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周历史简介,西周多少年历史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2-28 22:26:00 浏览1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西周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灭亡时间,亡国暴君,重大事件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所建立,定都于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部)。由于周朝后来将都城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称东周,所以称这一时期的周朝为西周。
~~
西周(前1046~前771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建国号为周,定都于镐(陕西长安沣河以东),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成周(河南洛阳),宅兹中国、大封诸侯,还命周公东征、制礼作乐,加强了西周王朝的统治。
亡国暴君:周幽王
重大事件:幽王死后,申公、鲁公、徐公立前太子易九为申。郭刚寒派另一个太子虞臣带他一起去,于是两国并列立国。夷九为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王朝建立。虞臣于平王二十年(公元前760年)被晋文侯所杀。
扩展资料:
公元前781年,周禹王继位,任命强大的郭氏父王为继承人。政府的腐败激起了中国人的不满。
公元前779年,打败了刘纪的戎;与此同时,周朝自然灾害频发。秦王拒绝了鲍思的女儿和太子,代之以他心爱的美人。他的儿子伯甫成为太子。义九逃到沈国。益九的母亲是沈侯的女儿。神侯联合了曾国的狗蓉和西天来攻打幽王。
在骊山下杀了大王的时候,荣狗趁机掠夺了大量的财宝。西周结束了。在诸侯国的帮助下,易九登上王位,成为平王。第二年,他迁都洛邑,这标志着东周的开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西周

周朝简介

在周代(1046-256 BCE)是中早期的中国朝代的文化最显著和持续时间最长的任何在中国的历史上,分为两个时期:西方周(1046-771 BCE)和东周(771 -256 BCE)。它遵循商朝(公元前 1600-1046 年),先于秦朝(公元前 221-206 年,发音为“chin”),中国因此得名。
周发展出的商概念中包括天命——相信君主和统治者是神圣任命的——它会影响之后几个世纪的中国政治,周家援引它来废黜和取代商。
西周时期出现了分权国家,其社会等级制度与欧洲封建制度相对应,其中土地为贵族所有,受授予土地的国王有荣誉感,由农民劳作。西周就在被称为春秋时期(公元前 772-476 年)之前灭亡,该时期以当时的国家编年史(《春秋编年》)命名,并以其在音乐、诗歌和哲学方面的进步而闻名尤其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学派的发展。
东周迁都洛阳并延续西周模式,但随着中国帝国 *** 的不断瓦解,导致声称周已失去天命。国王地位的弱点导致了被称为战国时期(公元前 481-221 年)的混乱时代,在此期间,中国的七个独立国家为了霸权而相互争斗。这一时期以秦国战胜其他国家和秦朝的建立而告终,它试图抹去周朝的成就,以确立自己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周朝在教育、文学、哲学思想流派以及政治和宗教创新方面做出了重大的文化贡献。

周朝在农业、教育、军事组织、中国文学、音乐、哲学思想流派、社会分层以及政治和宗教创新方面做出了重大的文化贡献。许多这些发展的基础是商朝奠定的,但它们被承认的形式完全归功于周。
他们建立和维持了近 800 年的文化促进了艺术、冶金和中国哲学中一些最著名的名字的发展,其中包括孔子、孟子、墨子、老子和孙子。在被称为百家学派的时期生活和写作,在此期间,个别哲学家建立了自己的学派。周朝的贡献为后来者,尤其是汉朝的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 202 年 - 公元 220 年)这将充分承认周朝的贡献的价值。
商亡周兴
在周之前是商朝推翻了夏朝(公元前 2700-1600 年),声称它已经变得专制,商朝领袖唐(日期不详)随后稳定了该地区并启动了鼓励经济和文化进步的政策. 商人充分利用黄河两岸肥沃的土壤,大丰收,粮食多于需要,多余的用于贸易。由此产生的繁荣促进了城市(一些大规模的,如二里岗)、艺术和文化的发展。
商人是专业的泥瓦匠、珠宝商和冶金学家,他们创造了青铜和玉器的杰作,并生产了优质的丝绸螺栓。他们发展了历法、甲骨占卜、文字、音乐和乐器、祖先崇拜的概念、道教以及声称君主由神的意志统治的天命的宗教概念。
诸神对君王的认可,体现在土地的繁荣和人民的普遍福祉上。任何一方的任何下降都被解释为君主违反了与众神的契约,应该被废黜。商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周(也被称为辛)变得和早期的夏王一样残暴。他受到周文王(公元前 1152-1056 年在位)的挑战,被文的次子吴王推翻,他在位时间为公元前 1046-1043 年,成为周朝的第一位国王。
西周
武王起初效仿商朝的范式,在丰河两岸建立中央 *** ,称为丰浩。不久之后,吴死了,他的兄弟,周公丹(公元前 1042-1035 年在位)作为吴小子郑(公元前 1042-1021 年在位)的摄政王接管了 *** 。周公是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诗人兼战士,着有《易经》。他东扩疆域,恭恭敬敬,等到吴子成年后退位,即位为周成王。然而,并非周朝控制的每个地区都钦佩他们的政策,在希望统治自己的派系的启发下,整个广阔领域都爆发了叛乱。
中央集权的 *** 无法维持被征服的大片领土,因此统治家族派遣可信赖的将军、家族成员和其他贵族建立忠于国王的小国。的政策封建(“建立”)被提起它分散了 *** 和分配土地给谁承认周王的霸主地位的贵族。在封建政策建立了封建制度跑,从上到下社会等级:

贵族
绅士
商户
劳工
农民
每个贵族都建立了自己独立的国家,拥有自己的法律体系、税法、货币和民兵。他们向周王祭祀和赋税,并在必要时为他提供士兵。为了巩固国王的地位,天命理念得到了更充分的发展。国王为人民在京城献祭,人民以他们的忠诚和服务向他表示敬意。
这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为了更大的共同利益而共同努力的情况之一。
在封建的政策是如此的成功,产生这样多的庄稼,使得到的繁荣验证了周为拥有天命。所产生的财富鼓励了所谓的井田制度,该制度将土地分为为贵族和国王耕种的土地,以及为农民工作并为农民工作的土地。这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为了更大的共同利益而共同努力的情况之一。
周文化自然在这种合作中蓬勃发展。青铜器的工艺变得更加复杂,商代的冶金技术总体上得到了改进。中国文字被编纂,文学得到发展,如《诗经》(《诗经》,创作于公元前 11 至 7 世纪),中国文学五部经典之一。《石经》的诗会在宫廷中广为传唱,被认为鼓励对社会各阶层成员的道德行为和同情。
然而,这个繁荣和相对和平的时期无法持续下去。学者帕特里夏·巴克利·埃布里评论:
西周的分权统治,从一开始就蕴藏着诸侯势力强大到不再听从王命的危险。随着几代人的流逝,忠诚和血缘关系的距离越来越远,这确实发生了。公元前771年,周王被[部落和诸侯的]联盟所杀。(38)
西周沦陷,最有可能是被称为西戎(或融)的民族的入侵进一步破坏了该地区的稳定。贵族将都城迁往东部的洛阳,这使得下一个周历史时期被称为东周。
东周
众所周知,东周时代是混乱和暴力的,但设法产生了惊人的创意和实质的文学、艺术和哲学作品。开始东周时代的春秋时期,还保留了一些西周时代的礼节和礼节,但不会持续太久。楚国、汉国、齐国、秦国、魏国、燕国、赵国,此时在洛阳都比周强。尽管如此,人们仍然认为周有天命,所以各个国家都试图证明自己是周的继承人。
春秋初年,尚有征战骑士精神,七国战法相通,相持不下,互不相让。久而久之,这种看似无休无止、完全徒劳的战争,在现在被称为战国时代的时代,变成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孙子兵法(公元前 500 年)的著名著作《孙子兵法》(公元前 500 年)就是在这段时间写成的,记录了可以用来战胜对手、赢得战争、建立和平的戒律和策略。
当时《孙子兵法》的阅读量有多大尚不得而知,但孙子并不是唯一一个试图通过策略结束暴力的人。和平主义哲学家墨帝(也被称为墨子,公元前 470-291 年)前往每个州,提供他在加强城市防御以及战斗中的进攻战术方面的知识。他的想法是为每个国家提供完全相同的优势,中和所有国家,希望他们意识到进一步战争的徒劳并宣布和平。然而,他的计划失败了,因为每个州都像一个顽固的赌徒,相信他们的下一次进攻会带来巨大的胜利。
阿琴政治家称上杨(d。338 BCE),之后太阳Tzu的领先地位,主张全面战争,不考虑骑士的旧法律,并通过自己支配的任何手段强调胜利的目标。商鞅的哲学被秦嬴政采纳,他开始了一场残酷的屠杀,打败了其他国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皇帝石黄帝。周朝灭亡,秦朝开始统治中国。
周来稿
秦会抵消周的许多进步,但不能完全改写历史。周朝借鉴商朝的功绩,秦朝也借鉴了周朝的功绩。例如,周朝在农业上的进步得到了保持和改进,特别是灌溉技术、水坝建设和水力技术,这些都有助于石黄帝修建大运河。
中国战争中骑兵和战车的使用(也是商代的发展)由周进一步发展并由秦保留。周人将马术提升到如此高的水平,以致被认为是一种艺术形式,是教育王子的必要条件。马被认为非常重要,他们经常与主人一起埋葬或牺牲,以获取他们的能量可以为死者提供的精神力量和保护。
最著名的例子是齐景公墓(公元前 547-490 年),公元 1964 年在山东省发现,虽然目前尚未完全挖掘,但据信其中包含 600 匹马的遗骸陪伴公爵进入来世。各国都借鉴了周国的马术,嬴政,实际上是充分利用了周国发展起来的战车和骑兵来制服他国。
周将军队分成单位,在战斗中部署在不同的方向,秦也维持了周冶金。石黄帝充分利用了周代的金属加工技术,迫使被征服的国家交出他们熔化的武器,并变成了庆祝他统治的雕像。
被秦国抛弃的周氏贡献,都是在艺术和文化领域。春秋时期及其百家思想的时代,产生了一些世界上最重要的哲学思想家。主要的思想流派由孔子(公元前 551-479 年)创立,其著名的儒家戒律继续影响中国文化,老子(公元前 500 年)编纂并创立了正式的道教,以及韩非子(公元前 280-233 年) BCE),法家学派的创始人。
还有许多鲜为人知但仍然很重要的哲学家,例如诡辩家滕施(公元前 500 年)、享乐主义者杨朱(公元前 440-360 年)和政治家和哲学家严英(公元前 578-500 年)公元前)。最著名的后期哲学家中有著名的孟子(也被称为莽子,公元前 372-289 年),他将编纂孔子的著作,以及荀匡(公元前 310 年 - 公元前 235 年)的著作《荀子》,以更悲观、务实的眼光重新构想儒家理想。除了韩非子的法家被秦国定为国策外,所有这些哲学家的著作都被下令销毁;任何幸存下来的人都被神父和知识分子冒着生命危险藏了起来。
周朝的音乐贡献也被秦国低估,尽管后来被汉朝充分承认。周代价值观的核心是礼(礼)和乐(音乐和舞蹈)的概念,通常被称为礼月。正如学者 Johanna Liu 所解释的那样,音乐被认为具有变革性:
自周代以来,音乐一直被认为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包括四门学科,以培养皇室的儿子和国家的杰出人士成为未来的杰出领袖。在礼记,有人说......“音乐的方向了所有的荣誉,以它的四个科目教学,并在他们安排的教训,诗歌,历史,礼仪,和前国王的音乐,为了密切关注以完成其学者。(沉,65)
每首乐曲都有相应的舞蹈,这些舞蹈的结合被认为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道德品质,而且有助于平衡宇宙的本质。孔子认为音乐是培养良好品格的必要条件,尤其是在统治者身上,热爱音乐的人会行事公道,行事公道。
刘所引用的《礼记》是中国经典著作之一,创作于周代百家时期。四书五经——在秦国焚书后幸存下来——成为中国教育的标准文本。他们是:
《礼记》(又称《大学之书》)
中庸之道
论语
孟子作品
易经
诗歌经典
礼经
历史经典
春秋编年史
出于同样的原因,这些作品今天仍在继续研究:它们被认为不仅可以教育个人,还可以提升灵魂并改善一个人的整体性格。
结论
这些作品只有在周朝文字发展的推动下才成为可能。周将商文字 甲骨文发展为大篆、小篆、隶书,以供其他文字的发展。周对祖先崇拜的提升促进了宗教思想的发展,他们对天命的愿景将继续影响中国历代数千年的王朝。
如果周朝只培养出孔子等哲人,那已经足够了,但他们做的远不止这些。在西周时期,他们建立了一个分散但有凝聚力的国家,尊重和激励所有社会阶层的人,而不仅仅是贵族和富人。他们不断地改进他们从商族那里继承的东西,并寻找其他方式来改善自己和他人的生活。
东周时期,即使战乱不断,他们仍继续发展最高品质的艺术、音乐、文学和哲学。事实上,周朝近800年的统治在各个文化层面都具有如此深远的影响,以至于秦朝的破坏政策也无法抹去它。秦灭汉后,周的文化贡献得到复兴,如今已与中国文化无异。

西周是什么朝代

西周是什么朝代:中国历史朝代。
拓展资料:
西周(前1046~前771年),中国历史朝代。从周武王灭商到幽王亡国,共传12王11代。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建国号为周,定都于镐(陕西长安沣河以东),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成周(河南洛阳),宅兹中国、大封诸侯,还命周公东征、制礼作乐,加强了西周王朝的统治。
周成王、周康王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和睦、“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史称“成康之治”。周懿王继位后政治日趋腐败,国势不断衰落,由于西戎屡次进攻,被迫将都城迁犬丘(陕西兴平东南
。周厉王前后,私有土地日益发展,公元前841年的国人暴动预示着奴隶制危机的到来,王权从此衰落。周宣王不籍千亩,标志着井田制在王畿内的崩溃。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和申侯杀死,次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
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社会生产力比之商代更加提高,农业繁盛,文化也进一步发展。宗法制和井田制是当时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周王朝强盛时,势力所及,南过长江,东北至辽宁省,西至甘肃省,东到山东省。
“西周”除了朝代名,还是东周时期的国家名称,即西周侯国(前367——前256),是战国末年周王室分裂的产物。在《战国策》当中有“东周与西周争”“昌他灭西周”等记载,显然战国时代出现的“西周”并不是那个灭亡于公元前771年的西周王朝。
而是西周国。公元前367年周王室内乱,京畿之内分出东周、西周二侯国。两国以伊洛河交汇处为界,西属西周都王城,东属东周都巩,经东西周一分,天子周赧王失去了养生地,孤居成周城,经济依赖于西周。
秦昭襄王于公元前256年破周王城洛阳,攻灭西周国,周赧王及西周君被废为平民,迁出成周城与王城,不久寄居在西周国的周赧王卒,挂名天子不复存在,秦取象征天子权力的“九鼎”宝器置于咸阳。周不再称王,史家开始以秦纪年。

周朝建立时间是?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华夏族封建制王朝。周王朝一共传国君32代37王,享国共计790年。
周朝分为“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与“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
周是关中一个古老的部族,始祖名弃,善种植,尧舜时被封为“后稷”,封于邰(今陕西武功县及杨陵区一带)。
公刘时由邰迁到邠(今彬县、旬邑县之间),到古公亶父时迁到岐山之阳的“周原”(今扶风县与岐山县交界处)。
周人在这里兴建城邑、疆理田地、设置官吏、建立军队,商代晚期已为渭水中游的强盛诸侯国。姬昌(文王)迁都丰(今西安市长安区马王村一带)。
姬昌死,其子姬发(武王)即位,在沣河的东岸营建镐京(今沣东新区斗门镇一带)并修文王绪业,公元前1046年,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周朝灭亡:
前781年,周幽王继位,任用好利的虢石父执政,朝政腐败激起国人怨恨;三年(前779年),伐六济之戎失败;同时天灾频仍,周朝统治内外交困。
幽王,宠爱褒姒,幽王废掉正后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立嬖宠美人褒姒为后,其子伯服(一作伯盘)为太子。宜臼逃奔申国,宜臼的母亲是申侯的女儿。
申侯联合缯国和西方的犬戎进攻幽王。杀幽王于骊山之下,犬戎乘机掠走大量财宝。西周就此灭亡。宜臼靠诸侯的帮助,登上王位,是为平王,翌年迁都洛邑,从此,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前771年,西周覆亡。
公元前1046年。
周朝分为“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与“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
周是关中一个古老的部族,始祖名弃,善种植,尧舜时被封为“后稷”,封于邰(今陕西武功县及杨陵区一带)。
公刘时由邰迁到邠(今彬县、旬邑县之间),到古公亶父时迁到岐山之阳的“周原”(今扶风县与岐山县交界处)。
周人在这里兴建城邑、疆理田地、设置官吏、建立军队,商代晚期已为渭水中游的强盛诸侯国。姬昌(文王)迁都丰(今西安市长安区马王村一带)。
姬昌死,其子姬发(武王)即位,在沣河的东岸营建镐京(今沣东新区斗门镇一带)并修文王绪业,公元前1046年,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周朝初期历史
1、西周之前的殷商和目前尚存在于文献中的夏朝,夏商两代是中国王权的初创时代,夏王和商王仅仅是名义上的共主,整个华夏世界的政治格局是各自独立、各自为政的方国体制。西周之所以能从西部小邦而灭掉大邑商,与这种松散的方国体制有着密切关系。
西周灭商之后,采取了基于宗法制的分封制,全国领土被分封制联系在一起,诸侯国家与周天子有着一系列复杂的义务-权利关系,这是以往所没有的创制,宗法分封制对周王朝政权的巩固有着关键的作用。作为周天子与诸侯国之间的经济纽带——井田制,同样也有利于王权的巩固。
2、西周初年,周公损益夏商旧制,制定了一整套的西周的礼乐制度,从天子到庶人都必须遵守。礼乐制度是周朝统治的文化基础,在平民以上的阶层都形成了一种文化共识,这种共识无疑有利于加强整个国族对于周王朝统治合法性的认同。
3、西周初年,周公为了防备东方的殷顽民反抗,营建了洛邑,也就是所谓的成周。成周的营建,为周王朝提供了缓冲的余地,日后,犬戎攻破镐京,周王室得以东迁,到洛邑继续延续国祚。

西周多少年

西周275年,从公元前1046年开始,一直持续到公元前771年
西周,又称西周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存在时间跨足了多个世纪。西周王朝的确切年限有一定的争议,因为史书记载相对有限,而且涉及到一些历史事件和转折。然而,根据学者的研究和历史记载,可以提供以下有关西周王朝历史时期的详细信息。
西周王朝的起始年代通常被认为是公元前1046年,这一年代表着商朝的灭亡和周朝的建立。西周的建立是由周武王(姬发)和他的弟弟周文王(姬诵)领导的周部的胜利所标志。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击败了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商纣王,结束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商朝统治,从而开创了西周时代。
西周王朝的初期以周武王和周文王的统治为特点,这一时期也被称为"西周初期"。周武王和周文王的统治被认为是一个英明的时代,他们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治理政策,以恢复社会秩序并巩固周王朝的统治。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政策主要记录在《尚书》和《周易》等古代文献中。
西周王朝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包括西周初期、中期和晚期。在西周中期,国家稳定,并且周王朝的统治得以巩固。周宣王和周幽王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君主,他们继续推行改革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并建立了官僚体系,以加强国家的管理和统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周晚期面临着日益加剧的内部和外部压力。内部压力包括封建地主的权力扩大和宗族的冲突,外部压力则包括来自诸侯国的威胁。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事件是著名的"岳麓之战",其中周幽王被迫向诸侯国纣王的势力屈服,导致了周室的衰落。这个时期的历史事件主要记录在《国语》和《春秋》等古代文献中。
西周王朝的最后几十年经历了混乱和分裂,最终在公元前771年,周宣王之子周幽王被纣王的势力所废黜,标志着西周王朝的结束。这一时期的衰落和混乱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西周末年",之后中国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
综上所述,西周王朝的历史时间跨足了几个世纪,从公元前1046年开始,一直持续到公元前771年。在其存在的时期内,西周王朝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包括其建立、巩固和最终的衰落,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具体的年代和事件有一些争议,但西周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时代。

西周多少年历史

西周朝代大约是275年历史。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是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灭商后所建立,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杀为止,共经历11代12王,大约历经275年。定都于镐京和丰京(今陕西西安市西南),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成周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
历史上将东迁之前那一时期的周朝称为西周。周朝是中国远古社会的鼎盛时期。从西周开始,进行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族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从周朝开始,进行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其它还有夷、蛮、越、戎狄、肃慎、东胡等诸多少数民族。西周国野之制最为典型,到春秋时期国野之制开始瓦解,到战国则普遍为郡县。
西周后期社会矛盾包括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趋激化,对土地以及政权的争夺,加速了西周的灭亡。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统治的基础,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杀死,西周灭亡了。
公元前770年,申侯和其它一些诸侯立周平王(宜臼)为国王,平王将京都从宗周迁至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

“西周”除了朝代名,还是东周时期的国家名称,即西周侯国(前367——前256),是战国末年周王室分裂的产物。在《战国策》当中有“东周与西周争”“昌他灭西周”等记载,显然战国时代出现的“西周”并不是那个灭亡于公元前771年的西周王朝。而是西周国。公元前367年周王室内乱,京畿之内分出东周、西周二侯国。两国以伊洛河交汇处为界,西属西周都王城,东属东周都巩,经东西周一分,天子周郝王失去了养生地,孤居成周城,经济依赖于西周。秦孝文王于公元前256年破周王城洛阳,攻灭西周国,周郝王及西周君被废为平民,迁出成周城与王城,不久寄居在西周国的周赧王卒,挂名天子不复存在,秦取象征天子权力的“九鼎”宝器置于咸阳。周不再称王,
史家开始以秦纪年。

西周多少年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一个世袭王朝,分为“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与“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和丰京,成王时期营建洛邑;西周末年,周平王姬宜臼从镐京东迁洛邑后,史称东周。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
周王朝存在的时间从约前11世纪至前256年,共传30代37王,共计存在约为791年。其中西周是中国第三个也是最後一个世袭奴隶制王朝,其後秦汉开始成为具有从中央到地方的统一政府的大一统国家。史书常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
西周统治了275年。
西周从建国到灭亡的时间为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西周在历史上一共存在了275年,从周武王灭商到幽王亡国,共传12王11代。西周(前1046~前771年)是我们中国的历史朝代,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建国号为周,因此这就是西周的建立。
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由周武王姬发创立,西周自建国起共历11代12王,享国275年,西周初期成康之治政局稳定,后期社会矛盾日趋激化,对土地以及政权的争夺加速了西周的灭亡。
西周的经济发展
1、农业发展
首先表现在出现了一些比较锐利的农具,当时一些有关农事的诗篇,都是说用 比较锋利的耜在南亩中开展耕作。这些专用农具都是比较锋利的,当是金属制造的。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铁制农器的使用始于西周是可能的。
2、商业发展
在商业交换中,主要的货币仍是以朋为计算单位的贝。铜也被用作交换手段。铜本身是一种重要的商品,同时担负着货币的职能,后来就发展为铸造铜币。民间的贸易活动,也在城邑内外展开,但一般数量较小,大都以物易物,相互交换一些日用必需品。“氓之蚩蚩,抱布贸丝”的诗句,反映了一般自由民以家庭手工业产品相交换的情景。

西周距今有多少年?

西周公元前1046到公元前771,距今约3052年至2777年。
是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所建立,定都于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部,由于周朝后来将都城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称东周,所以称这一时期的周朝为西周,西周共传12王,历时275年。
走向灭亡
前781年,周幽王继位,任用好利的虢石父执政,朝政腐败激起国人怨恨;三年(前779年),伐六济之戎失败;同时天灾频仍,周朝统治内外交困。幽王,宠爱褒姒,幽王废掉正后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立嬖宠美人褒姒为后,其子伯服为太子。
宜臼逃奔申国,宜臼的母亲是申侯的女儿。申侯联合缯国和西方的犬戎进攻幽王。杀幽王于骊山之下,犬戎乘机掠走大量财宝。西周就此灭亡。
周朝(公元前1066年-前256年)至今(2022年)有3088年历史。
周朝分为“西周”(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宗周),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成周洛邑;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雒邑(成周),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
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周朝是中国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世袭奴隶制王朝,其后秦汉开始成为具有从中央到地方的统一政府的大一统国家。史书常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
西周维持多久
西周有275年。西周的历史是在前1046至前771年,共275年历史。武王姬发即位,在沣河的东岸营建镐京并修文王绪业,公元前1046年,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杀死,西周灭亡。

西周是什么时候?

西周(前1046~前771年),我国历史朝代。从周武王灭商到幽王亡国, 共传12王11代。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建国号为周,定都于镐(陕西长安沣河以东)。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是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灭商后所建立,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杀为止,共经历11代12王,大约历经275年。
西周朝(公元前1029年-公元前771年),始于文王,终于幽王,共13位皇帝。
一、文王,在位51年。
文王姓姬名昌,父名季。姬昌即位后曾一度被商王所泅,后被释放。他礼贤下士,有姜子牙等名辰辅佐,为以后灭商打下基础。据传文王死时97岁。
二、武王,在位5年。
武王姬发,父姬昌。即位后大举伐商,并于牧野,大败商军,纣王自焚,商亡。武王建都于镐京。史称西周。武王死时54岁。
三、成王,在位30年。
成王姬诵,武王子,即位时12岁。由周公旦摄政。之中,平定武更(纣王子)叛乱,并大封诸侯。成王造东都洛邑。成王死时42岁。
四、康王,在位26年。
康王姬钊,成王子。康王是一位有作为的周王,史称“成康盛世”。康王时,周朝较强盛。
五、昭王,在位2年。
昭王姬瑕,康王子。“昭王之时,王道微缺”,周国力开始下降,昭王南巡死于楚。
六、穆王,在位55年。
穆王姬满,昭王子。穆王时作《吕刑》,是流传下来的我国最早的法典。穆王是西周在位时间最长的周王。
七、共王,在位12年。
共王姬伊扈,穆王子。
八、懿王,在位25年。
懿王姬囏,共王子。懿王时,周室衰弱,外族入侵已无力抵抗。
九、孝王,在位15年。
孝王姬辟方,穆王的儿子,共王的弟弟。
十、夷王,在位12年。
夷王姬燮,周懿王的儿子。夷王时,周天子与诸侯的矛盾尖锐化,夷王曾烹杀齐哀公。
十一、厉王,在位16年。
厉王姬胡,夷王的儿子。厉王是一位暴君,对外战争屡败,国势日危。在位16年,竟被国人放逐。
十二、周召共和,执政14年。
周召共和是指周定公与召穆公共同执政。此二人均为宗周的大贵族。
十三、宣王,在位46年。
宣王姬静,厉王的儿子。即位后针对周王室的内忧外患,进行改革。取得成功,史称“宣王中兴”。
十四、幽王,在位11年。
幽王姬宫生,宣王的儿子。贪淫无道,为博宠姬褒姒一笑,竟“烽火戏诸侯”,从而亡国被杀。这就是“一笑倾国”的由来。
周朝的特点和具体表现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奴隶制王朝,周朝的特点就是各项制度更加细化。
经济制度,将井田制发展成农奴庄园制。统治制度,也称作“宗法制度”,是采用层层相属的宗法体制,使周朝的等级制度相当森严。不同等级的人见面、朝见天子、祭祀祖先等活动,都有一套繁琐的礼仪制度,后人称之为“周礼”。
周朝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就是出现了一个覆盖范围非常广泛的行业—百工,其实就是从事各种手工业的工人,主要身份是工奴,也是奴隶。
周朝不仅是中国奴隶制社会手工业技术最发达的时期,甚至也领先于当时世界上很多国家。尤其是青铜器的制作工艺,远超商朝,小巧精致。更有使用轻便、杀伤力强大的青铜刀剑戈,而且在上面还雕饰着精美图案,这在商朝显然是不可能做到的。
青铜器的大量使用促进了采矿业、冶炼业的发展,西周时期的采矿技术和设备已经非常先进,不但有矿井架搭建技术,还有如工棚等设施,更有专用的井下照明工具—竹篾火把。
青铜业的发展,从而出现了玉器制造业。各种礼器、生活用品、乐器、装饰品都用青铜工具来加工,而且非常精美。这些广泛被用于上流社会。
另一个在西周获得迅猛发展的行业是中国古代传统的“高科技”行业—纺织业。而纺织业的最大创举是开发了室内养蚕的技术,发源于西周的“辫子股针法”至今还被采用,成为通用的纺织技术。西周还出现了染色技术,衣服的门类更多,从外观到颜色,都变得更加漂亮。
西周这些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如青铜器的农具促进了农业,青铜器玉器改良了军队装备(如首次出现戟和剑。箭也经过改良,射速更快。战车也更灵活,而关键部位都有青铜保护),而制作的物品到市场上贩卖,促进了西周的商业,当社会的各阶层都参与商业活动时,西周的商人阶层就形成了。

西周详细介绍

西周(前1027年?—前771年)是我国继夏商之后的第三个王朝,是中国远古社会的鼎盛时期。 周的先祖起源于黄帝族,在夏朝时,周族首领弃为“后稷”,负责管理农事,故而,周族是一个善于农业耕作的部落,这大大促进了周的经济发展。至周文王时,周已发展成为一个可与殷商抗衡的大诸侯国。文王是周朝历史上卓有政绩的统治者之一。他在位期间,在军师姜尚的辅佐下,开始了“翦商”的准备,先后灭耆、邗、崇等国,又迁都于丰(今西安市西南),于是完成了对商都的钳形包围。在迁都后的第二年,文王卒,其子姬发继承王位,即赫赫有名的周武王,继续周朝的灭商行动。武王九年,周于孟津大会诸侯,并与诸侯结下同盟,共同讨伐商纣。此后,武王又打败商军于牧野,攻占商都朝歌,结束了商朝的统治。 武王死后,其子诵即位,是为成王;因成王年幼,由武王之弟周公旦摄权。在他的统治下,周消灭了各个叛乱势力,东迁国都于“雒邑”,加强了对东方诸部的统治。分封周室亲戚及有功大臣为诸侯。建立“周刑”稳定了社会秩序。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治理,西周王朝的统治得到了巩固,开始走向繁荣。西周自成王,经康王、昭王、至穆王,是向外扩张的时期。成王时代周公旦平定了东方的小诸侯国,而康王、昭王、穆王等人也都使周王朝的疆域和人口有所扩大,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达到了周朝的鼎盛时期。昭王后期,周王朝又开始了南征。十九年,昭王亲率大军伐楚,但却因不得民心而失败了,昭王也死于南方。
厉王是周朝的第十代统治者,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在位期间,对人民大肆压迫,却又禁止人们议论国事,致使人民怨声载道。最后,愤怒的人民冲入王宫,赶走了厉王,结束了厉王的残暴统治。至此,周王朝开始走向衰落。
厉王逃走后,诸侯推举共伯和摄理王事,这一年被称为共和元年(司马迁著《十二诸侯年表》就从这一年开始,自此中国才有了准确的纪年)。共伯和好行仁义,在诸侯中有很高的威信,他代国王行使权力长达十四年。逃亡的周厉王薨后,共伯和立太子静继位,是为周宣王。宣王是位开明的君主,以昭公、周公二相为辅,又任用尹吉甫、仲山甫等贤臣,使得国家逐步恢复了往日的统治,各国诸侯纷纷来朝见周天子,这一时期被后人称为“宣王中兴”。然而,中兴的局面并没有长久保持下去,宣王薨,子宫涅继位,是为幽王。幽王是西周的最后一个皇帝,与厉王一样,他也是昏庸之君。他为博得爱妃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结果,当犬戎举兵大举进攻的时候,幽王再次点燃烽火,竟没有一个诸侯发兵相救。幽王兵败,死于骊山脚下。他死后,申侯、鲁侯和许文公拥立宜臼为平王。平王东迁,史称“东周”。自此,西周王朝宣告灭亡。
周朝礼仪制度比较健全,有自己的官制、兵制、刑法、地制以及礼制。直至春秋时期,孔子还在崇尚周礼,这说明周礼对后代的影响很大。周的先祖是夏时的农官,所以它的农业生产技术比较先进,这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最初的物质基础。随着物资的丰富,手工业、商业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得到了促进。在当时, 已有专门的人员负责观测天象,记录历法,而中华民族传统的五行、八卦之说也极有可能起源于周朝。这些都无疑证明了当时社会在科学上的进步和发展。
西周王朝共历约二百五十七年,传十一世、十二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