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韦编三绝的故事内容
- 2、韦编三绝汗牛充栋学富五车连篇累牍等成语故事说的是什么?
- 3、韦编三绝的故事和含义简短 韦编三绝的释义
- 4、韦编三绝、牛角挂书、王冕夜读的故事简介!
- 5、韦编三绝的全部文言文,谢谢了
- 6、韦编三绝的故事
- 7、韦编三绝的意思和出处是什么?
- 8、韦编三绝的故事简介 韦编三绝说的是谁
- 9、韦编三绝的典故.
韦编三绝的故事内容
“韦编三绝”的故事内容如下:
在孔子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他家境清贫,无法像富家子弟一样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他热爱学习,便通过自学来获得知识。他自十五岁开始勤学苦读,由于没有人教,在学习上遇到难题就向所有懂点知识的人请教。
他曾请教过当官的人,也曾请教过寻常老百姓;曾向白发苍苍的老人请教过,也曾向头上梳着小辫儿的儿童请教过。孔子一心向学,虽然没有固定的老师,但在三十岁时便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学者了。
那时候,纸张还没有出现,竹子成了制作书籍的主要材料。人们通常是把竹子削成一片片的竹签,轻轻把上面的青皮刮去,用火烘干后,才在上面写字,人们称之为“竹简”。竹简拥有一定的长度与宽度,一根竹简只允许写一行字,最多写几十个,少则写八九个。
一部书的完成需要许许多多的竹简,书的内容全部落到竹简上以后,还要用极为牢固的牛皮绳子将这些竹片按照一定顺序编联起来,这样就方便阅读了,这样的过程就称为“韦编”。一部书的完成,常常需要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竹片。如《易经》这样的书,自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联起来的,所以相当沉重。
孔子到了晚年时期才开始研读《易经》。《易经》这部古书,是比较难读懂的,孔子下了很深的功夫,才把它完全读了一遍,还仅仅只是了解了它的内容。接着,他读了第二遍,才掌握了《易经》的基本要点。后来,他又读第三遍,这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较为透彻的理解。
从此以后,为了深入研读这部书,同时也为了方便给弟子们讲解清楚,他不知把《易经》翻阅了多少遍,这样下去,串联竹简的牛皮带子被磨断了好几次,只好换上新的再读。即便读到了如此地步,孔子还谦逊地说:“如果我能再多活几年,我就可以把《易经》的文字与内容理解清楚了。”
“韦编三绝”表达的寓意
孔子之所以成为影响中国几千年的思想家,很大程度上在于他兼收并蓄,勤于学习,取众家之长,成一家之言。
中国自古就崇尚读书,古人有关学习的动人故事很多,许多都成为经典成语,如: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燃薪夜读、隔篱听讲、映雪读书、以荻画字,大多颂扬的是不畏条件简陋、环境艰苦,努力学习进取的精神。“韦编三绝”所颂扬的核心精神是学习应该勤奋。
其实,除了勤奋和刻苦,古人读书也很讲究方式方法。“韦编三绝”指的是精读。苏轼也提倡一本书要反复读,但每次都要有不同的目的和重点。因为每次着眼点不同,收获也就不一样。而陶渊明则自称“好读书,不求甚解”,其着眼点并不是浮皮潦草,而是读书范围要广博,要讲方法,求效率。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韦编三绝
韦编三绝汗牛充栋学富五车连篇累牍等成语故事说的是什么?
韦编三绝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十分好学,晚年还坚持研究《易经》,他反复钻研该书,把该书的捆竹简的牛皮带都磨断了三次,终于把研究的心得写成十篇文章,即《十翼》。后人把《十翼》与《易经》附在一起,作为《易经》的补充部分
汗牛充栋
【成语故事】:唐代学者陆质对孔子的《春秋》特别有研究,著书《春秋集注》、《春秋辨疑》、《春秋微旨》,对《春秋》有独到研究,柳宗元对他的治学严谨深表敬佩,他在陆质死后为《文通先生陆给事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学富五车
【成语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思想家,他们各自著书立说宣扬自己的观点,宋国人惠施认为天下无物不变,无时不动,任何东西的性质是相对的,事物之间没有绝对的区别。庄子评价他学富五车,知识非常广博
连篇累牍
【成语故事】:隋文帝时治书侍御史李谔看到六朝以来的文章华而不实,决定上书隋文帝通过行政手段来改变文风。李谔的《请正文体书》深得隋文帝的赞许,就发布政令不许天下文人用连篇累牍去吟咏风花雪月,要做到就事论事,言之有据
韦编三绝的故事和含义简短 韦编三绝的释义
1、韦编三绝的故事
孔子到了晚年,喜欢读《周易》。春秋时期没有纸,字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必须用熟牛皮(韦)绳子把这些竹简编联在一起才能阅读。平时卷起来放着,看时就打开来。《周易》文字艰涩,内容隐晦,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这样读夹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韦编三绝)。
2、韦编三绝成语意思
1. 解释: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2.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韦编三绝、牛角挂书、王冕夜读的故事简介!
牛角挂书
唐代李密听说包恺在缑山,前往拜访。他骑着牛,在牛角上挂上一卷《汉书》,边走边读。越国公杨素在路上见到他,拉着马缰绳从后面跟着他,说:“什么书让你勤奋到这种地步?”李密说是《项羽传》。杨素于是与李密谈论,认为他是奇才(见《新唐书·李密传》)。后来用“牛角挂书”比喻勤奋读书。
韦编三绝
韦编: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绳把写书的竹简编联起来,就叫“韦编”;三:概数,指多次;绝:断。孔子晚年喜欢研究《周易》,编撰《系辞》《象辞》《说卦》《文言》等解说《周易》的《易传》。由于反复阅读《周易》,以致编联简册的绳子多次断开(见《史记·孔子世家》)。后泛用以形容勤奋读书。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的时候,父亲让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进入学校,听各个学生们读书。听完以后,就默默地记在脑子里。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王冕家的牛,来王冕家,责怪无人看管的牛糟蹋了他家的田地,王冕的父亲大怒,用鞭子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然像以前一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对读书如此入迷,为什么不让他去做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到一座寺庙来居住。夜里他偷偷地走出住处,坐在庙内佛像的膝盖上,拿着书映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都是土质的偶像,大都狰狞凶恶。王冕是小孩子,却内心安然仿佛没看到。 安阳的韩性听说后,感到十分惊讶,将他收作学生,于是成为了精通儒学的人。(后面为新增的),韩性死了以后,韩性的门人对待王冕像对待韩性一样。当时王冕的父亲已经去世了,于是王冕把自己的母亲迎接到越城赡养。时间长了,母亲想要归还老家,王冕就买牛来架母亲的车,自己亲自穿着古代的衣服跟在车后。乡里的孩子都聚集在道两旁笑,王冕自己也笑了。
韦编三绝的全部文言文,谢谢了
《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臭。”
译文:
孔子到了晚年非常喜欢《周易》,他给《周易》编写了《彖》《系》《象》《说卦》《文言》等注释书,孔子读《易经》的次数之多,竟把编联简册的编绳翻断了多次。孔子说:“要是能够再给我几年时间,我对于《周易》也就能领会的更深入,更透彻了。”
扩展资料:
韦编三绝故事:
孔子在年轻的时候就花了很大的精力,把《周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他又读了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了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又不知翻阅了多少遍。
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绳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与质了。”
孔子不仅以身作则,给自己的学生树立了好的榜样,而且还利用各种机会告诉学生“好学”的重要性,所以,成为桃李满天下的大教育家。
韦编三绝的故事
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这篇文章讲述的是成语韦编三绝和劳而无功的故事,故事情节精彩,下面是我整理的韦编三绝的故事,仅供广大读者阅读和参考!
韦编三绝的故事 篇1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到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夹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他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拼音】: wéi biān sān jué
【解释】: 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韦编三绝的故事 篇2 孔子名叫孔丘,是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父亲是个地位不高的武官。孔子三岁的时候就死了父亲,他母只好带着他搬到曲阜住下来,把他抚养成人。据说他从小很爱学礼节,没有事儿,就摆上小盆小盘什么的,去学大人祭天祭祖的样子。孔子年轻时候,读书很用功。他十分崇拜周朝初年那位制礼作乐的周公,对古礼特别熟悉。
当时读书人应当学的“六艺”,也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比较精通。他办事认真。开头他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吏,物资从来没有缺少;后来又当管理牧业的小吏,牛羊就繁殖得很多。没到三十岁,名声就渐渐大了起来。公元前500年,齐国的齐景公想拉拢邻国鲁国和中原诸侯,把齐桓公当年的事业重新干一下,就写信给鲁定公,约他在齐鲁交界的夹谷地方开个会。那时候,诸侯开会,都得有个大臣当助手,称作“相礼”。
鲁定公决定让鲁国的司寇孔子担任这件事。孔子到齐国后,跟齐景公谈了他的政治主张。齐景公待他很客气,想把孔子留下来。但是相国晏婴认为孔子的.主张不切实际,结果齐景公没用他。但是齐国的大夫黎鉏认为孔子留在鲁国做官对齐国不利,劝齐景公给鲁定公送一班女乐去。齐景公挑选了八十名歌女送到鲁国去。鲁定公接受了这班女乐,天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政事。
孔子对这件事感到很失望。孔子的学生说:“鲁君不办正事,咱们走吧!”打那以后,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他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在列国奔波了七八年,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政治主张。可是,那个时候,大国都忙于争霸的战争,小国都面临着被并吞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在发生变革。这些国家的国君没有一个采纳了孔子宣传的政治主张。
最后,孔子回到鲁国,把全部的精力放到了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上。孔子在晚年还整理了几种重要的古代文化典籍,像《诗经》、《尚书》、等,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改,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在认识论和教育方面,它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主张。他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门下弟子有上千人。自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了两千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孔子的学习精神非常好。相传,在他晚年攻读《周易》的时候,曾翻来覆去地读,竟使编联《周易》的绳子断了好几次。根据孔子苦读《周易》的故事,后人引申出“韦编三绝”这句成语。形容勤奋读书。
读《周易》而多次翻断了编联竹简的牛皮带子。比喻读书勤奋。
韦编三绝的故事 篇3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少年孔丘,过着贫困的生活,当过牧童,看守过粮食,也当过吹鼓手。
后来,做了管理经济和畜牧事务的小官吏。
他虚心好学,曾向许多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求教。
如向老聃问礼,向苌弘学习音乐,向师襄学弹琴等等,他不知疲倦地学习,因此他的知识非常渊博。
50岁时,孔子由鲁国的中都宰州升任司寇,后来还兼理国相的职务。
孔子一生,为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而奋斗不止,他“发愤忘食,乐以记忧”,“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表现出崇高的精神。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落,列国纷争,战争及各种社会动乱极为频繁,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孔子为探求天下太平的途径,并愿为社会施展自己的才能,他和他的弟子一行周游列国,他还曾到过南方的大国楚国去从事政治活动,但列国诸侯谁也没有任用他。
在孔子周游列国的历程中,有过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一次孔子会见晋国大夫赵简子。
到了黄河边上,听说赵简子残暴地杀害了晋国贤德的大夫窦呜犊和舜华二人,孔子叹息道:“多美呀!滚滚黄河之水!我不能渡过黄河,时运不好啊!”他的学生子贡问道:“老师请问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窦、舜二人是晋国的贤臣,赵简子未得志时,靠了他们而登上政治舞台;等到他得志了,便杀害了他们。
禽兽尚且知道回避不义之人,何况我孔丘呢!”于是他未见赵简子。
在卫国,卫灵公要求孔子谈谈行军作战的事,孔子是不主张武力征服的,所以回答说:“我曾经学过礼乐教化的事,军队争讨之事我未曾涉猎过。
卫灵公很不高兴,第二天,孔子与他谈论治国安邦的道理,这位君主竟然无视孔子在座,眼睛盯着门外,孔子觉得不能再对牛弹琴了,便到陈国去了。
在楚国的叶地(古邑名,在今河南叶县南),楚大夫叶公向孔子的学生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子路不知怎样回答,孔子听说后,对子路说:“你何不对他说:‘孔子的为人,学习大道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倦怠,为理想奋斗废寝忘食,情绪乐观忘了生活中的烦忧,从来不觉得自己已渐渐地老了。
在从叶地回蔡国的途中,孔子遇见两位隐士长沮和桀溺,他们对孔子忙忙碌碌,想改变当时社会的现状进行嘲笑,而孔子却说:“如果天下太平,我就用不着如此了。
孔子晚年仍坚持学习,从不间断,他读《易经》达到痴迷的程度,把竹简上的牛皮都磨断了。
韦编三绝的意思和出处是什么?
《韦编三绝》的故事内容: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成语寓意:
“韦编三绝”本指孔子勤读《易经》,致使编联竹简的皮绳断了多次。韦编: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把竹简串联起来。韦,熟牛皮。三:指多次。绝:断。用来形容读书勤奋。
韦编三绝的故事简介 韦编三绝说的是谁
1、韦编三绝的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与质了。”
2、韦编三绝的成语解释:
韦编三绝,本指孔子勤读《易经》,致使编联竹简的皮绳多次脱断。后用来比喻读书勤奋,刻苦治学。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韦编三绝的典故.
孔子到了晚年,喜欢读《周易》。
春秋时期没有纸,字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必须用熟牛皮(韦)绳子把这些竹简编联在一起才能阅读。平时卷起来放着,看时就打开来。《周易》文字艰涩,内容隐晦,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这样读夹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韦编三绝)。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是不满意,说:“如果我能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多理解些《周易》的文字和内容了。”
“韦编三绝”就是形容读书刻苦勤奋,可惜现在的人不知道还有没有这样的精神喽!
都说是典故啦
自己理解的还是典故?能自己理解的只是意思吧?
而且韦编三绝是夸人家读书认真刻苦的啦,真从典故里的来的还是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学无止境的意思吧,简单的说就是读书要精读,一遍不懂再读一遍,每遍都会有收获的咯.
一楼的,你也太带攻击性了吧?不满意就你自己好好答咯,别人不好意思,你这样说话又算什么?
还有楼主啊!把问题提清点嘛!
靠!直接百度复制也好意思来答
典故《史记 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曰:“假我数年, 若是, 我于《易》则彬彬矣.”释义:“韦”是熟牛皮;“韦编”指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竹简书.“三”是概数, 表示多次;“绝”是断的意思. 孔子为读《易》而翻断
了多次牛皮带子的简. 后人用“韦编三绝”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读书刻苦勤奋.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释义:“韦”是熟牛皮;“韦编”指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竹简书。“三”是概数,表示多次;“绝”是断的意思。孔子为读《易》而翻断
了多次牛皮带子的简。后人用“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加以概括。用来形容读书刻苦勤奋。
故事: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夹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
的再使用。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他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