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放军为啥要拆了商鞅墓,林徽因为啥要阻止郭沫若拆除北京古城墙?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2-29 09:14:44 浏览2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现在商鞅墓还在吗?商鞅墓修复了吗?

已经不存咋了,而且也没有被修复,只有原来的墓址留存下来。
在洽川南端的秦驿山下,原有一座“商鞅墓”,直径十余米,高三米多,墓前树有一米多高的石碑,上书“商鞅之墓”。这块墓碑抗日战争前夕还在,后来消失。
已经不在了
商鞅墓,又名商君墓、法圣墓。商鞅被车裂后,法家的后学者收殓商鞅的遗骨准备偷运回商鞅故里卫国安葬,在黄河德丰渡口被秦国守军截获,当地百姓与守军便将商鞅遗骨草草埋葬于附近的秦驿山之下,后来法家的后学者寻访至此为商鞅立了墓碑。上书“商君之墓”。商君墓位于今l陕西省合阳县城东23公里处的洽川镇风景名胜区秦驿山脚下,墓高三米多,直径十余米。1970年解放军某部在此修建营房时将商君墓夷为平地。
这个,商鞅由于变法过于刻薄寡义,他在秦孝公死后就被五马分尸了,当时没有任何人同情他,即使后来的秦国国君和大臣,也没有替其翻案的。后人大多承认其变法功绩,但是对于他的为人没有多少人同情的,更没有墓葬了。
商君是非正常死亡,而是被五车分尸的,商鞅也没有后代延续祖脉,而且当时秦孝公死后,秦公子虔污蔑商鞅,所以他死后,没有人怜惜他,可能就把他的尸体一拼给火化了!根本没有人会为他立墓刻碑!
商鞅墓,又名商君墓、法圣墓。它是法家的后学者寻访至此为商鞅立的墓碑,商君墓位于今l陕西省合阳县城东23公里处的洽川镇风景名胜区秦驿山脚下,墓高三米多,直径十余米。
中文名
商鞅墓
别称
商君墓
由来
法家的后学者收殓
简介
商鞅原名卫鞅,被尊为千古法圣
快速
导航
人物简介
史料记载
商鞅墓简介
商鞅被车裂后,法家的后学者收殓商鞅的遗骨准备偷运回商鞅故里卫国安葬,在黄河德丰渡口被秦国守军截获,当地百姓与守军便将商鞅遗骨草草埋葬于附近的秦驿山之下,后来法家的后学者寻访至此为商鞅立了墓碑。上书“商君之墓”。1970年解放军某部在此修建营房时将商君墓夷为平地。
人物简介
商鞅原名卫鞅,是中国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的伟大政治家,被尊为“千古法圣。”法者,制度之大名。周之六官,官别其守,而陈其点,以扰乂天下,是谓之法。故法家者流,则犹通俗所谓政治家也,商鞅之法惩奸究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贪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鞅之作法也,尽九变以笼五官,核其宪度而为本治。民有不率,计画至无俚,则始济之以攫杀援噬。此以刑维法,非以为本。刑既箸版,由不得剟一字也。故太史公之曰:“法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他为秦孝公打了大胜仗,得了西河之地,秦孝公就封他为商君,把商于一带的十五座城池封给他,卫鞅就叫商鞅了。公元前338年,也就是周显王31年,秦孝公得重病死去,太子驷即位就是秦惠文王。商鞅变法时期,太子驷触发了法律,可他是太子,不能治罪,商鞅根据预先制定的法律,用刑处罚太子太傅和太子少傅,割太子太傅公子虔的鼻子割掉了,又给公孙贾的脸上刺了字(墨刑)。如今太子当上了国君,公子虔这帮人自然得了势。“方孝公以国事属鞅,鞅自是得行其意,政令出内,虽乘舆亦不得违法而任喜怒。其贤于汤之窥人主意以为高下者,亦远矣。辱大子,刑公子虔,知后有新主能为祸福,而不欲屈法以求容阅。乌乎!其魁垒而骨鲠也。”秦惠文王即位后给商鞅加了个谋反的罪名,下令逮捕并车裂商鞅。然后把他的残骸暴尸咸阳街头示众。秦惠文王同时下令诛灭了商鞅全族。
  商鞅手下有一个门客名叫尸佼,是跟着商鞅从魏国来到秦国搞变法的,商鞅平日待他很好,“谋事画计,立法理民,未尝不与佼规之也。”如今商鞅落了这么个下场,尸佼于心不忍,便趁夜偷了商鞅的尸首,悄悄逃走,想把商鞅的遗骨运回商鞅故里卫国安葬。秦驿山下这地方原先是个大镇,叫德丰镇,镇东黄河边有个大渡口,叫德丰渡。尸佼到德丰渡时,盘查甚严,他没有证件,又害怕一人犯法,全家连坐,只得说了实话,说他车上运的是商鞅的尸首,想到卫国。守渡口的军士一听,这可是了不得的大事,但他们又不知该如何处理,便把这个叫尸佼的门客和他的马车扣押起来,派人速报咸阳。尸佼看事情不好,设法逃跑了,因为过不了黄河,就折返方向去了蜀国。他把运商鞅尸骨的马车留在了渡口。
  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强起来。毕竟还对老百姓有些好处,当地人知道了这件事,便把商鞅的尸骨葬埋于秦驿山下,后来还立了块墓碑。这块墓碑抗日战争前夕还在,墓冢直到1970年解放军某部在此修建营房时才夷为平地。
史料记载
明嘉靖《郃阳县志》记载:商鞅墓,郃阳(今合阳)县东四十里夏阳(今洽川)。参政彭有诗云“郃阳东去有荒村,卫鞅於今冢尚存。正是天留遗臭在,与人指点骂商君”,虽然这是古人反对商鞅和法家的诗作,但这已经表明商鞅墓位于合阳洽川镇确为历史事实,并且在明朝时期商鞅墓还保存完好。

商鞅墓在哪里?

商鞅墓,又称尚军墓、法圣墓。商鞅被车撞裂后,后法家学者把商鞅的尸骨收集起来,准备偷运回商鞅的老家安葬在魏国。在黄河德丰渡口被秦军截住,当地百姓和守军急忙把商鞅的尸骨埋在附近的秦宜山下。后来后法家学者到此一游,为商鞅立了墓碑。写“尚军之墓”。尚军墓位于陕西省合阳县城东23公里的洽川镇风景区秦怡山脚下。它有三米多高,直径十几米。1970年,当一支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在这里修建军营时,它将尚军墓夷为平地。商鞅简介:商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人,卫国君主后裔。他姓公孙,所以又叫魏阳、公孙阳。后来因在河西战役中立功,被封为十五城尚军,故称商鞅。商鞅变法使阿沁富强,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的户籍、军号、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和民风,制定了苛刻的法律;商主张重农抑商,重奖农织,军事统帅商率收复河西。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他的儿子秦惠文继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被公子谦指控谋反。他被打败了,死在一串葡萄里。他的尸体被带回咸阳,在那里被肢解后暴露在公众面前。

商鞅怎么死的及墓地在哪详细介绍

商鞅一系列的变法确实让秦国走入的强盛,也造福了百姓,不过这因此惹怒了那些贵族,当太子公子虔继位后,便以商鞅欲造反为由,下令逮捕他。
商鞅之死
商鞅原名卫鞅,他为打了大胜仗,得了西河之地,秦孝公就封他为候,把商于一带的十五座城封给他,称他为商君,卫鞅就叫商鞅了。公元前338年,也就是周显王31年,秦孝公得重病死去,太子驷即位就是。当初商鞅变法的时候,太子驷坚决反对,可他是太子,不能治罪,商鞅认为是老师没有教育好的原因,便把太子驷的老师公子虔的鼻子割掉了,又给公孙贾的脸上刺了字。如今太子当上了国君,公子虔这帮人自然得了势。秦惠文王给商鞅加了个谋叛的罪名,下令逮浦他。
商鞅闻讯后,打扮成个老百姓的样子,连夜出逃。他逃到今天华县赤水镇的地方,被公子虔派来的人马活捉,立即就地正法,使用最残酷的“五牛分尸”,在他的脑袋和两只手两只脚上各拴上一头牛。然后有五个人往五个不同的方向打牛,那五头牛分头一跑,商鞅的身子就补扯成五块,这还不算,还把他暴尸咸阳街头。
商鞅手下有一个仆人,是跟着商鞅从卫地来到秦国的,商鞅平日待他很好。如今商鞅落了这么个下场,仆人于心不忍,便趁夜偷了两块尸首,悄悄逃走,想让商鞅的遗骨返回故里。秦驿山下这地方原先是个大镇,叫德丰镇,镇东黄河边有个大渡口,叫德丰渡。商鞅的仆人逃到德丰渡时,盘查甚严,他没有证件,又害怕一人犯法,十家连坐,只得说了实话,说他背的是商鞅的尸首,想回卫国。守渡口的军士一听,这可是了不得的大事,但他们又不知该如何处理,便把这仆人扣押起来,派人速报咸阳。仆人看事情不好,设法逃跑了,把商鞅的尸体抛在了渡口。
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强起来。毕竟还对老百姓有些好处,当地人知道了这件事,便把商鞅的遗骨葬埋于秦驿山下,后来还立了块墓碑。这块墓碑抗日战争前夕还在,修河防工事时被人扔进了黄河里。墓冢直到1970年JIEFANG军某部在此修建营房时才夷为平地。
商鞅之墓
商鞅墓,又名商君墓。商鞅被车裂后,法家的后学者收拣商鞅的遗骨准备偷运回商鞅故里卫国安葬,在黄河德丰渡口被秦国守军截获,当地百姓与守军便将商鞅遗骨草草埋葬于附近的秦驿山之下,后来法家的后学者寻访至此为商鞅立了墓碑。上书“商君之墓”。商君墓位于今陕西省合阳县城东23公里处的洽川镇风景名胜区秦驿山脚下,墓高三米多,直径十余米。1970年 *** 某部在此修建营房时将商君墓夷为平地。

商鞅墓在哪?

据说在陕西洽川南端的秦驿山下,原先有一座“商鞅墓”,直径十余米,高三米多,墓前树有一米多高的石碑,上书“商鞅之墓”。这块墓碑抗日战争前夕还在,修河防工事时被人扔进了黄河里。墓冢直到1970年才被夷为平地。
商鞅墓竟在洽川?合阳勘察调研商鞅墓遗址
2015-09-16 09:22:00
 
  9月14日,合阳县政协教科文卫法制委员会组织市、县政协委员,文化、旅游、民俗方面的专家及洽川镇主要领导等赴洽川镇专题勘察调研商鞅墓,追寻古迹遗址,挖掘历史文化,共商旅游发展。县政协副主席贾忠孝全程参加。
  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思想代表人物,被尊为“千古法圣”。据记载,商鞅墓位于今洽川风景名胜区秦驿山脚下,墓高三米多,直径十余米。1970年解放军某部在此修建营房时将其夷为平地。
  调研组一行来到洽川镇秦驿山脚下,当地村民85岁的陈本会老人参加了当年部队营房的修建,老人还能准确记得当时部队一连、炮连的位置,现场至今还保留有部队营房窑洞。他根据记忆向大家详细讲述了当时周围的地理地貌,商鞅墓的位置、原貌等情况,带领大家进行了仔细勘察。现场找到一块遗存的石碑上写有“道光十八年”字样,依稀记载了当年村民募钱重修山上庙宇的事迹以及秦驿山的宗教史、面积等。进一步印证了老人的记忆,也佐证了这里就是商鞅墓的所在地。
  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合阳县民俗专家李志斌老师向大家通报了商鞅墓在合阳的相关文史资料。各位政协委员和相关专家提建议、出点子、想法子,围绕商鞅墓遗址考证、保护、开发并结合当前合阳县旅游发展纷纷进行了讨论交流。县政协副主席贾忠孝强调,对商鞅墓历史遗迹保护刻不容缓,同时要加大对商鞅墓挖掘整理力度,深挖其历史文化内涵。要把文化和旅游结合起来,把保护和开发结合起来,把自然和人文结合起来,把商鞅墓作为合阳旅游新的发展潜力和亮点,拓展旅游发展思路,加大旅游开发力度,打造全景合阳,推动全域旅游,使旅游真正成为富民强县重要支柱产业。座谈会由合阳县政协教科文卫法制委员会主任王靖主持。

问一下“商殃墓”在那个地方?我想有时间了去祭拜一下!

商鞅的墓?都被五马分尸了,秦惠王会允许他有墓吗?更何况商鞅此人刻薄寡恩,当时秦国同情他的人很少,也不会有人给他立衣冠冢的。历史有时就是这样的残酷。
战国时期那些诸子的师父到底都有哪些,这些恐怕已没法考证了。想想那时真的是百家争鸣,千年后的我们也无法超越他们的思想范畴,我想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贤人人之所以为贤人,可能就在于他们懂得独自思考,学会融会贯通。如果你问商鞅的师父是谁,那我问商鞅师父的师父的师父是谁?这样循环不断的问下去,显然是对古人卓越的思辨能力和创新力的侮辱。
商鞅估计没后人,商鞅也叫卫鞅,公孙鞅,你就从这三姓里找找吧,有这个姓,有是商鞅的超级粉丝,又甘愿做他的后代,认他为祖的,可以将就点算是后人!
  墓 址:在洽川南端的秦驿山下,原有一座“商鞅墓”,直径十余米,高三米多,墓前树有一米多高的石碑,上书“商鞅之墓”。这块墓碑抗日战争前夕还在,修河防工事时被人扔进了黄河里。墓冢直到1970年解放军某部在此修建营房时才夷为平地。
  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后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好像是自学吧,他应该没后人了,被灭族了。
  商鞅学的是魏国的西河学派,西河学派的始祖是孔子七十二门生之一的子夏,子夏是孔门儒学学派的异类。综合来说商鞅学的是孔门儒学的反面,直接学派祖师是子夏。魏国的李悝、吴起、公叔痤、公子昂等等都是西河学派出来的人。商鞅的青年学习时代就是在魏国度过的。
  商君之法太过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尤其是军功爵制度,造成秦国贵族多怨。秦国公族赵良劝说商君积怨太深,宜“归十五都,灌园于鄙”、“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商鞅不听。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
  商鞅广场
  商洛古称商,乃商鞅封地也。商鞅广场位于商洛市市区西大门,是商洛市丹江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重要组成部分,上接仙鹅湖观光度假区,下启丹江生态文化旅游长廊,广场以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改革家商鞅雕塑为主题,是集休闲、娱乐、集会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文化广场,扮靓了商洛市的西大门。商鞅广场之商鞅雕塑广场栽植大小乔木、灌木4万余株,主要植物包括百年银杏、香樟、广玉兰、合欢、国槐、鸾树、紫薇、紫荆、石楠、碧桃、樱花等30余种名贵苗木,特别是来自商洛六县一区的十四棵景观大树,凸现了商洛生态园林城市的地域特色,同时还绿化绿地草坪1.2万平方米。景观工程以商洛曾为改革家商鞅封地的历史题材为主题,建设商鞅雕像、商君功德柱及先秦文化元素的地景浮雕、小品等,以弘扬商鞅变法、发奋图强的人文精神,打造了商洛市的城市文化品格。

对于梁思成主张保护的北京古城墙,为啥郭沫若坚决要拆?

郭沫若坚持拆除北京古城墙,气的梁思成卧病不起,如今后悔也没用
北京是中国古代有名的大都市,元明清等诸多王朝都在这里建都,这也让北京城有着悠久的文化积淀。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没有直接攻击北京,就是为了保护北京城的诸多古迹,这也让无数的历史遗迹得到保护。
那么在建国之后,新中国的首都也是北京,一个国家的建立,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首都的建设,围绕着首都的兴建工作,很多专家也有着不同的意见。
当时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北京城是有城墙的,作为明清的首都,北京城自然要修筑高大厚实的城墙。
在后来的战争中,很多城墙也彻底倒塌,但北京城还存在着不少的古城墙,由于时代的发展,这些城墙也与新城市的建设有相悖的地方。
现在我们看到的各大城市,早就不像古代的城市一样由四面城墙围着,在枪炮坦克横行的年代,城墙早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到底要不要拆除北京城墙,国内的诸多专家也有着不一样的看法,其中郭沫若是坚持要拆除这些城墙,而另一边以梁思成为代表的人,是反对拆除城墙,两派争论不断,谁都不肯让步。
梁思成认为这是民族的宝贵财富,应该保留这些城墙,形成一个古城区。郭沫若则认为应该拆除这些东西,这些不仅代表着封建社会的产物,也会对新中国的建设产生一定的影响。
最终郭沫若的建议被采纳,北京城的大部分城墙都被拆除,如今也只有一小部分保留下来。这件事对于梁思成的打击还是比较大的,我们也没办法看到北京城原本的样子。
其实梁思成的看法还是有道理的,古城墙确实可以与现代城市并存,比如西安在保留城墙的基础上就顺利解决好了这个问题,也没有人会觉得西安太过违和。
那么郭沫若为何会坚持要拆除这些东西呢?
其实郭沫若的看法是没问题的,很多学者也表示,他并没有错。意识形态的问题先不说,北京城墙要保留下来代价实在很大。
首先大量的城墙已经非常残破了,要想保留它们,每年就要花费大量的钱财来维护这些城墙,后来还少不了要新建一些城墙。
而古城区独立出来,怎么也要建立一个新的城区,这就又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新中国刚刚建立,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这些东西对于国家的损耗比较大,也确实没有足够的资源搞好。
梁思成是基于一个建筑学家的角度,他的观点合情合理,但是不太适合当时的中国,梁思成也确实做好了计划,他的重点其实不在于城墙,而是在于多城中心的规划,也表示应该循序渐进,这样才能做好两个城市中心的建设。
可当时面临的各方面问题太多了,很难真正按照他的想法实行,郭沫若坚持要拆除城墙,也是一种干净利落的方法,考虑到新中国当时的情况,还有中国的人口情况,也不能完全否定郭沫若的看法。
可很多人愤怒的原因,还是郭沫若当时的说法,拆除城墙有着诸多的因素,但郭沫若坚持下去的理由还是以城墙是封建余孽的象征为主,他的这种说法实在有些不合适,要真按照他的说法,那故宫这些东西更应该拆除了,根本就没必要保留下来。
起码在这个问题上,郭沫若的私心要更重一些,梁思成更多是为了城市规划,古迹考虑,可惜的是,郭沫若的看法被采纳,当时国家也会考虑很多情况,不可能真就认定城墙是封建余孽象征。
除了他们这些专家参与到城墙争论中,还有苏联专家也进入讨论,这件事也并不是单纯的文物保护会议了,还涉及到诸多政治因素。
很多时候,我们也没办法得到一个真正完美的解决方案,北京城如今还保留了诸多的古迹,但也没办法恢复到之前的样子了。
还没拆的北京城
现在的北京也存在着拥堵的情况,可北京的发展确实是比较成功的,渐渐成为了现代化的大都市,中国象征之一,里面的很多古迹也能保留下来,不少地方仍然有着历史的意义。
从结果来看,郭沫若坚持的东西,让中国失去了宝贵的财产,后人只能利用相片这些东西去回顾当年的北京城,但在发展的过程中,确实没办法扛起所有东西一起行进,有些东西该舍弃还是要舍弃的。
而且拆除北京城墙,这还真不是郭沫若一个人就能决定的,像吴晗等人也坚持这个看法,这些人不是傻子,他们不可能就因为城墙象征封建社会就提出这样的看法,里面还会夹杂不少其他的考虑。
郭沫若这个人在后世有着诸多的争议,在私德上他有不少的缺陷,他对于古代文化也有一些罪行,但总得来说,郭沫若在新中国的建立中,学术研究等诸多方面都是有着极大的功绩。
要怪,只能去怪当时的中国还没有条件去实现梁思成等人那样非常先进的城市设计理念,郭沫若的这种想法是相对稳妥一些的,可所带来的风险是非常大的。
郭沫若本人可能真没考虑那么多,他这个人确实喜欢带私货,当年在武昌的时候,他也曾提出要拆除城墙,可能郭沫若是真不喜欢这些古代的城墙,他也没有那么先进的城市保护理念,这件事上他算是过大于功。

哈军工当年为什么要进行分拆和内迁啊?当年哈军工可是与清华、北大齐名啊。拆了好可惜啊!

当时中苏关系破裂,哈尔滨离苏联这么近,为了防备苏联突然袭击,保护顶尖的国防科研人才,才下令内迁。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是中央军委领导和组建的高级军事工程人才培训机构。1953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成立。陈赓、刘居英先后任院长,陈赓、谢有法先后任政治委员。
1961年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的科学研究、规划、基本建设、专业训练和业务工作改由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1965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改称哈尔滨工程学院。
哈军工先后共建有10个系:空军系(西工大)、炮兵系(南京理工大学)、海军系(哈工程)、装甲兵系(装甲兵工程学院)、工程兵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
防化兵系(防化兵学院)、原子系(国防科大)、导弹系(国防科大)、计算机系(国防科大)、电子系(国防科大)、基础部(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学科,国防科大)。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 哈军工
当时中苏关系破裂,哈尔滨离苏联这么近,为了防备苏联突然袭击,保护顶尖的国防科研人才,才下令内迁
整合教学资源,保护国防技术,所以迁入内地。
综述:为了防备突然袭击,保护顶尖的国防科研人才,才下令内迁。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PLA Military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因校址在哈尔滨,通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陈赓大将首任院长兼政委。哈军工于1952年开始筹建,1953年4月25日基建破土动工,9月1日举行第一期开学典礼。
1955年初具规模,设有五个系和一个预科:一系空军工程系、二系炮兵工程系、三系海军工程系,四系装甲兵工程系、五系工兵工程系和预科(1960年又增设防化系)。
1959年中央军委决定将该学院培养目标改为研究、设计、制造方面的军事工程师,实施尖端专业集中,常规专业分散的方针。
哈军工先后共建有10个系:空军系(西工大)、炮兵系(南京理工大学)、海军系(哈工程)、装甲兵系(装甲兵工程学院)、工程兵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防化兵系(防化兵学院)、原子系(国防科大)、导弹系(国防科大)、计算机系(国防科大)、电子系(国防科大)、基础部(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学科,国防科大)。
原校址为现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工程)校园。
参考资料:哈军工

北京发展历史

北京发展历史:
从秦朝开始,封建王朝相继更迭,一直到1911年清朝的灭亡,前后共计二千一百多年。在这期间,中国统一时期的政治中心,虽然有过几次迁移,但是真正称得上是全国最大、最重要的政治中心的,只有两个,在前期是长安,在后期就是北京。
从十世纪开始,北京在全国中的政治地位,巳经日见重要。首先是辽朝在这里建立了陪都,也就是它的第二政治中心,叫做燕京。相继兴起的金朝,又在这里正式建立都城,改你中都。燕京和中都,都是在古代蓟城的旧址上发展起来的,其位置相当于现在北京市内的西南部分。
另外金朝还曾利用当时城北的一带湖泊,兴建离宫,其中心位置就在今天北京城内北海公园湖泊东岸和靠近东岸的琼岛一带。到了十三世纪中叶元朝相继在这里建都的时侯,又以金朝卿宫的旧址为中心,经过全面规划,创建了一座新城,命名大都。
大都城开始兴建后七年,欧洲中世纪有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经过长途跋涉来到这里,他对大都城规模的宏伟和布局的严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后来他在《游记》中所极口称赞的汉八里城(Kbanbalig意即大可汗之城)。
大都建成后不到百年,元朝灭亡,十五世纪初明朝经过重新设计,又进一步改造了大都城。十六世纪中叶加筑外城,清朝因袭不变。这就是保留到新中国建立前夕的古代北京长期演变的一个简单过程,这个城可以叫做旧北京城。
这个旧北京城具有完整的城市规划,它突出的特点,就是纵贯全城的中轴线,以及建立在中轴线上的封建皇宫紫禁城。紫禁城四周绕以皇城,皇城外面又加筑大城。大城通称内城,因为包筑在它正南一面的还有外城。
纵贯全城的中轴线,从外城永定门(正南门)开始,向北经过正阳门(内城正南门,又称前门)、天安门(皇城南门),穿过紫禁城的正中心,越过人工培筑的景山中峰,最后止于内城北部两座造型稳重的大建筑物:鼓楼和钟楼,全长近八公里。
紫禁城中全部宫殿建筑,只有象征封建皇帝权力中心的前朝三大殿和皇帝日常活动的后三殿,才被兴建在这条中轴线上.其他建筑,都严格按照对称排列的原则,布置在这条中轴线的左右两侧。不仅如此,就是紫禁城外为封建皇帝祭神的主要庙坛。
例如天安门内东西两侧的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官)和社稷坛(今中山公园)、永定门内东西两侧的天坛和先农坛,也都一律采取对称的方式排列在这条中轴线的两边,这些庙坛都是封建皇帝利用神权以巩固自己统治地位的标志。
在决定了中轴线上的紫禁城和紫禁城外最主要的庙坛建筑的全部布局之后,才规划了大城以内南北正交的街道系统,从而形成了旧北京城几何图案式的城市平面图。
扩展资料:
名称由来: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
燕都,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灭商以后,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
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京城,京城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
南京,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
大都,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
北京,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准备迁都城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京师,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
京兆,民国二年(1913年)废顺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隶中央,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区,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京兆地方,改北京为北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京
北京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都,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时候,那时的燕国就在这里建起了城墙,从此开创了北京城墙文化的历史。随着历史的演变和发展,北京城墙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不断被延展着、变化着、丰富着。
城墙是人类开始走向文明的标志。说到文明就总是离不了城墙、青铜器、文字、阶级这几个标志,而对于古代中国文明的发掘无不以城墙遗址为要,可见城墙对文明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城墙的建设不仅仅反映了人们挖壕筑墙的水平,而且还反映了古代青铜矿冶和铸造的科技进步水平。只有相对高级和相对发达的城墙建筑,才能够保证城市生活的稳定和发展,这才是城墙“文化”最贴切的核心内涵。
城之形制
在我国古代的汉字中的“城”,一方面是指“城墙”,另一方面又指“城市”。对于中国古代的城市的建设来说,大多是先修筑城墙,后形成市区的。城墙的主要作用是用于军事防御。而国都的城墙不仅仅是一种防御工事,而且还是统治中心象征,这就是北京城墙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也是北京城墙和其他城市的城墙的最大不同之处。我国历史上的城墙主要以矩形为主,北京城的形状为近似矩形。
说到北京城,原来有4道城墙,在城市的中心,皇宫外面是紫禁城,紫禁城的城墙不是一般老百姓的,所以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城墙,虽然它也代表着一定的文化,只是那文化离我们老百姓太远了。它的外面围着一圈更大的城墙,叫皇城,皇城的外面还有周长24里的内城城墙,此外北京的南边还有外城城墙。
紫禁城宫城高墙环绕,城高10米,厚6米多,城外有护城河,又名筒子河。城四方都有高大的城门楼,南面叫午门,北面叫神武门,东边的叫东华门,西边的叫西华门。有城就一定有门,否则就只能叫墙而不能叫城墙了。中国对于门的理解和西方人不同,我们常见到的西式建筑,差不多就一大门,其余多是小门,西方文化是开放的,可是建筑却是相对封闭的独立的。中国古代,从院落建筑到城市建筑,总是不厌其烦的大建其门,中国传统文化是相对封闭,可是建筑却相对开放。
现存的北京皇城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6—1420年),它是用砖砌成的城墙,城墙的外面还涂了朱红色,墙的顶上覆盖着黄色琉璃瓦。皇城南的大门叫做大明门(清代改为大清门,民国时又改叫中华门),东侧的叫“东安门”,西侧的叫“西安门”,北边的名“北安门”,清代改叫地安门。
北京从前的内城是在明太祖1370-1419年建造,内城周长约24里,一共有9个城门,老北京话说的“四九城”,就是内城东西南北的四面城墙和它的九个城门。
外城,明代时,正阳门外人口增多,为了防止外部的侵扰,1542年刘伯温等人建议明政府修筑北京外城。嘉靖32年又有给事中朱伯辰上书也建议说应该修。另外我国古代城市本来就有“内城外郭”的重城制模式。于是嘉靖帝下令大兴土木修筑城墙。干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财政吃紧,严嵩下来到工地巡视了一番之后,提议先修筑南面城墙,等到以后有钱了再续修其他几面。最后把已经修好的北京南面的城墙,“东折转北,接城东南角;西折转北,接城西南角”,外城工程花费了十个月的时间,北京城就成了”凸“字形。
城之历史
北京古城墙,目前可见到的城墙遗迹,只有金、元、明、清四个朝代的,远古的城墙已没有了踪影。明代城墙最宏伟、最完整、最坚固。
北京的城墙历史大约起源于商代后期。当时在北京地区有燕和蓟等自然生长的方国。
公元前1045年周灭商后,分封诸侯。武王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于燕。后来燕的实力强大了就把蓟吞并了,并迁都于蓟城。据已发现的燕国文化遗址。其分为居住区、墓葬区和古城区3部分。从古城的基址可以看出其呈长方形,东西长850米,南北长约600米,城墙厚约4米,以土夯筑而成。城墙分主城墙、内附墙和护城坡3部分。城垣外有沟池环绕。还应当是我们北京最早的城墙了。燕都蓟城成为战国时的名城。
战国时期,燕为七雄之一。相传燕昭王即位后筑了黄金台,招聘天下英才。天下的许多人才都跑到燕国来打工,燕国也因此而强盛起来。后来燕昭王派其中的一个叫乐毅的人为上将军,率领大军讨伐齐国,把齐军打的大败。战国末年,秦国派大将王翦领兵攻破燕国,蓟城也跟着被占领。从秦、汉到西晋,蓟城一直都被视为北方的重镇。西汉时汉武帝封其子刘旦为燕王。他在蓟城建有万载宫、明光殿。
金中都时候的城墙是在辽南京城的基础上扩建的,扩建的方式是在原城址的基础上,在东、西、南三面全部加以扩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金中都是辽南京城的升级版,从此北京的城郭形式就基本上接近于正方形了。
据说为了扩建金中都,建城墙,当时动用了数十万劳动力,对于当时建城情景有这样的描述,“人置一筐,左右手排立定,自原州至燕传递,空筐出,实筐入,人止土一畚,不日成之。”公元1215年,蒙古军队攻入中都,一把大火烧了整整一个月,金中都城从此全毁。到元代至明初其遗址还有残留,等到嘉靖时修筑外城以后,这些遗迹几乎全部消失。如今只有凤凰嘴村一带,还能够看到一些断断续续的土岗,那就是金中都城墙的遗痕。
元大都城没有在金中都基础上扩建,金中都毁成那样也没法再扩建了。于是元朝人只好在旧金中都城的东北处另起炉灶修建全新版的新城。新城的形状也是矩形,南北略长,东西略短。元大都的城垣都是由夯土板筑而成,其中有竖柱和横木用来加固城墙。这样的城墙,遇上雨天很容易被雨水冲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就在城墙顶部用苇衣和管道防水。全新版的城,用的却是简易版的城墙,难怪明朝的时候非要拆它不可。元大都城一共有十一个门。现在建国门南侧的观象台,就是元大都城东南角楼的旧址。
明朝皇帝决定把现成的元大都拆了,要修建全新正式版的北京城。其面积为62平方公里。它把元大都城的北城墙往里缩了2.5公里,又把南城向南推进到前门一带。城门起名叫: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和阜成门等,这些名字到现在还在用,只是见不着城门楼了。明1564年,又修筑了包围在南郊外面的外罗城,也就是从前人们所说的北京外城。明朝时全城的中心南移。外城的正南门——永定门,为中轴线的起点。整个城墙围绕着中轴线呈现一种平衡对称的审美格局。
清朝定都北京之后,没有做新版,只是沿袭明代格局。和明代不同的,只在旗、民分城居住的制度方面。内城以皇城为中心,由八旗分立四隅八方。两黄旗居北:镶黄旗驻安定门内,正黄旗驻德胜门内;两白旗居东:镶白旗驻朝阳门内,正白旗驻东直门内;两红旗居西:镶红旗驻阜成门内,正红旗驻西直门内;两蓝旗居南:镶蓝旗驻宣武门内,正蓝旗驻崇文门内。顺治八年(1651),重修承天门,改称天安门。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被推翻,北京作为封建王朝帝都的历史从此结束。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中国文明记》中对于当时的城墙有这样的描述,书中说当时的北京城分为内外城,它们“均有坚固之城墙环绕”,那时游北京者“定先登上城墙”,书的作者被“城墙之壮大所惊倒”并赞美说:北京的城墙“真正之金城铁壁”,站在城墙上“最能将北京之大观收入双眼,最引人注目者,乃城内中央与正阳门相接之皇宫。”
城之变迁
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关于北京的城墙存留发生过一场论战,结果是废城派占据了上风,北京的城墙从此灰飞烟灭。
当时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城墙作为古代防御的工事,已完全失去了它现实应有的存在意义和价值。相反它的存在还阻碍了城市的发展。另一种意见城墙是古代文化的遗存,应该保留。保留的方法,梁思成建议,把宽阔的城墙顶部开辟为登高游览之处,再把墙外的护城河加以修整,护城河两岸加以绿化。可以说这是一个“环城立体公园”的建议,可惜没有被采纳。否则我们今天就不会见不到北京的城墙了。
西直门、东直门、宣武门、安定门、永定门等47座城门城楼、箭楼和角楼被一一拆除,而今就剩下三座可供人观赏了。
如今北京城墙的遗迹:有广安门外的凤凰嘴村一带残存的金代中都城墙的遗址,和“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等几处。
自元至清,几朝的都城都建在北京,其格局既体现了中国的都城建设所特有的审美原则,又体现了北京作为帝都的审美特色。如今北京城的格局基本是由明代奠定的。“中轴对称,平缓开阔,轮廓丰富,节律有序。”和考古情况相反,对于北京来说,是城市保留了下来,而最能够体现城市格局特点的城墙却没有留下来。
城墙是农业时代系统的防御工事,对于稳定城市生活,促进城市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都城,它又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象征符号,是威严与神圣的象征,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象征。北京城墙的气势是其他地方城墙无法与之比美的。
但虽经巨大的变迁,以皇城为中心的地区,还是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皇城居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所特有的一中四方文化观念。“左祖右社,前朝后市”,是中国传统建城的理想模式。《周礼·考工记》中说:“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皇城的左边有太庙,即今天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右边有社稷坛,即今天的中山公园。皇城前边是朝廷,而后面则是市场。这种格局自元大都时起,就十分准确地被体现了出来。
从北京城的平面形状上看,城墙基本是按着中轴线对称展开,这种形式体现了一种平衡美。这种平衡美,是中国古代中庸和谐之美,在城市建筑中形象的反映,这在今天的旧城区也仍然留有深刻的痕迹。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
蓟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克商以后,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奭于燕。另说周以前就有燕国,后燕并蓟,以蓟城为国都,这就是现在北京的前身。秦灭燕之后,设置蓟县,故址在今北京城。
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以后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为北京的别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出版过一种北京文史的刊物,其名就叫《燕都》。
日下始见于《晋书》,颍川距晋国都洛阳极近,故称日下。后来唐朝诗人王勃作《滕王阁序》时有“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之句,即运用于此典故,此后便以“日下”为国都的代称。作为北京的代名词来用的有清人朱彝尊的《日下旧闻》和乾隆年间成书的《日下旧闻考》等。
幽都唐代曾设置幽都县,辽时也曾设置过幽都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燕京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称燕帝,以范阳为燕京。安史之乱平定后,罢燕京。后来北京的正式命名虽屡有变动,而燕京这个名称却广泛使用。近百年来,“燕京”是北京最常用的一个别称,甚至一些企业的名称、产品的命名也多用这两个字。
春明起源于唐代,唐朝首都长安的正门(东门)名为春明门,古人认为东方主春,于是后人遂以“春明”作为首都的别称,北京成为国都后,也曾被称为“春明”。清人孙承泽著有《春明梦余录》,盖其意即此。
京城唐天宝元年(742年)以前,称首都长安为京城,以后京城就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时至今日也是人们称呼北京最常用的代名词。
南京辽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部)。
燕山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联合伐辽,攻占燕京。宋、金议和后,燕京回归北宋,建燕山府(因临近燕山脚下),故燕京又称燕山。
中都宋宣和六年(1125年),金人南侵,占领宋的燕山府。金贞元元年(1153年)金人迁都燕京,改称中都,所治均在今天北京西南一带。
大兴金在将燕京改为中都的同时,设大兴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东南部,包括今东城区、崇文区、朝阳区及大兴区的东部。
大都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
汗八里元时蒙古人称大都为汗八里,蒙语的意思为“汗城”,即可汗所居之处。所以元朝定都北京后也被称为汗八里,马可·波罗在他著的游记中就称大都(北京)为汗八里。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
北京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将准备都城迁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京师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京师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公刘》:“京师之野,于时处处。”后世遂称国都为京师。还有一种说法,陕西凤翔有山曰京,有水曰师,因周文王和武王在此建都,故统名为京师,以后便将京师当成国都的代称,北京被称为国都后,也曾被称为京师。
宛平这是老北京人对北京的泛称,其实不准确,明清的宛平县治区只是今天北京的一部分,大致方位是现在的北京西南部,包括今西城区、宣武区、海淀区的一部分以及石景山区、门头沟区和大兴区的西部。
京兆民国二年(1913年)废顺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隶中央,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区,民国十七年废京兆地方,改北京为北平。
北京历史上除了用过上述名称外,还有秦汉之时,北京曾是广阳郡的治所;隋大业年间,曾是涿郡的治所;唐天宝年间,曾是范阳郡的治所;辽代时曾是析津府的治所;明清之时,曾是顺天府的治所,于是广阳、涿郡、范阳、析津和顺天府也成了北京的别称。
北京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都,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时候,那时的燕国就在这里建起了城墙,从此开创了北京城墙文化的历史。随着历史的演变和发展,北京城墙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不断被延展着、变化着、丰富着。
城墙是人类开始走向文明的标志。说到文明就总是离不了城墙、青铜器、文字、阶级这几个标志,而对于古代中国文明的发掘无不以城墙遗址为要,可见城墙对文明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城墙的建设不仅仅反映了人们挖壕筑墙的水平,而且还反映了古代青铜矿冶和铸造的科技进步水平。只有相对高级和相对发达的城墙建筑,才能够保证城市生活的稳定和发展,这才是城墙“文化”最贴切的核心内涵。
城之形制
在我国古代的汉字中的“城”,一方面是指“城墙”,另一方面又指“城市”。对于中国古代的城市的建设来说,大多是先修筑城墙,后形成市区的。城墙的主要作用是用于军事防御。而国都的城墙不仅仅是一种防御工事,而且还是统治中心象征,这就是北京城墙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也是北京城墙和其他城市的城墙的最大不同之处。我国历史上的城墙主要以矩形为主,北京城的形状为近似矩形。
说到北京城,原来有4道城墙,在城市的中心,皇宫外面是紫禁城,紫禁城的城墙不是一般老百姓的,所以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城墙,虽然它也代表着一定的文化,只是那文化离我们老百姓太远了。它的外面围着一圈更大的城墙,叫皇城,皇城的外面还有周长24里的内城城墙,此外北京的南边还有外城城墙。
紫禁城宫城高墙环绕,城高10米,厚6米多,城外有护城河,又名筒子河。城四方都有高大的城门楼,南面叫午门,北面叫神武门,东边的叫东华门,西边的叫西华门。有城就一定有门,否则就只能叫墙而不能叫城墙了。中国对于门的理解和西方人不同,我们常见到的西式建筑,差不多就一大门,其余多是小门,西方文化是开放的,可是建筑却是相对封闭的独立的。中国古代,从院落建筑到城市建筑,总是不厌其烦的大建其门,中国传统文化是相对封闭,可是建筑却相对开放。
现存的北京皇城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6—1420年),它是用砖砌成的城墙,城墙的外面还涂了朱红色,墙的顶上覆盖着黄色琉璃瓦。皇城南的大门叫做大明门(清代改为大清门,民国时又改叫中华门),东侧的叫“东安门”,西侧的叫“西安门”,北边的名“北安门”,清代改叫地安门。
北京从前的内城是在明太祖1370-1419年建造,内城周长约24里,一共有9个城门,老北京话说的“四九城”,就是内城东西南北的四面城墙和它的九个城门。
外城,明代时,正阳门外人口增多,为了防止外部的侵扰,1542年刘伯温等人建议明政府修筑北京外城。嘉靖32年又有给事中朱伯辰上书也建议说应该修。另外我国古代城市本来就有“内城外郭”的重城制模式。于是嘉靖帝下令大兴土木修筑城墙。干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财政吃紧,严嵩下来到工地巡视了一番之后,提议先修筑南面城墙,等到以后有钱了再续修其他几面。最后把已经修好的北京南面的城墙,“东折转北,接城东南角;西折转北,接城西南角”,外城工程花费了十个月的时间,北京城就成了”凸“字形。
城之历史
北京古城墙,目前可见到的城墙遗迹,只有金、元、明、清四个朝代的,远古的城墙已没有了踪影。明代城墙最宏伟、最完整、最坚固。
北京的城墙历史大约起源于商代后期。当时在北京地区有燕和蓟等自然生长的方国。
公元前1045年周灭商后,分封诸侯。武王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于燕。后来燕的实力强大了就把蓟吞并了,并迁都于蓟城。据已发现的燕国文化遗址。其分为居住区、墓葬区和古城区3部分。从古城的基址可以看出其呈长方形,东西长850米,南北长约600米,城墙厚约4米,以土夯筑而成。城墙分主城墙、内附墙和护城坡3部分。城垣外有沟池环绕。还应当是我们北京最早的城墙了。燕都蓟城成为战国时的名城。
战国时期,燕为七雄之一。相传燕昭王即位后筑了黄金台,招聘天下英才。天下的许多人才都跑到燕国来打工,燕国也因此而强盛起来。后来燕昭王派其中的一个叫乐毅的人为上将军,率领大军讨伐齐国,把齐军打的大败。战国末年,秦国派大将王翦领兵攻破燕国,蓟城也跟着被占领。从秦、汉到西晋,蓟城一直都被视为北方的重镇。西汉时汉武帝封其子刘旦为燕王。他在蓟城建有万载宫、明光殿。
金中都时候的城墙是在辽南京城的基础上扩建的,扩建的方式是在原城址的基础上,在东、西、南三面全部加以扩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金中都是辽南京城的升级版,从此北京的城郭形式就基本上接近于正方形了。
据说为了扩建金中都,建城墙,当时动用了数十万劳动力,对于当时建城情景有这样的描述,“人置一筐,左右手排立定,自原州至燕传递,空筐出,实筐入,人止土一畚,不日成之。”公元1215年,蒙古军队攻入中都,一把大火烧了整整一个月,金中都城从此全毁。到元代至明初其遗址还有残留,等到嘉靖时修筑外城以后,这些遗迹几乎全部消失。如今只有凤凰嘴村一带,还能够看到一些断断续续的土岗,那就是金中都城墙的遗痕。
元大都城没有在金中都基础上扩建,金中都毁成那样也没法再扩建了。于是元朝人只好在旧金中都城的东北处另起炉灶修建全新版的新城。新城的形状也是矩形,南北略长,东西略短。元大都的城垣都是由夯土板筑而成,其中有竖柱和横木用来加固城墙。这样的城墙,遇上雨天很容易被雨水冲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就在城墙顶部用苇衣和管道防水。全新版的城,用的却是简易版的城墙,难怪明朝的时候非要拆它不可。元大都城一共有十一个门。现在建国门南侧的观象台,就是元大都城东南角楼的旧址。
明朝皇帝决定把现成的元大都拆了,要修建全新正式版的北京城。其面积为62平方公里。它把元大都城的北城墙往里缩了2.5公里,又把南城向南推进到前门一带。城门起名叫: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和阜成门等,这些名字到现在还在用,只是见不着城门楼了。明1564年,又修筑了包围在南郊外面的外罗城,也就是从前人们所说的北京外城。明朝时全城的中心南移。外城的正南门——永定门,为中轴线的起点。整个城墙围绕着中轴线呈现一种平衡对称的审美格局。
清朝定都北京之后,没有做新版,只是沿袭明代格局。和明代不同的,只在旗、民分城居住的制度方面。内城以皇城为中心,由八旗分立四隅八方。两黄旗居北:镶黄旗驻安定门内,正黄旗驻德胜门内;两白旗居东:镶白旗驻朝阳门内,正白旗驻东直门内;两红旗居西:镶红旗驻阜成门内,正红旗驻西直门内;两蓝旗居南:镶蓝旗驻宣武门内,正蓝旗驻崇文门内。顺治八年(1651),重修承天门,改称天安门。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被推翻,北京作为封建王朝帝都的历史从此结束。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中国文明记》中对于当时的城墙有这样的描述,书中说当时的北京城分为内外城,它们“均有坚固之城墙环绕”,那时游北京者“定先登上城墙”,书的作者被“城墙之壮大所惊倒”并赞美说:北京的城墙“真正之金城铁壁”,站在城墙上“最能将北京之大观收入双眼,最引人注目者,乃城内中央与正阳门相接之皇宫。”
城之变迁
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关于北京的城墙存留发生过一场论战,结果是废城派占据了上风,北京的城墙从此灰飞烟灭。
当时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城墙作为古代防御的工事,已完全失去了它现实应有的存在意义和价值。相反它的存在还阻碍了城市的发展。另一种意见城墙是古代文化的遗存,应该保留。保留的方法,梁思成建议,把宽阔的城墙顶部开辟为登高游览之处,再把墙外的护城河加以修整,护城河两岸加以绿化。可以说这是一个“环城立体公园”的建议,可惜没有被采纳。否则我们今天就不会见不到北京的城墙了。
西直门、东直门、宣武门、安定门、永定门等47座城门城楼、箭楼和角楼被一一拆除,而今就剩下三座可供人观赏了。
如今北京城墙的遗迹:有广安门外的凤凰嘴村一带残存的金代中都城墙的遗址,和“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等几处。
自元至清,几朝的都城都建在北京,其格局既体现了中国的都城建设所特有的审美原则,又体现了北京作为帝都的审美特色。如今北京城的格局基本是由明代奠定的。“中轴对称,平缓开阔,轮廓丰富,节律有序。”和考古情况相反,对于北京来说,是城市保留了下来,而最能够体现城市格局特点的城墙却没有留下来。
城墙是农业时代系统的防御工事,对于稳定城市生活,促进城市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都城,它又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象征符号,是威严与神圣的象征,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象征。北京城墙的气势是其他地方城墙无法与之比美的。
但虽经巨大的变迁,以皇城为中心的地区,还是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皇城居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所特有的一中四方文化观念。“左祖右社,前朝后市”,是中国传统建城的理想模式。《周礼·考工记》中说:“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皇城的左边有太庙,即今天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右边有社稷坛,即今天的中山公园。皇城前边是朝廷,而后面则是市场。这种格局自元大都时起,就十分准确地被体现了出来。
从北京城的平面形状上看,城墙基本是按着中轴线对称展开,这种形式体现了一种平衡美。这种平衡美,是中国古代中庸和谐之美,在城市建筑中形象的反映,这在今天的旧城区也仍然留有深刻的痕迹。
民国十九年(1930年)6月,北平降格为河北省省辖市,同年12月复升为院辖市。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被日本占领。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此成立,且将北平改名为北京。
1949年1月,在原国民党时期20个区的基础上临时划定32个区,4月将32个区合并为26个区,6月接管任务完成后调整为20个区。
1949年1月31日,傅作义与中国共产党达成和平协议,率领25万国民党军队投向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市,北京和平解放。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北平更名为北京。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告成立。1952年,北京市由华北行政委员会领导。7月,将河北省宛平县全部及房山、良乡2县部分地区划归北京市。
1956年~1958年间,将河北省昌平、良乡、房山、大兴、通县、顺义、平谷、密云、怀柔、延庆等县划归北京市,形成今北京市行政区域。
1956年3月9日,撤销昌平县,将昌平县所属行政区域(高丽营镇除外)划归北京市,并命名为昌平区。将河北省通县所属的金盏、长店、北皋、孙河、崔各庄、上新堡、前苇沟等7个乡归北京市。
2002年2月7日,北京市撤销怀柔、平谷两县,设立北京市怀柔区、平谷区。2010年7月1日,北京市撤销原东城区、崇文区,设立新的北京市东城区;撤销北京市原西城区、宣武区,设立新的北京市西城区。
2015年11月17日,北京市撤销密云、延庆两县,设立北京市密云区、延庆区。至此,北京告别县治时代。
扩展资料:北京,简称“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化国际城市,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办公所在地。
北京地处中国华北地区,中心位于东经116°20′、北纬39°56′,东与天津毗连,其余均与河北相邻,北京市总面积16410.54平方千米。
截至2017年底,北京市下辖16个市辖区。截至2018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54.2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032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4万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京

哈军工当年为什么要进行分拆和内迁啊?当年哈军工可是与清华、北大齐名啊。拆了好可惜啊!

当时中苏关系破裂,哈尔滨离苏联这么近,为了防备苏联突然袭击,保护顶尖的国防科研人才,才下令内迁。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是中央军委领导和组建的高级军事工程人才培训机构。1953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成立。陈赓、刘居英先后任院长,陈赓、谢有法先后任政治委员。
1961年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的科学研究、规划、基本建设、专业训练和业务工作改由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1965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改称哈尔滨工程学院。
哈军工先后共建有10个系:空军系(西工大)、炮兵系(南京理工大学)、海军系(哈工程)、装甲兵系(装甲兵工程学院)、工程兵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
防化兵系(防化兵学院)、原子系(国防科大)、导弹系(国防科大)、计算机系(国防科大)、电子系(国防科大)、基础部(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学科,国防科大)。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 哈军工

林徽因为啥要阻止郭沫若拆除北京古城墙?

因为北京古城墙是非常有名的中国建筑,林徽因觉得拆了的话是糟蹋中国的文物,所以阻止郭沫若拆,就是不想让这么有代表性的城墙消失。
因为林徽因是建筑学家,和丈夫梁思成一生致力于研究中国的建筑。当时的北京古城墙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所以她阻止郭沫若拆除。
因为北京古城墙是文物,是北京乃至中国历史的见证,林徽因认为郭沫若这种行为是在破坏文物,所以她才会阻止。
因为北京古城墙是留给我们现代人价值连城的遗产,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因为北京古城墙具有深厚的历史沉淀,见证着古代建筑的辉煌艺术,具有很深的历史研究价值。
民国时期,有四大美女,分别是陆小曼、阮玲玉、周旋和林徽因。其中,陆小曼是画家,阮玲玉和周旋是演员,而林徽因的出生最为高贵。她的祖上中过清朝的进士,她本人也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戏曲家,她的诗集《你是人间四月天》成为了当时最为风靡的女性文学作品。
不过作为一个天姿绰约的女子,她还有一个让大家想不到的身份,那就是建筑学家。林徽因早年被许多才子追求过,比如著名的徐志摩曾经为她朝思暮想、夜不能寐,虽然她也对徐志摩有一定的感觉,但是最后她还是选择了建筑学家梁思成做了自己的配偶,因为相对而言,他与林徽因在建筑方面更有共同语言。
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建筑方面最大的贡献,就是参与保护了北平城。平津战役早在1948年11月29日已经打响,但是1949年的解放军在北京城下却迟迟不肯攻城,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梁思成夫妇奔走相告北京城的文物价值,考虑到北京沉淀了整个明朝京城的历史,当时相关人员决定要尽可能的避免破坏北京城的文物。好在最后傅作义起义,北平和平解放。
和平解放的北平城后面改名为北京,成为了国家的首都。不过发展了一段时间之后,郭沫若等专家就提出,要拆掉北京内城的古城墙,因为当时的内城已经居住了40多万人,古老的城墙虽然具有很大的文物价值,但是却严重阻碍了内城与外城的交通和发展。
同时,作为文化界的专家,郭沫若还考虑到北京内城有其特殊的封建意义,如果不把内城拆掉,就是对封建糟粕的反击不够彻底,只有拆掉了内城,才能把内场附带的封建属性也一起砸倒在地上。
听了郭沫若的意见,梁思成觉得非常不能理解,这么好的一座古城墙,为什么要把它给拆掉呢?这是中国几百年历史的积淀,一旦从拆掉,以后再也找不回来了。于是他提出一个合理安排、改造北京城内部的格局的方案,保证既不破坏古城池,同时也不影响老百姓得到衣食住行。不过这个方案被当时的部门所否定了,北京城的事情千头万绪,梁思成的方案又怎么可能做得面面俱到呢?
这让与梁思成一样特别想保护好北京城古建筑的林徽因听了之后非常生气,她指责郭沫若根本不懂建筑,最后竟然因此而气得大病一场,为了拯救北京城古建筑,林徽因还带着病体去参加了当时的一个建筑学家的小聚会。但是当时聚会的建筑学家吴晗是支持拆迁北京城古城墙的,林徽因与他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回忆道:''她(指林徽因)指著吴晗的鼻子,大声谴责。虽然那时她肺病已重,喉音失嗓,然而在她的神情与气氛中,真是句句是深情。
经此一吵,林徽因对北京城内城城墙的被拆感到更加的绝望,遂拒绝服药,于1955年4月1日去世。但这也并没有阻止当时对北京城内城墙的拆除。后来,当大家都意识到北京城内城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时候,许多人都发现林徽因以前的担忧被说中了,不过已经悔之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