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语,国语的意思国语的意思是什么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2-29 10:40:51 浏览2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国语的拼音

国语的拼音guó yǔ
国语的造句有:
吴建豪被批评他低于平均水平的演技和贫困国语词的戏剧。曾获国家语委、全国语音文学工作先进工作者,人事部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和优秀主持人。
公立或已立案之私立高级中等以下学校之合格外国语文课程教师。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中国语文教育的发展要借鉴外国语文教育的特点。
拼音是:guóyǔ。注音是:ㄍㄨㄛ_ㄩˇ。词性是:名词。结构是:国(全包围结构)语(左右结构)。
一、词语解释
国语guóyǔ。中国主要方言,全国约五分之四地方使用。中国学校和政府过去所用的官方语言,现在叫做普通话。过去指中、小学的语文课。
二、引证解释
指本族或本国共同使用的语言。引《隋书·经籍志一》:“又后魏初定中原,军容号令,皆以夷语。后染华俗,多不能通,故_其本言,相传教习,谓之‘国语’。”《元史·显宗传》:“抚循部曲之暇,则命也灭坚以国语讲《通》。”
清魏源《圣武记》卷一:“故命文臣依国语_国书,不用蒙古、汉字。”我国旧时称普通话为国语。旧时指中、小学的语文课。
三、网络解释
国语(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记录范围为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国语》中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国语是什么意思?


(1).指本族或本国共同使用的语言。《隋书·经籍志一》:“又 后魏 初定中原,军容号令,皆以夷语。后染华俗,多不能通,故録其本言,相传教习,谓之‘国语’。”《元史·显宗传》:“抚循部曲之暇,则命 也灭坚 以国语讲《通鉴》。”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故命文臣依国语制国书,不用蒙古、汉字。”
(2).我国旧时称普通话为国语。
(3).旧时指中、小学的语文课。
一个有『国语』的国家通常是一个和说该语言的特定民族绑定的国家。中国是多民族国家,汉语普通话是全国通用语言只是因为使用方便和人口占多数。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语言也是通用语言。

国语是普通话吗

国语是普通话,清末已出现“普通话”一词,清廷1909年规定北京官话为“国语”,民国时期多次制定国语读音,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规定国家通用语言为普通话。国语的前身是明清官话,更早之前则称为雅言。普通话是现代标准汉语的另一个称呼,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标准汉语。普通话作为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外国人学习中文的首选语言。
**国语是普通话,**但是它和普通话并不完全等同。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是现代标准汉语的另一个称呼。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型的现代白话文作为语法规范。
而国语是现代民族共同语的书面形式。从1956年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推广以北京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在此之后的几十年里,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推广。
虽然普通话和国语都是以北京音为标准音的,但是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还是存在一些差异。此外,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和领域,如文学、文化、教育等领域,国语的使用范围更加广泛。
总的来说,国语是普通话的一种,但是并不是完全等同于普通话。两者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在大部分情况下可以互换使用。
国语是普通话,清末已出现“普通话”一词,清廷1909年规定北京官话为“国语”,民国时期多次制定国语读音,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规定国家通用语言为普通话。国语的前身是明清官话,更早之前则称为雅言。普通话是现代标准汉语的另一个称呼,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标准汉语。

国语的读音国语的读音是什么

国语的读音是:guóyǔ。国语的拼音是:guóyǔ。注音是:ㄍㄨㄛ_ㄩˇ。结构是:国(全包围结构)语(左右结构)。词性是:名词。国语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国语guóyǔ。(1)中国主要方言,全国约五分之四地方使用。(2)中国学校和政府过去所用的官方语言,现在叫做普通话。(3)过去指中、小学的语文课。二、引证解释⒈指本族或本国共同使用的语言。引《隋书·经籍志一》:“又后魏初定中原,军容号令,皆以夷语。后染华俗,多不能通,故_其本言,相传教习,谓之‘国语’。”《元史·显宗传》:“抚循部曲之暇,则命也灭坚以国语讲《通_》。”清魏源《圣武记》卷一:“故命文臣依国语_国书,不用蒙古、汉字。”⒉我国旧时称普通话为国语。⒊旧时指中、小学的语文课。三、国语词典全国统一使用的标准语,有别于方言。四、网络解释国语(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记录范围为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国语》中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国语(汉语词汇)国语由三种含义。1.全国统一使用的标准语2.本国特有的语言。如清代称满洲语为「国语」3.书名。关于国语的近义词语言方言外语关于国语的诗词《国语引人言》《国语引人言》《杂述·唐士有非国语》关于国语的诗句胡腾起作石国语参之《国语》以博其趣唐士有非国语关于国语的单词Thai关于国语的成语冷语冰人村学究语亡国之语课语讹言解语花国将不国国已不国关于国语的词语父母国三语掾亡国之语花香鸟语不经之语亡国奴村学究语好语如珠风语不透冷语冰人关于国语的造句1、老师:当然。你什么时候学说本国语的呢?2、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为在中国实现一语双文做了很多工作。3、北京大学中国语文学系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中国文学门。4、除了本国语外,我还说英语和法语。5、公立或已立案之私立高级中等以下学校之合格外国语文课程教师。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国语的详细信息

国语的意思国语的意思是什么

国语的词语解释是:国语guóyǔ。(1)中国主要方言,全国约五分之四地方使用。(2)中国学校和政府过去所用的官方语言,现在叫做普通话。(3)过去指中、小学的语文课。国语的词语解释是:国语guóyǔ。(1)中国主要方言,全国约五分之四地方使用。(2)中国学校和政府过去所用的官方语言,现在叫做普通话。(3)过去指中、小学的语文课。结构是:国(全包围结构)语(左右结构)。拼音是:guóyǔ。注音是:ㄍㄨㄛ_ㄩˇ。词性是:名词。国语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⒈指本族或本国共同使用的语言。引《隋书·经籍志一》:“又后魏初定中原,军容号令,皆以夷语。后染华俗,多不能通,故_其本言,相传教习,谓之‘国语’。”《元史·显宗传》:“抚循部曲之暇,则命也灭坚以国语讲《通_》。”清魏源《圣武记》卷一:“故命文臣依国语_国书,不用蒙古、汉字。”⒉我国旧时称普通话为国语。⒊旧时指中、小学的语文课。二、国语词典全国统一使用的标准语,有别于方言。三、网络解释国语(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记录范围为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国语》中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国语(汉语词汇)国语由三种含义。1.全国统一使用的标准语2.本国特有的语言。如清代称满洲语为「国语」3.书名。关于国语的近义词方言语言外语关于国语的诗词《国语引人言》《国语引谚》《范蠡·往昔读《国语》》关于国语的诗句国语思开物每笑囚山非国语胡腾起作石国语关于国语的单词Thai关于国语的成语村学究语国已不国冷语冰人亡国之语国将不国课语讹言解语花关于国语的词语风语不透父母国花香鸟语不经之语亡国奴冷语冰人三语掾课语讹言村学究语亡国之语关于国语的造句1、老师:当然。你什么时候学说本国语的呢?2、曾获国家语委、全国语音文学工作先进工作者,人事部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和优秀主持人。3、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为在中国实现一语双文做了很多工作。4、北京大学中国语文学系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中国文学门。5、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中国语文教育的发展要借鉴外国语文教育的特点。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国语的详细信息

国语又名什么

《国语》又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相传为春秋末鲁国的左丘明所撰,但现代有的学者从内容判断,认为是战国或汉后的学者托名春秋时期各国史官记录的原始材料整理编辑而成的。《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凡二十一卷(篇),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记事。记事时间,起自西周中期,下迄春秋战国之交,前后约五百年。
相较《左传》,《国语》所记事件大都不相连属,且偏重记言,往往通过言论反映事实,以人物之间的对话刻画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国语》按照一定顺序分国排列。在内容上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这是国语最大的特点。
《国语》全书二十一卷,《周语》三卷,记载了西周穆王、厉王直至东周襄王、景王、敬王时有关“邦国成败”的部分重大政治事件,反映了从西周到东周的社会政治变化的过程。《鲁语》二卷,则着重记载鲁国上层社会一些历史人物的言行,反映了春秋时期这个礼义之邦的社会面貌。《齐语》一卷,主要记载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采取的内政外交措施及其主导思想。

什么是普通话(国语)?

普通话 ,是现代标准汉语的另一个称呼,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以北方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通用语 。
汉语不等同于普通话 ,推广普通话并不是要人为地消灭方言,主要是为了消除方言隔阂,以利社会交际,与人民使用传承方言并不矛盾。
1909年清政府将北平语音命名为国语。民国时多次制定标准,1918年北洋政府公布了第一套国家认可的国音注音字母,1920年爆发“京国之争”,1932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国音常用字汇》后,确定国语标准。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而不是以滦平语音为标准音。制定标准后于1955年向全国推广。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
什么是普通话?
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这里的“普通”不是“普普通通”之意。而是“规范、标准”之意。
普通话是汉民族的共同语,是规范化的现代汉语。共同的语言和规范化的语言是不可分割的。没有一定的规范就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共同。普通话的规范指的是现代汉语在语音、语汇、语法各方面的标准。
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
推广普通话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技术的不断革新,使推广普通话的紧迫性日益突出。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大力推广、积极普及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有利于克服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推广普及普通话有利于增进各民族各地区的交流,维护国家统一,增进民族的凝聚力。
普通话 ,是现代标准汉语的另一个称呼,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以北方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通用语 。
汉语不等同于普通话 ,推广普通话并不是要人为地消灭方言,主要是为了消除方言隔阂,以利社会交际,与人民使用传承方言并不矛盾。
普通话是现代标准汉语的另一个称呼,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通用语。
普通话作为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外国人学习中文的首选语言。 截至2015年,中国70%人口具备普通话应用能力,尚有约4亿人只局限于听懂的单向交流。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实施方案》计划“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体为全国普通话普及率平均达到80%以上。
扩展资料:
朱文熊提出"普通话"这一说法后,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使用,当时人们称各省普遍通用之话为"蓝青官话","蓝青"本意为颜色混杂、不纯粹,"蓝青官话"是指夹杂了各地方言的北京话。
因为这种话多是在官场使用,所以称为"官话"。后来,大家都开始说这种人人都明白的话了,使用这种话已经不再仅限于"官"了,
民国初年就出现了"国语"一词,"国语"代替了"官话"。较之"官话","国语"有了"民"的味道。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进行文字改革时,语言专家对"普通话"这一词的使用进行过严肃的科学论证,称"官话"显然是不可以的;称"国语"也是不妥的。
因为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用汉语,还不能称普遍通用的汉民族共同语为"国语"。直接使用"普遍通行的汉语"又嫌音节过长,于是才采用了节缩的方式,称之为"普通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普通话

国语和普通话有何区别?

国语:
由于历史原因,一般指台湾地区人民所说的中文。
普通话:
按照1956年2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大陆推广。而香港及大陆民间有时也将“国语”一词作为大陆地区普通话以及台湾地区国语的别称。在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根据香港基本法和澳门基本法,两地政府以及民间机构均透过不同管道推广普通话。
华语:
是新加坡、马来西亚长期聚居的华人使用、但非官方语言的汉语,以现代汉语和北京官话为基础。新马华人普遍使用的华语,混合了相当多的英语语音,因此较中国大陆、台湾有较多连用外语词,与香港相似。
现代汉语标准语继承于始于北宋、定命于元明的“官话”体系。
“国语”一词是清朝末年提出来的。吴汝纶被认为是最早提到国语这个名称的学者。
1909年(宣统元年),资政院议员江谦正式提出把官话定名为“国语”。
同年,清朝政府设立了“国语编审委员会”;将当时通用的官话正式命名为国语。这是汉语标准语首次得到官方命名。
1911年学部召开“中央教育会议”,通过了《统一国语办法案》。
民国成立後,1913年2月在北京召开了“读音统一会”,确定了以“京音为主,兼顾南北”的国音,1919年9月编辑出版了《国音字典》。
1920年爆发了“京国之争 ”。南京高师英文科主任张士一1920年发表《国语统一问题》,认为注音字母连同国音都要做根本的改造,不承认国音,主张以北京音为国音标准,回应者众。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和江蘇全省师范附属小学联合会相继做出了定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决议,并开始在学校推广。
1932年5月,教育部正式公布并出版《国音常用字汇》,为确立国语的标准提供了范本。
普通话,又称国语,是被中国采纳的一种作为汉语的官方发音。它是以北京话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大陆汉语标准。
“普通话”一词在清末就已被一些语言学者使用,据考是朱文熊於1906年首次提出的。後来,黎锦熙、瞿秋白、鲁迅等陆续对“普通话”有过论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後,为了对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表示尊重,避免“国语”这个名称可能引起的误解,1955年10月相继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决定将规范的现代汉语定名为“普通话”,并确定了普通话的定义和标准。其中“普通”二字的涵义是“普遍”和“共通”。
1955年举行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张奚若说:“汉民族共同语早已存在,现在定名为普通话,需进一步规范,确定标准。这种事实上已经逐渐形成的汉民族共同语是什麽呢?这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为简便起见,这种民族共同语也可以就叫普通话。”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作为现代国语的普通话,和作为古代国语的中原雅音相比,融入了大量北方少数民族语言,和元朝之前的中国国语(官话)具有很大的不同。普通话不具备的中原雅音的许多特徵,却大量保存在各种汉语方言中。
现在说汉语的地区或说汉语的人对其有普通话、国语和华语三种说法,这三种称说,中国称“普通话”,台湾称“国语”,在新加坡等一些国家的华人社区称“华语”。三种称说,名称不同,但实质相同;三者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的。
普通话与国语一样,国语是现代标准汉语的通称之一,而现代标准汉语即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语音采集地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以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普通话是现代标准汉语的另一个称呼,各国都有自己的通用语言(官方用语、首都官话)——无论美国、俄罗斯、印度等国,都是语言方言众多而推行各国的标准用语以利于人们广泛交通。
中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是普通话,即汉语普通话,是中国历代官方推行的修正型的首都雅音(区别于首都胡同音)。
要区别三个概念:首都雅音即首都官话,首都胡同音,修正型的首都雅音。
扩展资料:
汉语历史悠久,使用人数最多,世界上使用汉语的人数至少15亿 ,超过世界总人口的20%,是中国的官方语言,是新加坡的四种官方语言之一,亦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主要流通于中国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以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国的华人社区。
另外,汉语方言通常分为九大方言:官话方言、晋方言、淮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
各方言区内又分布着若干次方言和许多种土语。其中使用人数最多的官话方言分为北京官话、东北官话、冀鲁官话、登辽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西南官话七个次方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语
拼音不同 有些字发音不同 有些词汇不同。另外反应在文字上简体和正体字的区别。
字发音 比如 朴 那边多用PU 而这边主要会念piao 比如朴(PU)树 朴(Piao)槿惠 断崖(国语为 AI二声 普通话是YA 二声)
词汇区别 激光=镭射 导弹=飞弹 磁盘=磁片
其实有些语文老师会拿国语词汇来批评说是错误发音那只是在你普通话的教学大纲上来说,事实上在讲国语的地方普通话发音一样是错误的。那种行为是一种无知的表现。因为国语是先于普通话存在的。就像你不能用现在的语言体系去指正唐朝人的发音一样,你只能说它是通假。正视历史才是应有的表现。
两者之间没有区别。
国语指的就是普通话,清末已出现“普通话”一词,清廷1909年规定北京官话为“国语”,民国时期多次制定国语读音,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规定国家通用语言为普通话。国语的前身是明清官话,更早之前则称为雅言。
港台地区偏好称普通话为国语,应特别注意政治泛化。
两者之间没有区别。
国语指的就是普通话,清末已出现“普通话”一词,清廷1909年规定北京官话为“国语”,民国时期多次制定国语读音,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规定国家通用语言为普通话。国语的前身是明清官话,更早之前则称为雅言。
普通话是现代标准汉语的另一个称呼,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标准汉语。普通话作为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外国人学习中文的首选语言。
扩展资料:
普通话的特点:
1、音节结构简单,声音响亮。普通话中,一个音节最多只有4个音素,其中,发音响亮的元音占优势,是一般音节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一个音节内可以连续出现几个元音(最多三个),如“坏(huài)”,而且普通话音节中没有复辅音,即没有像英语“lightning(闪电)”、俄语“Встреча(遇见)”那样几个辅音连在一起的现象。
2、音节界限分明,节律感强。汉语的音节一般都是由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组成,声母在前,韵母紧随其后,再带一个贯穿整个音节的声调,便有了鲜明的音节界限。从音素分析的角度观察,辅音和元音互相间隔而有规律地出现,给人周而复始的感觉,因而极便于切分音节。
3、声调抑扬顿挫,富有表达性。普通话声调变化高低分明,高、扬、转、降区分明显,能够较强的表达一个人的情感。现代标准汉语的发音基本沿袭了北京话的语音系统,但各地标准略有差异。
对汉语而言,单音节(单字)发音可分为声母、介音(韵头)、韵腹、韵尾、声调五个要素,而韵头、韵腹、韵尾又被合成称为“韵母”;超音节(词句)发音还存在连续变调等要素。直音和反切都是古代给汉字注音的方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普通话(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的现代标准汉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语(中国通用语言)

国语的内容简介

  《国语》是一部国别史,全书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成书约在战国初年。下面由我为大家提供关于国语的内容简介_国语文学的相关简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国语的简介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是关于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时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人物、 事迹 、言论的国别史杂记。
  国语的基本介绍
  《国语》是关于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时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人物、事迹、[1]言论的国别史杂记,也叫《春秋外传》。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穆王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 原来 传说 是春秋末期鲁人左丘明所作,与《左传》并列为解说《春秋》的著作。近代学者研究证实,春秋时有盲史官,专门记诵、讲述古今历史。左丘明就是稍早于孔子的著名盲史官,他讲的历史得到过孔子的赞赏。盲史官讲述的史事被后人集录成书,叫做《语》,再按照国别区分,就是《周语》、《鲁语》等,总称《国语》。西晋时曾在魏襄王墓中发现了大量写在竹简上的古书,其中就有《国语》三篇,谈到了楚和晋的历史,这说明战国时此书就开始流传了。现 在版本的《国语》大概是这些残存记录的总汇。因为是口耳相传的零星记录,内容主要是口语,国别和年代的区分、排列没有严格标准。

  全书共21卷。 周语3卷 ? 鲁语2卷 ? 齐语1卷 ? 晋语9卷 ? 郑语1卷 ? 楚语2卷 ? 吴语1卷 ? 越语2卷

  全书二十一卷中,《晋语》九卷,《楚语》二卷,《齐语》只有一卷。《周语》从穆王开始,属于西周早期。《郑语》只记载了桓公商讨东迁的史实,也还在春秋以前。《晋语》记录到智伯灭亡,到了战国初期。所以《国语》的内容不限于《春秋》,但确实记载了很多西周、春秋的重要事件。从传授渊源来看,可以认为是左丘明所作。《国语》出自的记录,是一种价值极高的原始史料,因此司马迁著《史记》时就从中吸取了很多史料。

  关于国语的作者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自古至今学界多有争论,现 在还没有形成定论。司马迁最早提到国语的作者是左丘明,其后班固、刘知几等都认为是左丘明所著,还把国语称为《春秋外传》。但是在晋朝以后,许多学者都怀疑国语不是左丘明所著。直到现 在,学界仍然争论不休,一般都否认左丘明是国语的作者,但是缺少确凿的证据。普遍看法是,国语是战国初期一些熟悉各国历史的人,根据当时周朝王室和各诸侯国的史料,经过整理加工汇编而成。

  国语按照一定顺序分国排列,在内容上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这是国语体例上最大的特点。
  国语的作者介绍
  《国语》的作者,自古存在争议,迄今未有定论。最早提出《国语》作者为左丘明的是西汉大史学家司马迁。他在《报任安书》中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此后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也记载:“《国语》二十一篇,左丘明著。”按照他们的说法,左丘明为孔子《春秋》作传后,不幸失明,但他:“雅思未尽……稽其逸文,纂其别说……”根据作传所剩下的材料,又编辑了一本书,即《国语》。班固、李昂等还把国语称为《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

  但是在晋朝以后,许多学者都怀疑这类说法。晋代思想家傅玄最先提出反对意见,他在《左传·哀十三年:正义》引中言:“《国语》非左丘明所作。凡有共说一事而二文不同,必《国语》虚而《左传》实,其言相反,不可强合也。”宋人刘世安、吕大光、朱熹,直至清人尤侗、皮锡瑞等也都对左丘明著《国语》存有疑问。

  宋代以来,包括康有为在内的多位学者怀疑《左传》为西汉刘歆的伪作。

  到了现代,学界仍然争论不休,一般都否认左丘明是国语的作者,但是缺少确凿的证据。普遍看法是,国语是战国初期一些熟悉各国历史的人,根据当时周朝王室和各诸侯国的史料,经过整理加工汇编而成。他们认为:《国语》并非出自一人、一时、一地。它主要来源于春秋时期各国史官的记述,后来经过熟悉历史掌故的人加工润色,大约在战国初年或稍后编纂成书。

  2012年4月24日,举行《浙江大学藏战国楚简》图书首发仪式上,展出几枚楚简呈黄褐色,边缘整齐,字迹清晰,墨色厚重。竹简上端平整,下端呈尖弧状,文字洒脱流畅。这批竹简原本被盗卖海外。后经浙江大学校友出资回购,于2009年从海外回归,并被浙江大学 收藏 。经过清理、复原之后,共有完整竹简160枚,其中有120多枚竹简记载了《左传》中的内容,共3100多字。经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等研究机构的层层科学和考古鉴定,最终确定,是在公元前340年,由战国时期的楚国出产。战国楚简《左传》的面世,为《左传》“真伪之争”提供了可靠的事实依据。
  国语的社会影响
  国语在内容上有很强的伦理倾向,弘扬德的精神,尊崇礼的规范,认为“礼”是治国之本。而且非常突出忠君思想。

  国语的政治观比较进步,反对专制和腐败,重视民意,重视人才,具有浓重的民本思想。

  国语记录了春秋时期的经济、财政、军事、兵法、外交、 教育 、法律、婚姻等各种内容,对研究先秦时期的历史非常重要。
  国语的思想倾向
  《国语》的思想比较驳杂。它重在记实,所以表现出来的思想也随所记之人、所记之言不同而各异,如《鲁语》记孔子语则含有儒家思想;《齐语》记管仲语则谈霸术;《越语》写范蠡尚阴柔﹑持盈定倾﹑功成身退,带有道家色彩。管仲见齐桓公

  《国语》与《左传》﹑《史记》不同,作者不加“君子曰”或“太史公曰”一类评语。所以作者的主张并不明显,比较客观。 《国语》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西周以来的敬天保民思想在书中得到了继承。虽然《国语》许多地方都强调天命,遇事求神问卜,但在神与人的关系上,已是人神并重,由对天命的崇拜,转向对人事的重视。因而重视人民的地位和作用,以民心的向背为施政的依据。如《鲁语上》鲁太史里革评晋人弑其君厉公时,认为暴君之被逐被杀是罪有应得,咎由自取,臣民的反抗行为无可厚非。又如《周语上》邵公谏厉王弭谤中,邵公主张治民应“宣之使言”,从人民的言论中考察国家的兴衰,政治的得失,国君只有体察民情,行民之所善,去民之所恶,增加人民的财富衣食,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国语是什么意思

国语是由历史形成并由政府规定的一种标准化的全国通用的共同交际语。是国家在政治、文化、教育各方面使用的语言。中国的国语现通称普通话,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首选语言。
国语是由历史形成并由政府规定的一种标准化的全国通用的共同交际语。是国家在政治、文化、教育各方面使用的语言。中国的国语现通称普通话,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首选语言。
普通话是现代标准汉语的另一个称呼,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通用语。汉语不等同于普通话,推广普通话并不是要人为地消灭方言,主要是为了消除方言隔阂,以利社会交际,与人民使用传承方言并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