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皇国,中世纪教皇国家的形成是怎样的?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2-29 09:59:07 浏览3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教皇国是什么

教皇国
Papal States
756~1870 年罗马教皇拥有领土主权的政教合一国家 。756 年法兰克王丕平献土,为教皇国之始。774 年 ,查理曼大帝赠城,教皇国版图开始扩大。从11世纪起,教皇国势力逐渐增强 ,12~13世纪达到鼎盛 。天主教大分裂时期 ,教皇国内部出现地方自治政权,许多城镇实际是在封建贵族统治之下。15世纪教皇又重新恢复其权势。16世纪初,教皇国边界有所扩大。1527年,教皇国被承认为独立国家,1798 年拿破仑占领罗马后,教皇国被迫取消。1800 年又得以重建 ,但1809年又被拿破仑并入法国版图。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又恢复并受奥地利保护。1859年意奥战争后,教皇国领土大部分并入意大利。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意大利统一,教皇退居罗马城西北的梵蒂冈,教皇国实际已不存在,教皇国的名称也不再沿用。现在的梵蒂冈城国实际上是教皇国的继承者。
梵蒂冈城鸟瞰

历史上真的有教皇国这个国家吗?罗马和教皇国什么关系?

有的,叫梵蒂冈。在意大利罗马城内西北角。占地面积:0.44平方公里。人口:1380人,常住人口仅540人。梵蒂冈和近160个国家建立有外交关系。是世界各国天主教会的领导中心。
教皇国(拉丁语:Civitas Ecclesiae;意大利语:Stato Pontificio或Stato della Chiesa)位于亚平宁半岛中部,是由罗马教皇统治的世俗领地,也是一个已经不存在的国家。1861年,教皇国的绝大部分领土被并入撒丁王国,即后来的意大利王国。1870年罗马城也被并入意大利,教皇国领土退缩至梵蒂冈。教皇庇护十一世时期,墨索里尼在1929年与教廷枢机主教加斯佩里签订拉特兰条约,罗马教廷正式承认教皇国灭亡。
教皇国并没有正式的国名,其常见的拉丁语(教皇国官方语言)名称是“Civitas Ecclesiae”,意即“隶属于教会的诸邦国”;教皇国在意大利语中有多种名称,例如“Lo Stato Ecclesiastico”、“Lo Stato Pontificio”、“Lo Stato della Chiesa”、“Gli Stati della Chiesa”、“Gli Stati Pontificii”。其中“Gli Stati della Chiesa”和“Gli Stati Pontifici”意为“教会的诸邦国”、“教皇的诸邦国”。此处的“邦国”为复数形式,也就是说,教皇国并不是一个单一制国家,而是由许多昔日的独立或半独立城邦、小国和贵族领地构成的共同体。
你指的的罗马城还是罗马帝国?罗马帝国的话有教皇国的时候已经灭亡很久了,他的另外一个继承者东罗马帝国更多的被人称为东正教的拜占庭,和教皇国教廷是对立了

教皇国梵蒂冈的卫队其主要是哪个国家的人?

教皇国梵蒂冈的卫队其主要是哪个国家的人?

1.瑞士

2.英国

正确答案:瑞士

梵蒂冈城国,简称“梵蒂冈”,是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以教皇为首的教廷的所在地,也是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西北角高地的一个内陆城邦国家。

梵蒂冈的人口主要为意大利人,因为其是意大利的城中城。梵蒂冈的公民大部分是神职人员,包括了主教、神父、修女,以及著名的瑞士卫队(一支专门为教宗服务的志愿禁卫队)。

梵蒂冈国家的详细介绍、?

梵蒂冈城国(拉丁语:Status Civitatis Vaticanae;意大利语:Stato della Città del Vaticano),简称“梵蒂冈”,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西北角高地的一个内陆城邦国家。
也是全球领土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国家,其国土面积只有0.44平方公里。由于四面都与意大利接壤,故称“国中国”。
是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以教皇为首的教廷的所在地,也是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
梵蒂冈意为“先知之城”。
公元4世纪,教皇在罗马城西北角耶稣门徒圣彼得殉教处建康斯坦丁大教堂以志纪念,15~16世纪被改造成圣彼得大教堂,成为天主教会举行最隆重仪式的场所。
756年法兰克国王把罗马城及其周围区域送给教皇,后在意大利中部出现教皇国。1870年意大利统一后,教皇被迫退居梵蒂冈宫。
1929年意大利同教皇签订《拉特兰条约》,承认梵蒂冈为政教合一的主权国家。梵蒂冈为中立国,其国土神圣不可侵犯。
由于圣座的行政机构——罗马教廷大部分机关均座落于梵蒂冈城内,故人们在使用“梵蒂冈”一词时,可能指梵蒂冈城国、“梵蒂冈”地区、圣座、或教宗的居所,端看其使用的场合而定。
虽然梵蒂冈并未制定任何有关官方语言的法律,但以意大利语最为常用。因天主教在全球信仰人口众多,使梵蒂冈在政治和文化等领域拥有美国、中国、俄罗斯一样重要的影响力。
梵蒂冈全国居民天主教。梵蒂冈是近13亿天主教徒的精神中心,每年吸引着上百万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扩展资料:梵蒂冈统计:
1、常住人口 (2016年):590
2、女性公民:32名
3、540名男性公民:540名
4、人口密度: 972人/平方公里(2013年)
5、主要民族:意大利人
6、主要宗教:天主教
7、国土面积: 0.44平方公里
8、GDP总计: 1210万美元(2013年估计)
9、人均GDP :81000美元(2013估计)
在所有572名持有梵蒂冈护照的公民中,有306人是外交官,86名瑞士卫兵,73名枢机主教以及31名平信徒和一名修女。但是这些公民中,只有223人真正生活在梵蒂冈。
除了本国公民外,梵蒂冈还有221名居民,他们大多数都是传教士、僧侣或者尼姑。按照新的规定,梵蒂冈已经解除了对非公民和非居民限制,之前只有特别通行证才被允许进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梵蒂冈
一、梵蒂冈城国(拉丁语:Status Civitatis Vaticanae;意大利语:Stato della Città del Vaticano),简称“梵蒂冈”,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西北角高地的一个内陆城邦国家。也是全球领土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国家,其国土面积只有0.44平方公里。
由于四面都与意大利接壤,故称“国中国”。是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以教皇为首的教廷的所在地,也是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
二、梵蒂冈意为“先知之城”。公元4世纪,教皇在罗马城西北角耶稣门徒圣彼得殉教处建康斯坦丁大教堂以志纪念,15-16世纪被改造成圣彼得大教堂,成为天主教会举行最隆重仪式的场所。756年法兰克国王把罗马城及其周围区域送给教皇,后在意大利中部出现教皇国。
1870年意大利统一后,教皇被迫退居梵蒂冈宫。1929年意大利同教皇签订《拉特兰条约》,承认梵蒂冈为政教合一的主权国家。梵蒂冈为中立国,其国土神圣不可侵犯。
三、由于圣座的行政机构——罗马教廷大部分机关均座落于梵蒂冈城内,故人们在使用“梵蒂冈”一词时,可能指梵蒂冈城国、“梵蒂冈”地区、圣座、或教宗的居所,端看其使用的场合而定。
虽然梵蒂冈并未制定任何有关官方语言的法律,但以意大利语最为常用。因天主教在全球信仰人口众多,使梵蒂冈在政治和文化等领域拥有美国、中国、俄罗斯一样重要的影响力。
四、梵蒂冈的人口主要为意大利人,因为其是意大利的城中城。梵蒂冈的公民大部分是神职人员,包括了主教、神父、修女,以及著名的瑞士卫队(一支专门为教宗服务的志愿禁卫队)。还有大约3000名世俗工人,他们是梵蒂冈的主要劳动力,但都不住在梵蒂冈城内。
2011年,梵蒂冈最新人口统计数据显示,该国现仅有32名女性公民,540名男性公民。572名梵蒂冈人中有306名外交官,还有86人是瑞士卫队成员(Swiss guards),此外还有73名枢机主教、31名平民和一位修女。
在所有572名持有梵蒂冈护照的公民中,只有223人真正生活在梵蒂冈。除了本国公民外,梵蒂冈还有221名居民,他们大多数都是传教士、神职或者修女。按照新的规定,梵蒂冈已经解除了对非公民和非居民限制,而此前,只有特别通行证的人才被允许入境。
扩展资料:
教皇之国”梵蒂冈:世界上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国家,却影响巨大
蒂冈是梵蒂冈城国的简称,梵蒂冈位于欧洲地中海国家意大利的首都罗马城内,是一个“国中之国”,经纬网位置为(41°54′10″N,12°27′11″E),一个国家居然可以标记为一个经纬网的坐标点,实在是因为梵蒂冈的面积太小了,梵蒂冈的面积仅为0.44平方公里,也就是44万平方米,直观的来说大概就是61.5个足球场那么大,是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国家。
截止2017年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的国家有198个,其中有193个国家是联合国会员国,剩下5个国家梵蒂冈,巴勒斯坦,纽埃,库克群岛,马耳他骑士团是非联合国会员国,其中梵蒂冈和巴勒斯坦是联合国观察员国,所以梵蒂冈是联合国会员国和观察员国当中面积最小的国家。
如果以上述198个国家来统计,那么马耳他骑士团就是一个特殊的国家存在,因为马耳他骑士团根本就没有国土。
梵蒂冈的意思是“先知之城”,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4世纪,当时由于统治亚平宁半岛的西罗马帝国开始衰亡,此时的罗马城主教开始趁机掠夺土地。到了公元555年,东罗马帝国收复意大利全境,查士丁尼大帝将罗马城的统治权授予罗马城主教。
此后,罗马主教宣称自己为“教皇”,并开始建造圣彼得大教堂和梵蒂冈宫,后来又修建了加洛林宫。后来,教皇的权势不断扩张,在亚平宁半岛中部出现了一个以天主教教皇为君主,以罗马为首都的“教皇国”。
到了19世纪中叶,意大利开始逐步统一,建立意大利王国,罗马“教皇国”的存在受到了威胁,但是,由于教皇在全球的势力庞大,影响力巨大,“教皇国”并没有消失。
到了1929年,意大利墨索里尼政府承认梵蒂冈为独立主权国家,其主权属于教宗,成为一个独立的城市国家,并保持永久中立。至此,历史超过1000年的“教皇国”被“梵蒂冈城国”取代,并成为世界上最小的国家。
梵蒂冈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城的西北角梵蒂冈高地上,领土包括圣彼得广场、圣彼得大殿、宗座宫、教宗避暑胜地(冈道尔夫堡)和梵蒂冈博物馆(西欧地区门票最贵的博物馆)等。梵蒂冈全国都为城市建成区景观,几乎没有自然景观,所以被称为“城国”。梵蒂冈国土呈三角形形态,三面有城墙围绕,一面为圣彼得广场,可与外部来往交流。
梵蒂冈2016年人口统计,包括目前的教皇方济各一世在内,梵蒂冈全国人口数量为842人,是世界上人口最少的国家,当然其中很多人也不住在梵蒂冈国内,另外整个梵蒂冈城国还有将近3000名工作人员,他们同样不住在梵蒂冈。
梵蒂冈国家虽小,但是经济实力强大,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约为8000万美元,人均GDP高达9.5万美元。,由于梵蒂冈对于全球将近六分之一的天主教教徒具有强大影响力,所以在国际舞台上,梵蒂冈国家虽小,但是影响巨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梵蒂冈
人口: 1380人,常住人口仅540人。主要是意大利人。 人口约1000人 梵蒂冈城国,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城西北角。面积0.44平方千米。领土包括圣彼得广场、圣彼得教堂、梵蒂冈宫、博物馆和公园以及几条街道。人口约1000人 这里有世界最大的天主教堂—圣彼得大教堂,有驰名世界、“价与天齐”收藏丰富的梵蒂冈博物馆,教皇官邸拉特兰宫,绿草如茵的后花园,有自己的货币。1980年财政的公开收入,旅游、邮票收入200亿里拉,占总收入3%;不动产的收入110亿里拉,占2%;特别财产的利息收入600亿里拉,占9%;宗教事业银行利上交2700亿里拉,占40%,向教皇赠送的贡款900亿里拉,占13%;教施舍款2250亿里拉,占33%。梵蒂冈的货币与意大利的里拉通用。   梵蒂冈无自然资源,无工农业,经济主要依靠在国内外投资和不动产出租、旅游、邮票、特别财产款项的银行利息、梵蒂冈宗教银行盈利、教徒的捐、赠款等。宗教事务银行的盈利约占 2/5,捐赠占 2/5,其他占 1/5。梵蒂冈在北美和欧洲许多国家有数百亿美元的投资。其金融资本渗透意大利众多经济部门,特别是银行信贷系统和不动产具有相当的实力,实为一个庞大的国际金融托拉斯。生活物品靠意大利供应。 。。。。。。。。。。。。。。。。。。梵蒂冈对于真正相信宗教的人,是天主教心中的圣地,于此同时,梵蒂冈的历史也吸引着全世界的游客,又带起了其他国家的投资,这才造成了梵蒂冈的繁华!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它是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以教皇为首的教廷的所在地。
梵蒂冈城国:简称“梵蒂冈”,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西北角高地的一个内陆城邦国家。也是全球领土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国家,其国土面积只有0.44平方公里。由于四面都与意大利接壤,故称“国中国”。是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以教皇为首的教廷的所在地,也是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
梵蒂冈意为“先知之城”。公元4世纪,教皇在罗马城西北角耶稣门徒圣彼得殉教处建康斯坦丁大教堂以志纪念,15~16世纪被改造成圣彼得大教堂,成为天主教会举行最隆重仪式的场所。
扩展资料:
1、国名
梵蒂冈城国(英语:Vatican City State;意大利语:Stato della Città del Vaticano;拉丁文:Status Civitatis Vaticanae)。 梵蒂冈在拉丁语中意为“先知之地”。
2、国旗
梵蒂冈国旗由两个面积相等的竖长方形组成,靠旗杆侧为黄色,另一侧则为白色。白色上还绘有教宗的牧徽:两把交叉的圣彼得的钥匙和一顶教宗的三重冕。
黄白两色是耶稣十二宗徒之长圣彼得的两把钥匙的颜色,代表了两种最珍贵的金属:金与银;来自于1808年2月以来教廷卫兵瑞士卫队帽徽的颜色。1825年时教宗良十二世订定这面旗帜。
3、国徽
梵蒂冈国徽即是背衬着红色的教宗保禄六世的皇徽。红色使人联想到它曾是天主教堂中最夺目的色彩。乔万尼·巴蒂斯塔· 莫蒂尼于1963年被选为教宗,即教宗保禄六世。保禄六世的教宗徽章图案包括一顶罗马教宗的三重冠冕和两把交叉的金黄与银白色的钥匙。
教宗的三重冠是主教冠和世俗的皇冠结合产生的。罗马教宗自称是基督在世上的代表,教宗又是梵蒂冈的首脑,三重冠代表了 教宗的三种最高权力: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
而那两把金黄色与银白色的钥匙,则是基督交给圣彼得的,象征把天上和地上的一切权力都交给他。同时还附有《马太福音》里的一段话:“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
4、国歌
《教皇进行曲》
歌词大意:欢腾的罗马 高贵的罗马 你是伯多禄的圣座 ,他曾血撒罗马 伯多禄,被授予天国的钥匙 教宗,是伯多禄的继承人 教宗,是坚振众信友的导师 教宗,是天主的众仆之仆 捕人的渔夫。
群羊的牧人 联结天堂与人间 教宗,是基督在世的代表 是风浪中的避风港,黑暗中的灯塔 和平的守护卫者,众人的卫士 自由的守望者,你充满权威。 教宗,你是屹立不动的磐石 在这磐石上建立了天主的教会。
教宗,是基督在世的代表 是风浪中的避风港,黑暗中的灯塔 和平的守护卫者,众人的卫士 自由的守望者,你充满权威 欢腾的罗马 高贵的罗马。
5、建筑
梵蒂冈城面积不大,名胜古迹却十分有名,城内建筑具有浓厚的宗教文化。梵蒂冈城区略呈三角形,东西长1045米,南北宽805米,楼房、花园、庭院和广场各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市区著名建筑有圣彼得大教堂、圣彼得广场、梵蒂冈宫、梵蒂冈博物馆、梵蒂冈图书馆、教廷天文台等。
(1)圣彼得大教堂
圣彼得大教堂坐落在圣彼得广场西面,因建在耶稣的大弟子圣彼得的陵墓上而得名。东西长187米,南北宽137米,占地15160平方米,穹隆圆顶高138米,能容纳5万人,大教堂建于公元1626年,是一座意大利文艺复兴与巴罗克艺术的殿堂,是布拉曼德、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和小莎迦洛等著名建筑家、艺术家的共同杰作。
大教堂里保存了许多文艺复兴时期遗留下来的艺术珍品,有文艺复兴初期著名画家乔托所作的镶嵌画--《小帆》,有米开郎琪罗25岁时的名作《哀叹的圣母》及圣彼得铜像等。
圣彼得大教堂为全世界最大的教堂及罗马天主教的中心教堂,是欧洲天主教徒的朝圣地,自1870年以来,重要的宗教仪式几乎都是在这里举行的。圣彼得大教堂里埋葬着各代教皇的圣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殡葬纪念馆。教堂的建筑、绘画、雕刻、藏品,都称得上是艺术珍品。
(2)圣彼得广场
圣彼得广场同圣彼得大教堂是一组不可分割的建筑艺术整体,是举行盛大宗教活动的地方,可容纳50万人。广场长340米,宽240米,有由88根方柱和288根圆柱组成的半椭圆形环绕柱廊,柱端屹立着140尊圣人雕像。正面圆穹及其上边的十字架高达137米。
广场中央耸立着一座高26米的方尖石碑,建筑石碑的石料是当年专程从埃及运来的。石碑顶端立着一个十字架,底座上卧着4只铜狮,两侧各有一个喷水池。该广场是巴罗克式建筑鼻祖贝尔尼尼在1656年设计的,广场建设历时11年。每逢星期日中午12时,聚集在广场上的人们,聆听站在皇宫窗口的教皇发表晨祷词。
(3)梵蒂冈宫
梵蒂冈宫位于圣彼得广场对面,自14世纪以来一直是历代教皇的定居之处,数百年来已几经改建。梵蒂冈宫内有礼拜堂、大厅、宫室等,是世界天主教的中枢。宫内有举世闻名的西斯廷小教堂,过去一直是教皇私人用的经堂。
西斯廷小教堂素以天花板和墙壁上保存有米开朗基罗花费4年时间绘制的著名壁画“创世纪”和“最后的审判”而久负盛名,这些出自于艺术大师之手的绘画,内容取材于《圣经》里的故事,人物逼真,栩栩如生,堪称艺术珍品。西斯廷小教堂长40.5米,宽13.3米,高20.7米,是公认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杰作。
(4)梵蒂冈博物馆
圣彼得教堂北面的梵蒂冈博物馆,占地约5.5万平方米,建于5世纪末,早期为教皇的一座宫廷,后来改成综合性博物馆,拥有12个陈列馆和5条艺术长廊,汇集了希腊、罗马的古代遗物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精华,收藏有文艺复兴时期三大艺术大师之一的拉斐尔艺术珍品以及其他名家的原作,均属无价之宝。
其中最著名的西斯丁小教堂是教皇的私用经堂,建于1473-1481年,以藏有米开朗琪罗绘制的《创世纪》和《最后的审判》两幅壁画而闻名于世。《创世纪》画面为300平方米,由9幅中心画组成,主要描绘圣经旧约故事。
小教堂祭坛上边《最后的审判》,是米开朗琪罗参加反梅迪奇统治的起义失败后作的画,花费了6年的时间(1536-1542年)。画面表达了画家对豪强的抗议。此画高20米,宽10米,是世界上最复杂、最有力和最大型的壁画。每年到小教堂参观这些油画的游客近300万人次。
(5)梵蒂冈图书馆
梵蒂冈图书馆建于1475年,珍藏有6万卷古代手抄本、10万卷原稿书籍、10万张地图和印画以及大量书信、法典等文献,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图书馆。令人惊奇的是,馆内还保存有1612年-1659年制成的“中国地图”手抄本。
(6)梵蒂冈机密档案室
梵蒂冈机密档案室,神秘未知的世界十大禁地之一。据估计,梵蒂冈机密档案室的书架有52英里长(84千米),仅可供参考的目录就有35000卷,里面的文档只可以阅览,但不可以进入档案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梵蒂冈

中世纪教皇国家的形成是怎样的?

欧洲中世纪宗教势大,凌驾于欧洲各国,在各方面控制着整个欧洲,当然包括领土。
这样,宗教就有权利将各国的领土划归为宗教管理,由教皇直接控制,形成了宗教国。
宗教国的范围曾经非常广泛,经过一系列的历史变迁,现在只剩下梵蒂冈由教皇控制,是为国中之国。
教皇是由各个红衣主教选举而产生的,也就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影响其他国家的选举,就形成了这样的国家。
这是因为罗马尔主教,掌握了罗马城附近的统治权,所以成立了教皇国家。
在中世纪意大利的中部,有一片罗马天主教会的教皇直接管辖的领土,它就是长达1000年的“教皇国”(756—1870年)。 教皇国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始于公元6、7世纪,罗马主教掌握了罗马城及周围地区的统治权,格列高里一世(590—604年在位)是第一位拥有强大势力的教皇。此后8世纪中叶法兰克王矮子丕平的“献土”,使教皇辖地进一步扩大。经过几世纪的变迁,这片土地不断延伸,其行政机构日臻完善,到了12世纪,教皇英诺森三世时期教皇国的势力达到了顶峰。 中世纪教皇国是基于教皇对世俗财产的要求,教皇神权与法兰克俗权相结盟的产物,是西欧封建政教合一统治制度的象征。
教皇国的形成,使得教皇在神权之外,又成为一名世俗君主,保障了神权的独立,这是教皇发展成为西欧基督教会首领地位的重要因素。教皇国的出现意味着罗马与拜占廷关系的破裂,对日后西方新的拉丁体系的基督教文明的发展,造成了重要影响。与此同时,教皇国成为世俗和教会贵族争权夺利的“肥肉”,教皇神权急剧世俗化。在近代,教皇国成为意大利统一的严重障碍,最后淹没在统一运动的浪潮中。 “丕平献土” “丕平献土”并非偶然,这是西欧,特别是意大利、法兰克的政治形势变化与西欧封建化关系的发展所决定的。 中世纪初期的西欧,逐渐出现两股大的政治力量,一是罗马天主教会的神权(神权化的政治势力),二是法兰克的世俗政权。 罗马天主教会在罗马帝国时期,已拥有大量的世俗领地和财产,主要是在意大利南部和中部。
因为该教会自称是耶稣最大门徒彼得所创立,该教会教产统称为“圣彼得产业”。罗马教会借助于优越的地理条件———地处帝国都城,借助于彼得———耶稣最大门徒的继位人的资格,在西欧基督教会中享有较高的威望。它在西欧广泛传教,建立直属罗马教会(称“母教会”)的“子教会”。这样,罗马教会的势力渗透到西欧各地。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哥特王国(493—555年)在意大利建立,定都拉温那,尊东罗马帝国皇帝为皇帝。东哥特人信奉基督教的阿利乌斯派别,但对所谓正统的罗马天主教采取宽容政策,听任教皇自由发展势力。
意大利人民处于日耳曼异族的统治和包围之中,把教皇看成是旧罗马帝国唯一存在的残余,视为罗马帝国存在的象征。教皇的确发挥了保存、维护罗马传统文化的作用。554年以后,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527—565年在位)收复了意大利。他既通过设在拉温那的拜占廷总督控制教皇,又责成教皇和罗马元老院共同管理罗马。603年罗马元老院消失,教皇成为唯一的罗马最高统治者。

教皇国的建立,教皇国怎么被灭的

说起基督教的诞生和兴起,也许不是人尽皆知,但绝对也是或多或少有着一些了解了。从最初的犹太教中的小教派,一跃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国教,从此以后便成为了这个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宗教。不过令人感到诧异的是,在基督教中的一个教派,居然拥有了世俗的国土,成为了尘世间的统治者,而且还支配了西方世界整整1000多年。即便是到了现在,它的影子随着分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处的十字架,依旧有着令人心悸的能量。今天我们便来说一说,这个精神帝国的兴起和毁灭。
1、罗马帝国的分裂和天主教的兴起
罗马帝国作为西方世界最有存在感的王朝,首当其冲的原因自然是因为足够大——横跨欧洲亚洲和非洲,包括并实际统治着现代地理意义上的西欧、南欧、小亚细亚半岛以及整个北非,零零碎碎地还包括黑海周围一圈的土地,全盛时期控制的土地在500万平方公里左右。地方大了自然不好管,于是乎罗马的天才政治工程师戴克里先设计出一个四帝共治的神奇的政治制度。简而言之就是将整个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个部分,每边各配备两名统治者,一个正皇帝,叫奥古斯都,一个副皇帝,叫凯撒。戴克里先首先垂范,退休到家乡去种卷心菜,而后君士坦丁便出来捣乱了。凭借杰出的军事和政治才能,他先后收拾了好几个竞争者,自己最终成为罗马帝国唯一的皇帝。第一次东西分治就这样走到了尽头。
没过多久,另一位有大帝称号的狄奥多西一世结束了君士坦丁那群不成器的后代在帝国境内的混乱统治,成为帝国的主宰者,这位备受争议的皇帝在历史上留名,与其说是他的文治武功,不如说是因为他最终造成了罗马帝国的永久分裂,以及一个教派开始急速膨胀并最终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
公元393年,在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的命令下,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国教;公元395年,同样在他的命令下,罗马帝国被割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为日后基督教中另一个教派——天主教的兴起,留下了一张温暖的大床。是的,你没猜错,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了。
东西罗马帝国分裂后,原先内部本就争论不止的基督教也逐渐出现了分化。以君士坦丁堡牧首和罗马主教为代表的东西教派,在三位一体和偶像崇拜等诸多灵学领域的论点上出现了分歧,并最终导致了东西教会的大决裂。东方教会在皇帝的庇护下,荣获皇家最值得信赖的小伙伴的荣誉称号,牧首更是成为皇帝的首席牧师,他们以基督教正统自居,故称为东正教;西方教会在蛮族的威胁下,却愈来愈显示出自己的独立性和坚韧性,他们团结在罗马主教的旗帜下,承认罗马主教(也就是后来的教皇)的权威,强调组织和纪律,自称为天主教。
如果说历史就这样如流水般平静地逝去,那自然不值得我们花这么多笔墨了。在公元第751年,那个改变历史的人物出现了,而且理所当然地做了一件改变历史的大事。
2、丕平献土与教皇国建国
如果说393年是基督教发展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那么756年就是基督教的一个质变。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从这座巨大的废墟中衍生出许多的王国,比较大的如东哥特王国,之后东罗马帝国占据了意大利的南部和北部一小部分地区,教皇则统治着罗马,而其余部分则归于伦巴第人的统治之下。
国王留特普兰德在位时,伦巴第王国的权势达到巅峰,留特普兰德野心也不小,在夺取拉文纳之后,还想一鼓作气将教皇的宝座——罗马城拿下来。当时的教皇是斯蒂芬二世,不忍坐看罗马城陷落,自己沦落为伦巴第国王的主教,先是求救于东罗马的皇帝,无奈那时的东罗马内忧外患,自顾不暇。教皇于是将目光越过了阿尔卑斯山,看向了当时欧洲一霸的法兰克王国。
当时的法兰克王国也处在一种微妙的平衡中。墨洛温王朝虽然已经摇摇欲坠,丕平也早已掌握了朝政大权,成为法兰克王国的宫相和法兰克公爵,但是根据天赐王权或者说神赐王权的理论,墨洛温王室的希德里克才是法兰克正统的国王。丕平称王之心早已蠢蠢欲动,但是无奈跨不过这道坎,也只能对着王位干瞪眼。
就在这时,教皇的福音及时地送到了。他送来的公文上表示谁为法兰克操劳,谁就是它的主人,旗帜鲜明地支持丕平篡位。于是,在公元751年,丕平在苏瓦松举行王国大会,废掉了希德里克,建立了加洛林王朝,而教会也为其涂抹圣油,正式承认他的王权。
当然,作为称王成功的交换,丕平出兵帮助教皇击退伦巴第国王对罗马城的进攻。并趁势平定了意大利中部和北部地区。公元756年,丕平做出了一个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决定:将意大利中部一部分土地,包括罗马周围地区以及拉文纳、利米尼 、 具沙罗等二十二个城市送给罗马教皇,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丕平献土。
基督教,这时应该叫天主教,从成立伊始,一直强调自己的归宿是精神或者说天国,虽说也接受信徒的布施,其中不乏大的房产或者地产,以及数量巨大的财物,但是从没有成为世俗君主的先例。之前安条克教长或者亚历山大教长甚至是罗马的主教,虽然可以通过在精神领域的影响力获得不小的世俗权力,但是始终还是和世俗统治划了一条分界线。
到了756年,这一切都改变了。丕平将罗马、拉文纳等地区送给了教会,而教会也堂而皇之地接受了。自此以后,教会不仅是精神领域的统治者,而且也是俗世的君主。罗马教皇通过宗教的煽动力,再加上世俗统治带来的财富,其权势甚至远远超过了那位在君士坦丁堡,货真价实的皇帝。
3、查理称帝与教会神秘的传说
公元800年,结束萨克森战役的法兰克国王查理(丕平的儿子)为了解救他们家族的老朋友——教皇利奥三世,再度出兵直奔罗马,彻底灭掉了伦巴第王国,扫除了罗马教皇的威胁。利奥三世被解救后感动不已,也给查理准备了一个惊喜。这一年的圣诞节,查理正在圣彼得大教堂做弥撒,利奥三世突然将事先准备好的皇冠戴在查理的头上,并尊称他为罗马人的皇帝。
在西方世界,皇帝这一名衔并不是谁都可以用的。一般说来只有罗马帝国的统治者才可以称之为皇帝,相比之下,国王、大公等的位阶就要低上很多了。利奥三世尊称查理为皇帝,意味着承认他以及法兰克王国是罗马帝国的继承者,也是西方世界的统治者。虽然到了后来拿破仑、甚至英国、德国的统治者都自称皇帝,但那时的皇帝和国王差不太多,仅仅是统治者的自我标榜罢了。
俗语说投桃报李或者说礼尚往来。别人送了礼,自己当然也得表示一下。查理大帝再次申明了教皇对罗马、拉文纳等地区的所有权,也就是说,正式承认了教皇国的存在。
然而,教会以及教皇真的就满足于此么?
当然不是。区区二十多座城池并不算什么,教会要的可是整个西方世界,无论世俗亦或者精神的。查理或许拥有所向无敌的军队,但最终还是败在教会的文弱的文字之下。
丕平献土之后,教会和皇帝之间产生了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教皇国的土地是皇帝赐予的,那么是不是说教皇也应该是皇帝的臣子或者说附庸呢?教皇是不是应该对自己的恩主感恩戴德并宣誓效忠呢?
当然不是。世俗的权柄刚刚到手,又怎么会甘心自己的头上还有一个主子呢?军事我们或许不擅长,但是文字与谎言却是我们的拿手好戏啊。
于是乎,一个叫伊西多尔的教皇御用作家,写出了一则动人的故事,大意就是君士坦丁一世(你们想的没错,就是那位著名的君士坦丁大帝)为了感谢治愈他麻风病的罗马主教圣西尔维斯特,将将朱迪亚,希腊,亚洲,色雷斯,非洲,以及罗马城,与意大利和整个西方的土地统理权赠送给教宗西尔维斯特一世及他之后的继承人,而自己则迁都到拜占庭(亦即君士坦丁堡)。
这本是一戳击穿的谎言,但是在9世纪的欧洲,教会早已主宰者精神世界。而且人们的识字率低得离谱,甚至很多王国的统治者都目不识丁。而教会一直是欧洲的主要知识储备场所甚至可以说是欧洲的图书馆。因为需要传教宣讲,大部分教士都识字,而且也会简单地书写。在教众众口一词的宣扬中,君士坦丁的赠礼成为了绝对的真理,而西方世界也成为了教皇的法理领地。
依照这个真理,教皇不仅不是皇帝的臣子,反而应该在皇帝之上,指导皇帝治理俗世,通俗来说就是教权高于王权。
如果丕平和查理大帝还在世的话,想必也会目瞪口呆吧。自己送了一份大礼,最后反而送出一个爹出来。这也再次说明将活动的解释权掌握在手里显得多么的重要。基督教在之后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统治欧洲,这父子俩可谓是立下了不世之功。
4、落幕
教皇国建立之后,在精神统治的基础上加上了财富的力量,教会在欧洲所向披靡,甚至逼得皇帝都得光着脚站在雪地里三天三夜以求得教皇的原谅,所谓的的神圣罗马帝国最后只不过是教会的奶牛,任由他们剥削压榨。整个欧洲在教皇的统治下瑟瑟发抖,宗教迫害,尤其是宗教裁判所的存在,更是令这一时期的欧洲增添了浓腥的血色。
当然,知道结局的我们是丝毫不慌的。教皇和教会无休止的压迫,最终导致了16世纪的宗教改革。君士坦丁的赠礼理所当然遭到质疑,成为十六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新教派攻击天主教会的重要依据,罗马教廷被迫承认其为伪书,严重打击了天主教会的权力和影响力。这之后,教皇国江河日下。
1861年,教皇国大部分领土被并入撒丁王国。
1870年,罗马城也顺利回归了意大利,教皇只有退居梵蒂冈。
1929年,墨索里尼与教廷枢机主教加斯佩里签订《拉特兰条约》,罗马教廷正式承认教皇国灭亡。这个存在近一千两百多年的宗教帝国,最终以一个比较体面的方式,迎来了自己的落幕。

欧洲的教皇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建立的?

欧洲的教皇国是从中世纪开始建立的。在德意志分裂的时候,他便开始筹建建立自己的教皇国
古代三世纪,那时候欧洲出现了传教士接着出现了教会,教会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后成立了教皇国。
欧洲的教皇国是在公元754建成的,是由罗马教皇统治的,在当时是欧洲比较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
教皇国是由罗马教皇统治的世俗领地,也是一个目前已经不存在的国家,历史上存在时间为754至1870年。公元754年,罗马教皇斯蒂芬二世翻越阿尔卑斯山来到位于西昂的法兰克王国的王廷,当时的法兰克王国国王矮子丕平隆重地接待了他。
教皇此行的最主要目的是来求援的,因为当时伦巴第人入侵意大利,而教皇无力阻止。作为交换条件,教皇先是表达了对矮子丕平篡位入主王朝的支持,其次就是向他诉苦,请求援助。并且为了讨好丕平,还在巴黎附近的圣德尼教堂给丕平以及他的儿子们施膏立礼,作为教会认可丕平的重要举措,此外还称其为“罗马人的贵族”。
于是公元754年和756年,批评两次出兵意大利,打败了伦巴第人之后,将原本他们侵占的罗马地区所有城市以及拉文纳总督区交给了教皇统治。具体包括拉文纳的原拜占庭总督辖区,贝内文托公国的一部分,托斯卡纳,科西嘉,伦巴底,中意大利五城地区——里米尼(Rimini)、佩萨罗(Pesaro)、法诺(Fano)、西尼加利亚(Senigallia)和安科纳(Ancona),以及其他一些城市。至此形成了一个世俗的教皇国。而丕平的这次行为也被记载为“丕平献土”。
之后,当教权不断的上升,也为了摆脱之前法兰克王国“赐予”教皇国土地这个影响,防止丕平的继承人以此来控制教廷,罗马教廷在750年至850年之间伪造了一份被称为“君士坦丁献土”的文献。在这份文献里记载了在公元4世纪的时候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将这片地区的土地先给当时的罗马教廷主教西尔维斯特二世。不过这个问题在当时解决的方式确实以查理曼建立的帝国分裂为三而最终得以解决。
1861年,教皇国大部分被并入撒丁王国,也就是意大利王国,1870年的时候,领土就只剩下梵蒂冈城了。教皇国的最终幻灭居然是因为法西斯独裁墨索里尼。1929年,墨索里尼与教廷枢机主教加斯佩里签订拉特兰条约,罗马教廷正式承认教皇国灭亡。

教皇国和梵蒂冈的关系是什么

至于教皇国为什么在梵蒂冈,我们必须从罗马帝国说起。历史上欧洲的西罗马帝国是多神教,皇帝作为最高祭司的职责,如今则是由教宗来担任的。到了4世纪末,西罗马皇帝废除了胜利女神祭祀,只信仰耶稣,并且让罗马教会的第39任主教接任教皇。在5世纪中叶,东罗马帝国和东正教也承认了罗马教会的最高地位,这个时期罗马的利奥一世主教的声望是极其崇高的。
在这段时间里,西罗马帝国持续衰落。教皇也在这一时期逐渐统治了整个罗马城,并且建造了梵蒂冈宫和圣彼得大教堂。之后为了感谢教皇,法兰克王国国王两次出兵帮助教皇打败伦巴德人,并将罗马城及周边地区交给教皇。之后教皇的势力就开始逐渐向周围进行扩展,版图一度达到4万平方公里。在此期间,罗马教廷便建立了教皇国。从14世纪开始,梵蒂冈宫就被用作教皇宫。
说到这,我们必须注意一个事实,无论如何,教皇国始终是以宗教为基础的。与其他国家不同,它建在一个文化区域或某个民族世代居住的区域上。宗教永远只是一种精神寄托,而不是真实的存在。一旦与民族主义和文化政权发生冲突,所有的政权都将会分崩离析。
19世纪初,意大利逐渐开始统一,意大利王国成立。这期间,教皇罗马不断强调自己的崇高地位,普法战争之后,法国军队撤出罗马,很快罗马城被意大利王国收复,意大利就此王国统一,最终教皇退居梵蒂冈宫。此时,教皇国正式灭亡,但意大利王国始终尊重教皇的个人权利。
之后,法兰西帝国派兵干涉。20世纪30年代,墨索里尼意大利政府和教皇庇护十一世签署了《拉特朗条约》。这时梵蒂冈被正式承认为主权国家,然后宣布为永久中立国,其主权属于教宗。因此准确地说,教皇国早已灭亡,现在只有罗马教廷和教皇留在梵蒂冈。

梵蒂冈教皇国的来历?

他来源于意大利统一之前的罗马教皇国。
在基督教的早期,教会处于非法状态,直至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在位时期方给予基督教合法地位。也是在此之后,由于罗马皇帝和贵族的捐赠,基督教会的财产得以飞速增长。君士坦丁大帝将拉特兰宫赠给教会,这成为教会最早收到的一笔重大捐赠。除了房产之外,在意大利本土及罗马帝国各行省,捐赠给教会的地产和财富也不断增加。不过,教会是作为私人领主占有这些土地的,并不拥有这些赠土的主权。
公元5世纪时,西罗马帝国遭到蛮族的不断入侵,导致476年被东哥特人灭亡。西罗马灭亡后,其原有领土陷入无主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意大利的基督教会组织起来,在罗马主教的治理下,逐渐成为意大利中部地区事实上的世俗统治者。
公元6世纪后,教皇国的雏形开始出现,但是查士丁尼大帝治下的拜占庭帝国对意大利展开了一系列征服活动,破坏了教皇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伦巴底人将拜占庭势力逐出意大利。虽然此时的罗马主教(教皇)在名义上还要臣服于拜占庭皇帝,但是罗马教会的相对独立使得罗马主教有资本与君士坦丁堡主教和拜占庭皇帝相抗衡,罗马主教格历高里二世甚至开除了拜占庭皇帝利奥三世的教籍。
至公元7世纪,随着拜占庭帝国的衰落,罗马教会作为意大利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再度对拜占庭势力所不及的罗马城周围地区展开统治,并利用军事、外交手段(甚至包括贿赂)来抵抗伦巴底人的进攻。在罗马教会的努力下,伦巴底人停止南下,转而集中攻打亚平宁半岛北部以拉文纳城为核心的拜占庭总督辖区。728年,伦巴底国王路易特普兰德将拉丁地区的一些乡村和城镇捐献给罗马主教,这些土地(被称为“Patrimonium Petri”,即“圣彼得的遗产”)成为教皇国的立国基石。
751年,拜占庭在意大利的领土最终全部沦丧于伦巴底人之手。罗马地区(此时已经发展为罗马公国)彻底切断了和拜占庭帝国的联系。教皇司提反二世通过向法兰克人领袖“矮子”丕平大献殷勤,从而解除了伦巴底人的威胁。司提反采取了一系列向丕平示好的行动,包括批准后者废黜墨洛温王朝末代国王希尔德里克三世而自立为王。司提反还封丕平为罗马贵族。作为回报,丕平率军在754年进入意大利。在此后的两年中,他平定了意大利中部和北部的许多地方,然后将其作为对教会的奉献赠送给罗马教皇。在781年,丕平的儿子查理曼大帝宣布教皇为这些地区的最高统治者。
丕平奉献的土地包括拉文纳的原拜占庭总督辖区,贝内文托公国的一部分,托斯卡纳,科西嘉,伦巴底,中意大利五城(Pentapolis)地区——里米尼(Rimini)、佩萨罗(Pesaro)、法诺(Fano)、西尼加利亚(Senigallia)和安科纳(Ancona),以及其他一些城市。
丕平的献土扩大了教皇的统治区域,然而也带来一个法理上的问题:既然教皇所统治的领土是由法兰克帝国所赠,那么教皇在世俗政治中是否相应地成为法兰克皇帝的封建附庸呢?
为了提高教皇国的威望,以及打消丕平的继承人日后利用这一献土行为来控制教廷的可能,罗马教廷在750年至850年之间大胆伪造了一份被称为“君士坦丁献土”的文献(拉丁语:Constitutum Donatio Constantini;Constitutum domini Constantini imperatoris),试图宣布教皇国所拥有的土地是在公元4世纪时由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奉献给罗马主教西尔维斯特二世的。该文献说,君士坦丁大帝在西尔维斯特二世通过祈祷为其治好麻风病后接受了洗礼,并在受洗后的第四天就决定将帝国都城罗马捐赠给基督教会,并在博斯普鲁斯海峡旁的拜占庭营建新都。该文献还断言,君士坦丁大帝不仅向罗马主教捐赠了意大利中部地区,而且还捐献了整个罗马帝国的西半部领土,并授予教皇及其后任者对其进行世俗统治的权力。
法兰克帝国的分裂从另一方面解决了教皇国法律地位的难题。查理曼大帝死后,帝国在9世纪分裂为三部分。虽然在此后的几个世纪中,以法兰克国王直系继承人自居的历代法国国王往往宣布自己为教廷的世俗保护者,甚至将教廷和教皇由罗马搬迁至阿维尼翁,但是在欧洲却不再有哪位皇帝或国王可以以法兰克帝国唯一继承者的身份对教皇国提出宗主权要求。
罗马教会和法兰克人的合作在800年达到了顶峰。在此之前,像东方的君士坦丁堡教会一样,罗马教皇和罗马教会的地位(至少在名义上)是从属于罗马帝国的唯一继承人,即东罗马皇帝的。教皇和君士坦丁堡大主教被认为是上帝在人间的宗教事务代表,而罗马(东罗马)皇帝是上帝在人间的世俗事务代表。基督教会和人民都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皇帝,即罗马皇帝。797年君士坦丁六世被废,以及其母亲伊琳娜皇太后自立为罗马女皇(797年-802年在位),使得罗马教会有理由拒绝承认君士坦丁堡统治者的最高权威。罗马教会宣称,罗马皇帝的名义在希腊人(即拜占庭人)中已经不存在了,因此罗马教皇、所有的主教、法兰克元老元和罗马城的所有长老经过商议,决定把法兰克国王加冕为皇帝,使罗马帝国永远传承下去。
800年,教皇利奥三世将查理曼大帝加冕为“受上帝委托统治罗马帝国的伟大皇帝奥古斯都陛下”(Karolus Augustus a Deo coronatus magnus Imperator Romanum),神圣罗马帝国诞生(此时尚无“神圣罗马帝国”的国名,至康拉德二世时始称“罗马帝国”,至腓特烈一世时,为了与“神圣罗马教会”的名称相抗衡,方始称“神圣罗马帝国”)。
罗马教会认为,将查理曼加冕为奥古斯都和罗马皇帝,并不是宣告西方基督教世界从此与东罗马帝国分庭抗礼。在他们看来,476年西罗马末帝被废黜,并不标志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是标志着罗马帝国的归一,东罗马帝国重新成为单一的、没有分裂的罗马帝国。查理曼加冕为奥古斯都和罗马皇帝,意味着罗马帝国的正统皇统从“新罗马”——君士坦丁堡重新返回罗马城。
但是,因为东罗马帝国的皇统并未就此中断,所以此后基督教世界出现了两个并立的最高统治者,一个在君士坦丁堡,一个在罗马。他们并不像过去的东西罗马帝国皇帝那样和平并立,而是彼此指责对方是僭越者,宣布自己是唯一真正而合法的基督教会和人民的领袖。从这一点来说,利奥三世通过为查理曼大帝加冕,使罗马教会(及其领地)摆脱了臣服于东罗马皇帝的从属地位。从此之后,罗马教皇成为西方基督教世界的最高宗教领袖。
不过,虽然800年的法兰克帝国御玺上写着“罗马帝国的再生”的字样,但是此后由罗马教会所加冕的历代神圣罗马皇帝不再像东罗马皇帝那样是基督教会的主宰,神圣罗马皇帝也不再像东罗马皇帝那样可以插手干预教会事务(甚至废黜罗马主教)。相反,教皇可以干涉世俗事务,通过将皇帝革除教籍的方式插手政务,此外,在罗马教会所拥有的中意大利地区的土地上,教皇也成为不折不扣的世俗君王。
从10世纪起,教皇国的声望因一系列事件而下降。首先,从思齐三世至若望十二世在位时期,罗马城贵族中的几个妇女通过成为教皇情妇而掌握了教廷大权,她们的儿子,以及儿子的儿子,都被立为教皇(比如教皇思齐三世与其情妇玛尔西亚所生的儿子若望十一世和孙子若望十二世)。从903年到963年的这段时期因此被称为“淫妇政治”(Pornocracy)时期。在这段时期里,教皇的政令只能在罗马城周边地区施行。其次,教皇国延续了伦巴底王国的封建体系,在教皇的领地上有许多伯爵和侯爵的封建采邑,他们都是几近独立状态的领主。
到10世纪中叶,日耳曼王奥托一世征服了北意大利的领土。教皇约翰十二世将其加冕为神圣罗马皇帝。作为回报,奥托颁布了“Diploma Ottonianum”(奥托法令),承诺维护教皇国的独立。虽然如此,在此后的两个世纪中,教皇国和神圣罗马帝国仍然时不时地发生摩擦。每当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想将其权力施展到意大利时,就要和教廷及教皇国发生冲突。皇帝对教皇的控制在亨利三世统治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亨利三世于1046年赴意大利,废黜了反对他的教皇格历高里六世。德国人克莱孟二世被选为新教皇,并为亨利三世加冕。此后他又多次废立教皇。亨利三世一直掌握了对德意志境内各主教的任免权。
1073年4月21日,亚历山大二世去世,格历高里七世被选为教皇。教皇与神圣罗马皇帝之间的冲突,在他与亨利三世的继承人亨利四世之间延续。1076年,格历高里七世革除了亨利四世的教籍,此后发生了有名的卡诺莎之辱。
霍亨斯陶芬王朝绝嗣后,神圣罗马皇帝不再随意插手教廷事务,教皇国与神圣罗马帝国进入相安无事的状态。到14世纪初,教皇国像其他意大利邦国一样,已经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
在文艺复兴时期,特别是亚历山大三世和尤利乌斯二世这二位教皇统治时期,教皇国的领土再度获得大幅扩充,并成为意大利最重要的政治力量之一。但是,教皇对其大多数领地的统治仍是有名无实的,教皇国各个城邦的真正主子仍是当地的王子、贵族。直至16世纪,教皇才得以直接统治教会名义下的所有地区。
从1305年到1378年,教廷迁到了法国西南的阿维尼翁,教皇成为法国国王的政治附庸。尽管如此,位于意大利的教皇国仍然是教皇名下的领地,而且阿维尼翁城及其周围地区也成了教皇国的一部分,直至法国大革命时期才重归法国。
从严格的意义来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教皇国并不能被视为一个真正的国家,而是若干个各自以教皇为最高领主的封建城邦或小国的松散组合。有些城邦拥有自己的次一级领主,有些城邦(比如罗马)则没有。大体来讲,教皇同这些小邦之间的关系,类似于其他西欧国家中封建国王与自由市之间的关系。由于没有世俗君主与之竞争,教会成为这些城邦的最高权威。
至文艺复兴时期,伦巴底和托斯卡纳地区的众多意大利城市已经脱离其主教和神圣罗马皇帝而独立,成为较强大的城市共和国(比如佛罗伦萨、比萨、锡耶纳、米兰和热那亚),这些国家的市民基础是安分的、勤奋的工匠,在他们之上有一个富裕的、从事商业的中产阶级,制造业和国际贸易使这些共和国积累了大量财富。但是,在教皇国,尤其是在罗马城里,缺乏这样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由于长期的荒废,教皇国的核心——罗马所在的坎佩尼亚地区——土地不能得以利用,物产贫瘠;罗马的位置不好,不利于经商;它也没有工业,没有什么可以生产的货物,也没有市民或中产阶级。公民被分为三个等级:军人阶级(包括古代贵族的残余);僧侣阶级;以及下等阶级(主要是贫穷的平民)。第一个阶级分为若干党派,以几个大家族为其领袖。教皇是后两个阶级的领袖,但也往往是这几个大家族中的一员。直到14世纪,教皇国的内部历史仍是这些党派间彼此斗争、以及贵族阶级与僧侣阶级之间此消彼长的权力斗争的历史。教皇虽然是西欧基督教地区的最高宗教领袖,但是在罗马城中,他不过是某一个得势的大家族的领袖而已。
但是,古罗马共和制的残余在教皇国中仍然存在。1337年,教皇本笃十二世从罗马市民手中接受了元老和大将的头衔,以及共和国执政官的称号。1347年,在一场不流血的革命中,教皇公证员科拉·迪·里恩佐被任命为罗马城的保民官,他实行了一些改革,抑制贵族们的过分行为。
到18世纪末,归于教皇名下的领土疆域达到了巅峰。这些土地包括拉丁(Latium,即今日的拉齐奥地区)、翁布里亚、马尔凯,向北囊括了拉文纳、费拉拉、波伦亚(博洛尼亚),直抵罗马涅地区。在南方,教皇在那不勒斯王国拥有两块飞地,即贝内文托和蓬特科沃。在法国,教皇拥有阿维尼翁城和罗纳河以东的领土(Comtat Venaissin)。
法国大革命给罗马教廷带来了极大的损失。1791年,教皇在法国的领地被法国吞并。1796年,法国军队侵入意大利时,教皇国的北方领土也被法国吞并,并成为内阿尔卑斯共和国的一部分。1798年,法军长驱直入教皇国腹地,攻占了罗马城,并成立了罗马共和国。教皇庇护六世被擒,流放到法国。
1800年,反法同盟与法国达成和议,第二次反法同盟解散。此后法国恢复了教皇国,庇护七世返回罗马。但是,1808年,法军再度进攻教皇国,并将其彻底灭亡。罗马城和教皇国的西半部被并入法国,东半部则并入以拿破仑为国王的意大利王国。
在1815年维也纳会议上,教皇国被重建。此后的历任教皇在教皇国内推行了一系列保守的反动政策。直至庇护九世时期,由于1848年欧洲革命的影响,教皇国方开始着手进行一些自由化改革。
拿破仑战争标志着近代欧洲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意大利、德意志等族的民族意识被唤醒,意大利人要求民族统一的呼声日高。但是,在维也纳会议之后,意大利恢复了昔日四分五裂的局面,而且北部的伦巴底、威尼斯等地区处于奥地利的统治之下。
1848年,欧洲爆发自由主义革命,其首先发起地点为意大利的西西里岛,而波及的国家几乎涵盖全欧洲,仅俄国、西班牙及北欧少数国家未受影响。1848年11月15日,教皇国司法大臣佩雷里诺·罗西(Pellegrino Rossi)被暗杀,次日罗马市民走上街头游行,要求教皇国实行社会改革、指定民主政府、以及对奥地利宣战。11月24日晚,教皇庇护九世化装为普通教士逃离罗马,前往两西西里王国避难。教廷主教卡洛·穆扎雷利(Carlo Emanuele Muzzarelli)组成了留守政府,随后颁布了一些自由化的新法令,教皇因此拒绝承认该政府,并在流亡地组建了新政府。
为了将教皇迎回罗马,罗马市长组成了一个代表团,前往教皇避难地加埃塔城堡,但教皇拒绝返回罗马。罗马城中首次出现了没有政府的情况,因此市民在1849年1月21日举行了首届自由选举,以组成制宪会议,年满21岁的男性都可以投票。2月8日,制宪会议宣布成立罗马共和国,以三人执政委员会为元首,教皇仅保留宗教领袖的地位。罗马共和国的宪法宣布宗教自由,给予犹太人平等地位,废除死刑,还取消重税、新增工作职位。意大利爱国者及军人朱塞佩·加里波底组织了一支名为“意大利军团”的志愿军,成为罗马共和国的武装部队。教皇向天主教国家求救,法国总统路易·波拿巴遂联合奥地利出兵干涉。6月29日,法军进入罗马城。
法奥军队此后继续追击加里波第军团,迫使加里波第率众前往圣马力诺避难,并将其军队解散。庇护九世在1850年4月重返罗马。法国军队驻扎在罗马城中,以保护教皇。
此役后,意大利的民族主义者——既包括撒丁王国和萨伏伊王室为核心的君主主义者,也包括众多的共和主义者——将教皇国视为意大利统一的绊脚石。法皇拿破仑三世则将教皇国作为其插手干涉意大利事务的筹码,一方面支持撒丁王国统一意大利,一方面则继续扶植和保护教皇国政权。
1859年第二次意大利独立战争后,撒丁王国从奥地利手中收复了伦巴底地区,加里波第则在两西西里王国发动革命,推翻了波旁家族的君主。加里波第试图在南意大利建立共和国,但是撒丁王国请求法国出兵,将意大利南部纳入自己的版图。在得到法国的允许后,撒丁军队于1860年挥师南下,先在当地居民的配合下征服了教皇国东部三分之二的领土,随后进入两西西里王国。当年年底,这些被征服的领土都被撒丁王国正式吞并,统一的意大利王国正式诞生。此时教皇国仅剩下了以罗马城和拉齐奥地区为中心的三分之一领土。1861年3月,意大利王国宣布罗马为新首都。但是由于法国驻军的存在,意大利无法收复罗马城。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驻扎在罗马的法国军队撤回国内。意大利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不必再顾忌法国的威胁,将教皇国纳入意大利版图的时机已经到来。他先派特使向教皇庇护九世送去密信,并提出了一个保全教廷脸面的解决方案:意大利军队以“保护教皇”的名义和平进驻罗马城。但是这个提议被教皇拒绝,因此意大利于1870年9月10日对教皇国宣战。意大利军队在9月11日越过边界,缓慢地向罗马城推进。进军速度非常缓慢,以等待外交协调解决的可能。
虽然教皇国仅拥有一支为数甚微的军队,但庇护九世还是下令进行抵抗,以造成这样的法理事实,即教皇国是被意大利以武力入侵、而非和平接管所征服的。9月19日,意军包围了罗马城。1870年9月20日,经过3个小时的炮轰,意军在罗马城的奥利留城墙上轰塌了一个缺口,随后进入了罗马城,在阿庇亚大道上举行了盛大的入城式,教皇国灭亡。
此后,经过公民投票,罗马城和拉齐奥地区并入意大利,意大利王国的首都旋即从佛罗伦萨迁到了罗马。49名意大利士兵和19名教皇国士兵在这场战役中丧生。
在攻陷罗马城之前,作为和谈的条件之一,意大利王国曾经提议以台伯河为界,将河西“利奥城墙”以内的西半部罗马城保留给教皇,并允诺教廷可以在此城内建立一个完全独立的主权国家,但是这个提议遭到庇护九世的拒绝。
罗马城被意大利吞并后,教廷在罗马城以及意大利各地的地产、宫殿、庄园纷纷被没收,连教皇的正式宫殿——奎里纳尔宫也被没收,成为意大利皇宫。庇护九世退缩至梵蒂冈城堡内,并宣布自己为“梵蒂冈的囚徒”,以示对意大利强行吞并教皇国的抗议。在“梵蒂冈的囚徒”这段时间里,教皇将自己禁锢在梵蒂冈城堡内,其活动范围最远只达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入口,教皇也不再巡幸其主座教堂——位于罗马城另一端的圣约翰拉特兰教堂,以及罗马郊外的行宫。
由于教皇国在历史上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因此在许多国家派驻有外交使节,并作为一个国家得到各国的承认。意大利的共和主义者如加里波第等人建议进军梵蒂冈城,完全消灭掉教皇的世俗权力,但是这个提议在意大利国内没有被占优势的保守派民族主义者接受,梵蒂冈城继续保持了独立状态,而意大利也无法完全无视这一事实。庇护九世之后的历代教皇均敌视新的意大利王国,甚至不准信徒担任意大利王国的公职。
所谓“梵蒂冈囚徒”时期从1870年一直延续至1929年。此时意大利统一已有69年,教皇国灭亡也有59年,教廷对意大利的长期敌视和抵制已经显得不合时宜。1929年2月11日,教皇庇护十一世的代表与意大利王国代表在罗马的拉特兰宫签署了解决双方悬案的最终协议,即拉特兰条约。
根据拉特兰条约的规定,教廷最终承认意大利的统一,以及罗马成为意大利首都。意大利王国承认教皇在梵蒂冈城堡内至高无上的权威和世俗统治权力,梵蒂冈城堡成为独立的梵蒂冈城国。此外,条约还规定了天主教及教会在意大利的政治地位,意大利王国对意大利统一战争期间没收的教会财产进行了最终赔偿。从法理上说,延续了11个世纪的教皇国在1929年2月11日这一天正式灭亡,由梵蒂冈城国取而代之。
他来源于意大利统一之前的罗马教皇国。
在基督教的早期,教会处于非法状态,直至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在位时期方给予基督教合法地位。也是在此之后,由于罗马皇帝和贵族的捐赠,基督教会的财产得以飞速增长。君士坦丁大帝将拉特兰宫赠给教会,这成为教会最早收到的一笔重大捐赠。除了房产之外,在意大利本土及罗马帝国各行省,捐赠给教会的地产和财富也不断增加。不过,教会是作为私人领主占有这些土地的,并不拥有这些赠土的主权。
公元5世纪时,西罗马帝国遭到蛮族的不断入侵,导致476年被东哥特人灭亡。西罗马灭亡后,其原有领土陷入无主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意大利的基督教会组织起来,在罗马主教的治理下,逐渐成为意大利中部地区事实上的世俗统治者。
公元6世纪后,教皇国的雏形开始出现,但是查士丁尼大帝治下的拜占庭帝国对意大利展开了一系列征服活动,破坏了教皇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伦巴底人将拜占庭势力逐出意大利。虽然此时的罗马主教(教皇)在名义上还要臣服于拜占庭皇帝,但是罗马教会的相对独立使得罗马主教有资本与君士坦丁堡主教和拜占庭皇帝相抗衡,罗马主教格历高里二世甚至开除了拜占庭皇帝利奥三世的教籍。
至公元7世纪,随着拜占庭帝国的衰落,罗马教会作为意大利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再度对拜占庭势力所不及的罗马城周围地区展开统治,并利用军事、外交手段(甚至包括贿赂)来抵抗伦巴底人的进攻。在罗马教会的努力下,伦巴底人停止南下,转而集中攻打亚平宁半岛北部以拉文纳城为核心的拜占庭总督辖区。728年,伦巴底国王路易特普兰德将拉丁地区的一些乡村和城镇捐献给罗马主教,这些土地(被称为“Patrimonium Petri”,即“圣彼得的遗产”)成为教皇国的立国基石。
751年,拜占庭在意大利的领土最终全部沦丧于伦巴底人之手。罗马地区(此时已经发展为罗马公国)彻底切断了和拜占庭帝国的联系。教皇司提反二世通过向法兰克人领袖“矮子”丕平大献殷勤,从而解除了伦巴底人的威胁。司提反采取了一系列向丕平示好的行动,包括批准后者废黜墨洛温王朝末代国王希尔德里克三世而自立为王。司提反还封丕平为罗马贵族。作为回报,丕平率军在754年进入意大利。在此后的两年中,他平定了意大利中部和北部的许多地方,然后将其作为对教会的奉献赠送给罗马教皇。在781年,丕平的儿子查理曼大帝宣布教皇为这些地区的最高统治者。
丕平奉献的土地包括拉文纳的原拜占庭总督辖区,贝内文托公国的一部分,托斯卡纳,科西嘉,伦巴底,中意大利五城(Pentapolis)地区——里米尼(Rimini)、佩萨罗(Pesaro)、法诺(Fano)、西尼加利亚(Senigallia)和安科纳(Ancona),以及其他一些城市。
丕平的献土扩大了教皇的统治区域,然而也带来一个法理上的问题:既然教皇所统治的领土是由法兰克帝国所赠,那么教皇在世俗政治中是否相应地成为法兰克皇帝的封建附庸呢?
为了提高教皇国的威望,以及打消丕平的继承人日后利用这一献土行为来控制教廷的可能,罗马教廷在750年至850年之间大胆伪造了一份被称为“君士坦丁献土”的文献(拉丁语:Constitutum Donatio Constantini;Constitutum domini Constantini imperatoris),试图宣布教皇国所拥有的土地是在公元4世纪时由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奉献给罗马主教西尔维斯特二世的。该文献说,君士坦丁大帝在西尔维斯特二世通过祈祷为其治好麻风病后接受了洗礼,并在受洗后的第四天就决定将帝国都城罗马捐赠给基督教会,并在博斯普鲁斯海峡旁的拜占庭营建新都。该文献还断言,君士坦丁大帝不仅向罗马主教捐赠了意大利中部地区,而且还捐献了整个罗马帝国的西半部领土,并授予教皇及其后任者对其进行世俗统治的权力。
法兰克帝国的分裂从另一方面解决了教皇国法律地位的难题。查理曼大帝死后,帝国在9世纪分裂为三部分。虽然在此后的几个世纪中,以法兰克国王直系继承人自居的历代法国国王往往宣布自己为教廷的世俗保护者,甚至将教廷和教皇由罗马搬迁至阿维尼翁,但是在欧洲却不再有哪位皇帝或国王可以以法兰克帝国唯一继承者的身份对教皇国提出宗主权要求。
罗马教会和法兰克人的合作在800年达到了顶峰。在此之前,像东方的君士坦丁堡教会一样,罗马教皇和罗马教会的地位(至少在名义上)是从属于罗马帝国的唯一继承人,即东罗马皇帝的。教皇和君士坦丁堡大主教被认为是上帝在人间的宗教事务代表,而罗马(东罗马)皇帝是上帝在人间的世俗事务代表。基督教会和人民都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皇帝,即罗马皇帝。797年君士坦丁六世被废,以及其母亲伊琳娜皇太后自立为罗马女皇(797年-802年在位),使得罗马教会有理由拒绝承认君士坦丁堡统治者的最高权威。罗马教会宣称,罗马皇帝的名义在希腊人(即拜占庭人)中已经不存在了,因此罗马教皇、所有的主教、法兰克元老元和罗马城的所有长老经过商议,决定把法兰克国王加冕为皇帝,使罗马帝国永远传承下去。
800年,教皇利奥三世将查理曼大帝加冕为“受上帝委托统治罗马帝国的伟大皇帝奥古斯都陛下”(Karolus Augustus a Deo coronatus magnus Imperator Romanum),神圣罗马帝国诞生(此时尚无“神圣罗马帝国”的国名,至康拉德二世时始称“罗马帝国”,至腓特烈一世时,为了与“神圣罗马教会”的名称相抗衡,方始称“神圣罗马帝国”)。
罗马教会认为,将查理曼加冕为奥古斯都和罗马皇帝,并不是宣告西方基督教世界从此与东罗马帝国分庭抗礼。在他们看来,476年西罗马末帝被废黜,并不标志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是标志着罗马帝国的归一,东罗马帝国重新成为单一的、没有分裂的罗马帝国。查理曼加冕为奥古斯都和罗马皇帝,意味着罗马帝国的正统皇统从“新罗马”——君士坦丁堡重新返回罗马城。
但是,因为东罗马帝国的皇统并未就此中断,所以此后基督教世界出现了两个并立的最高统治者,一个在君士坦丁堡,一个在罗马。他们并不像过去的东西罗马帝国皇帝那样和平并立,而是彼此指责对方是僭越者,宣布自己是唯一真正而合法的基督教会和人民的领袖。从这一点来说,利奥三世通过为查理曼大帝加冕,使罗马教会(及其领地)摆脱了臣服于东罗马皇帝的从属地位。从此之后,罗马教皇成为西方基督教世界的最高宗教领袖。
不过,虽然800年的法兰克帝国御玺上写着“罗马帝国的再生”的字样,但是此后由罗马教会所加冕的历代神圣罗马皇帝不再像东罗马皇帝那样是基督教会的主宰,神圣罗马皇帝也不再像东罗马皇帝那样可以插手干预教会事务(甚至废黜罗马主教)。相反,教皇可以干涉世俗事务,通过将皇帝革除教籍的方式插手政务,此外,在罗马教会所拥有的中意大利地区的土地上,教皇也成为不折不扣的世俗君王。
从10世纪起,教皇国的声望因一系列事件而下降。首先,从思齐三世至若望十二世在位时期,罗马城贵族中的几个妇女通过成为教皇情妇而掌握了教廷大权,她们的儿子,以及儿子的儿子,都被立为教皇(比如教皇思齐三世与其情妇玛尔西亚所生的儿子若望十一世和孙子若望十二世)。从903年到963年的这段时期因此被称为“淫妇政治”(Pornocracy)时期。在这段时期里,教皇的政令只能在罗马城周边地区施行。其次,教皇国延续了伦巴底王国的封建体系,在教皇的领地上有许多伯爵和侯爵的封建采邑,他们都是几近独立状态的领主。
到10世纪中叶,日耳曼王奥托一世征服了北意大利的领土。教皇约翰十二世将其加冕为神圣罗马皇帝。作为回报,奥托颁布了“Diploma Ottonianum”(奥托法令),承诺维护教皇国的独立。虽然如此,在此后的两个世纪中,教皇国和神圣罗马帝国仍然时不时地发生摩擦。每当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想将其权力施展到意大利时,就要和教廷及教皇国发生冲突。皇帝对教皇的控制在亨利三世统治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亨利三世于1046年赴意大利,废黜了反对他的教皇格历高里六世。德国人克莱孟二世被选为新教皇,并为亨利三世加冕。此后他又多次废立教皇。亨利三世一直掌握了对德意志境内各主教的任免权。
1073年4月21日,亚历山大二世去世,格历高里七世被选为教皇。教皇与神圣罗马皇帝之间的冲突,在他与亨利三世的继承人亨利四世之间延续。1076年,格历高里七世革除了亨利四世的教籍,此后发生了有名的卡诺莎之辱。
霍亨斯陶芬王朝绝嗣后,神圣罗马皇帝不再随意插手教廷事务,教皇国与神圣罗马帝国进入相安无事的状态。到14世纪初,教皇国像其他意大利邦国一样,已经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
在文艺复兴时期,特别是亚历山大三世和尤利乌斯二世这二位教皇统治时期,教皇国的领土再度获得大幅扩充,并成为意大利最重要的政治力量之一。但是,教皇对其大多数领地的统治仍是有名无实的,教皇国各个城邦的真正主子仍是当地的王子、贵族。直至16世纪,教皇才得以直接统治教会名义下的所有地区。
从1305年到1378年,教廷迁到了法国西南的阿维尼翁,教皇成为法国国王的政治附庸。尽管如此,位于意大利的教皇国仍然是教皇名下的领地,而且阿维尼翁城及其周围地区也成了教皇国的一部分,直至法国大革命时期才重归法国。
从严格的意义来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教皇国并不能被视为一个真正的国家,而是若干个各自以教皇为最高领主的封建城邦或小国的松散组合。有些城邦拥有自己的次一级领主,有些城邦(比如罗马)则没有。大体来讲,教皇同这些小邦之间的关系,类似于其他西欧国家中封建国王与自由市之间的关系。由于没有世俗君主与之竞争,教会成为这些城邦的最高权威。
至文艺复兴时期,伦巴底和托斯卡纳地区的众多意大利城市已经脱离其主教和神圣罗马皇帝而独立,成为较强大的城市共和国(比如佛罗伦萨、比萨、锡耶纳、米兰和热那亚),这些国家的市民基础是安分的、勤奋的工匠,在他们之上有一个富裕的、从事商业的中产阶级,制造业和国际贸易使这些共和国积累了大量财富。但是,在教皇国,尤其是在罗马城里,缺乏这样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由于长期的荒废,教皇国的核心——罗马所在的坎佩尼亚地区——土地不能得以利用,物产贫瘠;罗马的位置不好,不利于经商;它也没有工业,没有什么可以生产的货物,也没有市民或中产阶级。公民被分为三个等级:军人阶级(包括古代贵族的残余);僧侣阶级;以及下等阶级(主要是贫穷的平民)。第一个阶级分为若干党派,以几个大家族为其领袖。教皇是后两个阶级的领袖,但也往往是这几个大家族中的一员。直到14世纪,教皇国的内部历史仍是这些党派间彼此斗争、以及贵族阶级与僧侣阶级之间此消彼长的权力斗争的历史。教皇虽然是西欧基督教地区的最高宗教领袖,但是在罗马城中,他不过是某一个得势的大家族的领袖而已。
但是,古罗马共和制的残余在教皇国中仍然存在。1337年,教皇本笃十二世从罗马市民手中接受了元老和大将的头衔,以及共和国执政官的称号。1347年,在一场不流血的革命中,教皇公证员科拉·迪·里恩佐被任命为罗马城的保民官,他实行了一些改革,抑制贵族们的过分行为。
到18世纪末,归于教皇名下的领土疆域达到了巅峰。这些土地包括拉丁(Latium,即今日的拉齐奥地区)、翁布里亚、马尔凯,向北囊括了拉文纳、费拉拉、波伦亚(博洛尼亚),直抵罗马涅地区。在南方,教皇在那不勒斯王国拥有两块飞地,即贝内文托和蓬特科沃。在法国,教皇拥有阿维尼翁城和罗纳河以东的领土(Comtat Venaissin)。
法国大革命给罗马教廷带来了极大的损失。1791年,教皇在法国的领地被法国吞并。1796年,法国军队侵入意大利时,教皇国的北方领土也被法国吞并,并成为内阿尔卑斯共和国的一部分。1798年,法军长驱直入教皇国腹地,攻占了罗马城,并成立了罗马共和国。教皇庇护六世被擒,流放到法国。
1800年,反法同盟与法国达成和议,第二次反法同盟解散。此后法国恢复了教皇国,庇护七世返回罗马。但是,1808年,法军再度进攻教皇国,并将其彻底灭亡。罗马城和教皇国的西半部被并入法国,东半部则并入以拿破仑为国王的意大利王国。
在1815年维也纳会议上,教皇国被重建。此后的历任教皇在教皇国内推行了一系列保守的反动政策。直至庇护九世时期,由于1848年欧洲革命的影响,教皇国方开始着手进行一些自由化改革。
拿破仑战争标志着近代欧洲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意大利、德意志等族的民族意识被唤醒,意大利人要求民族统一的呼声日高。但是,在维也纳会议之后,意大利恢复了昔日四分五裂的局面,而且北部的伦巴底、威尼斯等地区处于奥地利的统治之下。
1848年,欧洲爆发自由主义革命,其首先发起地点为意大利的西西里岛,而波及的国家几乎涵盖全欧洲,仅俄国、西班牙及北欧少数国家未受影响。1848年11月15日,教皇国司法大臣佩雷里诺·罗西(Pellegrino Rossi)被暗杀,次日罗马市民走上街头游行,要求教皇国实行社会改革、指定民主政府、以及对奥地利宣战。11月24日晚,教皇庇护九世化装为普通教士逃离罗马,前往两西西里王国避难。教廷主教卡洛·穆扎雷利(Carlo Emanuele Muzzarelli)组成了留守政府,随后颁布了一些自由化的新法令,教皇因此拒绝承认该政府,并在流亡地组建了新政府。
为了将教皇迎回罗马,罗马市长组成了一个代表团,前往教皇避难地加埃塔城堡,但教皇拒绝返回罗马。罗马城中首次出现了没有政府的情况,因此市民在1849年1月21日举行了首届自由选举,以组成制宪会议,年满21岁的男性都可以投票。2月8日,制宪会议宣布成立罗马共和国,以三人执政委员会为元首,教皇仅保留宗教领袖的地位。罗马共和国的宪法宣布宗教自由,给予犹太人平等地位,废除死刑,还取消重税、新增工作职位。意大利爱国者及军人朱塞佩·加里波底组织了一支名为“意大利军团”的志愿军,成为罗马共和国的武装部队。教皇向天主教国家求救,法国总统路易·波拿巴遂联合奥地利出兵干涉。6月29日,法军进入罗马城。
法奥军队此后继续追击加里波第军团,迫使加里波第率众前往圣马力诺避难,并将其军队解散。庇护九世在1850年4月重返罗马。法国军队驻扎在罗马城中,以保护教皇。
此役后,意大利的民族主义者——既包括撒丁王国和萨伏伊王室为核心的君主主义者,也包括众多的共和主义者——将教皇国视为意大利统一的绊脚石。法皇拿破仑三世则将教皇国作为其插手干涉意大利事务的筹码,一方面支持撒丁王国统一意大利,一方面则继续扶植和保护教皇国政权。
1859年第二次意大利独立战争后,撒丁王国从奥地利手中收复了伦巴底地区,加里波第则在两西西里王国发动革命,推翻了波旁家族的君主。加里波第试图在南意大利建立共和国,但是撒丁王国请求法国出兵,将意大利南部纳入自己的版图。在得到法国的允许后,撒丁军队于1860年挥师南下,先在当地居民的配合下征服了教皇国东部三分之二的领土,随后进入两西西里王国。当年年底,这些被征服的领土都被撒丁王国正式吞并,统一的意大利王国正式诞生。此时教皇国仅剩下了以罗马城和拉齐奥地区为中心的三分之一领土。1861年3月,意大利王国宣布罗马为新首都。但是由于法国驻军的存在,意大利无法收复罗马城。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驻扎在罗马的法国军队撤回国内。意大利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不必再顾忌法国的威胁,将教皇国纳入意大利版图的时机已经到来。他先派特使向教皇庇护九世送去密信,并提出了一个保全教廷脸面的解决方案:意大利军队以“保护教皇”的名义和平进驻罗马城。但是这个提议被教皇拒绝,因此意大利于1870年9月10日对教皇国宣战。意大利军队在9月11日越过边界,缓慢地向罗马城推进。进军速度非常缓慢,以等待外交协调解决的可能。
虽然教皇国仅拥有一支为数甚微的军队,但庇护九世还是下令进行抵抗,以造成这样的法理事实,即教皇国是被意大利以武力入侵、而非和平接管所征服的。9月19日,意军包围了罗马城。1870年9月20日,经过3个小时的炮轰,意军在罗马城的奥利留城墙上轰塌了一个缺口,随后进入了罗马城,在阿庇亚大道上举行了盛大的入城式,教皇国灭亡。
此后,经过公民投票,罗马城和拉齐奥地区并入意大利,意大利王国的首都旋即从佛罗伦萨迁到了罗马。49名意大利士兵和19名教皇国士兵在这场战役中丧生。
在攻陷罗马城之前,作为和谈的条件之一,意大利王国曾经提议以台伯河为界,将河西“利奥城墙”以内的西半部罗马城保留给教皇,并允诺教廷可以在此城内建立一个完全独立的主权国家,但是这个提议遭到庇护九世的拒绝。
罗马城被意大利吞并后,教廷在罗马城以及意大利各地的地产、宫殿、庄园纷纷被没收,连教皇的正式宫殿——奎里纳尔宫也被没收,成为意大利皇宫。庇护九世退缩至梵蒂冈城堡内,并宣布自己为“梵蒂冈的囚徒”,以示对意大利强行吞并教皇国的抗议。在“梵蒂冈的囚徒”这段时间里,教皇将自己禁锢在梵蒂冈城堡内,其活动范围最远只达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入口,教皇也不再巡幸其主座教堂——位于罗马城另一端的圣约翰拉特兰教堂,以及罗马郊外的行宫。
由于教皇国在历史上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因此在许多国家派驻有外交使节,并作为一个国家得到各国的承认。意大利的共和主义者如加里波第等人建议进军梵蒂冈城,完全消灭掉教皇的世俗权力,但是这个提议在意大利国内没有被占优势的保守派民族主义者接受,梵蒂冈城继续保持了独立状态,而意大利也无法完全无视这一事实。庇护九世之后的历代教皇均敌视新的意大利王国,甚至不准信徒担任意大利王国的公职。
所谓“梵蒂冈囚徒”时期从1870年一直延续至1929年。此时意大利统一已有69年,教皇国灭亡也有59年,教廷对意大利的长期敌视和抵制已经显得不合时宜。1929年2月11日,教皇庇护十一世的代表与意大利王国代表在罗马的拉特兰宫签署了解决双方悬案的最终协议,即拉特兰条约。
根据拉特兰条约的规定,教廷最终承认意大利的统一,以及罗马成为意大利首都。意大利王国承认教皇在梵蒂冈城堡内至高无上的权威和世俗统治权力,梵蒂冈城堡成为独立的梵蒂冈城国。此外,条约还规定了天主教及教会在意大利的政治地位,意大利王国对意大利统一战争期间没收的教会财产进行了最终赔偿。从法理上说,延续了11个世纪的教皇国在1929年2月11日这一天正式灭亡,由梵蒂冈城国取而代之。
梵蒂冈城国(The Vatican City State),简称梵蒂冈,是当今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是欧洲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西北角呈三角形的高地上。它地处台伯河右岸,以四周城墙为国界。简言之,城,是梵蒂冈的首都,亦即国家,故曰“城国”。面积0.44平方公里,国中宫院、教堂、图书馆、邮局、电台、火车站、飞机场等设施一应俱全。人口830人,另有3000名雇员。官方语言为意大利语和拉丁语。居民多信奉天主教。首都梵蒂冈城。
梵蒂冈,这个世界上最小的国家坐落罗马城西北角的一座山丘上,是一个典型的城中之国,它的国土面积只有0.44平方公里,还不及北京故宫的三分之二大,环绕整个国家一周只需四十分钟。她以四周高大的灰褐色城墙为国界,半夜关闭城门,天明敞开襟怀,每日里游客、朝圣者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包括那些身穿白袍的修女和黑袍加身的修士。
进入梵蒂冈城,迎面就是壮阔的圣彼得大广场,我们首先聚集在回廊下听导游介绍梵蒂冈的历史及现状。他说梵蒂冈全国只有一千多人,大部分是神父、修女和教廷的工作人员,真正的梵蒂冈国民只有不到五百人,国籍则根据出生地来确定,凡是在梵蒂冈国土上出生的人,就是梵蒂冈的国民,并享受一切国民的优厚待遇。作为她的臣民,无需向政府纳税,住房也由政府提供,甚至水电煤气都是免费提供,人们似乎不用为生活操劳,也许是遗忘了失业的恐慌,人们顺便也遗忘了偷盗诈骗,自1952年起,梵蒂冈就取消了监狱。
我们竖着耳朵听得起劲儿,连连咂舌,感觉跟梦想中的共产主义差不多,因为这一切听起来更像一个童话。
梵蒂冈是全世界八亿多天主教徙的圣地和精神中心,作为世界上唯一的政教合一的天主教神权国家,它的一草一木都沉浸在浓厚的宗教氛围之中,它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一举一动无不带上神圣的宗教色彩,几乎没人能抗拒它的魅力。而且,除去本身的辉煌史迹,这里还陈列了大量的艺术巨作,令人心驰神往,首推就是圣彼得大教堂
http://hi.baidu.com/tcwangbin/blog/item/d6b0ce438db8481072f05d7f.html
查理曼大帝送给教皇一块地,就是教皇国的源头,后来为了给自己争取更辉煌的来头,说是君士坦丁大帝给的
梵蒂冈教皇国来历:
751年,拜占庭在意大利的领土最终全部沦丧于伦巴底人之手。罗马地区彻底切断了和拜占庭帝国的联系。
教皇司提反二世通过向法兰克人领袖“矮子”丕平大献殷勤,从而解除了伦巴底人的威胁。司提反采取了一系列向丕平示好的行动。
包括批准后者废黜墨洛温王朝末代国王希尔德里克三世而自立为王。司提反还封丕平为罗马贵族。作为回报,丕平率军在754年进入意大利。
在此后的两年中,他平定了意大利中部和北部的许多地方。丕平两次率军进入意大利迫使伦巴德国王爱斯图夫投降,把夺自拜占庭的原拉文那总督区的地方交给教皇及其继任者进行统治。于是出现了教皇国。
扩展资料:
梵蒂冈城,是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西北角高地的一个内陆城邦国家,为天主教会最高权力机构圣座的所在地,也是教宗驻地所在。
作为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梵蒂冈也是全球领土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国家之一。其前身为教宗国。
自1929年起以《拉特兰条约》确定为主权国家,接受圣座的直接统治,实施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
由于圣座的行政机构罗马教廷大部分机关均座落于梵蒂冈城内,故人们在使用梵蒂冈一词时,可能指梵蒂冈城国、梵蒂冈地区、圣座、或教宗的居所,端看其使用的场合而定。
虽然梵蒂冈并未制定任何有关官方语言的法律,但以意大利语最为常用。在2002年以前,梵蒂冈常以意大利里拉及梵蒂冈里拉作为其境内的通用货币。
意大利加入欧元区后,梵蒂冈与欧盟签订特别协议,发行小量铸造的属于梵蒂冈的硬币,作流通和收藏之用。
虽然梵蒂冈在地理上是一个小国,但因天主教在全球信仰人口众多,使其在政治和文化等领域拥有重要的影响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教皇国

“教皇国”是怎样形成的?

公元800年的圣诞节之夜,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灯火辉煌,装饰一新。在庄严的音乐声中,一位高大魁梧、仪态威严的国王开始在圣坛前作祈祷。
突然,站在一旁的教皇把一顶金冠戴在了他头上,并带头高呼:“上帝为查理皇帝加冕,敬祝他万寿无疆和永远胜利!”其他教士和人们跟着欢呼起来。
原来,他就是当时开始称霸西欧的法兰克国王查理。
法兰克王国的中心在今天法国的东北部,后来扩展到法国全境和周围地区。6世纪到8世纪,法兰克王国的封建制度已经比较巩固。查理的父亲最初是法兰克王国的大臣,在教皇和教会的支持下,篡夺了王位。为报答教皇,他进军意大利,把抢到的罗马附近一大片地盘献给教皇,形成了一个“教皇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