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伍子胥为什么杀孙武?
- 2、伍子胥为什么杀孙武?
- 3、孙武和伍子胥的关系?
- 4、伍子胥和孙武什么时候成为刎颈之交的?
- 5、伍子胥去世后,为何兵圣孙武会突然消失呢?
- 6、伍子胥与孙武有什么恩怨情仇
- 7、夫差为什么要杀孙武?
- 8、孙武是怎么死的?
- 9、伍子胥去世后,为何兵圣孙武也会突然消失?
伍子胥为什么杀孙武?
伍子胥没有杀孙武,伍子胥比孙武去世得早,孙武晚年时候,伍子胥被夫差杀死,孙武便退隐乡间,在伍子胥死后不久,孙武也谢世了。
公元前512年,吴王准备向西进兵,是伍子胥向吴王“七荐孙子”,才使得吴王阖闾同意接见孙武,孙武从而闻名天下。
孙武是在离开了齐国之后,到了吴国后结识了因避难而来的伍子胥,两人十分投机,自此成为了至交好友。
伍子胥去世介绍
周敬王三十六年(前四八四年),夫差赠伍子胥剑赐自尽。子胥愤恨自刎,留下遗言,要家人于他死后把他双眼挖出,挂在东城门上亲眼看着越国军队灭亡吴国。
吴王夫差极怒,把伍子胥的尸首用裹于鸱夷革之中并抛弃于钱塘江。后来吴国果然被越王勾践所灭。据说,夫差羞于在阴间见到伍子胥,用白布蒙住双眼后才举剑自刭。
伍子胥有一子被托付于齐国的鲍氏,后来别为王孙氏。
伍子胥为什么杀孙武?
伍子胥没有杀孙武。
伍子胥比孙武去世得早,孙武晚年时候,伍子胥被夫差杀死,孙武便退隐乡间,在伍子胥死后不久,孙武也谢世了。
公元前512年,吴王准备向西进兵,是伍子胥向吴王“七荐孙子”,才使得吴王阖闾同意接见孙武,孙武从而闻名天下。
孙武是在离开了齐国之后,到了吴国后结识了因避难而来的伍子胥,两人十分投机,自此成为了至交好友。
事迹
伍子胥之父伍奢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费无极谗害,和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是姑苏城(今苏州)的营造者,至今苏州有胥门。
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协同孙武带兵攻入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西破强楚、北败徐、鲁、齐,成为诸侯一霸。
孙武和伍子胥的关系?
他们俩是吻颈之交。
在伍子胥逃亡的时候,孙武救了他。给他饭吃,伍子胥看见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非常敬佩他。和他结下深厚的友谊。后来伍子胥向吴王阖闾推荐了孙武,吴王阖闾任命孙武为将军,他带着30,000,000吴军千里奔袭。拿下了楚国的首都。可吴王阖闾攻下楚国都城后,迅速腐败,不听孙武劝解,伍子胥又因复仇失去了理智,让孙武心寒,离开了。
后来吴王阖闾有心悔改,召见孙武,可孙武却不想再帮他,吴王阖闾知道后大怒,要杀孙武,是伍子胥舍命保护了他,经历此事后,虽然孙和伍子胥的感情加深了,可伍子胥和孙武从此再也没有见过面
伍子胥和孙武什么时候成为刎颈之交的?
孙武和伍子胥因为孙武救了伍子胥所以刎颈之交。孙武青年时曾隐居吴国山林,救助了受伤的伍子胥,二人结下刎颈之交,拜将阖闾,携手助吴伐楚。他们曾分道扬镳,也曾为对方以命相搏,最终阴阳相隔,公元前512年,与伍子胥商议,准备向西进兵,这时,伍子胥七荐孙子,使得吴王阖闾同意了接见孙武。
断交的原因
伍子胥与孙武断交主要是因为两人对于战争目的不同。伍子胥发动攻楚之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报楚平王的杀父杀兄之仇。当吴军以弱胜强,放入郢都后,伍子胥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楚平王的尸体,鞭尸报仇。孙武战争的目的在于攻楚是为了吴国争霸,消除楚国的危险,实现吴国的安宁,也就是以战止战。所以,孙武会与伍子胥发生根本矛盾,道不同不相与谋,一对好友就此断交。
伍子胥去世后,为何兵圣孙武会突然消失呢?
因为当时他权势已失,朝廷对他虎视眈眈。如果他不消失,便会招来杀身之祸。
我认为兵圣孙武之所以会突然消失,是因为孙武很伤心,所以他找个地方隐藏起来了。
因为孙武知道吴国要亡国了,就赶紧归隐起来了。
孙武是春秋时期齐国人,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被后世尊为“兵家至圣”。其家庭背景相当显赫,先祖陈胡公是陈国的开国君主,父亲孙凭做了齐国的卿,君主之下最高一级的官员。
孙武自小聪明,喜欢研究军事和政治,公元前526年,19岁的孙武到山东蒙山求学,两年之后学有所成,然后开始周游列国,奔赴各地战场进行军事研究。
公元前522年,孙武返回齐国,开始整理和归纳军事理论,这段时期虽然入朝为官,却为著作《孙子兵法》夯实了基础。公元前521年,24岁的孙武迎娶了齐国大族鲍家之女鲍姜为妻,随后进入了仕途。
公元515年,齐国发生内讧,几大豪族相互争斗,结果晏婴成为胜利者,作为失败者的鲍家损失惨重。孙武为了躲避牵连逃到吴国避难,这时候遇到隐居的伍子胥,两人志同道合,很快成为好友。
公元前514年,阖闾干掉堂弟吴王僚,自己成为吴国第24任君主。赋闲在外的伍子胥得到重用,被任命为行人,全权负责吴国的外交。
伍子胥趁机推荐了好友孙武,孙武带着十三篇兵法去见吴王,阖闾统帅过军队,懂得一些兵法,看完之后赞不绝口。为了考察孙武的统军能力,挑选了100多名宫女由他操练,这便是历史上“孙武练女兵”的故事。
事后,阖闾对孙武的治军能力心服口服,于是任命他为吴军主将。
《史记》有记载,“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
让人奇怪的是,孙武成为吴军主将后,对楚国和越国的战争并没有记载在《孙子吴起列传》,而是放在《伍子胥列传》中,这一点颇让人费解。阖闾与伍子胥和孙武商量后确定,先击败楚国,再降服越国,之后兵进中原称霸诸侯。
事实也如计划一样顺利,公元前506年,吴楚之战爆发,孙武率领三万吴军,千里奔袭深入楚境,五战五捷。仅仅十多天工夫,就攻入楚都郢,是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也是不多见的“闪电战”。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病逝,24岁的勾践即位。新老君主交替,正是越国最虚弱之时,阖闾不顾伍子胥和孙武的反对,便率军攻打越国,结果导致兵败身亡。
夫差即位后,在孙武、伍子胥等人的辅佐下,吴国积蓄钱粮,充实府库,仅仅三年时间国力又回到鼎盛。公元前494年,孙武和伍子胥反攻越国,接连大败越军,最终勾践认输投降。
可是在随后的数年内,伍子胥在治国方针上与夫差冲突越来越大,双方不再相互信任,公元前484年,伍子胥含恨自杀。
《史记》有记载,“乃告其舍人曰......乃自刭死。”
奇怪的是,随着伍子胥的去世,兵圣孙武突然消失不见,《史记》上也没有记载。对于这个问题,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主要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孙武是被吴王夫差所杀,因为他与伍子胥颇有交情,可能受到牵连;或许孙武与伍子胥一样诤谏,激怒夫差而被杀。
《汉书》有记载,“孙、吴、商、白之徒,皆身诛戮于前,而功灭亡于后。”
但是《史记》没有明确记载,而《汉书》也没有交代被杀原因和出处,所以这个说法存在疑点。
第二种说法认为孙武归隐山林,看着好友好友伍子胥的凄惨下场,孙武对吴王已经死心,再加上已61岁,于是功成身退。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有记载,“若张良、范蠡、孙武,脱然高引,不知所往。”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杂史也有记载,比如《越绝书》有“巫门外大冢,吴王客齐孙武冢也,去县十里。”这两种说法,到底哪个更接近真相呢?现在暂时没有确定答案,但个人认为第二种更靠谱,你觉得呢?
(参考文献:《史记》)
伍子胥与孙武有什么恩怨情仇
孙武是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人,据相关史料记载,陈国公子陈完是孙武的先祖,陈书即陈完曾孙陈无宇的儿子,因为讨伐莒国建了功,被齐景公赐姓为孙,即改名为孙书,齐景公并将孙书封为乐安的食邑,是妫姓孙氏的始祖。
孙书正是孙武的爷爷,孙武的父亲是孙书的儿子孙凭。孙武后来因为躲避齐国国内发生的陈、鲍、高、国四族之乱而出奔到了吴国,后来孙武得到了吴王阖闾的赏识重用,用自己在军事上的谋略才能帮助吴王阖闾完成兼并战争,为吴国的强盛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到晚年,孙武急流勇退,退隐乡间,在伍子胥死后不久便谢世了,他一直都没有离开过吴国。
对于孙武到底是哪里人,史学界至今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因为其对孙武故里的定义出现了“祖居地”与“出生地”的不同说法。认为孙武是乐安人的一方是以“祖居地”为其故里的,根据的是孙武的祖父孙书被齐景公封为乐安的食邑,一直都生活在乐安,从而认定孙武是乐安人。认为孙武不是乐安人的一方则是以“出生地”为其故里的,认为从出生到后来居住的地方应该作为其故里,而不应该是先祖在哪里,就定义他的故里在哪里。根据相关史书记载,孙武的祖父还没有被封为乐安的食邑时,孙武已经出生了,从而证明孙武的故里不可能是乐安,因此出现了广饶说、惠民说、博兴说、临淄说并存。
孙武的妻子
孙武的婚事也算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是孙武的曾祖父在孙武到了结婚年龄的时候给他定下来的,据说是鲍姜,也就是齐国大夫鲍国的孙女。
在齐国,田氏和鲍氏都是名门望族,世代的交情也非常号,特别是在齐景公三年的时候,需要诛灭庆氏,这也是田氏和鲍氏联手完成的,这件事后,两个家族的关系更加近了。之后,齐景公十六年,两大家族又再次联合,又将朝中腐朽的高强给铲除,这时候,两个家族的势力已经旗鼓相当。本着门当户对的原则,孙武和鲍姜的祖父将两家的婚事定了下来,在两位老人的操持下,二人完婚。
鲍姜从小在名门贵族长大,家庭教育非常好,而且他本身也是琴棋书画洋洋精通的才女。在成为孙武的妻子之后,不仅在生活上非常关心孙武,在事业上也非常支持孙武的理想,即使是孙武为了躲避齐国内发生的陈、鲍、高、国四族之乱而出逃出吴国时,鲍姜也依旧不离不弃,陪伴在孙武的身边,因此孙武和鲍姜夫妇二人生活过得相当幸福美满,并且鲍姜还为孙武生育了三个儿子,孙驰、孙明和孙敌。
所以说,虽然两个人并不是有了感情而结婚,但是因为他们的家室、教育各方面都非常接近,所以两个人可以琴瑟和鸣,甚至是在困难的时候,也可以不离不弃,也算是孙武波折的生活中比较幸福的一方面了。
孙武的儿子
《孙子兵法》这本书可能很多人都没有看过,但是大家一定听说过这本书的大名。而写出这本书的作者——孙武,相必大家也不陌生。而孙武虽然凭着一本《孙子兵法》而扬名,但是孙武的儿子却并没有孙武那样的出名。
当初田、鲍二族乃是世交,两家的关系非常的好,所以后来田无宇在年老退居后,与好友鲍国商议最后决定将鲍国的曾孙女鲍姜许配给了田无宇的曾孙子孙武为妻。鲍姜生于名门,自幼家教良好并且知书达理;对自己的丈夫非常的细心敬重,婚后二人的生活非常幸福。而后来夫妻二人育幼三子,大儿子孙驰、二儿子孙明、与小儿子孙敌。
不过还有另一种说法是,长子孙驰其实是栾氏与孙武所生;而二子孙明与三子孙敌才是孙武与鲍姜所生。但是这兄弟三人因为并没有自己父亲孙武那般的出名,再加上年代久远所以关于三人的事迹并没有什么记载,具体孙驰的生母到底是栾氏还是鲍姜我们也不得而知。
不过虽然如此,可以知道的却是这兄弟三人虽然没有像父亲那样写出了流传千古著名的兵书《孙子兵法》,却也一生为国办事,忠君报国。
而孙武的大儿子孙驰,据说在那场中国史上成功的以少胜多的战争柏举之战中为国捐躯,牺牲了。剩下的孙武另外两个儿子孙明与孙敌,也因为年代久远的关系,所以具体结果如何也并不清楚。
伍子胥与孙武
伍子胥,名员,字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也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伍子胥本来是楚国人,家族世代是楚国的高官,因为受到小人的设计陷害,他的父亲兄弟都被楚平王所杀。最开始伍子胥逃到了郑国,后来投靠了吴国,见当时还是吴国公子的阖闾有大志,便帮助阖闾夺得了王位,并尽心尽力的辅佐吴王阖闾。
孙武,字长卿,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孙武能够得到吴王阖闾的赏识以及重用,伍子胥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公元前512年,吴王准备向西进兵,是伍子胥向吴王“七荐孙子”,才使得吴王阖闾同意接见孙武,孙武从而闻名天下。孙武是在离开了齐国之后,到了吴国后结识了因避难而来的伍子胥,两人十分投机,自此成为了至交好友。
在孙武、伍子胥的直接指挥下,经过五次战役,仅仅用了十几天的时间,就攻下了楚国都城。二人用各自的谋略帮助吴王阖闾完成了兼并战争,在吴王阖闾因不听孙武劝阻,非要攻打新即位的越王勾践,结果吴国大败,阖闾气愤病死后,二人便帮助阖闾之子夫差治国练兵、打败勾践,为其父阖闾报仇雪恨。在孙武晚年的时候,伍子胥被夫差杀死,孙武便退隐乡间,在伍子胥死后不久,孙武也谢世了。至于孙武谢世的原因,有史料记载说是他与伍子胥一起进谏,激怒了夫差被杀死的,或者是因为其是伍子胥的好友,被夫差迁怒杀害的。
夫差为什么要杀孙武?
因为薄匹为把自己私通越国的罪名掩盖,诽谤孙武因私通齐国所以不攻齐,还有个假伍子胥作祟,所以要杀孙武,这是评书里说的,真正的原因不知道
没听说过这个说法,孙武即使杀了他的两名爱妃,也没有流传吴王心生杀念的说法,孙武能得到重用也是靠自身资历和伍员的力荐。
夫差没有想杀孙武啊,孙武归隐的时候夫差还没有当权呢。
1孙武本身不是吴国人;
2能力太强,功高震主;
3小人陷害
笑话,夫差杀的是伍子胥,并非孙武。
因为伍子胥看出了越王勾践的狼子野心,劝夫差杀勾践灭越国,以绝后患。但夫差自得了西施,整日沉迷酒色,并受奸臣挑拔,不理睬伍子胥的苦谏。由于伍子胥一再进谏,夫差大怒,遂制造借口,逼其自尽。
至于孙武,伍子胥惨死,给了孙武一个沉重的打击。他心灰意冷。他意识到吴国已经不可救药。孙武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于是便悄然归隐,息影深山,根据自己训练军队、指挥作战的经验,修订其兵法十三篇,使其更臻完善。
孙武是怎么死的?
孙武(约公元前535-?),字长卿,汉族,中国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一说博兴,或说广饶)人。著名军事家。曾率领吴国军队大破楚国军队,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灭亡楚国。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史书记载:公元前503年,周敬王十七年,吴王阖闾十二年。孙武见阖闾日益专横,生活糜烂,沉溺于酒色,不纳臣谏,遂以回国探亲为由,隐遁山林,从此史无所记。在他出生至他42岁之间的经历都有据可考。
至于他怎么死的,关于他的卒年有几种版本:
一说他回到了齐国,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另一说他功成身隐,以尽天年而终,终年七十五岁,即公元前470年,终于吴国姑苏,即今江苏省苏州市所辖之吴县。如此等等,俱都传说而已,皆无史可考。
终年七十五岁,即公元前470年,终于吴国姑苏。
孙武年谱
一岁:据《史记》和《新唐书》所记,孙武系陈国公子孙完后裔。至公元前544年,孙武一周岁。
二岁:公元前543年,周景王二年,齐景公五年,孙武在齐。子产执郑政,郑国大治。
三岁:公元前542年,周景王三年,齐景公六年,孙武在齐。
四岁:公元前541年,周景王四年,齐景公七年,孙武在齐。晋赵武死,韩宣子执晋政。楚令尹围杀王自立,是为楚灵王。
五岁:公元前540年,周景王五年,齐景公八年,孙武在齐。春,晋侯使韩宣子聘鲁,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春秋》,说:“周礼尽在鲁矣,吾乃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
六岁:公元前539年,周景王六年,齐景公九年,孙武在齐。> 齐之田氏放贷,大斗出,小斗进,“民归之如流水”。
七岁:公元前538年,周景王七年,齐景公十年,孙武在齐。楚会蔡,陈,郑,许,徐,滕,顿,胡,沈,小邾之君及宋世子佐,淮夷于申(今河南省南阳北)。楚灵王与陈,蔡等攻吴,破朱方(今江苏省江东),执杀齐庆封。
八岁:公元前537年,周景王八年,齐景公十一年,孙武在齐。鲁废中军,四分公室。楚联越攻吴,败于鹊岸(今安徽铜陵一带)。
九岁:公元前536年,周景王九年,齐景公十二年,孙武在齐。楚攻徐,吴人救之,楚令尹子荡攻吴,败于房钟(今安徽省蒙城西南)。
十岁:公元前535年,周景王十年,齐景公十三年,孙武在齐。楚灵王六年,章华之宫落成,召鲁君往贺,鲁昭公不得已赴楚。卫襄公死,子灵公元立。
十一岁:公元前534年,周景王十一年,齐景公十四年,孙武在齐。楚灭陈。
十二岁:公元前533年,周景王十二年,齐景公十五年,孙武在齐。
十三岁:公元前532年,周景王十三年,齐景公十六年,孙武在齐。田,鲍二氏攻栾,栾施,高疆奔鲁。田桓子无宇对贫困孤寡者都发给粮食,其势益大。
十四岁:公元前531年,周景王十四年,齐景公十七年,孙武在齐。楚灵王十三年,诱杀蔡灵侯,灭蔡,以公子弃疾为蔡公。吴王馀祭死,弟馀眯立。
十五岁:公元前530年,周景王十五年,齐景公十八年,孙武在齐。楚灵王十一年,派兵围徐以威胁吴。
十六岁:公元前529年,周景王十六年,齐景公十九年,孙武在齐。楚公子弃疾(蔡公),公子比(子干),公子黑肱(子皙,三人均灵王之弟)率陈,蔡,不羹,许,叶之师入楚,灵王西归自杀,立子比为王。弃疾以灵王将至恐吓子比,子皙,二人自杀,弃疾即位,名熊居,是为楚平王。吴馀眯二年,来州来(今安徽省凤台)。
十七岁:公元前528年,周景王十七年,齐景公二十年,孙武在齐。楚平王初立,恐国人及诸侯叛之,乃施惠于民,结好邻国,息兵五年。
十八岁:公元前527年,周景王十八年,齐景公二十一年,孙武在齐。吴王馀眯死,子僚立。
十九岁:公元前526年,周景王十九年,齐景公二十二年,孙武蒙山求学。齐攻徐,至蒲遂(今江苏省睢宁西南)。
二十岁:公元前525年,周景王二十年,齐景公二十三年,孙武蒙山求学。吴王僚攻楚,战于长岸(今长江裕溪口一带),大败,失王船“余皇”,公子姬光(诸樊子)夜袭楚军,夺回“余皇”。
二十一岁:公元前524年,周景王二十一年,齐景公二十四年,孙武漫游天下,考察历史古战场。
二十二岁:公元前523年,周景王二十二年,齐景公二十五年,孙武漫游天下,考察历史古战场。少师费无极(忌)欲平王疏远太子建,请在城父(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北)筑城,使太子居之,以通北方。楚在州来筑城以拒吴。田书因伐莒功大,景公赐姓孙,食采于乐安。
二十三岁:公元前522年,周景王二十三年,齐景公二十六年,孙武在齐,博览群书,研究历代战争兵法理论,作著《兵法》的准备工作。费无极谮太子建将以方城之外为叛,楚平王召见,建奔宋,继又奔郑,为郑人所杀。楚杀伍子胥父兄及全家三百余口,伍子胥奔吴。
二十四岁:公元前521年,周景王二十四年,齐景公二十七年,孙武,是年与田淑贤成婚。
二十五岁:公元前520年,周景王二十五年,齐景公二十八年,孙武在齐。周景王死。国人立长子猛。子朝猛争位。晋出兵助猛。猛旋死,谥悼公。立其弟訇,是为周敬王。
二十六岁:公元前519年,周敬王元年,齐景公二十九年,孙武在齐。吴王僚八年,攻州来。楚与顿,胡,沈,蔡,陈,许之兵往救,战于鸡父(今河南省固始东南,一说在安徽寿县西南),楚军大败。
二十七岁:公元前518年,周敬王二年,齐景公三十年,孙武在齐。楚平王十一年,以舟师与越人窥吴境,楚平王至图阳(今安徽省巢县南境)而还。吴蹑楚之后,灭钟离(今安徽省凤阳东北)。
二十八岁:公元前517年,周敬王三年,齐景公三十一年,孙武在齐。鲁昭公率师攻伐季孙氏,“三桓”联兵反抗昭公,昭公兵败奔齐。孔子因鲁乱带弟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
二十九岁:公元前516年,周敬王四年,齐景公三十二年,孙武在齐。楚平王死,子珍立,是为楚昭王。
三十岁:公元前515年,周敬王五年,齐景公三十三年,高昭子联合栾,鲍,田三家反晏婴,孙凭参与其中,恐遭败后株连,孙武挈妻子奔吴,隐于穹窿中。吴王僚十二年,攻楚围潜(今安徽省霍山东北)。楚左尹伯却宛等绝其后,吴军被困不能退。公子光利用时机,设宴请吴王僚赴会,遣专诸刺王僚。姬光继位,是为吴王阖庐(闾)。楚伯却宛等乘吴乱大败吴师,凯旋而还。费无极,鄢将师妒火中烧,设计杀伯却宛全家,伯却宛子伯喜奔吴。国人怨令尹囊瓦,囊瓦杀死费无极,鄢将师。
三十一岁:公元前514年,周敬王六年,吴王阖庐元年。阖庐举伍子胥为行人,伯喜为大夫。伍子胥奉阖庐之命,请孙武出山练兵斩姬。阖庐拜孙武为元帅兼军师,执掌吴之国政。
三十二岁:公元前513年,周敬王七年,吴王阖庐二年。孙子在吴。
三十三岁:公元前512年,周敬王八年,吴王阖庐三年。吴取分兵扰楚之策,讨吴叛臣,断楚翅翼,灭徐与钟吾。
三十四岁:公元前511年,周敬王九年,吴王阖庐四年。吴取三师以敝楚,多方以误楚之策,攻楚之夷,潜,六,楚军往救,吴军攻弦,楚军往救,吴军又退。楚人探知吴军确已返国,乃自回军。楚军一退,而吴之又一军复出,进攻养邑,楚人救援不及,吴遂攻克养邑,杀公子掩余与烛庸。
三十五岁:公元前510年,周敬王十年,吴王阖庐五年。楚联越伐吴,为吴军所败。阖庐使伍子胥增筑都城。
三十六岁:公元前509年,周敬王十一年,吴王阖庐六年。孙子在吴。
三十七岁:公元前508年,周敬王十二年,吴王阖庐七年。吴为继续施行多方误敌之策,诱桐叛楚,投饵钓鱼,囊瓦上钩,率师攻吴,被吴军击败于豫章,吴遂取巢,获公子繁以归。自此役之后,楚国豫章山以东诸邑及附庸,属国全为吴所有。
三十八岁:公元前507年,周敬王十三年,吴王阖庐八年。孙子在吴。楚囊瓦向蔡昭侯索裘及佩玉,又向唐成公索马,两君不肯,囊瓦无理扣留唐蔡二君。
三十九岁: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吴王阖庐九年。晋以周王室名义会十八国诸侯于召陵,谋攻楚。晋荀寅向蔡昭侯求赂,不得,伐楚夭折。囊瓦围蔡,吴往救,开始了吴破楚入郢之战。吴军至淮纳弃舟,越大别山,进攻楚囊瓦军于柏举(今湖北省麻城东),胜机攻入郢都。囊瓦奔郑;昭王逃入云梦泽中,被“盗”袭击,又奔随。楚申包胥求救于秦,哭秦庭七日,秦哀公乃许出兵。
四十岁: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吴王阖庐十年。秦救楚,败吴兵,阖庐弟夫概回吴自立,阖庐先回吴,夺回王位。吴军相继班师回国。楚昭王回郢。
四十一岁:公元前504年,周敬王十六年,吴王阖庐十一年。吴攻楚,败其舟师,又败其陆师于繁阳(今河南省新蔡北)。
四十二岁:公元前503年,周敬王十七年,吴王阖庐十二年。孙武见阖庐日益专横,生活糜烂,沉溺于酒色,不纳臣谏,遂以回国探亲为由,隐遁山林,从此史无所记。有人说他回到了齐国,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有人说他功成身隐,以尽天年而终,终年七十五岁,即公元前470年,终于吴国姑苏,即今江苏省苏州市所辖之吴县。如此等等,俱都传说而已,皆无史可考
http://baike.baidu.com/view/22676.htm
公元前480年(卫庄公元年)左右。从退隐到寿终,孙武一直没有离开吴国,死后则葬于吴都郊外。
死因争议:
1、孙武终老说的最早依据就是《唐太宗李卫公问 对》所记载的:“若张良、范蠡、孙武,脱然高引,不知所往。”
其后《曲品校录·能品》也说:“孙子十三篇,兴吴,吴几霸矣。功成身隐,盖不欲为胥江之怒涛耳。”
而且,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东汉《越绝书·记吴·地传》明确记载:今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巫门外大冢,吴王客齐孙武冢也,去县十里”。那么孙武显然是飘然高隐,终老吴地了。
2、关于孙武的结局,也有的史书说他是被杀戮而死的。《汉书·刑法志》称:"孙、吴、商、白之徒,皆身诛戮于前,而功灭亡于后。
"颜师古注"诛戮"的人名云:"孙武、孙膑、吴起、商鞅、白起也。"唐李筌《太白阴经·善师篇》亦承袭其说,谓"孙、吴、韩、白之徒,皆身被刑戮,子孙不传于嗣"。
此说把孙武与吴起、商鞅、韩非、白起并列在一起,可知他晚年的景况必然不妙。在伍子胥被杀以后,孙武可能受到牵连。
他或者因与伍子胥同样诤谏,激怒了夫差而遭不幸,或者就因为他是伍子胥的知友,夫差诛杀伍子胥后迁怒于他。不过,孙武被"诛戮"之说始见于《汉书·刑法志》。《史记》本传既没有记载,《汉书》也未言其原委和出处,故这个说法还可存疑。
扩展资料:
孙武对后世的影响:
孙武被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兵家至圣)等。1123年(宣和五年),北宋朝廷追尊孙武为“沪渎侯”。 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孙武。
孙武的一些军事观点和治军思想,为后世的军事家传诵和应用,它是中国军事史上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他编写流传至今的《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兵书,北宋神宗时,被列为《武经七书》之首,被誉为兵学圣典。
全书共分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十三篇,5900余字。《孙子兵法》揭示了战争的规律,论述了战争论、治军论、制胜论等多方面的法则,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被誉为“兵经”、“兵家鼻祖”。
其宏富的思想内涵和精辟的辩证哲理,为古今中外军事家、政治家所重视。《孙子兵法》已有英、日、德、法、俄、捷、朝等文译本,国际上认为它是“世界古代第一部兵书”,现在不仅于军事领域,而且在经济、体育等方面,都受到了关注和应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孙武
伍子胥去世后,为何兵圣孙武也会突然消失?
在孙武五十多岁的时候,至交好友伍子胥被杀,孙武不再为吴国的对外战争谋划出力,转而隐居乡间,修订其兵法著作。伍子胥被杀后不久,孙武可能也因忧国忧民和郁郁不得志而谢世了。
有两个说法,一个是因为孙武和伍子胥关系很好,伍子胥去世之后,孙武可能会向夫差谏言被杀了,第二个是好友去世,孙武对夫差失望至极,索性归隐了。
我认为孙武是被吴王夫差所杀,因为他与伍子胥颇有交情,可能受到牵连;或许孙武与伍子胥一样诤谏,激怒夫差而被杀。
有人说是孙武归隐山林,看着好友好友伍子胥的凄惨下场,孙武对吴王已经死心,再加上已61岁,于是功成身退。
历史上的记载也是戛然而止,民间有多种说法,有的说是在伍子胥死的时候,孙武也受到了牵连,也有的说其实孙武和伍子胥是同一个人。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而孙武则是兵家的代表人物,被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是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春秋末期,孙武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
但是令人奇怪的是,伍子胥去世后,孙武也就此消失。《史记》对此也没有记载。大家对这个问题众说纷纭,通常的说法有以下几点。
一种说法认为孙武隐退山林,他看到好友伍子胥的凄惨下场,自然不愿再卷入世事中,徒增争端。这也算一种激流勇退。根据史料记载,孙武由齐至吴,经吴国大臣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在吴王阖闾在位时,确实非常器重孙武这位大将,给予孙武非常高的信任和重任。
在吴王阖闾去世后,即位的吴王夫差就是个实打实的暴君了,孔子的徒弟子贡曾评价夫差:“吴王为人猛暴,群臣不堪。”特别是在吴王夫差在位后期,居然处死了伍子胥。孙武身为他的好友,恐怕也心有余悸。由此,对于孙武来说,不管是心灰意冷也好,还是惧怕这位残暴的君王,选择隐居无疑是当时一个比较好的选择了。在伍子胥被杀后,孙武不再愿意为吴国的对外战争谋划出力,转而隐居乡间,修订其兵法著作。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孙武被吴王夫差给处死了。因为他与伍子胥颇有交情,可能受到牵连;或许孙武与伍子胥一样诤谏,激怒夫差而被杀。《汉书》里有段记载,“孙、吴、商、白之徒,皆身诛戮于前,而功灭亡于后。”但是《汉书》记载的内容仅此一句,也并没有交代清楚孙武被处死的原因,《史记》对此也没有辅助说明,所以这个观点是存疑的。