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凝胶色谱法的分离原理,凝胶色谱法分离蛋白质的原理是怎样的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2-29 01:49:59 浏览1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凝胶色谱分离基本原理是()

凝胶色谱分离基本原理是()

A.极性大小


B.与-OH缔合氢键


C.分子大小


D.扩散原理


正确答案:分子大小

凝胶色谱的分离原理

凝胶分子内有空隙,装入色普柱后,分子与分子之间也有空隙而且比分子内孔径大,分离时,大分子物质直接从凝胶分子间的空隙通过时间少;而小分子物质则通过分子内空隙,路程多时间多,后出来,这就分离了

简答题:凝胶色谱的原理是什么?

凝胶色谱,又称为分子排阻色谱,其分离物质的原理为分子筛原理,且多用于分离有机大分子化合物,如蛋白质、多肽、多糖等.
分子筛效应:一个含有各种分子的样品溶液缓慢地流经凝胶色谱柱时,各分子在柱内同时进行着两种不同的运动,垂直向下的移动和无定向的扩散运动.大分子物质由于直径较大,不易进入凝胶颗粒的微孔,而只能分布颗粒之间,所以在洗脱时向下移动的速度较快.小分子物质除了可在凝胶颗粒间隙中扩散外,还可以进入凝胶颗粒的微孔中,即进入凝胶相内,在向下移动的过程中,从一个凝胶内扩散到颗粒间隙后再进入另一凝胶颗粒,如此不断地进入和扩散,小分子物质的下移速度落后于大分子物质,从而使样品中分子大的先流出色谱柱,中等分子的后流出,分子最小的最后流出,这种现象叫分子筛效应.具有多孔的凝胶就是分子筛.

凝胶色谱法分离蛋白质的原理是怎样的

【解析】 凝胶色谱法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凝胶色谱法所用的凝胶是一种微小的多孔球体,在小球内部有许多贯穿的通道,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质容易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较长,移动速度较慢;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蛋白质只能在凝胶外部移动,路程较短,移动速度较快。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蛋白质分子因此得以分离。 【答案】 B

凝胶色谱法的原理

凝胶色谱是根据多孔凝胶对不同大小分子的排助效应进行分离。样品在多孔凝胶柱中随着流动相的移动,待分离的组分沿凝胶颗粒间的孔隙移动,大分子移动路径较短,先流出色谱柱,小分子由于扩散进入凝胶颗粒内部,迁移路径长,后流出色谱柱,实现分离。
凝胶色谱法又叫凝胶色谱技术,是六十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快速而又简单的分离分析技术,由于设备简单、操作方便,不需要有机溶剂,对高分子物质有很高的分离效果。凝胶色谱法又称分子排阻色谱法。凝胶色谱法主要用于高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分级分析以及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测试。根据分离的对象是水溶性的化合物还是有机溶剂可溶物,又可分为凝胶过滤色(GFC)和凝胶渗透色谱(GPC)。 GFC一般用于分离水溶性的大分子,如多糖类化合物。凝胶的代表是葡萄糖系列,洗脱溶剂主要是水。
凝胶渗透色谱法主要用于有 机溶剂中可溶的高聚物(聚苯乙烯、聚氯已烯、聚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分析及分离,常用的凝胶为交联聚苯乙烯凝胶,洗脱溶剂为四氢呋喃等有机溶剂。凝胶色谱不但可以用于分离测定高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同时根据所用凝胶填料不同,可分离油溶性和水溶 性物质,分离相对分子质量的范围从几百万到100以下。
近年来,凝胶色谱也广泛用于分离小分子化合物。化学结构不同但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物质,不可能通过凝胶色谱法达到完全的分离纯化的目的。凝胶色谱主要用于高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分级分析以及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测试。

凝胶色谱的原理是什么?

问题一:凝胶色谱法的原理 以多孔凝胶(如葡萄糖,琼脂糖,硅胶,聚丙烯酰胺等)作固定相,依据样品分子量大小达到分离目的。大分子不进入凝胶孔洞,沿多孔凝胶胶粒间隙流出,先被洗脱;小分子进入大部分凝胶孔洞,在柱中被强滞留,后被洗脱。 根据样品性质分类: 凝胶过滤(GFC)―用于分析水溶性样品,如多肽、蛋白、生物酶、寡聚核苷酸、多聚核苷酸、多糖。 凝胶渗透(GPC)―用于分析脂溶性样品,如测定高聚物的分子量。

问题二:交通台电话 节目参与热线:23355555 路况热线:23542222 红绿灯热线:23332222储短信号码:88165555

问题三:有没有50岁以上的gay呢? 49岁的gay到第二年就是50
50岁的gay到第二年就是50以上了.
依次类推,肯定订50岁以上的gay啊.

问题四:色谱法的分离原理是什么 凝胶色谱,又称空间排阻色谱。它是利用某些凝胶对混合物各组分因分子量不同,其阻滞作用也不同而进行分离、分析的方法。凝胶色谱的分离要理和其它色谱法不同,它类似于分子筛的作用,但凝胶的孔径要比分子筛大得多,一般为几百至几千埃。色谱柱内填充具有一定大小孔穴的凝胶。当样品进入色谱柱后,不同大小的样品分子(图14―2中以黑点表示)随流动相沿凝胶颗粒(图14―2中以空心圈表示)外部骇隙和凝胶孔穴旁流过,体积在的分子因不能渗透到凝胶孔穴里而得到排阻,因此较为顺利地通过凝胶柱而较早地被流动相冲洗出来。中等体积的分子产生部分渗透作用,小分子可渗透到凝胶孔穴里去而受阻滞,因有一个平衡过程而较晚地被流动相冲洗出来。这样,试样组分基本上按分子大小受到不同阻滞而先后流出色谱柱,从而实现分离目的。光凝胶色谱采用水溶液作流动相进,称为过滤凝胶色谱(HFC),而用有机溶剂为流动相时,称为凝胶渗透色谱(GPC)。

问题五:HPSEC原理 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快速简便的生物化学分离分析方法。基本原理是指混合溶质的分子按其分子量的大小不同,分别先后流出色谱柱而被分离。色谱分离中的固定相(凝胶)是一种不带电荷的、具有三维空间、多孔网状结构的物质,凝胶的每个颗粒的细微结构就如一个筛子,小的分子可以进入凝胶网孔,而大的分子则排阻于凝胶颗粒之外,因而具分子筛的性质,因整个色谱过程一般不变换洗脱液,好像过滤一样,故也称凝胶过滤色谱,又因使用的固定相为凝胶,故又称为凝胶色谱(gel chromatography;gel filtration chromatography; GFC)。

问题六:凝胶渗透色谱与高效液相色谱有什么区别 联系:都是根据被分离样品通过色谱柱的时间来将其分离。
广义来说,凝胶渗透色谱也可认为是高效液相色谱的一种。
不同:1原理不同:凝胶渗透色谱是根据样品中物质体积的大小不同将其分离。
高效液相色谱是根据样品物质与色谱中物质的吸附-解析平衡来将其分离,也就是 根据物质的吸附系数不同达到分离的效果。
2色谱柱中的填料不同:凝胶渗透色谱中的填料为孔洞大小不同的凝胶,而高效液
相色谱中的填料有很多种类,分离的原理也有所不同。

凝胶色谱的原理是什么?

凝胶色谱是一种分离和纯化生物大分子的技术。其原理是利用具有不同孔径的凝胶进行分离,使不同大小、形状、电荷和亲水性的生物大分子在凝胶中的运移速度不同,从而实现分离和纯化。
凝胶色谱的基础是凝胶,凝胶是一种三维交联聚合物,具有孔隙结构。凝胶的孔径大小可以通过改变交联度和聚合物浓度来调节。凝胶可以根据其化学性质分为离子交换凝胶、亲水性凝胶和亲疏水性凝胶等。其中,离子交换凝胶根据其化学官能团的不同,可以选择性地吸附或排斥带电荷的生物大分子。
在凝胶色谱实验中,混合物首先被装载到凝胶柱中,然后通过加入缓冲溶液,使混合物得以在凝胶中运动。不同大小、形状、电荷和亲水性的生物大分子在凝胶中的运移速度不同,从而被分离。当生物大分子到达凝胶中的孔隙时,会被孔隙内的分子筛分,孔径较小的分子不能通过孔隙,孔径较大的分子则可以通过。因此,不同大小的生物大分子会随着时间呈现出不同的色带,最终被分离和纯化。
总之,凝胶色谱是一种基于凝胶的分离和纯化技术,其原理是利用凝胶具有不同孔径的特性,分离不同大小、形状、电荷和亲水性的生物大分子,从而实现分离和纯化。

凝胶色谱法分离蛋白质的原理是怎样的

  凝胶色谱法分离蛋白质的原理:由于蛋白质的形状、大小、吸附性质、亲和力等性质都有差别,所以不同分子量的蛋白质通过多孔凝胶颗粒的间隙的流动速度不同、路程长短也不同;分子量大的分子通过多孔凝胶颗粒的间隙的路程短,流动快;分子量小的分子穿过多孔凝胶颗粒内部的路程长,流动慢。

  分子量是什么
  分子量又叫做相对分子质量,也就是化学式中各个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对于某些结构复杂的生物大分子,往往都是通过电泳、离心或色谱分析等方法测得其近似分子质量。对于某些结构复杂的生物大分子,往往都是通过电泳、离心或色谱分析等方法测得其近似分子质量。

  凝胶色谱法是什么
  凝胶色谱法又叫凝胶色谱技术,凝胶色谱法又叫凝胶色谱技术,凝胶色谱法主要用于高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分级分析以及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测试。分子量大小不同的多种成分在通过凝胶床时,按照分子量大小“排队,凝胶表现分子筛效应。

凝胶色谱法原理为什么是根据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大小而不是分子大小。有什么区别

相对分子质量大小是指一种蛋白质上所有原子的相对原子量之和,而分子大小则是指蛋白质分子的体积大小。一般情况下相对分子质量大的蛋白质分子大小也大。所以我认为区别很小。
凝胶色谱法就是根据蛋白的分子质量或者大小来分离的,一般情况下这两个没什么区别,需要特别考虑的就是分子的形状,也就是说当分子量相同时,不同的构型,洗脱速度是不一样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相对分子质量大小是指一种蛋白质上所有原子的相对原子量之和,而分子大小则是指蛋白质分子的体积大小。一般情况下相对分子质量大的蛋白质分子大小也大。所以我认为区别很小。
凝胶渗透色谱(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GPC))
1964年,由J.C.Moore首先研究成功。不仅可用于小分子物质的分离和鉴定,而且可以用来分析化学性质相同分子体积不同的高分子同系物。(聚合物在分离柱上按分子流体力学体积大小被分离开)
1.基本原理

1.1分离原理
让被测量的高聚物溶液通过一根内装不同孔径的色谱柱,柱中可供分子通行的路径有粒子间的间隙(较大)和粒子内的通孔(较小)。当聚合物溶液流经色谱柱时,较大的分子被排除在粒子的小孔之外,只能从粒子间的间隙通过,速率较快;而较小的分子可以进入粒子中的小孔,通过的速率要慢得多。经过一定长度的色谱柱,分子根据相对分子质量被分开,相对分子质量大的在前面(即淋洗时间短),相对分子质量小的在后面(即淋洗时间长)。自试样进柱到被淋洗出来,所接受到的淋出液总体积称为该试样的淋出体积。 当仪器和实验条件确定后,溶质的淋出体积与其分子量有关,分子量愈大,其淋出体积愈小。
(1) 体积排除
(2)限性扩散
(3) 流动分离
1.2校正原理
用已知相对分子质量的单分散标准聚合物预先做一条淋洗体积或淋洗时间和相对分子质量对应关系曲线,该线称为“校正曲线”。聚合物中几乎找不到单分散的标准样,一般用窄分布的试样代替。在相同的测试条件下,做一系列的GPC标准谱图,对应不同相对分子质量样品的保留时间,以lgM对t作图,所得曲线即为“校正曲线”。通过校正曲线,就能从GPC谱图上计算各种所需相对分子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的信息。聚合物中能够制得标准样的聚合物种类并不多,没有标准样的聚合物就不可能有校正曲线,使用GPC方法也不可能得到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对于这种可以使用普适校正原理。
1.3普适校正原理
由于GPC对聚合物的分离是基于分子流体力学体积,即对于相同的分子流体力学体积,在同一个保留时间流出,即流体力学体积相同。
两种柔性链的流体力学体积相同:
[η]1M1=[η]2M2
k1M1α1+1=k1M2α2+1
两边取对数:lgk1+(α1+1)lgM1=lgk2+(α2+1)lgM2
即如果已知标准样和被测高聚物的k、α值,就可以由已知相对分子质量的标准样品M1标定待测样品的相对分子质量M2。
[编辑本段]2.实验部分
直接法:在测定淋出液浓度的同时测定其粘度或光散射,从而求出其分子量。
间接法:用一组分子量不等的、单分散的试样为标准样品,分别测定它们的淋出体积和分子量,则可确定二者之间的关系。
2.1.仪器:
GPC仪的组成:泵系统、(自动)进样系统、凝胶色谱柱、检测系统和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
2.1.1.泵系统:包括一个溶剂储存器、一套脱气装置和一个高压泵。它的工作是使流动相(溶剂)以恒定的流速流入色谱柱。泵的工作状况好坏直接影响着最终数据的准确性。越是精密的仪器,要求泵的工作状态越稳定。要求流量的误差应该低于0.01mL/min。
2.1.2.色谱柱:GPC仪分离的核心部件。是在一根不锈钢空心细管中加入孔径不同的微粒作为填料。每根色谱柱都有一定的相对分子质量分离范围和渗透极限,色谱柱有使用的上限和下限。色谱柱的使用上限是当聚合物最小的分子的尺寸比色谱柱中最大的凝胶的尺寸还大,这时高聚物进入不了凝胶颗粒孔径,全部从凝胶颗粒外部流过,这就没有达到分离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高聚物的目的。而且还有堵塞凝胶孔的可能,影响色谱柱的分离效果,降低其使用寿命。色谱柱的使用下限就是当聚合物中最大尺寸的分子链比凝胶孔的最小孔径还要小,这时也没有达到分离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目的。所以在使用凝胶色谱仪测定相对分子质量时,必须首先选择好与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范围相配的色谱柱。
2.1.3.填料(根据所使用的溶剂选择填料,对填料最基本的要求是填料不能被溶剂溶解):交联聚苯乙烯凝胶(适用于有机溶剂,可耐高温)、交联聚乙酸乙烯酯凝胶(最高100℃,适用于乙醇、丙酮一类极性溶剂)多孔硅球(适用于水和有机溶剂)、多孔玻璃、多孔氧化铝(适用于水和有机溶剂)
2.1.4.柱子:玻璃、不锈钢
2.1.5.检测系统:通用型检测器:适用于所有高聚物和有机化合物的检测。有示差折光仪检测器、紫外吸收检测器、粘度检测器。
2.1.6.示差折光仪检测器:溶剂的折光指数与被测样品的折光指数有尽可能大的区别。
2.1.7.紫外吸收检测器:在溶质的特征吸波长附近溶剂没有强烈的吸收。
2.1.8.选择型检测器:适用于对该检测器有特殊响应的高聚物和有机化合物。有紫外、红外、荧光、电导检测器等。
2.2.操作:
2.2.1.溶剂的选择: 能溶解多种聚合物;不能腐蚀仪器部件;与检测器相匹配。
2.2.2.把激光光散射与凝胶色谱仪联用,在得到浓度谱图的同时,还可得到散射光强对淋出体积的谱图,从而计算出分子量分布曲线和整个试样的各种平均分子量
2.2.3.激光光散射实验中必须对样品严格除尘,溶液中的灰尘会产生强烈的光散射,严重干扰聚合物溶液光散射的测量。溶液除尘是光散射成败的关键。首先是溶剂除尘,配置测试样品的溶剂应进行精馏,并经过0.2μm超滤膜过滤后方可使用。配好的溶液也要用0.2μm的超滤膜过滤。另外,测试中所用的器械,如:注射器等,使用前要用洗液浸泡,清水强力冲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