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关三叠赏析,古琴曲《阳关三叠》赏析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2-28 22:41:31 浏览2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阳关三叠》王维的原文

《阳关三叠》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
《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
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注释』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
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
浥(yì):润湿。
客舍:旅馆。
柳色:柳树象征离别。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创作背景』
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元二奉命出使安西都护府,王维到渭城为之饯行,写下这首诗。
『全诗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离别情景。它没有特殊的背景,却充满了深深的依恋和牵挂。它适合于大多数离别场合,因此被纳入乐府,成为了广为流传、久唱不衰的歌曲。
诗人抓住了送别时刻的一瞬间,使其成为了永恒。朋友即将远行,将前往边疆绝域的满地黄沙。此时一别,不知何日才能再见,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将依依惜别之情、所有的关怀与祝福融进一杯离别之酒中。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两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前往荒凉之地的友人元二的深深依恋和牵挂。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却暗示了离别的悲伤。其中,“柳”和“留”谐音,是离别的象征,“轻尘”“客舍”也都暗示了旅行的目的,点出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后两句点明了主题是以酒饯别,诗人借分手时的劝酒,表达对友人深厚的情意。友人此行要去的安西,在今天的新疆库车县境,同时代的王之涣有“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形容,何况安西更在玉门之外,其荒凉遥远可想而知。
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不只属于行者。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jié),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原文: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白话译文:
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出处: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阳关三叠》。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
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劝君更尽一杯酒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根据公开资料,《水龙吟·次邛州赵守韵》的作者不是王维,是宋朝诗人京镗。
全文如下:
推移随牒红尘里,试问几时肩息。家乡何在,烟迷波渺,云横山屹。分阃无功,临民有愧,袴今襦昔。想征帆万里,阳关三叠,肠空断、人谁忆。
多谢殷勤绮席。苦留连、不容浮鹢。九霞光外,五云深畔,君宜鹄立。自笑衰迟,未能轩轾,漫劳原注:别本作“荣”字嘘吸。愿锋车趣召,吴天楚地,相逢他日。
原文: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元二奉命出使安西都护府,王维到渭城为之饯行,写下这首诗。
译文:
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离别情景。它没有特殊的背景,却充满了深深的依恋和牵挂。它适合于大多数离别场合,因此被纳入乐府,成为了广为流传、久唱不衰的歌曲。
诗人抓住了送别时刻的一瞬间,使其成为了永恒。朋友即将远行,将前往边疆绝域的满地黄沙。此时一别,不知何日才能再见,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将依依惜别之情、所有的关怀与祝福融进一杯离别之酒中。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两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前往荒凉之地的友人元二的深深依恋和牵挂。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却暗示了离别的悲伤。其中,“柳”和“留”谐音,是离别的象征,“轻尘”“客舍”也都暗示了旅行的目的,点出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
后两句点明了主题是以酒饯别,诗人借分手时的劝酒,表达对友人深厚的情意。友人此行要去的安西,在今天的新疆库车县境,同时代的王之涣有“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形容,何况安西更在玉门之外,其荒凉遥远可想而知。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意思是: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唐代〕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注释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
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
浥(yì):润湿。
客舍:旅馆。
柳色:柳树象征离别。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创作背景
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元二奉命出使安西都护府,王维到渭城为之饯行,写下这首诗。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jié),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离别情景。它没有特殊的背景,却充满了深深的依恋和牵挂。它适合于大多数离别场合,因此被纳入乐府,成为了广为流传、久唱不衰的歌曲。
诗人抓住了送别时刻的一瞬间,使其成为了永恒。朋友即将远行,将前往边疆绝域的满地黄沙。此时一别,不知何日才能再见,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将依依惜别之情、所有的关怀与祝福融进一杯离别之酒中。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两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前往荒凉之地的友人元二的深深依恋和牵挂。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却暗示了离别的悲伤。其中,“柳”和“留”谐音,是离别的象征,“轻尘”“客舍”也都暗示了旅行的目的,点出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后两句点明了主题是以酒饯别,诗人借分手时的劝酒,表达对友人深厚的情意。友人此行要去的安西,在今天的新疆库车县境,同时代的王之涣有“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形容,何况安西更在玉门之外,其荒凉遥远可想而知。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不只属于行者。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意思是: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
出处: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诗《渭城曲》。
原文节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
创作背景
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诗题又名“送元二使安西”。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元二奉朝廷之命出使安西都护府,王维到渭城为之饯行,因作这首七绝。
扩展资料
诗名《送元二使安西》,即点出王维送的的这位朋友名叫元二,其真名叫元常,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因排行老二而被称为元二,两人情谊十分深厚。
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前两句写早上下了一场雨,渭城的客舍周围,被雨水洗涤过的柳枝也显得格外青翠。这一幅清新明丽的情景皆是因为这场雨的洒洗。“朝雨”还悄悄润湿了路上的尘土,将这条平时车马来往,尘土飞扬的大道变得平实好走,竟像是王维特地给他的朋友安排了一条通畅好走的路。
再来看“客舍”和“柳”。这两样事物就比较有离别情了。
“客舍”是游子在外暂停歇息的地方;而“柳”,自古以来就关合“离别”。为什么要“柳”是离别时的特定意象呢?古代的人有很多说法,有的说柳树大多长在送别的大道上,枝条柔韧低垂,给人依依不舍之感;还有的说“柳”字音同“留”,有挽留离别的人的意思。
还有的说柳条比较柔软,是希望将远行的人的心拴住。例如最早的《诗经·小雅·采薇》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句子,就已经是“折柳送别”习俗的开端。
而选取“客舍”和“柳”这两件事物,自然是诗人有意关合“送别”这个主题的,按道理说,这一切景物应该是让人非常伤感的。但我们读来却不是这样。上文解释过诗中图景始终清新柔和,从音律上来看,“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而且明快,读来反倒让人有一种轻快,富有希望之感。
在此前或者同时代的古诗中,很多诗人也会将“离别”写得或热闹。比如李白《金陵酒肆留别》中写老板娘劝酒,“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有的在启程时非常不舍,依依话别,如高适《别董大》中写对友人的叮嘱“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还有的在朋友启程之后还在登高遥望,比如说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写道: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等。
但是在王维这里,诗句对于离别只是轻轻点到,就戛然而止。那就是在“饯行宴”即将结束时,王维劝了一句酒: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啊。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出自唐朝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简介:
《渭城曲》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两句写渭城驿馆风景,交待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原诗:
《送元二使安西 / 渭城曲》唐代: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释义:
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馆驿青堂瓦舍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扩展资料:
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诗题又名“赠别”,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它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这是一首送别的名曲。又名《送元二使安西》 。赴安西必经阳关,即今甘肃敦煌。诗的首二句点明送别的时令、地点、景物;三、四句写惜别。前两句为送别创造一个愁郁的环境气氛,后两句再写频频劝酒,依依离情。
此诗后来被编入乐府,广为传诵,成为饯别的名曲。或名《阳关曲》 ,或名《阳关三叠》 。白居易《对酒五首》之一有:“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句,且注明“第四声即‘劝君更尽一杯酒’。”
所谓《阳关三叠》,是因为咏唱时,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都再唱。然而,有人认为仅有末句重叠三唱。按白乐天所说的“第四声”,则应是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重叠。不然“劝君”一句不可能为“第四声”。这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唐时即被谱成《阳关三叠》,历代广为流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渭城曲 (唐代王维诗作)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句诗意思是劝君再饮下这杯离别的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再难遇到故人。
这首诗的出处是《送元二使安西》,作者是王维。
原文: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
渭城清晨的细雨打湿了路边尘土,客舍边的杨柳愈发显得翠绿清新。
劝君再饮下这杯离别的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再难遇到故人。
注释:
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使: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
渭城:即秦代咸阳古城,汉改渭城,在今陕西咸阳东北,位于渭水北岸。
朝(zhāo)雨:早晨下的雨。
浥(yì):湿。
客舍:驿馆,旅馆。
柳色:柳树象征离别。
更尽:再喝干,再喝完。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故人:老朋友。
作者简介: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创作背景:
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元二奉朝廷之命出使安西都护府,王维到渭城为之饯行,因作这首七绝。
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渭城驿馆风景,交待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后二句转入伤别,却不着伤字,只用举杯劝酒来表达内心强烈深沉的惜别之情。
意思是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出自《渭城曲》,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诗。全诗以洗尽雕饰、明朗自然语言抒发别情,写得情景交融,韵味深永,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落成之后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并成为流传千古的名曲。
全诗如下: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一作:客舍依依杨柳春)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如下:
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注释如下:
渭城曲:另题作《送元二使安西》,或名《阳关曲》或《阳关三叠》。
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浥(yì):润湿。
客舍:旅馆。柳色:柳树象征离别。
扩展资料: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有的是至深的惜别之情,所以,它适合大多数别筵离席颂唱,后来纳入乐府,成为流行,久唱不衰的歌曲。
诗人剪裁下这临行送别时的一瞬,使其成为了永恒。老友即将远行,将赴满地黄沙的边疆绝域。此时一别,不知何日才能再见,千言万语无从说起,能说出口的只有一句:喝下这杯离别的酒吧!依依惜别之情、所有的关怀与祝福早已融进了这一杯酒中。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色青青柳色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去荒凉之地的友人元二的深深依恋和牵挂。诗的前两句明写春景,暗寓离别。其中不仅“柳”与“留”谐音,是离别的象征,“轻尘”“客舍”也都暗示了旅行的目的,巧妙地点出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
后两句点明了主题是以酒饯别,诗人借分手时的劝酒,表达对友人深厚的情意。友人此行要去的安西,在今天的新疆库车县境,同时代的王之涣有“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形容,何况安西更在玉门之外,其荒凉遥远可想而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渭城曲
这句话的意思是:渭城清晨的细雨打湿了路边尘土,客舍边的杨柳愈发显得翠绿清新。
原诗:
译文:
渭城清晨的细雨打湿了路边尘土,客舍边的杨柳愈发显得翠绿清新。
劝君再饮下这杯离别的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再难遇到故人。
注解:
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
浥:润湿。
客舍:旅馆。
柳色:柳树象征离别。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创作背景
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其送行之地是渭城。诗人送友人元二远赴安西都护府,从长安一带送到渭城客舍,到了最后分手之地,作这首七绝送别。
赏析:
诗人剪裁下这临行送别时的一瞬,使其成为了永恒。老友即将远行,将赴满地黄沙的边疆绝域。此时一别,不知何日才能再见,千言万语无从说起,能说出口的只有一句:喝下这杯离别的酒吧!依依惜别之情、所有的关怀与祝福早已融进了这一杯酒中。
前两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去荒凉之地的友人元二的深深依恋和牵挂。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点明了主题是以酒饯别,诗人借分手时的劝酒,表达对友人深厚的情意。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
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不只属于行者。
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阳关三叠》表达了什么意思?

《阳关三叠》表达了深沉的惜别之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无限留恋的诚挚情感。
长亭柳依依,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长亭柳依依,伤怀伤怀,祖道送我故人,相别十里亭。情冣深,情冣深,情意冣深,不忍分,不忍分。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担头行李,沙头酒樽,携酒在长亭。咫尺千里,未饮心已先醉,此恨有谁知。哀可怜,哀可怜,哀哀可怜,不忍离,不忍离。
扩展资料:
相关背景
阳关三叠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699-759)诗《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琴歌。唐末诗人陈陶曾写诗说:“歌是《伊州》第三遍,唱着右丞征戍词。”说明它和唐代大曲有一定的联系。后来又被谱入琴曲,以琴歌的形式流传至今。
王维的诗是为送友人去关外服役而作:“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谱入琴曲后又增添了一些词句,加强了惜别的情调。
曲谱最早见于《渐音释字琴谱》(1491年以前),另外还有1530年刊行的《发明琴谱》等十几种不同的谱本。据清代张鹤所编《琴学入门》(1864 年)传谱,全曲分三大段,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迭唱三次,故称“三迭”。
《阳关三叠》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古曲,为中国十大古琴曲之一。也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难得的精品,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唱,有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这首乐曲产生于唐代,是根据著名诗人、音乐家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的。因为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所以,又名《渭城曲》、《阳关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表达了深深的离别情。
又名“阳关曲”、“渭城曲”。唐代歌曲。琴曲。歌词为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诗,并引申诗意,增添词句,抒写离情。全曲分三段,诗句反覆三次,故称“三叠”。
您可以查找阳关三叠的词,后来文人加的延伸意义的反复吟唱的词,您就会理解为什么称为阳关三叠了。
《阳关三叠》集中而鲜明地表达了朋友间送别时的深情厚谊,对即将远行的友人无限留恋的诚挚情感。
全曲分三大段,用基本曲调将原诗反复咏唱三遍,故称“三叠”。每叠又分前后两段,琴歌开始加了一句“清和节当春”作为引句,其余均用王维原诗。后段为新增歌词,每叠不尽相同,带有副歌的性质,分别渲染了“宜自珍”的惜别之情,“泪沾巾”的忧伤情感和“尺素申”的期待情绪。
旋律以五声商调式为基础,音调纯朴而富于激情,特别是后段“遄行,遄行”等处的八度跳进及“历苦辛”等处的连续反复呈述,情真意切,激动而沉郁,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那种无限关怀、留恋的诚挚情感。歌曲结尾处渐慢、渐弱,抒发了一种感叹的情绪。
琴曲赏作品赏析:
阳关三叠本为唐朝王维所作渭城曲诗,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有的是至深的惜别之情,所以适合大多数别筵离席颂唱,后来纳入乐府,成为流行,久唱不衰的歌曲。
诗人剪裁下这临行送别时的一瞬,使其成为了永恒。老友即将远行,将赴满地黄沙的边疆绝域。此时一别,不知何日才能再见,千言万语无从说起,能说出口的只有一句:喝下这杯离别的酒吧!依依惜别之情、所有的关怀与祝福早已融进了这一杯酒中。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阳关三叠

《阳关曲》为何称《阳关三叠》?

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诗题又名“送元二使安西”。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元二奉朝廷之命出使安西都护府,王维到渭城为之饯行,因作这首七绝。
原文如下:
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如下:
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白居易《对酒五首》之一有“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的句子,且注明“第四声即‘劝君更尽一杯酒’”。王维的这首诗之所以另有一题为“阳关三叠”,是因为咏唱时,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都再唱。然而,有人认为仅有末句重叠三唱。
按白居易所说的“第四声”,则应是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重叠。不然“劝君”一句不可能为“第四声”。由于这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在唐代便被谱成了《阳关三叠》,后来又被编入乐府,成为饯别的名曲,历代广为流传。

《阳关三叠》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叫《阳关三叠》?

指的是全曲三段基本上是一个曲调变化反复三次;是唐代著名琴歌,以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为词,全曲曲调淳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的愁绪,表达了离情别意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
指的就是《渭城曲》,也就是一首古曲。是由于这首曲子当中出现了阳关,而且在这首曲子当中,整个全曲的三段是一个曲调反复变化了三次,所以才会有这样的名字。
阳关三叠指的就是一种琵琶曲子,是因为这首曲子能够让你感悟到阳关的人的豪迈,听着是有三种乐器在折叠。
《阳关三叠》,乃旋律名。别名《渭城曲》。唐.王维《王右丞集》五.《送元二使安西》诗有:“渭城朝雨裛轻尘,驿栈菁菁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句。此诗词,后入式乐府旋律。认为送行曲,并反复诵唱,此谓《阳关三叠》。曲子名的《渭城(曲)》,本为唐.王维《送人使安西》诗:“渭成朝雨浥轻尘”,而取;后入式乐府,因以曲名。唐.白居易《长庆集》五六.《南园试小乐》诗:“强势管色吹银字,慢拽歌唱唱渭城。”即此歌。
宋.苏东坡《东坡志林》七.述:“旧传《阳关三叠》,然今歌者,每句话再叠罢了。若通一首言之,又是四叠,皆非是。或每句话三唱,以应三叠之说,则丛然无复节奏感。… …及在黄冈黄州,偶拾韩国乐天集团(白居易)《对洒》云:‘相遇犹言回绝醉,听唱阳光第四声’,注云:‘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为此验之,若一句再叠,则此句为第五声;今为第一声,则一句不叠审矣。”释。
苏东坡说,阳关三叠,好像表述堵塞。假如整北京首都反复唱一遍,那不是三叠反而是二叠。假如每一句反复测算,那应该是阳光四叠呀。余在密州,文勋首长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阳光,其声婉转凄断,不类向之所闻。每句话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古本三叠盖如此。及在黄冈黄州,偶读韩国乐天集团中酒诗云:相遇且募回绝醉,听唱阳光第四声。《钦定词谱》。苏东坡说我还在山东省密州的情况下,有些人来密州见我,说获得一古本阳关词,响声委婉苍凉,和平常听见的不一样。哪儿不一样呢?便是第一句不反复唱,后边三句都唱二遍,因此阳关三叠便是这个意思。
元曲《阳关三叠》词,被收录在明代人的《花草粹编》中,也被收录在《全宋词》中,可以当做大家赏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参照内容。王维这首诗的方式,又被称作阳光体。由于被收益《钦定词谱》变成一个词牌,看一下词谱就清晰,这首诗有别于一般的七言绝句,在其中有一些特殊的四声规定。

哪位高人帮忙解释并赏析一下阳关三叠的琴词,谢谢。

  【第一叠】
  清和节当春 清和的时节正值初春。
  渭城朝雨浥轻尘 一场朝雨使渭城的空气变得润。
  客舍青青柳色新 春雨把客舍的屋瓦和路边的垂柳 清洗的颜色明。
  劝君更尽一杯酒 请再干一杯香醇的美酒吧!
  西出阳关无故人 不然等你西出阳关以外,就再也见不到知心的朋友了。
  霜夜与霜晨 一路要经历霜雨的苦楚。
  遄行、遄行 跋涉啊!奔波呀!
  长途越度关津 长途行进一站又一站。
  惆怅役此身 身心充满惆怅。
  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 经历离别的痛苦与艰辛。
  宜自珍、宜自珍。 一定要珍重自己的身体啊!
  【第二叠】
  渭城朝雨浥轻尘 一场朝雨使渭城的空气变得湿润。
  客舍青青柳色新 春雨把客舍的屋瓦和路边的垂柳清洗的颜色分明。
  劝君更尽一杯酒 请再干一杯香醇的美酒吧!
  西出阳关无故人 不然等你西出阳关以外,就再也见不到知心的朋友了。
  依依顾恋不忍离 依依不舍难以分离。
  泪滴沾襟 泪水浸湿了衣襟。
  无复相辅仁 再也见不到这样的好朋友了!
  感怀、感怀 伤感啊!怀念呀!
  思君十二时辰 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你。
  商参各一垠 但是天涯海角各自一方无法相见。
  谁相因、谁相因、谁可相因 怎么办?谁又能改变这种局面呢?
  日驰神、日驰神 只落得每天心往神驰、寄物愁思。
  【第三叠】
   渭城朝雨浥轻尘 一场朝雨使渭城的空气变得湿润。
  客舍青青柳色新 春雨把客舍的屋瓦和路边的垂柳清洗的颜色分明。
  劝君更尽一杯酒 请再干一杯香醇的美酒吧!
  西出阳关无故人 不然等你西出阳关以外,就再也见不到知心的朋友了。
  芳草遍如茵 清香的小草象席毡一样铺满野外。
  旨酒、旨酒 美酒啊!干杯呀!
  未饮心已先醇 还没有喝,心却已经先醉。
  载驰骃、载驰骃 装载好的马车即将奔驰上路。
  何日言旋轩辚 不知哪一天你才能驾车回来。
  能酌几多巡 还能再多干几杯吗?
  千巡有尽,寸衷难泯 多少杯美酒也有喝尽的时候,可是心中的感伤却不能够泯灭。
  无穷的伤悲 空余下无穷的思念、不尽的伤悲。
  楚天湘水隔远滨 楚天湘水那样遥远的阻隔。
  期早托鸿鳞 请你到达后及早将书信寄回。
  尺素申、尺素申、尺素频申 你来信、我回信、时常通候。
  如相亲、如相亲 就如同存在于身边一样亲近,使人放心。
  从今一别,两地相思入梦频,闻雁来宾
  啊!今天分别后,但愿你我时常相会在思念的睡梦里。希望一路平安、早日来信。

古琴曲《阳关三叠》赏析

一、《渭城曲》

清和节当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霜夜与霜晨。遄行,遄行,长途越渡关津,惆怅役此身。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宜自珍。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无复相辅仁。感怀,感怀,思君十二时辰。商参各一垠,谁相因,谁相因,谁可相因,日驰神,日驰神。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芳草遍如茵。旨酒,旨酒,未饮心已先醇。载驰骃,载驰骃,何日言旋轩辚,能酌几多巡!

千巡有尽,寸衷难泯,无穷伤感。楚天湘水隔远滨,期早托鸿鳞。尺素申,尺素申,尺素频申,如相亲,如相亲。噫!从今一别,两地相思入梦频,闻雁来宾。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古琴曲《阳关三叠》正是由该诗谱写而成,只可惜在宋代时,该曲已经失传了。而现行的曲谱,则原载于明代的《发明琴谱》(1530),后经改编载录于清代张鹤所编的《琴学入门》(1876)。



阳关一叠思前尘,琴曲以散音起,撮音止。知君远行,送君至长亭。正是清和节当春,一路行来,柳色正新,一路行来,细雨迷蒙;那依依杨柳,亭亭绿枝,多象那一双双不舍的手,此时,好想伸出胳膊,把君留住;那潺潺细雨,可是那点点离人泪?此去关山万里,长途越渡关津,惆怅役此身,君宜珍重,君宜珍重;


阳关二叠泪沾巾,这一段泛音起,撮音止。已到长亭,终将一别,看那长亭周侧,丝丝愁绪随风乱,濯濯丰姿著雨妍。折柳送君,却挽不了那离别匆匆。也罢,奉上一杯离别酒,酒未入喉却已先醉,未语泪成行。此番一去,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阳关三叠盼重聚,同样泛音起,却是泛音止。故人已别,身影渐去渐远渐无踪,独抛下那送行人怆立长亭。君可知晓,此番一去,楚天湘水隔远滨;君可知晓,从此一别,两地相思入梦频。看绿草如茵,望天边归雁,闻说鸿雁能传书,愿将我心寄于鸿雁,随那雁迹来到君前;都说鲤鱼能传尺素,可否将那一腔思念,托于鱼腹,送至君前?

山长水阔,此身若在,也终将有重聚之日,虽说世事无常,他日再聚恐将是:久别重逢非少年,执杯相劝莫相拦。 额头已把光阴记,万语千言不忍谈。但无论如何,活着就好,期待相聚,二十四年流落者,故人相引到花丛。那时把酒言欢,又将是何等欢欣,何等喜悦呀!



中艺琴社白璐演奏(美拍视频,共两段):

http://www.meipai.com/media/1042335057?uid=1582763530&client_id=1089857302&utm_source=meipai_share&utm_term=meipai_android&utm_content=test&viewCount=1&shareCount=1


http://www.meipai.com/media/1042345073?uid=1582763530&client_id=1089857302&utm_source=meipai_share&utm_term=meipai_android&utm_content=test&viewCount=1&shareCount=1


可能需要美拍软件才能观看……

古琴曲《阳关三叠》哪里有下载

微信搜索 古琴论考
《阳关三叠》赏析:两地相思入梦频,闻雁来賔
清和节当春,渭城朝雨浥轻麈,客舍靑靑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霜夜与霜晨,遄行遄行,长途越度闗津。惆怅役此身,歴苦辛,歴苦辛,歴歴苦辛,宜自珍,宜自珍。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靑靑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顾恋不忍离,涙滴沾巾。无复相辅仁。感懐,感懐,思君十二时辰。谁相因,谁相因,谁可相因。日驰神。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靑靑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芳艸遍如茵,旨酒旨酒,未饮心已先醇。载驰駰,载驰駰,何日言旋轩辚。能酌几多巡。千巡有尽,寸衷难泯。无穷的伤感,楚天湘水隔逺津,期早托鸿鳞。尺素申,尺素申,尺素频申,如相亲,如相亲。
噫,从今一别,两地相思入梦频,闻雁来賔
——《琴学初津》
5:39 管平湖《阳关三叠》 来自古琴论考
琴曲溯源
关于怀人相思,古琴曲中类似的题材并不少见:如讲述单思困的《秋风词》;述说征人思亲的《关山月》;倾诉皇后之苦的《长门怨》;而我们今天要讲的是知名的送行之曲《阳关三叠》。
旧时车马不达,有时一次的离别可能就是一世不再相见,所以古人的离别也就格外郑重了起来。
在古代的礼仪中,有“祖道”一礼,是指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这种礼算是最早、最为正规的送别。《汉书》载,西汉将领李广利率军队出击匈奴之前,“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临行祭路神,后引申为饯行送别,逐渐发展成为多种多样的形式。  
古人送别的地方有一些专用的名词。“南浦”最早出现在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所以“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用名词;还有“长亭”, 古时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亭是供人休息的地方,也是送别的地方。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还有《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一段,显然长亭已成为人们心中送别之所。这些送别的地方,因为大多被诗歌所通用,逐渐成了送别地的专用名词了。  
了解了古人送别的地方之后,再来看送别的几种方式。
第一是送别诗 送别歌。虽只字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悠悠不尽之情思,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薛涛 《送友人》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李白《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第二是送别酒,就是朋友即将分离之时,在一起聚餐饮酒。最好的证明就是王维的《渭城曲》“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而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这因《渭城曲》而来的古琴十大名曲《阳关三叠》
▼ 点击视频观看管平湖先生《白雪》
这首乐曲产生于唐代,是根据诗人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因为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所以又名《渭城曲》、《阳关曲》。只可惜在宋代时,该曲已经失传了。
我们现在所见的古琴曲《阳关三叠》则是一首琴歌改编而成。最早载有《阳关三叠》琴歌的是明代弘治四年(1491)刊印的《浙音释字琴谱》,而流行的曲谱原载于明代《发明琴谱》(1530),后经改编载录于清代张鹤所编的《琴学入门》(1876)。新中国成立后,王震亚将其改编为混声合唱。
《绿绮清韵》评价此曲说 :“外曲与故斋家藏秘本,与诸谱所刻不同,音节简古雅静,知音者只能领悉。”
琴意潺潺
《阳关三叠》全曲分为三段,用一个曲调反复的重叠唱三次,故称为“三叠”。
阳关一叠思前尘,琴曲以散音起,撮音止。
知君远行,送君至长亭。正是清和节当春,一路行来,柳色正新,细雨迷蒙;那依依杨柳,亭亭绿枝,多象那一双双不舍的手,此时,好想伸出手,把君留住;那潺潺细雨,可是那点点离人泪?此去关山万里,长途越渡关津,惆怅役此身,君宜珍重,君宜珍重。
阳关二叠泪沾巾,这一段泛音起,撮音止。
已到长亭,终将一别,看那长亭周侧,丝丝愁绪随风乱,濯濯丰姿著雨妍。折柳送君,却挽不了那离别匆匆。也罢,奉上一杯离别酒,酒未入喉却已先醉,未语泪成行。此番一去,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阳关三叠盼重聚,同样泛音起,却是泛音止。
故人已别,身影渐去渐远渐无踪,独抛下那送行人怆立长亭。君可知晓,此番一去,楚天湘水隔远滨;君可知晓,从此一别,两地相思入梦频。看绿草如茵,望天边归雁,闻说鸿雁能传书,愿将我心寄于鸿雁,随那雁迹来到君前;都说鲤鱼能传尺素,可否将那一腔思念,托于鱼腹,送至君前?
山长水阔,此身若在,也终将有重聚之日,虽说世事无常,他日再聚恐将是:久别重逢非少年,执杯相劝莫相拦。 额头已把光阴记,万语千言不忍谈。但无论如何,期待相聚,故人相引到花丛。那时把酒言欢,又将是何等欢欣,何等喜悦。
琴史纪要
《阳关三叠》为中国十大古琴曲之一,也是中国古代传统民族音乐作品中的精品,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唱。王维这首诗在唐代就曾以歌曲形式广为流传,并收入《伊州大曲》作为第三段。唐末诗人陈陶曾写诗说“歌是《伊州》第三遍,唱着右丞征戍词。”说明它和唐代大曲有一定的联系。唐代诗人曾用许多诗句来形容过它,比如李商隐的“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
古谱赏析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苏轼《琴诗》
长按二维码关注 古琴论考
中国古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