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丝竹八大名曲,江南丝竹名词解释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2-28 16:07:26 浏览1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江南丝竹八大曲的介绍

1939年,沪西丝竹家薛孝慈在新世界游乐场内举办“丝竹游艺”活动。活动中,将《梅花三弄》(三六)、《熏风曲》(中花六板)、《行街》、《四合如意》、《云庆》、《欢乐歌》、《慢六板》、《慢三六》等八首乐曲分别写于八块牌子上,丝竹爱好者可从中任意选曲上台演奏。由此产生“丝竹八大曲”。

江南丝竹八大名曲是什么?

江南八大名曲,是江南丝竹八大著名乐曲。计有《云庆》、《熏风曲》、《欢乐曲》、《三六》(又名《梅花三弄》)、《慢三六》、《行街》、《慢行街》、《四合如意》(又名《桥》)等。
谓行街,就是在街上行走,是一种边走边演奏的形式。
这首乐曲又叫《行街四合》,因为经常用于婚嫁迎娶和节日庙会巡演而得名。有两个版本并存。一是由《小拜门》、《玉娥郎》、《行街》及其变化重复部分组成。
二是由《行街》、《快六板》、《柳青娘》、《快六板》、《行街》尾声组成。二者不论其组合的曲牌有所同异和多少不一,但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以《行街》及其变奏为主体,所以它们都属变奏性的联缀体。
扩展资料:
四合如意:江南丝竹八大曲之一,四合是曲牌名,包含由多首曲牌联合成套之意。此曲又名《桥》,为丝竹素材汇聚而成的综合大曲。
《四合如意》因流传地区不同,有《苏合》、《杭合》、《扬合》等不同版本,其中以上海地区流行最广,是一首由八首曲牌联缀而成的大型套曲。包括《小拜堂》、《玉娥郎》、《巧连环》、《云阳板》、《紧急风》、《头卖》、《二卖》、《三卖》。
乐曲以散板开始,接下的慢板是《三六》的放慢加花,此曲最大的特色是在后半部分的“卖”,由多种丝竹乐器轮流独立演奏,演奏者可即兴发挥,争相献技,有相互传接和竞赛的意义,故又称为“赛”,演奏者彼此间的过渡自然流畅,并与合奏穿插进行,相逐成趣,变化自如。最后丝竹齐鸣,渲染出一种热闹欢腾的气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江南丝竹八大曲

江南丝竹有哪些代表作

江南丝竹的代表作有《欢乐歌》《云庆》《行街》《四合如意》《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板》 8首,号称“八大名曲”。

此外《老六板》《快六板》《霓裳曲》《柳青娘》《鸽飞》《高山》《流水》《叠层楼》等乐曲也较流行,江南丝竹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江南丝竹的音乐结构主要有板式变化和曲牌联缀两种类型,以板式变化手法最有特点,江南丝竹因乐队主要由二胡、扬琴、琵琶、三弦、秦琴、笛、箫等丝竹类乐器组成,故而得名,江南丝竹的最大特点就是演奏风格精细,在合奏时各个乐器声部既富有个性而又互相和谐

什么是江南八大名曲?

丝竹八大曲名称的由来,却是在1939年间,丝竹家在上海新世界游乐场内设“丝竹游艺”,将上述八曲写分别写于八块牌子上,丝竹爱好者可从中任意选曲上台演奏,丝竹八大曲称谓则始于此。乐曲显尽江南秀美柔婉之风,富有情韵。
  演奏江南丝竹的组织有"清客串"和"丝竹班"两种。"清客串"为市民自娱性组织,演奏地点多在茶馆、私人住宅等地,常奏八大名曲,擅用细腻的加花手法,风格淡雅秀丽。除亲友婚丧场合前往演奏外(不受酬),不受聘参加民间婚、丧、喜、庆的演奏活动。"丝竹班"为民间职业性音乐组织,在农村中以吹鼓手兼奏者居多,风格粗犷朴实,气氛比铰热烈。
  江南丝竹乐队编制比较灵活,它以二胡、笛子为两件主要乐器,一般三至五人,多亦可七、八人。弹弦乐器有小三弦、琵琶、扬琴;管乐器还有箫、笙;打击乐器有鼓、板、木鱼、碰铃等,上海郊区农民乐队的演奏,往往加用大件打击乐器。江南丝竹著名的八首乐曲是《欢乐歌》、《云庆》、《老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扳》、《四合如意》、《行街》。此外,《鹧鸪飞》、《柳青娘》、《高山流水》、《霓裳曲》、《倒扳桨》等乐曲亦常演奏。
  江南丝竹乐曲其结构除民间一般常见的曲牌联缀、循环、变奏的特点外,最有代表性的是以板腔变奏所形成的结构特点。这种特点所形成的一曲多变,构成丝竹乐中一簇一簇围绕母曲的套曲。如《老三六》、可衍变为《中板三六》(简称《三六》)、《慢三六》;《老六板》可衍变为《快六板》、《中六板》、《中花六扳》、《慢六板》(此五曲俗称《五代同堂》)。这些乐曲既可分别独立演奏,又可由繁到简、由漫至快的顺序演奏。以《老六板》为例:其演奏顺序:《慢六板》(一板七眼,旋律典雅徐缓);《中花六板》(一板三眼,旋律清秀流畅);《中六板》(一板一眼,旋律轻快平稳);《快六板》(流水板,旋律生动明快);《老六板》(流水板,旋律简朴)。当板腔变奏应用于一首乐曲时,对比效果比较强烈。
  江南丝竹乐合奏在突出主要乐器二胡、笛子的基本原则下,其它乐器灵活自如地、依据一定的规律特点相互对比烘托,默契协调,获得独特的韵味。笛子演奏注重气息的控制应用,音色圆韵饱满。高音清远含蓄,低音悠扬婉转。常用的演奏技法有垫音、打音、倚音、颤晋、气颤音、泛音等。二胡演奏右手要求弓法丰满柔和,连绵不断,力度变化非常细腻,左手传统演奏习用一个把位,常用的演奏技法有滑音、勾音、空弦装饰音、左侧音、垫指滑音等。
江南八大名曲,是江南丝竹八大著名乐曲。计有《云庆》、《熏风曲》、《欢乐曲》、《三六》(又名《梅花三弄》)、《慢三六》、《行街》、《慢行街》、《四合如意》(又名《桥》)等。
江南丝竹,中国汉族传统器乐丝竹乐的一种,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因乐队主要由二胡、扬琴、琵琶、三弦、秦琴、笛、箫等丝竹类乐器组成,故而得名。辛亥革命以后,在上海地区得到较大的发展,相继成立了“钧天集”、“清平集”、“雅歌集”、 “国乐研究社”等组织。
经常演奏的曲目有《欢乐歌》、《云庆》、《行街》、《四合如意》、《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板》 8首,号称“八大名曲”。
江南八大名曲在曲艺界的名气很大,是江南丝竹的著名八大名曲。八大名曲分别是:《四合如意》又名《桥》、《三六》又名《梅花三弄》、《行街》、《慢行街》、《慢三六》、《云庆》、《欢乐曲》、《熏风曲》等等就是著名的江南八大名曲。
江南八大名曲,是江南丝竹八大著名乐曲,分别有《欢乐曲》,《云庆》,《三六》,《熏风曲》,《慢三六》,《行街》,《四合如意》等乐曲。
其中各乐曲风格不同,演奏方式不同,各有特色,曲调有的轻盈优美,有的热烈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有的悠扬抒情,有的明朗活泼,又有的节奏感十足,表现了人们喜庆的情绪。
江南八大名曲是江南丝竹乐流派经常演奏的曲目,分别是:
《欢乐歌》
《云庆》
《行街》
《四合如意》
《三六》、
《慢三六》、
《中花六板》
.《慢六板》
共八首,被称为“八大名曲”。而江南丝竹又是中国民间传统器乐丝竹乐的一种,一般认为它发源于苏州太仓,曾在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非常流行。辛亥革命后,江南丝竹在上海地区得到发扬光大,相继成立了“钧天集”、“清平集”、“雅歌集”、 “国乐研究社”等组织。”八大名曲”是他们经常演奏的曲目。另外,除去八大名曲,《老六板》、《快六板》、《霓裳曲》、《柳青娘》、《鸽飞》、《高山》、《流水》、《叠层楼》等乐曲也比较流行。
江南丝竹乐队编制一般是7-8人,少则3-5人。旋律抒情优美,风格清新流畅。因为乐队以丝弦搭竹管乐器为主,所以称为丝竹乐。1860年以前(清朝《秘传鞠氏琵琶谱》个手抄本当中已经载有《四合》一曲)就已经在民间广为流行,不过农村和城市的风格完全不一样,城市丝竹乐风格典雅华丽,加花较多,流传蛮广,农村常用锣鼓,气氛热烈,风格简朴。
涉及的乐器:
笛子演奏注重气息个运用,高音悠扬清远,低音含蓄婉转,音色醇厚圆润,常用打音、倚音、赠音、震音、颤音等技巧润饰旋律。
二胡弓法饱满柔和,力度变化细腻,左手惯用透音、带音、左侧音搭勾音,尤其是各种滑音技法,构成之江南丝竹细腻清秀、明快健朗个个性。
最后如果你对这些八大名曲感兴趣,可以听一下陆春龄专辑的《江南丝竹八大名曲》。

下列不属于江南丝竹八大名曲的是( )

【答案】:B
江南丝竹八大名曲是《欢乐歌》《云庆》《四合如意》《行街》《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板》。

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是中国传统器乐的丝竹乐的一种,在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流行,曲风有很浓的江南韵味,婉转绕梁,一般由七、八人合奏。有“钧天集”、“清平集”等艺术团体。名曲有《云庆》、《四合如意》、《中花六板》等。
中国传统器乐丝竹乐的一种,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辛亥革命以后,在上海地区得到较大的发展,相继成立了“钧天集”、“清平集”、“雅歌集”、 “国乐研究社”等组织。经常演奏的曲目有《欢乐歌》、《云庆》、《行街》、《四合如意》、《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板》 8首,号称“八大名曲”。此外,《老六板》、《快六板》、《霓裳曲》、《柳青娘》、《鸽飞》、《高山》、《流水》、《叠层楼》等乐曲也较流行。江南丝竹的乐队编制一般为7~8人,少则3~5人。
流行。江南丝竹的乐队编制一般为7~8人,少则3~5人。
简介
江南丝竹的音乐结构主要有板式变化和曲牌联缀两种类型,以板式变化手法最有特点。它往往以1个曲牌为母曲,以放慢加花或加速减字的手法发展为几首独立乐曲。如民间器乐曲牌《老六板》演变为 5支乐曲,习称“五代同堂”。它演变的程序是由快到慢,由简到繁。第1曲《老六板》 ,流水板,旋律简朴;第2曲《快六板》,流水板,旋律生动明快;第3曲《中六板》,一板一眼,旋律轻快,较为平稳;第4曲《中花六板》 ,一板三眼,旋律流畅,速度适中,在5曲中为最著名者;第5曲《慢六板》,一板七眼,旋律典雅徐缓。这5支乐曲既可分别独立演奏,亦可按演奏程序相反的方向,如从第5曲《慢六板》开始,由慢到快,由繁到简地依次联缀演奏。 江南丝竹旋律抒情优美,风格清新流畅。笛子演奏注重气息的运用,高音悠扬清远,低音含蓄婉转,音色醇厚圆润,常用打音、倚音、赠音、震音、颤音等技巧润饰旋律。二胡弓法饱满柔和,力度变化细腻,左手惯用透音、带音、左侧音和勾 江南丝竹
音,尤以各种滑音技法,构成江南丝竹细腻清秀、明快健朗的个性。 流行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西部一带的器乐曲,乐队以丝弦和竹管乐器为主,所以称为丝竹乐,至少在清代1860年以前已流行于民间。在这些地区的城市和农村都很流行丝竹乐,但风格完全不同。城市丝竹乐风格典雅华丽,加花较多,流传很广;而农村则常用锣鼓,气氛热烈,风格简朴。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在清咸丰庚申年(1860)《秘传鞠氏琵琶谱》的手抄本中已载有《四合》一曲(据说此版本问世时间还要往上推溯很多年)。据研究,《四合》这一套曲自成一系,现在流行的江南丝竹八大曲中的《行街四合》、原板《三六》、《云庆》都与它有不少曲调联系。另在公元1895年李芳圆编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附有《虞舜熏风曲》(俗名老八板)和《梅花三弄》(俗名三落),这些曲谱与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
中相关曲目的旋律大致相同。因此可以这样说,至少在清代1860年以前,江南丝竹乐曲已在民间流行。1911年后,丝竹乐逐渐以上海为中心,并组织了许多演奏团体,如“文明雅集”、“清平社”、“钧天社”等。1920年左右,在上海城隍庙点春堂举行了一次各地丝竹音乐爱好者集会,到会者竟有200多人。上海江南丝竹的班社有“清客串”和“丝竹班”(上海郊县有称清音班。所谓清客串系人们在业余之暇奏丝弄竹以自娱娱人。参加者来自社会各阶层中的丝竹乐爱好者。“丝竹班”分散在上海郊县,常在婚丧喜庆等场合中演出。
编辑本段丝竹音乐
江南丝竹是流行于江苏南部、浙江西部、上海地区的丝竹音乐的统称。因乐队主要由二胡、扬琴、琵琶、三弦、秦琴、笛、箫等丝竹类乐器组成,故名。在这些地区的城市和农村都很流行丝竹乐,但风格完全不同。城市丝竹乐风格典雅华丽,加花较多,流传很广;而农村则常用锣鼓,气氛热烈,风格简朴。
编辑本段古乐溯源
在清咸丰庚申年(1860)《秘传鞠氏琵琶谱》的手抄本中已载有《四合》一曲(据说此版本问世时间还要往上推溯很多年)。据研究,《四合》这一套曲自成一系,现在流行的江南丝竹八大曲中的《行街四合》、原板《三六》、《云庆》都与它有不少曲调联系。另在公元1895年李芳圆编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附有《虞舜熏风曲》(俗名老八板)和《梅花三弄》(俗名三落),这些曲谱与江南丝竹中相关曲目的旋律大致 江南丝竹
相同。因此可以这样说,至少在清代1860年以前,江南丝竹乐曲已在民间流行。 关于江南丝竹的历史溯源,也有人认为,明代嘉隆年间,以魏良辅为首的戏曲音乐家们在太仓南码头创制昆曲水磨腔的同时,以张野塘为中坚人物组成了规模完整的丝竹乐队,用工尺谱演奏,由昆曲班社、堂名鼓手兼奏,后逐渐形成丝竹演奏的专职班社。明万历末在吴中(苏州地区)形成了新的乐种"弦索",可算是江南丝竹的前身。它与民俗活动密切结合,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后正式定名为江南丝竹。 1911年后,丝竹乐逐渐以上海为中心,并组织了许多演奏团体,如"文明雅集"、"清平社"、"钧天社"等。1920年左右,在上海城隍庙点春堂举行了一次各地丝竹音乐爱好者集会,到会者竟有200多人。上海江南丝竹的班社有"清客串"和"丝竹班"(上海郊县有称清音班。所谓清客串系人们在业余之暇奏丝弄竹以自娱娱人。参加者来自社会各阶层中的丝竹乐爱好者。"丝竹班"分散在上海郊县,常在婚丧喜庆等场合中演出 。
编辑本段艺术魅力
江南丝竹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演奏风格精细,在合奏时各个乐器声部既富有个性而又互相和谐,支声性复调织体写法很有特点。乐曲多来自于民间婚丧喜庆和庙会活动的风俗音乐,有的是长期流传于民间的古典曲牌。 江南丝竹传统的技法中有你繁我简、你高我低、加花变奏、嵌挡让路、即兴发挥等手法,并逐步形成"小、细、轻、雅"的风格特色。这种技法和风格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相互谦让、协调创新等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丝竹乐来自民间,植根民间,简便易行,适宜推广,有重要的民俗文化价值。江南丝竹曲目丰富,传统乐曲有《中花六板》、《三六》、《行街》、《四合》和《云庆》等。聂耳曾改《倒八板》为《金蛇狂舞》,很快风靡全国;刘天华改编创作的《变体新水令》也早已成为乐坛名曲,在全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编辑本段乐队组合
“丝”——二胡、中胡、琵琶、三弦、扬琴、秦琴等; “竹”——笛、箫、笙; 其它——板、板鼓、碰铃。 最近发现在上海郊县的丝竹乐队中有使用京胡、板胡和碟子等。
编辑本段曲式结构
一、基本曲调的变奏,如《中花六板》、《慢六板》、《欢乐歌》、《云庆》; 二、类似西洋音乐回旋曲式的循环式结构,如《老三六》、《慢三六》; 三、多曲牌联奏的套曲,如《四合如意》、《行街》。 上面所述的这几个曲子即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颇有代表性的江南丝竹八大曲。至于这丝竹八大曲名称的由来,却是在1939年间,丝竹家在上海新世界游乐场内设“丝竹游艺”,将上述 江南丝竹
八曲写分别写于八块牌子上,丝竹爱好者可从中任意选曲上台演奏,丝竹八大曲称谓则始于此。乐曲显尽江南秀美柔婉之风,富有情韵。 演奏江南丝竹的组织有"清客串"和"丝竹班"两种。"清客串"为市民自娱性组织,演奏地点多在茶馆、私人住宅等地,常奏八大名曲,擅用细腻的加花手法,风格淡雅秀丽。除亲友婚丧场合前往演奏外(不受酬),不受聘参加民间婚、丧、喜、庆的演奏活动。"丝竹班"为民间职业性音乐组织,在农村中以吹鼓手兼奏者居多,风格粗犷朴实,气氛比铰热烈。 江南丝竹乐队编制比较灵活,它以二胡、笛子为两件主要乐器,一般三至五人,多亦可七、八人。弹弦乐器有小三弦、琵琶、扬琴;管乐器还有箫、笙;打击乐器有鼓、板、木鱼、碰铃等,上海郊区农民乐队的演奏,往往加用大件打击乐器。江南丝竹著名的八首乐曲是《欢乐歌》、《云庆》、《老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扳》、《四合如意》、《行街》。此外,《鹧鸪飞》、《柳青娘》、《高山流水》、《霓裳曲》、《倒扳桨》等乐曲亦常演奏。 江南丝竹乐曲其结构除民间一般常见的曲牌联缀、循环、变奏的特点外,最有代表性的是以板腔变奏所形成的结构特点。这种特点所形成的一曲多变,构成丝竹乐中一簇一簇围绕母曲的套曲。如《老三六》、可衍变为《中板三六》(简称《三六》)、《慢三六》;《老六板》可衍变为《快六板》、《中六板》、《中花六扳》、《慢六板》(此五曲俗称《五代同堂》)。这些乐曲既可分别独立演奏,又可由繁到简、由漫至快的顺序演奏。以《老六板》为例:其演奏顺序:《慢六板》(一板七眼,旋律典雅徐缓);《中花六板》(一板三眼,旋律清秀流畅);《中六板》(一板一眼,旋律轻快平稳);《快六板》(流水板,旋律生动明快);《老六板》(流水板,旋律简朴)。当板腔变奏应用于一首乐曲时,对比效果比较强烈。 江南丝竹乐合奏在突出主要乐器二胡、笛子的基本原则下,其它乐器灵活自如地、依据一定的规律特点相互对比烘托,默契协调,获得独特的韵味。笛子演奏注重气息的控制应用,音色圆韵饱满。高音清远含蓄,低音悠扬婉转。常用的演奏技法有垫音、打音、倚音、颤晋、气颤音、泛音等。二胡演奏右手要求弓法丰满柔和,连绵不断,力度变化非常细腻,左手传统演奏习用一个把位,常用的演奏技法有滑音、勾音、空弦装饰音、左侧音、垫指滑音等。 演奏江南丝竹的著名音乐家有周惠、金祖礼、陈重、项祖英、林石城等。
编辑本段音乐特征
江南丝竹的最大特点就是演奏风格精细,在合奏时各个乐器声部既富有个性而又互相和谐,支声性复调织体写法很有特点。乐曲多来自于民间婚丧喜庆和庙会活动的风俗音乐,有的是长期流传于民间的古典曲牌。
编辑本段宝贵遗产
江南丝竹音乐的产生和延续,对民族音乐史的研究及戏曲、民俗文化、群众文化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江南丝竹是江南水乡文化杰出的代表之一。 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传统江南丝竹班社均自行解散。至今,70岁以上的老艺人已相继离世,后继乏人,加上传统曲目传谱很少,江南丝竹日渐濒危。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由江苏苏州太仓市和上海市联合申报的江南丝竹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江南丝竹名词解释

江南丝竹名词解释如下:
中国汉族传统器乐丝竹乐的一种,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辛亥革命以后,在上海地区得到较大的发展,相继成立了“钧天集”、“清平集”、“雅歌集”、“国乐研究社”等组织。
经常演奏的曲目有《欢乐歌》、《云庆》、《行街》、《四合如意》、《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板》8首,号称“八大名曲”。此外,《老六板》、《快六板》、《霓裳曲》、《柳青娘》、《鸽飞》、《高山》、《流水》、《叠层楼》乐曲也流行。江南丝竹的乐队编制一般7~8人,少3~5人。
江南丝竹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学音乐的好处
1、音乐可以陶冶性情,促进性格健全发展
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特殊的情感,可以宣泄不良情绪;我们演唱或演奏一个动听的曲目,可以怡情悦志。如果从小开始学习音乐,对那些内向的孩子来说,可以极大地改善性情,处事待人会变得热情大方,慢慢喜欢与人沟通聊天。其转变之大经常令家人朋友吃惊不已。
2、学习音乐可以培养想象力,提高非智力因素
音乐是声音的表现艺术,那奇妙的音符给了学人们丰富的想象,对逻辑思维能力及跳跃性思维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人们可根据自己的想象来诠释自己心中的音乐。比如乐器演奏,本身就是对大脑各方面能力的练习与开发。
我们的大脑、手、眼、耳及身体各个部分的配合都是对自身反映及协调能力的灵敏性的锻炼。所以说学习演奏乐器能很好地开发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不论是小孩或成人学习音乐对提高大脑的各方面能力都有极大的帮助。

江南丝竹有哪些代表作

江南丝竹著名的八首乐曲是《欢乐歌》、《云庆》、《老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扳》、《四合如意》、《行街》。此外,《鹧鸪飞》、《柳青娘》、《高山流水》、《霓裳曲》、《倒扳桨》等乐曲亦常演奏。
你列举的曲目里面,步步高算广东音乐代表,下山虎好像是闽南的吧。
http://www.58com.com/web/musicbook/arle_show.aspx?id=259
杭州“江南丝竹”为杭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和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江南丝竹”诞生于江浙地区,有着广泛而深厚的基础,旧时习惯称为“丝竹”, 素以“花(花彩)、细(纤细)、轻(轻快)、小(小型)、活(灵活)”为音乐风格特点。在浙北普遍演奏的传统曲目有《中花六板》、《三六》、《慢三六》、《慢六板》、《欢乐歌》、《云庆》、《行街》、《四合如意》等“八大名曲”。
http://www.hangzhou.gov.cn/main/xxbs/T231843.shtml

关于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

江南丝竹著名的八首乐曲是《欢乐歌》、《云庆》、《老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扳》、《四合如意》、《行街》。此外,《鹧鸪飞》、《柳青娘》、《高山流水》、《霓裳曲》、《倒扳桨》等乐曲亦常演奏
特点:江南丝竹的最大特点就是演奏风格精细,在合奏时各个乐器声部既富有个性而又互相和谐,支声性复调织体写法很有特点。乐曲多来自于民间婚丧喜庆和庙会活动的风俗音乐,有的是长期流传于民间的古典曲牌。
广东音乐特点:早期乐曲,音符较散,节奏也缺少变化,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新的特点,在曲调进行中加有多种装饰音型,称做“加花”,音色清脆明亮,旋律流畅优美,节奏活泼欢快。
代表作:本世纪20年代初至解放前的30年间,广东音乐创作曲达300多首,其中50余首已流传于海内外。主要作品有《旱天雷》、《倒垂帘》、《雨打芭蕉》、《赛龙夺锦》、《饿马摇铃》、《平湖秋月》、《步步高》、《鸟投林》、《禅院钟声》等。解放后,广东音乐又有长足的发展,涌现了不少出色的作曲家和演奏家,创作了一大批新作品。其中如《鱼游春水》、《春郊试马》、《山乡春早》、《喜开镰》等。亦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