一点元神不是有相的,他是形容。如果你说打坐到了这个境界,一点亮光又黄又亮在肚脐中间,你又错了,学佛的叫做着相,修道这样也不对。你说没有这个现象吗?他确有这个现象,所以难在这个地方,这就要智慧了。


“韫养在中黄土釜”,就在中宫这里,“中黄土釜”里,这个神气是两个连环圈,道家是用个葫芦表示,葫芦两层,中间缩进去,下面一圈,上面一圈;密宗用宝盒,莲台也是双层,这个身体也是双层,就像葫芦一样。所以“中黄土釜”,脾胃属于土,“釜”就是饭锅、炉鼎,有些道书也叫做“中黄神室”,这个时候中黄神室充满,但是不是肚子大啊! 有些人打坐或打拳,肚子变得大大的,打坐又弯腰,以为是工夫,我叫这个是虾米包西瓜。有些画上的神仙是那样,因为画家是外行。所以到了中黄神室充满,腰围一定细了,不管你怎么胖,这是必然的。“故曰”,所以说,“坤静而翕”,就收吸进来,“为道舍庐”,外面六根不动一念不生,情来归性,身体内部气脉打通了。到了这一步是明心见性境界,气脉一定通,气脉不通不会明心见性。这个时候,“青天莫起浮云障”,所以自然有这蓝天之相,境界里头自己看到万里无云,不用抬起眼睛看,就是闭着眼睛也是一样。但是你不要认为得了道,还早得很,这还只是基础呢。像真正修密宗的人大多都经历了几十年种种的苦行修持,都受了很多磨难。现在有些学密宗的人,学了一点点,叫人家灌了一下顶,就以为是学密宗了。我就笑他们,拿水洒一洒就叫灌顶吗?要想真正灌顶,你首先自己要修持到某个程度才行,到那时候,诸佛菩萨自然给你灌顶!我可以明白的给你们讲,你修持到四加行“暖顶”的程度,灌顶可以初步有作用了。真正的大灌顶是在快要成佛的时候,那是十地菩萨以上的灌顶位(或者叫灌顶地)法王子,再一个身就可以成佛成教主了,那时的灌顶才是真正的灌顶。


0 举报


17?

赞赏支持

相关推荐

开悟后的人是什么样子?

阅读 10270

我的真实修道经历(二)

阅读 5490

如何一周打通全身经脉(转发)

阅读 398

要把骨髓洗,先从站桩起

阅读 885

最简五运六气学说,5分钟学会,自己推算2019年运气

阅读 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