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论语集解中君子和而不同的解释
- 2、君子和而不同.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什么意思
- 3、君子和而不同是什么意思
- 4、君子和而不同.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什么意思
- 5、同而不和的意思
- 6、同而不和的意思 同而不和的意思是什么
- 7、君子和而不同什么意思?
- 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出自哪里?
- 9、云“君子和而不同”者和,谓心不争也;不同,谓立志各异也。君子之人千万千万,其心和如一...等翻译
论语集解中君子和而不同的解释
译文:
君子和而不同。所谓和,是指心中不去比斗相争;所谓不同,是指每个人的志向都能不一样。天下君子千千万万,大家的心都是人一样,而所学、所立的志向不一样;至於说“小人同而不和”,是因为小人都干坏事,因此说是“同”;喜欢互相争斗,因此说是不和。
原文:
云“君子和而不同”者和,谓心不争也;不同,谓立志各异也。君子之人千万千万,其心和如一 而所习立之志业不同也。云“小人同而不和”者,小人为恶如一,故云同也;好斗争,故云不和也。
扩展资料:
一、《论语集解义疏》概况
在训解《论语》的诸多著作之中,《论语集解》居于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地位。从皇侃的《论语义疏》到邢昺的《论语注疏》、朱熹的《论语集注》、再到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这些“论语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经典注本,无一不是在《论语集解》的基础上成就。
《论语集解》是两汉长期古今经学之争后出现的第一部集解体训释专著,它吸收了汉魏时期《论语》注释的优秀成果,加之编纂者何晏等人在当时政坛和学界的实力和影响力,因此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影响深远,在我国的训诂史上尤其是《论语》的训释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论语集解义疏》创作动因
魏晋之际,玄风正炽,何以会产生这样一部著作呢?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点:其一,自《论语》成书后,各种训说次第出现,纷繁芜杂,异说纷纭,人们在研习时,往往感到无从下手,在此情况下,迫切需要整理出一部择善而从的著作,以供学生研习,于是《论语集解》应运而生。
其二,魏正始年间,齐王曹芳在位,他精通《论语》。据《晋书·礼仪志》记载,魏齐王正始二年,帝讲《论语》,通使太子释典。臣下为了讨好皇帝,故撰集此书奏上。“意当时诸臣,亦以帝通《论语》,故撰集训说以献之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集解义疏
君子和而不同.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什么意思
君子和而不同
出自《论语·子路》,是孔子所言。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孔子说:‘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水里万物而不争
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释 义: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君子和而不同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原话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就是说,君子内心所见略同,但其外在表现未必都一样,比如都为天下谋,有些人出仕做官,有些人则教书育人,这种“不同”可以致“和”;小人虽然嗜好相同,但因为各争私利,必然互起冲突,这种“同”反而导致了“不和”。 或者说,修养好的人能尊重对方不同于己的意见,又能和谐相处;而修养差的人只有利益相投才能同处,但一遇利益冲突或意见相左,便不能相互尊重,和谐相处。 晕~~之前的答案老是不能通过审核`~``WHY?
我记得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按教科书解释这里的“和”是指差别的对立事物之间的和谐统一,“同”指不包括差别的二者绝对的同一。
那么这让我们想到“貌和神离”这个成语。
君子,貌离神和;小人,貌和神离。
举个浅显的现实例子,拿公司开会来说,君子各抒己见,貌似分歧,实则都朝解决问题的方向努力;小人相互吹捧,共同沿领导人的思想路
线前进,实则各怀鬼胎,以保全自己利益为目的。
这说明,小人之间本身存在矛盾。那么要作为成功的领导人,要善于利用小人之间的矛盾,必要的时候可以帮他们制造矛盾,或者把潜在的矛盾明朗话,加以利用,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句话君子是打不散的,小人的团结只是表面的。
历史上有很多事例可以证明。
事实上,问题里的这句话,本身包含了哲学中关于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原理,建议阅读相关书籍
下一句是:小人同而不和。意思就是:君子和君子之间虽然意见不同但是却可以友好的相处,小人和小人之间虽然友好的相处在一起却各有各的心思,没有相同的。这是字面意思,简单就是说:君子之间可以交流,小人之见不能交流
记得采纳啊
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
【出处】《论语·子路》——战国·孔子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孔子说:“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扩展资料
1、《论语·子路》创作背景
《论语·子路》是出自《论语》的文章,共有30篇,有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教育思想,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品格完善,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
2、《论语·子路》作者介绍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君子和而不同.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什么意思
君子和而不同
出自《论语·子路》,是孔子所言。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孔子说:‘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水里万物而不争
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释 义: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这是两句话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就是说,君子内心所见略同,但其外在表现未必都一样,比如都为天下谋,有些人出仕做官,有些人则教书育人,这种“不同”可以致“和”;小人虽然嗜好相同,但因为各争私利,必然互起冲突,这种“同”反而导致了“不和”。
或者说,修养好的人能尊重对方不同于己的意见,又能和谐相处;而修养差的人只有利益相投才能同处,但一遇利益冲突或意见相左,便不能相互尊重,和谐相处。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解释:善良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所处的位置最自然而不引人注目,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只有不争不抢,才能真正无忧无虑。
同而不和的意思
“同而不和”的意思是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此句出自春秋时期孔子所写的《论语?子路》,原句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这里的“和”指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这里的“同”指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君子可以与他周围保持和谐融洽的氛围,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虽然常和他人保持一致,但实际并不讲求真正的和谐贯通。
《论语?子路》赏析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
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在先秦时代,“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统一,因而有别于“同”。孔子将“和”与“同”的差别引入到人际关系的思考之中,于是便有了《论语·子路》中的那句话。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同而不和的意思 同而不和的意思是什么
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儒家的思想,语出《论语·子路》,意思是: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
2、所谓“同而不和”则是指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君子和而不同什么意思?
出自《论语.子路》,是孔子所言。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意思是守礼的人与不同人有相应情形,但并不是为了与他们相同,不懂礼的小人同一情形下,他们也不是为相应(君子).
与人随和,但是不苟同。
外国人还知道《论语》?你知道君子和而不同的意思吗?
表面意思:“和”就是不争,合得来,自己的感觉:每个人对待事物的观点是不一样的,没有必要为一些事情去和别人争辩,也没有必要因为别人不认同自己的观点而不悦,在一块不错的朋友更是这样,不要因为别人不同意自己的观点而弄矛盾。说白了-什么事情都不是那么绝对的。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出自哪里?
和因义起,同由利生原文翻译如下:
原文:《论语正义》曰:和因义起,同由利生。义者,宜也,各适其宜,未有方体,故不同。然不同乎义,而非执巳之见,无伤于和。利者,人之所同欲也,民务于是,则有争心,故同而不和。此君子、小人之异也。
译文:和睦相处,但不随便附和。追求义的人,觉得适宜,各适其宜,尚未在诸多方面,所以不同之义也可以和。这样不同之和,而不是执己之见,没有伤及于和。重利的人,觉得这是人所共同追求的,民众致力于这些,那么有争论之心,所以同而不和。这是君子、小人的区别。
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平衡和谐,“以和为贵”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君子和而不同”正是对“和”这一理念的具体阐发。其实,“和”与“同”的概念,最早不是孔子提出来的。
《论语》:
《论语》是一部主要记述孔子言行的著作,《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论语》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孔子思想最基本最可靠的典籍。
也是了解和研究儒学理论的重要文献。《论语》的编纂,不是一人完成的,而是由多人组成的编纂团队完成的。《论语》的编纂团队,多数学者认为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组成,而领衔主编的又有仲弓、子游、子夏、曾子、子思等数种说法。
云“君子和而不同”者和,谓心不争也;不同,谓立志各异也。君子之人千万千万,其心和如一...等翻译
君子和而不同。所谓和,是指心中不去比斗相争;所谓不同,是指每个人的志向都能不一样。天下君子千千万万,大家的心都是人一样,而所学、所立的志向不一样;至於说“小人同而不和”,是因为小人都干坏事,因此说是“同”;喜欢互相争斗,因此说是不和。
君子指人格高尚的人。
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所以,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可以比拟人格高尚的人。
君子和而不同。所谓和,是指心中不去比斗相争;所谓不同,是指每个人的志向都能不一样。天下君子千千万万,大家的心都是人一样,而所学、所立的志向不一样;至於说“小人同而不和”,是因为小人都干坏事,因此说是“同”;喜欢互相争斗,因此说是不和。
君子和而不同。所谓和,是指心中不去比斗相争;所谓不同,是指每个人的志向都能不一样。天下君子千千万万,大家的心都是人一样,而所学、所立的志向不一样;至於说“小人同而不和”,是因为小人都干坏事,因此说是“同”;喜欢互相争斗,因此说是不和
君子不同,所以就没有张力有了益处,所以君怎么就很多。
翻译:
君子和而不同。所谓和,是指心中不去比斗相争;所谓不同,是指每个人的志向都能不一样。天下君子千千万万,大家的心都是人一样,而所学、所立的志向不一样;至於说“小人同而不和”,是因为小人都干坏事,因此说是“同”;喜欢互相争斗,因此说是不和。
原文:
云“君子和而不同”者和,谓心不争也;不同,谓立志各异也。君子之人千万千万,其心和如一 而所习立之志业不同也。云“小人同而不和”者,小人为恶如一,故云同也;好斗争,故云不和也。
此文出自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义疏》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论语集解义疏》十卷。魏何晏解,梁皇侃疏。何晏所创的“集解”体更成为他身后千余年古书训诂的主要题材之一。这种体裁能不囿一隅之见,博采众家之长,成为历史语言学家们注释古书时最喜爱的一种训诂方法。
此后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裴骃的《史记集解》、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以及清代汗牛充栋的训诂著作,使用的多是“集解”体,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何晏的《论语集解》一反汉儒烦琐考证僵死教条的解经方法,摒弃西汉经学如层层迷雾般的章句之学的弊端,依古文经学治经之重文字、章句的训释之风为体,力求依经解经,文字、章句训释简洁易了,即使申发大义,也多直指其义,并不多作敷衍。
由于《论语集解》取得很高的成就,一经问世便引起世人的关注。他的这种注释方式,扫荡了学界的烦琐之风,使之呈现一种崇尚简约的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