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备临死前疯狂暗示赵云,刘备临终前暗示赵云,赵云没听懂,诸葛亮为何胆战心惊?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2-28 10:05:23 浏览1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刘备临死前疯狂暗示赵云

刘备对赵云的暗示主要是希望他能够保持忠诚、善良、有担当等品质,注意安全
拓展知识:
首先,刘备告诉赵云,他是一个“好人”,这是刘备对赵云忠诚、善良、有担当等优秀品质的高度评价。刘备认为赵云能够理解他的意图,并能够按照他的意愿行事。
其次,刘备还告诉赵云要“小心”,这可能是暗示赵云在未来的战争中要特别注意安全,避免受到伤害。同时,刘备也提到了“大业未成”,这可能是暗示赵云要继续保持刘备的遗志,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此外,刘备还告诉赵云要“保护好阿斗”,这可能是暗示赵云在关键时刻要优先考虑阿斗的安全,将他保护好。刘备深知阿斗是蜀汉未来的希望,因此希望赵云能够担负起保护他的责任。
综上所述,刘备对赵云的暗示主要是希望他能够保持忠诚、善良、有担当等品质,注意安全,保护好阿斗,完成他未竟的事业。这些暗示是刘备对赵云的极高评价和期待,也是他对蜀汉未来的重要遗愿。

刘备死前疯狂暗示赵云这事 赵云听呒…一旁诸葛亮猛冒汗!

熟悉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诸葛亮对刘备忠心耿耿,刘备对诸葛亮也是无条件地信任,2人的君臣关系在历史上并不多见。而刘备临终前,有一段很精彩的「刘备白帝城托孤」,刘备死前除了对诸葛亮托孤之外,还对赵云交代说,「你要保护好刘禅,他的安危系于你身上」,而刘备疯狂的暗示,但赵云似乎没听明白刘备的意思,他只是认为向往常一样保护好刘禅就行,但在一旁的诸葛亮听得却是冷汗直流。
章武二年(222年)刘备为夺回荆州亲率大军伐吴,兵败于夷陵,之后一蹶不振。223年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托付后事,听完刘备的嘱托,诸葛亮涕泣地说:「臣必定竭尽股肱的力量,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而「刘备白帝城托孤」也因此传为美谈。
但就后人对历史的研究,有人认为这其实是刘备对诸葛亮的测试,如果他有不臣之心,刘备会直接杀了诸葛亮。其实刘备在托孤时,特意将尚书令李严叫到床前与诸葛亮共受嘱托,其用意就是让李严成为诸葛亮的掣肘。
而刘备除了对诸葛亮托孤之外,也对赵云也交代了一些话,「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意思就是我走了以后,你要为我看护好儿子,如果有人胆敢推翻后主,你赵云就完全可以替我将他除掉。
事实上,赵云的地位是非常的特殊,他不是领兵打仗的将军,也不是镇守一方的将军,而是一位负责安全工作的人,他跟曹操身边的许褚一样,是个保镖。对刘备而言,他是负责皇室安危的人,相较其他将军,刘备最信任的人反而是赵云;赵云长坂坡之战舍命救阿斗,忠心护主的心,没人比得上;因此,刘备深信他死后,赵云是保护刘禅最佳的不二人选。

刘备可以说是疯狂的暗示赵云,但赵云没有听明白刘备的意思,他只是认为向往常一样保护好刘禅就行了。但这让在一旁的诸葛亮听得却是冷汗直流,保护好刘禅的意思就是有人要杀刘禅。
有史学家分析,刘备前面才交代诸葛亮,刘禅如果不行你可取而代之,紧接马上又召来赵云,如果有人胆敢推翻后主,你赵云就完全可以替我除掉他;把这两件事情联系在一起,就会得到很多结果;而在当时,谁最有势力可以除掉刘禅呢?很明显的,刘备指的就是诸葛亮。
刘备对诸葛亮说:「如果刘禅可以辅助,你便辅助他;如果他不行,你可以自行取代。」这句话只是在试探,聪明如诸葛亮,早已知其用意,不管刘备这话是真是假,诸葛亮的选择只能有一个,就是辅佐刘禅。但其实,刘备在临终前,对于可能造成刘禅帝位的威胁都已想到,一代帝王的权谋与驾驭之术,绝非像表面看到这么简单,要不然,像关羽、张飞这般自负又强悍的人,也不会如此听刘备的话了。

刘备临死前怎样暗示赵云了?为什么让诸葛亮听得直流汗?

刘备临死之前暗示赵云要保护好自己儿子的安危,但赵云没有听懂,诸葛亮却是听懂话里有话,就是警告诸葛亮不能动他儿子,否则要让赵云采取特别措施,所以诸葛亮才会听得直流汗。
刘备三国演义里边的人物,刘备白帝城托孤,希望诸葛亮辅佐自己的儿子然后说如果儿子无用就让诸葛亮取而代之,后来又暗示赵云说如果有反叛蜀国者格杀勿论,诸葛亮一听直流汗水。
刘备临死,将赵云叫到榻前,说了句“晚看觑吾子 ”,意思是:让赵云保护刘禅继位并管理国家。指的就是刘禅恐怕被诸葛亮架空,所以诸葛亮听了后很紧张。
刘备临死前暗示赵云万一诸葛亮有谋反之心就直接除掉他。
提起诸葛亮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那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虽然真实的诸葛亮并没有文学作品中演绎的那么出神入化,能力卓绝,但确实是有一番才能的,否则也不会被刘备看上。最初刘备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选择和关张二人结拜为兄弟,而关张也确实把刘备当做自己的亲大哥,竭力拥护刘备走上权力的巅峰。之后三人觉得想要成就大事业光靠蛮力可不行,背后必须要有足智多谋的军师坐镇,因此诸葛亮也开启了他操心的一生,伺候完爹之后还要辅佐不省心的小主子,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从来没有一丝懈怠过。
自古以来成大事者不仅要有足够的自信和野心,同时还要有对权力和人心驾驭的能力,这也就造成了他们性格上的多疑,身边的人才通常都是既利用又提防,而刘备则是其中的佼佼者。虽然当初结拜过的兄弟都为他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难保他们不会威胁到自己手中的权利,所以诸葛亮充当了解语花的角色,用计谋帮助领导除去了曾经的好兄弟。多次献计并且帮助领导除去心腹大患的诸葛亮本以为和刘备的关系已经够铁了,但是没想到刘备在凉凉之前把赵云叫到了自己的身边,当着诸葛亮的面对赵云说以后刘禅的安全问题就全权委托给他了。
奈何赵云是一介武将不太懂领导说的意思,但是诸葛亮却听得明明白白,领导就是要用赵云来提防自己的节奏啊。其实刘备的担心也不无道理,毕竟诸葛亮展示出来的聪明才智在当时没有几个人能够比得上,而且诸葛亮要比刘备足足小上20岁,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手中势力的不断增强难免会产生夺位之心,并且自己的亲儿子还在襁褓之中,完全没有与之相抵抗和竞争的能力,只能说老父亲为了将全部家产都传给儿子真是煞费了苦心。

为什么刘备临死前会对赵云说出那样的话?

刘备死前说赵云不可重用的原因如下:
1、刘备的私心
因为之前刘备曾让关羽张飞照看自己的家室,结果这两人先后让他失望,张飞丢了徐州以及刘备的家室,这让刘备一下子就陷入了被动。而后来关羽也步张飞后尘,带着刘备的妻子投降了曹操。之后刘备将照看妻儿的任务交给了赵子龙,而赵子龙不负众望,将这艰巨的任务给完成了。
彻底解决了刘备的后顾之忧,让刘备腾出双手以及精力,用心拼搏事业。刘备是想让赵云充当保镖的角色,而不是去上阵杀敌的大将。而在世人眼中,上阵杀敌才能体现一位将军是否受到重用。而赵云缺少独自领兵打仗的案例,往往都是跟随刘备,或者其他大将一起上阵杀敌。
所以很多网友由此推断,刘备不重视不信任赵云,觉得赵云没有独当一面的能力,故意不给他表现的机会,因此得出刘备不重用赵云的结论。让赵云担任保镖角色,也算是另一种信任,毕竟能当保镖的往往是主公的心腹之人。
2、赵云太正直
赵云之所以不受重用,归根结底还要从他自身说起,因为他身上有一优点,反而让他的升迁之路有了阻碍。而这一优点是太正直不分场合和局势,赵云的一些做法甚至让刘备都感到头疼。当年刘备打下益州后准备封赏众人,可是赵云却当场反对,赵云说应该把利益分给百姓。
他的做法让刘备很难堪,本来刘备刚打下益州,根基还不稳,需要用一些好处来拉拢本地的势力,可是赵云太正直,认为将好处分给这些大官,还不如分给百姓。赵云的想法是没错,没有考虑当时局势,此举会损失刘备的利益。
3、赵云能力不足
刘备身为上位者,自然有一定的识人的能力,他知道赵云能力不足,不能充当镇守一方的大任,这才没有让他像关羽张飞那样独立领兵作战,赵云一般都是在小规模战斗中取胜,而大战却打得少,几乎都是配合其他大将一起行动。
赵云比较偏向儒将,文将,不想关羽张飞那样是无人敌的猛将,并且赵云本身就缺乏经验,刘备不放心让他指挥大军。而赵云跟了刘备这么久,刘备当然知道赵云真正适合什么了,所以让他当自己的保镖,可能算是物尽其用。
4、赵云不懂刘备的心思
赵云之所以不受重用还因为他不懂刘备的心思,而不能揣摩上位者的内心想法,事事跟老板对着干,如何能有机会被重用。当年关羽遇害后,刘备想要报仇发兵东吴,可是赵云却出面阻止。赵云自然有大义有理由,此时攻打东吴,只会让魏国坐享渔翁之利。
然而赵云没考虑到刘备的处境,关羽是刘备的义弟,若他不报仇,恐会让部下们心凉,破坏自己的正面形象,影响自己的统治地位。而赵云劝阻的做法,显然是不懂刘备的心思,所以刘备觉得赵云不理解自己,自然不会很重用他。
5、刘备的好意
还有一点原因,刘备临死前说不可重用赵云,其实也是为赵云着想。当年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蜀国五虎将只剩下赵云一人,其他人要么遇害,要么战死,还有的病逝。而赵云是蜀国仅存的五虎将,若赵云有不测,蜀国就会丢失最后的脸面。
刘备故意不重用赵云,就是想让他养老,能得以终老。因为赵云跟随他多年,刘备自然也希望他能有一个好结局。
总的来说一方面是因为刘备自身的私心,想让赵云当个保镖保护自己的家室,并且还想让他得以终老,故意说不重用赵云,就是让他一把年纪能安心养老,不用出去打仗。
此外还因为赵云自身的原因,导致他不受刘备重用。赵云太耿直,不懂刘备的心思,还多次跟他唱反调,刘备自然有点芥蒂不想重用他,再加上赵云能力比起关羽张飞等人显得略微不足,无法担任统领大军的重任。

刘备临终前仍不忘告诫:“子龙不可重用”,他为何这么说?

子龙应该说的就是赵云,刘备当时觉得赵云其实是一个心思特别重的人,虽然很聪明,但是太过于狡猾了,所以觉得他这个人不可以重用。
可能是由于他觉得赵云是一个容易背叛别人的人,而且他也不值得信任,所以才会说这样的话。
他觉得赵子龙太优柔寡断了。而且是一个墙头草,随风倒,看谁有实力他就去助力。
因为刘备其实在心地里一直在猜忌赵云而已,总是担心赵云有一天会远离自己,而去投靠曹操。
赵云想必我们都不陌生,作为三国时期的头号战将。无论是在武力或者个人品德上都是数一数二的,对于刘备十分忠诚。尤其是在长坂坡七进七出,可谓震惊天下,其实主要是曹操下令不准射杀赵云。
赵云能力太过于出色。赵云有勇有谋,能力实在是太过于出色。刘备之所以直到死都不愿意重用赵云,那是因为担心赵云有一天会投靠曹操。因为早在长坂坡七进七出的时候,刘备就已经看出曹操对赵云是十分欣赏的。但是有一天赵云会经受不住诱惑,远离自己而去。所以一直以来都在暗地里防备赵云,因为如果投靠了曹操之后,势必会泄露很多刘备阵营的军事机密。
赵云是作为一个合格的保镖。除了防备赵云以外,正是因为赵云的武艺。刘备才要将他留在自己的身边来保护自己,尤其是在进入西川之后,更需要一名护卫随时守护在自己身边。而此时刘备阵营当中只有赵云最为合适,毕竟赵云对自己是非常忠诚的,不像其他武将心中都有自己的小算盘。这也导致了赵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充当保镖的角色,根本没有任何实战机会。
赵云太过于亲近诸葛亮。除了以上两个方面,我认为还有政治方面的因素。要知道诸葛亮在蜀汉阵营当中,一直以来都手握大权。而赵云无论是在朝堂或者在私底下都与诸葛亮交往甚密,如果此时再继续重用赵云。那么势必会造成诸葛亮的权力过大,使蜀汉集团内部权力的天平发生倾斜。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自己的地位,所以必须在其他方面削弱诸葛亮的影响力。

刘备临终前暗示赵云,赵云没听懂,诸葛亮为何胆战心惊?

因为刘备这些话语中蕴含着一点要打压诸葛亮的意味,所以诸葛亮才会听的这么胆战心惊,害怕自己一个不小心就会犯错。
刘备当日是这样嘱咐赵云的。我和你从相识到如今患难,没曾想过在这里分别。我和你是老朋友了,你一定早上晚上都要去看我的儿子,不要辜负我。这是将阿斗托付给赵云,让赵云牵制监督诸葛亮,这些话其实是说给诸葛亮听的。
刘备临死前把赵云叫到床前,给赵云说:要辅佐刘禅称帝、管理江山。意思是让赵云保护好刘禅,避免被诸葛亮架空。因此诸葛亮被惊出一身冷汗。
刘备是一个心思很重的人,他在临终之前和赵云说“我儿子的安危就交给你了”,赵云没有听出其中含义,但是诸葛亮却胆战心惊。因为刘备刚和诸葛亮说完,如果他儿子刘禅不是做君王的料,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
刘备是蜀汉政权的创始人,他一直以恢复汉室为口号,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人死心塌地的跟随他,而刘备也是很有识人之能的,而且他能屈能伸,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能得到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才,众所周知,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来的,刘备之所以能成功,离不开诸葛亮的帮助,还有赵云这样厉害的将士辅佐。在三国演义这部作品里,刘备的人设是比较仁厚的,然而就算他在仁厚,作为一国之君王,他还是有私心的,而且他身边的人也不一定像表面上那样忠义。
刘备在失去了关羽这一员大将以后,非常的悲愤,一来是因为失去了关羽,对蜀汉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损失,二来是因为关羽是刘备的结拜兄弟,失去了好兄弟,对刘备的打击是很大的,所以他冲动之下,不顾诸葛亮的阻挠,坚持东征,结果最后大败而归,要多长时间刘备就因病去世了。刘备在临死之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他的儿子还有江山,他知道以他儿子刘禅的能力,根本就不足以保佑他的蜀汉政权,所以他叫来了诸葛亮,让诸葛亮成为托孤大臣,并且还和诸葛亮说,如果刘禅不才,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
同时又对赵云说,看在我们多年的情义,我儿子的安危就交给你了。赵云听完以后,说自己会竭尽所能的护佑刘禅,而诸葛亮却和赵云不一样的心境,此时诸葛亮胆战心惊,赶紧向刘备表忠心,表示自己会全心全意的辅佐幼主刘禅。后来诸葛亮也确实做到了,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临死之前刘备说赵云不可重用的原因是什么?

《三国演义》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一部名著了,里面英雄人物颇多,但赵云在这众多英雄中也丝毫不逊色,尤其在其中一个七进七出的片段更是让人们拍手叫好,生动地展现了一位勇猛的虎将形象。
而且赵云并不是书中假造的人物,历史上的赵云是还真是刘备部下一名威猛难挡的大将。东汉末年分三国,乱世烽火,赵云受保举,进入了公孙瓒的部队,也恰是此时,赵云被公孙瓒派往了刘备的麾下,后来因为赵云兄长逝世,他不得不请辞,这让一心招徕他的刘备倍感惋惜。
曹操战胜刘备后,刘备带领残存的人员投奔了袁绍,而他与赵云也重新相遇,赵云便归附刘备,成为刘备旗下将领。他曾单枪匹马救出刘备妻儿,伤痕累累也毫无怨言,由此可见,赵云对刘备的忠心十足。
但即使是赵云这威风凛凛,忠心耿耿的大将,刘备却在临死前说道:赵云不可重用。
那么,这是为何呢?
有种说法是这其实跟赵云本身性格有关,赵云性情耿直,见不得官场中弯弯绕绕,若是重用赵云一介武夫,恐会招致祸患。毕竟,武将身份特殊。兵权本就是皇帝最重要的东西,若重用武将,无异于养虎。本来流言蜚语就惹人不悦,何况是赵云的急性子,说不定赵云一怒之下便大闹朝堂,到时候,一边是朝中重臣一边是心腹大将,这碗水又该如何端平呢?
但我认为刘备说不重用赵云其实是在为刘禅铺路。刘备年事已高,刘禅上位后恐无能用之人,刘禅又初掌朝政,恐会有奸臣祸害朝纲。赵云还正直壮年,若是自己诽谤赵云,刘禅又重用赵云,以赵云的性子定会忠心耿耿帮刘禅。所以,刘备会在临死前说赵云不可重用。
为何刘备在临终前,说赵云不可重用?这才是原因
原因是赵云长期跟在刘备的身边,没有经历过什么较大的战役,实战经验缺乏,所以说不可重用。
因为他知道赵云诡计多端,城府很深,很会拉拢人心,不能够很好的掌控他,因此说不要重用他。
个人觉得是因为赵云只服从诸葛亮的命令,对于刘备来说有一些心存芥蒂,而且赵云虽然骁勇善战,但是过于按部就班,所以对赵云的能力还是有所保留的。
赵云就是追随刘备的一员大将,此人是谋略过人,能文能武,可以说是一个全才。赵云原本是公孙瓒手下的一员大将,由于公孙瓒投靠了刘备,所以赵云也追随了刘备,两人相见如故。赵云追随刘备时,正是人生中的年少时期,可以说有大好的前程在等待着赵云。赵云的能力不用说在刘备的手下,就是在整个三国之中,赵云也是能够排上榜的大将。那么追随刘备多年的赵云为何没有被重用呢?
汉末军阀混战,赵云受本郡推举,率领义从加入白马将军公孙瓒。期间结识了汉室皇亲刘备,但不久之后,赵云因为兄长去世而离开。赵云离开公孙瓒大约七年后,在邺城与刘备相见,从此追随刘备。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战果。除了四处征战,赵云还先后以偏将军任桂阳太守,以留营司马留守公安,以翊军将军督江州。
政治家考虑问题的角度与赵云是完全不同的,不是以百姓的利益来考虑问题,而是以统治阶层的利益来考虑的,政治家会有一些伤害百姓的作为,比如刘备在益州发行五铢钱,相当于国民党政府发行法币掠夺百姓的财富一样,百姓是穷了,但是政府富有了,这就是政治家的行为。
不仅如此,赵云还在刘备伐吴前劝谏刘备不要伐吴,赵云说:国贼是曹操,现在曹丕纂汉,应该先北伐曹魏,灭了曹魏自然就能收复孙权,伐吴并非上策。当时并没有其他人出来劝谏刘备,唯有赵云一人而已。
赵云又是不懂政治了,当时连诸葛亮都明白,刘备伐吴是势在必得,而且是迫不得及的行为,刘备集团中的骨干都是荆州人,荆州被夺,这些人就成为无根之水,包括诸葛亮在内的所有荆州派人士,都是赞同刘备伐吴的,要不然故乡只能成为敌占区,宗庙、祖坟都在敌占区,古人可是非常看重这个的,刘备不夺回来,如何向蜀汉群臣交待?如何安稳人心?
但赵云不懂这些,并不是刘备不信任赵云,而是因为赵云不懂政治,没法让刘备重用赵云,刘备重用的是有政治能力的人,比如诸葛亮、法正等人,如果是武将,刘备需要的是能服从并且能打的人,比如关羽、张飞、魏延等人。但是在另一个层面上,赵云并不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人,因为赵云的性格很刚直,很忠诚,所以说他的这个性格对他的职业上升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最开始东征讨吴的时候,赵云就非常反对,这也正好违背了刘备为张飞关羽报仇的心思,所以说在后期刘备并没有把赵云当成重点培养对象。
在刘备临终时,把赵云叫到床前托孤:“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意思就是说,我与你赵云共患难,你是我的恩人,也是我最信任的人,所以在我死后,你一定要记得保护好刘禅,不要忘了我的嘱托。其实就是在暗示赵云如果有人威胁到刘禅,赵云就可以自主采取措施。其实这在暗中给了赵云很大的权力。等到自己死后,自己的儿子刘禅将会重用赵云,算是对他的补偿了吧!

刘备临终前暗示赵云,赵云没听懂,诸葛亮为何胆战心惊?

因为诸葛亮害怕自己会是下一个。可能刘备说给赵云听的话,是在提醒诸葛亮。暗示诸葛亮注意自己的分寸。
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说,如果刘禅有能力,你就辅佐他,没有能力,就让诸葛亮自己当皇帝,同时又对赵云说诸葛亮是一个贤能的人,这就是为了让诸葛亮不敢谋权篡位。
这是因为刘备说:“我们认识多年,情深义重,我儿子的安危就在于你了!”赵云为了刘备对自己的信任,表示愿意竭尽所能。 刘备这句话的意思是让赵云制衡诸葛亮。
刘备告诉赵云,自己儿子的安危就交给他来照顾,但是这就意味着,以后诸葛亮不能随心所欲,想要做事还要受到赵云的权力约束。
刘备临终前暗示赵云要防着诸葛亮,功成后杀之,赵云没听懂,而诸葛亮才智高级,他听懂了所以才会胆战心惊。

刘备去世之前为何要说赵云不可重用,他究竟是怎么想的?有何特殊原因?

因为赵云一直跟随刘备身边缺乏政治头脑,重用赵云会引起蜀汉内部混乱。
刘备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赵云这个人太低调,重用没什么价值,所以说并没有什么特殊原因,就只是因为赵云太低调。
因为当时赵云虽然忠勇,但本人并不懂一些官场的道理,做事非常直,非常得罪人,如果当高官的话,下场会非常惨,所以不让他重用赵云。
因为刘备清楚的知道赵云的能力,所以刘备才说是赵云不堪大用,赵云长期作为刘备的护卫队长,虽然武艺高强,但是能力不足,所以刘备才会留下这样的遗言。
刘备临死前说不可重用赵云,看到这个陈述时,有种时空穿越的感觉。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刘备从来没有说过这个话,这完全是“马冠赵戴”了。
按照《三国志》的记载,刘备临死之前,还真交代过诸葛亮,有一个人不可重用。但是,刘备所说的这个人并不是赵云,而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被孔明委以重任,却因纸上谈兵,丢了街亭的马谡。史料原文是:
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诸葛亮因为没有听从刘备的劝告,误用马谡,导致第一次北伐失败,最后不得不挥泪斩了马谡。
有人是看赵云实在是太完美了,所以,来了一个移花接木、“马冠赵戴”,把马谡的过错完全给安到了赵云的头上。甚至,还煞有介事的说,因为赵云箕谷之战失利,才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只能说,这个伪造太拙劣了,都不如那个所谓的“莫须有”来的更直接、更实在。
在《三国志》中也明确记载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赵云的任务。
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
诸葛亮北伐,使用了声东击西的策略,将曹真主力诱往了斜谷,而自己则亲率大军出祁山,走街亭,攻关中。曹真中计,诸葛亮不能不管,否则曹真冲入汉中,诸葛亮腹背受敌,反而害了自己。诸葛亮这才派赵云、邓芝领兵前往斜谷拒敌。赵云、邓芝本就是疑兵,兵力弱小,原本就很难取胜,但还是完成了诱敌、拒敌的任务,挡住了曹真主力。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完全是因为马谡丢了街亭,没有了通往关中的出口,蜀军不得不撤。
而且,从这里可以看出来,诸葛亮其实是很器重赵云的。魏延每次北伐都要求独自带一路大军出击,诸葛亮统统拒绝,就连先锋都不让魏延干,可见诸葛亮对老将领的防范。可是对赵云,想都没想,就直接派出去了。这要是没有对赵云十分的信任和器重,诸葛亮是不会这么做的。
有人可能又会说了,赵云确实是不受刘备重用呀。刘备生前,赵云才是一个翊军将军的杂牌将军。并且由此得出一个结论,虽然史料上没有记载,但是刘备还是有可能会说不可重用赵云之类的话。看似有道理,其实完全理解错了。
刘备对赵云的信任,基本上应该没人有异议了。在长坂坡大战时,就有人告诉刘备,说赵云投奔曹操去了。刘备很生气
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
刘备这意思就是,你再胡说赵云投奔曹操了,看我不一手戟戳死你。实际呢,赵云也不负刘备所望,一直忠心耿耿,还先后两次救了后主刘禅。甚至本来应该是由内廷宦官做的事情,刘备都交给了赵云。
先主以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
刘备当时刚娶了孙权的妹妹孙小妹。刘备这是把自己的家眷,包括老婆,全部都托付给了赵云呀。古代为什么有太监,就是怕被戴绿帽子,但是刘备从来不怀疑赵云。刘备跟赵云,这才是真正的“老铁”呀。由此,也可见赵云的德行之优秀。
即使是刘备伐吴时,虽然没有带赵云到前线,却将赵云安排在了蜀吴之间的门户之一江州。赵云所在的位置非常特殊,进可攻,退可守,刘备这是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不管是进攻,还是撤退,赵云都可以为刘备提供有力的支援。而事实上,刘备战败时,正是得到了赵云的接应,才顺利撤到了白帝城。
那为什么刘备生前只将赵云任命为了翊军将军这么个杂牌将军,地位很低呀。一点没错,继续分析。刘备托孤时,谁在?诸葛亮、李严在没问题了,另外还有一个人,那就是赵云。
白帝城托孤之后,据《三国志》记载
建兴元年,(赵云)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
刘备一死,刘禅刚继位,就给赵云升官,封侯。这分明就是固定套路,留给下一代使用的大臣,先压制着,等下一任继位了再加恩。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刘备托孤,刘禅的人身安全,完全托付给了赵云,而朝堂的制衡,则交给了李严与诸葛亮。所以,赵云在刘备时期,虽然没有很显赫的官职,并不代表刘备不看中赵云,不想重用赵云。
再来看赵云的官职,是不是觉得征南将军、镇东将军,远远低于四方的前后左右将军,没错,是的。但是,中护军可就不是了。
中护军曾经还有一个很响亮的名字,那就是“司寇”,这可是仅次于三公司徒、司马、司空的朝廷重臣。汉朝时,才开始改了名字,曾经叫过“护军都尉”、“司隶校尉”,最后改为了“中护军”。如果不是中央级别的,则称为护军,级别要比中护军低一些。
中护军在汉朝时,可是年俸两千石的中央级高官,主要负责刑罚、监察,以及武官选举工作。中护军管理的对象,主要是盗匪,以及京城和地方的各级官吏。也就是说,所有的官吏、将领都在赵云的监察之下。
如果拿现代官职来类比的话,赵云其实就是中央常委之一的中纪委书记,牛吧。同时,赵云还兼任中组部军队人事任免职责,外加中央禁卫军司令之职。而赵云的征南、镇东将军职务,等于又兼任了地方军区司令的职务。这是不重用赵云,还是重用赵云?已经很明显了吧,赵云只不过是因为文武双全,再上严正无私,所以,刘备将相对文职的监察职责交给了赵云。之所以很多人认为赵云不被重用,完全是因为大家只是习惯把赵云作为武将看待,没有去想赵云其实是担负了监察职责的中央级重臣。
而刘禅刚继位,就把赵云任命为了中护军,完全可以推测出来,这是刘备早就交代过的。所以,刘备临死前,不可能说过“赵云不可重用”之类的话。

刘备驾崩前,对赵云说了2句意味深长的话,究竟有何用意?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时,立下“不求同生,但愿同死”的誓言,他们之间的兄弟情谊坚不可摧。刘备在得到荆州之前,其遭遇可用悲惨二字形容,当时曹操已占据半壁江山,孙权也凭借兄长留下的基业,在江东称霸一方,刘备却想着如何生存下来。
俗话说,现在的我,你爱答不理,以后的我,你高攀不起。刘备抓住曹军兵败赤壁的机遇,将荆州占为己有,随后一发不可收拾,拿下川蜀之地,从而拥有跟曹操抗衡的底气。三分天下的局面形成,但曹操依旧最强,刘备和孙权都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开始抱团取暖,孙刘两家共同对付曹操。


孙权认为,荆州本来就属于东吴,刘备一直不肯归还,虽然双方已结盟,孙权却始终想夺回荆州,只是在等待时机。关羽与曹军激战,孙权秘密派兵向荆州发起进攻,腹背受敌的关羽兵败被杀,荆州自然也没保住。关羽之死,不仅让孙刘联盟彻底决裂,同时激怒了刘备,后果可想而知。

紧接着,刘备亲率大军直奔东吴,表面上是为二弟报仇雪恨,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目的,即一鼓作气吞并东吴,然后和曹操一决高低,完成一统天下的凌云壮志。可惜刘备失算了,非但没能替关羽报仇,还差点命丧东吴,狼狈不堪地逃到白帝城。


虽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能因为暂时的失败而沮丧,大不了从头再来,可惜现实条件不允许,毕竟刘备已年过六十,加上连夜奔波和心理上的打击,很快卧病在床。自知寿命将尽,返回都城是不可能了,刘备立即让诸葛亮带着三个皇子和部分朝廷重臣赶赴白帝城。
刘备戎马一生,经历过太多生死离别,不畏惧死亡,却非常不甘心,也不放心,奈何天命如此,随后刘备做了三个安排。首先,把丞相诸葛亮叫到床前,拜托他好好辅佐太子刘禅,假如认为刘禅不靠谱,可以直接将他废掉;其次,叮嘱刘禅要听对诸葛亮言听计从,努力成为合格的君王;最后,当着诸葛亮和群臣的面,对赵云说了2句意味深长的话。


或许刘备有太多的话想说,但已经没有力气,他对赵云说的2句话为 :“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 蜀国有不少武将,为何刘备只给赵云留下遗言呢?究竟有何用意?
第一句话很好理解,赵云跟随刘备同甘共苦,既是君臣也是挚友,尽管没有结拜,却如同亲兄弟一般,在刘备心里,早已把赵云当作四弟,情谊不在关羽、张飞之下。第二句话颇有争议,有人认为,刘备表面上说“早晚看觑吾子”,其实在暗示赵云,要提防丞相诸葛亮,防止他废掉刘禅而自立。


刘备真的对诸葛亮不太放心吗?笔者认为不可能,他从来没有怀疑过诸葛亮的忠心,更不会安排赵云防着诸葛亮。刘备之所以说这两句话,就是希望他照顾刘禅及家人,赵云是刘备的生死兄弟,兄长死后把家人托付给弟弟乃人之常情,即古人所说的“托妻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